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幻灯片1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绪论幻灯片2第一讲绪论一、概说1、中国近代文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

幻灯片32、时代性质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奏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幻灯片42、时代性质中国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

然而,在这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烈的改变。

在这样的改变中,西方世界从它的中古走向近代。

在这个时代,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

这些事实,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而广远的。

尤其是工业革命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从17世纪开始,自西欧核心出发,像上帝的手似的重新塑造世界。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幻灯片52、时代性质:近代中国——过渡时代过渡时代者,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而主、由瘠而肥所必由之路也。

美哉过渡时代乎!——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幻灯片63、近代历史研究的热与近代文学研究的冷幻灯片74、近代文学非常重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王德威幻灯片85、近代文学的魅力:群星灿烂“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绝世奇才龚自珍,有以文字耸动天下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雄才大略如曾国藩,气冲斗牛如康有为,悲歌慷慨如谭嗣同,英姿飒爽如秋瑾,哀怨凄婉如苏曼殊;“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身怀绝技却坎坷没世的旷代奇才刘鹗,才高八斗的晚清遗老陈三立、王国维……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幻灯片96、近代文学的定位与价值近代文学的总体定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终结,又是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纽带与桥梁。

《文学概论》讲义课程资料

《文学概论》讲义课程资料
3、象征型文本及特征。
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是暗示性、说理性、待解性。
三、文学文本的多元呈现。(p63自学)
再现与表现的互渗;再现与象征的互渗;表现与象征的互渗。
四、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
1、高雅文化文本。(例子p66)
它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和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特征是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 。
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吗?..可以。
所以,是的。我爱你...
“如果”模式是虚拟的逻辑,不符合现实逻辑,但是却很感人至深。
第二节文学媒介的作用(自学)
第四讲文学语言
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对于读者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一起不妨来看看牛汉(1923-2013)写作的诗歌《夜》(1997):
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二、媒介优先
1、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竹简、帛、纸)
2、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毛笔、钢笔、宣纸、电脑)
3、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P79口头文学,网络文学”打酱油、粉丝”)
三、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
1、口语媒介:简便快捷、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结合、真切生动、不易保存。
例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做弹弓,飞土是弹丸,打猎物”

文学的缘起第一讲上古神话

文学的缘起第一讲上古神话
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 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生产、生产和各种社 会关系的神话,包括战争神话、文化英雄神话、 死亡与复活神话以及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 氏族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 活方面的神话。
1、关于女娲的神话
(1)抟土造人 (2)女娲补天 (3)兄妹结婚
马克思: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不能正确认 识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是“用想像和借助 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 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 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神话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关于神祗与英 雄的传说和故事”。英语中的“Myth”意为 想象的或虚构的故事。
神话的定义多达百余种: 历史学家认为神话是虚构的或诗化的历史;
原始诗歌的特点: 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 “葛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 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 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尚书·益稷》记载帝 舜时的乐曲《大韶》 云:“夔曰:于!予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庶尹允谐。”
2、北音之始:《燕燕歌》
燕燕往飞。
有娀(sōng)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 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 鸣若嗌嗌。二女爱而争搏之,复以 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 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 “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吕氏春秋·音初篇》 )
只有一句词的歌
《我在那一角落患过 伤风》,出自小说 《只能谈情,不能说 爱》的同名配乐概念 唱片。
的方舟内,探索队员还在方舟内发现了陶 器、绳索以及类似种子的物体。
2、关于盘古的神话
(1)盘古开天辟地 (2)盘古化生万物 (3)盘古龙首蛇身 (4)盘古化身元始天尊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讲 20世纪文学观念的变革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讲 20世纪文学观念的变革及其方法论意义
天地之文→动植皆文→人之文:艺术形式美
→泛文学观
魏晋南北朝出现文笔之分
《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 别目两名,自近代耳。”
这时期所说的“文”与当今所讲的“文学”仍不对 应
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
现、当代人编写的通行的中国文学史,并没有完整、 准确、全面地描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这至少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用当代的文学观念来论述中国古代文学, 必然只会选择其中符合当代文学观念的部分,而 砍掉不符合当代文学观念的部分,从而影响对中 国文学发展过程的真实描述
刘大白《中国文学史》:“只有诗篇、小说、戏剧,才可 称为文学。”
因此我说,“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 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 国语,必须做国下,“五四”学人重视研究 白话文学的艺术和美学特质
胡适《白话文学史》评汉乐府诗活泼纯真,抒写真情, 评《江南可采莲》“只取音节和美好听,不必有什么深远 意义”,评陶渊明是“自然的哲学的最好代表”,是 “能欣赏自然的美”的“自然诗人的大师”。
王国维之后,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在考察中、 外“文学”定义基础上,择善而从,肯定了英国 庞科士《英国文学史》给“文学”下的定义。
庞科士认为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所谓广义, “但有成书,靡不为文学矣”。所谓狭义,“如 诗歌、历史、传记、小说、评论等是也”。
谢无量并未提出自己的“文学”定义,但他强调 了文学陶情冶性的特质,特别指出对文学要做 “精神上的观察”,要注意文学“美的特质”, 较王国维有所发展。
对“赋”这一文体的认识,已引起当代学者的反思
(2)用当代的文学观念来规范古代的文学,也 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完整版)现代中国文学史

