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第一单元: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朝的统一: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一了中国。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隋朝最终灭亡。
第二单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间,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开元盛世”。
第三单元:盛唐气象唐朝的经济: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唐朝的文化: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四单元: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对外开放: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十分密切。
唐朝文化对世界的传播:唐朝文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单元:宋朝的政治与经济宋朝的政治:宋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宋朝的经济: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第六单元:宋朝的科技与文化宋朝的科技:宋朝的科技高度发达,四大发明都是宋朝时期发明的。
宋朝的文化:宋朝的文化繁荣昌盛,文学、艺术、哲学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七单元:辽、夏、金的兴亡辽、夏、金的建立:辽、夏、金是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辽、夏、金的与宋朝的关系:辽、夏、金与宋朝的关系复杂,时战时和。
辽、夏、金的灭亡:辽、夏、金最终都被蒙古灭亡。
第八单元:元朝的统一与统治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元朝的统一:元朝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元朝的统治:元朝的统治具有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特点。
第九单元:明朝的建立与发展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明朝的發展:明朝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
第十单元:明朝的后期与清朝的入关明朝的后期:明朝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清朝的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建立清朝。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归纳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归纳笔记一、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联盟、分裂,经历了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的时代,是由诸侯割据、贵族政治、兼并争霸相交织共存的历史时期。
2.春秋时期的主要事件春秋时期,主要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宋、郑、卫三家联合和克制晋国的过程,就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军事技术发展和政治制度变革的历史典范,对中国封建政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后阶段的镜像,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败和封建社会末期政治呈现分裂状态的阶段。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不休,关系错综复杂,从而衍生了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名人。
二、秦朝的建立1.秦朝的奠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王政取代最初的分封国君,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体系。
而秦始皇则是秦朝的缔造者与开创者,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时代。
2.统一战争统一战争,是秦朝之所以能够成功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秦国和周、齐、赵、魏、楚、燕、韩等六国进行了长期的相互征战,最终形成了秦国的军事优势和国家实力,使秦朝一统天下成为可能。
3.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封建制度、法制、计量制、文字制,特别是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制和军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
三、秦始皇的统一与变法1.统一六国秦始皇是秦朝的缔造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2.建立郡县制度秦始皇通过实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郡,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现对全国的直接统治。
3.推行变法政策秦始皇在统一后,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政策,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等,让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制度,使国家得以统一。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学期 人教版 复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学期人教版复习笔记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杨坚,581年,长安
2.统一:589年
3.繁盛及表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
3.分段:永济渠,通济渠,刑沟,江南河
4.影响:隋朝大运河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一个中心:洛阳两个方位:贯通南北三个地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刑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2.贞观之治
一.隋的灭亡:618年唐朝的建立:李渊,618年,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教训,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虚心纳谏。
使得当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我们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一.时间:开元(唐玄宗)二.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
唐太宗与唐玄宗的相同之处:1.任用贤臣 2.提倡节俭 3.重视发展生产 4.重视吏治
三.表现:农业:技术,水利,品种,工具
丝织业
手工业:
陶瓷业:唐三彩
商业
唐朝长安城特点:街道笔直,人口众多,对称,坊市分开
四.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发展生产,减轻农名赋税徭役,任用贤臣,提倡节俭,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
历史笔记七下
唐与吐蕃两件大事: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藏 唐与回纥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唐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唐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难点解析]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意思是历代君王都重视中原汉族人民,轻视少数民族,惟我对 他们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体现了他的“民族平等”政策。 [重点考点] 1.唐朝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各民族一律平等) 2.唐太宗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3.唐与吐蕃关系中的两件事是什么事?有什么意义? (文成公主和亲,金城公主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 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知识要点] 1.唐朝的对外交往政策-----“开放”的外交。 ①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②当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美国有一条大街叫“唐人街” 是指华人居住区。 2.唐对日的交往 ①遣唐使(吸取唐朝文化) ②鉴真东渡(唐玄宗时)贡献,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奉为“艺术明珠”。 ③日本受唐的影响较大 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日本文字是参照汉字进行创制的; 日本社会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唐人的习俗。 3.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 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天文、医学、历算等科技成就。(4)朝鲜音乐传入中 国。 4.唐与天竺的关系 ①最杰出的交往使者是高僧玄奘。 ②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③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重要典籍。
