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专题检测易错题集锦(含答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文化生活判断题(后附答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明文化因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2.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归结于社会实践。
3.文化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等静态的形式,还包括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等动态过程。
4.文化随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5.兔年新春,暮星和月,半人座流星雨上演新年天空,昭示着文化的独特之意。
6.文化决定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并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7.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产生经济效益。
8.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9.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10.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
1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12.处在较高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13.文化程度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1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15.原生态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6.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7.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决定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和行动的选择。
18.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19.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0.东北人喜欢以酒会友,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1.“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认识文化的传承”体现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
22.知识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
23.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4.文化是文人创造的。
25.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26.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7.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8.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强制的。
29.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城市文化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题纠错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题纠错易错点1: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易错快攻:(1)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虽然是精神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即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是无条件地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易错点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易错快攻:(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2)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和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地位的作用,不能混淆,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文化决定经济、政治。
(3)文化具有双重性。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阻碍社会的发展。
注意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偷换概念的选项。
(4)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是唯一力量,更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易错点3: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易错快攻: (1)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实力与文化实力,前者是“硬实力”,后者是“软实力”。
(2)物质实力是基础,文化实力是在物质实力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文化实力的大小反映着物质实力的大小,进而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在国际交往中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没有硬实力的后盾支撑,单纯文化的作用是有限的。
易错快攻22 文化对人的影响易错点1:交往方式是具体的行为,思维方式侧重人们的思想观念易错快攻:(1)交往方式是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侧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判断题易混易错
文化生活判断题(后附答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明文化因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2. 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归结于社会实践。
3. 文化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等静态的形式,还包括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等动态过程。
4. 文化随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5. 兔年新春,暮星和月,半人座流星雨上演新年天空,昭示着文化的独特之意。
6. 文化决定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并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
7. 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产生经济效益。
8.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9.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10. 文化就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
11. 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12. 处在较高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13. 文化程度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14.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15. 原生态的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6. 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7. 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决定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和行动的选择。
18.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19. 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0. 东北人喜欢以酒会友,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1. “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认识文化的传承”体现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物质载体之中。
22. 知识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
23.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4. 文化是文人创造的。
25. 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26.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7.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一)1.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
(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一回事。
(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赚钱为目的。
文化产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3.对待外来文化就是排斥。
(注意:①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三点:吸收(取其精华)、批判(去其糟粕)、创新(洋为中用)。
②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
)4.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5.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
(不矛盾。
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否则就失去根基。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6.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与基本途径是一样的。
(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有两条: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相互交流、融合、借鉴,即:面向世界、播采众长。
)7.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片面。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是相互促进的。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又不断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和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二)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注意: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汇总!(专题二)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汇总!(专题二)易错知识1、文化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角度来说的,从性质上还指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2、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改为“部分内容”)3、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4、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改为“民族节日”)5、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相互交融的)6、民族文化高于世界文化。
