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和社会惰化现象, 还有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 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 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高
士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高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功能)
2019/9/14
群体支柱功能 评价标准功能 群体动力的功能 行为定向的功能
Page 20 of 40
2 群体压力及其意义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它 使成员只能做出为群体所接受和认可的行为。
群体压力的意义:对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宣传, 造成舆论,使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 行为,这也就具有转变社会风气的积极意义;对于群体 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也是必要的。
2019/9/14
Page 21 of 40
3 概念: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 叫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 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 的必要条件。
2019/9/14
Page 22 of 40
2019/9/14
2019/9/14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第六章 群体与群体行为
Page 1 of 40
教学提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2)群体规范的概念。 (3)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熟悉: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了解: (1)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发现“非正式 组织(群体)”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Page 27 of 40
2 决策的分类
重大和普通决策(目标重要与否)。 战略性和战术性决策(影响时间长短)。 确定性、风险性和非确定性决策(信息多少)。
其他类型。如: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竞争 性决策、追踪性决策等。
2019/9/14
Page 28 of 40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团队中的工作角色
① 协 调 者 ② 推 进 者 ③ 信 息 者 ④ 凝 聚 者 ⑤ 创 新 者 ⑥ 监 督 者 ⑦ 完 善 者 ⑧ 实 干 者
(四)实践活动理论
实践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只有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团队任务情景中,团队成 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自己和其 他成员的认识,增加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和支持,逐步 形成默契、和谐、高效的团队。
③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
解破坏型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 段
2. 震荡 阶段
3. 规范 化阶段
4. 执行 任务阶段
5. 结束 阶段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对群体的信 任度
对偏离的恐 惧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专长
个体的自信 心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第四,排他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群体的规模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的压力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群体内部的奖励
四、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七个特征: • (1)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 (3)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三、群体决策的改善
(一)决策效率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
群体规模的大小
体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分
类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 它一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自 发地形成。 特点:出于自发自愿,有时 影响力很大,值得关注。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办为止。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
1.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 机终端前。
2.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参与 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 面前的计算机终端。
3.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 室中的投影屏幕上或者是传递到 其他人的电脑屏幕上。
组织 行 为学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会对群体成员个人形成压力, 迫使他们达成从众的意见,科学的群体决 策技术有助于得到高水平的决策结果。
➢头脑风暴法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重点及提纲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就是一门研究和应用人(包括个人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知识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点是从个体的行为出发,研究个体、群体以与组织的活动方式,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影响,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有跨学科性、多层面性、情境性和科学性等学科特性。
学科基础很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一般来说,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类包括几种标准:研究目标: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具体问题研究研究深度: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预测性研究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际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多元化、组织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临时性”、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冲突、以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问题,都是组织与其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章智力是心理能力的核心。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把智力定义为“智力是个人行动有目的、思维合理、应付环境有效的一种聚集的或全面的才能”,W-B量表首次采用了离差智商(deviation IQ)取代比率智商。
瑞文标准智力测验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用以测验一个人的观察力与推理判断的能力。
将智力一般因素分为两种互相独立的能力:①再生性能力;②推断性能力。
被称为“文化公平测验”。
