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杆单元的有限变形理论及算法(徐春晖、李明瑞)

合集下载

结构有限元法(杆梁) 西北工业大学 课件

结构有限元法(杆梁) 西北工业大学 课件

2 节点力与节点载荷
节点力:相邻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节点来实现的.这种
通过节点的相互作用力叫做节点力,即节点内力。 节点载荷:作用在节点上的外载荷称为节点载荷.在有限元法
中,节点载荷分为两部分:原来作用在节点上的外力与作
用在单元上的分布力按静力等效原则移置到节点上的节点 裁荷. 将单元上的实际外载向节点移置,其目的是简化各单 元上的受力情况,以便建立单元和系统的平衡方程,即建
立节点位移和节点载荷之间的关系式。
把节点对单元的作用力定义为节点力,而把作用在单元
中间的外荷载(包括温度荷载、循性荷载等)利用静力等效原
则转化成为作用在节点上的荷载,即为节点荷载。因此,节 点力与节点荷载的含意有着明显的区分,对整体结构而言,
前者为内力而后者为外力(荷载)。
3 位移函数
在有限元位移法中,用以表示单元内的位移或位移场
的近似函数,称为位移函数.一般说来,都是选取多项式 作为位移函数,原因是多项式的数学运算(包括微分、积分)
比较容易,而且在一个单元内适当选取多项式可以得到与
真实解较为接近的近似解. 必须强调指出,在单元分析中认为节点位移分量是“给
定”的参数,而单元的位移场是假定的函数。当然,所假
定的单元位移场在节点上的位移分量应该与该单元的节点 位移参数完全一致。
的需要和计算精度的要求等而定.
实际上,两个相邻的单元在整个交界处(包括节点)都是 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而有限元法假定除节点外,都不
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这一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在
有限元分析中将要求两相邻单元在公共交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形协调, 并将两单元在公共交界处相互作用的内力按静力等效原则 移置到节点上后,这种假定实践证明是合理的,它可使复 杂问题大为简化。

李廉锟《结构力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结构位移计算【圣才出品】

李廉锟《结构力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结构位移计算【圣才出品】

李廉锟《结构力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结构位移计算【圣才出品】第6章结构位移计算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结构位移的基本概念(见表6-1-1)★★表6-1-1 结构位移的基本概念二、刚体的虚功原理★★★平衡方程是一种直接的受力分析方法,而虚功原理是一种间接手法。

虚功原理是(任意平衡力系)在(任意可能位移)上所做的总虚功为零。

根据虚设对象不同,刚体的虚功原理分两种应用形式(虚力原理、虚位移原理),具体见表6-1-2。

表6-1-2 刚体的虚功原理三、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见表6-1-3)★★★表6-1-3 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四、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单位荷载法★★★★★基于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原则,结构位移的计算从局部变形入手,通过虚力原理中的单位荷载法推导其拉伸、剪切、弯曲变形公式,再对这些局部变形公式进行叠加,得到整体变形公式,最后通过虚功方程推导出位移计算公式,见表6-1-4。

表6-1-4 单位荷载法求变形体系的位移注:为虚设单位荷载在支座处引起的反力;、N、Error!S分别为单位荷载在截面引起的弯矩、轴力、剪力。

拟求位移Δ可以引申理解为广义位移,将结构位移广义化,可以求解两点之间的广义位移。

广义位移、广义单位荷载和外力虚功三者之间满足:W=1·Δ。

单广义位移分类及单位荷载施加方式见表6-1-5。

表6-1-5 单广义位移分类及单位荷载施加方式五、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见表6-1-6)★★★★表6-1-6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注:G为材料的切变模量;A为杆件截面的面积;k为切应力沿截面分布不均匀而引用的改正系数(考试作为已知条件)。

