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证 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Βιβλιοθήκη 大便干结。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常见病中医治疗课件
证型 寒湿困脾 湿热内蕴 肝郁乘脾 肾阳虚衰
用药 藿香正气水/参苓白术丸
香连丸 逍遥丸 四神丸
五、饮食及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少渣、富含营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若泄泻较重,可与淡盐水、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3、平时可进食薏苡仁粥。 4、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
失眠、咽干口燥;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
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26页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阳上 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黄芪10~15克,加水500毫升,浸泡40分钟后煮沸,频频代茶饮,每日一剂。可益气升阳,治
适当用力恰按0.5~1分钟。 ③对急性胃痛可在背部的脾俞、胃俞周围寻找压痛点,每个压痛点用力按揉2~3
分钟。
2、TDP神灯 使用TDP神灯,照射上腹部疼痛处,距离30~40厘米,每次照射30分钟。
3、外敷法 食盐(原粗盐为好)500克,大葱白(切断)200克。共炒至食盐呈黄色时,倒入布袋
内,敷患处,上盖棉被保温,一般15~30分钟即可止痛。
因生气引起的胃痛,可见胃脘胀满、胸闷嗳气、喜长 叹息等
胃部受寒以后胃痛发作,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 痛甚、得食则缓
二、单方验方 1、浓盐水
取食用盐,用热开水调成浓盐水,咸度以能忍耐为度,痛时服下。消化性溃疡慎用。
2、胡椒葱汤
胡椒粉1克,葱白3克,姜6克。先烧开水,下姜、葱白,煮沸而成姜葱汤。用热姜葱汤, 送服胡椒粉放入姜葱汤中饮用。可暖胃行气止痛,适用于为胃寒痛症。胃热痛者忌服。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26页
眩晕
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低血压、神经性衰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 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医学中医内科常见病PPT培训课件
4. 肝火扰心 [证候] 失眠,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目赤耳鸣,头晕头胀, 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
[治法] 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方药] 龙胆泻肝汤
[针灸治疗] 印堂、合谷、太冲、神门、太溪。用泻法。
5. 痰热扰心 [证候] 心烦不眠,胸闷痰多,脘痞纳呆,口苦,头重目眩, 舌苔黄腻,脉滑数。
※ 6. 胃阴亏损
[证候] 胃痛隐隐,烦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证候分析]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 益胃汤
[针灸治疗] 三阴交、太溪、中脘、足三里。用补法。
[方歌]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需虑热伤阴。
消渴
• 【概念】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体重减轻甚至消 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证候分析]
[治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 良附丸
[针灸治疗] 中脘、内关、足三里,内关。平补平泻,兼用灸法。
2. 肝气犯胃 [证候] 胃脘胀痛,攻撑连胁,每因情志因素发作,嗳气频 繁,或泛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
[针灸治疗] 阳陵泉、行间、中脘、足三里。平补平泻。
[证候分析] [治法]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 防风汤 [针灸治疗] 膈俞、肺俞、肝俞。平补平泻。
2. 痛痹 [证候] 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如针刺,部位固定,疼痛得热痛缓、遇寒 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 [治法]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乌头汤 [针灸治疗] 脾俞、肺俞、肾俞、关元。平补平泻,可灸。
(二)中消(气阴两虚) [证候] 多食易饥,口渴喜饮,乏力,精神困倦,消瘦,舌 质淡,苔薄白且干,脉细弱。 [证候分析] [治法]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 七味白术散 [针灸治疗] 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肾俞。用补法。
常见病中医辨证治疗课堂PPT
舌脉:舌质暗,苔腻;脉滑。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味:天麻10g 白附子10g 胆南星8g 全蝎 5g 羌活10g 远志15g 石菖蒲15g 木香5g 蝉蜕8g
32
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瓜蒌15g 胆南星8g 生大黄10g 芒硝10g 山 栀10g 黄芩10g 竹沥10g 天竺黄10g
29
八、中风后遗症
2024/6/28
30
1.半身不遂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瘫软不用,或肢体麻木,口舌喎斜,少气懒言 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肢浮肿。
2
2.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涕,口干而渴, 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
舌脉: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g 连翘10g 淡竹叶8g 荆芥10g 桔梗10g 牛蒡子10g 芦根12g 淡豆豉10g 薄荷5g 甘草5g
3
二、咳 嗽
5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 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10g 菊花10g 连翘10g 薄荷5g 桔便10g 杏仁10g 芦根15g 甘草5g 鱼腥草15g
舌脉: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或弦数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5g 生石明15g 川牛膝15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茯神15g 夜交藤15g 女贞子15g 何首乌15g 生地黄15g
32
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瓜蒌15g 胆南星8g 生大黄10g 芒硝10g 山 栀10g 黄芩10g 竹沥10g 天竺黄10g
29
八、中风后遗症
2024/6/28
30
1.半身不遂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瘫软不用,或肢体麻木,口舌喎斜,少气懒言 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肢浮肿。
2
2.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涕,口干而渴, 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
舌脉: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g 连翘10g 淡竹叶8g 荆芥10g 桔梗10g 牛蒡子10g 芦根12g 淡豆豉10g 薄荷5g 甘草5g
3
二、咳 嗽
5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 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10g 菊花10g 连翘10g 薄荷5g 桔便10g 杏仁10g 芦根15g 甘草5g 鱼腥草15g
