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孔隙-松散岩层 裂隙-基岩 溶隙(溶穴)-可溶性岩石
空隙性
指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分 布特点以及连通情况等。这些特性 对于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有 重要的影响。
岩石中的空隙
松散岩层孔隙特点
孔隙率(度):一定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n Vn 100% V
影响松散岩层孔隙度的因素
“理想土”模型
颗粒排列方式和密实程度 颗粒大小和形状 分选程度 土壤结构(单粒、团粒结构) 其他因素:次生裂隙、根孔、虫孔等
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风化裂隙
裂隙性
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方向、充填情况等。 裂隙率
Kr Vr V
溶穴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之中 具有继承性 岩溶率(溶隙率)
岩石空隙的特性(均匀性、方向性、连通性)
松散岩类:空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 基岩裂隙:不均匀、具方向性、不同方向裂隙可形成裂隙网
络 可溶岩溶隙:极不均匀、很强的方向性、容易形成各自的岩
溶水流系统。
按含水介质的地下水分类
层。
支持毛细带 中间带 土壤水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饱水带。但包气 带作为补给通道作用也不容忽视。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
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辨异:饱含水的弱透水层(粘土、沿粘土等);不含水的透 水层(沙漠、被疏干的含水层等)
隔水层
定义: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辨异:隔水层的相对性,并非完全隔水-弱透水层
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移和聚集
空隙性
指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分 布特点以及连通情况等。这些特性 对于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有 重要的影响。
岩石中的空隙
松散岩层孔隙特点
孔隙率(度):一定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n Vn 100% V
影响松散岩层孔隙度的因素
“理想土”模型
颗粒排列方式和密实程度 颗粒大小和形状 分选程度 土壤结构(单粒、团粒结构) 其他因素:次生裂隙、根孔、虫孔等
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风化裂隙
裂隙性
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方向、充填情况等。 裂隙率
Kr Vr V
溶穴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之中 具有继承性 岩溶率(溶隙率)
岩石空隙的特性(均匀性、方向性、连通性)
松散岩类:空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 基岩裂隙:不均匀、具方向性、不同方向裂隙可形成裂隙网
络 可溶岩溶隙:极不均匀、很强的方向性、容易形成各自的岩
溶水流系统。
按含水介质的地下水分类
层。
支持毛细带 中间带 土壤水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饱水带。但包气 带作为补给通道作用也不容忽视。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
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辨异:饱含水的弱透水层(粘土、沿粘土等);不含水的透 水层(沙漠、被疏干的含水层等)
隔水层
定义: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辨异:隔水层的相对性,并非完全隔水-弱透水层
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移和聚集
水文地质学基础共40页PPT课件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河
河
流
流
由于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不水平,是一个向排泄区微微倾斜的曲面 。 该曲面往往与地表面一致,但起伏比较平缓 。 潜水面首先受地表水文网密度和切割深度的控制。 在地形切割强烈地区,地下水补给河水,潜水面向河道倾斜;在河流的下游,河床往往高于地面,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河水补给潜水,则潜水面向河流外侧倾斜。 潜水面形状还受含水层岩性及过水断面大小影响 含水介质透水性越强,其中潜水水面越缓;介质透水性越差,潜水面越陡。在均质的介质中,当潜水流经较大的过水断面时,其水力坡度变缓。
3.3 地下水分类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潜水
孔隙潜水
裂隙潜水
岩溶潜水
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
裂隙承压水
岩溶承压水
上层滞水(a) 、潜水(b)、承压水(c)
a
b
c
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 自由表面—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隔水顶板,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任何附加压强。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与上层滞水区分。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建筑房屋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Aquitard): 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工程设计中考虑因素及防范措施
地下水对工程影响预测
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下 水问题,如突水、涌水等,并制定相 应的防范措施。
工程降水与止水设计
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合理的降水或止 水方案,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地基处理与加固措施
针对不良地基条件,采取地基处理或 加固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
渗透性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涌水量等。
岩土中毛细现象和吸附作用
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细小孔隙中的弯液面现象。
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毛细现象和吸附作用对岩土性质的影响
改变岩土含水量、强度和变形性质等。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
04
开发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和方法
非稳定流数学模型
描述地下水在短时间尺度上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位、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需采用 数值法进行求解。
数值模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应用
0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模拟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如断裂带、岩溶地区等,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
数值模拟,以揭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02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的模拟