六、图乘法(见表6-1-7)★★★★★。

建筑力学 第2版课件第六章 杆件的变形计算

建筑力学 第2版课件第六章   杆件的变形计算

a
Fa3 4EI
yMeD
Mea 6EI
(2l
3a)
Fa2 6EI
(4a
3a)
7Fa3 6EI
11Fa3 yD yFD yMeD 12EI ()
6- 杆件的变形计算
6-2
利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加法求梁的变形
(2)D点的转角
FD
B
Fl2 16EI
F (2a)2 16EI
Fa2 4EI
MeD
Me 3EI
6- 杆件的变形计算
6-1 拉(压)杆的变形、虎克定律
当杆内的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 l Nl A
引进比例常数E,则 l Nl EA
E称为拉(压)弹性模量,表示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EA称抗拉(或抗压)刚度,反映杆 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l 1 N l EA
或写作 E
E
6- 杆件的变形计算
5 5103 44 384 2.11011 2370 108
0.00268 0.00335 0.00603(m)
ymax 0.00603 0.00150 l 0.01
l
4
400
梁强度和刚度都满足要求。
6-1 拉(压)杆的变形、虎克定律
6- 杆件的变形计算
6-2
梁的变形
➢ 梁变形的概念 挠曲线
6- 杆件的变形计算
6-2
梁的变形
➢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y'' M (x) EI
将微分方程6-27积分一次得到转角方程,再积分一次的挠度方程。
6- 杆件的变形计算
6-2
梁的变形
例6-11 如图6-22所示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简支梁,已知梁的抗弯刚度为EI,求梁的最大挠度和B截面的转角。

弹性有限元法及应用

弹性有限元法及应用

Ty Tz
,所受的面积力
Tx Tx T y Ty T z T z
设应力边界的外法线为N,其方向余弦为 l m n ,则:
Tx l x s m xy n xz s s Ty l yx s m y s n yz s T l m n zx s zy s z s z
29
1 有限元法的基础
V wj
V wj
权函数
就可得到近似的积分形式


w A( Na )d w B( Na )d 0
T j T j j
T

w Rd w Rd 0
j
T
重庆大学材料学院
30
1 有限元法的基础


w A( Na )d w1 B( Na )d 0
28
1 有限元法的基础
(2)等效积分形式的近似:加权余量法
对于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所表达的物理问题,未知场函 数可以采用试探函数来表示,去求近似解。
u u N i ai Na
i 1
n
N是已知函数,a是待定系数
显然
A( Na ) R B( Na ) R
残差也称为余量
重庆大学材料学院
以矩阵形式表示为:
L σ f 0
T




重庆大学材料学院
18
1 有限元法的基础
其中,
x 0 0 L y 0 z 0 0 z 0 y x
力的平衡描述
方程:(针对微体dxdydz) 物理本构方程
力的平衡描述

第六章 杆件的基本变形

第六章 杆件的基本变形
构件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忽 略其变形。因此,在确定构件 内力和计算应力及变形时,均 按构件的原始尺寸进行分析计 算。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第二单元 杆件的基本变形
三、构件的基本变形 1、拉伸或压缩
当杆件两端承受沿轴线方向的拉力或压力时, 杆件将产生轴向伸长或压缩变形。这种受力与变 形形式称为轴向拉伸或压缩 ……拉伸变形.avi ……
第二单元 杆件的基本变形
YASUO1.A VI
四、计算简图 (Simple diagram for calculating) F F F F
轴向拉伸 (axial tension)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轴向压缩 (axial compression)
工程力学
第二单元 杆件的基本变形
设一等直杆在两端轴向拉力 F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 欲求杆件 横截面 m-m 上的内力. 上的内力. m
工程力学
第二单元 杆件的基本变形
Ⅲ. 满足稳定性要求——构件在原有形态下的平衡应 保持稳定的平衡。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第二单元 杆件的基本变形
毁坏的高压电线塔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第二单元 杆件的基本变形
在满足上述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同时,须尽可 能合理选用材料和降低材料消耗量,以节约投资。
弹性变形示 例.avi
荷载未作用时 F
荷载作用下
荷载去除后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第二单元 杆件的基本变形
Ⅱ. 具有足够的刚度——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不超过 工程允许范围。
荷载未作用时 F
荷载作用下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八章有限变形的算法(徐春晖、李明瑞)

第八章有限变形的算法(徐春晖、李明瑞)

