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名师同步教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示范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s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一教课目的 :1.学习先人高洁的品行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课重难点 :要点 :(1)朗诵 . 背诵文言课文 .(2)疏导文语言句 , 剖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 刘禹锡 )一. 预习朗诵课文 , 看课文说明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对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许称述善事的文字, 以后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正课1.朗诵课文 . 可采纳多种方法朗诵 , 如老师范读 . 听课文录音 , 学生个别读 . 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 掌握要点词语 .3.发问 :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谈论并归纳 : 运用比喻 . 对偶起兴 , 以虚衬实 , 以山川引出陋室 .4.发问 : 〝斯是陋堂 , 惟吾德馨 .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谈论并归纳 : 〝陋室〞二字扣题 . 〝德馨〞二字统率全篇 , 是全文的中心 . 用〝惟〞字增强语气 . 这两句包括两层意思 , 一层是因为人的道德崇高 , 就忘掉了室陋, 另一层意思是因为人的道德崇高为陋室增光添采 .5.发问 :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写陋室幽雅的安静的自然环境.6.发问 : 〝说笑有鸿儒 , 来往无白丁〞是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文雅 . 可知堂中人也是同样的文雅.7.发问 : 〝能够调素琴 , 阅金经 .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谈论并归纳 : 写室中事 . 可见主人文雅脱俗的情致, 悠然自得的神态 .8.发问 : 〝南阳诸葛庐 , 西蜀子云亭 . 〞这两句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运用类比 , 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 ,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 表示自己也拥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志向 .9.发问 : 〝孔子云 :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谈论并归纳 : 语见《论语子罕》 : 〝子欲居九夷 , 或曰 ; ‘陋 , 如之何 ?’子曰 : ‘君子居之 , 何陋之有 ?’〝孔子以为 , 九夷固然简陋 , 可是有君子住在那边 , 就不简陋了 .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 , 则陋室不陋 . 〞与前文〝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遥相响应 . 把个〝陋〞字完全翻了过来, 达到〝不陋〞的最完满的境地,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 . 突出表示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味 .四. 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 以其立意鲜亮 . 风格文雅 , 构想奇妙 , 境界隽永 . 神韵深长 . 词句精巧而胜炙人口 , 久为传诵 .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 经过对居室情形的描述 , 全力形容〝陋室〞不陋 , 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二课时爱莲说 ( 周敦颐 )一. 预习朗诵课文 , 看课文说明翻译课文 .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 , 能够记事 , 也能够谈论 ,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1.朗诵课文 . 老师范读 , 学生齐读 . 轮读均可 . 读时注意节奏 . 重音 , 正确 . 流畅 . 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 , 增补课文说明 .3.请再次朗诵课文 .4发问 : 作者描绘莲花 , 为何要先写陶渊明爱菊 , 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谈论并归纳 : 喜爱哪一栽花 , 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 , 委婉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要旨.5.发问 :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 ,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谈论并归纳 : 两个〝独〞字 , 都表现出倚世独立 , 决不随声附和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一样.6.发问 : 〝我〞爱莲花什么呢 ?谈论并归纳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7.发问 : 详细地谈谈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 谈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 : 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 〝灌清涟而不妖的朴素;(2) 从体态香气方面 : 写她〝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的正直 , 写她〝香 .远益清〞的芬芳 ;(3) 从风采方面 : 写她〝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绘 , 是将莲人品化了 , 是把她作为一种尊贵质量的象征 .8.发问 : 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谈论并归纳 :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 , 把牡丹比喻象征成荣华的人 , 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发问 :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谈论并归纳 : 爱不一样的花象征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 . 菊花秋季开花 , 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狼狈为奸的隐士 , 作者对爱菊其实不讨厌 , 不过感叹真实的隐士极少 . 牡丹雍容明丽 , 比作荣华之人 , 作者对爱牡丹是憎恶唾弃 , 嘲讽贪恋荣华 , 追求名利的世态 .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 . 作者托物言志 ,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 . 洁身自爱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 , 将花的形象比较为人的质量 , 以莲的形象比较不慕名利 . 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 , 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追慕 , 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 . 攀高接贵的肮脏世风的唾弃 . 短文运用比喻 . 象征 . 烘托手法 , 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 将记述 . 抒怀 . 谈论联合起来 , 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 句式骄散交织运用 , 读起来控骼动听 , 顿挫有致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二【教课目的】1.抓住两个对照 , 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谈论性的文眼 ,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3.培育独立怀疑和研究的能力 , 培育合作商讨的习惯 .【教课要点】1.抓住谈论性的文眼 ,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2.培育独立怀疑和研究的能力 , 培育合作商讨的习惯 .【教课难点】1.抓住两个对照 , 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育独立怀疑和研究的能力 , 培育合作商讨的习惯 .【教课课时】2课时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学习《行道树》 .〖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1.看导语 , 默读《行道树》 .2.借助说明 . 