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隋唐五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PPT课件
第四章隋唐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ppt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
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药学
雕版印 刷术
辉煌的 隋唐科学 技术
天文 历算
建筑
一、天文历算和数学
1、刘焯——皇极历(当时最先进的立法) 2、一行——(1)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2)大衍历 3、数学: 王孝通——《缉古算经》
二、建筑——赵州桥 1.建造者:李春
2、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
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 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 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 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依据 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二)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
1、中央官制: 2、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 科举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3、军事管理制度 府兵制与募兵制 4、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5、地方官职:
藩镇与节度使
1、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确立及其演变
发展演变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 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 1).隋朝时形成和确立 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且三省的 隋文帝综合魏晋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 长官大都品级较低,完整的相 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 2).唐朝发展完善 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大创造,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 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 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思考: 制的进一步完善). 中拟、门驳、尚执行 1、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 为后世所沿用;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2、三省间相互关系如何?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 3、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PPT演示文稿
知识点拨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4)隋朝加强了了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国家、日 本、东南亚各国、波斯的友好往来,对唐 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5)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 为唐初统治者接受能,促进唐朝前期的繁 荣。
态度价值 观方面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3)通过对隋唐所实行开放、兼蓄的外 交政策及其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讲述,使学 生正确认识到改革开放与富国强民之间的辩 证关系。从而激发爱我中华、强我中华,使 中国重新跨入世界各民族之前列的使命感。
知识导航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对唐承隋唐的分析(如租庸调制、 三首六部制、科兴制的沿革变化等)使学生 掌握用因果联系的方法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3)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 横向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加深对隋唐是我 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客观、全 面地评价隋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知识导航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①繁荣原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统治政策调整、 民族交往密切,对外开放
②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农产品商品化 ③手工业;产地广、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商业:驿道发达、水运方便、统一货币、市场发达
隋 唐
经济
⑤城市:长安和洛阳是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商业城市杨州、 成都、汴州、广州
能力方面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1)引导学生思考隋与秦、唐与西汉的相似 之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从而认识到汉、唐的盛世是如何形成的。 (2)指导学生对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等评述功过,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 评价历史人物能力,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兴、 衰过程产生之原因的深刻理解。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四章史学的高度发展
《隋书》
《隋书》成于众史家之手,在唐初所修五史中,它最集中 体现了唐初官修正史的史学特点。《隋书》的纪传部分,参 与者共七人,其中魏征的贡献最大。 《隋书》共85卷,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记事起于隋 文帝开皇元年(581),止于恭帝义宁元年(618),载有隋 朝38年的历史。 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 “五代史志”,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是“梁齐陈周隋” 五代的志(《五代史志》),称“《隋书》十志”。“综记 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价值高,门类齐全,共 30卷,是继《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 著作。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 地理、经籍。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 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有涉及。因此可以弥补“五 代史”无志之缺憾。
三、隋朝修史的影响
隋代史学是北朝史学的继续,同时亦承接南朝梁、陈史学 的遗风。其中有些影响是深远的、根本性的。如隋文帝下诏 明令禁绝私修国史,对唐朝乃至千余年之中国封建史学的影响 颇为深远。 隋朝李德林、姚察、王劭、魏澹等史家的史学成就对唐 初史家修史影响很大。隋代史家所撰国史为唐初修《隋书》 在资料上作了准备工作。 隋朝统治者史学意识的强化为唐统治影响巨大,直接促成 唐初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官修史书高潮的到来。
第四章 史学的高度发展—隋唐宋元史学
