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旅游管理
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
马文学
作者简介:马文学(1986- ),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现任职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2.003
古镇通俗来讲是指有百年以上历史,供人们集中居住的建筑群。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广阔土地上有着许多古镇,其中有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旅游开发却未使得古镇得以有效保护,也未使得原著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发展得到积极改善。反观古镇现状: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等,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古镇旅游经济、带动产业互动的壁垒。如何破解古镇发展难题,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政府、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古镇旅游的现状分析
据2013年《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9522个建制镇和14677个乡,其中百年历史以上古村镇220个,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浙江省古镇数量最多有39个;天津、新疆、内蒙古、甘肃和西藏最少,只有1个;四川省有古镇38个位列第二。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古镇呈东、西、中递减趋势;从旅游产品种类多样性来看,我国古镇约有5种类型:节事体验游、美食养生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并且仍以资源驱动型和观光型为主,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形式雷同而缺乏特色。
(一)旅游产品以资源型为主,辅以文化、民俗、节庆等体验活动
从小巧精致的江南水乡,到大气豪迈的北方古镇,再到神秘迷人的纳西古城,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悠久的文化,还有闲适的生活状态,都在旅游催化下,悄然一瞬间转化为最直接、可观的旅游产品。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放大核心资源,已经成为各地提升古镇旅游、打造旅游产品的惯用方法和主要模式,显然也具备了开发周期短、投入资金少、短期见效快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旅游市场单一固化、旅游产品延展困难、旅游经济空间有限、旅游主体回报率低等劣势。建筑是古镇的形,而文化是古镇的魂。无论是寄放宗族血脉的习俗,还是历经岁月淬炼、代代传承的文化节庆,都在古镇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中显露三分。实体的建筑只是古镇的封面,民俗节庆、历史文化才是游人今古交流、读懂古镇的最好导游。
(二)旅游形式以观光游为主,辅以体验、休闲、度假等参与方式
类比景区游等传统旅游发展规律,古镇旅游也将经历从旅游观光到互动体验、产业联动的升级转变。目前,国内除起步较早、转型成功的小部分古镇外,绝大部分古镇仍处于盲目开发和临摹兴建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古镇“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修旧如旧”的风貌改造。从古镇经营者来看,打造实物景观简单、直接、来的快,投资风险与建设周期都可降到最低,后期经营不需要消耗太多脑力、精力与人力;而从游客角度来讲,旅游的初级需求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观光旅游即可满足。但游客对于这种一成不变的旅游项目,也往往报以“到此一游”的心态。显然,仅仅满足视觉享受的初级旅游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了。如能有机联动一些特色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项目,不仅可以重新激活古镇旅游活力,拓展经营项目、延长旅游周期、提升综合
旅游收入,还可建立古镇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三)游客群体以周边游为主,辅以跨境游、跨国游等游客群体
古镇旅游兴起不久,在配套服务和市场认可度等方面,都不能与国家级景区同日而语,游客群体仍以周边游为主。一是古镇旅游市场拓展,必然经历由近及远的口碑积累;二是受时间空间限制,人们日常休闲主要集中在周末、节假日,出行距离和活动范围都相对有限;三是区域文化的影响,周边群众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游客对古镇很好的认同性和包容性,旅游体验满意度等更高。随着精品古镇的陆续推出和古镇旅游气候的更加适宜,游客群体也将更加多元,形成以周边群众为基础,跨省游客为主题,跨国游客为补充的新格局。
(四)旅游接待以节假日为主,辅以休假游、夕阳游等自由团体
受国内工作制度和职工福利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公民的旅游行为,都发生在节假日等固定时间内。可喜的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地探索实行2.5天休假制,重庆、河北、江西等地已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一方面工作制度、休假制度的创新,将为国内旅游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带动短期游、周边游、古镇游等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也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多实惠。
(五)运营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辅以市场化、产业化等新兴模式
199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2001年,中国旅游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而究其原因,之所以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政府的主导,一是在过去30多年,我国的旅游产业在政府主导下从无到有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政府主导是国际上通行的旅游发展战略;三是旅游产业是一个跨部分、多行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很
大的外部性,在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我国旅游事业也在发生变化:消费市场越来越认可旅游景区的品质内涵,资本市场越来越接受景区业态的创新融合,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景区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资本越来越关注旅游景区将投资和运营分开的收益模式,企业行为越来越平衡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保护与利用。
(六)旅游业态较为单一雷同,缺乏生命力和市场活力
开发中的古镇,尽管各自创新、求大求异,试图在中国特色古镇中抢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基础资源的相似性和区域文化的一致性,在利益驱动下,为了尽快建成营业,抢占市场先机,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考虑同一区域内古镇风格的相似性,也没有在提升古镇文化品味上下功夫,更没有成体系的进行差异化宣传营销,导致了周边古镇的景观雷同、游乐内容雷同、旅游商品雷同和特色美食雷同。对内,古镇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对外,缺乏特色吸引,流失游客恶性循环。
二、古镇旅游面临困境
成都境内有“中国十大水乡古镇”的黄龙溪,“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洛带古镇,还有以“川西建筑精品”著称的安仁古镇等,安定的环境、优质的自然、丰富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多元的文化共同造就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成都古镇群,为成都古镇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古镇打造中,也呈现出不少制约发展的共性和矛盾。
(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以旅游为目标的古镇开发,本身就有先天的矛盾。要求古镇的居民只能像“古人”一样生活,而不能商业化,难免不合情理。而更深层的矛盾,则存在于古迹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修旧如旧,让古镇保留古味当然最理想,但要承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