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及防治

合集下载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防治(全文)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防治(全文)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防治(全文)近年来,随着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

室间隔缺损(VSD)是临床常见先心病,在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心律失常并发症的防治始终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讲就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简要阐述。

一、发生率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确切发生率尚不十分清楚。

2007年,Carminati等报道了欧洲23个医学中心、430例VSD介入治疗注册研究结果,共19例并发心律失常,占4.4%,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3例(2例室速、1例房颤)、心脏传导阻滞16例。

Butera等报告国外VSD介入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为1%~5%。

杨荣等报道的Ⅲ度AVB 发生率为1.75%。

本中心报告的Ⅲ度AVB发生率为1.24%(6/483)。

最近,笔者总结了全国12个中心10610例VSD介入治疗资料,共有63例患者发生Ⅲ度AVB,总发生率为0.59%。

二、发生原因(一)VSD的解剖因素(1)VSD与心脏传导系统关系密切,故在VSD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易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2)VSD的大小:既往研究发现,缺损直径≥8mm的VSD直视下修补术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8mm的VSD高。

(3)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有研究发现,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3mm者。

(二)介入手术操作相关因素(1)导管、导丝刺激心房壁可引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或心房颤动,刺激心室壁可引发室性早搏及室速,严重者可发生心室颤动。

(2)建立动静脉导丝轨道:①在VSD左室面放置导丝及导管过程中,导丝或导管刺激左室壁可引起室速等;若损伤His束或束支可引起AVB 或束支传导阻滞。

②经股静脉向体外牵拉轨道导丝时,可对VSD下缘造成挤压,损伤传导系统,导致AVB发生。

③选择输送鞘管直径过大,或输送鞘管递送方法不当,可造成VSD周围组织损伤而发生心律失常。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分析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分析
hospitalization and m ortality rates for severe sepsis in the U nited States:A
trend analysis from 1993 to 2003 Crit Care M ed,2007,35(5):1414~1415 3 Dha lnaut JF,Shorr AF,M acias W L,et al Dynamic evolut ion of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 资 料 先 天性 膜 周 型 VSD患 者 120例 中男 63例 ,女 57例 ;<7岁 59例 ,7一l4岁 45例 ,>14岁 16例 。均在 胸骨左缘 3 4肋 间闻及 Ⅲ 一Ⅳ级反流性收 缩期杂音 ,伴细震颤。 1.2 术前 情况 术前 120例 患者 常规 进行 12导 心 电
图 ,结果为窦性 心律 ,术前所有 患者 肾功能 正常 ,均 经 X线胸 片 、心电图 、超声心动 图检 查确诊 。不存在 酸碱平衡 和电解质紊乱 。心功能 I一Ⅱ级 。 1.3 手术方法和术后观察 120例 VSD患者植入 VSD 封堵器直径 4 18r am,平均 (8.0±2.7)mm ;手术时间 35~196min,平均 (48.5±39.6)r ain;透视 时间 4.9~39.4 min,平 均 (22.5±17.8)r ain。 选 用 美 国 AGA 公 司 Amplater封堵 器 82例 ,国产封堵 器 38例 。术后常 规 复 查 12导心 电 图,连续 7d。并 在病情 出现 变化 时随 时描记心 电图及检测电解 质。 1.4 统计 学方 法 采 用 SPSS 17.0统计软 件 包。计量 资料 以 ( ±s)表示 ,组 间比较采用 t检验 ,计 数资料 采用 X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 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165 例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患者中并发症共发生19 例, 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19 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术后1 月内( 撤出输送系统后)、术后1月后( 出院后随访2.5 年)。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8.79% (163/165),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51% (19/165)。

术中发生并发症7.27% (12/165), 包括心律失常3.63%(6/16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3.63% (6/165)。

术后1 月内并发症7.27%(12/165), 术后残余分流3.63% (6/165),其中术后发生溶血2.42% (4/165);术后1-3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8% (3/165);股动静脉瘘1.2% (2/165);肾动脉瘘0.6%(1/165)。

术后1 月后并发症1.2% (2/165), 残余分流0.6% (1/165);感染性心内膜炎0.6%(1/165)。

我院自开展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以来,未发生主动脉瓣返流、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 S D。

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发生并发症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111-02室间隔缺损(V S 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畸形之一。

自1988 年Lock 等报道应用双面伞装置经导管封堵VSD 以来,先后有多种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应用于临床。

2002 年以来, 随着Amplatzer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问世[1], 尤其是国产封堵器的应用,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 V S D ) 封堵术的病例在我国已超过3 万例。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分析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分析

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分析摘要目的为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147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结果 147例患者男,68例,占46%,女,79例。

占54%。

年龄:3-55岁。

平均年龄:12.45±0.99。

其中56例封堵术后出现新的心律失常,28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2例出现一过性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交界区逸搏心律, 6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出现早博。

1例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外科取出封堵伞并行外科修补术。

结论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介入封堵封堵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是由于胚胎早期心室间隔发育不全造成的,使左右心室间隔形成异常交通,是常见的心脏畸形之一[1]。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逐渐受到心血管同行和患者的青睐[2]。

