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走进分子世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分子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讲解:讲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的形成、分子间的吸引力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子理论,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具有不同的气味、为什么水沸腾时会产生蒸汽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分子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

可以组织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主要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能够描述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同时,教师展示分子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子理论的应用。

例如,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等。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为什么冬天室内空气中会有水珠?为什么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6. 板书设计: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7. 作业设计:1.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2.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3. 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分子世界。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分子理论,探索更多现象背后的原因。

初中物理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1

初中物理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1

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引入新课以一个小实验引入:现在一个空烧杯杯口放一个卡片,一边放硬币,卡片被打翻;在再烧杯中装满水,同样操作,硬币没有把卡片打翻,为什么?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

三、新课部分活动1:世界万物都是用物质组成的,物质还能再分吗?有没有最小的结构?如果有,是什么?教师:我现在手中有一块方糖,能分吗?一直分到粉末,还能分吗?教师将粉末糖粉放到一杯温水中,发现糖不见了,糖还在吗?学生:在,在杯子里。

教师:糖这种物质一直分到我们肉眼看不见,却依然能够保持糖的甜性的微粒是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教师:分子肉眼看不见,到底有多小?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

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十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

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

(学生看图7-3,可告知分子的排列常常是十分有规律的。

)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如果把1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

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如果将分子看作是一个个的小球的话,这个小球的直径只能用10-10m来衡量。

假如把分子比作球体,同学们觉得两个分子的位置是什么样子的?请把它们的位置画出来。

投影展示两种分子间的位置,一种有间隙,一种没有间隙。

接下来用实验说明。

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7.1走进分子世界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07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07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07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一、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玻璃棒、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让学生理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通过实验和分子模型的展示,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让学生明白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4. 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利用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快慢有关。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为什么液体沸腾时会冒泡等。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表现的?(3)气体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2. 答案:(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的引力表现为物体之间的粘附和分子之间的吸引,斥力表现为分子之间的排斥。

(3)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不断地碰撞容器壁而产生的,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快慢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点1.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2.学生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与物质和分子有关的实物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模型等;2.教师准备好板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实物,如水、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中有什么?2. 探究分子(15分钟)教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分子,并让学生估算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3. 实验探究分子(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酒精分子的扩散现象。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酒精; 2. 在容器的另一侧放置一片纸巾,并滴上几滴食用香精; 3. 观察并记录纸巾上的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酒精分子的扩散规律。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以及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六、课堂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分子模型和相关实验器材,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交流,深化学生对分子世界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习题;2.搜集更多有关分子世界的资料。

以上是教学设计的大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详细内容的文档,请提供更详细的要求。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四溢的饭菜,湿漉漉的地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分子模型,向学生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3. 分子运动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验现象,如热水的温度升高,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现象。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 作业设计:(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试着用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做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运动现象以及相互作用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更多的日常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教学设计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讲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水蒸发、盐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分子的基本概念(1)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介绍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不断运动。

3.分子动理论(1)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通过实验验证分子动理论:观察布朗运动、扩散现象等。

4.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扩散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

(2)举例说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应用,如磁铁吸附、胶水粘合等。

6.巩固与应用(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问题。

(2)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动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结合实例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4.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查找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3
②液体中分子间距离较固体大,它们有规律地排在一起,每个分子除围绕某一点振动外还能在一定范畴内运动。因此,液体有一定体积但无一定形状
③气体中,分子离得比较远,分子间的距离为液体中分子间距离的10倍以上,每个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三、摸索与作业
补充练习、评判手册




(2)现在已开发研制出的纳米产品。
(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
(4)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文中介绍的内容。
学生摸索、想像
观看实验现象
物质可能是由微粒构成的。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观看现象
学生讨论:
各个微粒之间有间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因此模型一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间隙
要想看到分子如何办?
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专门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
超级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率是多少?
还有那些现象能说明这一分子模型是正确的?
(活动4)把一个装有空气的瓶子倒着放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瓶口相对,之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观看有什么变化
现象:颜色逐步变得平均
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活动5)在空气中喷一点香水
现象:专门快全班同学能闻到香味。
说明:同上
三、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
我们是利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微观世界的?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主要涵盖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3. 学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通过实例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能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这些特征分析问题。

3.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解释一些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板书,详细讲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分子相关的例题,如解释气体膨胀、溶解现象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观点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阐述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分子的基本特征;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2. 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些现象。

3. 请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分子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我尽量将抽象的分子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举例和实验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作用。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引导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采用了理论介绍、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体积和质量,能够解释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它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决定了物质的宏观特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过程,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际物质性质变化来帮助大家理解。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阐述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分子概念,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打下基础。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我的教学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了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学生的动向,引导他们正确操作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对于学生的讨论,我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

在课后,我会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会对分子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分子概念的引入,我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引导,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子的概念。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的形态,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这对于他们建立分子观念非常重要。

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现象,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教案:7.1 走进分子世界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定义,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分子运动的观察。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子模型,实物演示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作用力。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解释分子间的作用力。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解释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水的三态变化。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世界分子的定义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描述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完成练习题:计算100克水在0℃时所包含的分子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如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分子运动的观察”。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和深入的课堂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来看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探索世界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世界的存在,并了解分子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分子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分子模型展示:用分子模型向孩子们展示分子的基本结构,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

