混凝土结构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异同

合集下载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含义及区别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含义及区别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含义及区别一、两者的含义不同:1、后浇带的含义: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2、膨胀加强带的含义:膨胀加强带是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或取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的长度的一种技术措施,可分为连续式、间歇式和后浇式三种。

二、两者的作用不同:1、后浇带的作用:(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点我:送工程实用干货)。

(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4)减小温度收缩: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2、膨胀加强带的作用:(1)实现结构自防水:取消外防水措施,提高经济效益2/3。

(2)取消超长现浇结构后浇带:地下工程60M长不设后浇带,超过60M,以膨胀加强带取代后浇带,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3)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控制:采用膨胀加强带,放宽温控指标,一般不必再采用冷却骨料、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管等传统施工方法,节约施工费用。

(4)屋面现浇施工:进行现浇屋面,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防水耐久性好等特点,已获广泛使用。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区别.doc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区别.doc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区别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了解清楚详细情况,才能区分出两者的差异。

下面就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区别和大家简单说明一下。

1.先说说后浇带后浇带的施工工艺是在带两侧先浇筑混凝土,待两侧混凝土浇筑40~60d后采用比两侧强度高一级的混凝土进行带内浇筑来减少大体积或者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方法。

2.关于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连续式膨胀加强带,间歇式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式膨胀加强带。

其中在墙体结构小于等于60M时候采用连续式浇筑,板体结构小于等于60M,和大于60小于120且厚度小于1.5M 时候采用连续式,其余情况采用后浇式或者间歇式。

3.然后来解释下这三种的主要区别后浇式的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带类似,两侧需要预埋止水带,两侧先浇筑,待达到强度后浇筑带内混凝土,因而有两道施工缝。

间歇式的加强带是先浇筑一侧的混凝土,然后待达到强度后一起浇筑带内混凝土和另一侧混凝土。

因此在先浇筑一侧需要预埋止水钢板,施工完毕后有一道施工缝。

连续浇筑方式就是带内和带外混凝土一起浇筑,两侧均不埋设止水钢板,浇筑完毕后没有施工缝。

4.解释下后浇带的缺点4.1.一般设计要求后浇带的浇筑时间需待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因此在很多工程中这样会影响总工期,。

4.2.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清理与凿毛,给后期施工无形中增添了一定的工程量:4.3.由于有施工缝存在,在地下工程及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地方,增加了渗漏隐患。

5.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主要区别。

5.1.膨胀加强带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在带内和带外添加补偿收缩混凝土,有限制膨胀率的要求,而后浇带只是在带内有要求添加膨胀剂。

5.2后浇带需要留两道施工缝,因而需要铺设两道止水钢板,而膨胀加强带除了后浇式留两道与之相同外,间歇式只有一道缝和一道止水板,而连续式能达到无缝施工,也就是不需要埋设治水钢板。

5.3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施工由于是一次性连续浇筑,因此工期大大缩短。

加强带与后浇带的比较

加强带与后浇带的比较

加强带与后浇带的比较随着钢筋混凝土超长结构不设缝技术的应用推广,伸缩后浇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一般伸缩后浇带需在设置伸缩后浇带层主体施工完成2个月以后再二次施工,故在有些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由于设计单位没有考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在设计中基础位置留置了伸缩后浇带。

但是在这些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工程中基础位置留置伸缩后浇带会给工程进度与成本(降水、钢筋除锈、伸缩后浇带内杂物的清理等原因)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而加强带由于利用膨胀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产生适当膨胀补偿了混凝土的收缩,从而代替伸缩后浇带,同主体一起施工。

进而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

1、伸缩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的比较1.1 伸缩后浇带伸缩后浇带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的有害伸缩一种临时施工缝。

(“缝”很宽,故称为“带”)。

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将混凝土在浇筑前期由于水泥水化热升温膨胀后,在降温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予以消散,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点。

1)留于基础底部结构的伸缩后浇带,一般基础完成2个月以后再二次施工,在这段时间内, 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的降水将不能停止,伸缩后浇带中将不可避免地落进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由于底部结构钢筋较粗较密,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艰难。

2)伸缩后浇带贯穿整个地下、地上结构,所到之处遇梁断梁,遇板断板,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影响施工进度。