第一节 隋朝史学的成就及失误 第二节 “正史”编撰的突出成就 第三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 通》 第四节 典制史的创立和发展 第五节 编年史的发展 第六节 纪事本末体的创立
第一节 隋朝史学的成就及失误
第四章 隋唐五代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一、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唐代官修史书的成就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
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分裂割据之后,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特别是唐代,经济繁荣,中外交往频繁,文化发达,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五代时期,中国再次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统治者重视史学的传统被继承下来,史学仍处于发展之中。
总之,这一时期封建史学的成熟表现在多个方面,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大量官修史书的出现,就是其重要的表现。
1、史馆制度的确立:①隋代的修史机构及史官制度:隋朝建立后,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国家的统一,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隋初,秘书监牛宏“请开献书之路”,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多方搜求,当时存放图书的“嘉则殿遂至三十七万余卷”,修史有了较好的基础,可惜一则隋文帝、炀帝对史学都不够重视;二则隋朝国运短促,大规模的修史还未及展开已经覆亡。
隋代的修史机构,继承了北齐以来设官修史的传统,以宰相监修国史。
但此时史馆制度仍未真正建立起来,宰相监修不过挂名而已。
只有隶属于秘书省的著作曹,才是真正的修史部门。
这一机构始建成于开皇初年,主要撰修前代史、国史和采集民间歌谣,撰集成书。
著作曹有郎、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共14人(隋时人数时有变动,少时10人,多时达40人),国史撰修由著作郎主持。
除此,还有修史臣和同修国史等。
隋初由著作郎负责撰起居注、实录等,开皇十三年(593)后,以隶属门下省的员外散骑侍郎掌起居注。
大业元年(605),减内史舍人4名,加置起居舍人2名。
这是中国史官制度史上第一次设专职起居注官员,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的记注制度,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上的重要事件。
它为国史撰修建立了一套官方史料系统,编年体实录、纪传体国史都是在此史料系统之上修撰写成的。
这种记注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代,对后代修撰前代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隋朝虽有专职史官,但若遇有较大规模的编撰工作,还是会临时抽调大批才学之士参与。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古代文学课件
附三:唐人咏蝉三绝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清华人语)(垂緌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尽,风多响 易沉。”(患难人语) 李商隐《蝉》:“本是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牢骚人语)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 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4、刘希夷(651—679):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惜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不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成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2、文学主张(《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 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此序成为唐 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 立了正确的方向。(复古革新)
3、文学创作
(1)《感遇》三十八首——“始扫艳丽 之旧习,而趋于雅正劲练”(郑振铎) (2)《登幽州台歌》——“得风气之先 的伟大孤独感”(李泽厚) 《楚辞· 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 不闻。”诗意、诗格、诗语皆脱胎于此 。
5、贺知章(659—744):《咏柳》、《回 乡偶书》二首。 6、张九龄(678—740):“首创清雅一派” (明 • 胡应麟 )《感遇》十二首为其代表作,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二句犹为传诵。
《中国史学史》 ppt 04第四章
一种新的史书表现形式——会要,这是一种介 于典制史与类书之间的史书形式。 唐代学人先后两次编撰会要:第一次是在唐德 宗时期,第二次是在唐宣宗时期。 这两次撰述,总计八十卷,除成书年代、撰人 外,没有提供更详细的记载。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一、?帝王略论?与 ?贞观政要? ?帝王略论?以问对的形式、比较的方法
,用来评论历代帝王的贤愚,在历史 撰述上有其新意:①提出关于“人君 之量〞的见解;②分别肯定一些君主 的历史作用;③着意于成败得失的总 结。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 增崇至道者,爰命下才,备加甄录,体制大概,咸发 成规。于是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 纲,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 存焉。凡一帙十卷,合四十篇,名曰 ?贞观政要?。 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那么可久之业 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 、武而已哉!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二、地理书的撰述 有隋一代,在地理书的撰述方面多有成就,如
?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 等。 唐人的地理书著作,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沿袭 隋朝的反映统一政治局面的地理书数量颇多 ,有的著作部帙很大。如?括地志??长安四年 十道图??十道图??贞元十道录?等。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其 史学价值
一、杜佑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 经邦、致用,是杜佑史学思想的核心。 杜佑的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有三个鲜明的特
点:①具有大胆的批判精神;②重实际,讲 成效,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 ③把握了社会的症结,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四章隋唐五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PPT课件
(二)、《旧唐书》的史料价值:保存了大 量原始材料。
(三)、存在的问题: 编撰草率。
《旧唐书》前半部分,基本上完全依据旧 史,多所回护。
因为直接照抄原文,因而还出现了许多不 该出现的错误。
四、国史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国史先后修撰了8次。 但屡经战乱,遭到极大损失,到五十年后 的后晋修《唐书》时,就已经“百无二 三”。
对唐朝历次所修国史,刘知几多有批评: “(许)敬宗所作纪传,凡有毁誉,多非 实录”,“(牛)凤及以哑聋不才,而辄 议一代大典”。但应承认,唐修国史为后 晋修唐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5、对历史编纂学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