(各民族一律平等,不能说“高于”)7、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的生活文化状况的体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而不是单纯指当前的文化生活。
)8、世界必须形成统一的文化。
(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强制性地统一。
)9、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
(多样性)10、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也应多样,不能消除差异)11、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
(只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该国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国家全部历史文化的一部分13、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改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4、文化交流是单向的。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既包括引进外来文化,也包括向世界推广民族文化。
)15、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等环境中形成的,并不是适合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因此不能盲目交流与借鉴。
各国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都渗入了“糟粕”,因此不能不分好坏地随意借鉴。
)16、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改为“口语”)17、大众传媒是从网络的广泛运用开始的。
(改为“印刷媒体的推广)18、世界上每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18讲《走进文化生活》易错题集锦(含答案)
走进文化生活1.2019年2月27日,由国家互联信息办牵头,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信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九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深入开展整治互联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据此完成第1~2题。
开展整治互联和手机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①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的表现②会限制文化市场的发展③有利于克服文化市场的缺陷④有利于保持洁净的文化环境、保持文化内容的健康安全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分析提示】传播不健康的信息,是文化市场自发性的表现,要求国家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和引导,保持内容的健康安全。
①③④正确,②观点错误。
2.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该( )①从源头上治本,铲除“黄毒”②加强政府职能,打击青少年犯罪③从小培养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④加强文化建设,提供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答案】A【分析提示】本题考查针对当前的络环境,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①④正确,故应选A项。
3.近年来,恶搞是文化领域的“新时尚”。
在一本畅销书里,“诗仙”李白被重塑成一个古惑仔形象,被包装成一个组织过黑社会、为美色打群架、甚至是吃软饭的著名“混混”。
这给我们发展文化的启示是( )A.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要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C.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文化多样性的统一D.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答案】B【分析提示】材料中属于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忧”的现象,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B项正确。
4.(原创)2019年8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再次深入开展,众多编辑记者,带着责任,牢记使命,奔赴一线。
这是基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③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④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先进文化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分析提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强调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归纳】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点文化生活
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点(文化生活)专题9《文化与生活》1.不能将文化的来源与人们获得文化的途径混为一谈。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的唯一来源。
一切文化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如:参加实践、接受教育、阅读书籍、与他人交流等。
2.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是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讲的,强调的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不同,要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弘扬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抵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侧重于从动态、文化发展的趋势的角度讲的,强调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日益加深。
一方面,经济日益文化化,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文化日益经济化,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市场上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并且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3.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色彩,但是,地域不同,文化也有相似之处。
受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基于实践活动具有共性、人们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也会促进文化走向融合,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化必然存在着共性。
4.文化与经济不是同步发展的,二者也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超越经济的发展,也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题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0、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11.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2.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13.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14.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15、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6.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17.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1。
(完整版)(政治)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
(完整版)(政治)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弟一単元文优与生活第一课文牝与社会E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等非意识形态的却好”罠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肯和立字零其有敢识形态性质的部分.(飾?世界观、人生观、价彼观等足員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冊分,白然科学和技术、鬲言和文字幾迭非童识形态的部分J2. 人的文化素养長天生的/自废理成ffh(惜,人附的文优素养不是犬生的,而足通过对牡会生活的体鉴’轉掰是通过參与文化活动、接哽文化揃识教育両理步壤养出来的+ > 乳文化是一种物质力罐勺(错"文优是j种稱神力虽"4、文化作为一种椿伸力绘,旌直接转化为物航丿」拭”文优作为一却梢神力斌卩能够转犹为胸质力lit但不能肓接转化为物质力童,需耍在人心认识世界、改造扯界的过程中才能辖化为物质力亂J N文化促进社会的笈展。
/文化皑碍社会的发囲<m-文代对社自发展的影哺具荷取重性.先班、健康、忧秀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囱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皱展?)< p=""> 念文化对衽会恼发展起決定作用.艾化的作用只是一种娜响作用,环:能悦是羁决定作用ff0)7.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同步.(错「立化有其口q的倍卓性和相对独立性,它跟经挤、政治或社会的发展并不妊亦步亦趙的.右时先于.有时議后于j&文化是经济、政洎的邂生物和附国总.文化有梵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詁9. 经济均文化2f相决定(错.竝济决定文化.丈化对经祈有反作用)’■, 10. 丈牝与经济相互促进+f措.纥济岌展促进文化发麻,文化不一定促进雜济发耀.文化与经济是相匕影响、柑址交电?)m文优层煤合阖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克要因蠹/基础"(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爭的重矍因素,號含国力的决定性囲累/辜础是经济和科技J第二课文仙人的越响K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毗衣定人们的实践适动、认说活动和思ft方式. {错.文化对人是起*形响"柞用”耶起11决宦尸作用」氛文优的差畀是交往不可逾越前障福"(钳.文牝墓#会彫响人怕的交往.但乘圧不可逾越J3、文化对人的席响是有形的,强制的.(错.文牝时人的妙响一般悬无形的、非遇制的詁転人们接受魅旗向上的文化形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常,人們接受懸康向上的文优彫响,往往是自蹩学习、主动接受文化虑陶的过>乞文化程度是人們立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慕. -(ffi,魅界鬲k人生观、密值观雄人们文化索养的檢业和标蛊?)氣文化能轉丰富人的轉神牡界.増强人的箱神力世,促进人的全面校展. (错,必须是"优雳的文化T仁社绘发展与人的发晨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正确)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立化的多样性与文化铸播k民康节H,是一督国家和民族历史立化成就的邀慕标志.(甜” JtltS产,是一个国亲和民族历史文化嵐就的重耍标志。
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点.doc
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点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判断一、文化与生活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注意:错。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一种文化)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注意:错。