3)在伸缩后浇带灌充混凝土前,需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施工非常困难,而有些结构混凝土与伸缩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时间较长,新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很难保证,又由于浇筑时间差,造成这些结构的混凝土的干缩大部分已于伸缩后浇带灌充前完成。

因此,伸缩后浇带混凝土的干缩极易在新老混凝土的连接处产生裂缝。

1.2 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是一种采用比浇筑混凝土高一等级的膨胀混凝土,设置在建筑物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的超长混凝土整体浇筑技术。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有什么区别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有什么区别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有什么区别加强带:当混凝土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后浇带:后浇带是指现浇整体钢筋砼结构中,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和收缩变形缝,着重解决钢筋砼结构在强度增长过程中因温度变化、砼收缩等产生的裂缝,以达到释放大部分变形,减小约束力,避免出现贯通裂缝。

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无严重影响的部位,即结构构件内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通常每隔30-40一道,缝宽70-100CM。

一般在两部分砼浇灌后两周至一个月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N/MM2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砼补浇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

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2)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浸量。

(3)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间歇式、连续式、后浇式膨胀加强带的区别

间歇式、连续式、后浇式膨胀加强带的区别

间歇式、连续式、后浇式膨胀加强带的区别1.后浇带后浇带的施工工艺是在带两侧先浇筑混凝土,待两侧混凝土浇筑40~60d后采用比两侧强度高一级的混凝土进行带内浇筑来减少大体积或者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方法.2.关于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连续式膨胀加强带,间歇式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式膨胀加强带.其中在墙体结构小于等于60M时候采用连续式浇筑,板体结构小于等于60M,和大于60小于120且厚度小于1.5M时候采用连续式,其余情况采用后浇式或者间歇式.3.这三种的主要区别后浇式的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带类似,两侧需要预埋止水带,两侧先浇筑,待达到强度后浇筑带内混凝土,因而有两道施工缝.间歇式的加强带是先浇筑一侧的混凝土,然后待达到强度后一起浇筑带内混凝土和另一侧混凝土.因此在先浇筑一侧需要预埋止水钢板,施工完毕后有一道施工缝.连续浇筑方式就是带内和带外混凝土一起浇筑,两侧均不埋设止水钢板,浇筑完毕后没有施工缝.4.后浇带的缺点(1)一般设计要求后浇带的浇筑时间需待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因此在很多工程中这样会影响总工期,(特别是后浇带在地下结构的部位,如筏板基础在底板浇筑后还要回填土,这样会造成非常多的麻烦).(2)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清理与凿毛,给后期施工无形中增添了一定的工程量:(3)由于有施工缝存在,在地下工程及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地方,增加了渗漏隐患.5.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主要区别.(1)膨胀加强带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在带内和带外添加补偿收缩混凝土,有限制膨胀率的要求,而后浇带只是在带内有要求添加膨胀剂.(2)后浇带需要留两道施工缝,因而需要铺设两道止水钢板,而膨胀加强带除了后浇式留两道与之相同外,间歇式只有一道缝和一道止水板,而连续式能达到无缝施工,也就是不需要埋设治水钢板.(3)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施工由于是一次性连续浇筑,因此工期大大缩短.(4)由于膨胀加强带的整个结构都需要添加膨胀剂,因此在材料价格方面会大于后浇带,(每吨外加剂的价格在1000-1600左右,一千方的混凝土大概需要添加30吨左右)膨胀加强带要求设置在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一般也就是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在顶板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各每间隔30m设一条加强带,带宽1.5m,带的两侧上下层钢筋之间设置Ф6mm钢丝网,网格尺寸为35×35mm,两端分别绑扎在上下层钢筋上,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的分隔开.膨胀加强带外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40,CSA掺量为10%(等量替换水泥),带内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45,CSA掺量为12%(等量替换水泥).带内的比带外的强度提高5Mpa是为提高膨胀加强带的抗拉强度,防止混凝土在最易开裂的部位开裂,带内掺CSA量比带外混凝土CSA提高2%,从而提高最易开裂部位的混凝土的膨胀率,消除该部位混凝土内的拉应力,避免开裂.补偿收缩混凝土shrinkage-compensating concrete由膨胀剂或膨胀水泥配制的自应力为0.2~1.0MPa的混凝土.按膨胀能大小可以将膨胀混凝土分为补偿收缩混凝土和自应力混凝土两类,其中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自应力值较小,主要用于补偿混凝土收缩和填充灌注,用于补偿因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改善变形性质时,其自应力值一般为0.2~0.7MPa,用于后浇带、连续浇筑时预设的膨胀加强带、以及接缝工程充时,自应力值为0.5~1.0MPa,在这两种情况下使用的膨胀混凝土,由于自应力很小,故在结构设计中一般不考虑自应力的影响.日本认为当膨胀混凝土经过干燥收缩后尚残留压应力,称为自应力混凝土,否则为补偿收缩混凝土.我国所称的自应力混凝土的自应力值较大,在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自应力的影响,自应力混凝土主要用于制造自应力混凝土压力输水管.以前是使用膨胀水泥拌制膨胀混凝土,自从膨胀剂问世后,由于其成本低,使用灵活方便,现在基本上都使用膨胀剂拌制膨胀混凝土,鉴于两种工艺拌制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性质大致相同,因此使用膨胀水泥拌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本规程也具有一定参考性.。