20位移收敛条件,即要求 lim Δqn→ 0。这就是要求近似位移越来越接近真实位移。定 n→∞
义相对位移位移误差 εu =(ΔqnTΔqn)/ ( qnT qn ),要求满足收敛条件:
5
εu ≤ εQ εQ 是预先指定的位移误差要求。当载荷−位移曲线上,有水平极限曲线(水平渐近 线)时,这个要求往往导致不收敛。 30 能量收敛收敛条件。这是兼顾上面两种不收敛的情况而综合提出的收敛要求,即 要求 lim (ΔrnTΔqn )→ 0。定义能量误差 εe =(ΔrnTΔqn )/ ΔPPTqn具体做法是要求满足收敛
阶段 A:
四阶材料性质张量的转换关系87之所以成立实际上是引进了假设当我们采用共轭的pk2应力与greenlagrange应变所研究的材料与采用不共轭的cauchy应力与almansi应变所研究的材料是同一的所以必然导致本构关系82与84不同但是却由87式联系同一材料这是采用不同应力应变张量所表示的两种本构关系
t 0
Dijkl
为四阶材料性质张量。并且采用[5]的记号。各量的左上角标志该量所在时
刻,左下角标志参考位形所在时刻。当这两个时刻重合时则左下角标可省写。例如,
Cauchy 应力总是以当前时刻位形为参考位形,所以可记为tσ 。
以当前位形为参考系,并建立ECS,可以采用阿尔曼西应变
t 0
eij
与柯西应力tσij为
t
t
t
ρ0 0 i,m 0 mn 0 j,n
(8.5)
Et
0 kl
=
t 0
xk
,
j
et
0 kl
xt
0 l, j
由此可以得到四阶材料性质张量的转换关系:
(8.6)

计算结构力学课程讲义

计算结构力学课程讲义

第1章绪论1.1 课程内容(1) 研究内容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结构计算机分析(数值分析)的常用方法——有限单元法、加权残数(余量)法和边界单元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 参考书籍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籍如下:唐锦春,孙炳楠,郭鼎康,计算结构力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丁皓江, 谢贻权, 何福保,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有限单元法,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王勖成,有限单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王勖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与数值方法,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徐次达,固体力学加权残数法,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孙炳楠,项玉寅,张永元,工程中边界单元法及其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Bath, K. J.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 Prentice-Hall, Inc., 1996.Zienkiewicz, O. C.,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5th Edition, McGraw Hill, 2001.Brebbia, C.A.,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Engineers, Pentech Press, London, 1978.Chandrupatla, T. R., Belegundu, A.D. Introduction to Finite Elements in Engineering, Prentice-Hall, Inc., 2002.1.2 结构分析方法概述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总可由一组基本方程(通常是微分方程)加一组边界条件描述,即由下式给出:基本方程:L(u)-p=0,∈V(域内)边界条件:B(u)-g=0,∈S(边界)式中L、B为算子,p、g为已知函数。

工程技术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有:(1) 解析方法只适用于少数简单问题,即形状规则且外部作用(如外荷载)简单的结构分析问题。

结构力学(李廉锟第五版)

结构力学(李廉锟第五版)
思考:变形与位移的差别?
变形:结构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形状的变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形变必有位移;有位移不一 定有形变。
中南大学
退出
返回
22:16
§6-1 概述
结构力学
2. 位移的分类
P
A
A
Ay
A
位移
线位移 转角位移
Ax
A A点线位移
Ax A点水平位移
Ay A点竖向位移
A截面转角
dn
1 2
Md
d ds d ds d kds
1 ds
所以
dw
1 2
FNds
1 2
FSds
1 2
Mκds
由胡克定律有:
FN , FS , 1 M
EA
GA EI

dw 1 FN2 ds 1 FS2 ds 1 M 2 ds
2 EA 2 GA 2 EI
实功数值上就等于微段的应变能。
中南大学
退出
返回
22:17
§6-2 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
结构力学
例:当A支座向上移动一个
A'
已知位移c1,求点B产生的竖向
位移⊿。
c1
A
a
C
B

b
在拟求线位移的方向加单位力
由平衡条件 F yA b a
A F yA
1
C B
令虚设的平衡力系在实际的位移状态下做功,得虚
功方程
Δ1 c1 F yA 0
总的来讲: 单位位移法的虚功方程
平衡方程
单位荷载法的虚功方程
几何方程
中南大学
退出
返回
22:17
§6-3 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单位荷载法 结构力学

