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角度评析《死亡诗社》中尼尔父亲的形象
从电影“死亡诗社”得到的教育启示
看到电影《死亡诗社》悲伤的结尾,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谁的错。
我无法评价基丁老师的做法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
他的个性教育是否值得提倡,但很肯定对于尼尔的死,家庭、学校、尼尔自己都有责任。
如果没有基丁,尼尔不会自杀,因为他恐怕就妥协了;如果他父亲不是如此专制和严厉,尼尔亦不会自杀;如果尼尔坚强一点,也不会自杀,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他父亲无视他的兴趣和理想,把自己的意愿专横地强加在尼尔身上。
虽然,基丁想把学生引领到他认为对的地方,但这却和当时社会、学校的教育模式相反。
在那样一个古板而传统的学校里,所有老师都在严守着他们所认为正确的一切。
只有他,只有基丁,做着与学校传统背道而驰的事情,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人站了出来,反抗教育制度。
有人会问这有意义吗?值得吗?当教师在发挥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时可能传递出与社会和家长要求相悖的价值观,这种做法还可取吗?从电影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第一,以乖为好。
在老师和家长眼中,成绩好的学生样样好,成绩代表一切,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无数的学生的厌烦学习,无数的学生的抗议学习。
在这种死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厌倦了,家长累了。
老师也是怨声载道,整天改作业,整天改试卷。
考不好,学生遭殃,老师遭殃。
学生以服从老师的安排为原则,永远都是按照长辈的意思去做,没有反驳的余地,老师也是在规则内办事,从不敢超出。
悲剧归根到底是死板教育制度和家长的不理解所造成的。
着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教育,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一是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即要求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都要发展;二是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即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当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并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活动的动力,对教育目的理解越深刻,越全面,教育活动才越有效。
教育素养与理念的重要性——评析《死亡诗社》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教育素养与理念的重要性——评析《死亡诗社》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摘要:“死亡诗社”是一部艺术性与人性高度结合的电影。
主角基廷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用于创新,敢于打破陈旧观念,鼓励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的以为老师。
在他的启发之下,以尼尔为首的一群年轻人开始了追求生命真谛的人生旅程。
教育素养与理念对学生和孩子产生不同的作用,在老师和家长不同的教育素养理念下,尼尔最终用死亡警醒我们对教育素养的重视。
这部电影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不拘泥于常规,以及对传统教育的对比,创新性地进行教学与发展给予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简要介绍电影故事背景,浅析教育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素养;理念;提高;创新;选择一、故事梗概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
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
新老师基廷老师的到来把一种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带给了一批出身富裕家庭、前途已经明确的学生,给崇尚古风和传统教育方法的学校带来生气。
基廷老师巧妙地教给学生们另外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他启发他们,努力使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最隐秘的愿望充分发展,获得人生的成功。
他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年轻的学生们知道生命的意义。
他通过一切方式,让学生们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一味地按照既定的规则来生活。
他引领学生摆脱了传统思维方法的束缚,唤醒他们心中的激情和欲望。
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学生被基廷老师的人生哲学和反成规的教学方法搅得心绪不宁。
一些学生被迷惑了,另外一些迟疑不决,最勇敢的学生们愿步其后尘,毫不犹豫地重建秘密社团“死亡诗社”。
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
但故事的结局,让人沉重,心灵开启的学生,无法忍受父亲的强压,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而基廷老师老师也因为该事件,最后被学校开除。
死亡诗社观后感从教育角度700字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从教育角度700字5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
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
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
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
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
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
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
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
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
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
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
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
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
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多面性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体追求真实自我的热烈呼唤。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个传统、严谨、充满教条的地方。
学校的教育目标似乎只是培养出符合社会标准的优秀学生,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和独特的个性。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如同被模具塑造的产品,千篇一律,缺乏生气。
然而,基廷老师的出现,如同一股春风,吹皱了这潭死水。
他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传统格格不入。
他不满足于让学生们死记硬背那些古老的诗歌,而是鼓励他们站在课桌上,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他让学生们撕去课本前言,告诉他们不要盲目接受权威的观点;他引领学生们走进那间已经废弃的“死亡诗社”洞穴,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基廷老师所倡导的教育,是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和标准所束缚。
他告诉学生们:“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 这番话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学生们被压抑已久的内心。