①在史料工作方面,主张既要广搜博采, 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
②在史书体裁体例方面,指出编年和纪传 是两种主要的史书体裁,史书体裁体例的 运用必须谨严而合理(尤为重视断代史)
③在史书内容方面,主张记载对社会、国 家有用的事迹,不要滥录烦芜无用的现象。
④在写作方法方面,主张叙事以简要为主, 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貌同而心异”, 要“貌异而心同”。
⑤在语言运用方面,主张要符合当时人的 语言,主张用一些方言,决不能容许文学 的辞藻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不能“文 史不分”。要“言必尽真”,对“当世口 语”“方言世语”,“从实而书”。
⑥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馆修史的官修史书制 度,主张“一家独断”,个人修史。
指出了史馆修史的五“不可”:一是史官群集史 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 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二是近古史 官不见郡国计书,视听不广,“虽使尼父再出, 犹且成其管窥”,何况一般的史官,更受限制。 三是史馆人多,言易外传,致使下笔多有顾忌。 四是监修各持己见,“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 国三公,适从何在”。五是监之者既不指授,修 之者又无尊奉,“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 凉,徒延岁月”。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
•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 • (1)隋禁私人修史。开皇十三年(593)文帝下诏 “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客观上扼杀了私家修史的积 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学的繁荣。 • (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 确的分工合作。
•
(3)修史者多非其才。炀帝时网罗的人才中, 多是以词章见长的文士,如虞绰、王胄、庾自直等。 后人评价“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 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州府元龟》) 卷554国史部》虽好文儒,然轻修史,这是事实。
• (5)、《晋书》的修撰:
• 贞观十八年(644)诏令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等重撰 《晋书》(在此之前,有十八家晋史)书成后总题“唐太宗文 皇帝御撰”。实际上唐太宗只拟定了其中《宣帝纪》、《武帝 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纪传末尾的“论”。真 正主修者,令狐氏为首,房玄龄为监修。该书从晋武帝泰始元 年(265)记起,讫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凡156年历史,共 130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30卷。
• (2)、王劭作《隋书》、《齐志》: •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历仕北齐、北周、隋, 入隋为著作佐郎。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被人 所奏。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 居注。后迁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 《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王劭的《隋 书》既非编年体,也非纪传体,“乃似《孔子家语》、临 川《世说》„„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也”。(《史通• 六家》)而不去系统地记载隋朝君臣的事迹,遂使有隋一 代史事,“堙没无闻”。王劭《齐志》则受到刘知幾的肯 定。称他“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必彰” (《史通•言语》)并为其辩白不遗余力。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学
第四章隋唐五代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史学走向成熟。
主要成就表现在:其一,建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确立了官方修史制度,官修了一批正史;其二,出现了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其三,出现了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一节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与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一、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了史馆制度的确定,开创了官方垄断国史修撰大权的先河。
隋朝的史学也不是毫无成绩可言,其间也编修过几部史书。
王劭还受到唐代史学批评家刘知几的高度赞扬,被称为“抗词不挠,可以方驾古人”,“其叙述当时,亦务在申实。
”称他“长于叙事,无愧古人。
”二、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底,在门下省设立了常设的修史机构史馆,负责纂修本朝史。
唐太宗后期,史馆又负责前朝史书的编纂事宜。
从此,这种官修史书形式成为定制。
第二节唐代起居注、实录和国史的修撰一、起居注隋代在内史省(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一起记录皇帝每日的言行,掌修起居注。
唐朝规定,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录送史馆。
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二、时政记唐朝开始,宰相自撰《时政记》,是由宰相专职记载的一种有关军国大事的原始历史资料,这是对起居注的一种补充。
始于武则天长寿二年宰相姚璹之手。
宋代以后,更命著作郎依据起居注、时政记撰成“日录”,或称“日历”。
三、实录“实录”之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从唐代设史馆开始,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录等书,纂修该皇帝的编年体史书,即“实录”,以后遂成定制。
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实录,是韩愈所撰的唐朝《顺宗实录》。
稍后则有北宋钱若水等所撰的《宋太宗实录》残本20卷。
至于整个朝代的实录而又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隋唐五代概述及基本史料ppt课件
炀帝时期:
1、积极措施 ⑴政治制度:深化三省六部制,使之最终
得以确立;开创了唐代以知政事官为宰相 先河,进一步限制和削弱门阀士族。 ⑵科举考试:增设进士科,完善科举制, 最终完成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⑶开凿运河:开凿贯通南北大运河,有助 于沟通南北经济联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 基础。
12
2、消极举措
(1)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掘长堑、筑西 苑;营修离宫别院;修驰道、御道、长城 等。经年常役一二百万人。
(2)爱慕虚荣,大肆巡游:北出长城、西 游张掖,南巡江都;在位14年,留京不足 一年。
(3)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战争:征林邑 (今越南中部)、吐谷yu浑,三征高丽等。
四、南方九国与北汉:公元907~979年,历时70年
——吴(公元902~937)、南唐(公元937~975)、吴越 (公元907~978)、楚(公元927~951)、闽(公元 909~945)、南汉(917~971)、前蜀(907~925)、后蜀 (公元934~965)、南平(公元924~963)、北汉(公元 951~979)
9
二、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四个阶段)
(一)隋朝(公元581~618年):文帝时期 1、结束长达四百年分裂局面,形成全国统
一新局面。 (1)南北民族间的大融合 (2)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3)文帝加强中央政权措施 (4)北强南弱形势日益明显
10