(完整版)现代中国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㈠ 哲学上的一种认识论
言意关系的提出,本来并不是 文学创作理论问题,而是哲学 上的一种认识论。人的思维内 容能否用语言来作最充分最完 全的表述,这是和人能否正确 地认识客观世界相关连的。先 秦时代在言意关系上儒道两家 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 意。《周易•系辞》中说:“子云:‘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 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 尽其意。’”《系辞》所引是否确为孔子 所说,已经不可考。然而《系辞》作者讲 得很清楚,孔子认为要做到言尽意虽然很 困难,但圣人还是可以实现的。后来扬雄 曾发挥了这种思想,他在《法言•问神》篇 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 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
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散文作家;二 是掌握一些诸如伟大诗人屈原等自 己的文学(美学)观点,从而加深 对其作品的理解;三是借助这些带 有深刻美学思想的文论文章的学习, 简单了解古代美学的诸如意境等的 基本范畴、基本脉络;
课程设计思想
四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 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 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 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五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发他们对 文学研究的兴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导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东方美学的特点它与中国古代绚丽多彩的文学创作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体裁文学的批评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课程设计思想
学习方法指导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学员在专科未 曾学过的学科。本学科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 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 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参考 学习指导中提供一些学习译文,作到深入浅出,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四年上册语文园地八课堂笔记

四年上册语文园地八课堂笔记

四年上册语文园地八课堂笔记以《四年上册语文园地八课堂笔记》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四年上册语文园地八课堂笔记,读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不断的坚持下去,书面语言的掌握当然不在话下。

在语文学习上,必须要一点一滴的汲取,遵守其中的规律,才能培养自身的语文能力。

那么要做到这一点,课堂上教授给我们的笔记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我在四年上册语文园地八课堂所记录的笔记。

第一讲言文字的演变在《尚书》中有记载:“吾有玉衡,斯可以语人,令人言之。

”这句话记录了语言最原始的形式,也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从发展到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以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初的用石器和植物棍子记录的文字,到后来的文献记载,得以保存在一些金属,瓷器和竹简等实物上,逐渐形成了可以传承并传播的文字文化。

第二讲言的认知语言的认知是人们理解语言的过程。

语言的认知可以分为三大阶段:词汇阶段、句法阶段和语义阶段。

词汇阶段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词汇表,学习词汇对于培养汉语水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句法阶段是了解和掌握句子的结构,回归语言的基本规则;语义阶段是理解语句的内涵,强化学习的深度。

第三讲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思想。

从古至今,中国文学已走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有大量文学著作,都蕴藏着其时代的精神文明。

如《山海经》体现了早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庸》突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论语》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

第四讲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诗词的形成与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体诗阶段、近体诗阶段以及七言绝句阶段等。

古体诗,诗由五言句组成,强调韵脚的和谐,体现古代乐府的特点;近体诗,比古体诗多了两言句,强调句法和整体结构;七言绝句,诗句简练排列,抒发思想情感,受到大众的欢迎。

第五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历史,代表作家以及作品众多,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对对联的结构,表达对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曹植的《孔雀东南飞》,勾勒出人生的曲折,以及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意义。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引论一、感性思考: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文学本体论★文学起源★文学发展★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2、文学形态论★文本层次论★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3、文学创作论★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4、文学接受论★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文学史学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学生记)第一章文学本体论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一、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国学是什么