字典 , 读一读 , 写一写 :堕落点缀骄傲徐徐苦熬贪心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二.朗诵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诵 .三.通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粹的谈论, 是画龙点睛 .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 ,再读 , 要从文眼下手 , 回味思虑 ,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 而且引出应有的结论 , 进而获得教益 .2.学生高声朗诵课文 , 而后分组谈论以下问题 :⑴为何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⑵行道树蒙受了哪些难过?既然难过 , 为何〝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⑶如何理解〝唯有这种难过能把深邃赐予我们〞?为何说是〝深邃〞 ?⑷语句上几处疑难 : 〝堕落〞〝凄凉的点缀〞〝忧虑〞的含义.⑸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真理性语句, 三个要点词 .老师点拨 :⑴社会需要 . 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 , 行人需要绿阴 , 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 行道树宁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 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为神圣的事业而蒙受难过, 能把深邃赐予我们 , 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骄傲快乐 .⑶全部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 需要你为此蒙受牺牲 , 可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 , 他们是神圣的 , 他们也是幸福的 , 这种幸福是更深邃的幸福.⑷堕落是堕落 . 漂泊的意思 . 行道树走开了家 , 走开原始丛林 ,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 生活条件和自己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内行道树看来 , 城市充满烟尘 , 实在令人凄凉 , 一行绿树不过点缀 , 改变不了凄凉的场面 , 所以说〝不过一种凄凉的点缀〞 .⑸〝神圣的事业老是难过的 , 可是 , 也唯有这种难过能把深邃赐予我们 . 〞要点词是〝神圣〞〝难过〞〝深邃〞 .四. 总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 , 抒写奉献者的襟怀, 赞叹奉献者的崇敬精神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学习《第一次真好》 .〖教课步骤〗一. 导入新课1.看导语 , 默读《第一次真好》 .2.借助说明 . 字典 , 读一读 , 写一写 :雏形丰富稀少保重累累低回重沉沉眼巴巴玲珑剔透详细而微耐人回味不行磨灭二.朗诵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诵 .三.内容商讨1.学习方法指引 :研究的收获 , 第一取决于研究什么问题, 问题有价值 , 研究才有价值 .你以为阅读这篇短文 , 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假如问题是〝为何说第一次真好〞, 这样的问题能够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详细一些 , 可是思虑价值不太大 , 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 . 〝愉悦〞〝奇特〞〝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尝〞〝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欣喜〞〝新鲜而刺激 , 令人耐人回味〞 , 等等 , 说的都是〝好〞 , 〝好〞就是指这些. 〝愿你保重一次〞 , 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 , 〝保重〞的含义是什么 , 研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2.合作商讨 .⑴文章的哪些详写 , 哪些略写 .⑵为何说是〝一幅秋天风情画〞, 不说是〝景色画〞〝风光画〞?⑶〝雏形〞与〝详细而微〞有什么差别?⑷为何说〝第一次的经验不必定都快乐〞?⑸为何〝第一次的经验不必定都快乐〞但〝令人耐人回味〞 ?为何〝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 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沟通小结 .四.语言应用1.,不过一种点缀.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 .3.徐徐升起 .4.一巨大的重沉沉垂吊在枝头 .5.心头充满了愉悦与奇特 .6.值得低回品尝 .7.给留下了不行磨灭的印象 .8.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 , 但觉 .10.令人耐人回味 ._.愿你保重.五.作业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三教课目的 :1.培育学生提炼归纳 . 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念书观 , 激发学生念书热忱 , 帮助学生成立起优秀的念书习惯 .3累积文中出现的精粹的句子 .教课重.难点:要点 :(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语的领会学习.(2)比喻论证 . 对照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精练, 在学习时领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 : 自主. 合作 . 研究教课时数 : 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 :一. 导入新课〝行万里路 , 读万卷书〞 . 十年寒窗 , 伴着馥郁的书香 , 我们一每日长大了 .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 : 你喜爱书吗 ?你读过那些书 ?念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对于念书方面的名言警语或名人念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 ǎo) 念书时不好 (h ào) 念书,好(h ào) 念书时不好 (h ǎo) 念书.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念书破万卷 , 下笔若有神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2)名人论念书 :周恩来 : 为中华之兴起而念书 !李清照的念书方法 : 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念书时要注意三到: 心到 . 眼到 . 口到 .孔子的〝学思联合法〞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书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 书本是全球的营养品 . ——【英】莎士比亚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书本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坑里站了起来, 假如不是书本的话 , 我就会淹没在这片烂泥塘里 , 我就要被愚笨和下贱淹死.——【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 , 率领我们从狭小的地方 , 驶向生活的无穷广阔的大海.——【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 ,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随和质, 使之高尚.——皮果夫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 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任何时候我也不会知足 , 越是多念书 , 就越是深刻地感觉不知足 , 越感觉自己知识困穷 .——【德】马克思读一本好书 , 就是和很多崇高的人讲话 . ——【德】歌德旧书不厌百回读 , 熟读沉思子自知 . ——【宋】苏轼(3)名人念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念书妙闻马克思念书妙闻先人头悬梁锥刺股 , 囊莹映雪 . 凿壁偷光的勤苦念书 .二. 简介作者培根 (_61 —_26) 英国哲学家 . 作家 , 出生贵族家庭 . 剑桥大学毕业 , 后又学习法律,__ 年任大理院院长, 封为勋爵 .__ 年因行贿为国会弹劾离职, 嗣后居家著述 ._26 年冬因为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 《漫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 , 创始英国漫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 , 掌握内容 :1.读一读 , 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2.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明确 : 这篇漫笔写法不一样一般 , 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宽泛 , 语言十分精练 , 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看法 .3.