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浅析(一)

合集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以及干预措施,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4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410例患儿中,感染因素170例,母乳性黄疸46例,围产因素74例,溶血因素32例,代谢性疾病18例,早产因素70例。

治愈391例,好转19例。

结论多种病因可以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此需要及早寻找病因,给于患儿早期干预。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之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大约占住院新生儿的20%~40%[1]。

其病因复杂,最主要原因是胎儿红细胞裂解过度释放产生胆红素所致。

新生儿胆红素过高严重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因此及时寻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并作针对性预防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

回顾分析湖南航天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4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和危险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作诊断。

410例患儿入院以后给于HBsAg、TP、TORCH、HCV、G6PD、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检测,染色体以及T3、T4、TSH甲状腺功能三项等项目检查,根据具体患儿病情选择性地进行新生儿溶血筛查,41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其中男患儿240例,女患儿170例,其中足月儿84例,早产儿320例,过期产儿6例。

其中剖宫产245例,顺产165例。

患儿年龄7~28 d 41例,<7 d 369例。

患儿体质量>4000g 11例,<2500 g 189例,2500~4000 g 210例。

1.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类感染因素性黄疸170例,其中新生儿肺炎86例,新生儿肠道感染26例,新生儿败血症24例,感染部位不明20例,新生儿脐炎12例,梅毒螺旋体感染2例;围生因素性黄疸74例,其中新生儿窒息25例,头皮血肿7例,重度小于胎龄儿12例,胎儿宫内窘迫19例,颅内出血3例,脐带绕颈4例,前置胎盘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代谢性疾病18例,溶血因素32例,早产因素70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黄疸的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

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加或排泄减少所导致,或兼而有之。

因此,黄疸的出现是多种疾病的征象。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未结合型最为多见,过量积累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可导致核黄疸。

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偶尔可能发生在肠道外营养并发的胆汁淤积。

新生儿败血症和胎儿型有核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表现有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母乳型黄疸是新生儿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形式,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偶尔有母乳喂养的足月儿,在第1周内发生进行性的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

在以后的怀孕中有再发生的趋势。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1gG)引起。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婴儿。

因为O型血孕妇中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坏。

理论上母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母B,型血,胎儿A型或AB型血也可发病。

但临床少见。

主要是由于A型或B型血的产妇,其抗B、抗A的"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是由Rh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引起的,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E、e、C、c次之,而d抗原目前尚未发现。

在中国国内,Rh阴性多见于少数民族妇女,因此当Rh阴性妇女怀孕的胎儿为Rh阳性时,其D抗原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进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

黄疸是Rh血型不合溶血的症状之一,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于我院新生儿中选择1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100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收集和整理其各项基本资料,分析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感染、早产、溶血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病危险因素的前3位,其余危险因素包括窒息、头颅血肿和遗传代谢病,母妊高症、窒息史、胎便排泄延迟、低蛋白血症为早产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当前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所以需要相关人员增加对该疾病的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胆红素脑病属于新生儿黄疸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能够导致新生儿发生脑瘫、听力障碍以及智能迟缓等情况,但是其属于可预防的疾病,关键则在于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风险评估,也就需要首先掌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项危险因素,以能够提升相关防治工作的合理性,从而降低脑细胞损伤情况以及后遗症的发生率[1]。

我院本次研究将10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10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进行观察,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研究对象共200例,均为我院新生儿,入院时间为2020年5月-2021年5月,其中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为实验组,全部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