[重点考点] 1.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历史上把这个局面叫什么?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进入了 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唐朝出现繁荣的盛世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先进地位,其民族交往中心,国际性大都市是(长安)。 3.唐朝手工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4.唐玄宗即位时,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5.史书上评价“贞观之风、一时复振”指的是(唐玄宗)在位时期的治世局面。 6.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历史上评价她是“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8、流通七省区:略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着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商业繁荣:①着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第5课“和同为一家”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二、北方──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2、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二、唐与新罗的关系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着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科学技术1、建筑: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③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二、文学:诗歌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2、代表诗人:①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三、书法:“颜筋柳骨”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颜真卿.2、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为玄秘塔碑.四、绘画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2、唐朝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图.五、艺术宝库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六、盛大欢腾的乐舞1、唐初:秦王破阵乐2、盛唐:霓裳羽衣曲以上内容用表格可简化归纳为:一、科技方面二、文学方面诗歌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结束了黄河流域分裂局面.联系: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人物或政权东汉末的曹操、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二、辽、宋、夏的和战1、宋与辽──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3评价:一分为二评价.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负担老百姓,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2、宋与夏和战1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2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三、金和南宋的对峙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金,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3、抗金英雄:岳飞郾城大捷4、宋金和议: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杀害了岳飞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着名的瓷都.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然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开发仅属局部开发成功,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这正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之所以开始趋于平衡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较安定;④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⑤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唐朝“安史之乱”后到五代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开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①自唐朝晚期以来,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局势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①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②政治因素:这表现为: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③经济因素: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规律和启示: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③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④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⑤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⑥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⑦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在祖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保持协调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3、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4、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2、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笔记一、辽、西夏、金的建立与统一1.辽朝的建立辽朝是公元920年耶律阿保机建立的一个蕞尔部落政权,后逐渐扩大领土,包括今天的辽、吉林、内蒙古和长江流域。
辽朝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就。
2.西夏的建立西夏是辽朝后裔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的政权。
西夏曾和大宋多次交战,后来宣宗时期,西夏和辽金联合消灭了北宋的东南雄藩,西夏也因此在西北地区称雄。
3.金朝的建立金朝是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一个政权。
金朝分别在中原和北方建立了两个国家,成功夺占了北宋的都城开封,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和北宋的统治。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少数民族政权,它在辽、宋、西夏时期都有命运纠葛。
4.统一后的影响辽、西夏、金相继兴起,成为中国在北方的三个重要政权。
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兴起壮大,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二、南宋政治制度1.武功制度南宋时期的武功制度是由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所定,后传给高宗,翻译成统分马步文制度《武备志》。
在这个制度下,军队按官位分为统军、分守、马军、步军等,极大地强化了皇帝对军队的掌控。
2.科举制度宋朝时期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面向全国,选拔官员的标准是“学而优则仕”,即文化程度达到了一定水平的人才可以参加考试。
考试内容分为诗、赋、经学和策论,考取了进士称号的人可以直接掌管一方州县,跃升为宰相重臣,是宋朝的精英阶层。
3.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吏、房、礼、兵、刑、工部,是南宋时期的行政机构。
三省六部制度通过设立协调机构和分工协作的方法,有效地修改了官员间权力纠纷的现象,也为南宋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宋代经济与文化1.经济南宋的经济发展十分不错,主要表现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南宋时期,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文化艺术都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时期,出现了以江浙沿海和福建沿海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其中以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纺织品、毛皮等为主,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笔记
2024新版七年级历史笔记一、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 元谋人。
-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 距今时间: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北京人。
-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 距今时间:约70 - 20万年。
-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 生产生活。
-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 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 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2. 原始农耕生活。
-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距今时间:约7000年。
- 居住房屋: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适合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通风防潮。
- 生产生活。
- 农业: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 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 手工业: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懂得使用天然漆。