国学是什么

一 有西学;所以有中学 国学
民族与国家的危亡是当时压倒性的问题; 学术界当然不能回避时代的主题 然而;国学 的概念虽然出现了;国学内涵的阐释却众说 纷纭;未能趋于一致
一 有西学;所以有中学 国学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一词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 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学一名 几个月后;梁启 超又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多次提及国学 此后;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 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 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 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海宁王静安先生墓碑铭
——陈寅恪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 怀思不能自已 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 思有以永其念 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 因 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 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 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 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 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 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 先生 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 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 有西学;所以有中学 国学
国学研究;一方面是传统学术向近代 新时代生长; 另一方面是近代西学扎根于中国
形式上;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最终解体; 相应的学术体系遂至崩溃;而相关学科分支各自按 照现代西学分类独立
内容上;转而重视实物与实地考察发现 重视下层 民间地方社会甚于上层精英 逐渐开始学科整合互 动

道客巴巴古代文学概说_OK

道客巴巴古代文学概说_OK
28
鲧禹治水
鲧在洪水滔天时,挺身而出,救民于洪水之中,因“不待帝 命”窃息壤以堵塞洪水,而被杀于羽郊,但他壮志未酬, 死不瞑目,又破腹生禹,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禹总结经验,以疏导的方式治水,在黄龙、玄龟等帮助下, 经过13年栉风沐雨的艰苦奋战,终获成功。
它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征服自然的伟大胸 怀,及对自然规律的新认识,表现了他们的勤劳、勇敢与 智慧。后者是人类征服旱灾的颂歌。
19
神话的产生,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 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 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 观世界拟人化。
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 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 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 述。
26
2、自然神话
在我国上古神话中,自然神话是最先产生的一类神话,多以风、雷、鸟、兽、草、木为描 述对象,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
这些神话在流传中被先民予以充分的人格化,如“雷神”、“海神”、“水伯”等。其中, 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27
3、英雄神话
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 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这类神话数量较多,较有名的如 《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
25
1、开辟神话
这类神话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最 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
盘古是南方神话的开辟神,女娲则是北方神话的开辟神。盘 古神话起源甚古,但记录较晚,现知最先记录此神话的是 三国人徐整,他在《三五历记》中记载了盘古开辟天地和 化生万物的神话。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
第一讲 语文是什么
一、从历史上考察,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
历来对“语文”这一门课程称呼的演变:1902: 习字、作文、词章;1903年:中国文字,中国文学; 1923年:国语;1932年小学为“国语”,中学为 “国文”,1949年,叶圣陶提出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 称“语文”,但1956-1958年分为“汉语”和“文学” 两门课程。
英汉文化:哥哥、弟弟等称呼的长幼之别,反应出不同文化背景。 “放屁” 、“花椒的麻味”,地方文化差异:“幺幺”、“囡儿”,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有语言哲学家认为语言具有不可翻译性。
于漪
“语文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
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古人 云:文以载道。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 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 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汉
二、从训诂学角度理解的“语文” (一)语言+文字
一般而言,语言包括了文字,但将文字又提出来, 就是强调了书面语教学的重要性,他们特别强调书 面语教学,认为这是母语教学,学生已经有口语教 学的环境,关键就落实在读写教学上了。但也有人 指出,这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文字课、音韵课、训诂 课、校勘课。
(二)语言+文章 虽然文章也就是语言的成文作品,但毕竟文章 自成一个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教 学中,他们特别注重篇章知识符合写作知识的教学,
大量引进文章学和写作学的内容,非常注重文章的
结构、层次、章法和中心思想的教学,(重视常说 的字词句语修逻的教学)。但是文章的概念可大可
小,容易忽视或轻视了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特殊意
义和作用。
(二)语言+文学 认为语言课当然要学语言,但文学是一种最高级的 语言形态,通过文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 学教学不但有提升语言教学的功能外,还具有巨大的审

第一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讲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开始了由传统向现 代的转型。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 树立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现 代文学的起始。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第 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入北京,主编陈独 秀,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 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 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特色。
7、与“甲寅派”的论争。发生于1925年。当时任 北洋军阀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 发表了《评新文化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 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 二.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 1.晚清文学的变革为文学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诗界革命”——梁启超 “文界革命”——梁启超 “小说界革命”——严复、夏曾佑 、鲁迅 戏剧观念更新 ——陈独秀 2.域外文学的大量输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刺激, 促使中国文学内部结构发生变迁。(林纾、周作人、周 树人、徐念慈、包天笑等)
一、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 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 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发展成 员170多人。 2.会刊: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 3.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 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他们宣称“将文艺当 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 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 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注重 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所以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 的一派。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 的一般问题。