通过人工或机械挖掘方式揭露 地质体,观察和研究水文地质 现象。坑探方法包括试坑、浅 井、探槽等。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常需进行 各种试验以获取必要的参数和 数据。如抽水试验、注水试验 、压水试验等,用以确定含水 层的渗透性能、给水度、储水 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工程建设中水文地
07
质问题探讨
工程建设对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水资源保护措施
制定水资源保护方案,包括减少施工 废水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确保 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0.000129
0.04
生物水
0.000011 0.00001 0.000011
0.003
总储量
13.8598
100
0.3503
100
Company 4Logo
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淡水
淡水 2.5%
河湖水
咸水
冰冻\积雪
地下水
5
1.2 地下水的功能(作用)
概念:水文地质学简言之──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 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 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 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全国60%的耕地 全部或部分使用地下水灌 溉
全国95%以上的农 村饮用地下水
95%
Company Logo
8
农村饮用地下水 饮用其它水
地下水开采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沙化荒漠化加重
Company 9Logo
地下水开采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上海地面沉降
城市防洪设施标准降低, 外滩防洪挡水墙越筑越高
Company40Logo
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二、基本要素(专业术语)
潜水要素图
潜水面 (water table) :潜水表面是一个自由的水面。
潜水位 (water level )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高程。
潜水含水层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垂直距离。
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 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 ※ 其主要功能为: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6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
承压水初见水位(H1)
承压水位(测压水位)(H2) ➢承压水位埋深(H)
承压水(层间水)主要特点
特点: • a、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和底板,没有自由水
面,水体承受静水压力; • b、与外界联系较差,水位、水量、水质等
2、有关空隙的几个基本概念
孔隙:组成松散岩石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可分为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的比例
φ = Vn / V 裂隙率Kr :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
径流与大气圈地表水的联系潜水与大气圈地表水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动态变化显著与大气圈地表水的联系较弱动态较稳定精选ppt55潜水潜水承压水层间水承压水层间水等水位等水位潜水等水位线表示了潜潜水等水位线表示了潜水面及含水层顶面水面及含水层顶面承压水等侧压水位面是承压水等侧压水位面是一个虚构的面钻孔打一个虚构的面钻孔打到该高度上取不到水到该高度上取不到水必须打到含水层顶面才必须打到含水层顶面才能见到水能见到水对水量对水量增减的增减的反映反映补给和排泄时主要表补给和排泄时主要表现为潜水位和含水层厚现为潜水位和含水层厚度的变化度的变化厚度变化不明显主要厚度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侧压水位变化表现为侧压水位变化资源补资源补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恢复补充但由于受源易恢复补充但由于受气候影响大含水层厚度气候影响大含水层厚度有限资源缺乏多年调节有限资源缺乏多年调节不易恢复补充但含不易恢复补充但含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精选ppt56本章完精选ppt57已知一个钻孔已知一个钻孔aa井底含水层的深度为井底含水层的深度为960960米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研究地下水的输送量 和水量平衡。
3 地下水流动模型
探讨地下水的数学模 型及其在水资源管理 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 课件
欢迎来到《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水文地质学的各个 方面,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与地下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地 质学和水文学的知识,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湖泊与地下水
探讨湖泊水体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 与水环境保护。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的运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渗透性、孔隙度、水位差、水力梯度等。 本节将深入研究地下水的流动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水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理 论支持。
地下水的流在地下层 中的流动速度和流向。
3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探索地下水在地下层中的流动方式 与规律。
岩石和土壤的水力性质
1 渗透性与孔隙度
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孔隙结构及水分运移特性。
2 导水性与密实性
分析岩石和土壤的水流速度、水分保持能力等性质。
3 水分特性曲线
探讨岩石和土壤中水分含量与毛细力之间的关系。
地下水赋存状态与地下水水文循环
地下水赋存状态
了解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存 储与赋存形式。
地下水水文循环
分析地下水与水循环的关系 及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探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表 层水与地下水的交换。
地面水与地下水水文联系
1
地面水与地下水关系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与
河流与地下水
2
影响。
分析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ppt课件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 动,同时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地表 水渗入等方式进行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补给区接受补给 后,沿一定路径向排泄区 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通过泉水、蒸发、 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地 表或大气中。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 力。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
