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
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
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
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
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
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肉眼见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脑实质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点状出血和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为家畜家禽,主要是猪(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100%的受到感染),其次为马、牛、羊、狗、鸡、鸭等。其中以未过夏天的幼猪最为重要。动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虫受染传播。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病人在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有短暂的病毒血症,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二)传播途径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蚊体内病毒能经卵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三)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在7~8月,而东北地区则在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4——5年一个流行周期。
(五)易感动物
马>人>猪。马3岁以下,人10岁以内,猪6月龄以内。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人和其他动物乙脑均由猪传播而来。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1~2天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及嗜睡,可有颈项强直及抽搐,病程1~3天。
(二)极期
病程4~10天。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此期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的症状,包括:
(1)高热,40℃以上,通常持续7~10天,重者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持续高热为乙脑必要表现。
(2)意识明显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碍等。常持续1周,重者长达4周。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昏迷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3)惊厥或抽搐,见于病程的2~5天。可有局部小抽搐、肢体阵挛性抽搐、全身抽搐或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致紫绀,引起呼吸骤停。(4)呼吸衰竭,多发生在重症病例。由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和低血钠脑病所致,其中以脑实质病变为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其特点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可为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此外,可因并发肺炎或脊髓手侵犯而出现周围性呼吸衰竭,其特点为:呼吸先快后慢、呼吸表浅,但呼吸节律规则。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其中呼吸衰竭常为死亡主要原因。
(5)颅内高压征: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婴幼儿常有前囟隆起,重者发展为脑疝,脑疝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昏迷加深、频繁抽搐、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消失,最后常出现呼吸突然停止。
(6)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肌张力增加,不同程度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症状逐渐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症病人仍可有恢复期症状,如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四肢强直性瘫痪等,多于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临床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四型
1.轻型
患者的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抽搐(个别儿童患者因高热而惊厥)。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内恢复,往往依靠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2.普通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体温一般在39~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
3.重型
体温持续在40℃以上,神志昏迷,并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并有病理性反射。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复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和瘫痪等表现,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4.极重型
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内出现深昏迷,有瞳孔变化、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以轻型和普通型为多,约占总病例数的2/3。流行初期重型较多,后期则以轻型居多。
根据性质
(一)中毒性菌痢与乙脑流行季节相同,多见于夏秋季,但起病比乙脑更急,多在发病一天内出现高热、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脑除暴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可用1%~2%盐水灌肠,如有脓性或脓血便,即可确诊。
(二)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内即进入昏迷,脑膜刺激征显著,皮肤常有瘀点。脑脊液混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万~3万/mm3,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如为流脑则有季节性特点。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脑鉴别,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脑脊液。
(三)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光胸部摄片、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
如脊髓灰质炎、腮腺炎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炎,中暑和恶性疟疾等,亦应与乙脑鉴别。
临床病理联系
本病早期有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系由病毒血症所致。由于脑实质炎性损害和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病人出现嗜睡、昏迷。当脑内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出现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桥脑和延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出现延髓性麻痹,病人吞咽困难,甚至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由于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呕吐。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疝,常见的有小脑扁桃体疝和海马沟回疝。小脑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