加强带与后浇带的比较

加强带与后浇带的比较

加强带与后浇带的比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随着钢筋混凝土超长结构不设缝技术的应用推广,伸缩后浇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一般伸缩后浇带需在设置伸缩后浇带层主体施工完成2个月以后再二次施工,故在有些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由于设计单位没有考虑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在设计中基础位置留置了伸缩后浇带。

但是在这些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工程中基础位置留置伸缩后浇带会给工程进度与成本(降水、钢筋除锈、伸缩后浇带内杂物的清理等原因)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而加强带由于利用膨胀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产生适当膨胀补偿了混凝土的收缩,从而代替伸缩后浇带,同主体一起施工。

进而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施工成本。

1、伸缩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的比较1.1 伸缩后浇带伸缩后浇带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的有害伸缩一种临时施工缝。

(“缝”很宽,故称为“带”)。

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将混凝土在浇筑前期由于水泥水化热升温膨胀后,在降温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予以消散,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点。

1)留于基础底部结构的伸缩后浇带,一般基础完成2个月以后再二次施工,在这段时间内, 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的降水将不能停止,伸缩后浇带中将不可避免地落进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由于底部结构钢筋较粗较密,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艰难。

2)伸缩后浇带贯穿整个地下、地上结构,所到之处遇梁断梁,遇板断板,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影响施工进度。

3)在伸缩后浇带灌充混凝土前,需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施工非常困难,而有些结构混凝土与伸缩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时间较长,新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很难保证,又由于浇筑时间差,造成这些结构的混凝土的干缩大部分已于伸缩后浇带灌充前完成。

因此,伸缩后浇带混凝土的干缩极易在新老混凝土的连接处产生裂缝。

1.2 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是一种采用比浇筑混凝土高一等级的膨胀混凝土,设置在建筑物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的超长混凝土整体浇筑技术。

正确认识施工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了解其用途及设计施工原则

正确认识施工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了解其用途及设计施工原则

正确认识施工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了解其用途及设计施工原则多数施工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对施工后浇带比较了解,但对膨胀加强带不太知道,其两者区别更模糊不清,以下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一)后浇带1. 定义: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2. 后浇带规范规定:A)《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 3-2010)12.2.3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 ~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B)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C)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后浇带施工注意:a)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b)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构件。

c)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买。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有什么区别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有什么区别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有什么区别?一、两者的含义不同:1、后浇带的含义: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2、膨胀加强带的含义:膨胀加强带是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或取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的长度的一种技术措施,可分为连续式、间歇式和后浇式三种。

二、两者的作用不同:1、后浇带的作用:(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减少附加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点我:送工程实用干货)。

(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4)减小温度收缩: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1)实现结构自防水:取消外防水措施,提高经济效益2/3。

(2)取消超长现浇结构后浇带:地下工程60M长不设后浇带,超过60M,以膨胀加强带取代后浇带,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3)大体积混凝土温差裂缝控制:采用膨胀加强带,放宽温控指标,一般不必再采用冷却骨料、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管等传统施工方法,节约施工费用。

(4)屋面现浇施工:进行现浇屋面,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防水耐久性好等特点,已获广泛使用。

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区别

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区别

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区别一、后浇带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 ;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部位还应该考虑模版等措施内容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作用: 1. 解决沉降差。