-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距今时间:约6000年。
- 居住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保暖性好。
- 生产生活。
- 农业:种植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 手工业:制作彩陶,陶器上有精美的图案,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会纺织、制衣。
3. 远古的传说。
- 炎黄联盟。
-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他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
- 尧舜禹的禅让。
- 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南北: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当时为什么能够开通这条河?(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唐朝的建立: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①唐太宗认识到的伟大,吸取了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统治才能。
②唐太宗重视;同时注意。
他还下令。
③唐太宗注意。
2、“贞观之治”的形成:贞观年间,唐朝的政治比较,经济发展,国力逐步。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本是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2、武则天的开明统治: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国力。
人们称她的统治为“”。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开元之治”:统治前期,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
他还特别重视,把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
开元初年,他还命人烧毁,表示。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
2、“开元盛世”: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1到20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1到20课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一、隋朝的兴亡:(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3.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4.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5.创规立制,创新的朝代:▲▲▲(1)选官制度:开始实行科举制;(2)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隋朝大运河。
(3)政治方面首创三省六部制。
(4).赵州桥:李春。
流求:台湾。
6.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征发大量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②多次巡游;③三次征辽东)(2)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二.隋朝大运河(隋炀帝)▲▲▲(专题1)(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三、科举制(隋炀帝)▲▲▲(专题2)(1)创立(隋朝):①雏形: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创立的标志(诞2)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第2课)唐3)改革和发展(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第6课)(4)僵化(明朝):明太祖八股取士。
(第14课)(5)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笔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笔记
标题:七年级历史下册笔记概览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 隋唐时期:
-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的灭亡。
- 唐朝的建立与发展,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繁荣景象,唐朝对外交往的开放政策,如遣唐使的来往。
2. 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
-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结束,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强化,如实行重文抑武政策,王安石变法等。
- 辽、西夏、金与南宋的并立关系,宋词的发展,以及元朝的建立与行省制度的确立。
二、中国近代史部分:
1. 明清时期:
- 明朝的建立与强化专制统治,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明末农民战争。
- 清朝的兴起与康乾盛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状况。
2. 近代中国的开端:
-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三、世界历史部分:
1. 中世纪欧洲:
- 封建制度的发展,庄园经济的特点,基督教在欧洲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2.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以上内容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框架,具体学习时需结合课本详细内容,理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及人物作用,以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和时空观念。
同时,要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完整笔记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中国。
2、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隋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②有利于此后的经济发展,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
4、大运河的历史作用:①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③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④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年号“贞观”。
2、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是:魏征。
唐太宗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
3、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驰。
②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5、《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6、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国号为“周”。
武则天的统治措施:①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②重用酷吏,打击反对派;③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
她的统治历史上被称为“贞观遗风”。
*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知识点1.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主要是指420年到589年之间的中国历史。
这个时期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斗、南朝梁、南朝陈、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政权。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发展和变化,而在政治方面,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是典型的分裂、战乱和动荡。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繁荣的时期,主要是指581年到907年之间的中国历史。
这个时期有隋、唐两个大朝代。
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中期的鼎盛时期。
3. 东南亚的各种文明东南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地域范围广阔,文化多样。
东南亚的各种文明包括了印度文化、汉文化、爪哇文化、泰国文化、菲律宾文化、马来西亚文化等。
这些文明各有其独特的特点,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东南亚独特的文化面貌。
4. 长城长城是中国的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条长城是中国古代各朝代在中央平原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建造的。
长城的全长约8851.8公里,随时代的变迁,不断进行修缮和改建,成为当代中国的象征之一。
5.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王朝,主要是指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朝代:夏朝、商朝和周朝。
6.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主要是指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秦朝和汉朝两个朝代,实现了统一大业。
秦朝和汉朝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7.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指907年到960年之间的中国历史。
