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治未病地内涵

合集下载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背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况普 遍,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为主,调理 为辅,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中医治未病理念
未病先防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饮食、 锻炼、情志调养等多种方法,增 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疾
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
在疾病发生后,要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运动锻炼建议
量力而行
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 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 身体损伤。
持之以恒
注重调整
在运动过程中注重呼吸、意念和动作 的协调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锻炼,以增强 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情志调养技巧
心境平和
0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情绪波动,以维持身心健康。
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
如便携式心电图仪、血压计等,可随时随地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
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系统
通过智能家居设备,实现家庭环境的健康监测,如空气质量监测、 温度湿度监测等,为家庭成员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大数据分析在健康评估中价值
健康数据整合与分析
将个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 家族遗传等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 ,评估个人的健康风险,为制定 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提供依据 。
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 和思虑过度。
失眠问题改善方法
失眠问题表现
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 、早醒等。
中药泡脚
选用安神药材进行泡脚 ,促进气血运行、舒缓
紧张情绪。
耳穴压豆
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 到镇静安神、调和脏腑
的作用。
睡前按摩
进行头部、面部、肢体 的轻柔按摩,促进放松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 顺逆》篇之“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 病,不治已病。”
2、“治未病”的实质内涵(3)

分析经文可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论“治未病”,属中医养 生学范畴之论,指人体处于未患病的健康状态时,即应通过合理的养 生调理,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灵枢· 顺逆》篇所论“治未
未病的涵义(3)

其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根 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
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
《难经》及《金匮》中有“肝可传脾,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自《内经》,其基本 思想经历代医家充实、发展,最终形成独特
的学术内涵和理论体系,是中医学重要防治

相对于“未病先防”和“将病先防”原则而言,“既病防变”
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则虽属“退而求其次”的“治未病”原则,但从实践角度看,
4.“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原则主要按照“调摄为主、治疗为辅” 的基本宗旨,采取各种相应措施,着力祛除留滞未尽
之余邪,恢复机体气血精神、脏腑功能,促使机体完
中医治未病理论
的基本知识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胡学军
引言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治疗学领域中的重要 理论,其思想构建和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对
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这一理
论的精髓对当代中医理论创新和临床发展仍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中医 “治未病”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研究,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适寒暑,外避邪气,预防致病因素的侵袭,两相得宜,
以达长期保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2)既病防变:在疾病初起或病情尚轻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 疾病进一步恶化。
1、“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 基础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治未病”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学说。这些学说为“治未病”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根据阴阳五行 学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 及其指导意义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内涵解析
引言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闻名于世。其中,“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 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期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治未病”理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推动 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 育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治未病 理论,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于及早预防和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指导读者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结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代表,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治, 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理论不仅对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治 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调理,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病先防: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采取适当的调理措施,如 饮食调整、运动等,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2、既病防变:当身体出现某种不适症状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 进一步发展。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采取调理措施,防止疾病复发。
一、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含 义
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达到预防疾病、 保持健康的目的。治未病理论强调重视身体健康,及早发现疾病的先兆,采取措 施进行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中医“治未病”的历史和起 源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 华佗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认为预防胜于治疗。张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谢谢观看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 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
目录
01 引言
03 现实意义探讨
02 中医治未病理念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在当今社会,健康成为了人们越来越的焦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中医“治未病”理念逐渐引起了广泛。治未病旨在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强调养 生、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综合调理,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及原因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身体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大、食欲不 振、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影响生活质量。亚健康状态的原 因有很多,如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此外, 环境污染、电磁辐射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

