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经典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化学燃料及其利用是九年级化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是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一、什么是燃料燃料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生热能或动力的物质。

燃料主要为化学物质,它们能够在适当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产生热能。

常见的燃料有化石燃料、木炭、天然气等。

二、常见的燃料种类2.木炭:木炭是由木材等植物有机物经过热分解得到的固体燃料。

木炭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高,但燃烧产物中会有很多固体颗粒物。

3.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主要指石油和汽油,它们被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但燃烧产生的尾气对环境有污染。

4.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燃料,它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相对较少,因此被认为是较为清洁的燃料。

三、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焓变为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一般包括燃料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水和能量(热能和光能)。

燃烧反应具有自燃性、连续性、放热性和产物不稳定性等特点。

四、燃料的效能燃料的效能指用于产生能量的燃料利用效果的好坏。

常用的衡量燃料效能的指标包括燃烧的热效率和排放的污染物。

炉具和发动机等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其热损失的多少,减少热损失可以提高燃料的效能。

五、燃料和环境的关系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燃料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应该选择清洁和高效的燃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六、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节约能源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使用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等。

绿色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总的来说,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包括了什么是燃料、常见的燃料种类、燃烧反应及其特点、燃料的效能、燃料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节约能源和绿色能源等方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1)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在500mL烧杯中加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者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

②对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者空气)后,水中的白磷也燃烧。

【实验分析】①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②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或者空气)接触。

③观察步骤二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者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氧气(或者空气)。

(2)燃烧的三个条件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者空气);【不是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有助燃物就行】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灭火(1)灭火的原理①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者空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爆炸(1)爆炸的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2)爆炸的预防在油库、面粉厂、加油站等地区应该注意通风,严禁烟火。

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2)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2、化石燃料(1)煤①煤的组成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和无机矿物质。

②煤的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使煤分解出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有用物质。

其中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2)石油①石油的组成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②石油的综合利用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如沥青、石蜡、润滑油、柴油、煤油、航空煤油、汽油、溶剂油等。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
干馏

(化学变化)
煤焦油 焦炉气
•石油:俗称“工业的血液”,是重要能源,化工原料。
(1)生物的遗骸埋在地下经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2)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3)是一种黏稠状液体,主要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溶剂油 航空煤油
(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 点不同,将它们分离。)
石油
分馏 (物理变化)
碳。
(2)汽车的燃料主要是汽油、汽油的成分复杂,本题 用C8H18代表。 114 ①C8H18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 程式为 ②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的耗油量(均以汽油为燃料)和 载客量如下表:
公共汽车 百公里耗油/kg 平均载客人数/人 17.1 30 出租车 9.12 2
乘公共汽车行驶一百公里,人均排放二氧化碳 1.76 kg。 乘出租车行驶相同距离,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是乘公共汽车 的 8 倍。
考点3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易燃物和易爆物
2.爆炸的条件:
气体在有限的空间内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 炸。可能的情况如下:
注意: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锅炉爆炸、气球爆炸都是
物理变化。判断一个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关键是看它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的燃烧,产生气体膨胀
属化学变化
知识网络
燃烧 燃烧与灭火
灭火原理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煤
燃 料


燃料和热量
化石燃料 石油 天然气 化学反应与能量


对空气的影响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人教版
考点1 燃烧及其条件
1.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是指
考点整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涉及燃料及其利用,以下是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燃料的定义:燃料是用来产生热能或者做功的物质。

2.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光、声等现象的化学变化。

3. 燃烧所需的条件:燃料、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4.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着火温度。

5. 燃料的分类:- 有机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是从化石中提取的,主要成分为碳和氢。

- 无机燃料:如氢气、氧气、臭氧等。

6. 燃料的利用途径:- 燃烧发电:利用燃料的热能产生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 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

- 工业生产:生产钢铁、化肥等。

- 生活用途:取暖、烹饪等。

7. 燃烧产物:燃料燃烧后会产生水蒸汽、二氧化碳、氮气、一氧化碳、硫化物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 燃料的利与害:- 利:燃料可以提供能量和动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 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同时,燃料的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9. 节约能源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节约能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 方法:科学使用能源,开展节能宣传,推广节能技术,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10.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形成类似温室的作用,使地球温度上升。

- 全球变暖:由于温室效应加剧,地球的气候变得越来越热,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问题。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点总结。

除了了解这些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实验观察等方式来加深对燃料及其利用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料及其应用?学问点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 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猛烈的氧化反响。

⏹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试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展〕:【试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枯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外表上水的白磷,视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视察现象。

