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基础知识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姓氏歌》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姓氏歌》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xìng)姓氏(shì)氏族
张冠(lǐ)李戴(gǔ)古今
东吴(wú)(zhào)赵国
子孙(sūn)(zhōu)周全
(guān)官员
二、会写字及组词
姓(姓名)(姓李)(姓王)
什(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么(多么)(什么)(好么)
双(双手)(双目)(双耳)
国(中国)(国画)(国学)
王(国王)(王子)(大王)
方(对方)(大方)(比方)
三、易写错的字
姓:左边不要写成“忄”。
双:左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国:里面是“玉”,不要写成“王”。
方:上面有“丶”,不要写成“万”。
四、部首
弓(张)走(赵)钅(钱)
五、近义词
很多--许多
六、反义词
很多--极少多--少双--单
七、多音字
什shí(什锦)
shén (什么)
八、课后练习
1、你姓什么?我姓林。
什么林?二木林。
2、你姓什么?我姓吴。
什么吴?口天吴。
3、你姓什么?我姓马。
什么马?白马的马。
4、你姓什么?我姓杨。
什么杨?杨树的杨。
*源自网络。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点归纳
C.制造业
D.商品
10.通过《汉谟拉比法典》,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是
A.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男性家长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
D.法典的一些规定说明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不活跃
11.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下列属于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是
①种姓制度②《汉谟拉比法典》③基督教④楔形文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按照《汉谟拉比法典》,两位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甲与乙在观看台上观看某项比赛时,甲因为一时兴奋,无意中把乙撞下看台,导致乙小腿骨折,那么甲应受到怎样的判决?
A.尼罗河、刚果河流域
B.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C.印度河、恒河流域
D.长江、黄河流域
4.如图是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记录向神庙交大麦的情况。通过该史料你推断一下,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有资格被看作是“文明人”的原因是
A.他们能使用文字来记录信息
B.他们发明了冶金术
C.他们发明了动物驯化和植物栽培
D.他们建成了最早的国家
14.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下列关于古巴比伦文明成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B.《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C.《汉谟拉比法典》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还没兴起
D.《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7.如图所示石碑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下列有关该石碑文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六年级上册道法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道法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知识点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1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同时,宪法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
2 .宪法的重要作用是什么?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同时,宪法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
3 .我国现行宪法是J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布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国家设立宪法日具要重要意义。
4.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5、设立国家宪法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植根人心,这正是忠于宪法、维护宪法的具体体现。
6、在国家宪法日这一天,你发现了什么?①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发现路边摆放了许多关于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栏。
②下午,学校请来了区人民法院的法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宪法知识课。
①学后,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书,书店设置了宪法图书专区。
④晚上,爸爸告诉我,他们单位举行了庄重的宪法宣誓仪式。
7、一些国家的宪法日:美国(9月17日)、丹麦(6月5日)、俄罗斯(12月12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植根人心,这正是忠于宪法、维护宪法的具体体现。
9、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基础知识归纳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原因: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生产力发展;人地矛盾等因素)。
2.表现:(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3)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的扩张):通过移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3.影响: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1.早期帝国的出现:赫梯、埃及新王国和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亚述都已经是统治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后来也被称为帝国。
2.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1)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统治方式:继承西亚地区传统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灭亡时间与征服者: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
2.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1)亚历山大东征:①帝国建立: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②政治统治: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2)对亚历山大东征评价:①消极意义: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②积极意义:东征和帝国的建立,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的几十座新城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1.背景2.条件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三、中央官制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乡下人家》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乡下人家》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教材分析《乡下人家》这篇文章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作者介绍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
小时候深受祖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熏陶。
1962年移民来美,定居旧金山。
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代书法艺术坚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蓄。
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等。
三、我会写构:构成结构构造构思虚构构想饰:装饰掩饰首饰饰演文过饰非蹲:蹲着蹲下蹲坐蹲立蹲班蹲点凤:凤凰凤冠凤爪凤仙花凤毛麟角序:顺序秩序序幕序文前后有序例:照例病例案例例外史无前例率:率领率队直率轻率草率表率觅:觅食寻觅觅路寻死觅活追风觅影耸:耸肩高耸耸立耸动耸人听闻踏:踏步践踏踏空踏勘脚踏实地倘:倘若倘使绘:绘画绘图描绘彩绘绘声绘色谐:和谐谐音谐趣诙谐亦庄亦谐寄:寄住寄生寄宿寄托寄信寄钱眠:催眠睡眠安眠失眠入眠冬眠四、形近字饰(装饰)怖(恐怖)凤(凤凰)风(刮风)例(举例)列(列队)率(率领)摔(摔倒)倘(倘若)尚(高尚)绘(描绘)会(开会)五、多音字结:jiē开花结果jié结论场:chǎng广场cháng一场雨冠:guān桂冠guàn冠军踏:tà脚踏实地tā踏实六、近义词装饰——装扮朴素——朴实独特——特别鲜嫩——新鲜照例——按例率领——带领倘若——倘使和谐——祥和七、反义词朴素——华丽独特——普通照例——破例附近——遥远八、词语解释[时令]季节。