实验组:性别比例为67(男):33(女),日龄跨度为8(日)——22(日),平均为15.33±1.32(日);对照组:性别比例为78(男):22(女),年龄跨度为7(日)——23(日),平均为14.32±2.13(岁),P>0.05.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或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合并症,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入院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清TS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峰值(DBiL)、C-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清蛋白(ALB)、总胆汁酸(TBA)以及总胆红素和清蛋白的比值(B/A)等,合并症包括出生后24小时内是否发生黄疸、是否剖宫产、母亲有无妊娠期高血压、低体温、感染、发热、贫血、围产期缺氧、酸中毒、高血糖、低血糖、低钠血症、高钠血症、颅脑血肿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02
疾病发病机制
疾病概述
定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分类
分为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
病因和病理生理
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
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 素能力不足等。
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
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溶血、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等。
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新生儿 健康和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研究该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法
收集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每日胆红素上升幅度
足月儿每日胆红素上升幅度大于85μmol/L(5mg/dl),早产儿大于255μmol/L(15mg/dl)可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医生还会根据新生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血常规等综合判断是否为高胆红素血症。
治疗原则和方法
光照疗法
神经系统的表现
高胆红素血症会影响新生儿的神经 系统,导致反应差、嗜睡、肌肉张 力增高或降低等症状。
消化道症状
部分新生儿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 恶心、呕吐、腹泻等。
诊断标准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大于220.6μmol/L(12.9mg/dl),早产儿大于255μmol/L(15mg/dl)可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析课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析课件

案例三:新生儿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
总结词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 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高胆红素血 症。
详细描述
新生儿溶血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通常发生在出生后几 天内,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可伴有贫血、 水肿等症状。治疗需采取蓝光照射、药物治疗等措施, 严重时需换血治疗,并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伴有 腹胀、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嗜睡、 反应低下等。
类型及病因
类型
分为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高 胆红素血症多见于足月儿,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多见于早产儿。
病因
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如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不足、胆红素生成过多等;病理性高胆 红素血症则多与疾病、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
新生儿应尽早开奶,并尽可能母乳喂养。如果需要人工喂 养,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注意喂奶量和时间。
0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
总结词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的常见类型,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 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易导致高胆红素血 症。
详细描述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通常发生在出生后一周 内,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可伴有 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治疗需采取蓝光 照射、药物治疗等措施,并加强护理,预防
产程中避免使用可能诱发黄疸的药物
避免使用药物
在产程中,孕妇应避免使用可能诱发黄疸的 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麻醉药等。
药物使用规范
如果孕妇需要使用药物,医生应遵循规范, 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以减少对新生儿的 影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对于胎龄≥35周的新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 生儿,目前多采用美 国Bhutani等所制作 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 化的过程,因此在诊 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 列线图或AAP推荐的 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 考虑其胎龄、日龄和 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 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断或干预标准参考, 图中强调了经皮胆红 素动态检测的重要性 (图1)。

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能自理生活。
中度:表现为肌张力失常及手足徐动症。
重症:需坐轮椅,说话很困难,重度肌痉挛伴
肌肉疼痛。

神经病变及听觉丧失可轻重不一。
听力损伤
脑干神经核如听神经核、动眼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特别容易受到损害。
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听神经核损害常伴发耳聋、听力丧
划。

鉴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产科阴道分娩新生儿在 出生后48至72 h出院,剖宫产在96至120h出 院,出院后随访计划可参考表2。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院后随访时
间可以考虑提前。
急性胆红素脑病和核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
一、急性胆红素脑病(ABE) 二、核黄疸
急性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概念的 区别
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 次要危险因素 低危因素
出院前TSB或TcB处高危 处
24小时内出现黄疸 Coombs’实验(+)的血型 不合或G-6-PD等其他溶 血病 胎龄35~36周以前 同胞曾接受过光疗 头皮血肿或明显产伤
出院前TSB或TcB处高中 危处
出院前黄疸
出院前TSB或TcB处低 危处
胎龄35--37周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
胎龄38--39周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的病症。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代谢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通常会通过肝脏将其转化并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时期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快速转化并排出过多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二至第三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并在几天至两周内恢复正常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不明显,或者仅表现为轻度黄疸。