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尼尔重新发现了自己对戏剧的热爱,并勇敢地争取到了出演主角的机会。
尽管这遭到了他父亲的强烈反对,但尼尔选择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然而,最终尼尔的梦想还是被父亲无情地扼杀,他在绝望中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尼尔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强大束缚和个体在追求自我表达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托德,一个内向、羞涩的学生,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释放出了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
他从一个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孩子,成长为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基廷老师辩护的青年。
托德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自我表达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以及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所传统且保守的贵族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
这所学校以其严格的纪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闻名,学生们被期望遵循既定的道路,为未来的名校升学和职业成功做好准备。
然而,新来的英语老师约翰·基汀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
基汀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传统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
他让学生们称呼他为“船长”,这个称呼不仅象征着他引领学生们在知识海洋中航行,更代表着他带领学生们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寻找真正的自我。
在基汀老师的第一堂课上,他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学生们传达了他的教育理念。
他让学生们聆听已故校友的声音,告诉他们要珍惜当下,抓住青春的时光。
他还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它让学生们明白,不能总是局限于一种思维模式,要学会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基汀老师还引导学生们重新认识诗歌。
在传统的教育中,诗歌可能只是被当作一种文学体裁,需要分析其韵律、结构和主题。
但基汀老师告诉学生们,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内心深处的声音。
他鼓励学生们自由地创作诗歌,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被所谓的规则和标准所束缚。
在基汀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逐渐觉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尼尔,一个原本在父亲的期望下循规蹈矩的学生,发现了自己对戏剧表演的热爱。
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参加了学校的戏剧演出,并且在舞台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尼尔的死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的个性和兴趣被压抑,他们被迫按照父母和社会的期望去生活,失去了自我。
而基汀老师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正是要让学生们摆脱这种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教育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
故事发生在一所传统且严肃的寄宿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
这所学校以其严格的纪律和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而闻名。
然而,新教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却如同春风吹进了这片看似平静却压抑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基汀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传统格格不入。
他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诗歌的理论和作者的生平,而是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歌的美妙,鼓励他们站在课桌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他告诉学生们,“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
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
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 基汀老师的这些话语,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内心深处被禁锢的自我表达之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
尼尔,这个原本被父亲的期望所束缚的孩子,在基汀老师的启发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热爱的戏剧表演。
他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乖孩子,而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敢于表达自我的年轻人。
然而,他的父亲却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尼尔的死,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传统教育的重压下,孩子们的梦想和自我表达是多么容易被扼杀。
托德,一个内向、自卑的学生,在基汀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释放出了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
他从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到能够勇敢地写出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
这一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自我表达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查理,一个特立独行、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他的行为虽然有些激进,但却展现了他对自由和自我表达的强烈渴望。
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那些被视为“叛逆”的学生,其实是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电影中的这些角色,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于一个人自我表达能力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意义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3篇范文
教育意义美国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3篇范文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
”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
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
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