【试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 白磷在水下燃烧。

【试验分析】如右图〔1〕。

①及②比照,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及可燃物燃烧所须要的温度有关。

①及③比照,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及是否及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及图〔2〕比照,再次说明:燃烧必需有氧气〔空气〕。

【试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及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到达着火点⏹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假设改进上述试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展尾气处理。

⏹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及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到达着火点。

【考前须知】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上下跟外表积的大小、颗粒惋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全部的燃烧都须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意,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 灭火⏹ 灭火的原理:① 去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及其他物品隔离;氧气 〔2〕〔1〕③②隔绝氧气〔空气〕;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考前须知】①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②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顿。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化学知识点是同窗们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局部,大家一定要仔细掌握,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让我们一同窗习,一同提高吧!一、熄灭的条件1、熄灭的定义:熄灭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发作发光发热的猛烈的氧化反响2、熄灭的条件可燃物到达着火点(该物质着火熄灭所需的最高温度)的温度可燃物与氧气/空气充沛接触(一)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响反响方程式:2Mg+CO2(扑灭)C+2MgO现象结论:具有猛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响都是熄灭(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响反响方程式:2Na+Cl2(扑灭)2NaCl现象置换反响: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响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响即A+BCB+AC火柴杆竖直之后为何会逐渐熄灭?答:由于火柴杆的温度会达不到着火点3、特殊的熄灭自燃白磷:大批白磷保管在冷水中(隔绝氧气)缓慢氧化:积聚热量引发自然(缓慢氧化,不一定引发自燃例如:铁生锈、食物蜕变、人类衰老、橡胶老化)爆炸:可燃性气体、液体的蒸发或粉尘在空气中(肯定有氧气)浓度到达爆炸极限时,点火或遇火星会爆炸H2,CO,CH4,C2H5OH,面粉二、灭火与防火1、灭火原理降低火场温度隔绝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2、常用灭火器水酸碱灭火器:化学方程式干粉灭火器:化学方程式STOP30灭火器:价钱昂贵附:STOP30有多项优点胜过传统灭火器,它能彻底扑灭不同类型的火灾(例如因纸、油、溶剂和燃料惹起的火灾),且可以平安地运用在最高达380伏特的电器用品上。

它是高度耐热的。

STOP30尺寸小巧,重量只725公克,高26公分(厘米),直径73公厘(毫米)。

STOP30于数秒内立刻失效,运用者只需求摇晃罐子,取下卡笋,再按下去喷出泡沫。

STOP30 主要由含多价添加剂(阴离子及酸硷性兼备的张力活性剂、甘油及防腐剂)的水组成,以氮气推进, 该成分会构成快速掩盖火焰的泡沫。

泡沫发生一层薄膜,阻绝氧气,防止死灰复燃,令火焰在几秒钟内熄灭。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1.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卫生间的大理石地面有污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B.自来水可以不经过煮沸消毒直接用于洗涤衣物C.油锅内的油着火可以用水灭火D.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答案】B【解析】A、卫生间的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洁厕净显酸性,会发生化学反应,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错误;B、自来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杀菌,可以直接用于洗衣服,正确;C、油锅内的油着火不能用水灭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D、因为亚硝酸钠有毒,有致癌性,故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错误。

故选B。

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降低了灯芯的着火点【答案】B【解析】【详解】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正确;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错误;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不能降低灯芯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B。

【点睛】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A.隔离空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温度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选B。

考点:灭火的原理。

点评:灭火的原理有:1、隔离空气;2、隔离可燃物;3、降低可燃物温度。

4.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word)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word)
A.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
B.煤炭脱硫,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植树造林,减少土壤沙漠化
D.污水要集中排放到大海和江河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就主要来自现代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要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就要开发新能源,实行低碳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空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煤的燃烧,煤炭脱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物质燃烧时,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正确;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正确。故选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1.燃烧的条件(控制变量法):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缺一不可
2.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烧杯中热水的作用:隔绝氧气,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探究燃烧的条件:酒精灯放置的位置:两者之间这样做的目的是:受热温度相同
4.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5.充分燃烧的条件:①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6.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例如: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锅盖盖灭酒精灯着火湿抹布盖灭灭火原理都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森林着火前方树木砍掉(设置隔离带)关闭燃气灶阀门灭火原理都是清除可燃物
高层建筑物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用嘴吹灭蜡烛灭火原理都是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7.例如:人要实,火要虚,这里面的虚就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将煤球变为蜂窝煤这一变化目的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7.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属于可再生能源,为混合物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8.粉尘爆炸实验:鼓入大量空气的目的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罐,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8.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点燃CO2 + 2H2O
9.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点燃2CO2 + 3H2O。