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传记特征、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等方面。
能力包括两大类内容:体质能力和心理能力。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情境。
组织行为中广受关注的五种人格特质:控制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控、自尊以与冒险性。
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人格模型、梅耶斯-布瑞格斯人格特质问卷MBTI、约翰•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等。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群体行为与决策

群体行为与决策五年前,我开始在Petroco公司的加油站里当服务员。
在那里有两名完全不同的管理者。
第一个是Maria Theresa,在我去那家公司之前已经在那里工作了几个月了,直到在五月中旬她被调离了那里。
第二个管理者是Vincent MacMurdo,在那时接手一直到我离开那个加油站。
两位管理者都有学士学位和一些管理经验。
他们被指派到这个特殊的加油站是因为他们在以前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因为高的销售额使得加油站成为了一个能让管理者证明自己能力的地方。
然而,尽管他们两个有些相同的管理能力,但这两个管理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Maria在不违反规范的情况下,放弃操作手册的规定。
她寻找能够建立一种同事间的友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各种规范上。
她希望能够忽视各种规定的想法被许多人欣赏,所以她想要在同事间建立友谊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种建立友谊的感觉通过四个渠道传播:在职员之间,在职员和Maria之间,在职员和顾客之间。
而当每天工作时在职员之间,Maria和区域执行官之间的交流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
比如说,在四月的某一天,当我的电池跳电而我们修理时,我们使其它汽车的电子系统短路了。
当时实在晚上工作人员较少的时候,他们放弃了修理。
而在白天换班之后,日间工作人员修理了短路,开始打电话和在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去了废旧汽车场。
最后他们换了一个耐用的电池,新的电路系统也被连接好了。
第二个传播友谊的渠道是在职员和Maria之间,这个渠道的成功大多数要归因于Maria对职员们的关心。
她经常在早上很早的时候到办公室,带着咖啡和油炸圈饼给职员,或者在晚上带上匹萨给上夜班的员工。
当Maria需要一个额外的人员的时候,Maria在员工身上的努力就获得了回报。
一个事实可以证明员工的忠诚,当Maria急需人手时,有许多员工自愿在工作8个小时之后在为她工作8小时。
第三个传播友谊的渠道是在员工和顾客之间。
也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次一对夫妇的汽车在离加油站1/4英里的地方突然没有汽油了。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应用:期未考试要到了,小张同学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并是入党积极分子,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做兼职,学业难免 有所荒废,不敢保证每门功课都80分以上。而学校有规定, 如果学生单科成绩80分以下,将不发展其成为预备党员。这 种情况下,请你帮张同学想想办法。
2、留面子技术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语言(即说出的话) 7%
可视性的,外表的:55% (非语言的) 眼神 身体语言 手势 面部表情
语调 38% 音频/音调/音量/音质 语速、顿挫 声音的吸引力 声音的可信度
艾伯特.梅拉比安
表:非语言沟通形式
非语言表述
手势
脸部表情
行为含义
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 “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二、诱导人们依从的社会影响技术
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原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客户的大门,最后就有 可能成功地让客户购买商品,实现推销目的。 社会心理学:用“登门槛效应”泛指一切在提出一 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较小要求,从而诱使 他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三、群体内的竞争合作
工作较为简单,竞争优于合作;工作较为复杂,合作优于 竞争 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 争的成绩;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的工作 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
四、合作的条件
目标的共同性 利益的互惠性 行为的协调性 分工的明确性
五、合作策略
副语言
通过非语词的声音 重音、声调的变化 哭、笑 停顿来实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烦恼、悲 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惧、惊 奇或气愤。 副语言研究者迪保罗的研究发现,鉴别别人说谎 的最可靠线索就是声调。 测谎仪可以通过分析人们说话的节奏,声音的频 率、波长等信息来判断当事人是否在说谎。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2,群体转移
•
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 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在某些 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是在 大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 脑力震荡法(头脑风暴法)、 • 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 • 名义群体法、 • 电子会议法 。
四、关于凝聚力
二、群体发展的阶段
1、5阶段模型:
• 形成、震荡、 • 规范化、 • 执行任务、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 • • • • 第一次会议、 阶段1、 飞越、 阶段2、 结束。
• 3、两种模型的特点及启示:
• 对群体寿命期望及社会涵义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本节内容框图
群体 成员 资源
施加于 群体的 外部条件
•
关于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两周、6天)。
• 2,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略)
• 3,规范的形成(略)
• • • • • •
阿希实验
4,规范的作用(略) 5,地位 (略) 6,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 (略) 7,群体互动过程 (略) 8,群体任务(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主要内容
• • • •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二、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四、关于凝聚力
群体 任务
群体 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群体 结构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 条件
• 1,组织战略 • • • • • • • • 利德尔· 哈特:战略是分配和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艺术。(科学)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01
积极的群体行为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从而提
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能力
02
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行为能够推动组织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机
会,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提升员工满意度
03
良好的群体行为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流
失率,从而有利于组织绩效的稳定和提高。
组织绩效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激励作用