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
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
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
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
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
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2今晚观看电影《死亡诗社》,引发了许多我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他们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来年青一代的未来,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论电影《死亡诗社》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论电影《死亡诗社》对基础教育的启示摘要《死亡诗社》是教育类影片的佳作,其上映期间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此影片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并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探索出教育规律,服务基础教育教学。
第一,对传统教育和新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第二,探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定位的问题。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整合了教育中常出现的问题,将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地淋漓尽致,是我们探讨教育如何成为教育本身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死亡诗社》;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学生个性;一、传统教育和新教育理念的碰撞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向来都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孰优孰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不过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传统到现代是一个纵向发展的历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两个概念。
二者的确存在对立面,但是我们只有面对这种冲突,去感受这种碰撞,才能真正体会思想观念进步的意义。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交织着传统与变革的冲突,它直面这些问题,用朴素却又智慧的情节将这些矛盾展现给观众。
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电影中的几个场景。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影片开头的开学典礼上,白发苍苍的校长问孩子们什么是四大信念。
学生们的回答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
这四大信念就像四座大山压在学生的心中,遮蔽了学生身上的灵性。
学生的一切都被禁锢在庄重的传统中,他们私下甚至称四大信念为虚伪、恐怖、颓废、污秽。
威尔顿被笼罩在灰色的天空中,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活在“地狱”里,没有自由,没有欢笑。
基廷老师的到来打破这一僵局,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让学生直呼他“Oh, captain, my captain”,这是惠特曼的一句诗,基廷老师在这里使用这句诗绝非无异。
他虽为船长,但要使一艘船在大海上顺利航行,就必须要水手们尽心尽力。
他作为一个船长,不能独断专行,他必须要和水手们共进退,才能保证完美地航行。
这里就点明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有着合作的关系。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这是一部奥斯卡大片,影片很美,在充满了张力的诗意和激情的同时,还包含着教育的真谛。
故事发生在,,世纪,,年代末一所贵族学校里的故事。
拥有百年传统的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向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威尔顿贵族学校有着繁多的陈腐条规,画地为牢,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思想保守。
开学时,学校新来了一位英语教师基丁,基廷不像校长所希望的那样循规蹈矩,他以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句“船长,我的船长~”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
基廷的特立独行为学校注入了生机,他也因此逐渐赢得了学生尼尔、查理、纳克斯等人的信任。
不久,尼尔在学校的一本年鉴上找到了基丁的照片,才知道基丁曾经当过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还是学校著名的“春风化雨”诗社的成员。
尼尔等人决定重建诗社,学生们从此有了自己的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甚至唱歌、跳舞。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不会受到学校里那么多的陈腐条规的限制。
课本第38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但是,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注定了。
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和相互作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尼尔等学生们虽然处于存在着繁多教条的威尔顿贵族学校的环境中,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并在基廷的影响下,威尔顿学校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行走的步调,冲破旧势力,做一个有特色的自己,把握自己对生活的选择。
电影中陶德安德森是一个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却隐含了激情。
基廷老师要每个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并在课堂里读出来,托特却没有勇气读出来,他谎称自己没有写,基廷老师这时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认为你想法是没有价值的么,” ……然后让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终于能如实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从教育学角度评析《死亡诗社》
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暂时不适宜广泛推广,这个也是必须承认。
首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名可以作为对比的老师: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
因为两位老师都是教语言的所以也有可比性(基丁老师教英语,麦卡利斯特老师教拉丁语)。
既然是语言类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掌握该门语言,还有“学会欣赏语言和文字”。
但由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不同,其中有一些教学目标又是大相径庭的。
基丁老师认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
于是不仅叫学生怎样读诗,还教它们怎样鉴赏,怎样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教学生怎样写诗。
从教学内容上说将基丁老师已经跳出课本的基本课堂内容,从英语诗歌本身出发,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诗歌与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了。
而基丁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当新颖。