2. 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二、膨胀混凝土加强带一种采用比浇筑混凝土高一等级的膨胀混凝土,设置在建筑物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的超长混凝土整浇浇筑技术。

用于替代后浇带的连续浇筑无缝施工技术,1 后浇带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1.1 留于基础底部结构的后浇带,将历经整个结构施工过程,直至结构封顶,对于高层建筑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后浇带中将不可避免地落进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由于底部结构钢筋较粗较密,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艰难。

1.2 后浇带贯穿整个地下、地上结构,所到之处遇梁断梁,遇板断板,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影响施工进度。

1.3 在后浇带灌充混凝土前,需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施工非常困难,而有些结构混凝土与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数月,新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很难保证,又由于浇筑时间差,造成这些结构的混凝土的干缩大部分已于后浇带灌充前完成。

因此,后浇带混凝土的干缩极易在新老混凝土的连接处产生裂缝。

设置施工后浇带的初衷是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而后浇带处理不好却人为地在每条后浇带处造成两条贯穿裂缝,引起漏水。

2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应用如果取消或尽早灌充后浇带混凝土,将基本上克服这些诸多困难,给施工带来很多便利。

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简析

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简析

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简析看到这两张现场照片,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后浇带的施工照片,恭喜你答对了。

后浇带在施工现场很常见,在近期投标的二屯镇中学和平原职业中专项目中遇到了膨胀加强带,套用前人的话:后浇带常有,而膨胀加强带不常有;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都是应对建筑超长结构,应对混凝土应力集中和裂缝的施工技术。

相信同事们对膨胀加强带也不太了解,经过查询相关书籍和资料,现在和同事们分享一下。

那么什么是后浇带呢?顾名思义就是在混凝土浇筑时预留的不浇混凝土的条带,浇筑完成后一定时间再浇筑,这是字面的意思,真正学术的解释是: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

后浇带的作用是什么?从后浇带的定义就能得出后浇带的具体作用:1、解决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因高层建筑主楼与附属裙房的荷载和沉降不同,主楼荷载大,施工过程中基础沉降量大;而附属裙房荷载小,基础沉降量小,这样势必引起结构的沉降不均匀,从而形成裂纹。

在主楼和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浇带将主楼和裙房暂时分隔成两部分,待主楼主体完成,完成大部分沉降量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将两部分两连成整体,这样两部分沉降量基本上一致,就不会产生沉降不均匀了。

2、解决混凝土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性的,新浇筑的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会收缩,已有结构构件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当混凝土变形受到约束的时候,就会在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应力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在构件就会产生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超长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施工缝。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后浇带是怎么分类的?不同的分类依据会有不同的分类:㈠根据后浇带所起的作用分类为为: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伸缩后浇带。

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区别

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区别

后浇带与加强带的区别一、后浇带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置后浇带部位还应该考虑模版等措施内容不同的消耗因素;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作用:1. 解决沉降差。

2. 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二、膨胀混凝土加强带一种采用比浇筑混凝土高一等级的膨胀混凝土,设置在建筑物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的超长混凝土整浇浇筑技术。

用于替代后浇带的连续浇筑无缝施工技术,1后浇带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1.1 留于基础底部结构的后浇带,将历经整个结构施工过程,直至结构封顶,对于高层建筑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后浇带中将不可避免地落进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由于底部结构钢筋较粗较密,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艰难。

1.2 后浇带贯穿整个地下、地上结构,所到之处遇梁断梁,遇板断板,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影响施工进度。

1.3 在后浇带灌充混凝土前,需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施工非常困难,而有些结构混凝土与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数月,新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很难保证,又由于浇筑时间差,造成这些结构的混凝土的干缩大部分已于后浇带灌充前完成。

因此,后浇带混凝土的干缩极易在新老混凝土的连接处产生裂缝。

设置施工后浇带的初衷是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而后浇带处理不好却人为地在每条后浇带处造成两条贯穿裂缝,引起漏水。

2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的应用如果取消或尽早灌充后浇带混凝土,将基本上克服这些诸多困难,给施工带来很多便利。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详解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详解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详解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详解一、后浇带后浇带的施工工艺是在带两侧先浇筑混凝土,待两侧混凝土浇筑40~60d后采用比两侧强度高一级的混凝土进行带内浇筑来减少大体积或者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方法。