如果胆红素浓度过高,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以下症状:•焦躁、不安和哭闹•食欲不佳、呕吐•睡眠不安、过度疲劳•肌肉松弛、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暂停•体温下降(低于36.5℃)如果病情严重,胆红素过高可能会导致脑损伤、失聪、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肝脏功能不完全。

另外,以下情况也可能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红细胞破裂过快:新生儿由于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不同,因此在新生儿时期,红细胞的寿命较短,容易破裂,从而导致血红蛋白代谢产生过多的胆红素。

2.乳头炎:如果母亲患有乳头炎,在哺乳期间可能会通过乳汁传播细菌进入新生儿体内,导致肝功能不完全从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3.血型不兼容:如果母亲是Rh阴性血型,而胎儿是Rh阳性血型,母体会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从而导致胎儿红细胞破裂过快,使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如果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光治疗:使用特殊的蓝光照射新生儿的皮肤,通过光的作用,促进体内胆红素代谢并排出体外。

2.输液:给予新生儿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促进身体代谢和排出胆红素。

3.换血治疗:在极度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将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较多的红细胞换成胆红素较少的健康红细胞。

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下面是一些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1.按时进行新生儿照护,控制新生儿吃奶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保证新生儿饮食的充分而有规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约为 20%-5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核黄疸,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黄疸类型,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较低,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2.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包括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大量胆红素,加重肝脏负担。

3.感染:新生儿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多。

4.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等,这些疾病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水杨酸类等可导致新生儿黄疸。

6.母乳性黄疸:母乳中存在某些成分,如激素、酶等,可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1.病史:了解患儿出生情况、喂养史、家族史等。

2.临床表现:观察患儿的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评估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依据。

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即为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需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肝脏、胆囊、胆管等器官的病变。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宝宝为何会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了解病因和处理方法

宝宝为何会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了解病因和处理方法

宝宝为何会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了解病因和处理方法宝宝为何会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了解病因和处理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宝宝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的一种病症。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会被肝脏代谢掉。

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不完善,无法有效处理体内过多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积累,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那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宝宝为何会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

1.胎儿红细胞寿命短胎儿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比成人更容易分解。

当胎儿出生后,红细胞的分解速度会加快,导致体内胆红素产生过多。

宝宝的肝脏尚未完全发育,无法及时代谢这些大量的胆红素,从而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肝脏发育不完善宝宝在出生后的数周内,肝脏仍在发育中。

肝脏是人体代谢废物和毒素的重要器官,而宝宝的肝脏功能尚不完善,无法快速有效地代谢体内的胆红素。

这就是为什么新生儿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原因。

3.血型不匹配当宝宝的血型与母亲不匹配时,母亲体内的抗体会被传递给胎儿,这些抗体可能会破坏宝宝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分解释放大量胆红素。

这种情况下,宝宝更容易发展为高胆红素血症。

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正确的处理方法来帮助宝宝降低胆红素的水平。

1.日光浴疗法日光浴疗法是最常见的处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之一。

宝宝裸露在阳光下,光线能够帮助降解体内的胆红素,从而缓解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

当然,在进行日光浴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曝晒,以免引发其他问题,同时避免阳光过强的时段。

2.药物治疗在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给宝宝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能够促进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加快体内胆红素的排出,从而解决高胆红素血症的问题。

然而,对于使用药物治疗仍然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控。

3.饮食调理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整宝宝的饮食可以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比如,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时间,以及控制宝宝摄入黄色蔬菜和水果的量,这些都可以帮助改善宝宝的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的情况。

本文将从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病因、症状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具体标准为,出生后24小时内,胆红素浓度超过5毫克/分升;出生后48小时内,超过10毫克/分升;出生后72小时内,超过15毫克/分升。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生成、清除及转运功能障碍有关。

二、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妊娠期、分娩及新生儿早期三个阶段。

1. 妊娠期母亲妊娠期间如果罹患乙型链球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概率增加。

2. 分娩期分娩时,如果产程过长、胎儿受窘迫等情况也会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3. 新生儿早期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持续升高可能与新生儿的胆红素清除、转运受限有关。