2、总结秦汉以来社会制度,推行一系列对 后世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
3
一、隋唐五代时期世界与中国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演进趋势 1、西欧: ⑴封建割据(5~11世纪) ——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公元395~476)
灭亡,日耳曼民族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 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这些国家处于封建割据 和分裂状态,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1世纪。 ⑵大国衰落(7世纪后)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公元395~ 1453)幅员辽阔,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 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以及埃及等,首 都君士坦丁堡扼黑海出海口,是欧亚交通枢纽, 7世纪以来不断遭受阿拉伯国家从东部的侵扰, 以及斯拉夫人从北方的进逼,亦很快衰落下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课件(共94张ppt)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扣题眼:观察表格可看出,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型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数量
很少。中央对中原、边疆、东南型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型藩镇形成制约,维
护了边疆安全。 析错点:东南型藩镇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藩镇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材料中只有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互防,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
。(4)演变过程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 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 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 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 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 执行相职。
伐;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 【答案试解】 D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4、隋唐政权的更迭: 5、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 民族关系
咸海
回纥
外兴安岭与库页岛 靺鞨
突厥
唐
大海
吐
蕃
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和疆域图
南诏
南海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 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朝
581
618
907
阶段特征:
时期 起止时间和朝代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581-618-907
隋唐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全面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 清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民族、对外交往频繁
隋唐时期PPT课件
对外关系特征(对外开放)
——对外交通发达;外交空前繁盛
(一)概况
1、与亚洲国家:新罗、日本、南亚(印度) 中亚(波斯)、西亚(大食)
2、与欧洲:东罗马帝国
3、与非洲
载体:海、陆丝绸之路
12
(二)唐代外交繁盛的原因——规律认识
①经济文化的发达;②开明的外交政策; ③和睦的民族关系; ④交通发达; 开明:开放地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 宗教信仰。
④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并能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发展的主要 原因是
A.封建思想发展的需要 B.庶族地主阶级人数增大
C.完成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D.封建经济发展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7
5、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
变
趋
势
______评
定授官
_____选官
选拔方式:地方______ 演变为_____选拔
选拔形式:趋向_____化, 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 ___、____、____的原则
5
1.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 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军事:拥兵自重,对抗中央.
影响
(1)进一步削弱唐的统治至最终灭亡(907年)
(2)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9
二、隋土地唐制度—时推行期___经____济_. (繁荣) 耕作方式:________(便于翻耕深浅,节省劳力)(见下) 灌溉工具:创制了_____(__朝,长江流域,节省人力) 水利工程:开凿了________.(见下)
中国文学史之隋唐五代文学篇 ppt课件
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 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 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 诗》)。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 5000首。
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 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 《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 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 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十国:前蜀、后蜀、北汉、南汉、吴国、南 唐、吴越、楚国、闽政权、南平。
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尤其 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
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一、隋代文学概况
隋代文学(581—618)
(1) 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 (2) 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 (3) 边塞诗唐人之先鞭。 (4) 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阶段。
隋唐五代文学史
(581—960)
学习要求
1,勤读勤诵 2,从语言入手,体会诗歌的意与境 宣示义、启示义(双关义、情韵义、象
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 物境、情境、意境等
目录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四章 李 白 第五章 杜 甫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七章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
