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则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
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在液为汗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
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华,是荣华、光彩之意。
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的盛衰,均可以显现于与之相通应的某些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五华。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主宣发B.主肃降C.通调水道D.主行水E.主气司呼吸2.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A.调节气机B.通调水道C.宣发卫气D.辅心行血E.生成宗气答案:E E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 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独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实际上是肺气的宜发与肃降运动在气体交换过理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宜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人。
肺气的宜发与肃降运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
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并能贯生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开降出人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 主行水指肺气的宜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井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
又因为肺为华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珍贵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其基础理论是五脏学说,通过研究和理解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人体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部分,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五脏主宰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力量来源。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系统,掌管血液的运行;心开窍于舌,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心脏的状况。
心脏的亏损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因此保持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肝脏是人体的储藏库。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肝主筋,与肌肉、韧带的功能密切相关。
肝气不舒会引发情绪不稳、头痛等症状,因此保护肝脏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再者,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营养物质;脾开窍于口唇,可以通过观察口唇的颜色等来判断脾脏的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保护脾脏有助于促进健康消化系统。
此外,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肺主气,掌管呼吸;肺开窍于鼻,可以通过观察鼻子的形状来了解肺脏的状况。
肺气不通畅会引发咳嗽、气短等症状,因此保护肺脏对于呼吸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肾脏是人体的基础之源。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开窍于耳,可以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来了解肾脏的状况。
肾脏的虚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因此保养肾脏有助于促进性健康和整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尽管现代医学倾向于以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来研究人体,但对五脏的理解和研究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可以达到解毒和抗炎的效果。
总之,五脏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调节冲任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2、肝主藏血
(1)含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贮藏血液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气)
②防止出血
血行正常。
“夫肝摄血者也“。(《卫生宝鉴》)
③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4、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心(心为主导)
心肺脾肝肾
神魄意魂志 主 宰
五脏藏神
五脏六腑之精
髓
脑为髓海 脑
(三)心脏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同属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
②生血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⑴心主神志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神 ②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狭义)
(2)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
神
(3)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①任物作用 ——接受、处理、反映信息
②主宰作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最高,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肺为华盖,清肃之体,外合皮毛与大气直接相同,不耐寒热,
易受邪侵。 3、肺与秋气相应
(三)肺的生理联系
1、肺在志为悲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液为涕 4、肺在体合皮 5、其华在毛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1. 肺为五脏之“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肺位于胸腔,居五脏之⾼位,并通过⼝⿐与外界直接相通,可以直接感受外来邪⽓的侵袭,尤其是风寒、温热邪⽓,常直接侵及于肺脏,引起肺卫失宣和肺窍不利等病变,初起可见恶寒发热、咳喘、⿐塞等症,故有“肺多表证”之说。
2. 肺为“娇藏”,不耐寒热:娇,即娇嫩之意。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
肺主⽪⽑,通过⼝⿐与外界相通,⾃然界寒、热、燥、湿等邪⽓,常易侵犯到肺脏。
考试⼤站收集⼈体内的⽔饮痰湿也常停积于肺,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常影响到肺脏,由于肺体娇嫩,⼜易受侵害,所以不管是外感或者内伤,常可见到肺脏的病证。
3. 肺与秋⽓相应:肺⽓通于秋,在⽣理上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候清肃、空⽓明润相通应。
病理上,秋季⽓候⼲燥,容易伤害肺津,引起⼝⿐⼲燥、⼲咳少痰、痰少⽽粘的肺燥证。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面唇舌晦暗(灰黑)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现代研究表明: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 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 心的功能正常—舌体运动灵活、舌 质红活荣润、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血充足—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灵活
心藏神 语言 请晰、 味觉灵敏。
• 心血不足—舌淡白无华、味觉减退。 •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点。 •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jian)、甚则失语
• 心火上炎—舌红、舌尖糜烂生疮。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
官窍的生理作用
•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心开窍于舌
① 舌的功能 :舌有辅助发音,表达语 言,司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② 心与舌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心脏的精气盛衰及功
能变常,可反映于舌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苗,
显露的意思。
舌为心之外候的表现:
(2)内容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行血)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生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
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3)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第二节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指⾎液,是⼈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运⾏的通路,中医⼜称为“⾎府”。