地球的水圈组成与特点
水圈的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的特点
连续而不均匀,不断循环运动,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
透水性
01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用渗透系数表示。
给水性
02
指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透水性与给水性的关系
03
透水性好的岩石,其给水性一般也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对应。
岩石的持水性与释水性
持水性
指岩石在饱水状态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释水性
指岩石在失水状态下释放水分的性质。
持水性与释水性的关系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试验的类型与实施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设备在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计算水文 地质参数。
注水试验
向钻孔中注入水,观测注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含水层富水 性。
压水试验
通过一定压力将水压入钻孔中,观测压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评 估含水层渗透性。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 动,同时受地质构造、地貌、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地表 水渗入等方式进行补给。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在补给区接受补给 后,沿一定路径向排泄区 运动。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通过泉水、蒸发、 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地 表或大气中。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学习目标
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 力。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2
地球的水圈与水循环
地球的水圈组成与特点
水圈的组成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的特点
连续而不均匀,不断循环运动,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
透水性
01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用渗透系数表示。
给水性
02
指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一定水量的性质,用给水度表示。
透水性与给水性的关系
03
透水性好的岩石,其给水性一般也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对应。
岩石的持水性与释水性
持水性
指岩石在饱水状态下保持水分的能力。
释水性
指岩石在失水状态下释放水分的性质。
持水性与释水性的关系
利用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解译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试验的类型与实施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设备在钻孔中进行抽水,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计算水文 地质参数。
注水试验
向钻孔中注入水,观测注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判断含水层富水 性。
压水试验
通过一定压力将水压入钻孔中,观测压水量和地下水位变化,评 估含水层渗透性。
《水文地质》课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水文地质的基本 概念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 的学科,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 于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未来的 重要方向。
地下水运动规律
地下水循环
描述地下水在地球 中的循环方式
地下水排泄
解释地下水的排泄 方式
01 矿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在矿区中的流动特点
02 矿产开采影响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03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的影 响
矿产开采活动可能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紧缺,地 下水质污染等问题。矿产开采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较大,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学习方法
结合理论与实 践
多进行案例分析
加强动手能力
多进行田野调查和 实验
评估方式
课堂测验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作业与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参考书目
《水文地质学》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 领域的理论知识
《水文地质与 水文地质工程》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02
第2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04
第4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岩溶地质特点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其特点包括岩溶溶蚀作用 强烈、地下水流动通道复杂等。岩溶地质景观丰富多样,例 如溶洞、溶岩地貌等,对地下水运动有重要影响。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
溶蚀作用影响
溶蚀作用形成的裂 隙是地下水流动通
道
水文特性
地下水水位波动大, 水质多变
能够运用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01
02
03
04
水均衡法
通过计算区域水均衡要素,评 估地下水资源量。
解析法
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描述地下水 运动,通过解析解计算资源量
。
数值法
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 下水运动过程,评估资源量。
综合法
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 、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价。
2024/1/29
1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定义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运动 、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与周围环 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预测 性。
4
水文地质学研究意义
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
为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利用。