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已经成为有适应症患者的一种可以替代外科手术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但是国外封堵治疗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的发生率偏高,不但可发生在术后早期,也有发生在术后3年。

Amplatzer 封堵器的临床试用资料显示,介入治疗的3.8%需要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3]。

由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未能获得美国FDA批准临床推广应用。

而国产封堵器在结构上和性能上与进口封堵器不同,应用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完整的临床资料较少,对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mVSD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中及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中及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国际心血 管病杂 志 20 年 7 08 月第 3 卷第 4期 5
n t
! ! ! :
! : ! : !
室 间 隔缺 损 经 导 管 封 堵术 中及 术后 并 发 心 律 失 常 的 临床 分 析
s is Ar h t mi o c r e n 4 c s s 2 c m p ee a ro e tiu a l c n e tiu a a h c r i ) u t : r y h a c u r d i a e ( o l t t iv n r lr b o k a d 2 v n r lr t c y a d a c c
Car a r hy hm is urng nd afe r n c t tr ls r e t iu a e a d fc y U uo。 dic a r t a d i a tr t a s a hee co u e of v n rc l r s pt l e e t Zh
并膜部 瘤及 操作 时间无 关 。 结论 : 心律 失常是 VS D封堵 治 疗术 常见 的并发 症 , 严格
选择 手术适 应证 , 免采 用 直径过 大 的封 堵 器是 减 少 VS 避 D封 堵 术 后 心律 失 常 的有 效
措施。
【 关键词 】 室间隔缺 损 ;经导 管封堵 术 ;心律 失 常 中图分类号 : 5 17 R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532 0)40 5—3 1 36 8 (0 80~2 20 6
行 封堵 治疗 的 1 5例 VS 患者 , 1 D 结合 临床 资料 、 电图 、 脏超 声 、 血 管造影 资料及 心 心 心
随访结 果 , 分析封 堵术 中及 术后 并发 心律 失 常的类 型 、 关 因素及 转 归 。 结 果 : 中 相 术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附9例报道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附9例报道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附9例报道金艳;王蕾;任恺;赵璧君;邓超【摘要】目的探索室间隔缺损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室间隔缺损(VSD)而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失败而再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介入手术失败原因.其中5例介入手术后即因血压不稳、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手术开胸,撤除封堵器,并同期修补室间隔缺损.术中发现封堵器脱落1例、压迫传导束导致房室传导阻滞(AVS)4例.介入术中出现循环异常回收封堵伞4例,AVB2例,超声证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1)1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1)1例,4例患者行择期开胸手术治疗纠正心内畸形.结果 1例封堵器脱落患者开胸手术证实封堵器缠绕于三尖瓣腱索.4例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T1患者术中发现三尖瓣腱索断裂.所有患者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患者康复出院.结论介入手术在治疗先天心脏病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及时采取外科手术干预,及时纠正介入手术并发症.【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0(016)029【总页数】3页(P579-581)【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作者】金艳;王蕾;任恺;赵璧君;邓超【作者单位】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陕西,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目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均可在介入治疗下进行,其治疗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少等优点使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迅速地在国内各大医院得到开展。

地塞米松预防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地塞米松预防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5 例 , 3 例 、 2 例 , 4 男 1 女 3 年
龄 ( . 34 岁 , 9 2± . ) 体质 量 ( 7 3± . ) g 对 照组 5 2 . 66 k ; 1
导阻滞 2 , 例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 , 例 完全性右
束 支传 导 阻滞并左 前 分 支 阻滞 1例 , 阵发 性交 界 非 性 心 动过速 2例 , 室性 早 搏 1例 ; 者 均 无 明显 症 患 状, 出现心 律失常最 早 时 间 为术 后 5h 对 照 组术 后 ; 出现 心律失 常者 9例 ( 1.4 ) 其 中 Ⅲ度 房室 占 7 6% , 传 导 阻滞 3例 , Ⅱ度 Ⅱ型房 室传 导 阻滞 1例 , 全性 完 左 束 支传导 阻滞 1例 , 全性 右束 支传 导阻滞 1 , 完 例 完 全性 右束支 传导 阻 滞 并左 前 分 支 阻 滞 1例 , 左前
1 资料与 方法
2 结 果
2 1 两组介人 治疗 情况 .
室 间隔 缺损直 径 : 实验组
( .7 0 3 ) m, 34 土 .9 m 对照组( . 1 0 5 ) m 4 1 ± .7 m 。封堵
器 大小 ( 指封 堵器腰 部直 径 )实 验 组 ( . 1±12 ) : 49 .5
严重心律失常 (1 Ⅱ型 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 1度 发生率对照组 ( .4 ) 于实验组( %) P< .5 。认 为室间隔缺 78% 高 0 ( 00 ) 损封堵术后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可减少严 重房室传 导阻滞 。
[ 关键词 ] 室间隔缺损 ; 介入治疗 ; 地塞米松
[ 中图分 类号] R 4 . 5 11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0 -6 X(0 8 3 - 6 -2 022 6 20 )10 80 - 0

先心病治疗介入相关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全文)

先心病治疗介入相关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全文)

先心病治疗介入相关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全文)这是一个好时代,因为医学的发展让很多先心病患儿活了下来。

但是先天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以及后天手术干预可能带来的影响,让很多患者面临心律失常问题。