[朴素](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鲜嫩]新鲜而嫩。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一门记录人类文明演进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
作为高一学生,我们首先要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尤其要注意高一历史第二课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历史第二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第一,学习目标:了解封建王朝的建立与封建社会的特点。
在高一历史第二课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特点。
封建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代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
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土地私有制、封建等级制度、宗法血缘关系、君臣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第二,学习内容: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高一历史第二课中,我们还需要学习秦朝的建立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皇帝。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对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秦朝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后故事和各种行政改革措施,以及秦朝的特点。
第三,学习方法:运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
在学习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
除了老师上课讲解的知识点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教科书、历史资料、互联网等多种资源进行查找和学习。
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深度。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历史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四,学习重点:强化思维的训练和应用。
学习高一历史第二课的知识点,重点是要加强思维的训练和应用。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通过发表观点、写历史小论文或者进行历史辩论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第二课的知识点归纳为了解封建王朝的建立与封建社会的特点、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秦始皇统一中国、运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强化思维的训练和应用。
第二课:用图基础理论知识
四、按方位角行进
(二)行进的方法要领
2、达到第一目标点后,再依第 一目标点至第二目标点的磁方位角, 在行进路线的方向上寻找高大、透 空地物作为行进方向的辅助物,按 出发点至第一目标的行进要领依进
四、按方位角行进
(二)行进的方法要领
3、当无敌情顾虑时,在选择好 行进方向辅助物的前提下,可按 图和实地地形沿道路行进。当预 计达到目标点时,应详细实施对 照,准确找到目标点位,然后继 续 行 进 直 至 终 点 。
由近至远,再由远至近。
(三)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臵
地形关系位置判定法(目估法) 后方交会法
侧方交会法 磁方向角交会法
极距法
当站立点在线状地物上时可选用侧方交会法:
1、标定地图;
2、在线状地物的侧方选择一至两个图上和现地都有的明 显地形点; 3、利用明显地形点进行瞄准画线,实施侧方交会; 4、两条方向线的交会点,就是站立点在图上位置。
庙宇、古塔的正门
(一)标定地图方位 1、概略标定 在已明确实地方位的基础上,
将地形图上方对向现地的北方,
则地图的方位即已概略标定。
(一)标定地图方位
2、利用指北针标定
p
使指北针的准星朝向 图(北)方,直尺边与图 上的磁子午线(p--pˊ)重 合然后转动地图使磁针北 端指零,地图方位即已标 定。
pˊ
当站立点到已知点的距离便于测量时可选用极距法:
1、标定地图; 2、选择一个距离较近,在图上和现地都有的明显地形 点; 3、描画方向线; 4、估测出从站立点到明显地形点的距离,在方向上定 出一点。
(四)确定目标点在图上的位臵
明显地形点法 光线法
前方交会法
磁方位角交会法
利用明显地形特征目估法判定: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高一政治新教材知识点整理汇总(统编版必修1)
新教材知识点整理汇总(统编版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1)内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趋没落。
(2)外因: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
2.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3.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额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4.选择复兴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蹊径。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他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1.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五四运动意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A.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B.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运用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八年级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二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关于文学常识以及文学分类的介绍。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文学常识
文学是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物,是人类在反思、感悟、表达、交流中积累的人文底蕴。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字能够传递出无限的思想、感情和文化。
作家是文学的创作者,是用文字艺术再现、反映生活的人。
作者需要借助语言和各种文学手法来传达其意图,以此塑造人物性格、塑造情节、描绘场景,创造出具有完整意义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分类
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个:
1.按照体裁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等不同的体裁。
不同的体裁在表达方式、结构和语言用法上有
着各自的特点。
2.按照创作对象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前者主要关注人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情感、思想和生存困境;后者主要是以新闻事实为主要素材,追求客观、真实和及时。
3.按照时代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方式、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上有很
大差异。
4.按照主题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按照主题分为爱情文学、历
史文学、社会现实文学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主要是根据文学
作品的主题类型而进行的分类。
总之,文学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文学分类的方
式多种多样,它们都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度,让我们更好
地理解文学作品,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课笔记一、细胞是生命的基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础。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由细胞所构成。
我们要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细胞,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是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基础。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虽然种类繁多,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相似的。
同时,不同的细胞也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取决于它们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我们要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是理解生物体的复杂性的基础。
三、生命的物质基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物质的代谢和转化。
细胞内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在细胞内被分解、转化和合成,形成新的物质。
我们要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了解物质代谢的过程和规律,这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基础。