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分裂、战乱不断,出现了很多的政权,其中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南汉、闽、吴、南唐、荆南、楚、南平、北汉这十个政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笔记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笔记一、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周朝衰落至战国时期的过渡,统治者逐渐削弱,公族削弱。
战国时期则是一个割据的时期,选择“大一统”的秦国,结束了这个时期。
三、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了很多有影响的制度和政策。
但是由于统治手段残忍,遭到了普遍的反感和抵制。
四、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完成了春秋、战国至秦朝统治下所实现的各项改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非常辉煌的时期。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的统一被打破,许多地区分裂为各自的政治势力,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局面。
同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佛教、道教等宗教。
六、隋朝、唐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时期,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田开垦、技术发展和商业繁荣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随着士族的组建和大规模的土地授予,唐朝经济更加繁荣。
七、五代、十国、宋朝、元朝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军阀割据时期的一个统称。
宋朝是中国第一个发展完全的蒸气机,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蒙古政权,统治者充斥着残酷的殖民思想。
以上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程内容,学生们都应该认真对待,理解其中的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的统一与统治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年号开皇),定都长安2、隋灭陈,统一全国:589年3、隋朝的繁荣:杨坚的“开皇之治”二、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大运河的开凿及概况(1)时间:隋炀帝时期(2)概况:①三点:北:涿郡(今北京)中心:洛阳南:余杭(今杭州)②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③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评价(1)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2)积极作用: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3)消极作用:加重人民负担,加速隋朝灭亡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灭亡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定都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2、用人和纳谏(1)重用人才:选贤任能,知人善用,唯才是举(2)虚心纳谏:魏征三、贞观新政1、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2、主要内容(1)政治上:①虚心纳谏,重用人才中书省(起草政令)②沿袭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门下省(负责审核)③沿袭并完善“科举制” 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2)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篡《唐律疏议》(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实行开明的政策;民族和谐(5)对外关系上:对外开放,兼收并蓄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大增,被誉为“贞观之治”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1、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的统治①重用酷吏;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任用贤能之士;⑤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3、“武周统治”的评价:武则天有“贞观遗风”,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笔记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和亲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3).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太宗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奉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多彩的文学艺术1).诗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一一“诗仙”;杜甫一一“诗圣”,因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2).书法:颜真卿、欧阳询。
3).绘画:阎立本一-《步辇图》;吴道子一-《送子天王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
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唐与新罗的关系唐与新罗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往来)。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倭2、戚继光抗倭(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2.明长城和北京城明长城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谈谈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认识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内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特征表现:政治:国际统一,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繁荣局面。
文化:隋唐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领先世界。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同意多民族国家对外交往: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流呈现双向性,兼收并蓄。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隋的统一隋统一的原因:(1)客观:1.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2.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发展;3.人民渴望国家统一4.南朝的陈政权昏庸无道;(2)主观:1.政治经济稳定,隋朝发展强大军事力量;2.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隋统一的意义:1.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方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有利于南北方政治经济的联系和交流,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通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洛阳为中心):大运河的影响:(积极)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消极)1.加重了隋朝人民的劳役负担2.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之一开通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创科举制度:开创科举制度影响: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3.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高了官员的素质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增强了国家机构办事效率科举制度的含义:1.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2.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制创立背景:1.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2.中央政府为选拔人才,扩大统治范围3.将选官的权利回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隋炀帝的暴政具体体现:1.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2.营造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繁盛的原因:1.吸取隋朝的教训,以民为本,政治清明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重视制度的创新,保持政策的连续性4.整顿吏治,重视人才5.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友好6.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其他国家交流和学习,重视与外国交流唐朝三个皇帝措施共同点:1.轻徭薄赋,重视发展农业2.重视选拔人才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原因:1.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2.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3.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4.实施一系列革新措施(贞观新政)5.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奠定基础贞观之治革新措施:在政治上: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2.制定法律,减省刑法3.添加科举考试项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员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三省六部之间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2.分割相权,有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具体职位:三省:中书省(起草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女皇武则天:武则天统治措施:1.打倒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第三课盛唐风气经济的繁荣: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发展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兴修水利。