理解文章内容 :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念书 ?提示 :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 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 . 总结 .明确 : 文章能够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 :( 从开头到〝全凭察看苟且偷生知〞) 论述念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 , 念书有三种不一样目的 : 怡情 . 傅彩和长才 .( 学生集体回答 )要点论述了念书的利处 .(2)后从反面指出念书的三种倾向 :并论述念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经过看书快速作答 )(3)最后指出 , 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材能够念书 . 用书 , 而用书的智慧是在察看生活中得来的 .(4)发问领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 , 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发问领会论证方法 :对照论证 . 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华如同自然花草 , 念书而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领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常常采纳这种手法 , 显出其文笔干练 , 说理透辟 . 又如 : 〝道德如同宝石 , 朴实最美 . 〞〝声名如同大河 , 空虚无物者浮 , 实学有才者沉 . 〞这种比喻的运用 , 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 , 平常易懂 .第二层 :( 念书时不行有意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论述念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 ,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 这一句指出念书要认真斟酌细思, 反对成心挑刺 , 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长 :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2)对不一样的书 , 作者又主张如何 ?明确 : 学生找出语句 , 明确作者主张采纳的不一样的念书方法.(3)找出文中作者倡导把念书和谈论 . 作文 . 做笔录联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 :( 读史令人理智—结尾 )论述念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填补精神上各样缺点.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 , 目的是论述念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 领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 : 排比说理 . 归纳说理 .( 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 , 人的精神上的缺点 , 能够用念书来填补 , 就像身体百病 , 能够用运动驱除同样 . (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 : 对照论证 . 举例论证 .四. 学习论证方式象这种论证方式 , 叫做立论 . 所谓立论 , 就是正面提出看法 , 逐层论证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种文章 . 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 , 叫做驳论 , 即先建立批判的靶子 , 在批判他人看法的过程中论述自己的主张 . 我们马上学习的〈〈囫囵吞枣〉〉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都是驳论文 , 划分的要点就看在文章的开头能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看法.五. 品尝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 : 〝他 ( 培根 ) 的著作固然充满着最美好 . 最聪慧的言论 , 可是要理解此中的智慧 , 往常只要付出极少的理性努力 , 所以他的话经常被人拿着看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 : 〝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威严的韵律 , 给感情以感人的美感 , 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 , 给理智以深刻的启示〞 .下边 , 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爱的句子高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 体验反省对作者的念书观 , 你是怎么来评论的呢 ?你对念书有什么见解呢 ?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 部署练习 :1.把《谈念书》中的相关〝念书〞方面名言警语摘抄下来 , 扩大写作素材库 , 累积写作经验 .2.你最喜爱文中哪一句念书名言 ?请以它作论点 , 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 写成一篇300 多字的谈论文 .3.字词练习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课设计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优秀教案设计
(5)何陋之有?
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4.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来#%源&:~中教^网]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中&国^教育出#版网~@]
1.本文哪句话提挈全文,点明主旨?
讨论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 水,的确是我国古典中脍炙人口的珍品。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接下来我们又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两篇文章虽 然相距几百年,但后人却常常很自然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他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 学艺术殿堂。两篇文章不仅呈现的主题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运用陪笔。在结构的安排上,两篇文章又 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 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1)齐读、轮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2)自由小声读,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 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受人喜爱的特别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部编七下语文短文两篇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精优教案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 2009 年版)。唐顺宗时,刘禹 教学步骤(包括 引入新课,新课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 讲授,课堂练习,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
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 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小结作业布 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 置。) 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 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 2009 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 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 块 40 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 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 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 说》。 读准字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16短文两篇●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和州陋室》2.背景故事视频上这一幅幅古朴典雅、清幽秀丽的画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当年,刘禹锡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州策文通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处处刁难他。