01第一讲 中国文学的源头

01第一讲  中国文学的源头

分为“风”、“雅”、“颂” 分为“ 三部分
“风”(160篇)→民歌 十五国风 160篇 105篇 大雅、小雅, “雅”(105篇)→ 大雅、小雅,多 为贵族、士大夫而作,用于宴会礼庆。 为贵族、士大夫而作,用于宴会礼庆。 “颂”(40篇)→ 用于宗庙祭祀。 40篇 用于宗庙祭祀。
十五国风:
周南、召南(江汉一带) 周南、召南(江汉一带) 河南一带) 邶、鄘、卫、王、陈、桧、郑(河南一带) 山东) 齐、曹(山东) 山西一带) 魏、唐(山西一带) bin)、 )、秦 陕西一带) 豳(bin)、秦(陕西一带)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
《诗经》之经典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南关雎》 关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 风击鼓》 击鼓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 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王风黍离 黍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 雅采薇》 采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 斯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斯干 斯干》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 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雅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 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车辖 车辖》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 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王风采葛 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郑风 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4、新时期军旅小说
新时期的军旅小说与传统的军旅小说相比,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从五十年代战争题材小说和六十年代军旅题材的小说,中间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早期军旅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红明》《红岩》
2)八十年代中期以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为背景的战争小说《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
了解了新时期文学的这样一些特点后,我们就从诗歌、小说、散文三个方面来看一看新时期的创作。
第一讲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对传统的恢复与延续:这一阶段主要指1976年、1978年拨乱反正期间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活动。
回归诗人:指一批在五十年代就成名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创作,在拨乱反正后又重新开始创作,我们把这一批诗人称作回归诗人。这一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艾青、公刘、流沙河以及曾卓、绿原等原七月派诗人。
北岛(赵振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顾城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却采用他寻找光明
三、对艺术的新探索——新生代诗人
经过朦胧诗人的传统的突破以后,新时期诗歌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艺术探索的新阶段——实验诗。实验诗人把艺术探索作为一种尝试,他们毫不掩饰他们是凡人,是小人物,他们的诗歌探索就象实验室里的摸索。研究者们因而冠以实验诗之名。实验诗的探索过程中一开始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流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中一些主要诗人和流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精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精讲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历史诉求。

掌握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

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但文坛并非单调,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

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

(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

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d、“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e、域外小说翻译(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a、“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第二章鲁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中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十五讲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四、论述题(展开说明)每题15分,共30分第一讲: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远古歌谣是源于劳动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原始的诗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3、《诗经》的搜集:采诗制度、制礼作乐、公卿献诗4、《诗经》原来只称为“诗”,因为它收录的作品实际篇数为305篇,取其成数又称为“诗三百”。

5、《诗经》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

这是音乐上的分类。

6、《诗经》的传授:齐国人辕固生、鲁国人申培、燕国人韩婴、鲁国人毛亨赵国人毛苌“毛诗”7、《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传统。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诗经》的主题倾向。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并举例说明。

反抗压迫剥削的诗篇诗经中反压迫剥削的诗篇:一方面表现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他们遭受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七月》另一方面由于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被压迫奴隶们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劳役:《伐檀》、《硕鼠》兵役:《君子于役》、《无衣》描写爱情婚姻的诗篇描写劳动生活的诗篇政治讽刺诗古老的史诗8、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素朴自然的手法,描绘真实的生活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鲜明地记录了歌者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情感。

通过对诗歌主人公情感、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生活的矛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

9、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中国古典诗歌光辉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发端,(一)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第一,植根于对现实生活作真实描绘基础上的鲜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感情;第二,善于以朴素自然的手法,通过真实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且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通过抒情主人公内心思想感情、语言或行动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第四,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生活的矛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二)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而又富于变化)和重叠复沓的章法(回环往复、重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三)赋(铺陈叙述,直接陈述描写)比(比喻象征手法)兴(发端联想法)的表现手法(四)朴素凝练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第二讲——屈原和《楚辞》1、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社会历史原因:采诗制度废止—诗的衰落社会历史的激变—新诗体的产生文学艺术传统:楚地民歌;楚地的巫风;楚国的音乐方言;北方文化的借鉴:四言诗—《橘颂》、《天问》北方散文—铺叙、夸张、渲染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诗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中有作者姓名的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第一讲 新时期文学