上课之前让学生安静几分钟让他们回过神来,喜欢拿着码尺在课室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以便更加容易观察学生。
喜欢站在讲台上“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从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某节课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板前,他用线条和阴影绘制出一份图表,表述莎士比亚的诗是如何胜过拜伦的。
”并鼓励大家撕掉书本,以显示自己挑战权威跳出权威的决心。
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激将法帮助胆小的安德森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
教学生边踢球边读诗,测验的时候播放美女幻灯片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群活泼的17岁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然后我们来看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
麦卡利斯特老师是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的教育”。
同样是语言教学的课堂,麦卡利斯特老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连珠炮般地向全班提问,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地举手,站起,一口气答出答案,然后再坐下,出错的则老实地接受严厉斥责。
从死亡诗社看家庭教育
做你孩子的朋友----观《死亡诗社》有感摘要:美国影片《死亡诗社》以威尔顿预备学院为背景,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揭露与批判,但电影不仅仅涉及学校教育,影片中隐含的家庭教育问题则更加引人深思。
本文试从影片中尼尔的自杀解读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出路。
关键词:《死亡诗社》,尼尔之死,家庭教育电影《死亡诗社》,故事以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为背景,学院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为校训的学校。
该校颇有名望,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毕业生进入了常春藤联盟大学。
然而在学院里,学生们所感受的只是古板、沉闷和紧张的学习与生活,教育模式单调、固定,极大地束缚和扼杀了学生们的思想与个性。
正是一位特立独行、富有激情的基廷老师的出现,才颠覆了校园传统,引领学生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死亡诗社”是基廷老师在学生时代组建的,尼尔和他的好友们在基廷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勇气与激情,重组死亡诗社,但却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影片最终以尼尔的自杀和基廷老师被解聘而告终。
基丁老师的教育方法引发了观众们对学校教育、对教师角色的反思与探讨,但观众是否注意到了影片中隐含的另外一个层面——家庭教育的角色呢?影片中尼尔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角色,他的死引发了很多人的深思,也给观众以触动。
毋庸置疑,尼尔死于当时刻板教条、缺乏人性的教育体制,但如果细细品味,便不难找到家庭教育在尼尔自杀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尼尔是众多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他英俊,善良,开朗,成绩优异而又多才多艺,可是尼尔的父亲却极为严苛,早已为尼尔设计好了人生道路:在威尔顿学校完成预科后前往哈佛大学学医,做个医生,自立以后再去闯荡。
尼尔热爱演出,并在《仲夏夜之梦》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面对来自父亲的强大压力,倔强的尼尔还是站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他把精灵演绎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
然而当帷幕落下,簇拥着欢呼与掌声的他,也为梦想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电影《死亡诗社》中NeilPerry的人物分析
电影《死亡诗社》中NeilPerry的人物分析Neil?s character always remains static – meaning he does not undergo a change in his character at any time during the movie. Just because he died at the end does not mean that he changed.His life was an act –to his father, to Keating, even to himself, b ut when he wasn?t acting, he thought he had nothing to contribute – he was just as lost as Todd was when Todd first came to Welton. Neil couldn?t deal with the idea that to give up acting was to quit playing the roles that he lived everyday, and so he kill ed himself because he “realized that he had not lived” up to that point. He just took on a different role to fit the circumstance. He never was upfront and honest about his passions to anyone. Neil wanted to be someone else – a person who could express his passions when the time was appropriate. Symbolism: Neil seems to symbolize his kneeling down before everyone – such as his father (who takes away all control Neil tries to have –such as the editor of the newspaper) and the school. Perry seems to be sym bolic for “perish” and death, foreshadowing Neil?s suicide later in the movie. I think that?s why Todd and Neil got along so well. (On the first day of Keating?s class, Keating states that they are all going to die. Neil looks incredibly disturbed while considering this.) Neil could control Todd, and that was the only thing in his life he felt he had control over. Also, in a way, I think Neil saw himself in Todd, because Neil acted towards his father the way Todd acted towards everyone. By trying to help Todd, he thought maybe he could help himself. Neil claims, “the meek might inherit the earth, but they don?t make it into Harvard,” and he?s right –he?s meek, and he never makes it into Harvard.He is the first to ask what the Dead Poets Society was. He is also the one to organize the first meeting. Neil also tells Todd that he must participate in the club.Neil?s PoemsThese lines and his Madman Story not only explain Neil?s philosophy but foreshadow what is about to come –his destruction.