四、生命的延续和进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是生命的延续的基础。
DNA的复制和表达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我们要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了解遗传物质的复制、表达和变异,这是理解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总的来说,第二课主要讲述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基本知识。
这些都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理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学的原理和规律。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另外,关于生物学的学习,还有几点需要注意:1.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实践: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我们注重实践和观察。
要积极参加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3. 关注生活实际: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关注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注重观察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高一地理第二课背诵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二课背诵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们需要背诵大量的地理知识点,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高一地理第二课的背诵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内容。
1. 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地球是一颗蓝色的行星,具有以下结构与特点:(1)地球由固态地壳、软质的地幔、又可塑性的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2)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公里,形状近似于一个扁球体。
(3)地球的表面被71%的海洋覆盖,陆地则占29%。
(4)地球上存在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2. 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1)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组成。
(2)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在地球表面相对运动的现象。
(3)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推移、拉张和挤压。
(4)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3. 大陆漂移理论:(1)大陆漂移是指大陆地壳在地球表面的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
(2)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过去地球上的大陆土地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大陆超级大陆盖亚。
(3)大陆漂移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板块运动的核心机制是地壳的对流。
4.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火山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是指太平洋沿岸地区发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带。
(2)环太平洋火山带是指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许多活跃的火山的地带。
(3)这两个带状地区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与板块边界有关。
5.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发展:(1)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旱地农田和养分贫瘠的地貌类型之一。
(2)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风蚀作用的结果。
(3)黄土高原的土壤贫瘠,水分短缺,适宜于发展旱地农业和畜牧业。
6. 河流的分类与特点:(1)根据水系在地壳板块上的位置和性质,河流可以分为大陆河流和大洋河流。
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归纳一、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著名的霸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年):诸侯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和激烈,规模也不断扩大。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相互征伐,形成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导致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宗法分封制失去了经济基础。
诸侯势力膨胀:诸侯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欲望增强,冲击了原有的分封体系。
士阶层崛起:随着教育的发展,士阶层逐渐兴起。
他们在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传统的贵族政治提出了挑战。
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在诸侯纷争的过程中,中原各国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
华夏族在与周边民族的交往、战争和融合过程中,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华夏族将周边民族称为夷狄,但同时也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战争等方式促进了民族融合,周边民族也逐渐接受了华夏文化中的一些因素,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背景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旧的政治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等思想,符合当时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求。
主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内容: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各级官吏,根据功劳大小给予赏赐和惩罚。
尽地力之教。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走月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走月亮》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生字组词淘táo(淘洗、淘米、淘气)牵qiān(牵挂)(牵制)(魂牵梦绕)鹅é(鹅掌、鹅蛋、鹅毛)卵luǎn(鸟卵、鸡卵、孵卵)坑kēng(坑洼、水坑、泥坑)洼wā(水洼、山洼、坑坑洼洼)填tián(填写、填平、义愤填膺)庄zhuāng(庄稼、庄、庄严)稼jià(庄稼、稼穑、庄稼汉)俗sú(俗语、俗气、庸俗)跃yuè(跃进、飞跃、龙腾虎跃)葡pú(葡萄、葡糖、葡萄酒)萄táo(葡萄、葡萄干、葡萄架)稻dào(水稻、旱稻、稻米)熟shú(成熟、熟睡、熟悉)二、多音字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客)假jià(放假)jiǎ(假如)三、近义词柔和—柔软风俗—习俗满意—满足浇灌—灌溉招待—款待四、反义词明亮—昏暗坑坑洼洼—平平整整五、理解词语洱海:名,在云南。
淘洗:用器物盛颗粒状的东西,加水搅动,或放在水里簸动,使除去杂质。
运载:装载和运送。
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浇灌:浇水灌溉。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奇妙: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六、词语搭配(高高)的点苍山(细细)的溪水(灰白色)的鹅卵石(新鲜)的花瓣(月光闪闪)的溪岸(月影团团)的果园(美丽)的月亮(闪闪烁烁)的小星星七、词语扩展AABB式词语:坑坑洼洼闪闪烁烁整整齐齐圆圆满满顺顺当当简简单单八、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和阿妈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写走月亮带给“我”的感受。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2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2课知识点生物第2课知识点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生命现象的规律和生命体系的结构、功能、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很多基础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上册生物第2课的知识点。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个的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形态最小的功能完整的物质基础。
细胞的构成主要包括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三个部分。