变分原理与有限元素法

变分原理与有限元素法
变分原 理及有限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学院


变分原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亦是弹性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论上和实用上都有重要的价 值。自从上世纪初里兹提出变分问题的近似解法以后,变分原理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五 十年代有限单元法的问世, 变分原理为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使变分原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显示 出来。同时,有限单元法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变分原理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有限单元法发展至今, 已成为工程数值分析的有力工具。 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不论是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还是电磁学、传热学等都可以应用。就固体力学而言,不论是静力分析、还是动力分析或稳 定性分析;不论是线性分析,还是非线性分析,有限单元法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利用它已成功 地解决了大批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并已开发了很多商用的分析软件。 为了我校力学、土木、机械等专业研究生更方便、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基础知 识,编写了此本研究生教材。本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广大工程技术人 员的学习参考书。 教材分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变分原理共五章: 第一章介绍变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多类泛函的 变分问题; 第二章介绍弹性理论的经典变分原理 - 最小位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 第三章介绍弹性理 论的广义变分原理 - H-R 广义变分原理和胡— 鹫广义变分原理; 第四章介绍弹பைடு நூலகம்理论变分原理的近似 解法 - 里兹法( Ritz) 、伽辽金法(Галёркин )和康托洛维奇法;第五章介绍建立多种有限单元 的变分原理。 第二部分有限元共九章:第一章综合概述基于最小位能原理的有限单元法的列式过程以及 基本理论和概念; 第二章介绍基于最小位能原理建立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及空间问题有限元表达格式的方 法和途径;第三章介绍构造单元与单元插值函数的原则和方法;第四章介绍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方法;第 五章介绍基于其他变分原理的杂交应力有限元; 第六章介绍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方法; 第七章介绍结构 动力学问题有限元方法; 第八章介绍结构稳定性问题有限元方法; 第九章介绍非线性问题的变分原理及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本教材《变分原理及有限元》的第一版是在丁锡洪教授、顾慧芝副教授编写的研究生讲义《变分原 理与有限单元法》 的基础上于 2003 年 12 月编写完成的。 这次再版对第一版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部分修订。 由于编写者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或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工程力学孙讯方

工程力学孙讯方

§3-4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 • 强度条件 I、 横截面上的应力 从三个方面考虑:几何方面、 物理方面及静力学方面﹗ A、几何方面 预先在圆杆的表面画上等间距 的纵向线和圆周线,从而形成 一系列的正方格子 ; 在两端施加力偶观察现象 。 试验结果: 等直圆杆扭转变形后,两圆周 线绕杆件的轴线相对旋转了一个 角度, 两圆周线的形状和大小均未改变; 在变形微小的情况下,纵向线 则倾斜了一个角度 。 平面假设:假设横截面象刚性 平面一样地绕杆的轴线转动。
知识回顾
1、材料力学的四种基本变形 拉压、剪切、扭转、弯曲 本次课程讲扭转
2、拉压的强度条件
FN A
3、拉压变形-胡克定律
FN l l EA
E
本章重点、难点
⒈重点
圆轴扭转横截面上切应力计算公式。 圆轴扭转变形的计算。 扭转变形构件的强度与刚度条件。
⒉难点
圆轴扭转变形的计算。 扭转变形构件的强度与刚度条件。
工 程 实 例
对称扳手拧紧螺帽
M
A
传动轴 汽车传动轴
l
B
钻 机 中 的 钻 杆
易拉罐扭转
工程实例
水轮机主轴
减速箱中的轴
薄壁圆筒扭转时其任一横截面 上的内力是一作用在该横截面上 的力偶,该内力偶称作扭矩 T。由内力与应力的关系可知,横 截面上的应力只能是切应力。 薄壁圆筒扭转试验 预先在圆筒的表面画上等间 距的纵向线和圆周线,从而 形成一系列的正方格子。 观察到的现象 圆周线保持不变;纵向线发生倾斜 设想 薄壁圆筒扭转后,横截面保持为形状,大小均无改变的平面, 相邻两横截面绕圆筒轴线发生相对转动。
O
G
D
D
'
O
G