“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 from Walden“Come, my friends, …T is not too la te to seek a newer world.For my purpose holds To sail beyond the sunset, and tho? We are not now that strength which in old days Moved earth and heaven,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 One equal temper of heroic hearts,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 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 from Ulysses“It was a dark and rainy night. And this old lady who had a passion for jigsaw puzzlessat by herself in her house at her table to complete a new jigsaw puzzle. As she piecedthe puzzle together, she realized to her astonishment that the image that was formed washer very own room, and the figure in the center of the puzzle, as she completed it, washerself. And with trembling hands she placed the last four pieces and stared in horror atthe face of the demented madman at the window. The last thing that this old lady everheard was the sound of breaking glass.”In the end, Neil realized that it was his own life and he was in the center of it. Since his dad had control over him and he was too afraid to stand up to him.Midsummer Night?s DreamWhen Neil learns about the play, he is filled with his passions. He claims tha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that he knows what he wants to do, even if his father disapproves. When Todd mentions this, he asks, “Can?t I just enjoy the idea for a while?”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his loss of control to his passions.As the role of Puck, Neil is able to express what he could not when he wasn?t acting. The Puck epilogue is said directly to his father, in hopes that his father will forgive him. He cannot say anything later when his father tells him what he expects Neil to do because at that moment he is no longer acting.SuicideFinally, in his room, he realizes that the last four pieces of the puzzle of his life have been put into place, and that his only option in order to gain some control of his life is to take his own life. Neil was his father?s dream. When his father woke up, his dream was gone.Neil, His Father, and the SuicideNeil?s relati onship with his father is a case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Mr. Perry wanted what was best for his son, which led to extremely high expectations. Neil wanted to find out who he was and what he wanted to do. Neil was unable to discuss his opinions and options with his father, and Mr. Perry was unwilling to look at Neil?s outlook on life. This cyclical pattern led Neil to conclude that suicide was the only way to gain control of his life and stand up to his father.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Neil thought about suicide up until that night. It appears to be a spontaneous decision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hopelessness he felt that night. Maybe it was an act to break free from his father?s control, but in trying to gain that control over his l ife, he sacrificed everything to escape.Mr. Perry was at traditionalist, which unfortunately meant he had a difficult time expressing affectionate emotions. He also had a large number of expectations because like any parent, he ultimately wanted the best for his son, a 16-17 year old with a bright future ahead of him. Unfortunately, Neil never really saw or understood that his father only wanted what was best for Neil. He only saw the tyrant-like authority figure who constantly demanded that Neil achieve greatness in academia and who obeyed him unquestioningly.Neil, however, did question that role – to himself, to others, even to Keating. Unfortunately, he never truly was able to convey that to his father. The only time he was able to stand up to his father was in the role of Puck during the play, when he asked for forgiveness with his last soliloquy, an act which deliberately disobeyed and thus enraged his father. He had many opportunities to do so before then, but he never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reestablish a connection. The father and son were like strangers, each with a specific perception of the other, but neither really knew who the other was. This perpetuated the cycle of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the two and eventuall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Ne il?s suicide.In Mr. Perry?s perspective, Neil was a model child who was focused on getting into a good college. He then learns from another parent that Neil was going to be in the play. This was the first he had heard of this, as Neil had lied to everyo ne about hisfather?s approval. Mr. Perry then told Neil that couldn?t be involved, an order Neil deliberately disobeyed by performing in the opening show the following night. When Mr. Perry saw Neil as Puck, he became furious and probably overreacted a bit by concluding thatit must be the school (or more specifically, Mr Keating – the new teacher) that was the cause of this and that Neil should transfer schools to regain his focus.Neil, on the other hand, wanted to know who he was. He was always obedien t to his father?s wishes, but he wanted to know more about himself. Acting was something he could do for himself – something that he enjoyed and allowed him to explore what he was able to accomplish.