例如,一些新生儿酶缺乏,无法将胆红素转变为可溶于水的形式,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无法有效排出。

三、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眼部和尿液方面。

1. 皮肤新生儿皮肤出现明显的黄疸,从头部开始向下逐渐扩散,黄疸可以通过按压皮肤,观察压迹的显现程度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2. 眼部新生儿的眼睛也会出现黄疸,最明显的是眼球和眼角膜黄染。

3. 尿液新生儿的尿液呈现深黄色或橙黄色。

四、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方法高胆红素血症需及时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曝光治疗如胆红素浓度较高,医生可建议将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2. 饮食调整对于部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可以通过母乳喂养或添加合适的奶粉,增加排便次数,帮助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3.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医生可能会选择使用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出现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介

听力障碍
心肌损害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引起心肌损害,导 致心肌酶升高、心脏扩大等症状。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对新生儿听力造成 损害,导致听力障碍。
CHAPTER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直接反映黄疸程度,是诊断新生儿高胆红 素血症的重要依据。
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 比例
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黄疸,如肝细胞性 黄疸、梗阻性黄疸等。
换血疗法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需要在医院进行,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增加排便次数、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黄疸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 时,定期进行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高胆红素血症。
溶血性黄疸与非溶血性黄疸
根据患儿有无溶血性疾病家族史、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进行鉴别。溶血性黄 疸常见于ABO溶血、Rh溶血等,非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 性胆道闭锁等。
CHAPTER 04
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01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降低血清胆红 素水平,缓解黄疸症状。常用的 药物有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 )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 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护理 • 预防与预后
CHAPTER 01
引言
定义与特征
定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 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超出正 常范围的情况。
特征
新生儿出现皮肤、巩膜(白眼球 )发黄,小便颜色加深等症状, 严重时可导致核黄疸,影响大脑 发育。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的浓度升高,使皮肤、口唇及巩膜等部位呈现黄疸症状的一种疾病。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时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因为新生儿肝脏暂时还不能很好地清除多余的胆红素。

但是当胆红素的水平过高时,就可能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是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都会发生这种情况。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1. 出生质量新生儿出生质量是影响出生后胆红素水平的重要因素。

出生体重较轻或早产儿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2. 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Rh阴性和婴儿的Rh阳性不匹配,或母亲的O型血和婴儿的A、B、AB型血不匹配,都可以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3. 母亲妊娠期患病如果母亲在妊娠期间患上了一些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就会导致胎儿出生后患上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增加。

4. 窒息新生儿在出生时窒息、缺氧等情况会导致正常的胆红素代谢受到干扰,使胆红素水平升高。

5. 母亲或家族有血液相关疾病如果母亲或家族中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那么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6. 用药如果孕妇在妊娠期间使用某些药物,例如某些抗生素和神经元以及类固醇激素,就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如何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主要是提高新生儿出生时胆红素的清除率,减少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的积累。

1. 加强母乳喂养母乳中包含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因此,及时开始母乳喂养会对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帮助。

