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1
思考:公转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近日点的速度快,远日点的速度慢,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5•黄赤交角
1)概念:平面与平面的夹角•
2)大
小
66 34:黄道面
3)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见课本P16
①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光线与地球上某
点的地平线垂直,那么该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示意图(即课本P16活动)
③在下图四个点上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说出地球处于该点的
日期。
并表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近日点附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需较大,弧长需较长,即此时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远日点时,则较慢。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二:“斜身” 绕转——黄赤交角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对比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结合家乡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知识点一:地球公转的概况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1. 方向:自 向 。
2. 轨道: 。
3. 周期:(1) 恒星年: (真正周期) (2) 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4. 速度: (1) 每年 初,地球位于 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2) 每年 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
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1. 开普勒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应用该定律解释地球公转速度存在快慢的原因。
2. 北极熊为什么每年能比南极的企鹅多晒几天太阳呢?对点练习 学以致用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回答 1-3 题。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围 绕 太 阳 自 西 向 东 运 动B .公转轨道是个很扁的椭圆C .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D .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2. 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 ) A . a B . b C . c D . d3.从五一劳动节到 9 月 10 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 )A . 持续变快B . 逐渐变慢C . 先变慢再变快D . 先变快再变慢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1. 黄赤交角 (1) 概念 :平面与 平面的夹角。
高中地理_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要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和重要的节气日期。
学生自己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说明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一定困难。
教材分析:本学时的核心内容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及读图思考题揭示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是本学时的知识铺垫。
本学时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知道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情况。
能力目标:通过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重难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哪些内容?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相关知识:提出问题:二分二至日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哪里?回答问题:昼夜交替、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一位同学阅读学习目标回答问题:直射点日期春分日赤道3月21日夏至日北回归线6月22日秋分日赤道9月23日冬至日南回归线12月22日复习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为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奠定基础昼夜长短状况的描述术语我们齐河一年中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将学生分组观察课件动画,总结昼夜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引言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围绕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展开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掌握地球公转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3. 分析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教学内容:解释地球公转的定义,介绍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教学方法:a.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地球公转。
b. 视频教学法:播放关于地球公转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促进对地球公转的深入理解。
2. 地球公转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教学内容:解释地球公转引起的不同季节的变化。
介绍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区和间接照射区的区域分布。
教学方法:a. 地球仪模拟法:使用地球仪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过程,并观察太阳直射区和间接照射区的变化。
b. 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实地观察不同季节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 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教学内容:探讨地球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赤道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生态系统的差异。
教学方法:a.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与地球公转的关系,例如:亚马逊雨林和撒哈拉沙漠之间的差异。
b. 实验模拟法:设计小组实验,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结果,加深对地球公转与气候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程度,展开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公转与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2.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地区,研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并展示地球公转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拓展1. 参观天文馆:组织学生到当地天文馆参观,通过观赏天文模型和现实场景,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I《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望城县第一中学何清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的规律。
2、分析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读图,增强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讨论与合作探究,增强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判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入』以学生起床时间的变化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讲授』昼夜长短的变化包含时间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
在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判读。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二分二至时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B夏至口全球的忙长和疋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昼短于 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A 冬至日全球的壮长和正午太阳庙度角%^冬至日:北半球昼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丿 66。
34‘ 12时00分-P12时00分光、66。
34,12时00分:;::阳 |~190。
12时00分 12时00分—— I2WOO 分' 12时00分】 12时005J — 12时00分二40*J~~' '丁 潇m4^^^23°26z南极 旷-C 存分H 和秋分13全球的厘泾和正午太阳岛度佈•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高一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教学设计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等,其核心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在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四季的过程。
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就是在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之上再次建立和发展的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
认识的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的叠加、合成形成了地球的运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不但与地球的自转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还是后面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开启地理学大门的钥匙的作用,是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
教学重点是黄赤交角,因为它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要解决这个重点,关键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考虑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级和五带。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
2.掌握黄赤交角,并理解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目标解析1.要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需要直接阅读教材,通过与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和掌握。
2.掌握和理解黄赤交角,关键是要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
3.要理解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首先阐述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再在建立空间思维的基础上,掌握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2.1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类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地球公转基本知识的理解。
(2)整理课堂笔记,梳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3.过渡语:通过以上问题和图片的展示,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公转的意义。
(二)讲授新知
1.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和速度等基本知识。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3.地球公转的影响:讲解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作用,如农业、气候、生态等方面。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理现象和影响。
2.强调地球公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公转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球公转的奥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地球公转现象图片,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引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注意事项:
高中地理_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教学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分布和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公转[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多媒体演示]强调:1、方向为自西向东;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
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
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二、黄赤交角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素养训练目标(一)学问教学点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力量训练点空间思维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昼夜长短改变和太阳高度改变。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方法:图解法。
三、课时支配2课时。
四、同学活动设计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渐渐理解学问内容。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
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改变。