良好的组织绩效可以激励团队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形成积 极的群体行为。
导向作用
组织绩效的标准和目标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明确的导向,引导团 队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群体行为。
凝聚作用
高绩效的组织能够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 好的群体氛围。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行为策略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协作效率。
群体冲突的解决策略
总结词
解决群体冲突的策略主要包括缓解紧张、促进沟通和协调合作。
详细描述
缓解紧张的策略包括采取中立态度、倾听各方意见和寻求共同点。促进沟通的策略包括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 围,鼓励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协调合作的策略则强调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寻求共赢方案,促进群体内部的 协作与配合。
创新团队通常由具备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成员 组成,他们愿意承担风险,不断探索新的思 路和方法。在创新团队中,群体行为表现为 高度的创新氛围、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成 员提出新颖的想法,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实 现。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VS
详细描述
虚拟团队是指成员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 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的团队。在这种环 境下,有效的沟通工具和技术对于建立和 维护群体行为至关重要。成员需要相互信 任、协作和支持,以克服距离和时间上的 障碍,共同完成任务。
群体行为的基础《组织行为学》罗宾斯中文版

群体结构- 角色
角色 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 式。
角色认同 在一种角色当中,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角色知觉 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 了解。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2u0rn0a7l, APprrile1n99t5i, cp.e56H5.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EXHIBIT 9–5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体思维现象表现出多种症状
• 群体成员把任何与他们假设不一致的意见 合理化
• 对于那些对群体的共同观点有怀疑的人,群 体成员会对他们施加直接压力
• 那些持有怀疑态度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 过保持沉默,来尽量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 致。
• 缺点 – 浪费时间 较慢 – 增加了从众压力
– 可能会被少数人控制 局面
– 责任不明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 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 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群体偏移 在讨论备选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放大自己最初的立 场或观点。群体整体决策与成员个人决策之间的决策风险改变要么倾向 于保守偏移,要么是冒险偏移。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2、群体的分类 、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 直接或间接联系。
4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29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groupthink) )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 Jani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 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groupthink” 现象,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 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 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
34
名义群体法
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1)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3)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4)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35
德尔斐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30
群体思维的表现:
(1)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2)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3)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 )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 (4)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五)中介性——在组织的结构关系中,群体处于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中间位置,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组织是通过各个群体与组织的个体成员发生着组织关系,群体在组织运行结构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显示了它特有的不可逾越的职能、不可替代的价(六)趋同性——心理特征在群体共同的目标、规范、职责等因素的作用下,在群体共同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在自我的安全、交往、定位、表现、发展等合群需要的引导下,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并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趋向同化、相互融合的群体心理特征。
三、群体的功能(一)达标功能群体形成和发展的本质意义就是因为群体是组织实现整体目标的基本形式,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等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组织只有把整体目标分解为各个群体的职能目标,通过各个群体目标的逐步实现最终才能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所以实现组织目标是群体的本质功能。
(二)互补功能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人事安排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整体互补效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就是因为通过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人群整体能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产生一种群体合力,这种合力所形成的能量变化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综合的质变,就如一根筷子和十根筷子的比喻所反映的道理;同时,把群体成员根据职能工作的要求和成员个人的特征进行合理分工、恰当安排,使成员在工作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适得其所、各尽所能,那么相同数量的成员产生的效能必然会远远大于成员随意组合所产生的效能。
(三)控制功能制度健全、管理严格的群体对其成员的行为表现能够产生控制的作用。