2. 增加新生儿排泄次数新生儿的胆红素主要通过排泄到粪便中来清除。

因此,增加新生儿的排泄次数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清除。

3. 光疗治疗在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光疗治疗。

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析

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探析
i XI AO La n l a n ZH U Y a pi n g Hu n a n Chi l d r e n ’ S Ho s pi t a l , Ch a n g s ha 41 0007, Chi n a
[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e r m n e o n a t e s wi t h h y p e r b i l i r u b i n e mi a o n s e t o f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a n d r i s k f a c t o r s . Me t h o d s
【 摘 要 1 目的 分 析足 月新 牛 儿 高胆 红 素血 症 临 床症 状 和发 病 的高 危 因素 。 方 法 随 机 抽 取 我 院 2 O 0 8 —2 O 1 2 年 期 间收 治 的1 O 0 例足 月新 生 儿 高胆 红 索皿 症 患 者 的临 床 资 料 进 行 l u J 顾 性 分析 , 所 有 患 者 比蓝 光 照 射 、 肝 酶 诱 导剂 等综 合 治疗 , 并 在 治疗 过 程 中, 监 测 患 者 的症 状 以及 胆 I : 素值。 结 果 本 组 患 经 过 入 院 综 合 治疗 后 。 患者 的黄 疽 消 退 , 同时 . 胆2 J : 素值 …恢 复 正常 . 其 中, 9 5 例痊 愈, 5 例 自动 放 弃 治 疗, 奉 组1 0 0 例 患 者 中, 均 未发 生 尤 效 死 及 红素 脑 病 及 他 病 冈 治疗 尤 效 导敛 死 。 结 论 导敛 足月新 牛 J L 3 ' I 发 商胆 红 素 血 症 的 首 要因 素为 感 染 , 其 次 是 AB O溶血 , 嗣产 因素等 , 为此 婴 』 J u 强 对 这 些 离危 因素 的 分析 , 同时 , 蓝光 照射 可 以有 效 降 低 血 清 胆红 素, 并具 有 ・ 定的安全性, 足' 『 厶 疗 新 生 儿 高 胆红 素血 症 的 选 力 ‘ 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为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含量升高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不全,体内胆红素含量较高,而不必过于担心,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儿肝脏代谢机能的逐步完善,胆红素的代谢水平也会逐渐提高,黄疸的症状也会逐渐消退。

但是,如果新生儿的黄疸持续时间过长、发生严重间接胆红素升高或直接胆红素升高等情况,就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并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的肝脏代谢功能不足,胆红素的代谢水平下降。

而导致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足的原因却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胎儿期发生的疾病。

例如母亲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会导致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足,从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

2.新生儿肝脏未完全发育。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并未完全发育,而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代谢功能不足便是产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3.新生儿饮食不良。

如果新生儿饮食不良,尤其是少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就会导致肝细胞功能不全,从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4.严重贫血。

严重贫血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而胆红素正是在红细胞衰变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因此严重贫血也会促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色。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至第三天开始出现黄疸,第三天至第五天达到高峰,7天内逐渐转归正常。

除了皮肤、巩膜等部位黄疸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可能引起以下一些症状:•暴躁不安,容易哭闹。

•饭量不佳,体重增长不稳定。

•小便深色,稀释尿量减少。

•没有死便,或者便便不正常。

•呼吸急促。

•肌肉松弛。

必须注意到的是,如果新生儿皮肤等部位继续保持黄疸状态超过三周以上,便属于病理性黄疸,已不是正常现象,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筛查
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相关筛查,如血型不合、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以便 早期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早期干预
对于存在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新生儿,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光照治疗、 换血疗法等,以减轻黄疸症状。
健康教育
科学喂养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喂养知识,避免过度喂 养或饥饿,以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 发生。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黄染,反应好,无发热 、咳嗽、呕吐等
诊断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病例三报告
皮肤、黏膜黄染,反应好,无发热 、咳嗽、呕吐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患儿
男,出生7天,足月顺产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
总胆红素360μmol/L,直接胆红素 160μmol/L,间接胆红素 200μmol/L
病例汇总分析
研究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诊疗方案。
研究方法
收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建立数据库,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 不同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最佳诊疗策略。
02
疾病分类与临床表现
疾病分类
溶血性黄疸
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败 血症、新生儿感染等引起红细 胞破坏,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
换血治疗
对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或出现核黄 疸危险的新生儿,可考虑采用换血 治疗。
疗效评估
01
02
03
治愈标准
有效标准
无效标准
血清胆红素浓度降至正常范围, 黄疸完全消退,其他相关症状消 失。
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黄疸减轻 ,其他相关症状改善。
血清胆红素浓度持续升高,黄疸 持续不退,其他相关症状无改善 或加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1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1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常用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来确定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虽然大多数新生儿黄疸在生后逐渐出现,而且几乎都是良性的临床经过,但临床医生仍应警惕少数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发生,以防止过高的血清胆红素造成神经系统损害。

