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分析1、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的推出,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行业以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

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

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

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

2、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动漫平面广告制作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型人才。

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3、本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动漫及平面广告制作、计算机及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

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

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

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为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实践与创新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三、培养原则
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创新驱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放包容:拓宽国际视野,吸收世界优秀教育成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培养路径
1.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涵盖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与创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定位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2.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来自措施,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宣传与推广: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认可度。
4.持续改进: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与调整,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本方案最终解释权归高校所有。
第2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浅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

浅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

浅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作者:彭婷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06期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构建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是以往很多学者并未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而将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混为一谈,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的定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一、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概述高校是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于多元化,所以怎样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应该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高校选择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定怎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至关重要。

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均是为了培养出高校特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制定的有目标性的、远瞻性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二者难以分割,所以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数学者往往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如陈梅香认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包含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思路、规格及工作要求等多方面;李岩峰、王司瑜、包常海等三人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本科专业教育的总体设计,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对人才的具体的结构设计和内容设计;张淑梅认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法律文本。

可见,以往的学者通常把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混淆成一个概念,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即为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组织管理下实施的,涵盖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等内容的实施过程,但是,严格来说,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混为一谈。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背景分析“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

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工作岗位、待遇、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14年首次招生,至2017年共招生350人,该专业的设置在食品产业链人才培养中承担产品质量控制、产品生产流通监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

二、调研基本情况I.调研方法调研团队成员根据分工安排,采取网络问卷、座谈、走访、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对省内多家食品企业以及毕业生进行调研。

此次调研引入网络,学校、企业、毕业生可通过登录网址、微信、QQ等客户端进行答卷,提高了调研的效率和覆盖面。

调研的食品企业,主要是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以及食品餐饮企业,覆盖较广,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山东省的中东部,鲁南、鲁西、鲁北企业涉及较少。

毕业生调研对象为本校食品专业毕业生,本次调研区域范围宽,调研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调研完成后对企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2.职业岗位及行业规范从事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食品的质量检测;食品流通、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1)食品生产质量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食品生产过程的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如品控员、生产线长、车间负责人;(2)食品检验岗位:主要负责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判断产品质量并给出后续改进措施;(3)食品流通餐饮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食品流通、餐饮等过程中的食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和标准。

专业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模式

+
校外:毕业顶岗实习,取 得毕业证书(B’)
提升就业能力,合格的企业员工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 ; 2.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进行 ; 3.必须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 ;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修)定XXXX及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2.“原则意见”包括的内容 3.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⑴ 调研 并写出报告; ⑵ 分析调研报告; ⑶ 学习“原则意见”; ⑷ 专业带头人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 ⑸ 讨论“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 ⑹ 专业带头人修改草案 ; ⑺ 再讨论、再修改后形成讨论稿上交学校教务处 ; ⑻ 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 ⑼ 专业带头人根据“意见”作进一步的修订 ; ⑽ 修订稿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 ; ⑾ 审议稿交学校并按程序审批 ; ⑿学校 各级有关人员和行业企业人员签字(盖章) 。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1.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
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所面向岗位(群)任职要求,
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 养的过程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 = 目标 + 课程 + 培养过程 + 方式方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1.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和所面向岗位(群)任职要求,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 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1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门政策和行业企业需求,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具体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能力目标: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

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专业知识结构1.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

2. 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专业核心知识:包括本专业的核心理论、核心技术和核心技能。

(二)职业能力结构1. 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

2. 综合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协作、创新、自主学习等能力。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适应岗位变化、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一)课程设置原则1. 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 融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专业特色。

4.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模块1.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课程。

2.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

3.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本专业的核心理论、核心技术和核心技能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一、总体思路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具体措施(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

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遵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

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征求对《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教职成司函〔2017〕1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司组织研究起草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印发给你们征求意见。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邮编:100816。

附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7年12月7日附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一)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通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

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指导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转变为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权限,国家层面负责制定发布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国家教学标准自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法依规行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感。

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精选)

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精选)

实习教学
安排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 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 境中锻炼和成长。
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 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 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Chapter
教学方法改革
01
02
03
推行案例教学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让学 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 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球化发展的需要。
04
0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Chapter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涵盖专业基 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
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 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多元化思维 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跨学科课程
包括思想政治、外语、计算机、 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 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专业定位
以学科为基础,以专业为核心,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教育 体系。
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 型人才。
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持续改进措施
针对反馈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 措施,并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
过程中。
跟踪评估效果
对改进措施进行跟踪评估,确保 改进效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06
特色培育与品牌打造
Chapter
专业特色培育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资料

二、重点建设内容、进度和资金安排(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1)建设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和服装专业职业标准,工学结合的“课岗证融合、教学做合一、技能渐进”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内容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专业岗位群以及岗位能力要求,完善“学工一体、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及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依托现代艺术设计行业,兼顾其他几个行业,分类推进校企合作,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扎实、实用性强的服装专业人才。

③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中高职衔接“3+2”“2+3”、“5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紧密衔接,制定“3+2”“2+3”、“5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建设(1)建设目标根据高职高专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装专业岗位需求,构建适合于服装制造业、各类设计公司、杂志编辑、服装销售、电视台、演出公司、摄影、婚纱、化妆、行政事业单位等10大行业需要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超市”,实现以岗位课程代替学科型课程,学科型教材转换岗位型教材,促进学生对口就业率的提高;加强服装技能资格考试学科的课程建设,为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设内容①特色课程建设。

建设《服装结构与工艺》、《成衣设计》2门培训教材,校企合作开发《常见服装款式裁剪实训》1门行业特色实训教材,形成比较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②建设面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和教学互动SPOC慕课平台(兼容PC)及1门基于SPOC慕课平台的微课资源包。