舌脉: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或弦数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5g 生石明15g 川牛膝15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茯神15g 夜交藤15g 女贞子15g 何首乌15g 生地黄15g
第十三章 内科常见病证
(二)肝郁化火 1.主要证候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4.常用方剂 (三)痰热内扰 1.主要证候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4.常用方剂 (四)胃气不和 1.主要证候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4.常用方剂
2.风热头痛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3.风湿头痛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2.瘀血头痛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3.痰浊头痛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4.肾虚头痛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三、预防与调护
第十一节 淋证
一、病因病机 (一)膀胱湿热 (二)肾气亏虚 (三)脾气虚弱 (四)肝气郁滞 二、辨证论治 (一)热淋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二)气滞便秘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三)气虚便秘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四)血虚便秘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五)阴虚便秘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六)阳虚便秘 1.主要证候 2.证候分析 3.治疗方法 4.常用方剂 5.针灸 6.推拿 三、预防与调护
内科常见病证--中医课件
清热润肺 消渴方 生津止渴
胃热 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秘结, 清胃泻火 玉女煎 中 炽盛 形体消瘦,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养阴生津 消 气阴 口渴喜饮,多食易饥,精神困倦, 益气健脾 七味白
亏虚 肢体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生津止渴 术散
肾阴 尿频量多,口干舌燥,腰膝酸软, 滋阴固肾 六味地
审察脏腑虚实 •一般说来,内伤脏腑腰痛多为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伴有寒湿、 湿热、瘀血者.
2.腰痛与腰软的鉴别 腰痛:腰部一侧或两侧酸楚疼痛为主症 腰软: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症,少有腰部痠痛,多伴 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
3.治疗原则: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 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 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 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
泻白散 合黛蛤 散 百合固 金汤
第十节 胃痛
概述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 主症的病证。
• 多由外邪犯胃、情志不畅、饮食劳倦、脾胃虚弱所致。 • 基本病机: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 。
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 外感寒邪 内客于胃 寒主收引 气血凝滞
胃痛。 2.肝气犯胃
肾精亏虚
髓海不足
房劳过度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辨证论治
1.眩晕在脏腑方面的辨证要点
眩晕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2.眩晕的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气血虚者宜健脾益气养血; 肾精亏虚者宜补肾填精生髓。
实则泻之: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 肝火上炎宜清肝泻火; 痰浊中阻当燥湿祛痰。
证型
证候
气阴两伤
血瘀
阴阳俱虚
胃热 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秘结, 清胃泻火 玉女煎 中 炽盛 形体消瘦,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养阴生津 消 气阴 口渴喜饮,多食易饥,精神困倦, 益气健脾 七味白
亏虚 肢体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生津止渴 术散
肾阴 尿频量多,口干舌燥,腰膝酸软, 滋阴固肾 六味地
审察脏腑虚实 •一般说来,内伤脏腑腰痛多为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伴有寒湿、 湿热、瘀血者.
2.腰痛与腰软的鉴别 腰痛:腰部一侧或两侧酸楚疼痛为主症 腰软: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症,少有腰部痠痛,多伴 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
3.治疗原则: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 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 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 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
泻白散 合黛蛤 散 百合固 金汤
第十节 胃痛
概述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 主症的病证。
• 多由外邪犯胃、情志不畅、饮食劳倦、脾胃虚弱所致。 • 基本病机: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 。
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 外感寒邪 内客于胃 寒主收引 气血凝滞
胃痛。 2.肝气犯胃
肾精亏虚
髓海不足
房劳过度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辨证论治
1.眩晕在脏腑方面的辨证要点
眩晕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2.眩晕的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气血虚者宜健脾益气养血; 肾精亏虚者宜补肾填精生髓。
实则泻之: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 肝火上炎宜清肝泻火; 痰浊中阻当燥湿祛痰。
证型
证候
气阴两伤
血瘀
阴阳俱虚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最新中医学--课件--下篇第一章:内科常见病证(13至第22节)教学讲义ppt课件
脉沉缓
行气利水
舌边红苔黄 清热利湿 中满分消丸 腻、脉弦数 攻下逐水
舌质紫红或 活血化瘀 调营饮 紫斑、脉细 行气利水 涩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三、辨证论治
3.辨证分型施治:
证型 脾身阳虚
虚
辨证
舌脉 治法
选方
参考虚实 舌质胖淡
辨证
紫、脉沉
脾 肾 阳 虚 弦无力
证
温补脾肾 化气利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三、辨证论治
3.辨证分型施治:
证型 气滞湿阻
实 寒湿困脾
湿热蕴结 证
肝脾血瘀
辨证 参考虚实辨证 气滞湿阻证 参考虚实辨证 寒湿证
参考虚实辨证 湿热证
参考虚实辨证 瘀血证
舌脉
治法
选方
舌苔白腻、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脉弦
行气化湿
舌苔白腻、 温中健脾 实脾饮