二、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连续式膨胀加强带,间歇式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式膨胀加强带。

其中在墙体结构小于等于60M时候采用连续式浇筑,板体结构小于等于60M,和大于60小于120且厚度小于1.5M时候采用连续式,其余情况采用后浇式或者间歇式。

三种膨胀加强带的主要区别后浇式的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带类似,两侧需要预埋止水带,两侧先浇筑,待达到强度后浇筑带内混凝土,因而有两道施工缝。

间歇式的加强带是先浇筑一侧的混凝土,然后待达到强度后一起浇筑带内混凝土和另一侧混凝土。

因此在先浇筑一侧需要预埋止水钢板,施工完毕后有一道施工缝。

连续浇筑方式就是带内和带外混凝土一起浇筑,两侧均不埋设止水钢板,浇筑完毕后没有施工缝。

后浇带的缺点1、一般设计要求后浇带的浇筑时间需待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因此在很多工程中这样会影响总工期,(特别是后浇带在地下结构的部位,如筏板基础在底板浇筑后还要回填土,这样会造成非常多的麻烦)。

2、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清理与凿毛,给后期施工无形中增添了一定的工程量3、由于有施工缝存在,在地下工程及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地方,增加了渗漏隐患。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主要区别1、膨胀加强带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在带内和带外添加补偿收缩混凝土,有限制膨胀率的要求,而后浇带只是在带内有要求添加膨胀剂。

2、后浇带需要留两道施工缝,因而需要铺设两道止水钢板,而膨胀加强带除了后浇式留两道与之相同外,间歇式只有一道缝和一道止水板,而连续式能达到无缝施工,也就是不需要埋设治水钢板。

3、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施工由于是一次性连续浇筑,因此工期大大缩短。

4、由于膨胀加强带的整个结构都需要添加膨胀剂,因此在材料价格方面会大于后浇带,(每吨外加剂的价格在1000-1600左右,一千方的混凝土大概需要添加30吨左右)注:膨胀加强带要求设置在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一般也就是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在顶板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各每间隔30m 设一条加强带,带宽1. 5m ,带的两侧上下层钢筋之间设置Ф6mm 钢丝网,网格尺寸为35×35mm ,两端分别绑扎在上下层钢筋上,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的分隔开。

钢筋砼结构设计中后浇带和加强带浅认识

钢筋砼结构设计中后浇带和加强带浅认识

钢筋砼结构设计中后浇带和加强带浅认识摘要介绍了后浇带和加强带概念,说明了后浇带的设置及一般做法,阐述了膨胀加强带的设计与施工。

关键词后浇带、加强带、膨胀砼后浇带和加强带的基本情况后浇带后浇带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和结构主体沉降而可能发生的有害伸缩和沉降的一种临时施工缝。

按功能分为沉降后浇带和收缩后浇带。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m设缝。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膨胀混凝土加强带当地下室超长,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既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膨胀混凝土应用于平面结构(基础底板),即使超长结构只以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一般也不会出现有害裂缝。

但是对墙体而言,即使整体使用膨胀混凝土,也往往还产生裂缝。

这是因为,除配筋不太合理,混凝土配合比存在问题,养护不足,分段太长等因素以外,主要与混凝土膨胀率不足有关:新浇混凝土的温度下降时产生的收缩,但由于已浇底板的约束,于是产生拉应力。

后浇带 与 膨胀带 区别

后浇带 与 膨胀带 区别

后浇带与膨胀带区别?
后浇带: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通常在设计中,我们是写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作法如下:后浇带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天的混凝土限制膨胀率大于等于0.015%.后浇带中梁、板钢筋跨内均增加20%,后浇带应待主体结构完成60天且沉降稳定后再用较相邻砼强度等级高一级的膨胀砼浇注。

膨胀带:
膨胀带就是加了膨胀剂的混凝土带状区域,自身可以膨胀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

可以同混凝土同时浇筑,但为了防止旁边混凝土的流入,施工时,先浇筑带外混凝土,浇到加强带时,改换掺膨胀剂的混凝土,带的两侧分别用铁丝网架设,以防先浇的砼流入加强带内。