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also a means of escaping his current reality by being someone else for a few hours. Keating suggested Neil talk to his father about this passion, but Neil second guessed his father?s actions by arguing that his father would never understand. He never gave his father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and tried to explain. Keating even went so far as to tell Neil that even if his father didn?t see things his way, he?d soon be out of school and could do what he wished then. Neil wouldn?t listen to this advice, and later when Keating asked if Neil had spoken to his father, Neil said he did consent.Yes, Mr. Perry was hard on Neil, but that was probably out of concern. He was paying a lot of money to attend a great school to prepare him for an ivy league school, and Neil, out of nowhere, decides he d oesn?t want to go to college. He wants to act. Mr. Perry believed that this was a fleeting dream, and that if Neil followed this path, he would be throwing away a wonderful opportunity for a pursuit that would last a couple of years. After all, most people don?t really have a grasp on their future until atleast their junior or senior year of college. If his acting career failed, which in all likelihood, it would have, Neil would have no skills to fall back on.Also, Neil never really stood up to his father. There were times he tried, like when Mr. Perry told Neil he should drop som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ut he did so in the presence of others, which created a hostile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two. It would have been interesting if Neil and his father would have actually sat down and chatted about what Neil wanted and what they could do to compromise. Even at the very end, when the two confronted each other right before Neil committed suicide, Neil still could not face his father. Mr. Perry specifically asked Neil what he wanted, and Neil couldn?t answer him. I think Mr. Perry really expected Neil to give him an answer, and I think if Neil would have, his father may have been more understanding.In a way, Neil resembles how T odd wa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T odd couldn?t speak to anyone of authority without sounding insecure. In one of the extra scenes, Todd tried to ask for rowing instead of soccer, but could barely speak. He was given soccer instead. Also, in class, whenever he was asked a quest ion, he couldn?t answer. H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 especially to recite the poem he spent so much time writing, but he never could. He even ended up ripping up his poem.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uicide?In the end, both the realists and the romantic s blame the other for Neil?s suicide. The romantics say it was Neil?s father. Even Todd says this when he first confronts his romanticism in the snow. The realists say it was Keating, and in the end, force Keating to leave. Neither side wants to believe that through the act of suicide, Neil is taking control of his own life decisions andtherefore must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Suicide is a personal choice, and only Neil could decide whether or not to commit the act. There is a point in everyone?s life wh ere they feel that no one understand them, and no matter what they say, itdoesn?t change the situation. However, by Neil killing himself, Mr. Perry neve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his son?s desires and passions.。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多面性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影片,更是一次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体追求自我、释放内心声音的热情呼唤。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刻板、传统的教育模式为背景展开故事。
学校强调的是纪律、服从和升学,一切都在既定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运行。