先心病介入治疗相关的心律失常总体可以分为两类,分为术中和术后的心律失常。

其次又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先心病分为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狭窄等介入相关的心律失常。

一、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相关的心律失常ASD患者由于传导系统的先天发育异常,加上血流动力学对心脏组织的影响。

ASD患者在病程进展和诊治中可能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术中和术后可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和房颤等。

过大的封堵器容易损伤窦房结及其临近组织。

或者窦房结动脉供血受阻均可导致窦房结功能暂时性障碍。

而封堵器对房室结的挤压,或对房室结及其周围组织摩擦造成暂时性水肿,可导致房室结功能障碍或减退。

ASD术后可能出新发的心律失常,其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与心脏的容量负荷过重、心肌的正性重构的可能性丧失或减弱有关。

或是封堵术成为电屏障、或是作为异物引起炎症反应、或是封堵器镍铬离子溶出影响的离子通道有关。

多数患者上述心律失常可迅速缓解。

个别患者上述心律失常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在介入过程中减少对心脏的刺激,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可大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因此,ASD封堵术后建议3个月内应注意避免剧烈咳嗽和活动,减少封堵器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ASD患者封堵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后药物对症处理后多可缓解。

若出现传导阻滞必要时可行临时或永久起搏器治疗,有部分患者封堵器取出后心律失常可消失。

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的心律失常VSD封堵术术中可能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此类心律失常在改变导丝、导管和输送鞘位置和方向后消失,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多见于嵴内行室间隔缺损,或是膜周部VSD向肌部延伸的患者,与封堵器刺激心室肌有关。

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

111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近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分析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近期相关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3年111例成功行介入封堵的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患者(ASD)术中、术后1w心律失常的发生,作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

结果20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18.02%,其中11例房性心律失常,7例窦性心律失常,2例室性心律失常,0例传导阻滞。

结论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较多的发生一过性房性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窦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较好,无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标签: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亦是住院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2],根据心律失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可分为先心病术前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外科矫治术相关性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

张文泉[3]等报到介入治疗常可并发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2013年来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术中、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来源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10年~2013年术前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并成功行介入封堵的11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73例,年龄1.5~65岁。

1.2方法1.2.1心律失常检测方法采用GE Marquette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分别记录术前1d,术后1d、2d、3d、4d,7d的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的类型及数量。

术中心电图记录采用ASIOM Sensis XP心电监护仪。

1.2.2手术方法遵循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指南,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对患者实施全麻(年龄<8岁)或局部麻醉,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监护的监视下,经皮穿刺股静脉建立血管通道,实施心导管检查,根据心脏彩超所测ASD大小选择合适封堵器(较缺损直径加大4~6mm),以心脏彩超及X线影像学证据作为介入封堵成功的评估。

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摘要]报道27例房间隔缺损和3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全部成功。

术后并发1例穿刺口出血,未发生栓塞、血栓、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的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

优质、完善的预防护理是顺利进行手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近年来应用封堵器封堵缺损口的介入治疗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临床效果满意[1、2],封堵器介入治疗现己成为ASD、VSD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封堵器介入治疗不断广泛的应用,该治疗的并发症不可避免,为此我们加强了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在我院2001年12月~2006年12月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中,预防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4~62岁,平均21岁,均经临床、心脏彩超等综合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ASD(继发孔型)27例,VSD31例。

所有患者均经彩超证实无右向左分流,临床检查无严重右心功能不全。

1.2 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公司制造的双盘状封堵器材料结构是强记忆性的镍钛合金线编制而成,呈双盘状网状结构,盘片内充填聚酯纤维膜。

1.3 治疗经过1.3.1 ASD封堵:局麻后穿刺股静脉,建立股静脉、左上肺静脉导丝轨道,经轨道送入测量球囊,测出ASD最大伸展径。

再将7-14F长鞘置入左心房内,沿长鞘送入封堵器。

在左房侧释放远端大伞及腰部,使腰部卡于缺损处,然后回撤长鞘至右房侧释放近端小伞,关闭ASD。

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并无残余分流后,撤出运送系统[1]。

1.3.2 VSD封堵:常规局麻,穿刺右侧股动脉,以5F猪尾导管行左心室造影,观察并测量VSD大小、部位,放入导丝,再穿刺右侧股静脉,建立股动脉一升主动脉一左心室一VSD一右心室一右心房一下腔静脉一股静脉的输送轨道,将输送管鞘沿轨道经VSD到左心室内,沿输送管鞘送入大小合适的封堵器,释放左室盘片,然后回撤长鞘至右室侧释放右室盘片,关闭VSD。

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

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

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有心律失常伴发的患儿临床护理情况。

方法选择150例小儿室间隔缺损成功接受封堵术的患儿,均为我院儿科2010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经检查术前心律失常13例,术后27例,回顾护理情况。

结果本组选取的患儿心律失常经积极医护后均恢复正常,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8%,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6%。

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小儿室间隔缺损采用封堵术治疗有心律失常并发的患儿,重视临床针对性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价值显著。