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内涵的理论探讨

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内涵的理论探讨
用价 值 。
中医学 的养 生之 道 , 千 年来运 行 不衰 。 今仍 数 至 为 中外人 士 津津乐 道 的养 生学 说涉及 中华文 化 的其 他典 籍 , 仅 限于 医学方 面 , 不 其源 甚至 与儒 释 道等 都
有广泛 的联 系。
《 老子 道德 经》 :知足 不辱 , 说 “ 知止 不 殆 , 以长 可 久 ” 庄子 ・ 。《 在宥 》 :抱 神 以静 , 将 自正 。必静 必 说 “ 形 清 , 劳女 ( ) , 摇女 ( ) , 无 汝 形 无 汝 精 乃可 以长 生 ” 《 。 孔
则 和行 之有 效 的养 生方法 ,为养 生理论 的形 成 做 出
了重要 贡献 。
医“ 治未 病 ” 的基础 工 作和根 本 出发点 1 “ 2 智者之 养 1 。
生也 , 必顺 四时 而适 寒 暑 , 和喜 怒 而安 居 处 , 阴 阳 节
而调 刚柔 。如是 , 则僻 邪不 至 , 长生 久视 。” 《 ( 黄帝 内 经 》 只 有掌 握 和 应用 正 确 的养 生方 法 , ) 并且 持 之 以
病情 发展 。如 此 . 才能把 握 治疗 疾病 的主 动权 , 具备 “ 治病 十全 ” “ 的 上工 ” 术。 之
为 贯彻 国务 院副 总理 吴仪 同志 关 于开展 “ 未病 ” 治 工作 的指 示要 求和 卫 生部部 长 陈 竺、 副部 长王 国 强 同
志在 首届 “ 未病 ” 治 高峰 论坛 及“ 治 未病 ’ 康 工程 ” ‘ 健 启动 仪 式上 的讲话 精神 , 配合 北京 市 中 医管理 局 大力 开
作者 单 位 :0 0 8 北 京 中医 药 大 学 东 方 医 院 治 未 病 中 心 10 7 ,
宋元 时期 ,养生理 论 和养 生方 法也 日益 丰 富发 展 。 代宫廷 编 著 的方剂 专 书《 平圣 惠方 》 载有 许 宋 太 ,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内涵是指在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通过调养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该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更加全面的健康观念,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内涵是指在一个人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确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养生等方式,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个理论的提出,起源于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综合观察和研究,认为人体在其中一种自然的、整体性的平衡状态下,是自愈和自我调节能力的。

对人体的良好调适,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状态,并避免诸多疾病的发生。

现实意义方面,首先,“治未病”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转变了对健康的认识和态度。

传统的医学观念多是以治疗、医治为核心,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而“治未病”理论的强调,使人们从被动治疗疾病转向积极预防疾病,更全面、更健康地关注自己身体的状况。

这种健康观念的转变,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平时的饮食起居、调节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从而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困扰。

其次,“治未病”理论的实践,也是一种健康素养的表现。

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快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处于压力之下,身体亚健康、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治未病”的实践,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这包括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体育锻炼和休息的时间,调节心态和情绪等等。

通过这些实践,人们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机会。

再次,“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可以减轻医疗资源压力。

如今,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很多病人排队等待治疗,尤其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

而通过“治未病”的实施,人们更健康,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就会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此外,由于“治未病”重视整体的健康,包括心理、情绪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医疗支出、节约医疗成本,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节约了资源。

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涵, 并通过总结分析 , 展现 出“ 治未病” 理论 对临床 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c n o a in o h h Co n t t ft e TCM n e to e t n e o e Die s s ta d Is Gu d n i n fc n e o Co c p fTr a me t b f r s a e On e n t i i g S g i a c i
中医学 是一 门 以人体 健康 而非 以疾 病 为 中心 的人 是要 顺应 自然 , 循 “ 未 病 ” 遵 治 的重 要 原 则 。作 为 一个
体生 命科 学 。它不 但 包 括 对 疾 病 的 诊 治 , 包 括 对 养 还
自然人 , 养生 之道 首先 就是 要 与 自然 界 的阴 阳 四时 、 生
s g rvni edsaeporsinw e rayb i lsifl s g h hr n h in e tn 、dut gadcn o- t epeet gt i s r es h na ed e gi、klul ui ei e t di i t grl i sajsn n ot l a n h e g o l n l l y n t n i a n bi ao i r
生 防病 的指导 。“ 未 病 ” 是 中 医 学 从 指 导 全 体 人 长收藏的变化节律保持 同步, 治 就 包括起居 、 饮食 、 精神、 动 群 和生命 全 过 程 的 高 度 而 提 出 的 一 项 最 高 的 治 养 原 静 、 劳逸 等 。顺 应 自然 阴 阳 四时 之 序 以 养 生就 能 达 到 则 。它贯穿 于养 生防 病 、 病诊 断和 治疗 之 中。 因此 , 疾
l g t e b d t oit o n fv e i o y wi a h l i p i t iw,Alo a a y e s te sg i c n e o i t e r n t r ft e ci i u d n e n h h sc o s n l z d wa h i nf a c ft s h o y i emso l c g i a c . i h h n Ke o d T e t n eo e D s a e O s t yW r s r a me tb fr ie s n e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