3. 显微镜观察:引导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子的形态和特点。

4. 分子运动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规律,理解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

5. 生活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孩子们了解分子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分子的运动规律,也理解了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我设计的这节《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思考,对分子有更直观的认识,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特点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对分子有更直观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对分子有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子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出分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如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碰撞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如通过颜色的变化,观察分子的扩散运动。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对分子有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分子的知识,如分子的结构,分子的性质等,进行拓展学习。

这节课,我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和思考,让学生对分子有更直观的认识,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子的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因此我通过日常生活中水的沸腾的例子,引出分子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接受。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的碰撞等基本观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

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4.做一做。

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

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学习过程】问题: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现象: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1.定义:2.特点: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二、分子运动的证据阅读课本活动观察图7-4;7-5;7-6;1.你分别发现:①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分子模型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被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到一半的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并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标记。

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台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混台前水与酒精的体积之和。

小结: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l: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你选择(二)、阅读课本p25,完成下列填空。

1、通过可看到微小的细胞。

2、通过放大率达1500万倍的获得了碳化硅分子的结构图。

3、科学研究还发现,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4、常见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有。

(三)分子的运动1、看P25图7-4、7-5、7-6.观察图上现象,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幺结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2、结论:分子处在中。

3、的现象,叫做扩散。

五、【达标巩固】:1、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很快就闻到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2、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香水打开后,过一会儿屋内闻到香昧。

B、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C、扫地时看到空中飞舞着尘埃D、铁块在潮湿的空气中过了一段时间后会生锈3、如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取走,上瓶颜色逐渐变红,说明()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作用力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A.荣县旭水大曲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1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1一、研究方法:依照观看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二、分子
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三、分子模型的内容(特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证据: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证据:分子运动液体分子:水蒸发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证据: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专门难被压缩
四、说明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特点
固小大有体积,有形状
液大小有体积,无形状
气专门大专门小物体积,无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规则运动。

(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经历探究分子的模型、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的过程。

(6)体会抽象思维及类比方法的应用。

(7)养成乐于从生活中的可直观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事实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分子的热运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
热水、冷水、烧杯、墨水、量身、黄豆、小米、水、酒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情境引入】花园香气怡人.mp4》。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情境引入】东坡肉香气四溢.mp4》。

教师口述:当我们走进花园时,会闻到花香。

在吃饭时,会闻到食物的味道。

这是为什么?
讲授新课
一、分子模型
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研究发现,将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了。

人们将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

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例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 m,氢气分子的直径约为2.3×10-10 m。

教师活动:设问100 mL的酒精与100 mL的清水混合后,其体积为多少?
教师活动:演示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实验。

将100 mL的酒精与100 mL的清水混合,搅拌。

然后测量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应有实现现象: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小于200 mL。

教师活动: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活动:用绿豆和小米演示分子间存在间隙。

将100 mL的黄豆和小米混合,然后测量混合后的总的体积。

应有实现现象:黄豆和小米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0 mL。

用黄豆与小米相混合的实现现象来猜想水和酒精混合后分子间的情况,这种方法是类比法。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分子间存在间隙.mp4》。

二、分子的运动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气体的扩散.mp4》。

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教师活动:解释人们可以闻到花香、菜香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能够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的有香味的分子进入到了我们鼻子的缘故。

教师设问:为什么菜热时我们更容易闻到香味?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扩散快慢跟温度的关系.mp4》。

教师活动:总结分子的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分子引力实验.mp4》、《分子间存在引力.mp4》。

教师活动:总结以上两个视频中有关分子引力的知识。

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教师设问:既然分子之间有引力、有间隙,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很容易被压缩?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老师所提的问题。

教师活动:理答。

分子之间不仅存在着引力,而且还存在着斥力。

人们将关于分子、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认识称为分子动理论。

教师活动:播放交互动画《探究不同物态下的分子状态》。

教师活动:讲解不同物态下的分子状况。

固体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它们有规律地排在一起,绝大多数分子只能在固定位置振动。

因此,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大,液体分子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

因此,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确定。

气体分子问的距离为液体分子间距离的十倍以上,气体分子能自由地在空间到处运动,并充满它所能到达的全部空间。

因而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典题剖析
例1如图所示,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台灯,这说明()
A.分子间存在斥力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B
解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台灯,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本题答案为B。

例2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 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

在“纳米纸”的
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

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答案:D
解析: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A不符合题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B不符合题意;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C不符合题意;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D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答案为D。

例3下列现象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A.尘土飞扬
B.百花飘香
C.烟雾缭绕
D.余音绕梁
答案:B
解析:飘在空中的尘埃是固体小颗粒,比分子要大得多,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扫地时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A不符合题意;百花飘香,是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B符合题意;烟雾缭绕是烟雾微粒在随热空气的流动而运动,属于机械运动,C不符合题意;“余音绕梁”是指声音遇到“梁”、“墙”等障碍物反射回来,是回声现象,D不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B。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