先给他在城南门安排了三间小屋。
这地方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便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策知州,又让刘禹锡由城南门搬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
而这地方又位于德胜河边,依依的杨柳又让刘禹锡写下这样的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州肺都快要气炸了,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觉得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一文,策知州知道后,派人给他送去一块石头,意思是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得像块石头呢”,哪知刘禹锡高高兴兴收下了石头,请大书法家柳公权把他作的《陋室铭》刻于其上,立在门前,以示“纪念”,曾一时轰动朝野。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刘禹锡的这篇千古铭文《陋室铭》。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展示课题)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短文两篇》同步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系列(部编版)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背景资料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文体知识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4.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5.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短文两篇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掌握“馨、鸿儒、调、亵玩、鲜、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代名贤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学习《陋室铭》课前预习课文,完成作业本p78。
一、【导入】猜一猜,他是谁?唐朝有一位文人,为人正直,得罪了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
和州的知县仗势欺人,想给这文人一个下马威。
于是让他一年内搬了三次家,正直的文人从不低头谄媚,于是越住越差,最后知县安排了一间破房子给他,里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
文人依旧没有屈服,还提笔为破房子写了篇文章,这篇文章让这个破房子成为中国古代最出名的房子之一。
(刘禹锡与《陋室铭》的故事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來表心迹, 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解题,了解“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9篇《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教案
17短文两篇目标分析: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本课分为 2 课时完成:分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总第____课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步骤: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3、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4、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3、问题导入法4、诵读教学法5、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
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
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分别是《猫》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猫》一文通过对猫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则通过对两个不同地点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由于这是语文课,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悟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一些典型的文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你们对猫有什么印象?你们认为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文章,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短文两篇》教学方案第2课时《爱莲说》【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短文,了解说这种文体知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全篇内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全篇内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感受到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设计意图:旧知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朝代)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
2说文体简介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周敦颐的基本信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了解说这一文体。
3.诗文朗读欣赏情境课文诵读版,注意读音和断句。
(1)检测一:正音①可爱者甚蕃(fán)②出淤泥而不染(yū)③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⑤噫(yī)⑥陶后鲜有闻(xiǎn)(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进行跟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障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 教案
17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屡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开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那么名.(名词作动词,知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堂(部编版)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堂(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陋室铭》的表达技巧和文学特点,理解文中描写贫苦却依然坚守自己信念的形象,体会“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知识,不断追求进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持自己的信仰。
教学重点1. 了解《陋室铭》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
2. 理解文中描写的贫穷却依然坚守自己信念的形象。
3. 体会文本中的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中较深层次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2. 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1. 导读法: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含义。
2. 解读法:让学生自己发掘和解读文章中的各种语言现象。