3.了解五带和24节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觉同学对直射,特殊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晰,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学问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
)方法:(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同学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同学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从今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索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来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4)思索: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查二分二至图,熟悉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练习: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来线之间。
2.昼夜长短改变请每位同学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
在图上标出南北回来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改变规律a.老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同学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查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此处昼弧、夜弧并非是昼长、夜长。
昼弧:纬线圈位于昼半球的部分。
而昼长是该纬线上的地点白天的时间长度。
昼长=昼弧所对应纬线圈圆心角/15°×1h注:昼弧所对应纬线圈圆心角=昼弧两端点的经度差数轴法理解一日不同时间段的关系:(1)由图可知:日出=0:00+下半夜=1/2夜长=正午-上午=12:00-1/2昼长日落=24:00-上半夜=24:00-1/2夜长=正午+下午=12:00+1/2昼长(2)由1式+2式可得:日出+日落=24:00(3)由2式-1式可得: 日落-日出=24:00-夜长=昼长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一天中,日出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正午时达最大值。
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其中正午的太阳角度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所以导入的结论是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问题】两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北半球夏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北半球冬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小结】巧记正午高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高度的变化规律,无论是一地的时间变化还是同一时间的空间变化均遵循“近大远小”的基本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近大远小”是指某地离太阳直射点越近(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精选3篇)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篇1一、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同学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缘由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同学分析缘由、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育各种力量。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同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
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这样做更具科学性,由于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外形的影响”。
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有用性”的意图。
由于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有用性明显偏低。
在叙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同学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
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终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殊计时的方法,使同学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同学的认知规律。
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开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特别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
必修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必修 (一)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课方案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王先树【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正确掌握教课内容的中心思想,采纳新奇、合适、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踊跃性的教课模式,指引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课内容,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理解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观察或用地球仪和自制教具操作演示太阳直射点的挪动和日夜长短变化,培育学生空间思想和想象的能力,提升用科学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规律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质的思想方法。
【教课重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惹起太阳直射点的挪动。
2、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学情解析】地球公转和人类关系亲近,但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
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以前没接触地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型。
所以我制作了可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挪动和日夜长短变化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设计了有关总结日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着手操作能力和图文变换、图表变换能力。
【教课方法】启示法、图示解析法、教具演示法。
【教课器具】地球仪、自制带太阳光辉的演示仪、自制日夜长短变化的演示仪。
【课前准备】提早一周找3组学生并进行分工。
A组:记录一周内当地日出时间;B组:在一天内选 8:30 、12:00 、15:30 这样 3个时间观察太阳在空中的地点、旗杆的影子长度;C组:手工制作教具。
【教课过程】教课流程导入新课讲解新课黄赤角的形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生活知识小测试】思虑回答联系学生的秋分的日期这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生活领会增四时是如何产生公转必定产生四时吗一年四强学生兴趣季中白天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正午下学时自己影子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商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由。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3.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4.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2.地球公转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素养。
四、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启发学生探究地球公转的问题:
•地球是怎样绕太阳运动的?
•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些影响?
2.认识地球公转(20分钟)
1.地球公转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公转轨道;
3.地球公转的原因和影响。
3. 地球公转的影响(30分钟)
1.对气候的影响:季节变化、气温分布;
2.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区系和分布;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节气、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4. 总结(10分钟)
简单总结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
针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地球公转的掌握情况。
2.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文章谈谈地球公转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以强化学生地理思维和对地理事实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和公转轨道等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地理现象,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公转示意图、季节变化示意图等。
2. 教学案例: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1.2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讲授新课2.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2 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如北极熊迁徙、东南亚水稻种植等。
3.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课堂小结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强调地球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5.1 请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5.2 结合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介绍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旅游业等。
6.2 探讨人类如何利用地球公转规律,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
七、课堂互动7.1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7.2 学生分享调查结果,讨论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 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方向与周期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环节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周期是多长?环节三: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讲解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四: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环节五:课堂小结环节六: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
2.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六、教学拓展:1. 讲解地球公转与其他行星公转的异同。
2. 介绍科学家对地球公转的研究历程。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不同季节的位置。
2. 计算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3. 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题名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科目地理年级17级(高一)适用班级平行班
必修 1 1单元(章) 3 课(节)教学时间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某一地区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2、掌握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某一地区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3、学会计算某地的昼长、夜长以及正午太阳高度
4、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和多媒体演示,总结全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某一地区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2. 通过观察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和多媒体演示,总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总结某一地区正午太阳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3、阅读教材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2、学习致用,把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难点昼夜长短和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
称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形式学生活动方式教学设计意图教师反思
环节1 昼夜长短变化1、利用图片展示
晨昏线将所经过的
纬线分成两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
相应的图文资
料和观察多媒
体演示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归纳总
结的能力
至——春分,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高纬缩小。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
夜现象。
4、图标归纳总结掌握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某一地区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5、昼夜长短计算
的方法
环节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图片展示太阳
高度和正午太阳高
度的概念
2、多媒体动态演
培养学生读图
分析然后解决
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