船舶结构力学复习总结

船舶结构力学复习总结
22
第十章 杆及板的稳定性
多跨杆的稳定性
刚性支座多跨杆:欧拉力的区间范围 弹性支座多跨杆:临界刚度、弹性支座刚度与失稳半波数的关系 甲板板架:横梁的临界惯性矩
板的稳定性
解析法:板的中性平衡方程式 纵骨架式板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横骨架式板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组合型骨架梁自由翼板的局部稳定性计算公式 能量法:纵桁腹板在弯曲应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船体板剪切稳定性计算公式
5
第二章 单跨梁的弯曲理论
等断面单跨梁的弯曲理论
力学模型:普通梁、复杂弯曲梁、弹性基础梁
梁的弯曲微分方程式
基本假定:平断面假定 边界条件:简支、刚性固定、弹性支座、弹性固定端 坐标系、符号法则、初参数方程
利用弯曲要素表计算(重点)
弯曲要素表的种类、应用范围、坐标 叠加法应用的前提条件
剪切对弯曲变形的影响
13
第六章 能量法
基本概念
外力功、应变能、余功、余能 线性体系下的功能关系
杆件应变能计算
拉伸压缩、扭转、剪切、弯曲
虚位移原理
原理的表述、虚位移原理的充分必要条件
位能驻值原理
李兹法求解梁的弯曲问(重点) 基函数的选取条件
14
第七章 矩阵法 7-1 基本概念 7-2 杆元的基本类型 7-3 杆元的刚度矩阵 7-4 结构刚度矩阵 7-5 约束处理 7-6 坐标变换 7-7* 空间杆系结构分析
15
第七章 矩阵法
基本概念与术语
离散、杆元与节点、坐标系统(整体坐标、局部坐标) 自由度、杆元端点力
杆元类型和杆元刚度矩阵
基本四种:拉压,扭转,xoy平面弯曲,xoz平面弯曲 组合情况:平面刚架,平面板架,平面桁架 杆元刚度矩阵的性质
16

第六章2 轴向拉压杆系

第六章2 轴向拉压杆系

0
EA 1
0
EA 2
∫= L1 (F + γA1x1)dx1
0
EA1
C
∫+ L2 (F + γA1L1 + γA2 x2 )dx2
0
EA2
∆Α = ∆ L = FL 1 + G 1 L1 + ( F + G 1 ) L 2 + G 2 L 2
EA 1 2 EA 1
EA 2
2 EA 2
§6-3 材料在拉压时的力学性质
[σ ]− γL2
F=100 kN
AB:FN1(x1)=F+γA1x1
A
BC:FN2(x2)=F+γL1A1 + γA2x2
3、确定A截面的位移
∫ ∫ ∆Α = ∆ L = ∆ ( dx ) = F N ( x ) dx
L
L EA ( x )
12m 12m
B
∫ ∫ = L1 F N 1 ( x ) dx + L2 F N 2 ( x ) dx
管,A2= 250 mm²,E2 = 70 GPa。P = 10 kN。试求:节点A 点
的垂直位移。 FN1
B FN 2
l1 P
l2 A2 45 A
解:1)求各杆内力
FN1 = 2P = 14.14kN , FN2 = −P = −10kN
A 2)求各杆的伸长 ∆li
∆l1
=
FN1 l1 E1 A1
阶段后,如果逐渐卸 载,在卸载过程中, 应力——应变将按直 线规律变化。
冷作硬化:在常温 下将钢材拉伸超过 屈服阶段,卸载后 短期内又继续加 载,材料的比例极 限提高而塑性变形 降低的现象。

现代控制理论习题集

现代控制理论习题集
现代控制理论习题集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习题现代控制理论第三版运动控制原理自动化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课后答案现代控制理论高立群现代控制理论pdf现代控制理论张嗣瀛
《现代控制理论》习题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1.1考虑以下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求该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形和可观测标准形。
1.2考虑下列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6.5设系统状态方程及初始条件为:
中断状态受如下约束
试求最优控制是下列性能指标
取极小值,且求出最优轨线。
6.6设一阶离散系统方程为
边界条件为: 。试求最优控制序列,使下列性能指标
取极小值,并求出状态序列。
6.7设系统状态方程及边界条件为:
; ,
试求最优控制是指标 取极值,并求出最优轨线最优性能指标。
2.11已知如下离散时间系统,试求 ,使系统能在第二个采样时刻转移到原点。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
3.1考虑由下式定义的系统
式中
试判断该系统是否为状态能控和状态能观测。该系统是输出能控的吗?
3.2下列能控标准形
式中
是状态能控和状态能观测的吗?
3.3考虑如下系统
式中
除了明显地选择 外,试找出使该系统状态不能观测的一组 , 和 。
试确定在这两种情况下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K。再求设计出的系统对初始条件
的响应,并比较这两种系统的响应。
5.14考虑4.7节讨论的倒立摆系统。设计一个状态反馈增益矩阵K,其中已知 和积分增益常数 。假设该系统的期望闭环极点为 。试利用MATLAB确定增益矩阵K和积分增益常数 。再求当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于小车位置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1) ;2)
2.2计算下列矩阵的矩阵指数函数 。