标签: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心律失常;护理室间隔缺损(VSD)为临床常见小儿心脏病类型,经导管封堵为现阶段常用治疗手段之一,封堵治疗与病发心律失常的相关性也被临床重视,对此类患者新发心律失常的护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就护理特点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小儿室间隔缺损成功接受封堵术的患儿150例,排除有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合并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线、心电图检查证实室间隔缺损直径为3~10 mm,均与膜周VSD介入治疗指征符合。

对患儿封堵术实施前心电图资料及手术实施后1~7 d每日心电图检查及手术过程中心电图持续监测结果进行统计。

术前心律失常13例,包括频发室性早搏7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4例,IRBBB2例;术后心律失常27例,其中A VB3例,IRBBB8例,CRBBB加左前分支阻滞1例,CRBBB7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度有干扰性房室分离伴发4例。

1.2 方法1.2.1 术前干预(1)术前准备:常规行血、尿、梅毒等检测,完善心动图、胸片等检查。

做好急救药品、物品准备。

(2)术前指导:告知家属患儿需禁食6~8 h,禁水2 h。

依据温度做好衣物增减,防范感冒事件发生。

加强皮肤干预,特别是婴幼儿,需保持两侧腹股沟处皮肤干燥清洁,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1.2.2 术中干预手术患儿需取平卧位,密切心电监护,对相关指标正确记录。