③建设《电脑时装画技法》、《立体裁剪》等2门服装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数字化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课件PPT、部分教学视频、教学动画、教学游戏、教学案例及校本教材等。

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规划方案一、专业基本信息1.专业名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80402)2.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3.办学层次:大专4.学制:三年5.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二、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企业一线的需求,本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教学和实践培养:热爱汽车事业,具备团队精神;遵章守纪、吃苦耐劳;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基础理论和基本功扎实;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所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机电一体维修方向上具备一定特长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毕业后面向汽车品牌4S店、综合汽车维修厂或其他汽车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工作为主,专业拓展方向有汽车销售、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与定损理赔、旧机动车评估与交易等方面的工作。

三、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0.25+0.75以及配套企业级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四、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主要是按照培养汽车机电一体维修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要求而设置的,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需要,其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在以下方面:1、知识结构(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2)具有较强的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方面的知识;(3)具有汽车性能评价与检测、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4)具有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5)具有企业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1)具备正确使用和维护汽车的能力;(2)具备正确选择和熟练使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方面的设备、仪器和工具的技能;(3)具有正确评价和检测汽车性能的能力;(4)具有汽车故障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并掌握一、二项汽车维修专项技能;(5)具有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车辆保险、定损理赔业务能力和旧机动车评估能力;(6)具有一定的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理念;(7)具有查阅维修手册和资料、相关标准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会话能力和阅读能力,能看懂并操作英文界面的仪器,能借助字典大致读懂汽车维修手册等英文资料;(8)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管理软件操作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分值教学设计能力专业建设专业面向,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10 课程开发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确定方法,课程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课程改革与创新思路,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具体举措。

5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载体选择的思路及具体内容,相关资源的设计与选取是否具有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特色性,是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或专业人员参与教材和相关资源开发的作用。

10教学方法采取体现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仿真模拟等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设计,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是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创设教学场境,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有效的教学资源。

10质量保障体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涵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突出能力考核。

合理设计教学反馈环节,评估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5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准备对学生了解清楚,教学准备充分,教案课件齐全,教具准备恰当。

对学生进行了管教管导,注重课堂的组织。

5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准确;注重职业培养;突出能力本位;教学设计符合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

5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取舍合理、科学;讲解、操作熟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职业行动导向。

10 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采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10 教学态度教态亲切、自然;课堂驾驭能力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板书、课件设计科学,文字使用规范。

10 功底表现仪表大方,普通话标准,语言简练、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

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目的与意义 (2)1.2 范围与定义 (4)二、培养目标 (5)2.1 知识与技能 (5)2.2 质量标准 (7)2.3 毕业要求 (8)三、课程体系 (9)3.1 基础课程 (10)3.2 专业课程 (11)3.3 实践课程 (12)3.4 选修课程 (13)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4)4.1 教学模式 (16)4.2 教学方法 (16)4.3 教学手段 (18)五、师资队伍 (19)5.1 师资条件 (20)5.2 师资培训 (21)5.3 师资激励 (22)六、实践教学 (23)6.1 实践教学基地 (25)6.2 实践教学内容 (26)6.3 实践教学管理 (27)七、质量保障与评估 (28)7.1 质量标准 (29)7.2 评估方法 (30)7.3 反馈与改进 (32)一、内容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方案旨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在当今社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

本方案涵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旨在培养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基础、良好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本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领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

1.1 目的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人1才.培定养义方案是指专业在其定位确定后,为实现这一定
位而制定的实施计划的总称。
2.教学计划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1.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专业在其定位后,为实现这一定位而 制定的实施计划的总称。
2.教学计划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出的各类课程、各教学环 节以及它们的学分(时)数、开出时间、在规定学制内的进 程安排等计划。
校内:学习和实训(A) + 校外:教学实习(B)
根据学生教学实习的不足和需要
校内:职业知识、技能的拓展及综 合实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A’)
+
校外:毕业顶岗实习,取 得毕业证书(B’)
提升就业能力,合格的企业员工
“项目教学,实境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人才培养模式
6.面向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7.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8.实践教学体系
9.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二)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10.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 11.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 12.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学分)比例统计表 13.其他培养措施 1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15.专业教学队伍 16.校内外实训基地 17.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意见 18.学校各级有关人员的签字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是带动其他教学改革的火车头 是教学资源变革的推动力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 。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二)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二)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
3.招生对象与学制
4.毕业要求
毕业证获取要求 职业资格证要求
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基于工 作过程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体 现特色,体现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 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基本框架及相关说明 几项具体规定和要求 附表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修)定XXXX及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原则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三者的关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
美国、加拿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典型例子
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1.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典型例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循岗导教2AB”培养模式
2.“原则意见”包括的内容 3.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⑴ 调研 ⑵ 分析调研材料 ⑶ 学习“原则意见” ⑷ 专业带头人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⑸ 讨论“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⑹ 专业带头人修改草案 ⑺ 再讨论、再修改后形成讨论稿上交学校教务处 ⑻ 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⑼ 专业带头人根据“意见”作进一步的修订 ⑽ 修订稿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 ⑾ 审议稿交学校并按程序审批 ⑿ 各级有关人员签字(盖章)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1.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 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所面向岗位(群)任职要求, 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 养的过程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 = 目标 +课程 + 培养过程 + 方式方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二)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修)定XXXX级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原则意见”
2.“原则意见”包括的内容 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基本原则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1.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和所面向岗位(群)任职要求,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 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 = 目标 + 课程 + 培养过程 + 方式方法
2.涵义
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 支撑培养模式的课程 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为实现目标、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为实现上述过程的管理制度、评估制度
一、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理解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 2.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进行 3.必须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4.必须有课程、制度、考核评估、过程来保证 5.必须以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标志 6.不同专业可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不是每个专业都非得有一个不同的模式
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 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三者的关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二)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