“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 (闻一多语)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 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 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 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 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 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 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 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 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 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 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 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 诗体——律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底,在门下省设立 了常设的修史机构史馆,负责纂修本朝史。 唐太宗后期,史馆又负责前朝史书的编纂 事宜。从此,这种官修史书形式成为定制。
第二节 唐代起居注、实录和国史的修撰
一、起居注
隋代在内史省(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 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一起 记录皇帝每日的言行,掌修起居注。唐朝 规定,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录送史馆。
四、国史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国史先后修撰了8次。 但屡经战乱,遭到极大损失,到五十年后 的后晋修《唐书》时,就已经“百无二 三”。
对唐朝历次所修国史,刘知几多有批评: “(许)敬宗所作纪传,凡有毁誉,多非 实录”,“(牛)凤及以哑聋不才,而辄 议一代大典”。但应承认,唐修国史为后 晋修唐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 起居注》。
二、时政记
唐朝开始,宰相自撰《时政记》,是由宰相专 职记载的一种有关军国大事的原始历史资料, 这是对起居注的一种补充。
始于武则天长寿二年宰相姚璹之手。宋代以后, 更命著作郎依据起居注、时政记撰成“日录”, 或称“日历”。
三、实录
“实录”之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 现。
第四章 隋唐五代史学
——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与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封建史学走向成熟。 主要成就表现在:
其一,建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确立 了官方修史制度,官修了一批正史;
其二,出现了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 通》;
其三,出现了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 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一节
隋朝禁绝私修国史与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2、“隋志”(即“五代史志”)的修纂。贞观 十五年(641),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历 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共3 0卷,凡十志。起初单行,后合入《隋书》。
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 北周、隋五代,如北魏及南朝宋、齐都有涉及, 可以弥补整个“五代史”无志的缺憾。而《隋书》 在五代史书中属最后一部,后人遂将“五代史志” 编入《隋书》,并直接将“五代史志”称为“隋 志”。
受到好评;删削过多和不当。
七、 后晋修《旧唐书》
(一)《旧唐书》的编纂过程及编纂人:
1、《旧唐书》的修撰,从筹集史料,到全书完 成,经历了梁、唐、晋三代,历时25年。
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史馆奏请筹集史料。
代梁而起的后唐依然重视唐史的资料搜集工作 。
2、《旧唐书》的正式编纂,首倡之功者为贾纬。 赵莹以其言上奏于晋高祖。遂于天福六年(941)
从唐代设史馆开始,每当新君即位,都要 命史官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 日录等书,纂修该皇帝的编年体史书,即 “实录”,以后遂成定制。
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实录,是韩愈所撰 的唐朝《顺宗实录》。稍后则有北宋钱若 水等所撰的《宋太宗实录》残本20卷。至 于整个朝代的实录而又比较完整地保存到 今天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
第三节 唐初八部“正史”和后晋 《旧 唐书》的修撰
武德四年(621),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唐 高祖建议修前代史。次年颁布《命萧瑀等 修六代史诏》,后由于种种原因,未成而 罢。但毕竟为唐朝馆修正史打下了基础, 对唐初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重新下诏修六代 史。贞观十年,五“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 绝。”
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 面,也推动和促进了史馆制度的确定,开 创了官方垄断国史修撰大权的先河。
隋朝的史学也不是毫无成绩可言,其间也 编修过几部史书。王劭还受到唐代史学批 评家刘知几的高度赞扬,被称为“抗词不 挠,可以方驾古人”,“其叙述当时,亦 务在申实。”称他“长于叙事,无愧古 人。”
六、《南史》、《北史》的修撰:
均出自唐代李延寿私人之手。
主要依据是南北朝的八部史书。李延寿采用纪 传体通史的体例,对八部史书加以删削、补充、 整理和重新编排,使之连成一体,但它本身仍 是断代史,而不是通史。
《南史》、《北史》的编纂方法主要有四:
(a)重新组合。 (b)删削重复和繁冗。 (c)补充史 料。 (d)据实直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一、《梁书》、《陈书》的修撰:
这两部正史均出自姚思廉之手。
“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 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 博访撰续”。
名为官修,实出一手。
其叙事恪守同一成例;两书都存在曲笔现 象,乃至出现有美必书,有恶必讳。
但两书文字精练,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二、《北齐书》的修撰:
四、《隋书》的修撰:
1、《隋书》的修撰。魏征主撰序论,颜师古主 撰纪、传。历时7年余。
由于参修者多是当时著名学者,叙事简练、文 笔严谨,受到后人的称赞,是唐初所修五代史 中较好的一部。
尤其是魏征主笔的史论,注意总结隋亡教训, 以告诫太宗要“居安思危”,注意民心向背, 注意调整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充分发挥了 “以史为镜”的作用,使史学在唐初成为有力 的资治工具。
十志较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丰富,史料价 值 很高。
五、《晋书》的修撰:
成后总题“唐太宗御撰”。其实真正主修者, 令狐德棻为首,房玄龄为监修。
130卷。除帝纪、志、传外,还增设了“载记”。
纂修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各传按照 “依类相从”的原则,编次颇为得体。
但成于众手,因此前后重复,彼此失去照应等 问题也较多;为了迎合一些人的猎奇心理,还 不加甄别地将一些遗闻逸事、神怪传说收入书 中,削弱了史书的可信性和严肃性。
李百药在其父李德林所撰《齐书》的基础上,杂 采他书而成。
原本到北宋时已经残缺不全。现通行本50卷中, 原文只有18卷,其余大致是取《北史》、《高氏 小史》补充的。因此出现书法不一,称谓不同的 混乱现象。
三、《周书》的修撰:
实成于令狐德棻一人之手。仅有纪传。仿《尚书》 文体写成,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该书至宋代 有残缺,多取李延寿《北史》以及《高氏小史》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