燃料及其利用

燃料及其利用

燃料及其利用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氧气的浓度越高、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越旺盛
3、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氧化钙与水反应,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等。

4、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如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5、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且不可再生
....能源)
6、SO2、NO2溶于雨水引起酸雨:
7、两种可再生能源: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乙醇。

8、车用乙醇汽油的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9、新能源: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
10、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资源丰富,燃烧值大,无污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知识点一:燃烧和灭火1.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氮气B.氮气C.甲烷D.二氧化碳2.(1)炒菜的油锅着火了,可用采用的方法灭火;图书、档案等着火了,可以用灭火器;(2)森林着火时,常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刀,原理是;(3)加油站、面粉厂、纺织厂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目的是防止这些地方的空气中混有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引发爆炸。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着能量的变化,有些反应热量,有些反应热量。

2.下列属于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有,属于吸热的化学反应的有①燃烧②光合作用③生石灰和水④镁和稀盐酸⑤碳和二氧化碳⑥食物腐烂⑦金属生锈⑧呼吸作用3.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的是()A. 乙醇燃烧B.呼吸作用C.光合作用D.苹果腐烂4.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的是()A.铁钉生锈B. 生石灰和水C. 镁和稀盐酸D.碳和二氧化碳5. 能量可以相互转转化,氢气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能,电解水时电能主要转化为能;请列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被用于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实例。

知识点三:化石燃料的利用1. 化石燃料三大化石燃料是指煤、和,它们都是(填“可”或“不可”)再生的能源,它们都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1) 煤主要含有元素,将煤做燃料,主要利用元素与氧气反应所放出的。

(2)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煤的加工产品:煤焦油、、,该过程属于(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其中可以用做生活燃气。

3. (1)石油主要含有两种元素,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的产品有、、,该过程属于(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石油的加工产品中,可以用做汽车燃料的有、;可作为家用燃料的是;可用于铺路的是。

4. 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_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5.(1) 有时燃气灶或煤炉会产生黑烟,是因为燃料中的碳不能燃烧,并会产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清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清单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知识清单一、燃烧与灭火1.燃烧:(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需满足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破坏燃烧条件灭火满足任意一个条件即可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但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也能发生爆炸。

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区别和联系: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可燃物的燃烧等;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等。

2.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做饭、取暖、火力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

四、燃料的合理利用1.化石燃料:(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都属于混合物。

其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

(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①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②甲烷的化学性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具有可燃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

2.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形成浮尘。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五、能源的利用和开发1.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可燃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清单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清单
能源
化学
性质
可燃性:(化学方程式)
用途
目前人们在汽油中加入乙醇,称为乙醇汽油,可以缓解能源的不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常见的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

形成:古代植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
元素组成:
分类:
石油
形成: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元素组成:
分类:
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3还原性:(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
用途
一氧化碳
物理
性质
无色、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
密度。
化学
性质
1可燃性:(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火焰,放出
2还原性:(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
③毒性:极易与血液中的结合,造成体内缺氧而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用途
乙醇
物理
性质
无色、的液体,溶于水,属于
灭火
原理



常用灭火器
1,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2,用来扑灭油、气、电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失火
四、常见的燃料
氢气
物理
性质
无色、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
密度。
化学
性质
1常温时性质。
2可燃性:(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火焰,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生成,放出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总结
一、燃烧
燃烧
概念
一般情况下,燃烧是指与空气中的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1】燃烧和灭火1.燃烧(1)定义: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①物质必须是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可燃物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三者之一即可)。

灭火器材:(1)水基型灭火器: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一般性火灾。

(2)干粉灭火器:除用于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3.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有:①鼓入足够多的空气;②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农家肥料的腐熟、酒和醋的酿造等。

5.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6.由于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接触,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必须严禁烟火。

7.不同的火灾,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灭火原理和方法,当发生火灾时,应知道一些自救的方法,如: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到窗口呼救等。

【知识点2】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1.、、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化石燃料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⑴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硫元素等。

⑵石油也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元素。

将石油加热分馏,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等。

⑶在三大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最清洁的燃料,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____________2.酒精的学名是,化学式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做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讲学)课标定位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重要性。

4、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知识在线知识点一、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在地壳中的储藏量是有限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燃料燃烧不充分,不但产生的热量少,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等物质,污染空气,燃烧时充入足够多的空气或者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化石燃料燃烧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是氢能源,其他新能源还还有乙醇、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1.煤和石油的比较(1)煤和石油都是复杂的混合物。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复杂化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煤作燃料主要是利用煤与氧气反应所释放的热量。