所谓⼼主⾎脉,即指⼼脏推动⾎液在经脉内运⾏的⽣理功能。
⼼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脏在⼈的⼀⽣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体正常的⽣命活动。
⼼脏有规律地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迎脉)、腕部(⼨⼝脉)、⾜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
触摸虚⾥跳动,有助于对⼼病的诊断。
⼈体⾯部的⽓⾎⽐较丰富,⼼脏⽓⾎的盛衰亦常通过⾯部的颜⾊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其华在⾯”。
望⾊,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法。
中医学认为,⼼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的运⾏,均依赖于⼼⽓的作⽤。
在⽣理情况下,⼈的⼼⽓强健,推动⾎液运⾏的⽣理功能正常,⽓⾎运⾏通畅,全⾝的⽣理机能正常,表现为⾯⾊红润⽽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
如果⼼主⾎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1. ⼼⽓不⾜:即⼼的精⽓虚少,推动⾎液运⾏的功能减低。
可见⼼慌⼼跳,⾯⾊⽆华,脉虚⽆⼒等。
2. ⼼⾎瘀阻:若⼼⽓不⾜,⾎运⽆⼒,可导致⼼脏⾎液瘀阻。
可见⼼悸,⼼前区憋闷疼痛,⾯⾊灰暗,⼝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 ⼼⾎亏虚:⼼主⾎脉的功能正常,以⼼⽓强健、⾎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考试⼤站收集如果⼼⾎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悸、⾯⾊⼝唇苍⽩,脉细⽆⼒等。
⼼主神志 ⼼主神志,⼜称⼼主神明或⼼藏神。
1. 神的概念:神是⼀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妙、神奇。
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见其功”。
第三章第一节脏象学说(1)
化水谷的内脏。如胃受盛水谷;大、小肠传化糟粕等。 《素问》:“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
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 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的脏腑。
一、五脏
(一)、心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口唇的色泽是脾运化功能状态的反映。
食欲口味亦可反映脾运 化的功能是否正常。
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散。肝主疏泄是指肝具 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 作用。
(1)调畅气机:
(2)调畅情志:
(3)促进消化:
一、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二、对胆的影响。
肝藏血: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 条件:
(1)心气充沛: (2)血液充足: (3)脉管通畅: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四个 方面进行观察:
(1)面色:正常则面色红润,滋润,有光泽;异 常则面色淡白无华,或是面色较暗,青紫等。 (2)舌色:正常则淡红,滋润;异常则舌色淡白, 或青紫,有瘀斑等。 (3)脉象:结代,艰涩等。 (4)胸部的感觉:心悸心慌,胸闷心痛等。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 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 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脾气主升的特点还能维持体 内脏器恒定于一定位置的作用。
脾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 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防止其 逸出脉外的作用。
脾主肌肉四肢:
肌肉的生长健壮有赖于气血, 气血的生成有赖于脾的运化 功能,故脾的运化功能是否 强健,可反映在肌肉四肢上。
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 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 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 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肺在志为忧肺在志为忧:以五志分属五脏,则肺在志为忧,若以七情配属五脏,则悲、忧同属于肺。
悲哀和忧伤,虽属不良性情志刺激,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都导致人体发病。
只有在过度悲伤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
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
故《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
反之,在肺虚时,则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从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肺在液为涕肺在液为涕:涕,为鼻腔粘膜分泌的一种粘液,具有润泽鼻窍的功能,并能防御外邪,有利于肺的呼吸。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
”在正常情况下,涕液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在临床上观察涕的变化,常有助于对肺病的诊断。
如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考试大网站收集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燥邪伤肺,则干而无涕。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与皮毛在生理或病理上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肺输精于皮毛:肺气宣发,可以把卫气、水谷精微和津液输布到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毛。
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反之,肺气虚损,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抗御外邪侵袭之能力低下,即可出现多汗或自汗,或皮毛憔悴枯槁等病理表现。
正是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在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可影响及肺,而致肺气不宣;反之,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
2.皮毛助肺呼吸:在中医学中把汗孔称作“气门”,即人体皮表之汗孔,不仅能排泄由津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随着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所以唐容川在《医经精义》中指出,皮毛亦有“宣肺气”的作用,并指出:“遍身毛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
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
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
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五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肺主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关系:气与血的方面。
生肺主气,吸入清气,生成宗气,助心行血。
理心主血脉,推动血行,有利于肺气的输布。
病肺气虚——宗气生成不足——心血瘀阻(心力衰竭:端坐呼吸)理心血运行不畅——肺气输布不利:气喘,胸闷。
2、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心主血脉,心阳温运脾土。
理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心血亏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理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倦怠无力。
3、心与肝的关系:血液和情志方面。
生血液: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肝血养心血。
理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病心肝血虚:心悸、失眠、两目干涩,肢体乏力。
理心肝火旺:心烦、失眠、急躁易怒。
4、心与肾的关系:阴阳相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生心阳在上,下行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
理肾阴在下,上行以抑心阳,使心火不亢。
病心肾阴虚(水亏火旺):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多梦遗精。
理心肾阳虚(水气凌心):心悸、肢冷、水肿、尿少。
5、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宗气的生成:肺吸入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
理水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病肺脾气虚:咳喘无力,腹胀,纳呆,便溏。
理水液障碍:痰饮水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的关系:气的升降和平衡方面生肺主肃降,防止肝气亢逆。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象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鼻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肺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二、肺
别名: 相傅之官、清虚之脏、娇脏、水之上源