现代控制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前言本书是为了与张嗣瀛院士等编写的教材《现代控制理论》相配套而编写的习题解答。

本书对该教材中的习题给予了详细解答,可帮助同学学习和理解教材的内容。

由于习题数量较多,难易程度不同,虽然主要对象是研究型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但同时也可以作使用其它教材的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书中第5、6、8章习题由高立群教授组织编选和解答;第4、7 章由井元伟教授组织编选和解答,第1、2章由郑艳副教授组织编选和解答。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可能存在错误,请读者批评、指正。

另外有些题目解法和答案并不唯一,这里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和答案。

编者 2005年5月第2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习题解答2.1有电路如图P2.1所示,设输入为1u ,输出为2u ,试自选状态变量并列写出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图P2.1解 此题可采样机理分析法,首先根据电路定律列写微分方程,再选择状态变量,求得相应的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

也可以先由电路图求得系统传递函数,再由传递函数求得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

这里采样机理分析法。

设1C 两端电压为1c u ,2C 两端的电压为2c u ,则212221c c c du u C R u u dt++= (1) 112121c c c du u duC C dt R dt+= (2) 选择状态变量为11c x u =,22c x u =,由式(1)和(2)得:1121121121212111c c c du R R C u u u dt R R C R C R C +=--+ 2121222222111c c c du u u u dt R C R C R C =--+ 状态空间表达式为:12111211212121212122222221111111R R C x x x u R R C R C R C x x x u R C R C R C y u u x +⎧=--+⎪⎪⎪=--+⎨⎪⎪==-⎪⎩即: 12121121211112222222211111R R C R C R R C R C x x u x x R C R C R C +⎡⎤⎡⎤-⎢⎥⎢⎥⎡⎤⎡⎤⎢⎥⎢⎥=+⎢⎥⎢⎥⎢⎥⎢⎥⎣⎦⎣⎦--⎢⎥⎢⎥⎣⎦⎣⎦[]11210x y u x ⎡⎤=-+⎢⎥⎣⎦2.2 建立图P22所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有限变形与有限元法引论封面序言目录(徐春晖、李明瑞)

有限变形与有限元法引论封面序言目录(徐春晖、李明瑞)

有限变形与有限元法引论作者徐春晖李明瑞前言由于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的新时代,基本上已走上自行设计、创新设计各类大型建筑结构如:大型场馆、大跨度和新型桥梁、超高层塔楼,更需自行设计制造自己的航天飞行器、军事武器、卫星天线等等。

可是结构设计的基本的力学理论基础还停留在小变形假设的线性理论基础上,不论是机械工业或是建筑工业的实际规范都也还停留在以小变形假设的理论基础上。

大型结构必然承受大的载荷,也必将产生大的变形。

所以大型结构用线性小变形理论进行设计的后果将是严重的。

不仅经济上将会遭受严重损失:小则盲目追求安全,浪费不必要的材料或是飞行器因过重而上不了天;大则会出现大型场馆、大型桥梁、超高层塔楼等建筑因陈旧的设计理论和规范造成坍塌(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多起桥梁坍塌事故),或是航天飞行器的事故将会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我国的声誉的影响。

所以有限变形的理论及其应用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

20有限变形理论是一门描述物体在运动、变形全过程的精确理论。

对于变形体的任意微小变化(位移、转动、应变)均予以计入而不做忽略。

因此是高度非线性的。

相对线性小变形理论而言当然有一定难度。

作者希望从基本概念出发,将有限变形的理论、方法逐步介绍给初学者,并与有限元方法密切结合,使其成为读者能够掌握应用的一门实用学科。

30本书是一本基础性的入门著作,不可能涉及有限变形理论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最新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些问题将在本书的后继著作《有限变形与有限元的几个专门问题》中予以介绍。

内容简介作者系统地阐述了有限变形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程,以及用有限元求解的方法、步骤、技巧。