但加强带不能解决沉降不均匀功能。

通俗的讲后浇带就是等沉降均匀后浇筑的,膨胀带就是未等沉降均匀浇筑的。

后浇带施工烦、工期长、易渗漏等缺点,近两年,不少工程(尤其地下室)采用设置膨胀加强带来代替后浇带。

后浇带与加强带

后浇带与加强带

混凝土后浇带和加强带的区别
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
害裂缝。

而膨胀混凝土加强带,设置在建筑物混凝土收缩应力发生的最大部位,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连续浇筑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的超长混凝土整浇浇筑技术。

2、后浇带需要进行二次浇注混凝土,通常在主体结构完工沉降均匀两个月
后再行浇捣,后浇带砼通常还要掺入10%~12%的膨胀剂。

连续性膨胀混凝土加强带(可以同混凝土同时浇筑,但为了防止旁边混凝土的流入,施工时,先浇筑带外混凝土,浇到加强带时,改换掺膨胀剂的混凝土,带的两侧分别用铁丝网架设,以防先浇的砼流入加强带内)就是未等沉降均匀浇筑的一次浇注就行,间歇性膨胀混凝土加强带要后浇3天为好。

3、后浇带和间歇性膨胀混凝土加强带均应考虑止水带构造;
4、后浇带、膨胀混凝土加强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
一级。

5、后浇带另一个功能加强带不能替代,即解决沉降不均匀功能(后浇带通
常为800~1000,设置在梁板的跨中1/3范围内,梁板设置后浇带处设置加强筋)。

膨胀加强带及后浇带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比较

膨胀加强带及后浇带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比较

膨胀加强带及后浇带在超长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比较超长、超宽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应用相当普遍。

但常规后浇带施工,工序繁多,时间跨度长,施工成本高,防渗效果差,在实际设计及施工中出现了采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

从作用原理分析两种方案的设计可行性。

标签:膨胀加强带后浇带超长混凝土结构1 “后浇带”的设计后浇带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用于克服由于温度收缩和结构主体沉降而可能产生的有害伸缩和沉降的一种临时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通常为每30~40米设置一道,宽度800~1000mm,一般钢筋不切断,且要配置适量的加强钢筋,待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完2个月后(如工期非常紧迫和有特别困难时,也不得小于1个月),将两侧混凝土表面凿毛,清洗干净再用比设计强度等级高一级的混凝土(宜用加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灌,并振捣密实并加强养护。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带宜布置在剪力较小的跨度中间范围以内。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后浇带也有以下几点缺点:(1)留于基础底部结构的后浇带,需要时间长,不可避免地落进各种各样的垃圾杂物,由于底部结构钢筋较粗较密,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艰难;(2)后浇带贯穿整个地下、地上结构,所到之处遇梁断梁,遇板断板,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因而影响结构施工进度;(3)后浇带混凝土的干缩容易在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处产生裂缝,设置施工后浇带的初衷是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而后浇带处理不好却人为地在每条后浇带处造成两条贯穿裂缝,从而引起渗水。

2 “加强带”的设计“加强带”是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抗裂防渗技术中心等设计、科研机构的专家们研制成功了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UEA微膨胀混凝土技术,取消原设计中的后浇带,以“膨胀带”替代伸缩缝或后浇带,一次浇筑成功,即所谓“无缝设计”。

采用以膨胀混凝土加强带取代后浇带的连续浇筑无缝施工技术,不仅消除了如前所述后浇带施工带来的一些弊端,还增加了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防渗性能,同时缩短了工期,节省了造价。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之欧阳索引创编

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之欧阳索引创编

1.后浇带欧阳家百(2021.03.07)后浇带的施工工艺是在带两侧先浇筑混凝土,待两侧混凝土浇筑40~60d后采用比两侧强度高一级的混凝土进行带内浇筑来减少大体积或者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方法。

2.关于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连续式膨胀加强带,间歇式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式膨胀加强带。

其中在墙体结构小于等于60M时候采用连续式浇筑,板体结构小于等于60M,和大于60小于120且厚度小于1.5M时候采用连续式,其余情况采用后浇式或者间歇式。

3.这三种的主要区别后浇式的膨胀加强带和后浇带类似,两侧需要预埋止水带,两侧先浇筑,待达到强度后浇筑带内混凝土,因而有两道施工缝。

间歇式的加强带是先浇筑一侧的混凝土,然后待达到强度后一起浇筑带内混凝土和另一侧混凝土。

因此在先浇筑一侧需要预埋止水钢板,施工完毕后有一道施工缝。

连续浇筑方式就是带内和带外混凝土一起浇筑,两侧均不埋设止水钢板,浇筑完毕后没有施工缝。

4.后浇带的缺点(1)一般设计要求后浇带的浇筑时间需待两侧结构混凝土浇筑后2个月,因此在很多工程中这样会影响总工期,(特别是后浇带在地下结构的部位,如筏板基础在底板浇筑后还要回填土,这样会造成非常多的麻烦)。