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王 皓1,郭林静2摘要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金标准㊂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逐渐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替代外科治疗方法㊂然而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病人的预后,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㊂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病人的一般情况㊁心脏的结构㊁封堵器的特点及术者的操作等方面综述介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律失常;膜部瘤;封堵器;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08.015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1]㊂传统外科手术认为是治疗VSD 的金标准,Lock 等[2]首次使用介入封堵术治疗VSD ㊂早期的VSD 介入封堵术后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3],VSD 介入封堵术发展缓慢㊂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封堵器材的改进,VSD 介入封堵术逐渐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VSD 的替代治疗㊂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介入治疗创伤更小㊁住院时间更短㊁费用更低[4]㊂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VSD 介入封堵术的成功率高达97%以上,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30%[5]㊂VSD 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残余分流㊁心律失常㊁瓣膜反流㊁封堵器脱落等[6],其中心律失常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㊂常见的术后心律失常主要有束支传导阻滞㊁房室传导阻滞㊁室性期前收缩等[7],多数轻微的心律失常在术后早期恢复正常,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危及生命,需取出封堵器并修补VSD ,安装心脏起搏器㊂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病人一般情况㊁心脏的结构㊁封堵器的特点及术者的操作等方面综述介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减少VSD 介入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参考㊂1 病人一般情况1.1 年龄 低龄是VSD 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㊂随着VSD 病情的发展,病人逐渐出现左右心室的增大㊁肺动脉高压乃至最终的艾森曼格综合征,进行失去手术时机㊂有研究显示,年龄越小VSD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通讯作者 郭林静,E -mail :**************引用信息 王皓,郭林静.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8):1441-1443.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8]㊂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均推荐,不伴有左心超负荷㊁肺动脉高压㊁艾森曼格综合征等情况下,年龄ȡ3岁的VSD 病人可接受VSD 介入封堵治疗[9-10]㊂原因可能是婴幼儿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VSD 介入封堵术中导丝㊁鞘管的刺激㊁摩擦极易造成心脏传导束损伤,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㊂由于解剖原因,婴幼儿在房室连接处组织较粗大,至2岁左右房室连接处的组织逐渐发育成熟,发生退行性变被溶解吸收[11]㊂若早期接受VSD 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器更易压迫到粗大的房室连接处,影响房室结和房室束,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㊂1.2 体重 低体重是VSD 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㊂钟庆华等[12]通过对1069例接受VSD 介入封堵术治疗的病人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体重越小的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越高㊂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推荐体重ȡ10kg 的病人接受VSD 介入封堵治疗[9]㊂原因与低龄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相似,低体重病人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受到导丝㊁鞘管㊁封堵器等的影响,发生术后心律失常㊂低体重常提示病人病情可能较重,缺损面积较大,所需封堵器直径更大,介入封堵术后更易影响到心脏传导束,从而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㊂2 心脏结构2.1 VSD 的位置和大小 VSD 是由于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根据缺损在室间隔的部位及其与房室瓣㊁主动脉瓣的关系分为膜周型㊁肌部型和双下动脉型[13]㊂其中双下动脉型由于缺损上缘为主动脉瓣环和肺动脉瓣环连接部,不适于介入治疗外,多数膜周型和肌部型的VSD 均可接受介入治疗㊂根据缺损的大小,VSD 可分为小型(缺损直径<5mm 或缺损面积<0.5cm 2/m 2体表面积)㊁中型(缺损直径5~10mm 或缺损面积为0.5~1.0cm 2/m 2体表面积)和大型(缺损直径>10mm 或缺损面积>1.0cm 2/m 2体表面积)㊂有研究显示,VSD 的缺损位置越靠近房室瓣和主动脉㊃144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4月第21卷第8期瓣,缺损直径或面积越大,介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越高[14]㊂分析可能是由室间隔缺损与心脏传导束的解剖关系决定㊂房室结位于房室交界区的中央,左下方邻近中心纤维体,房室结前端变细穿入中心纤维体,形成房室束㊂心脏的纤维体又称为心纤维骨骼,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心肌和心脏瓣膜的附着处[15]㊂中心纤维体位于二尖瓣环㊁三尖瓣环和主动脉后瓣环之间,是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瓣膜附着处㊂中心纤维体向下移行室间隔的肌部,向前移行为室间隔膜部㊂因此,VSD缺损位置越靠近房室瓣和主动脉瓣,介入封堵术后封堵器越易压迫到瓣环间中心纤维体内走行的心脏传导束,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越高㊂房室束穿过中心纤维体后,继而走行于室间隔肌部与中心纤维体之间,向前下行于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进而分为左右束支㊂当VSD缺损直径或面积越大时,缺损边缘与房室束及左右束支的距离越近,介入术后封堵器越易压迫到心脏传导束,从而发生术后心律失常㊂由于室间隔长期存在从左向右的分流,缺损边缘组织形成继发的纤维化,纤维组织包裹压迫到心脏传导束,这可能是较多VSD病人术前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㊂当VSD的缺损直径或面积越大时,从左向右的分流量越大,缺损边缘更易形成纤维组织,纤维组织较正常室间隔组织脆弱,介入术后更易被损伤影响其中包裹的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㊂2.2膜部瘤有研究显示,VSD病人术前合并膜部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增加[16]㊂膜部瘤是室间隔膜部在左室压力作用下向右膨出的瘤样结构,分为真性膜部瘤和假性膜部瘤㊂真性膜部瘤属于先天性结构畸形,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异常㊁主动脉右旋㊁膜部间隔位移导致室间隔膜部发育薄弱造成的,突出的囊壁薄厚均匀,无破孔或仅一个破孔[17]㊂假性膜部瘤是由于VSD导致的继发性结构畸形,在VSD自然闭合的过程,30%~60%的VSD病人伴有膜部瘤形成[18]㊂长期血液分流的冲击下,三尖瓣隔瓣的游离缘和腱索与室间隔的缺损周缘组织黏连㊁融合㊁纤维化,进而促进VSD的缺口闭合㊂融合的纤维组织较正常室间隔脆弱,在左室压力作用下向右膨出瘤样结构,形成了假性膜部瘤[19]㊂假性膜部瘤常多孔,无完整囊壁,需封堵器完全覆盖瘤体,否则易发生术后残余分流和瘤体增大甚至破裂㊂分析术前合并膜部瘤的VSD病人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膜部瘤距房室结和房室束的距离较近,易受到术中操作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黏连纤维化的膜部瘤组织较正常组织脆弱,介入术后更易被损伤,影响周围走行的心脏传导束;假性膜部瘤多孔,常需较大直径的封堵器,介入术后更易压迫到心脏传导束㊂3封堵器的形态封堵器呈双盘状结构,通过鞘管输送至VSD处,依靠两侧盘片对缺损周缘组织的夹持,腰部对缺损部位的支撑,从而达到封堵的目的[20]㊂根据封堵器形态差异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非对称型封堵器又可分为偏心型和小腰大边型,详见图1㊂有研究显示,使用非对称型封堵器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高于对称型封堵器[21]㊂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型封堵器主要针对VSD 结构不同造成的㊂对称型封堵器左右心室两侧盘片对称,较腰部直径大2mm,适用于普通VSD病人㊂偏心型封堵器主要用于VSD边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 的病人[22],为减少封堵术后封堵器对主动脉瓣的影响,主要在左室心盘处进行改动,将面向主动脉瓣的封堵器盘片边缘缩短为0~0.5mm,同时为了增加封堵器的稳定性,又将指向心尖侧的封堵器盘片边缘增加为5~6mm[23]㊂因此,一是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的VSD 