3. 听读法:通过语言的音声、语调等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导读1. 指导学生阅读《陋室铭》,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写的是谁?他住的地方怎样?为什么还要住在那样的地方?3. 分析诗歌结构,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作者的思想、房间的情况、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节课:分析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写这样一篇诗呢?”2. 分析作者表达方式:作者既不卖官鬻爵,也不纳妾纳妾,只是住在贫苦的陋室中坚持他的理想和信仰。
3. 分析诗歌的形式美和意义美:美的形式是诗歌的艺术美,美的意义是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第三节课:体会1. 引导学生感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明确文本整个的抒情趣味。
2. 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感悟与启示:我们班是否有贫困家庭?我们身边有怎样的爱心事迹?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导读和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跟随情节穿行,并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使其记忆深刻课外阅读材料,《陋室铭》这篇经典诗词受益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第1课时《陋室铭》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导入新课】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给加点词注音。
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rú)案牍.(dú) 西蜀.(shǔ)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大声读课文,画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文中指德行美好)④无丝竹之尽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
使……受到扰乱)⑤无案牍之劳.形(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5.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7.文体链接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合作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文本探究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交流点拨: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交流点拨:颜色:绿色,青色。
特点:别致幽雅(幽)。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有鸿儒,无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静闲逸)5.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交流点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交流点拨:“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处多么幽静清雅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交流点拨:清高自赏。
(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这是由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交流点拨: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四、深层感悟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交流点拨: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灵”来比“馨”。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的?交流点拨: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三方面。
4.作者明明赞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交流点拨: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交流点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交流点拨: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拓展延伸】奥运铭国不在大,技高则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
斯是奥运,众星如云。
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
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
一心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吼,西方苍鹰鸣。
国人云:“看我北京!”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斯是公仆,服务于民。
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
可以明实况,查真情。
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
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
众人曰:“公仆精神!”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惟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惟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检查铭事不在大,有差则成;路不怕远,有玩就行。
背手扬脸,架子哄哄。
走路腆小肚,袋装一本子:遇人斜眼看,逢问鼻子哼。
闻香流口水,举杯论英雄。
八两白干下肚,吹、许、封。
汇报皆未入耳,看啥全没记清。
拎足土特产,摆手就回城。
众人云:“官僚典型”。
第2课时《爱莲说》【导入新课】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蕃.(fán) 淤.(yū) 濯.(zhuó)亵.(xiè) 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i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整体感知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交流点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交流点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交流点拨: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文本探究1.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人相应的地方。
(莲的特征——人的品质)A.君子 B.自尊自爱C.仪态庄重 D.美名远扬E.不同流合污 F.独立高洁G.不攀附权贵 H.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交流点拨::AE C H G D F B2.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交流点拨::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把“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交流点拨::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板书设计】【拓展延伸】魅力莲花1.歇后语(1)荷花灯点蜡——心里明(2)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3)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4)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5)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6)莲蓬结籽——心连心(7)莲生水中——不扶自直2.谚语俗语(1)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2)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3.咏“莲”佳句(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2)荷叶罗裙—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5)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6)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对联(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8)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古乐府民歌《江南曲》(9)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