1. 细胞核:是细胞的“指挥中心”,它控制着细胞的生长、代谢、分裂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细胞核由核膜、染色体、核仁和核质组成。
2. 细胞质:是细胞核外的全部物质,包括细胞器、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基质等。
3. 细胞膜:是包裹细胞的薄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等组成。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包括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调节物质的进出和识别信号等。
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共生和共存等。
1. 竞争关系:不同种的生物在争夺生存资源时所产生的关系。
2. 捕食关系:一个种类的生物以另外一个种类的生物为食物的关系。
3.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上,从中获取营养物质的关系。
4. 共生关系: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存的关系。
例如,蚂蚁与蜜蜂之间的关系。
5. 共存关系: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生存的关系。
例如,树木与其他植物之间的关系。
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公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1. 光反应:是指光能被吸收后,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光反应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基粒膜上。
2. 暗反应:是指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和NADPH分别向叶绿体内的色素体和细胞质中的其他化学反应中传递,最终将CO2转化为糖类的过程。
暗反应主要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红烛》用了象征手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人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说――知作者体裁1.说小诗: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2.说作者:你知道闻一多的哪些情况?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
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第一框基础知识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前提)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我是什么》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我是什么》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变biàn(变成、变化、变动)极jí(北极、极小、极好)片piàn(木片、一片、铁片)傍bàng(傍晚、依山傍水)海hǎi(海洋、大海、上海)洋yáng(大洋、洋人、太平洋)作zuò(工作、当作、作业)坏huài(好坏、坏人、坏事)给gěi(给你、送给、献给)带dài(带上、带来、带走)二、我会认晒shài(晒干、晾晒、晒太阳)越yuè(越过、超越、越线)滴dī(水滴、滴落、泪滴)溪xī(溪水、小溪、溪流)奔bēn(奔跑、飞奔、奔向)没mò(淹没、没落、沉没)冲chōng(冲刺、冲出、冲破)毁huǐ(毁坏、毁灭、冲毁)屋wū(房屋、屋顶、屋子)猜cāi(猜谜、猜想、猜测)三、多音字冲chōng (冲击)chòng (冲着)没méi (没有)mò(吞没)给gěi(给你)jǐ(给予)作zuò(作业)zuō(作坊)1四、近义词温和——温顺暴躁——急躁帮助——帮忙灾害——灾难五、反义词好——坏温和——暴躁发动——终止许多——少许六、理解词语傍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温和: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暴躁:遇事急躁,容易发怒。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灾害:自然或认为的因素造成的伤害。
七、句子解析1.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云的不同色彩。
“白衣服”指白云,“黑衣服”指乌云,“红袍”指朝霞和晚霞。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四个拟人句组成排比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存在的不同地方,语言优美,有气势。
八、问题归纳1.“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我”是水。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课知识点
课文笔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产生1. 农作物:稻、粟、黍2. 生产工具:石器、骨器3.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二、原始农业的发展1. 农作物种类增多:黍、稷、粟、稻等2. 生产工具改进:耒耜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3. 耕作技术提高:深耕熟耘,使土地更加肥沃4. 水利设施建设:原始水利设施的出现,提高了抗旱能力三、原始农业的特点1. 粗放耕作: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如天气、土壤等。
2. 简单协作: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作,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
3. 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包括祭祀、礼仪、艺术等方面。
四、原始农业的影响1. 人口增长: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 社会分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
3. 私有制产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也逐渐产生,人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
4. 文明的形成: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思考题1. 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答: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告诉我们,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今天的生活依赖于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同时,原始农业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原始农业的发展还提示我们,要保护土地、水资源等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分工逐渐出现,人们开始从事专门的工作,私有制也逐渐产生。
这些变化为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文字、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基础知识:姓名: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的时间是(),发动者是(),帮凶是()。
2.英法两国分别以()和()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特权的条约是();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条约是();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制造者(两个强盗)是(),时间是(),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5.()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由()、()、()三园组成。
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获利最多的国家是(),这个国家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7.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
9.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一带深入到()地区。
10.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第二课基础知识:姓名: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的时间是(),发动者是(),帮凶是()。
2.英法两国分别以()和()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特权的条约是();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条约是();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制造者(两个强盗)是(),时间是(),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5.()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由()、()、()三园组成。
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获利最多的国家是(),这个国家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7.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
9.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一带深入到()地区。
10.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