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杂病)常用中医药用药指导知识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杂病)常用中医药用药指导知识
朱姝
中药起源于远古时代,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部分常见内科杂病的治疗
一、感冒
(一)含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传、证候相类似者,称为实行感冒。

(二)病因
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

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故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型。

如深秋冬令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

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

但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

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冬兼燥等,亦每可见之。

2.时行疫毒伤人
若时行疫毒伤人,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互相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

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其病诸侯》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良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三)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一般而言,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

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辨证主要依据。

亦有初起属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涕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

2.辨不同兼夹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胸闷,口淡或甜等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冬,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为特征。

3.辨偏实偏虚
一般而言,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

至于虚体感冒往往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四)治疗
1.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实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淡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淸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两方均有辛凉解表,清宣肺气功能,但前方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方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3.暑湿伤表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日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若暑热偏盛者,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者,加豆卷、藿香、佩兰等;里湿偏盛,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

附虚体感冒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

其病邪属性仍不外四时六淫。

但阳气虚者,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临床表现肺卫不和与正虚症状并见。

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发其汗,重伤正气,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1.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以防感冒。

若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外感,当助阳解表,用再造散加减。

2.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滋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若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者,加沙参、麦冬;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

此外,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很多,如感冒清热颗粒、莲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大青叶口服液等等,很多人使用这些药的时候,认为感冒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就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可是疗效往往欠佳,这又是为什么呢?
治疗内科杂病,中药不是用现代药理学来指导,而是用中医理论来指导用药,我们用中医理论分析一下这些中成药,总结其如何应用。

1.感冒清热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一般应用于感冒初期,这时候首先来看一下感冒清热颗粒的组成,分为四类:荆芥穗、防风、苏叶、白芷药性偏温,可以解表散寒,薄荷、柴
胡药性偏寒,可以解表散热,桔梗、苦杏仁可以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地丁、芦根可以清热生津止渴,所以这个方子从总体上来看,没有特别明显的寒热趋势,比较适合用于感冒初期,寒热趋向并不明显的时候,一旦寒热趋向明显了,就需要选择寒热药性明显的中成药了。

2.藿香正气系列产品
藿香正气系列产品包括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和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在很多人的心里,藿香正气系列产品用于夏天高热中暑,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藿香正气系列产品主要成分是主要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法半夏、甘草等,其中主药是藿香,藿香的药性偏温,再看其他的药物,基本都是温性的药物,疗寒以热药,所以应该治疗寒性的疾病,因此主要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湿滞。

并不应该治疗夏天高热中暑,尤其是藿香正气水,其中含有酒精,不但无法治疗夏天的中暑,反而会加重病情。

为什么人们总认为藿香正气系列产品可以治疗中暑呢?
这是因为到了夏天,因为炎热,大家贪凉喜冷,常常在温度很低的空调屋里,然后服用冷饮,这样就非常容易造成外感风寒,内伤脾胃,造成湿滞,正是藿香正气系列产品的适应症。

因为夏天容易得,所以叫做阴暑证,因此藿香正气系列产品治疗的是阴暑证,而不是高热中暑。

3.双黄连口服液
双黄连口服液的主要组成是双花,即金银花,黄芩,连翘,和黄连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三味中药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金银花和连翘还可以发散风热,三味药物都是寒凉的药物,但是因为药味少,药量也不重,所以一般治疗风热感冒的轻证。

4.板蓝根颗粒
很多人在感冒初始的时候使用板蓝根颗粒,却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
因为从板蓝根颗粒中主要的药物板蓝根分析,板蓝根是一味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药物,即是说风寒感冒应该是没有效果的,风热感冒效果也并不明显,但当有咽喉肿痛的时候,可以改善咽喉肿痛的症状。

很多人感冒使用板蓝根颗粒,也是因为板蓝根可以清热解毒,认为可以治疗病毒感冒,其实这种用法也是不妥当的。

二、胃痛
(一)含义
胃痛是以上腹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二)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瘀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

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
这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炙煿,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如《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脾胃素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

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则均可导致胃痛。

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5.药物损害
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证治汇补·心痛》指出:“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


上述几种发病因素可单独作用,也可兼而发病。

(三)治疗
1.寒邪客胃证
症状: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病情较轻,可服生姜汤,结合局部热熨即可缓解。

若寒邪较著,加荜茇、川椒、肉桂、厚朴等,以助散寒理气止痛;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桂枝、防风等以疏散风寒;若因过食生冷而夹有宿食停滯,兼见胸脘痞闷,嗳气或呕吐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菜菔子、半夏等,或加服保和丸以
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菜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以清热;若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遇怫郁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痛较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青木香、郁金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乌贼骨、川贝母、煅瓦楞子等和胃制酸。

