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证候: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 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 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 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 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纳少,烦躁不安等。舌质红 ,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证机概要
•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 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 邪乘虚而入。
•治法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选方
•独活寄生汤加减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素体强弱,治疗调摄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较浅,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多可痊愈。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 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 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1)劳逸不当
• •素体阴虚
•风寒湿 •邪侵袭 • •素体阳虚
•(2)体虚久病
•风湿热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风寒湿痹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痰瘀交阻于骨节
•【病机】 •1.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 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7、叶天士对痹久 不愈,邪入于络, 主张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重用虫类药 剔络搜风。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 骨质增生性疾病 ••4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
•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湿气胜者
行痹 痛痹 着痹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热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痹
• 2.内因
中医内科学痹证
•概述
•【定义】 •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 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 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 、湿、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 程有粘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历史源流
•1、痹证病名首见 于《素问·痹论》 ,分行痹、痛痹、 着痹、五体痹、五 脏痹。
•2.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
•3.病理性质: n初期——正虚邪入
n中期——邪从热化
n后期——邪实正虚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关 。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1.辨病因
•2.辨虚实
•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
•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以邪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
•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发作,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
•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多实,久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
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治疗原则】
•肝肾同源
•肝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 之母。
•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 火源于命门。
•肝主筋,肝藏血
•肾主骨,肾藏精
•肝 •相互滋养 •肾
•木 •相互制约 •水
•案例分析
• 描述: •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 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 ,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 尺均无力。 • 问题: • 1.中医诊断、分型 • 2.治则 • 3.方药
3. 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痛剧,痛处固定不移,或骨 节僵硬变形,或关节附近皮色紫黯;或有皮下结节或环 形红斑,或麻木肿胀,或难以屈伸,或筋脉拘紧,或肌 肉萎缩。苔白腻,舌偏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蠲痹通络。 方药:益肾蠲痹丸或双合汤加减。
4. 肝肾两虚证 证侯: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小结
•痹证的定义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经络闭 阻,出现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麻木、重着 ,或关节肿胀、变形等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机
•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 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分类 •治疗
•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久痹三大类。
•祛邪通络止痛是痹证的基本治则。痹症的治疗还应重 视养血活血,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健脾益气。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 定的关系。
4.测血沉(ESR)增快,类风湿因子(RF)阳性等。
•与痿证鉴别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 为主;痿证无疼 痛,以肢体软弱 无力为主。
•2、活动障碍 •痹证是痛而 影响活动;痿 证是无力运动 。
•3、肌肉萎缩 •痹证由来自百度文库疼痛或关节 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 缩;痿证病初即有肌 肉萎缩。
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 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 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2.《金匮要略·中风 历节病篇》创乌头汤 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分 别治疗感受寒湿与风 湿的痹病。
•3.唐代王焘《外台 秘要》述其症状为 痛如虎咬,昼轻夜 重,称为“白虎病 ”。
•4、孙思邈 《千金要方 》更创独活 寄生汤治疗 本病。
•5、金元时 期,李杲、 朱丹溪又将 此病名为“ 痛风”。
•6、明代王肯堂 对膝关节肿大者 ,称为“鹤膝风 ”,手指关节肿 大者,称为“鼓
•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 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久痹正虚者,应重 视扶正,补肝肾、 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 治疗 • 原则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 火,即所谓“阳气并 则阴凝散”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 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
•【分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证候: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 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 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健脾,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 证候: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 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 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纳少,烦躁不安等。舌质红 ,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证机概要
•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 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 邪乘虚而入。
•治法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选方
•独活寄生汤加减
•预后
•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素体强弱,治疗调摄是 否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痹证初起,正气尚未大虚,病邪较浅,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多可痊愈。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 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 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1)劳逸不当
• •素体阴虚
•风寒湿 •邪侵袭 • •素体阳虚
•(2)体虚久病
•风湿热痹
•邪闭气滞 •留于经络
•风寒湿痹
•(热痹)
•(行痹、痛痹、着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痰瘀交阻于骨节
•【病机】 •1. 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 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7、叶天士对痹久 不愈,邪入于络, 主张用活血化瘀法 治疗,重用虫类药 剔络搜风。
•【范围】西医相关病证
••1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2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3 骨质增生性疾病 ••4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 • 以肢节痹痛为临床特征者,皆属 •“痹证”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
•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贪凉露宿 •涉水冒雨 •长期水中作业 •常汗后淋浴等
•滞留于关节筋骨,•风气胜者 •气血运行受阻 •寒气胜者
•湿气胜者
行痹 痛痹 着痹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热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痹
• 2.内因
中医内科学痹证
•概述
•【定义】 • 痹证是由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 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 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 、湿、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 程有粘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历史源流
•1、痹证病名首见 于《素问·痹论》 ,分行痹、痛痹、 着痹、五体痹、五 脏痹。
•2.病位:主要在关节、肌肉、经络 •
•3.病理性质: n初期——正虚邪入
n中期——邪从热化
n后期——邪实正虚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肉或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 节僵硬,行动障碍,甚则变形等。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诱因有关 。某些痹证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1.辨病因
•2.辨虚实
•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
•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以邪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
•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发作,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
•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多实,久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
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治疗原则】
•肝肾同源
•肝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 之母。
•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 火源于命门。
•肝主筋,肝藏血
•肾主骨,肾藏精
•肝 •相互滋养 •肾
•木 •相互制约 •水
•案例分析
• 描述: •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 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 ,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 尺均无力。 • 问题: • 1.中医诊断、分型 • 2.治则 • 3.方药
3. 痰瘀痹阻证 证候: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痛剧,痛处固定不移,或骨 节僵硬变形,或关节附近皮色紫黯;或有皮下结节或环 形红斑,或麻木肿胀,或难以屈伸,或筋脉拘紧,或肌 肉萎缩。苔白腻,舌偏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蠲痹通络。 方药:益肾蠲痹丸或双合汤加减。
4. 肝肾两虚证 证侯: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小结
•痹证的定义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经络闭 阻,出现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麻木、重着 ,或关节肿胀、变形等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机
•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 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分类 •治疗
•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久痹三大类。
•祛邪通络止痛是痹证的基本治则。痹症的治疗还应重 视养血活血,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健脾益气。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 定的关系。
4.测血沉(ESR)增快,类风湿因子(RF)阳性等。
•与痿证鉴别
•1、疼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 为主;痿证无疼 痛,以肢体软弱 无力为主。
•2、活动障碍 •痹证是痛而 影响活动;痿 证是无力运动 。
•3、肌肉萎缩 •痹证由来自百度文库疼痛或关节 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 缩;痿证病初即有肌 肉萎缩。
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 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 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 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2.《金匮要略·中风 历节病篇》创乌头汤 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分 别治疗感受寒湿与风 湿的痹病。
•3.唐代王焘《外台 秘要》述其症状为 痛如虎咬,昼轻夜 重,称为“白虎病 ”。
•4、孙思邈 《千金要方 》更创独活 寄生汤治疗 本病。
•5、金元时 期,李杲、 朱丹溪又将 此病名为“ 痛风”。
•6、明代王肯堂 对膝关节肿大者 ,称为“鹤膝风 ”,手指关节肿 大者,称为“鼓
•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 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久痹正虚者,应重 视扶正,补肝肾、 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 治疗 • 原则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 火,即所谓“阳气并 则阴凝散”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 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
•【分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行痹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