所以,必须在新生儿早期充分地识别并监测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经过,严密观察和追踪,以确保及时地评估和治疗。

一、高胆红素血症的概念(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广义上讲,由于新生儿时期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不足,以及过多的肝肠循环促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或胆红素摄取和结合有缺陷,使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范围,在生后第一周,血清总胆红素≥34μmol/L(2.0mg/dl)即可以被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更常见)。

而传统观念上的高胆红素血症是指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现行生理性黄疸的标准(220μmol/L>12.9mg/dl,或),属于病理性黄疸的范畴,在过去临床工作中常常认为病理性黄疸都是高胆红素血症,或高胆红素血症都是病理性黄疸,这种说法(三)其他治疗方法(1) 白蛋白可以减少游离的胆红素,一般用于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用量为1g/kg加入葡萄糖液10-20ml静脉滴注。

也可用血浆25ml/次静脉滴注,每日1-2次。

换血前1-2小时应输注一次白蛋白。

(2) 喂养促进肠蠕动和肠道菌群移植。

肠蠕动增加了胆红素从大便排出的速度,使胎便在出生几天后尽早过渡到黄褐色大便,肠道移植正常菌群促进酶使胆红素转化为其他不能被重吸收或重新转化成为结合胆红素。

在生后的头几天,喂养不够的新生儿能够用增加喂养的频率和奶量的摄入来改善黄疸的程度。

(3)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刺激胆红素结合酶和肝脏分泌系统;有明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的新生儿,或有换血禁忌症的新生儿,例如,宗教的原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胆 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差,易发生
高胆红素血症。
其他
如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肝炎 等,也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血症
的发生。
病理生理
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不足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红细胞破坏过多, 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 能力有限,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
肠肝循环增加
其他因素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促进胆红素 的肠肝循环,加重高胆红素血症。
如缺氧、酸中毒等,也可能影响胆红素的 代谢和排泄,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黄疸
新生儿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持续
不退或加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与病理生理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护理 • 并发症与预后
01
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 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通常表 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
特征
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轻重不一, 轻者仅表现为轻度黄染,重者可 导致核黄疸,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
危险因素
低出生体重、早产、胎便排出延迟、 缺氧、感染等均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高 危因素。
02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01
02
03
04
溶血性疾病
由于母子血型不合,如Rh或 ABO血型不合,导致胎儿红 细胞的破坏,引起高胆红素血
症。
感染
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 ,可引起肝脏功能受损,导致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1、胆红素生成较多每日新生儿胆红素生成6-10mg/kg(平均8.8mg/kg),成人胆红素生成仅为3.8mg/kg。

每日生成的胆红素约为成人的2倍以上,其原因:1、红细胞破坏多:由于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新生儿初生时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破坏;2、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3、其他来源胆红素生成多: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胆红素及骨髓红细胞前体较多。

2、结合运送胆红素能力弱新生儿出生后的短暂阶段有轻重不等的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3、肝脏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新生儿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出生后5-10日才可达到成人水平。

早产儿血中白蛋白数量少,胆红素的联结运送延缓。

4、肝脏酶系统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基转移酶的量少,且酶的活力不足,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有效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至于非结合胆红素潴留在血液中。

5、肠肝循环的特殊性出生后,由于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加之新生儿肠道内B-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结合的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非结合胆红素,再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低,仅为成人的1%-2%,所以极易出现黄疸。