位置: 位于胸腔,膈之上,左右各一 形态: “两叶白莹,谓之华盖,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位置最高,易受邪袭→娇脏 特点: 形态“虚如蜂巢,轻清,异物不容” →清虚之脏
经脉联系:
属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肺 为 华 盖
主要生理机能
主要生理机能
心的生理特性
一、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火脏:心以阳气为用
心脉以通畅为本, 心神以清明为要
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君主之官
主宰五脏
【形体与官窍】
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
形体
狭义:五体。 即脉、皮、肉、筋、骨
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 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皮肤之纹理谓之 “理”。 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溪 谷”,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溪”,较大的凹陷为“谷”。
•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但各
有专司,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时令关
系密切,在心的主宰下,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一、心
别名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位置: 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 形态 形圆而下尖,如倒垂未开之莲蕊。 虚里——心尖搏动最明显处,位于左乳下
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 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四、在志为喜
喜——精神振奋、气血流畅——有益于心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悲伤
五、在液为汗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病理方面
——心气不足——自汗 ——心阴不足——盗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六、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主要生理机能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精微,经心火化赤而成血液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主要生理机能
(2)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2)机理:依赖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
(3)生理作用 主宣发
①将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②将浊气排出体外 ③调节汗液的排泄
主肃降
4、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①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向内输布 ②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使之成为尿之源, 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排出体外
宣肃正常——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正常——小便通利
心主血脉 失常
心阳暴脱
主要生理机能
2.主神志〈古称心藏神〉
(1)神的涵义:
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眼神、面色、呼吸语言,姿态等)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主要生理机能
(2)心主神志的涵义:
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
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于五脏, 故曰“五神脏”,但主要作用归属于心,心有接 受外界信息反映的能力
主要生理机能
(3)主藏神作用表现:
①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心具有接受和 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
如《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②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 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协调脏腑 组织的功能活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饮膳正要·序》:“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 《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卫 生宝鉴》:“心乱则百病生”
主要生理机能
(4)机理:
①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的活动,离不开氧气, 供脑组织活动的氧气主要依赖血液中氧合血红蛋 白。人的大脑活动离不开血液,和中医观点相吻 合 ②受古代哲学“心性论”影响: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老子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 孔子曰:“七十从心而欲不逾矩”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①含义: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一身之气,包括各脏腑之气,均由肺主持
与调节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
②表现 : 参与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参与 宗气的生成 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 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重要的 调节作用。使气机调畅,运动不息
主要生理机能
1、主血脉:
(1)涵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
流注全身,发挥濡养滋润脏腑组织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如《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主要生理机能
主:主持、主管、主宰,引申为推动
血:血液,赤色的液态物质
脉:血液运行的管道
“脉者,血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决气篇》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 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 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少气,皆有 大数。”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2.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 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 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 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 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 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 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 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 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 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
主要生理功能
③临床意义:
肺司呼吸正常 宗气旺盛 呼吸有力 声音宏亮 脏腑功能正常
肺司呼吸失常
宗气亏虚
呼吸无力 语声低微 少气懒言
主要生理功能
④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
二者皆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而肺主
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又能促进肺的 呼吸运动
自 然 之 气
五神脏
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 肝藏魂(梦、幻觉) 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 脾藏意 (意念、主意) 肾藏志(志向、毅力)
三、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 《灵枢· 经脉篇》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 不流则死。” 《素问·六节脏象论》称 “心者,生之本。”
主要生理机能
(2)机理:
②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液之充盈,则血
脉旺盛;脉道通利,则血液不致壅滞
心、血、脉三者一体,构成一个相对独立
的系统。推动血液运向全身运行,其中心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一、心合小肠
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三、心开窍于舌
①心和舌有经脉相连
机理
②舌的味觉功能和语言的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 和主神志的功能
③舌体有丰富的血管,表面有透明粘膜覆盖, 舌质的变化直接反映心的功能(气血运行)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病理方面
宣肃失常——
通调失职,水液代谢 —— 小便短少、痰饮 异常,水津不布 水肿、咳喘
水饮
肺
脾
肃 降
宣发
向上 向外
呼吸道 体表
汗
胃
内脏
《素问· 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