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错。
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注意:错。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5、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注意:错。
文化不等于文化教育程度。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注意:错。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错。
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作用。
)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注意:错。
是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0、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注意:错。
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前两单元易错点整理.doc
【易错判断】第一单元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作用。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注意: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注意: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5.从图腾崇拜到信息高速公路,说明文化现象无时无处不在。
(Y )6.文化概念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包括“三观”(Y )7.考古学上讲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人们受教育程度是指狭义文化。
(Y )8.—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Y )9.不同民族文化,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Y )10.最早将“文” “化”二字联为一词是西汉刘向,是指用教育感化手段来治理天下。
(Y )11.经济是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N)12.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附属品。
(N)13.文化有相对独立性,物质条件好、精神文化自然好。
(N)1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Y )1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Y )16.文化块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N) ------------ 影响17.孟母三迁,就是看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考政治考前复习 文化生活 突破选择题易错点
《文化生活》选择题易错点一、基础(基本)◇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根本◇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三、集中◇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四、决定◇一定的文化由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五、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六、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人;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受文化影响的客体。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生活》高考易错知识归纳整理
二轮复习:高考模考易错题汇总必修3《文化生活》专题八文化作用与文化发展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规定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2.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生命力取决于同科技的融合。
4.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修养。
6.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7.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8.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9.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10.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11.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
12.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13.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14.“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15.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16.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17.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18.物质生活比文化生活更重要。
19.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20.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21.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22.优秀的文化创造时代的未来,决定时代的走向。
23.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24.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25.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26.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7.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28.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29.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30.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1.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
3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3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34.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5.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36.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点汇总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错点汇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提醒: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提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提醒: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提醒: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
(提醒: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派生物。
)6、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提醒: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7、优秀的文化创造时代的未来,决定时代的走向。
(提醒:优秀文化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8、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提醒: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9、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提醒: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10、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
(提醒: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3、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提醒: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023高中政治文化易错点解析
2023届政治高考《文化生活》易错点解析<(▰˘◡˘▰)1.人的精神力量源自人的文化素养。
【点拨】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人的精神力量源自客观的社会实践。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点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点拨】①真正的文化(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文化(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点拨】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对经济起积极的反作用(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经济起消极的反作用(阻碍社会发展)。
5.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点拨】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6.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点拨】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在员工中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归根结底是第二性的东西,不能将文化的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文化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组织的发展亦或社会的进步。
7.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点拨】①综合国力由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实力共同构成;②在综合国力诸因素中,经济处于基础地位,起决定作用。
相应地,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归根结底也是以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和核心,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设计】2018高考政治总复习易错题集锦(试题+答案+分析提示):阶段综合--文化生活1.“心暖经济暖”,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C.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D.文化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答案】B【分析提示】材料强调信心对战胜困难的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表明了优秀文化的力量和作用,B项正确,A、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项错误。
2.“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推动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