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

中医“ 治未 病 ’ ’ 的科 学 内涵 和精 髓
李பைடு நூலகம்俊 德
中华 中医药学 会 北京 1 0 2 009
[ 要] “ 摘 治未病” 中 医学 中最 具影 响 的学说 之 一 , 表 着 中 医学 的特 色 和精 髓 。它包 含 的未病 先 防、 病 是 代 既 防变 和对疾 病预 后康 复 中的积极 思想 , 仅是 生命 医学研 究 的核 心命 题 , 不 而且具 有 积极 的社 会 学 意义 , 无论
《 帝 内经 》 次 提 出 了治未 病 的概 念 , 中就 黄 首 其 有“ 圣人 不治 已病治 未病 , 不治 已乱 治 未乱” 上工 和“
维普资讯
世 西医结各杂志 o 第 老鲔 界中 0幸
W r fu ao [or e ai nln ee — e ce 07V] , o3  ̄1 5  ̄ 6e 一[ om [[n g t1r t aa Ws r M d i 20, o2N. —— [ t g 6T di d tn in o — , 2
S h v op e to o c i t O t e de el m n fpr du t y.I hsari e.t e c n o at n s e c ft e t e y i s u s d fOm vi n t i t cl h o n t i a d e s n e o h h or sdic s e r on
Ap o c o t e Sc e tfc Con ot to n s e c pr a h t h i n ii n a in a d E s n e
oft he “ e Pr ventOn of Di ea i s se"
LiJ n e u d
C iaAso it no :ieeMe iie B in 0 0 9 C ia hn s cai f hn s dcn , e ig1 0 2 , hn o C j [ s at P e e t no i a e , n f h s i l nil ho iso et dt n l h e eme ii , - t c]“ rv ni f s s ” o eo emo tn u t e r f h r io a C i s dc e Ab r o de t fe a t e t a i n n

浅析中医“治未病”

浅析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中心的服务对象:一、身体健康、无异常表现,想保持最佳状态者;二、亚健康人群,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三、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即疾病的易患人群;四、病已痊愈。

但需预防复发者;或大病初愈,大手术后身体虚弱,需进一步调养康复者。

浅析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一词见于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一、“治未病”释义(一)中医的“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即对疾病的诊治。

广义之“治”既有治疗之意,也有管理、调理之意,在这里包含有预防、摄生、保健、调理、康复等内容。

很显然,“治未病”中的“治”是广义之“治”。

(二)“未病”——顾名思义,首先是指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是指从健康到发病之前的“病前状态”,也就是病象未充分显露的隐潜阶段,而被误认为健康无病;还有一种是指虽然已经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病情并未继续发展而没有出现向其他脏器组织传变的状态。

二、“治未病”理念的内涵经过历代医家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使治未病逐步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的三个重要层次,或者说是“治未病”的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即“治未病”的第一要义。

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要未雨绸缪,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维护人体的正气,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防治疾病的发生,以保持健康长寿。

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已经发生时,要积极早期治疗,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传变。

瘥后防复即在疾病初愈或康复之后,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注意体质调养,改善体质偏颇,防止疾病复发。

在“治未病”的三个层次中,无论是防病、防变以及防复,其核心都在一个“防”字,这充分体现和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所具有的科学与超前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和理念。