当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1、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日即出现黄疸,5—7日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日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性黄疸
原因: 感染性 非感染性
病理性黄疸
感染性:
新生儿肺炎,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
生后2-3周出现黄疸,逐渐加重,伴厌食、呕吐、体重不增、 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脏肿大
新生儿败血症及其它感染
黄疸、全身中毒症状(精神萎靡、反应差、拒奶、体温不稳 定)
病理性黄疸
非感染性:
新生儿溶血 母乳性黄疸 胆道闭锁 其它: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较多 肝功能不成熟 肠肝循环增加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较多
宫内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红细胞代偿性 增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使过多的红细胞 破坏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为80-100天,比成人短20-40 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也缩短 旁路胆红素来源多和血红素加氧酶在生后7天内含 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所致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 密切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巩膜、大小便的 色泽变化和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 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 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 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 • 遵医嘱给与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 以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 发生 • 减轻心脑负担,预防心力衰竭 保持室内安静,耐心喂养,减少不必要刺激,缺氧 时给予吸氧,控制输液速度 如有心衰表现,遵医嘱给与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 密切观察小儿面色及精神状态,监测基本生命体征 及肝脾肿大等情况
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
• 换血后护理: 继续蓝光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及 血常规、血糖、胆红素等,注意黄疸消退情况, 注意伤口有无出血,如有呼吸不规则,双吸气, 呻吟等异常现象时,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保持伤口局部清洁,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伤 口未拆线前不宜沐浴,必要时加用抗生素。 换血后禁食6小时,开始试喂糖水,若吸吮正常无 呕吐,可进行正常喂养
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查
• 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 • 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 增多 • 血清胆红素增高 • 母婴血型不合 • 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 白试验阳性 • 患儿红细胞抗体稀释试验 阳性 • 患儿血清游离抗体(抗A 或抗BIgG)阳性
新生儿溶血病治疗要点
产前监测和处理 产后新生儿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治疗要点
光照疗法
• 注意:若为单面照射时,应每2小时翻身一次 监测箱温和体温,37.8 35 <10mg/dl 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保证 水分及营养供小便颜色与性状;检查 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 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检测血 清胆红素。若有异常情况须及时与医师联系,以 便检查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胆素:黄褐色,粪便的 主要色素,胆道完全 梗阻时,胆红素不能 排入肠道转化为胆素 原和胆素,粪便呈现 灰白色,新生儿肠道 细菌稀少,粪便中未 被细菌作用的胆红素 使粪便呈现桔黄色。
胆红素的生成和转运
肠肝循环:肠道中约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 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 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 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 肠肝循环。只有少量经血 液循环入肾脏并随尿液排 出。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 氧化成尿胆素,后者是尿 的主要颜色。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肝功能不成熟
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所必须的Y、Z蛋白含量低, 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 新生儿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 此酶活性一周后接近正常 新生儿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胆汁内有暂时 性缺陷,易致胆汁淤积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 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可出现肉 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 80%来自于血红蛋白,约20%来源于肝脏 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的红细胞 前体。
胆红素的生成和转运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
• 肝脾肿大 由于髓外造血引起肝脾 代偿性肿大,多见于 RH溶血病患儿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
• 胆红素脑病 血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 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 儿尤易发生。随着黄疸加深,患儿出现嗜睡、吸 吮无力、肌张力低下及各种反射减弱;12-24小时 后很快出现双眼凝视、哭叫、眼球震颤、肌张力 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惊厥,常有发热, 多数患儿因呼吸衰竭而死于此期,幸存者1-2天后 病情开始好转,但是常遗留下手足徐动症、智力 障碍、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溶血病