然而,新教师基廷的到来,如同一股春风,吹皱了这一池看似平静的死水。
基廷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传统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没有拘泥于书本和教条,而是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
他告诉学生们,要“及时行乐”,因为“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这种理念对于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下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在基廷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在山洞中朗诵诗歌,分享彼此的梦想和感受。
这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传统束缚的一种反抗。
通过诗歌,他们找到了内心深处被隐藏起来的情感和渴望。
尼尔,这个充满热情和理想的少年,是影片中自我表达与传统教育冲突的典型代表。
他热爱戏剧,渴望在舞台上展现自己。
但他的父亲却坚决反对,认为这会影响他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
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尼尔勇敢地追求了自己的梦想,成功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然而,这一行为却引发了他与父亲之间的激烈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尼尔的死,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当教育变成了一种压抑个性、扼杀梦想的工具,当自我表达被视为叛逆和违规,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影片中的另一位学生托德,则是在基廷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自卑,学会了勇敢地表达自己。
一开始,托德是一个内向、沉默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都不敢发言。
但基廷老师用独特的方式引导他,让他在一瞬间迸发出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
这一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他们都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与反叛
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与反叛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于1989年上映的经典作品,由彼得·威尔上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主演。
电影以中学生学习和成长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位非传统教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思考了教育与反叛的关系。
本文将从教育和反叛两个方面来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所传递的信息。
一、教育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主题主要围绕着传统教育与个体自由思考之间的冲突展开。
学校里的传统教育强调纪律、规矩和功利性的学习,而主角约翰·基廷老师(John Keating)则倡导个体独立思考、追求内心真实的教育方法。
首先,约翰·基廷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鼓励学生们踏出现有的框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观点,不被外界的期待束缚。
例如,在一次课堂上,约翰·基廷老师要求学生们爬到课桌上,以此来传达追求个性、突破常规的意义。
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方法,培养了学生们的勇气和创造力,激发了他们对知识和人生的热爱。
其次,约翰·基廷老师强调学生们对文学艺术的品味和欣赏。
他以诗歌、戏剧等方式来教导学生们感受美的力量,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文学的启发,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价值观和情感追求。
电影中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诗歌、思考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从中发现了对人生的独特解读和理解。
然而,电影中也展现了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学校强调的功利主义教育,追求分数和名次,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和个性的培养。
学生们被注入大量的知识,但缺乏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例如,男主角尼尔(Neil)被迫放弃表演梦想,按照父亲期望报考医学院。
这种对学生自由发展的限制,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二、反叛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反叛主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们对传统教育和社会现象的反抗。
约翰·基廷老师鼓励学生们挑战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
首先,学生们开始怀疑传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教育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传统、保守且具有高度纪律性的学校,学生们在既定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前行,似乎未来的道路早已被规划好。
然而,基廷老师的出现,如同一股清风,吹皱了这一池平静的春水。
基廷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传统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满足于让学生们死记硬背那些古老的诗歌,而是鼓励他们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去领悟诗人的情感,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告诉学生们,“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
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 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摆脱了束缚,开始勇敢地追求自我表达。
尼尔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他一直生活在父亲的严厉控制下,梦想成为一名演员,但却不敢违抗父亲的意愿。
在基廷老师的鼓励下,尼尔勇敢地参加了学校的戏剧演出,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最终,尼尔在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尼尔的悲剧令人痛心,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教育和自我表达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与尼尔相似的困境。
教育体制的僵化、家长的期望、社会的压力,都让我们在追求自我表达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我们被教导要遵循规则,要追求所谓的“成功”,却很少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激情。
就像电影中的学生们,在基廷老师到来之前,他们只知道按照学校的要求学习,却从未思考过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实现自我表达呢?首先,教育者应该像基廷老师一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教育学角度评析《死亡诗社》中尼尔父亲的形象