中国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
第一课
1、秦隋朝的共同点:
A.秦、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B.秦、隋朝的各项制度,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秦、隋朝不惜民力,连年大兴土木,劳师远征。
D.秦、隋朝历二世而亡。
2、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南北重新统一。
5、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6、隋炀帝耗费民力的表现(隋朝灭亡的原因):
3、隋朝繁盛的原因: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即位后,大力提倡节俭。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被称为“开皇之治”。
4、隋朝繁盛的表现:
隋文帝后期,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长。
l七年级下册历史书知识点笔记
l七年级下册历史书知识点笔记一、中国古代文明1.黄河文明-黄河流域的早期聚居-殷商时期的典型特征2.长江文明-长江流域的早期聚居-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特征二、三皇五帝和夏朝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轩辕、颛顼、帝喾、尧、舜2.夏朝-夏朝的建立-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的经济文化三、商朝1.商朝的建立-商汤的上位-晚期商朝的崩溃2.商朝的政治制度-封建的政治制度-商朝的社会结构3.商朝的经济文化-青铜器-诸子百家四、西周1.西周的建立-周武王的起义-周天子的国泰民安2.西周的政治制度-封建秩序-分封制度3.西周的经济文化-尊卑有序的礼仪制度-周礼的制定五、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时期-东周末年的危局-诸侯争霸2.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六、秦朝1.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重要措施-秦始皇的威权统治2.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权力的高度集中3.秦朝的经济文化-货币制度的创立-兵马俑七、汉朝1.西汉-汉武帝的开拓-官僚制度的建立2.东汉-王莽的临朝称制-光武中兴3.汉朝的经济文化-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汉文帝时期的文化发展八、三国时期1.三国鼎立-曹魏、蜀汉、东吴的兴起-各国的领袖和代表人物2.三国时期的文化-《三国演义》的创作-吴、蜀、魏的文化特色九、两汉魏晋南北朝1.汉朝的衰落-汉末的兵火和政治腐败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衰-佛教传入中国3.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戏曲的繁荣-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十、唐宋元明清1.中国古典诗词的盛行-唐诗宋词的特点-元曲、明清小说的盛行2.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唐宋科技的突破-明清文化的发展概况结语: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书知识点笔记的主要内容。
希望这份笔记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历史七年级下册笔记
历史七年级下册笔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一、隋唐时期。
1. 隋朝。
- 统一全国。
-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大运河的开通。
-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 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科举制的创立。
- 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 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唐朝。
- 贞观之治。
- 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 治国措施:- 虚心纳谏,任用贤能。
如任用魏征为著名谏臣,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房谋杜断)。
-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文化上,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
- 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 女皇帝武则天。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重用人才(如狄仁杰),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开元盛世。
-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
- 措施:- 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等为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第一课1、秦隋朝的共同点:A. 秦、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B. 秦、隋朝的各项制度,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秦、隋朝不惜民力,连年大兴土木,劳师远征。
D.秦、隋朝历二世而亡。
2、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3、隋朝繁盛的原因:A.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 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 年 , 南北重新统一。
B. 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即位后 , 大力提倡节俭。
在位期间 ,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生产。
被称为“开皇之治 ”4、隋朝繁盛的表现:隋文帝后期,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长。
5、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6、隋炀帝耗费民力的表现(隋朝灭亡的原因): 掘长堑,营东都,开运河,修长城,筑宫室,没有节制地巡游,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
7、 618 年,隋炀帝的侍卫将士在江都,发动兵变,将他处死。
不久,隋朝灭亡。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务向洛阳和长安运输。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的开凿, 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隋炀帝时 ,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工程 , 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9、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从南向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4 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 大水系。
10、赵州桥位于今河北赵县。
它由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 700 多年。
11、赵州桥的科学性:A.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 赵州桥长 50 多米,宽近 10 米,净跨度约37 米,拱高 7 米。
C.桥的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孔,既可以加大过水面积,减少夏秋季节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又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和对桥基的压力。
12、赵州桥的艺术性:A.轻巧玲珑,更加美观。
B.石栏板上雕刻的蛟龙,变化多端,“若飞若动”,刀法苍劲,线条流畅,造型古朴。
13、隋朝定都长安。
隋炀帝时,他常住洛阳,洛阳成了政治、军事和漕运中心,被称为东都。
第二课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他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于 626 年登上皇位, 次年改年号为 “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在历史上有 “明君”之称。
3、唐太宗的贤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节用戒奢:他力戒奢侈,尽量节俭,克制自己的欲望,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沿袭了隋朝的中央官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下令精简机构,裁撤了许多冗员。
②招贤用能:唐太宗知人善任,不论资历,不计亲疏,只要是治国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
唐太宗还沿袭隋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确立, 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
科举取士不重门第, 完全取决于考试, 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学人得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
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发展。