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预测和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问题
物探
2024/1/29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法、磁 法、重力法等,间接推断地下水的分
布和埋藏条件。
钻探
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进,获取岩芯 、水样等资料,揭示地下水的赋存状 态。
化探
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水、地表水、土 壤和岩石等样品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 物,了解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1
水文地质图编制和成果表达
2024/1/29
8
地下水循环过程
01
02
03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等通过包气带下渗,成 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024/1/29
地下水的径流
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由 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地 下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
通过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方式排泄到地表或大气 中。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
含水层中渗透系数变化不大的含水层。
均质含水层中,同一点渗透系数在空间各方向上 都是相同的,称之为各向同性含水层。反之,称为 各向异性含水层。
非均质含水层: 含水层的透水性能随区域坐标而变化,即渗透系
数在含水层不同空间位置数值不同。
3.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的定量表示
渗透系数(K):表示含水层过水能力 的大小。
隔水层对地下水的阻隔作用,称为隔水作用。自然
界中岩石的隔水作用是相对的,对于单位厚度的隔水 层,当水压达到一定数值时,没有一种是不透水的。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隔水层的确定与确定含水层一 样,都是结合工作区岩层结构的特点,进行相对比较 而确定的。例如:含煤地层中的亚砂土相对粘土是含 水的,但相对于富含水的砂砾石可视为隔水层。砂岩 相对富含水的岩溶化灰岩可视为隔水层,而相对于页 岩又可作为含水层。如峰峰某矿石灰岩层,在标高 +50~-100米时,岩溶发育,分布有构造溶蚀破碎带, 标高为-100~-250米时,岩溶不发育,属弱含水带。一 般把下部的弱含水带,作为上部强含水带的相对隔水 层。
1.1水文地质学基础
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孔隙、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分布很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程活动的关系也很
密切。它一方面是饮用、灌溉和工业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是宝贵 的天然资源。但另一方面,它与土石相互作用,会使土体和岩体的 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产生各种不良的自然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 ,如滑坡、岩溶、潜蚀、地基沉陷、道路冻胀和翻浆等,给工程的 建筑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因此,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当考虑 隧道围岩的强度与稳定性、地下开采及矿井涌水等问题时,都必须 研究地下水的问题,研究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及其活 动的规律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均质含水层中,同一点渗透系数在空间各方向上 都是相同的,称之为各向同性含水层。反之,称为 各向异性含水层。
非均质含水层: 含水层的透水性能随区域坐标而变化,即渗透系
数在含水层不同空间位置数值不同。
3.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的定量表示
渗透系数(K):表示含水层过水能力 的大小。
隔水层对地下水的阻隔作用,称为隔水作用。自然
界中岩石的隔水作用是相对的,对于单位厚度的隔水 层,当水压达到一定数值时,没有一种是不透水的。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隔水层的确定与确定含水层一 样,都是结合工作区岩层结构的特点,进行相对比较 而确定的。例如:含煤地层中的亚砂土相对粘土是含 水的,但相对于富含水的砂砾石可视为隔水层。砂岩 相对富含水的岩溶化灰岩可视为隔水层,而相对于页 岩又可作为含水层。如峰峰某矿石灰岩层,在标高 +50~-100米时,岩溶发育,分布有构造溶蚀破碎带, 标高为-100~-250米时,岩溶不发育,属弱含水带。一 般把下部的弱含水带,作为上部强含水带的相对隔水 层。
1.1水文地质学基础
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孔隙、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分布很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程活动的关系也很
密切。它一方面是饮用、灌溉和工业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是宝贵 的天然资源。但另一方面,它与土石相互作用,会使土体和岩体的 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产生各种不良的自然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 ,如滑坡、岩溶、潜蚀、地基沉陷、道路冻胀和翻浆等,给工程的 建筑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因此,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当考虑 隧道围岩的强度与稳定性、地下开采及矿井涌水等问题时,都必须 研究地下水的问题,研究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及其活 动的规律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水文地质学课件ppt课件
岩石水理性质的意义
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运动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
达西定律是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它表明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而与地下水的粘滞性成反比。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含水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的粘滞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
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污染
加强污染源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控制
采取工程措施,如截污沟、防渗墙等,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过程阻断
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如抽出处理、原位修复等。
末端治理
04
CHAPTER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
03