这反映了“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A.决定经济的发展B.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C.对经济具有反作用D.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答案】C【分析提示】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超女选秀”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说明了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C项符合题意。
3.《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答案】D【分析提示】墨子这句话的本意是说,人性如素丝,被青色沾染就变成青色,被黄色沾染就变成黄色,沾染的色彩变了,它的颜色也随着变化,被五色所沾染,它也就变成了五色。
所以说沾染不可以不谨慎。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D项强调要以人为镜,见人长者取之,见人短者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符合题意要求。
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4.“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镌刻在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迎春桥头的这副对联,百年来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如皋人的心灵,“爱”的篝火在如皋人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心接力中越燃越旺。
这体现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可改变也不能消除④人们对文化的影响只能接受不能选择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A【分析提示】百年来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如皋人的心灵,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说法错误。
5.2019年7月31日,澳大利亚北领地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地区“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孔子学院“茁壮成长”有利于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③中华文化主导世界文化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A.①②B.②④C.①②D.①③④【答案】C【分析提示】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其在推广的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①②④当选。
③说法明显错误,不选。
6.2019年6月9~18日,由文化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活动在北京举行,主办方邀请与讲座内容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
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①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④印证了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和趋同的历史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C【分析提示】①错在“基础”上。
④错在历史“趋同”上。
7.中国菜如今有了官方标准英文译名,如“红烧狮子头”在标准译法中被称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而不能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脑袋)。
一位餐厅负责人称:“如果外国客人看到菜单中有狮子的脑袋,一定会向动物保护组织投诉的。
”这体现了①中西方文化具有趋同性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④中外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③④【答案】C【分析提示】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②③符合题意。
文化具有多样性,①中“趋同性”的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④不选。
8.某制鞋公司成立初期收集了300多双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鞋,认真研究了“谢公屐”等典故所代表的文化经典,然后把鞋与民俗、民间文学等结合起来,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鞋”。
从“鞋文化”到“文化鞋”说明A.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D.文化继承就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答案】B【分析提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研究历史上的“鞋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制作“文化鞋”,并不代表对优秀传统文化应先继承后发展,A项说法错误。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而不能仅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C项说法错误。
D项说法明显错误。
9.“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①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②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A【分析提示】“没有底蕴”强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扬弃的继承”强调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①②正确;“没有原则的包容”强调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正确;③不符合题意,不选。
10.“海派清口”是从上海的单口滑稽、北京的单口相声等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的,其内容涉及社会热点,传播的是快乐的思维方式和幽默的人生态度,因而深受观众喜爱。
这启示我们①发展大众文化需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②文化创新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③大众文化要在博采众长中渐趋统一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分析提示】材料中“从上海的单口滑稽……”和“其内容涉及社会热点”等信息,体现了发展大众文化和文化创新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①②正确;③中“渐趋统一”和④中“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说法错误,均不选。
11.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研讨会倡议把每年的谷雨设立为中华汉字节。
设立中华汉字节旨在表达对汉字文化的敬惜之情,呼吁人们学好汉字、用好汉字。
汉字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发挥着巨大作用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③汉字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分析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②错误。
③说法不符合事实,①④正确,选C项。
12.“神八飞天接天宫,蛟龙入海探地府。
北斗上天照九州,神九对接入天宫。
”中华民族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
下列与此精神相一致的是①愚公移山、精卫填海②嫦娥奔月、卧薪尝胆③刮目相看、胸有成竹④夸父追日、大禹治水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D【分析提示】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
①④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13.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这表明①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禀性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④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分析提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②④说法错误。
14.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诸多要素,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最佳载体,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传统节庆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最佳载体,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B.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C.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传统节庆活动D.中华民族精神是优秀节庆活动的结晶【答案】B【分析提示】材料体现了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
C、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
15.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和体现③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充溢着从容淡定的情怀,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C【分析提示】材料中的对联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充溢着从容淡定的情怀,③④符合题意。
①中“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说法错误。
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6.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班会上,某同学认为依托微博、视频站等移动互联新媒体发展起来的“微电影”清新朴实、短小精悍,但是良莠不齐,会冲击传统院线里的大电影,不利于文化建设。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微电影”是一种快餐文化,不宜发展②文化创新能促进文化的发展③发展“微电影”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④只要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应倡导和引导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分析提示】此题考查对文化市场的理解。
“快餐文化”并不一定就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排除①。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排除③。
17.面对漫画中的观象,我们应该A.大胆创新,不断推进娱乐文化的发展B.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创新内容和表现形式C.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奏响文化主旋律D.把传统文化娱乐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答案】C【分析提示】漫画讽刺了近年来部分影视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戏说、恶搞的现象,这启示我们应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奏响文化主旋律,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18.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建设和谐文化,应当A.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C.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答案】C【分析提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应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