病人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较近,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二是面向心尖侧的封堵器盘片直径增加,更易压迫到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三是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的难度较对称型增加,必须将封堵器的左室短边指向主动脉瓣,延长了手术时间,术中损伤心脏传导束概率增加,因此使用偏心型封堵器术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㊂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主要适用于合并膜部瘤的病人,为了使封堵器完全封堵膜部瘤,在左室盘片处进行改动,将左室盘片的边缘增加为3~4mm[24]㊂使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的VSD病人多合并膜部瘤和封堵器左室盘片直径增大可能是导致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增加的原因㊂使用相同型号封堵器的情况下,封堵器直径越大,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越高[25]㊂原因可能是术后封堵器边缘更靠近心脏传导束,可直接压迫或导致组织水肿㊁形成瘢痕,间接影响心脏传导束,进而导致术后心律失常发生㊂我国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推荐,使用比缺损直径大1~2mm的封堵器有利于减少术后传导阻滞发生[9]㊂图13型封堵器示意图㊃244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A p r i l2023 V o l.21 N o.84术者操作术者操作是影响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㊂术者在术中的暴力操作可直接损伤心脏传导束,导致心律失常发生㊂有病例报道,4岁VSD病人接受介入治疗,经股动静脉途径建立轨道后,输送鞘管时因过度牵拉导丝致3度VSD的发生[14]㊂有研究显示, VSD介入封堵术的手术时间>60min,术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增加[26]㊂由于房室束及左右束支与室间隔的缺损位置关系密切,在VSD介入封堵术的操作过程中,导丝及鞘管刺激缺损周缘组织,造成组织水肿或渗出压迫到心脏传导束,对心脏传导系统造成不同程度损伤㊂术者的操作越生疏,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导丝及鞘管对心脏传导束的损伤越大,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㊂5小结与展望VSD介入封堵治疗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㊂为了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临床医生术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低龄㊁低体重的VSD病人在心功能允许条件下可暂缓手术㊂通过多种影像学手段(如经食管心脏超声㊁心脏造影等)评估心脏的结构,选择合适型号和大小的封堵器㊂术中精细操作,规范手术流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㊂术后若发生心律失常,需及时处理㊂近年来,随着三维心脏超声的普及,陶瓷膜㊁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等新材料封堵器的问世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相关规范的提出,相信VSD介入封堵术将会安全㊁高效地治疗VSD病人㊂参考文献:[1]ZHANG J,KO J M,GUILEYARDO J M,et al.A review ofspontaneous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J].Proceedings(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2015,28(4):516-520. [2]LOCK J E,BLOCK P C,MCKAY R G,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J].Circulation,1988,78(2):361-368.[3]BUTERA G,CARMINATI M,CHESSA M,et al.Transcatheter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early andlong-term resul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2007,50(12):1189-1195.[4]SAURAV A,KAUSHIK M,MAHESH ALLA V,et parison ofpercutaneous device closure versus surgical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2015,86(6):1048-1056.[5]WERYNSKI P,SKOREK P,WÓJCIK A,et al.Recentachievements in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a meta-analysis[J].Kardiologia Polska,2021,79(2):161-169.[6]GHADERIAN M,SALEMI paris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ofusing amplatzer ductal occluder an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occluder for transcathete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losure[J].Heart Views,2021,22(2):102-107.[7]KAUR D,RAJAN S,SHAH M,et al.Mapping the conductionsyste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 proof-of-conceptstudy[J].Pediatric Cardiology,2022,43(3):674-684.[8]BUTERA G,CARMINATI M,CHESSA M,et al.Percutaneous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in children aged<12:earlyand mid-term results[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6,27(23):2889-2895.[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等.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8):3054-3076.[10]BAUMGARTNER H,DE BACKER J.The ESC 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2020[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0,41(43):4153-4154. [11]丁仲如,秦永文.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与传导系统的损伤[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6,14(4):249-251.[12]钟庆华,郑鸿雁,张智伟,等.儿童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随访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0):840-845.[13]SPICER D,HSU H,CO-VU J,et al.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J].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2014,9(1):144. [14]李华康,姚青,郭燕丽,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J].心脏杂志,2021,33(4):358-363. [15]娄阳云,王征,安国防,等.人体心脏房室结㊁房室环及主动脉后结的巨微解剖[J].解剖学报,2017,48(3):316-321.[16]罗方伶,宋青青,王野峰,等.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J].全科护理,2021,19(32):4578-4581.[17]MEHTA N A,SABZWARI S R A,GODIL S,et al.Ventricular septalaneurysm mimicking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mass in apatient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J].JACC Case Reports,2020,2(13):2111-2114.[18]何建新,郭琰.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20(3):338-341.[19]GUO W B,LI Y F,YU J J,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 of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aneurysm:radiologic characteristic and interventional strategy[J].Journal of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2020,2020:6646482.[20]李逸明,孙锟,宋成利.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有限元建模及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8,33(1):18-23.[21]杨舟,肖云彬,王野峰,等.不同类型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比较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18(10):878-883.[22]曹黎明,肖岳,王凤鸣,等.嵴内型室间隔缺损55例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1):102-104.[23]GU M B,YOU X H,ZHAO X X,et al.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of intracris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J].The American Journalof Cardiology,2011,107(1):110-113.[24]徐东进,孟庆智,葛小蔚,等.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堵闭膜部瘤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6):470-473. [25]朱鲜阳,刘玉昊,侯传举,等.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7):633-636.[26]杜佳,易岂建.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2):22-24.(收稿日期:2022-07-19)(本文编辑薛妮)㊃344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4月第21卷第8期。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与护理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与护理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与护理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护理。