群体规范和群体管理能够形成一种约束力,使其成员的言行与群体规范的要求相符合,与实现群体目标的要求相适应,在成员行为中凡是有利于群体利益的行为表现就会得到群体的赞成和鼓励,凡是有损于群体利益的行为表现就会得到群体的批评和反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有形与无形的群体控制力。
这种群体控制力的功能性质取决于群体规范和群体管理的性质,合理的规范和正确的管理能够形成积极的控制力,从而保证和促进群体的健康发展;错误的规范和落后的管理则会形成消极的控制力,从而干扰和阻碍群体的正常发展。
(四)协调功能结构合理、规范有效的群体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
所谓结构合理是指群体的结构关系符合群体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群体的正确目标和成员的合理需求,符合群体运行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这就为群体积极防范结构性矛盾的发生奠定了结构性基础,同时也为有效化解认知性矛盾、策略性矛盾、人际性矛盾等非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必要的约束机制;所谓规范有效是指群体的规范体系符合群体的正确目标和成员的价值需求,因而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并被自觉遵守,同时符合群体运行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因此在规范群体运行、约束成员行为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可行性;这就为有效地防范并化解群体矛盾,协调群体关系,加强群体团结,促进群体和谐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
(五)激励功能目标正确、规范合理的群体对其成员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正确的群体目标既符合组织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其成员的价值需求,因而能激发成员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合理的群体规范不但和组织规范的要求相一致,而且也符合其成员合理的价值判断准则,因而对成员符合群体规范要求的合理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作用,进而会强化和促进成员的合理行为的不断发展。
(六)社交功能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社会性需要,而社会交往的需要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群体成员亦不例外,也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行为上的交往、思想上的交流,以满足自我精神上的需要。
而群体则为其成员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其成员在群体共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以及在与其他群体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着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不断满足着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七)感应功能环境是决定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特定的人文环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作用,人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感染而产生相应的行为。
群体作为其成员特定的人文环境,对成员行为的表现过程必然会产生直接的作用,而通过示范和效仿等互动方式形成的群体感应则是重要作用之一。
不同的群体氛围会产生不同的感应效果,特别是不同的人际感应氛围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应效果,和谐、进取的人际感应对相关成员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排斥、落后的人际感应对相关成员则会产生消极的促退作用。
(八)传承功能结构合理、业务进步的群体具有不断传承群体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功能。
不断进步的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总是相继出现一些先进个人、产生一些先进技术、形成一些先进经验、发展成一种先进的群体文化,这种不断发展的群体文化不但对当时的群体成员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等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对后来的群体新成员更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所谓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群体的类型(一)按群体的属性划分1.职能群体:组织中的职能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围绕着一定的职能目标、按照一定的人事程序有组织地集合而成的工作群体。
2.人际群体;组织中的人际群体是指在职能群体的基础上因各种人际交往的原因而自发合成的各种生活群体。
(二)按群体的规模划分1.大群体:一般是指成员数量较多的群体,这种群体的工作任务相对集中,专业技术相对统一,此种规模形式一般适用于劳力密集型的群体工作。
2.小群体:一般是指成员数量较少的群体,这种群体的工作任务相对复杂,专业技术相对多样,此种规模形式一般适用于智力密集型的群(三)按群体的职能划分1.决策群体:指组织中根据业务分工的需要而形成的专职负责制定决策的领导群体。
2.执行群体:指组织中根据业务分工的需要而形成的具体执行领导决策的职能群体。
3.辅助群体:指组织中根据业务分工的需要而形成的辅助执行领导决策的服务群体。
4.监督群体:指组织中根据业务分工的需要而形成的监督执行领导(四)按群体的结构划分1.同质群体:是指根据群体目标特征的需要,由属性特征和素质特征基本相同、符合职能目标一体化要求的群体成员,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按照统一的方式组合起来以从事专项性业务的群体。
如军队的基层连队,一般是由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成员组成;再如纺织车间的班组,一般是由适龄的女性成员组成的。
2.异质群体:是指根据群体目标特征的需要,由属性特征和素质特征相互补充、符合职能目标多样化要求的群体成员,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按照协作的方式组合起来以从事综合性业务的群体,如管理类群体,一般由不同年龄、性别、知识、能力的成员组成;再如教育类群体,一般也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知识、能力的教师成员组成。
3.合成群体:是指由同质性结构和异质性结构结合而成的群体。
在群体运行中结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是相对的,群体中某种要素的属性结构相同,可能其他要素的属性结构就不同,如学校的一个班级,年龄结构相同,而性别结构则不同。
(五)按群体的关系划分1.稳定群体:也称封闭群体,是指成员和群体的关系相对稳定,双方的责任、义务以及关系的时限一般必须通过正规的程序和形式加以明确、严格的约定和确认,违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一般组织中常设的业务职能部门多属于此种类型。
2.权变群体:也称开放群体或弹性群体,是指成员和群体的关系相对灵活,双方的责任、义务以及关系的时限一般只需通过简易的程序和形式加以灵活、宽松的约定和确认,成员进入和脱离群体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群体的人员流动性较强,一般组织中形成的文化生活群体多属于此种类型;还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组织的人事关系也随着组织的业务需要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有的组织根据业务对象的广泛性、多样性、随机性等特点,也相应地设置了具有弹性特征的相对灵活、相对开放的业务职能群体,此类群体的成员与群体一般只有业务合作的关系,而没有法定的人事关系,如新闻媒体的业余通讯员、保险公司的编外业务员等。
(六)按群体的编制划分1.常规群体:是指按照组织正式编制规定的建制,为从事常规性业务和专项性工作而长期设置的职能群体及党团群体。
2.临时群体:是指在组织正式编制规定的建制之外,为从事临时性的专项工作而暂时设置的群体,当某项临时工作结束时,该临时群体也就不再设置。
(七)按群体的系统划分1.职能群体:即组织中从事各项业务职能工作的群体,这是组织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2.党团群体:党务群体,即负责办理该组织中共产党的党务工作的群体,这是我国公有制组织中负责政治工作、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等领导工作的群体;团务群体,即负责办理该组织中共青团的团务工作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