研究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01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文地质学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如地下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水文地质学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为综合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水文地质学的国际化发展。
02
预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水文地质测绘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测量,收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件。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信息,提取与水文地质相关的特征信息,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探测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差异,推断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运移规律。
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运动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
达西定律是描述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它表明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而与地下水的粘滞性成反比。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包括含水层的渗透性、地下水的粘滞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等。
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因素
生物性污染
加强污染源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源头控制
采取工程措施,如截污沟、防渗墙等,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过程阻断
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如抽出处理、原位修复等。
末端治理
04
CHAPTER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
03
研究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01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水文地质学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如地下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等。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水文地质学将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更为综合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水文地质学的国际化发展。
02
预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水文地质测绘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测量,收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资料,编制水文地质图件。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航空等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多时相的地表信息,提取与水文地质相关的特征信息,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重要手段。
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探测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差异,推断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运移规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02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
吸附水
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或矿物晶体内部的水 分子,受固体表面吸附力作用。
毛细水
存在于岩石毛细孔隙中的地下水,受毛细 力作用上升。
重力水
在岩石大孔隙或裂隙中,受重力作用自由 运动的水。
岩石中水物理化学性质
溶解性
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水溶液,改变水 的化学性质。
01
可溶岩类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石灰 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地区。
02
这类含水层的富水性受岩溶发育 程度、溶洞规模、地下暗河等因 素绘、地球物理勘探、钻孔揭露、 示踪试验等。
04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 课件内容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教学 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
06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对流、扩散、弥散等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转化
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络合等反应。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和命名方法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01
根据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划分,如Ca-HCO3型、Na-Cl
型等。
地下水化学类型命名方法
02
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根据地下水中6种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命名。
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水文地质条件关系
类型划分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运动特征等因素,可将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孔隙水 流动系统、裂隙水流动系统和岩溶水流动系统等类型。
补给排泄条件分析
补给条件
指地下水获得补给的来源和方式,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其 他含水层等。补给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
排泄条件
指地下水向外界排泄的途径和方式,包括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排泄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地下水位、水质等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水存在于:江、河、湖、海、渠、坑、塘等洼地 ——地表水
大气层
——大气水
生物体内
——生物水
地壳浅部(十几公里,主要1~2公里) —地下水
矿物结晶格架
— 地下水
岩浆源
——地下水
地幔带
——地下水
*地下水圈— 地表以下至地幔带,各个深度之间的水 具有一定的水力 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 一的含水整体,即地下水圈 。
3