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31例,对封堵术前后心律心率进行监测。

结果 31例患者中,12例于术前检测出14例不同的心律失常,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后心电监护早期发现不同的心律失常31例,新发心律失常17例,较术前明显增加 (P<0.001) 结论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加强对堵闭术前后心律心率的监测,实施有效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VSD 经导管封堵术心律失常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250-02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8%~25%,其中膜周部VSD最常见,占80%左右[1]。

随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及医疗器材的不断改进,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已经被公认是治疗VSD的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预后好的治疗方式 [2]。

本文观察并总结了我院近四年来31例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者手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01月-2013年05月我科住院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者为研究对象,去除年龄<5岁的患者,共有31例纳入研究,男性17例,女性14例,10岁以下者占48%(15/31),所有患者均经临床体检及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VSD:膜周部22例,嵴内型5例,肌部4例1.2方法1.2.1封堵器材所用封堵器为北京乐普公司生产的偏心性及对称性VSD封堵器。

1.2.2操作方法所有患者在全麻或局麻下完成操作,穿刺右股动脉及股静脉,注入肝素100IU/kg,从静脉插入6 F多功能导管至右房,右室及肺动脉进行压力测定,沿股动脉放6 F猪尾导管至左心室,行左前斜60°加头位20°心室造影,以确定VSD的位置和大小,经动脉送入塑形后的猪尾巴导管、直头加硬导丝至左心室,再通过VSD至上腔静脉,经股静脉送圈套器至上腔静脉,建立通过→左心室→VSD→右心室→股静脉”轨道。

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研究

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研究

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10-2017.10收治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患儿8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全程干预护理模式。

比较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93.18%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实施全程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一定的质量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护理室间隔缺损是指左右心室的间隔上有单个或多个洞,大小一般不一,发生在室间隔的任何解剖部位。

一般小儿的属于先天性的,需要通过手术对漏洞进行修补。

虽然手术在临床已经有多年的介入治疗,但并发症仍然在手术中难以避免。

一般较小的VSD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自行的闭合。

而较大的VSD会出导致患者左心室负荷过重,影响右侧心脏血压,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导致患者的心脏出现结构变化[2]。

严重会出现肺动脉损害,需要手术进行修补。

本文通过研究良好的护理措施改善手术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10-2017.10收治于我院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患儿8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

均经过临床上专业医师与常规检查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心律失常,所有患儿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有影响治疗效果疾病存在,存在沟通障碍、文盲、不愿配合家属,具有言语以及神智障碍者,有临床资料不全者。

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为3-15岁,平均年龄为(7.8±2.1)岁;研究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为4-15岁,平均年龄为(7.5±2.0)岁;对比来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数据可进行对比。

地塞米松预防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地塞米松预防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地塞米松预防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钟晓鸣【摘要】目的:分析地塞米松预防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疗效。

方法10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均予以介入封堵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观察组术后予以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术后不予以地塞米松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室间隔缺损直径、封堵器大小(腰部直径)及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术后出现2例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0%;对照组术后出现10例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0.0%,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使用地塞米松预防治疗可显著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在临床推广。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18【总页数】2页(P147-148)【关键词】地塞米松;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作者】钟晓鸣【作者单位】475000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室间隔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是室间隔各部分发育不全或相互融合不良所致[1]。

临床对于室间隔缺损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术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常常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为了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临床使用地塞米松进行预防,作者本次以本院收治的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患儿为例,分析地塞米松预防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2015年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1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3岁,平均年龄(8.0±2.1)岁,体重17~50kg,平均体重(28.0±7.5)kg;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15岁,平均年龄(8.5±1.9)岁,体重15~51kg,平均体重(29.6±7.2)kg。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律失常观察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律失常观察

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心律失常观察王黎;韩卫星;徐岩;程自平;许邦龙;朱润硕;陈斌;林先和;史学功【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43)1【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TC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规律.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诊断为VSD的患者共92例,对其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束支传导阻滞占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33.33%,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占29.17%,左心室高电压占27.08%,房室传导阻滞(AVB)占10.42%.3例术后3~7d发生Ⅰ度AVB,予以地塞米松(DXM)减轻水肿治疗后,其中2例术后11d~3周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仍为Ⅰ度AVB.1例术后7d 发生Ⅰ度AVB、一过性Ⅱ度AVB伴晕厥,经DXM治疗后,出院前心电图示Ⅰ度AVB,术后1月心电图随访正常.1例术后6d晕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Ⅰ度AVB、一过性Ⅲ度.AVB、右束支传导阻滞(11BBB),立即予以激素和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术后10d恢复.结论 TCVSD后1周内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包括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传导阻滞为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3~7 d,以RBBB为主;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5~7 d,以Ⅰ度AVB多见.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VSD部位、解剖结构、封堵器的张力及大小有关,此类患者术后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加强跟踪随访.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一般可自行恢复,无须干预.对于那些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标准,但分流量仍较大、存在多处缺损的患者,术后1~3 d不宜大量补液,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总页数】3页(P72-74)【作者】王黎;韩卫星;徐岩;程自平;许邦龙;朱润硕;陈斌;林先和;史学功【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电心功能科,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R654.1【相关文献】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与肌钙蛋白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J], 莫海亮;吴铿;李腾;游琼;何松坚2.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附9例报道 [J], 金艳;王蕾;任恺;赵璧君;邓超3.单纯室间隔缺损手术后与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的比较 [J], 刘玉昊(综述);朱鲜阳(审校)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 [J], 贾亚丹;贺秀华;吴帆5.地塞米松对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后cTnI和CRP的影响 [J], 和旭梅;马东江;张玉顺;李寰;代政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及防治
发表时间:2009-03-23T16:28:41.59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供稿作者:胡永涛综述,李芳安家晨审校[导读]
胡永涛综述,李芳安家晨审校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心内科(河南〓洛阳471003)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8)5-0054-02〖ZW(〗作者简介:胡永涛(1975—)男,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擅长心血管疾病诊疗术〖ZW)〗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对心功能、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现对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其防治病措施予以综述。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少数为后天性。

先天性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为复杂心内畸型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介入经验的积累和操作技术的提高,介入技术已相当成熟,VSD的介入封堵治疗已取得一定的临床应用规模。