“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的内涵
状态 ; 治疗 方 面 , 未病 思想 体现 在诊 疗 全过 程 , 先是 提 倡疾 病 的早 期治 疗 , 治 首 即所谓 “ 工治 其萌 芽 ” 康 复 养生 方 上 ;
面 , 调疾 病治 愈或缓 解后 , 强 要继 续综合 辨治 , 采取 适 当的调 养方 法及 干 预措施 , 防止疾 病 的复 发 , 保持 身心 健康 。
肝 传脾 , 当先 实脾 。” 就是典 型的治未 病例子 。也 就是说 , 即使 生 了病 , 医生 采取 的治疗措施 , 以防止疾 病 的进 展与恶化 。 可
3在 康 复 养 生 方 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复 . 指疾病 痊 愈后积 极采 取措 施促 使康 复 与防止 复发 。 治 “ 未病 ” 理念 深入 中医学 “ 预防一 治疗一 复一 康 养生 ” 各个 环节 。
很 大 的浪 费 。 以美 国为 例 . 美 国审计 总署 统计 .0 4年 医 据 20 疗 费用 已 占 GD P的 1 %, 整 个联 邦财 政 开支 中 占 1%, 5 在 9 而
同期 美 国 的 国 防开 支 占 2 %。若 此 趋 势 不根 本 扭转 .2 2 0 “0 8
年 , 国医保体 系将无 钱可用 ” 这些危 机 , 仅通过加 大 国家 美 。 仅 卫生投入 、 赖科技 的进 步 . 依 是无法 从根 本上解决 的。根据世 界卫生组 织报告 。 通过 控制 危险 因素 , 至少 可 以预 防 8 %的心 0 脏病 、 中风 、 脑 2型糖 尿病 以及 4 %的肿 瘤 。慢性 病干 预对全 0
者常有头 昏脑胀 。 血压偏高 。 拇指 、 示指麻木 . 眼部或身体某 口、 些部 位 的 肌 肉不 自主地 咽动 … …这 就提 示 医生 应作 早 期诊 疗, 以提高治 愈率。其次 , 是掌握疾病 的发展 变化趋 势 , 医生根 据 中医 阴阳五行 、 脏腑 经络等 理论 , 明确 疾病 发生 、 发展 、 传变 的规律 . 前 预测疾 病可 能 的发 展趋 势 , 早控 制病 情 , 提 及 防止 其 进一步变 化。 张仲景 《 金匮要 略》“ :夫治未病者 , 见肝之 病 , 知

中医治未病的十三养理念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十三养理念是什么

中医治未病的十三养理念是什么在中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治未病”是其核心观念之一。

而实现“治未病”这一目标,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其中,“十三养”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指导。

一养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养神就是要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愉悦。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容易焦虑、紧张,导致神不守舍。

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大喜大悲,通过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让内心平静,以养心神。

二养气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养气要求我们保持呼吸的平稳和深沉,多进行深呼吸练习,同时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正气。

此外,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也有助于调节气息,增强人体的气。

三养形形指的是身体的形态和外在表现。

养形包括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还要注意身体的锻炼,使肌肉骨骼健壮。

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养。

四养筋筋连接着骨骼和肌肉,对身体的运动和支撑起着重要作用。

养筋需要适度的伸展和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导致筋脉拘挛。

按摩、针灸等中医手段也能有效地舒缓筋脉,促进筋的健康。

五养骨骨为人体提供了支撑和保护。

养骨要注重钙的摄入,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阳光照射也有助于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

六养血血是营养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重要物质。

养血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等。

避免过度失血,女性尤其要注意经期的调养。

七养津津指的是人体的津液,包括唾液、胃液等。

养津需要适量饮水,保持口腔的清洁,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以免损伤津液。

八养液液包括脑脊液、关节液等。

养液要注意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避免大汗淋漓导致体液过度流失。

同时,适当的滋补也有助于补充体内的液。

九养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养精要注意节制性生活,避免过度损耗肾精。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过度劳累,以保护肾精。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展开全文“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重在防,防未病与治未病殊词同旨,诗人陈志岁《病中窥镜》云:“偶对玻璃镜,床头漫想思。

颜貌瞒人老,腰肢管自衰。

至防防未病,精补补初亏。

窃珍宾世体,须竟我为为。

”(《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中医治未病有五个基本内容

中医治未病有五个基本内容

中医治未病有五个基本内容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

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

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所以,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

《素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

《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密切结合,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研制方法的优势互补,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安全有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三国时的华佗,根据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促进体魄的强壮。

《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提示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

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

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

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一、“未病”的含义什么是“未病”呢?其实,关于“未病”一词,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各有所指,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未病先防”:“未病”为“无病”,是指人体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2、“防微杜渐”:“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