*地下水——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 水文地质学—— 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下水 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 物圈、大 气圈)及人类 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 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 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研究地下水,头脑中要建立下面的概念
4
• [地下是有水的,
间的相互作用。 • 水对于许多物质来说,可看作一种溶剂和载
体。水在运动中要与周围介质发生各种物、化 作用,从而改变着环境面貌,同时也改变着水 本身的物、化性质。
• 花岗岩化作用、变质作用、地热迁移、有些金 属矿产、岩溶地貌、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 崩塌、河流的搬运与堆积、岩石风化等现象, 都与地下水 有关。
《水文地质学基础》
授 课 人:刘金峰
教 出
材:王大纯等《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质
版 社 / 1995 实验讲义:周淑敏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
/经济学院 /1999 参考教材:于开宁等《水文地质学》/经济学院
/1998 课 时:理论课与课堂练习50,实验课:4
工程学院
2005、3
1
绪言
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 水文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功能;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H2SiO3 > 25 mg/l 游离CO2 > 250 mg/l
Li > 0.2 mg/l Sr > 0.2 mg/l Zn > 0.2 mg/l I > 0.2 mg/l M > 1000 mg/l (Ar Rn)
7
2、地下水是一种活跃的地质营力
• 地质营力,是地质作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 *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是地下水与环境介质之
11
• 二、《水文地质学基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地下水活动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水文地质 学学科的综合性,它与许多学科相互渗透,共同 发展。如:
• 水质的变化——水文地球化学及水分析技术。 • 水量问题——地下水动力学及计算技术、大气降
水及地表水方面的知识。 • 水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水文地质学、生态学、
植被学、土壤学等。 • 地下水的赋存 ——地层岩石、地质构造、第四纪
地质、地貌。
路: • 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
螺旋式的逐渐发展起来的。该过程一般都是伴 随着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生存的需要而出现的。 需要将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
14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自然界中水的形成。 自然界中水的分布。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气象、水文、地质等因
素。 教学提示:本章从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其统一 性来认识地下水,重点阐明地下水资源是地 球水资源的一部分。
15
• 一、地球上的水
• 地球各层圈(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都有水,但不同层圈中水的含量、分布、
13
四、水文地质学发展的趋势 1、由寻找地下水转为解决地下水资源问题; 2、研究范围由饱水带含水层到包气带及相对 隔水层在内的整个含水系统; 3、研究对象由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扩 展到地下水圈; 4、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相 结合, 使水文地质学由定性分析向严密的 定 量 分析方向发展; 5、水文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
9
• 4、地下水是重要的环境要素
• 没有地下水植物则不能生长;水缺了旱,水多了涝。 • 地下水位高了会引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 地下水位降低了会导致土壤沙化或沙漠化、草场退化、
地面变形(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 劣质水变坏饮之伤身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高氟
使骨质疏松、变脆、牙齿变黄;含盐过多不能饮用,甚 至不能灌溉农田。 * 地下水污染 —— 在人类作用下使地下水水质向着不利 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变化的现象。
8
• 3、地下水是传递地球内部信息的载体
• 地下水在环境介质中运动,二者相互作用的结 果,双方都被改造,都“扑获”了对方的某些 物质和信息(如成分、温度、压力等)
• 水化学找矿。 • 地热异常。 • 人们可象诊脉看病一样,根据地下水的某些异
常现象来判断地球内部的某些变化。如地应力、 地热、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地 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的异常情况加以研究 判断。
物化状态差别甚大。
• 地壳上部(<15km)[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
气圈]不受高温、高压影响,以H2O的 形式存在(液态、固态、气态) ,含
①分布广,变化稳定(质、量、时空); ②水质良好,不易污染; ③保证率高; ④数量大,便于利用。 若集聚较多的盐分与元素(溴、碘、锶、钡等) 就成为具有工业价值的液态矿床—工业矿水。 若含有某些特殊组分(锶、氡等)或具特殊性质 (温度), 就成为矿水(饮之健体者叫矿泉水)。
6
饮用矿泉水标准(GB)
• 水是变化和运动的,
•
其变化和运动是有规律的,
•
该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作为一种地质 营力,时刻都在改造着环境。 地下水在 改造环境的同时,本身也被改造。]
5
一、地下水的功能(品格、特性)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可用淡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0.61% 地下水=(可用淡水)98.5%
10
• 综上所述,地下水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具有积极 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水 文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搞清地下水的形成、 赋存、演化规律,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地下水 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地 下水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干预他们之间的平衡, 使水文地质过程向着有益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 向发展。同时,还要对业已出现的有关地下水 的环境灾害问题——水资源枯竭,地面变形、 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沙化等,采取相应的 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称之为兴利除害。
水存在于:江、河、湖、海、渠、坑、塘等洼地 ——地表水
大气层
——大气水
生物体内
——生物水
地壳浅部(十几公里,主要1~2公里) —地下水
矿物结晶格架
— 地下水
岩浆源
——地下水
地幔带
——地下水
*地下水圈— 地表以下至地幔带,各个深度之间的水 具有一定的水力 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 一的含水整体,即地下水圈 。