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是因为自然 界无RH血型物质,RH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RH 抗原刺激产生。RH阴性母亲首次妊娠,于妊娠末 期或胎盘剥离时,RH阳性的胎儿血进入母血中, 约经过8-9周产生IgM抗体(初发免疫反应),此 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以后虽可产生少量IgG抗体, 但胎儿已经娩出。如母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 怀孕期间可有少量胎儿血进入母体循环,于几天 内便可产生大量的IgG抗体(次发免疫反应),该 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溶血。
换血疗法
• 血源选择: 对RH血型不合者,应选RH血型与母亲相同, ABO血型与婴儿相同的血液 如一个RH阴性A型血的母亲,生了一个RH阳 性AB型血的新生儿 对于ABO血型不合者,可用O型红细胞和AB 型血浆混合血
换血疗法
• 换血量:150-180ml/kg,约为患儿全血量 的两倍,应尽量选用新鲜血 • 患儿准备:换血前4小时禁食或抽空胃内容 物,进行静脉输液;换血前半小时肌肉注 射苯巴比妥。清洁灌肠。
病理性黄疸
诊断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血清胆红素检查, 区分其黄疸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病理性黄疸
治疗要点:
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原发 疾病 降低血清胆红素,采用蓝光疗法;提倡早期喂养,诱导建 立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再 吸收胆红素 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即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 物 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根据病情,适当输入血浆和清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新生儿溶血病
临床表现
ABO溶血表现轻重不一,RH溶血临床表现重 黄疸 贫血 肝脾肿大 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
• 黄疸 Rh溶血病患儿多在生后 24小时内出现黄疸, 并逐渐加重;而ABO 溶血病多在生后2-3天 出现黄疸。血清胆红 素以未结合型为主。
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
• 贫血 程度不一,ABO溶血病 较轻,RH溶血病患儿 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 重度贫血常伴有水肿, 皮肤苍白,易发生贫 血性心脏病致心力衰 竭,如不及时抢救大 多死亡
胆红素的生成和转运
胆红素是有毒的脂溶性物质,对脂类有高度的 亲和力,尤其是对富含脂类的神经细胞,能 严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肝脏对胆 红素的解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大量的胆红素扩散进入 组织,可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征称为黄疸。 由于眼巩膜,上颚与皮肤含有较多的对胆红 素有高亲和力的弹性纤维,这些组织易黄染。
肠肝循环增加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 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 且新生儿肠道内β -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 高,能很快将进入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 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未结合 胆红素又被肠壁重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血循 环到达肝脏。
新生儿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 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 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 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系统不合最为 多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 主要是由于母体存在着与胎儿血型不相 容的血型抗体,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 溶血 ABO血型不合 多为母O型,子A型或B型 RH血型不合 一般为RH阴性血
产前监测和处理
孕妇产前监测血RH抗体滴定不断增高 者,可采用反复血浆置换术,以换出抗体, 减轻婴儿溶血 胎儿水肿,或胎儿Hb<80g/L,而肺尚未成熟 者,可行宫内输血 重症RH阴性孕妇有既往史者,可提前分娩, 减轻胎儿受累
新生儿溶血病治疗要点
产后新生儿治疗
降低血清胆红素: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 防止胆红素脑病:供给白蛋白,应用碳酸氢 钠纠正酸中毒,应用肝酶诱导剂及对症治 疗
新生儿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出现,4-5天最明显,10-14天消退, 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无 其它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血中未结合 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类
病理性黄疸
特点: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小时出现 黄疸程度重,血清结合胆红素〉12-15mg/dl 黄疸发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5mg/dl 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 4周,并进行性加重 血清结合胆红素〉1.5mg/dl
衰老的红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
血红蛋白
↓分解
珠蛋白、血红素
降解↓ ↓血红素加氧酶
氨基酸
胆绿素
↓胞液胆绿素还原酶
胆红素
• 胆红素为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金黄色,有毒,可与血浆 清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 ↓ 肝脏摄取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诱导 酶) 葡糖醛酸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 肝细胞分泌入胆管 ↓ 随胆汁排入小肠 ↓肠道细菌作用下 胆素原 ↓空气氧化 胆素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
副作用 发热,腹泻,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 续光疗。蓝光可分解体内核黄素,光疗时 应补充核黄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