第一讲 新时期文学

一、关于“伤痕文学”
• 1、“伤痕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2、“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 景
• 1977年8月,在国家领导层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文化大 革命”宣告结束。会上 “政治报告”的矛盾和犹豫不决 的措辞,决定了这两年中国的基本面貌、情绪和状态。 • 文艺界的“解冻”,并不意味着专期形成的“禁区”和习 惯全部放开,然而,却使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较为自由宽 松的天地,前“伤痕文学”的“公开”发表,成为了前 “伤痕文学”和“伤痕文学”的分界点。 • 前“伤痕文学”作家主要由有“红卫兵”和“知青”背景 的青年人构成,这些主要是从精神“创伤”的角度,对 “文革”加以批判。
2、“伤痕文学”
• 1、新时期文学思潮最开始是伴随着社会政治领域里的拨 乱反正出现的,“伤痕文学”提法的出现直接起因于揭露 “文革”灾难。(“伤痕文学”主要是小说,代表作有刘 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 2、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 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迫害,他们的受辱和 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 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神 圣的使命》、《我是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 3、“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义含义的概念,但是“伤 痕文学”在揭露“文革”上产生的效果,得到多数读者的 认可。
(2)《班主任》的艺术思考
刘心武敢于冲破“四人帮”强加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在创作上大胆的 探索和尝试,敢于说真话,敢于暴露,成为了当时评论界取舍“好”作品的 标准。
3、《班主任》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班》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先河 者,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坐标点, 标志着“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的真正 转机,同时它又是新时期张扬人道主义的 先声,揭示了文革极左路线给中国社会和 文艺界带来的创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講中國文學概念的演變壹、何謂文學想要給「文學」下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就如同「人」這個名稱,大家耳熟能詳,但如果要我們回答什麼是「人」時,可就困難了。

柏拉圖引述其師蘇格拉底的話:「人就是兩足無毛動物。

」結果他的一位朋友把一隻雞的毛拔光之後,拿給他看,說:「諾,這就是人!」在科學的領域中,下定義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以數學為例,如果不替「點」「線」「面」下定義,幾何學便無法展開。

但就人文學科的領域而言,為「名」定一個適切的「義」是一件非常困難且吃力不討好的事,以「人」為例,西方的哲人如是說:人是粘汁和膽汁的混合物。

(亞里斯多德)人是會製造工具的動物。

(富蘭克林)人是鬥毆的動物。

(叔本華)人是有權胡說的動物。

(尼采)人是上下兩端開口的管子。

(謝勒)以上所列,都有幾分道理,都是胡說!但有誰能替「人」下一個大家都能滿意的「定義」呢?現在我們想探索「什麼麼是文學?」這個問題,其複雜性又比替「人」下定義更甚。

因為無論「人」的定義如何紛歧,「人」這個客體總是不變的。

「文學」則不然。

它常因時因人而改變其內涵,有時名同而實異,有時名殊而實同,想要名實相符,談何容易!雖然如此,我們不妨先看看歷來先賢對「文學」一詞的看法:貳、先秦諸子的文學觀先秦諸子,本質上是哲學家而不是文學家。

固然哲學也常藉著文學技巧表現其思想,但究竟「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

」(蕭統《文選.序》)所以他們雖然有時言及「文」與「文學」,但卻與我們現在所謂「文」與「文學」大不相同;他們所謂「文」與「文學」是最廣義的,幾乎等於現在所謂學術、學問或文物制度。

一、孔子及孔門諸子所謂「文」與「文學」及「文章」《論語》中言及「文」者如下: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篇)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八佾〉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子畏於匡。

曰:「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憲問〉篇)由此知道孔子很重視「文」,列為四教之一,又以斯文自任。

但其所謂「文」絕不同於現今所謂「文」。

固然只就「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之「文」而言,可以附會為狹義之文;但由「博學於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而言,可以推知「文」實包括一切應知的學問。

至所謂「斯文」之「文」與「郁郁乎文哉」之「文」,則其義更廣,幾乎是指一切文物制度了。

孔門弟子所謂「文」,亦全同於孔子。

如:顏淵喟然歎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子罕〉篇)此與孔子所說:「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辭義全同。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此與孔子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也是相同的(〈雍也〉篇)。

