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本性作业:彰显绘画的运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文本性作业:彰显绘画的运用

当前我国小学生对文本性作业的兴趣低下问题呼唤作业形式的创新。基于愉快情绪理论、左右脑理论及综合课程理论三个视角的探讨发现,绘画运用于小学生文本性作业达到了多方面成效。绘画在小学生作业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采用装饰性绘画和功用性绘画。

小学生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相对于操作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作业形式,当前我国小学生对文本性作业表现出兴趣低下,部分学生对文本性作业态度敷衍,甚至感到厌倦与恐惧。为了解决学生不爱做文本性作业、作业完成效果差等问题,本文对绘画在小学生作业的价值及表现形式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我国小学生作业尤其是文本性作业的布置与完成给以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一、绘画运用于小学生文本性作业的意义与效果

绘画运用于小学生文本性作业,不仅能凭借学生对绘画的独特兴趣来增强学生作业完成的动机,还美化了学生的作业本,也为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开辟了新道路,更为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增强学生作业完成的动机——基于愉快情绪理论的视角

美国心理学家莫维尔认为: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情绪能够指导认知过程和影响推理。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沮丧、愤怒的情绪则不利于智力活动。[1]因此,学生情绪愉悦,对智力活动起到良好的调节和组织作用,学生的整体学力也得到提高。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其行为活动更带有典型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儿童的注意力将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能力也将迅速提高。据教师的大量观察与研究,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小学生的这种情绪化倾向也有明显的体现。而传统的文本性作业布置形式较为单一、类型模式化,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其对完成作业缺乏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文本性作业的愉快情绪,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儿童都有绘画兴趣,绘画是言语的先导,是表达美感之良器。”[2]小学生对绘画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绘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情绪感受,在作业中加入绘画元素,便是利用了这一特点。通过绘画激发学生的愉快情绪,进而将这种愉快情绪扩散到整个文本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以此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二)培养了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基于左右脑理论的视角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斯佩里的研究实验表明:人脑两半球有明显的功

能差异。左半球是“知识型脑”,主管语言、逻辑、文字等,着重进行理性思维;右半球是“创造性脑”,主管图画、音乐、想象、创意等,侧重于感性思维。[3]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及智力测验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对此加德纳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传统教育(包括作业)更多地刺激了人的左脑,从而造就了人的片面发展。而在作业中加入绘画,不但可以直接刺激小学生的右脑,而且文字与绘画的共生还可以增强左右脑的链接,十分有利于发挥其想像力,培养其敏锐的感受力。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智力的发展是从双手和眼睛的活动开始,这也再次强调绘画对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影响。在绘画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拓展、深化,这是人才成长的基础。让小学生在作业中加入绘画,就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绘画的机会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的绘画跨出了美术课堂,走进了语文、数学等等其他课堂教学,而且每次作业加入的绘画不断改变,特别是与作业内容相关的绘画,随着作业内容的不同而变化。这样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铺设了一条大道。

(三)实现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基于综合课程理论的视角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指导如何处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相互关系时提出:“各学科都应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学科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4]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提出要“加强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5]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其与语文的联系不言而喻。古人云:“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将绘画运用于小学生作业,在抄写古诗时画上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数学、音乐、科学、品德等学科也和美术存在着各种联系。如:用两个苹果表示一加一,画出一首歌唱出的美景,画一棵树再标注上树的各个部位名称,等等。在小学生作业中加入绘画,是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途径之一,也是将美术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一个探索方向。

二、绘画在小学生文本性作业中运用的表现形式

探索绘画如何呈现于学生作业,先要厘清绘画本身的涵义。一般认为,绘画是指用笔、板刷、刀墨、颜料等工具材料,在纸、纺织物、木板、墙壁等平面(二度空间)上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在小学生作业中所呈现的绘画主要是用笔(铅笔、圆珠笔、钢笔、水彩笔)在纸上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绘画在文本性作业中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基于绘画这一客体与作业这一主体二者所呈现关系这一维度进行考量,发现绘画在文本性作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装饰性绘画

所谓装饰性绘画是以各种装饰性的特殊手法进行创作以达到特定装饰效果而成的绘画,小学生作业中的装饰性绘画主要是指为装饰与美化作业而进行的绘画,其主要功能与目的是装饰与美化作业本。由于装饰性绘画不受作业内容和形式的限定,因此成为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最多的绘画。小学生作业中的装饰性绘画

主要分为:整体装饰性绘画和局部装饰性绘画。前者主要采用花边或者色彩对作业进行整体的装饰。如,学生会使用花边作为外框对作业加以修饰;练习题与练习题之间也可用花边进行分隔;使用某种色彩或者多种色彩对作业本进行涂色,以此作为作业的背景。后者主要利用一些小图案或者色彩对作业的某一部分进行局部修饰。比如,学生抄写生字时,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将写得最好的那个字标记出来,用“?”(心形图案)标注出最难记、最难写的那个字。绘画中丰富的色彩成为作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装饰美化中赋予枯燥单一的文本性作业以艺术的表达,成为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重要因素。正如瓦西里·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性与抽象性》中所言:“以这种方式,色彩是一种直接影响心灵的能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弦槌,心灵是有着许多弦的三角钢琴,艺术家则是那一双妙手,着意弹奏着琴键,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二)功用性绘画

小学生作业中的功用性绘画主要指与作业的内容与形式紧密相关的绘画,其主要功能与目的是对作业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一位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家庭》。其中一位学生写到:“我家附近有很多小树,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我们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我经常和它玩。妈妈喜欢做饭,爸爸喜欢种树……”在这位学生的作业中不仅有以上描述性的语言,还有一幅图画:有一所房子,它附近种着许多小树,画中还有正在做饭的妈妈和种树的爸爸,而一个小孩子正在一旁和小猫玩耍。又如一位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1-10的认识与书写”要求学生在作业中用图画对“1-10”10个数字加以说明。其中一位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完成的:画1个苹果写一个1,画2个桃子写个2,画3支铅笔写个3……画10个圆圈写个10。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10以内数字的书写,同时进一步巩固对10以内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