从教育学角度评析《死亡诗社》中尼尔父亲的形象从教育学角度评析《死亡诗社》中尼尔父亲的形象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死亡诗社》,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部以教育变革为题材的电影,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力量:一是以基廷老师为代表倡导变革的力量;一是以学校领导为代表提倡传统教育的阻碍变革的力量。
纵观我们当下教育,教育活动是倾向于保守的,正如基廷老师渴望变革,却遭受到了打压和阻碍。
而影片中的主人公之一尼尔更是用自杀的方式来反抗学校的传统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磨灭学生人性的行为。
在影片中,尼尔的父亲对他说:“You don't understand, Neil. You have opportunities that l never even dreamt of and l am not going to let you waste them. 你不明白,尼尔,你拥有我从来没有奢望过的机会,我不会允许你浪费他们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父亲,他专制,独裁,一心希望儿子依靠自己规划的轨道前行,其实这不是尼尔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目标和希望走出的人生,在自己无法实现这一梦想时,就剥夺了儿子的梦想让其替自己实现。
尼尔的父亲就是阻碍教育变革的一方强势的力量,扼杀了儿子的梦想,扼杀了儿子的生命,并且还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将其推到了基廷老师这一方。
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说过:“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并且从语言和物质等方面激励他为之奋斗。
语言鼓励主要激发他学习的热情,物质奖励主要让他享受学习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而,尼尔的父亲却像一个独裁者,尼尔从心里害怕父亲,不敢反抗,直到遇到基廷老师,教会了他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
所以尼尔才开始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作为父亲,在不支持孩子梦想的基础上,还进行千方百计的阻止,是他让孩子心灰意冷,我不禁心寒,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尼尔的父亲是在将尼尔的人性教化为奴性,他要求一切按原则,按目标来做事,就拿一个很小的细节来说,他上床睡觉前脱鞋子也是一定要将鞋子摆放整齐,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固有的模式化,他为人的固执己见。
死亡诗社观后感从教育角度700字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从教育角度700字5篇死亡诗社观后感1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
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
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
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
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
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
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
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
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
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
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
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
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
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育学角度评析
《死亡诗社》中尼尔父亲的形象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死亡诗社》,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部以教育变革为题材的电影,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力量:一是以基廷老师为代表倡导变革的力量;一是以学校领导为代表提倡传统教育的阻碍变革的力量。
纵观我们当下教育,教育活动是倾向于保守的,正如基廷老师渴望变革,却遭受到了打压和阻碍。
而影片中的主人公之一尼尔更是用自杀的方式来反抗学校的传统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磨灭学生人性的行为。
在影片中,尼尔的父亲对他说:“You don't understand, Neil. You have opportunities that l never even dreamt of and l am not going to let you waste them. 你不明白,尼尔,你拥有我从来没有奢望过的机会,我不会允许你浪费他们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父亲,他专制,独裁,一心希望儿子依靠自己规划的轨道前行,其实这不是尼尔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目标和希望走出的人生,在自己无法实现这一梦想时,就剥夺了儿子的梦想让其替自己实现。
尼尔的父亲就是阻碍教育变革的一方强势的力量,扼杀了儿子的梦想,扼杀了儿子的生命,并且还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误,将其推到了基廷老师这一方。
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说过:“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并且从语言和物质等方面激励他为之奋斗。
语言鼓励主要激发他学习的
热情,物质奖励主要让他享受学习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然而,尼尔的父亲却像一个独裁者,尼尔从心里害怕父亲,不敢反抗,直到遇到基廷老师,教会了他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
所以尼尔才开始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作为父亲,在不支持孩子梦想的基础上,还进行千方百计的阻止,是他让孩子心灰意冷,我不禁心寒,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尼尔的父亲是在将尼尔的人性教化为奴性,他要求一切按原则,按目标来做事,就拿一个很小的细节来说,他上床睡觉前脱鞋子也是一定要将鞋子摆放整齐,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固有的模式化,他为人的固执己见。
他永远不明白孩子真正的梦想的港湾在哪里,只是一味地灌输自己的思想,却忽视了孩子对于人性的追求。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启蒙的地方,尼尔的父亲却是用强权和压迫在打压孩子,这样的尼尔如何快乐呢?这是否真的就是尼尔父亲所要的呢?我不禁疑问。
教育难道不应该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并且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吗?就如《死亡诗社》的另一个名字《春风化雨》,教育就应该像这样用雨水浇灌土地,土地上才可以开出似锦繁花。
古希腊哲学家罗塔哥拉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
”宽松、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是点燃孩子学习“火把”的必要条件之一。
尼尔的父亲忽视了这一点,他经营的这个家庭因为不平等不自由所以并不幸福。
影片中他说道:“Whatever the reason we're not gonna let you ruin your life.不管原因是什么我都不会让你毁了自己的人生。
”他把孩子的梦想看
得一文不值,他的一系列独断专行的行为才是导致孩子自杀的根源。
如果他可以换位思考,可以多想想孩子,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自由,他也就不会一手酿成悲剧了。
许巍《少年》有一段歌词:“我依然看到那些少年,站在九月新学期操场。
仰望着天空清澈的眼神,向着无限的未来。
”我在想尼尔的父亲是否也希望尼尔可以活过来,不再阻挠他,让他自由选择自己无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