3
*地下水——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 水文地质学—— 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下水 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 物圈、大 气圈)及人类 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 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 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研究地下水,头脑中要建立下面的概念
4
• [地下是有水的,
间的相互作用。 • 水对于许多物质来说,可看作一种溶剂和载
体。水在运动中要与周围介质发生各种物、化 作用,从而改变着环境面貌,同时也改变着水 本身的物、化性质。
• 花岗岩化作用、变质作用、地热迁移、有些金 属矿产、岩溶地貌、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 崩塌、河流的搬运与堆积、岩石风化等现象, 都与地下水 有关。
《水文地质学基础》
授 课 人:刘金峰
教 出
材:王大纯等《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质
版 社 / 1995 实验讲义:周淑敏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
/经济学院 /1999 参考教材:于开宁等《水文地质学》/经济学院
/1998 课 时:理论课与课堂练习50,实验课:4
工程学院
2005、3
1
绪言
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 水文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功能;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H2SiO3 > 25 mg/l 游离CO2 > 250 mg/l
Li > 0.2 mg/l Sr > 0.2 mg/l Zn > 0.2 mg/l I > 0.2 mg/l M > 1000 mg/l (Ar Rn)
7
2、地下水是一种活跃的地质营力
• 地质营力,是地质作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 *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是地下水与环境介质之
11
• 二、《水文地质学基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地下水活动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水文地质 学学科的综合性,它与许多学科相互渗透,共同 发展。如:
• 水质的变化——水文地球化学及水分析技术。 • 水量问题——地下水动力学及计算技术、大气降
水及地表水方面的知识。 • 水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水文地质学、生态学、
植被学、土壤学等。 • 地下水的赋存 ——地层岩石、地质构造、第四纪
地质、地貌。
路: • 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
螺旋式的逐渐发展起来的。该过程一般都是伴 随着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生存的需要而出现的。 需要将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
14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自然界中水的形成。 自然界中水的分布。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气象、水文、地质等因
素。 教学提示:本章从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其统一 性来认识地下水,重点阐明地下水资源是地 球水资源的一部分。
15
• 一、地球上的水
• 地球各层圈(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都有水,但不同层圈中水的含量、分布、
13
四、水文地质学发展的趋势 1、由寻找地下水转为解决地下水资源问题; 2、研究范围由饱水带含水层到包气带及相对 隔水层在内的整个含水系统; 3、研究对象由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扩 展到地下水圈; 4、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相 结合, 使水文地质学由定性分析向严密的 定 量 分析方向发展; 5、水文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
9
• 4、地下水是重要的环境要素
• 没有地下水植物则不能生长;水缺了旱,水多了涝。 • 地下水位高了会引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 地下水位降低了会导致土壤沙化或沙漠化、草场退化、
地面变形(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 劣质水变坏饮之伤身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高氟
使骨质疏松、变脆、牙齿变黄;含盐过多不能饮用,甚 至不能灌溉农田。 * 地下水污染 —— 在人类作用下使地下水水质向着不利 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变化的现象。
8
• 3、地下水是传递地球内部信息的载体
• 地下水在环境介质中运动,二者相互作用的结 果,双方都被改造,都“扑获”了对方的某些 物质和信息(如成分、温度、压力等)
• 水化学找矿。 • 地热异常。 • 人们可象诊脉看病一样,根据地下水的某些异
常现象来判断地球内部的某些变化。如地应力、 地热、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地 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的异常情况加以研究 判断。
物化状态差别甚大。
• 地壳上部(<15km)[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
气圈]不受高温、高压影响,以H2O的 形式存在(液态、固态、气态) ,含
①分布广,变化稳定(质、量、时空); ②水质良好,不易污染; ③保证率高; ④数量大,便于利用。 若集聚较多的盐分与元素(溴、碘、锶、钡等) 就成为具有工业价值的液态矿床—工业矿水。 若含有某些特殊组分(锶、氡等)或具特殊性质 (温度), 就成为矿水(饮之健体者叫矿泉水)。
6
饮用矿泉水标准(GB)
• 水是变化和运动的,
•
其变化和运动是有规律的,
•
该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作为一种地质 营力,时刻都在改造着环境。 地下水在 改造环境的同时,本身也被改造。]
5
一、地下水的功能(品格、特性)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可用淡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0.61% 地下水=(可用淡水)98.5%
10
• 综上所述,地下水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具有积极 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水 文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搞清地下水的形成、 赋存、演化规律,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地下水 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地 下水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干预他们之间的平衡, 使水文地质过程向着有益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 向发展。同时,还要对业已出现的有关地下水 的环境灾害问题——水资源枯竭,地面变形、 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沙化等,采取相应的 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称之为兴利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