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及粉等以凉血止血。

若病情反复久延,脾气亦伤,胃痛而胀,饮食不佳,神疲乏力,属肝郁脾虚证,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用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4.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
理气和中。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伴恶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兼有食积停潜,纳呆少食者,加炒三仙、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5.淤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屡发,食后加剧,入夜尤甚,甚或出现黑便或呕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前方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

后方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化瘀定痛;檀香、砂仁理气和胃而止痛。

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郁金、九香虫、木香、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若见呕血及黑便等出血现象者,当以止血为先,宜去檀香、砂仁,加大黄、茜草根、三七粉等化瘀止血。

6.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常用药: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桂枝温胃散寒;白芍、饴糖、大枣、甘草缓急止痛。

若泛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若泛吐清水较多,或胃中有振水音,宜加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或配用茯苓术甘汤以温化饮邪;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或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疼痛较著,加延胡索以止痛。

7.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有时嘈杂似饥,或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秃无苔,脉弦细无力。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润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
代表方:益胃汤加味。

本方养阴益胃生津,用于脾胃阴虚,胃脘隐痛,口干咽燥,舌干苔少等症。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凉以滋养胃阴;佛手、绿萼梅调气止痛。

若胃中嘈杂,或有吞酸者,可加左金丸以制酸和胃;胃酸明显减少者,当酌加乌梅、诃子肉、鸡内金等,以增强酸甘化阴之力;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者,宜加厚朴花、金铃子散等行气止痛;
三、不寐
(一)含义
不寐亦称失眠,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二)病因
1.情志失常
喜怒良乐等情志过极可导致胜腑功能失调而发生不寐。

或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郁化火,上扰心神;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或因过度忧思,伤及心脾,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不安;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均可导致夜不能寐。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

此外,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可导致不寐。

3.劳逸失调
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

4.病后体虚
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

若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心神不宁。

(三)治疗
1.肝火扰心证
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本方有清泻肝胆实火之功效,适用于肝郁化火上炎所致的不寐。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镇心安神。

若胸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以疏肝解郁。

若肝胆之火上炎的重症,彻夜不寐,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秘结者,可改服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证
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
脉滑数。

代表方:黄芩温胆汤加减,本方化痰安中,适用于热扰心神所致的不寐。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痰;枳实、黄连、竹茹清心除火化痰;北齿、珍珠母、磁石镇心安神。

若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或用保和丸消导和中。

若热盛,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用蒙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

3.心脾两虚证
症状:不寐,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不寐健忘,心悸怔忡,面黄食少等心脾两虚证。

常用药:人参、炒白术、炙甘草、黄芪、当归健脾益气补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益心脾安神;木香行气舒脾。

若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柏子仁养心安神,或加生龙骨、生牡蛎、以镇静安神;若心血不足较甚者,加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若兼见脘闷纳呆,苔腻,重用白术,加苍术、半夏、陈皮、茯苓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4.心肾不交证
症状: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前方以滋阴补肾为主,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肾阴不足证;后方清心降火,引火归元,用于心烦不寐,梦遗失精等心火偏亢证。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泽泻、茯苓、丹皮清泄相火;黄连清心降火;肉桂引火归元。

若心阴不足为主者,可选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若阴血不足,心火亢盛者,可选用朱砂安神丸。

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生龙骨、龙齿重镇安神。

5.心胆气虚证
症状:不寐,多噩梦,易于惊醒,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前方益气、镇惊、安神,适用于心胆气虚,痰浊扰心所致的不寐易惊,心悸气短;后方养血清热除烦,适用于阴血偏虚的虚烦不寐。

常用药:人参、茯苓、炙甘草益心胆之气;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化痰宁心,镇惊安神;川芎、酸枣仁调血养心;知母清热除烦。

若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黄芪以益气养血;若木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者,加柴胡、香附、陈皮、山药、白术以疏肝健牌;若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以重镇安神。

四、肢节痹病
(一)定义
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二)主要分类及治疗
1.行痹
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不上、下、左、右肢体关节,病或数时,或一二日,或三五日,日轻夜重,急性期者亦红亦肿,触之热感,恶风或恶寒,喜暖,颜面淡清而两颧微红,舌质红,苔白微厚,脉多浮紧,也可有沉紧之象。

治法: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之品
方药:宣痹达经汤
主要药物:蜂房、乌蛇、土鳖虫、螳螂、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豨莶草、清风藤、当归、穿山甲
2.痛痹
肢体关节紧痛不移,局限一处,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甚至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

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多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为主,佐以和营之品
方剂:乌头汤
主要药物:川乌、生麻黄、生黄芪、生白芍、甘草等,加苍术、白术、羌活、姜黄、当归
3.着痹
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但不红,甚至四肢活动不便,颜面苍黄而润,舌质红,苔白厚而腻,为寒湿之象;若肩背沉重,肢体疼痛,下注足胫而肿热,苔厚腻而黄者,属湿热之象。

治法:渗湿通经活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
方剂:薏苡仁汤
主要药物: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或附子、干姜、细辛,或黄柏、苍术
4.热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