③虚心纳谏:唐太宗经常鼓励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错,虚心采纳和改正。
4、“贞观之治 ”的表现:A. 政治清明,经济富裕。
B. 社会治安很好。
C.死刑犯很少。
第三课1、 690 年,武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兴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不要有什么隐瞒。
对大臣们所提的意见, 他也总是“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自称 “武周则天皇帝 ”2、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于:A. 亲自面视考生,开创了皇帝主持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B. 创设武举,选拔武艺好的人。
C.通过鼓励自我举荐、地方官举荐、试官等途径,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
D.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使用酷吏打击反对她的人, 但政治稳定之后, 她逐渐放弃了酷吏政治。
3、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
继续推行唐朝的基本国策, 维护国家统一。
在她掌权的近半个世纪中, 人口明显增长,边疆进一步开拓。
贞观时期所取得的统一和强盛这两大成就,得到了切实的巩固,史称有 “贞观遗风 ”,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4、唐玄宗改元开元,29 年后又改元天宝5、“开元之治 ”的表现:开元年间及天宝前期,唐朝达到了鼎盛阶段。
人口约千万户,钱粮富足,物价低廉,社会治安良好,文化事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6、“开元之治”鼎盛的原因:唐玄宗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用人和纳谏上。
他先后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各有所长,直言纳诤,补救缺政。
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唐玄宗裁减了武则天以来的冗滥官员,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守令,用谏官集思广益,审时度势进行改革,因而天下大治。
他曾8次主持殿试,录取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保证了大唐盛世的人才需求。
)7、唐朝衰落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为富庶繁荣所陶醉,骄奢之心日益增长,早期的勤政纳谏作风逐渐退化。
用“口蜜腹剑 ”的李林甫为相,宠爱贵妃杨玉环,又用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相,导致地方军他任阀安禄山和史思明长达八年( 755 年 — 763 年)的武装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 ”。
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8、藩镇的最高官员叫节度使第四课1、唐朝灭了西突厥后,在那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使用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实行仁政,注重文治。
成效:唐太宗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民族的尊重,他们称他为“天可汗 ”,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和各民族的交流,增强了汉族和各民族的友好。
3、吐蕃人称自己的君王为“赞普”。
4、松赞干布求婚的原因:松赞干布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蕃的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5、文成公主 — 松赞干布金城公主 —尺带珠丹(提出 “和同为一家 ” 密切了唐朝和吐6、回纥是长期游牧于漠北地区的古老的民族,后更名为 “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7、隋唐之际,在今云南省境内分布着 6 个部落,称六诏。
唐朝初年,最南部的蒙舍诏强大起来,称南诏。
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8、 794 年,唐和南诏在点苍山会盟。
南诏的所有部落归附唐朝,接受唐朝的封号,与唐朝和好。
9、突厥:西北南诏:西南吐蕃:西南靺鞨:东北回鹘:西北渤海:东北第五课1、玄奘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2、去天竺求法的原因:因为各家的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所以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
3、 629 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今甘肃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过今新疆地区及中亚地区南下,并在那烂陀寺学习5 年,645 年,玄奘结束了历时 17 年、行程 5 万里的西行。
4、他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
这部书成为今天人们研究 7 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5、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邀6 次东渡日本。
6、754年,鉴真到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盛大的欢迎。
鉴真还向日本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知识。
鉴真因其卓越的贡献,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鉴真对日本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奉为医药始祖。
7、日本政府派遣使节团到中国交流,这就是遣唐使。
8、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各类典籍,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绘画、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这些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六课。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人们称为“诗仙”)的诗的特点: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生动感人,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2、杜甫的诗的特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 真挚地表现了他人们称之为 “诗史 ”。
杜甫感情真挚, 笔触细腻, 风格雄浑,语言简练。
被后人尊为“诗圣”。
3、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4、颜真卿的楷书气势雄浑,丰腴敦厚,笔势遒劲,字形方正,人称“颜体”,为正宗书法。
5、柳公权的字端庄严谨,又开阔疏朗,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书风遒劲雄健。
6、阎立本以人物画而著称。
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曲的铁丝。
简练的笔法,传达出人物的性格,使观者如见其人。
7、吴道子的画风格豪放,立体感强,不但追求形似,而且求其神似。
他画人物衣裙举,线条遒劲,犹如迎风飘曳之状,被誉为“吴带当风 ”。
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他为祖师。
8、唐朝的音乐和舞蹈,乐舞结合、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
9、唐朝的乐舞分为软舞和健舞两种,软舞优美柔软,健舞刚劲雄健。
唐朝的乐舞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
10 、戏曲界又称 “梨园界 ”和“梨园行 ”11 、敦煌城东南鸣沙山麓的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之一。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
第八课1、 安史之乱唐朝灭亡的原因 藩镇割据唐末农民起义2、公元 9 世纪,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3、 907 年,朱温废掉唐朝的皇帝,自立为帝,国号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4、五代: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南方分别建立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平、楚、南汉9 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5、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6、 916 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
7、1004 年,辽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并很快逼近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
8、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历史上称这次盟约为“澶渊之盟”9、“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澶渊之盟后,辽宋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
北宋和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10、1038年,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羌族分支)的首领元昊仿汉制自称皇帝,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为“西夏”。
11 、 1044 年,宋夏订立和约:内容: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许多白银、绢和茶叶。
作用: 从此,北宋和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两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12 、北宋政府和辽、西夏的和议有什么积极意义?答:1、结束了双方的战争局面,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牺牲和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