(2)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骸埋在地下经长期复杂而形成的一种粘稠状的液体,它是由沸点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石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3)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等多种产品,这就是煤的干馏。

其中,焦炭可以用于冶金工业(如炼钢、炼铁等);煤焦油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焦炉煤气的主要成分是及其他气体,可以用作燃料。

煤的干馏是一种化学变化。

(4)利用石油里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把石油加热蒸发而分开,可以提炼出很多石油产品,这就是石油的分馏。

石油蒸馏后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各种溶剂、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沥青等。

石油的分馏是一种物理变化。

2.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区别煤气作为生活燃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等,而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1
6.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编号
A
B
C
D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A。
1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②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点(原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点(原创)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1:燃烧与灭火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气氧化反应。

注意: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H2在Cl2 中燃烧生成2HCl,Mg在CO2中燃烧生成MgO和C。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3.灭火的原理(只需其一)①消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注意:灭火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常见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知识点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注意: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

一切可燃物质(固、液、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爆炸2.认识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P133)3.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①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开灯检查,应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②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

③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通风、严禁烟火。

④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

⑤进入枯井或深洞时应做灯火实验。

知识点3: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放热反应:燃料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多数金属与酸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等。

②吸热反应: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 + CO22CO)③注意:并非只有化学反应才有能量的变化,物理变化中也可能伴随有能量变化,如摩擦生热。

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热反应,如木炭粉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就是一个放热反应。

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属于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 黑色的金子”①组成:主要含碳元素②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主要含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③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2.石油:“工业的血液”①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②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③炼制原理: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④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⑤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⑥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将电压表直接接在该番茄电池上,会损坏电压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可知,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为铜片,因此铜电极为正极,故A错误;番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番茄电池形成通路后,电流从正极留向负极,因此电子从负极留向正极,即电子将从锌电极流出,故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电压表示数较小,小于电压表量程,因此将电压表直接接在该番茄电池上,不会损坏电压表,故D错误;故选B。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故选D。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B.燃烧必须有氧气参与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可燃烧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答案】D
【解析】
A、天然气泄漏时禁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打开排气扇,可能产生火花,导致爆炸,错误;B、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错误;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得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故选D。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故选D。
12.在番茄上相隔一定距离分别插入铜片和锌片,即为番茄电池.将铜片、锌片与电压表相连,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电极是番茄电池的正极
B.番茄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番茄电池形成通路后,电子将从铜电极流出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1×12):(16×6)=204:12:96=17:1:8;17:12: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故选:C。
5.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下列有关乙醇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考点定位】电压;电流;电能
13.实验1和实验2用于研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仍会继续燃烧
B.实验1中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实验1中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热水的温度比铜片的低
D.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答案】B
A. 电解水B. 水力发电
C. 太阳能热水器D. 干电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B.水力发电的过程是将水能转化成电能;C.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D.干电池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D。
15.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A.移走可燃物B.隔绝空气C.防止酒精挥发D.降低酒精着火点
17.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答案】C
【解析】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B、垃圾中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正确;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故选C。
10.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形成混合物,各成分保持自身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B、乙醇是有机物,故是由乙醇分子构成,故错误;
C、乙醇汽油的使用只能减少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故错误;
D、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是氧化物,故错误。故选A。
4.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3.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乙醇(C2H5OH)制成的车用乙醇汽油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它将逐步取代现有的92号汽油。下列关于乙醇汽油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和汽油混合后将继续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B.乙醇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乙醇汽油的使用将彻底避免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污染
D.乙醇属于氧化物
故选A。
【点睛】
有机物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与有机化合物对应,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7.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1.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灭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盖上灯帽时,酒精灯中的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答案选B。
考点: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加热器皿-酒精灯
16.用推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3
B.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乙醇分子中质子与电子的数目不相等
D.乙醇溶液溶质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共九个原子组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
A.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水的化学式为H2O,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所以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3,故正确;
故选A。
6.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Z、W是有机物
B.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0%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
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X、分别是Y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Z、W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 CO2+2H2O.
8.2017年4月15日万州某中学对全校师生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宣传活动。生活中的下列措施不安全的是( )
A.家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迅速用水扑灭
B.禁止乘客将汽油、鞭炮等带上高铁
C.突遇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
【答案】A
【解析】
A、家内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迅速用水扑灭,以防触电事故发生,故A错误;B、汽油、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为安全起见,禁止乘客将汽油、鞭炮等带上高铁,故B正确;C、突遇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使人窒息,故C正确;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面粉的粉尘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为安全起见,严禁烟火,故D正确。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
B.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A
【解析】
A、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气泡产生,错误;B、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正确;C、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正确;D、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可用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正确。故选A。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