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

就是目前经常被提及的“亚健康”状态。

3、“既病防变”:“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

简而言之,就是疾病的影响范围还比较小,只影响到一个脏器或很小的范围而未影响到其他脏器或者全身。

比如有高血压病,尚未造成心脏或血管器质性的病变,未造成严重的影响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脑出血等。

二、“未病”与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提出,现代健康理念不仅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完整良好的状态。

还包括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营造生活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之上,拿巨额财政补贴作为代价的医疗保健模式正在成为“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这也警示并告诫我们,不能重复他们既往的足迹,必须另辟蹊径。

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和实践为我们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之路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从古至今,中医对防病养生有着独特的优势。

古人早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

其核心是把“治病救人”转向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

三、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

首先,人的生活起居规律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侵袭,保持身体健康。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

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

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

精选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精选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 "治未病 "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致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 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

所以, “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 拥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备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发源与临床意义《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向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 的观点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 :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 心热病者颜先赤 , 脾热病者鼻先赤 ,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 赤色者刺之 , 名曰治未病。

”此“病未” , 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于无症状或症状尚少、的段。

种潜病可展成某种拥有明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此,“治未病” , 是指通必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展 , 进而使种潜病向健康方向化 , 属于疾病初期治的范。

于《灵枢·逆》 : “上工 , 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 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 , 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 , 不治已病。

”此“治未病”医生的治和水平提出了要求 , 要想成一名高妙的医生 , 要善于防疾病 , 防患于已然。

合代医学的理 , 合各家法 , 能够将人群的健康状分三种:一是健康 , 未病 , 即人体于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 ; 二是欲病未病 , 即体内病理信息匿存在的段 , 或已拥有少量预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 , 但尚不足以断某种疾病 ;三是已病未 , 即人体某一器出了明病 , 依据疾病的律及腑之的生理、病理关系 , 病邪可能入其余腑 , 但病邪尚限制在某一腑未生的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的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

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而,这“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

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这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黄帝经》中的经脉第十篇“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演变唐代医家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经》。

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和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见到“治未病”的理论和应用。

可见古人对于“治未病”思想之重视。

医圣仲景秉《黄帝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唐代医家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的具体方法:“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预防与养生的重要性。

明代的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如:“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在治疗上主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典。

近年来,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实践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治未病”健康基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和“治未病”工程,提出了中医特色的防保服务体系。

卫生部部长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也提出了“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三点意见。

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治未病”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

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

我们看到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从而有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在“治未病”原则指导下,它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预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的预防。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

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

但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

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五禽戏图帛画华佗曾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运动姿态,编成“五禽戏”,作为自己和弟子锻炼身体的方法。

亚健康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联学者Berkm an 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他当时将之称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等。

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

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所占比例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7亿人,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70%以上处于亚健康。

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

亚健康状态多发生在35~45岁之间的脑力劳动者。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世界卫生组织对1万名年轻心梗患者进行调查,最低年龄为20岁,80%低于30岁,“30岁的身体60岁的血管”。

5年间脂肪肝增加了50倍,低龄化趋势严重。

西方国家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的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和功能紊乱所致。

患者自觉头昏、头重、胸闷、乏力、精神不佳,或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多眠、心悸、虚汗、大便失调、小便清长等,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

亚健康往往是人体自我感觉上的异常,无实验室检查异常。

以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非常困难,即便诊断明确,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造成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到位;二是饮食不合理;三是社会压力大,心理平衡差;四是起居生活不规律。

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

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的防治。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容: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容易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

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说法,情志刺激可致正气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现代医学证实心身失调常源于负性情绪的刺激,如长期的高度紧、心理压力、抑郁、低沉、悲哀等的持续作用。

心理刺激导致的心理改变主要是情绪异常,首先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之后出现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分泌、免疫等一系列变化。

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病安从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清静则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即指思想上安定清净,使真气和顺,精神守,无从得病。

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强化修养,树立正确的疾病观,这样不但可防止在致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避免七情损伤人体正气,使正气存邪不可干。

加强锻炼强调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恰当的锻炼可使机体的气血周流,关节滑利,耳聪目明,情志畅达,对于抵御病邪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