全书共10章。

内容包括有限变形的理论基础及其与小变形理论的根本区别--位形概念、参考系概念、应变分析、应力分析、能量理论与能量共轭、变形梯度及极分解等。

以及介绍了为阅读本书必须具备的张量运算知识。

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杆系、二维梁、二维及三维连续体的有限元方法:如何建立上述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方程,以及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必须基于有限变形理论的各种算法。

有限杆中不可逆相边界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有限杆中不可逆相边界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有限杆中不可逆相边界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徐薇薇;唐志平;张兴华【摘要】采用一种简单混合物相变本构模型,对不可逆相变材料有限杆中的宏观相边界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和加卸载条件对杆中相边界的传播有重要影响,不同界面条件下杆中新相体积含量的最终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还解释了相变Taylor杆碰撞实验中发现的新现象,提出了利用冲击方法制备对称型梯度材料的可能性.【期刊名称】《高压物理学报》【年(卷),期】2006(020)004【总页数】7页(P365-371)【关键词】相边界;梯度材料;特征线法;相变Taylor杆试验【作者】徐薇薇;唐志平;张兴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47.41 引言相变材料中的冲击波往往具有三波结构:弹性前驱波、塑性波和相变波。

在x -t 图上,相变波分隔着未相变区和相变区,构成所谓的“宏观相边界”。

相边界除了力学意义上的间断外,在物理意义上它主要是一种物质间断面。

因此,对宏观相边界传播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相变材料的动力学响应,并可能揭示出一些不同于普通冲击波的特殊现象,对于材料的冲击响应、应力波理论的拓展以及新型材料的冲击合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尽管冲击相变领域已有了广泛的研究,有关冲击下宏观相边界传播规律的研究却少见文献报道。

Abeyaratne等[1]研究了不稳定弹性材料中相边界传播的定解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成核判据和动力学关系,所讨论的相边界是不同相的截然分界面,更接近微观意义。

Chen[2]、Bekker等人[3]分别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计算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热力耦合的撞击问题,但没有考虑卸载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的外力P平衡。可以把等式左边的SA0项称之为杆的Kirchhoff内力NK,有NK = S
A0。于是可得到杆的Cauchy内力Nσ与杆的Kirchhoff内力NK的转换关系,以及与
外力的平衡关系:
Nσ = NK( Lt/L0) = NK(1+ u, x)= P 。
(6.3)
再利用本构关系 S = E ε,可以得到简单拉伸时的有限变形理论解为:
及 P = NΣU −3 = eU −3 = 1 (1 − U −2 )U −3 。显然,选
E1A0 E1A0
2
取不同的应变度量,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我们在选取 Lagrange 应变ε
的同时又假设了其共轭应力 PK2 应力 S 与ε之间满足线性本构关系 S=Eε。
类似,在选用 Almansi 应变 e 为应变度量时,也假定了线性本构关系 Σ = E1e 。
第六章 杆单元的有限变形理论及有限元算法
§1 杆的简单拉伸
取杆单元的应变为 Lagrange 应变,即
ε = u, x + (u, x)2/2 = (Lt2 – L02)/(2L02)。
(6.1)
其中,L0为杆的原长,Lt为变形后杆的现长。
取计算应力为与 Lagrange 应变共轭的第二 Piola-Kirchhoff 应力(PK2),S。并设
2 L2t
2 L2t 2
1
的 例 3 , 可 知 其 共 轭 的 应 力 为 Σ = TU 2 = SU 4 = σU 2J = σU 3 At 。 所 以 令 A0
P=σ At ; NΣ = Σ A0 则有 NΣU −3 = P 。如果假设有本构关系 Σ = E1e 。类似于(6.3),
(6.4)我们有 NΣ = Σ A0;
u,x = u0/L0;v,x = v0/L0;w,x = w0/L0。 其他的位移偏导数为零。变形梯度矩阵为:
(6.5)
⎡1 + u, x 0 0⎤
[ ] F
=
⎢ ⎢
v, x
1 0⎥⎥ = Λx Λy Λz ;
(6.6)
⎢⎣ w, x 0 1⎥⎦
以下均采用Lagrange应变张量作为应变的度量。由(4.16),Lagrange应变张量的
At S11
A0 L0 2 At Lt 2
ΛxΛxTΛx
= NK
L0 2 Lt 2
ΛxΛxTΛx
=
NK Λx 。
(6.8)
这是因为有:Kirchhoff轴力NK = A0S11。 注意,Cauchy内力向量Tn 是沿着变形后的杆轴方向的,Tn在初始位形坐标系上 的投影分量为:
σ
=
1 J
Λx S11Λx T 。
(6.7)
由图(1)所示的变形前后杆的方向,可见杆变形后横截面上的法向量为
[ ] n = 1
Lt
L0 + u0
v0
w0
=
L0 Lt
Λx 。
由于有关系: Λx T Λx
=
Lt 2 L0 2
,所以该法向量是一个单位向量。
于是可得杆的 Cauchy 内力向量为
Tn
=
At σ ⋅ n =
对于同一种材料的的杆件而言,这两组本构关系是互相冲突不可能同时成立的。
选用不同应变度量,而采用类似的本构关系,表面上看都是选用了同一个材料常
数 E,本质上却反映了选用不同本构关系。所以有限变形问题的计算结果往往会 有有较大差异。实际上许多材料在弹性大变形时,载荷位移的实验曲线就是非线 性的,但是即使载荷位移的实验曲线完全是线性的,在选用一定的共轭应力应变 对后,它们间的本构关系材料系数也一定不是线性的。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 缺乏可资参考的资料。
分量可以写成 Eij
=
1 2
(
Λi
Λj
− 1) 。各个分量中只有E11
=
(ΛxTΛx