心律失常成为VSD介入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对心功能、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现对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予以综述。

1 VSD与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VSD患者的心脏结构中较为复杂。

目前VSD的分类是按Kirklin等 [1] 的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将VSD分为5型,即室上嵴上型、室上嵴下型、隔瓣后型、肌部型和室间隔完全缺如型;另一种是将VSD分为3型:即膜部型、肌部型和干下型。

Milo等 [2] 将膜周型和肌部型VSD都分为流入部(窦部)型、肌小梁型、流出部(漏斗部)型。

而以上几种类型中以膜部型和肌部流入部型与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最为密切。

在有VSD的心脏中,希氏束总是走行于缺损的后下缘,希氏束穿支部距缺损边缘仅2~4mm,分支部及左、右束支甚至可以包裹在缺损边缘的残余纤维组织内,封堵时易影响传导系统;而肌部流入部型VSD的希氏束由缺损的前上缘通过。

熟悉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对于介入治疗VSD至关重要。

2 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一般认为,VSD术后心律失常主要是封堵器对膜部室间隔内的传导束局部压迫、组织炎性水肿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危险因素 [3,7] :(1)封堵器型号由于希氏束、左、右束支等传导系统的解剖位置与室间隔膜部密切关系,尤其是分支部及左、右束支甚至可以包裹在室缺边缘的残余纤维组织内,所以置入封堵器型号越大,即封堵器的腰部直径越大,封堵器的腰部及边缘与心肌组织接触后引起的炎性水肿和压迫更易影响传导束引起不同的心律失常。

(2)膜周部VSD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希氏束、左、右束支走行于室缺与三尖瓣隔瓣之间、因此当下缘与三尖瓣隔瓣距离较近时,与希氏束、左、右束距离亦较近,当置入VSD封堵器后,其腰部及边缘与心肌组织接触后引起炎性水肿和压迫更易影响传导束而引起心律失常。

(3)膜部膨出瘤:膜部膨出瘤主要特征是在膜部均有VSD,缺损周边由三尖瓣隔瓣部分腱索构成,其余为膜部纤维组织。

一般认为,膜部膨出瘤是由于血流冲击、纤维组织沉着、粘连等因素造成三尖瓣隔瓣易与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周边粘连、融合、纤维化,促使PMVSD闭合,同时三尖瓣隔瓣在长期高压作用下,易发生瘤样变,形成室间隔膜部膨出瘤壁的部分,膜部膨出瘤的形成从解剖上减小了PMVSD的大小或使其闭合,但是希氏束、左、右束支等与室间隔膜部、瓣膜纤维环相邻,在封堵合并有膜部膨出瘤的VSD时封堵器边缘更易接触到希氏束的穿入部分和左束支上束,因此较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4)封堵器形状偏心封堵器的左室侧下缘较长,偏心封堵器施力点更靠下方,而希氏束的穿入部分和左束支主束分布于VSD下方,且左束支主要分布于左室侧,因此当用偏心封堵器封堵VSD时,更易发生III度A VB和CLBBB。

(5)封堵器接触面的相对移动有研究认为心脏收缩时室间隔运动形成与封堵器接触面的相对移动导致间断性直接压迫His束,与VSD周边心肌组织细胞水肿一同波及到心脏传导系统,更易发生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 VB)。

3 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
3.1 术后护理 [8] :患者回病室后给予氧气吸入,血压、心电监护,常规监护72~96h,术后前6h内每30min测血压1次,以后每4~6h测血压1次至24h止,记录心率、心律1次/h,术后前3d每天记录12导心电图1次,观察并记录心率、心律及P-R间期等变化。

对有异常者及时报告医师,并延长监护时间至不适症状消失。

3.2 对症处 [9,10] :(1)大剂量激素静脉使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治疗;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副反应;
(2)紧急情况下异丙肾上腺素针静脉滴注,疗效欠佳可考虑紧急临时起搏器安装术;(3)辅助给予口服营养心肌药,如万爽力。

3.3 积极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及治疗原发病 [11] ,部分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经积极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及治疗原发病后,心律失常可得到纠正。

综上所述,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应严格掌握VSD介入封堵适应证,改进手术方式,加强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Karklan Jw, Barratt BG. Cardiac Surgery, 2r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3, 61-63
[2] Milo S, Ho SY, Wilkinson J1, et al. Sulgerical anatomy and atrioventriculal conduction tissues of hearts with isolated ventriculal septal defects.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0, 79, 244.
[3]韩玲,张维君,戴汝平,等.导管介入性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204-206[4]宋治远,张志辉,何国祥,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防治.重庆医学,2006,35(4):293-294[5]Laussen PC, Hansen DD, Perry SB,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Anesth Analg,
1995, 80, 1076-1082.
[6]Arora R, Trehan V, Thakur AK, et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al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J Interv Cardiol,2004, 17(2): 109-113[7]Michel-behnke I, Le TP, Waldecker B, etal.Percutaneous closure of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considerations on selection of the occlusion
device. J Interv Cardiol,2005, 18(1): 89-93
[8]刘洪珍.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与护理.现代护理,2008,14(2):204-206[9]秦永文,陈余明,赵仙先.实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4-236[10]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11]杨思源.小儿心脏病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2-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