「文學」一詞,始見論語。

〈先進〉篇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子游、子夏都是偏於讀書知禮這方面,所以孔子以「繪事後素」警戒子夏,而晚出各種儒家書如毛詩序,喪服大傳,後人往往附會為子夏之作。

子游,其故事之見於禮記中檀弓、玉藻諸篇者,亦泰半為講禮由禮之言。

以子夏子游之列於「文學」一科而言,則所謂「文學」,亦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

論語言及「文章」的地方有兩處: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篇)孔子贊美堯有文章,當然是最廣義的,不同後世所謂「文章」;至於子貢稱孔子之文章,容或指威儀禮法之見於語言文字而言。

但與「文學」相較,「文」而綴一「學」字,自偏重內容;「文」而綴一「章」字,則較重形式。

所以到漢代便以「文學」括示現在所謂「學術」,以「文章」括示現在所謂「文學」。

二、老子反對「美言」與提倡「正言若反」老子是懷疑派的思想家,他懷疑一切,詛咒一切,力言:「絕聖棄智」「絕巧棄利」「絕學無憂」(十九章)。

反對美的觀念,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二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八十一章)反對言與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五十六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八十一章)主張: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三章)老子既然反對美,反對言,則藉助於美與言的文學更不用說了。

老子文學批評史上,本是一個消極的破壞者。

然而他所提的「正言若反」(七十八章)之說,對後世文學卻有積極的影響。

老子所謂「正言若反」,並不是就文學而言,但後代的「微辭派」的文學家與文學理論家,卻以「正言若反」一語做他們的口頭禪,而他們的「微辭」之說,亦多少承受老子的提示。

三、莊子書中的藝術創造論、寫作方法論及書文糟粕論(一)藝術創造論莊子是自然主義的哲學家,對於「道」的意見是「任自然」,對於「藝」的意見也是「任自然」。

〈養生主〉篇云: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莊子之提敘這種「妙造自然」的技術,是藉以說明養生的方法,不惟不是為文學而發,也不是為藝術而發。

但是後來的自然文藝論─如蘇軾的〈文說〉云:「行於所當行而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多少是受此說的影響。

既要「妙造自然」,當然不要人為的方法。

〈天道〉篇載輪扁之言云: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若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

〈達生〉篇云: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

曹丕《典論.論文》云:文以氣為主。

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移子弟。

《莊子.大宗師》借孔子之言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達生〉篇云: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

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吾問焉而不吾告。

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

」又述孔子問呂梁丈人「蹈水有道乎?」呂梁丈人云:吾無道。

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回水)俱入,與汨(涌波)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蘇軾〈日喻贈吳彥律〉云: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

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

〈達生〉篇云: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

吾處身也,若厥株枸;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齋)以靜心。

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

不然,則已。

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歟!」(二)寫作方法論創造藝術既不要方法,寫作文章自然也不循方法,《莊子.天下》篇云: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以莊語。

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

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

年先矣,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

(三)書文糟粕論莊子書中沒有提到「文學」,只提到書籍之「書」。

本來先秦所謂「文學」是最廣義的,包括一切學問文獻,書籍亦當在內。

〈天道〉篇云:世之所貴道者,書也。

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而世因貴言傳書。

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見者,名與聲也。

非乎!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

」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糟粕已夫!……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秋水〉篇云: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參、兩漢之文學觀念兩漢繼周秦之後,仍以「文學」括示學術,而另以「文章」括示現在所謂「文學」。

《史記.儒林傳》云:夫齊魯之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

此蓋太史公見漢高祖誅項羽,舉兵圍魯,而魯中諸儒,猶在講習禮樂,弦歌不絕,故發此贊歎。

然則此「文學」之義,仍是詩、書、禮、樂。

至於「文章」一詞,其含義似乎已有轉變。

《漢書.公孫弘傳贊》云:文章,司馬遷、相如。

以司馬相如與太史公對舉,司馬相如所擅者其惟辭采而已,揚雄傳嘗云:「辭莫麗於相如。

」是則此「文章」當指瑰麗雄奇的辭采,義與今之所謂「詞章」相近。

肆、文學含義的淨化魏.劉卲《人物志.流業》篇云:人之流業,有十二焉。

有文章,有儒學。

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

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貫公是也。

儒學之才,安民之任也;文章之才,國史之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