1)/2 非零外,其
他全为零。于是相应的PK2 应力分量也只有S11 = E E11 ≠ 0 , 其他全为零。
由 Cauchy 应力张量与 PK2 应力张量的转换关系式:
σ = 1 FSF T , J
其中J=V/V0= AtLt/A0L0,得杆的Cauchy应力张量为
作为一个练习,读者可以试用对数应变来定义杆的应变,仿照上述方法可以
得出 P = U −1 lnU EA0 可能有的读者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选用不同的应变度量,
是否计算结果一定不同。答案则是否定的。这个结论与上面的论述并不矛盾。关 键就在于如何确定本构关系。例如说,先选定应变度量 1 和本构关系 1 可以得到 第一组结果。如果另选定应变度量 2,也希望得到同样的计算结果,那么,应该 选择本构关系 2 与本构关系 1 满足某种张量变换关系。特别当本构关系 1 可以用 常数表达时,那么本构关系 2 就一定不是常数。在本章的第三节就将给出这样的 例子。 §2.杆件有限变形的一般情况
变形梯度矩阵也可简化为F =(1+ u,x)= Lt/L0=U。其中,A为杆的截面积。下标t与
0 分别表示变形后与变形前所在的时刻。于是应力转换关系简化为:
S =(AtLt)/(A0L0)( Lt/L0)-2σ。
或Hale Waihona Puke SA0( Lt/L0) = SA0 U =σAt。
(6.2)
注意到等式右端部分即为杆的当前内力,或杆的Cauchy内力Nσ,它将与施加在杆
本构关系为 :S = E ε 。假设弹性模量 E 对初始位形不变。变形后,即当前时刻
的 Cauchy 应力张量σ与 PK2 应力张量 S 的转换关系为:
σ = FSFT/J。
杆是一维问题,所以张量记号均改换成标量记号。应力张量 6 个分量和应变张量
6 个分量中只有沿杆轴方向的一个分量不为零,其他全为零。且有:J=(AtLt)/(A0L0),
y
B’
n
Lt
v0
A(A’) L0B
B u0B
B
O
2
x
图 6.1 变形前后二维杆方向示意图
如图 6.1 所示设AB和 A’B’分别为变形前、后的杆件长度和位置,不失一般性,
可以假设A点不动,在三维空间中B点的位移为(u, v, w)。取变形前的杆轴方向为x
轴。杆变形前和后的横截面积分别为A0与A1。此时有:
P/EA0
=
NK EA 0
(1 +
u,X
)
=
S E
(1 +
u,X
)
= (1+
u,
x)ε
=
= 1U (U 2 − 1) 2
(1+ u, x)[ u, x + (u, x)2/2] (6.4)
这个结果与 Poisson 比无关。
如果选用 Almansi 应变,e = 1 ( L2t − L20 ) = 1 (1 − L20 ) = 1 (1 − U −2 ) ,由上一章第 7 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