(2)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清理与凿毛,给后期施工无形中增添了一定的工程量:(3)由于有施工缝存在,在地下工程及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地方,增加了渗漏隐患。

5.膨胀加强带与后浇带的主要区别。

(1)膨胀加强带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在带内和带外添加补偿收缩混凝土,有限制膨胀率的要求,而后浇带只是在带内有要求添加膨胀剂。

(2)后浇带需要留两道施工缝,因而需要铺设两道止水钢板,而膨胀加强带除了后浇式留两道与之相同外,间歇式只有一道缝和一道止水板,而连续式能达到无缝施工,也就是不需要埋设治水钢板。

(3)连续式膨胀加强带施工由于是一次性连续浇筑,因此工期大大缩短。

(4)由于膨胀加强带的整个结构都需要添加膨胀剂,因此在材料价格方面会大于后浇带,(每吨外加剂的价格在1000-1600左右,一千方的混凝土大概需要添加30吨左右)。

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的优势探析

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的优势探析

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的优势探析【摘要】我国基础建设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不断增大,建筑达到一定规模,设计图纸常常按规范设置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

本文对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设置方法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对采用膨胀加强带施工技术相对于后浇带的优越性进行比较。

【关键词】膨胀加强带;优势;探析引言当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长度超过一定范围时,结构设计一般采取每隔30~40m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释放大部分收缩应力,通常60天后方可后浇膨胀混凝土。

目前对于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利用UEA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的原理,采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常常可以实现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无缝施工[1]。

采用以膨胀混凝土加强带取代后浇带的施工技术,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不仅留置间距可以适当的增大,避免了后浇带给结构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及抗裂性能,还可以缩短工期、简化施工工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 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的设置1.1后浇带的设置原则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

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为宜。

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1.2 膨胀加强带的设置原则膨胀加强带的数量及位置必须由设计院根据公式计算,根据每条加强带的补偿能力确定其数量;膨胀加强带的宽度不宜太窄,一般控制在2m~3m;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宜布置在拉应力较大、配筋变化及截面突变的部位及应力集中部位;结构长度达到70m以上时,无论计算是否需要膨胀加强带,都要设置膨胀加强带;施工过程中加强带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2]。

浅析混凝土后浇带与膨胀带的比较研究

浅析混凝土后浇带与膨胀带的比较研究

浅析混凝土后浇带与膨胀带的比较研究摘要:在超长、超宽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方法很普遍。

但后浇带施工的工序繁多,而且时间跨度长,因此施工成本高,并且防渗效果差,在实际施工中采用膨胀带代替后浇带。

本文讨论了其作用原理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后浇带;混凝土;结构;膨胀带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of the pouring belt and expansive belt was studiedAnhui east China supervision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 LTD JinShaoYue 230000Abstract: in the long, exceed wid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of the 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method is very common. But of the pouring belt construction process various, and long time span, the construction cost is high, and anti-seepage effect is poor, in actu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expansion instead of the pouring bel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ethods.Keywords: of the pouring belt; Concrete; Structure; Expansion with随着现状建筑体形式向着体量大型化和结构功能多样化方向的发展,很多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必然会由此产生变形和开裂,尤其对于面积大和面积宽的建筑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结构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异同加强带:当混凝土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后浇带:后浇带是指现浇整体钢筋砼结构中,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和收缩变形缝,着重解决钢筋砼结构在强度增长过程中因温度变化、砼收缩等产生的裂缝,以达到释放大部分变形,减小约束力,避免出现贯通裂缝.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无严重影响的部位,即结构构件内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通常每隔30-40一道,缝宽70-100CM.一般在两部分砼浇灌后两周至一个月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N/MM2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砼补浇成为连续、整体、无伸缩缝的结构.
注意: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1)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
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2)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浸量.
(3)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