附子理中丸
肝肾阴虚 证
参考虚实 舌质红绛
辨证
少苔、脉
肝 肾 阴 虚 弦细数
证
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一贯煎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课外阅读
《灵枢·水胀》:“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景岳全书·肿胀》:“少年终酒无节,多成水鼓。 ……饮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征,亦散血之征。扰 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其有积渐日久,而成 水鼓者,则尤多也。”
❖ 3.辨证分型施治:
❖ 证型
证候特征
舌脉 治法 选方
急 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明 苔黄 清热 犀角
《内科常见病证至》课件
咳嗽的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 抗过敏、止咳等。
哮喘
哮喘的防治
避免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哮喘的治疗
以控制症状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 体激动剂等。
03
循环系统疾病
心悸
总结词
心悸是循环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心跳加速、心律不齐等。
重要性
内科常见病证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 重要意义,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内科常见病证治的分类
01
02
03
分类原则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 证候特点进行分类,有助 于对疾病进行系统化、规 范化的研究。
主要分类
感冒、咳嗽、哮喘、胃痛 、泄泻、便秘等,每类疾 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 机和证候。
详细描述
失眠的原因有多种,如心理因素、生活习惯 、环境因素等。失眠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 睡眠浅、易醒等。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放松训练 和睡眠限制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 临许多挑战,如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 差异等问题。
02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感冒的防治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 ,注意防寒保暖。
感冒的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发热可采用 解热镇痛药,咳嗽可采用止咳药 等。
咳嗽
咳嗽的防治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烟雾、 花粉等过敏原,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 。
分类的意义
通过对疾病的分类,可以 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内科常见病证治的研究现状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 抗过敏、止咳等。
哮喘
哮喘的防治
避免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哮喘的治疗
以控制症状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 体激动剂等。
03
循环系统疾病
心悸
总结词
心悸是循环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心跳加速、心律不齐等。
重要性
内科常见病证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 重要意义,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内科常见病证治的分类
01
02
03
分类原则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 证候特点进行分类,有助 于对疾病进行系统化、规 范化的研究。
主要分类
感冒、咳嗽、哮喘、胃痛 、泄泻、便秘等,每类疾 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 机和证候。
详细描述
失眠的原因有多种,如心理因素、生活习惯 、环境因素等。失眠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 睡眠浅、易醒等。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放松训练 和睡眠限制等。
THANKS
感谢观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 临许多挑战,如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 差异等问题。
02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感冒的防治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 ,注意防寒保暖。
感冒的治疗
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发热可采用 解热镇痛药,咳嗽可采用止咳药 等。
咳嗽
咳嗽的防治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烟雾、 花粉等过敏原,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 。
分类的意义
通过对疾病的分类,可以 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内科常见病证治的研究现状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PPT课件
排不出,挣则汗出气短,苔薄,脉弱。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蜜)
加减:气虚下陷者 + 补中益气汤。
-
21
4、血虚便秘 证候:大便干结 + 血虚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
-
26
三、辨证论治 辩虚实 1、心脾两虚 证候: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
+ 血虚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
+ 气虚症状:神疲乏力,纳呆, 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心健脾 方药:归脾汤
加减:不寐重 + 柏子仁 + 夜交藤、合欢皮。 + 龙骨、牡蛎。
-
27
2、阴虚火旺 证候:心烦,失眠,
+阴虚症状:颧红、潮热、盗汗、 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加减:不寐重 + 夜交藤、合欢皮。 不寐且伴耳鸣 + 龙骨、牡蛎、灵磁石。 火旺甚 + 龟板、鳖甲。
-
28
3、心虚胆怯 证候:心烦,失眠,心悸多梦,
+ 易受惊吓,遇事易惊 + 气虚,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人参、龙齿、茯苓、石菖蒲、
枳实、 厚朴) 加减:肝火旺 + 更衣胶囊(芦荟、朱砂)
口干苔燥甚 + 生地、玄参、麦冬。
-
19
2、气滞便秘 证候:便秘,欲便不得,嗳气,腹胀,矢气则腹
胀减,苔薄,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通便。 方药: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黄芪、陈皮、火麻仁、蜜)
加减:气虚下陷者 + 补中益气汤。
-
21
4、血虚便秘 证候:大便干结 + 血虚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
-
26
三、辨证论治 辩虚实 1、心脾两虚 证候: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
+ 血虚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
+ 气虚症状:神疲乏力,纳呆, 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心健脾 方药:归脾汤
加减:不寐重 + 柏子仁 + 夜交藤、合欢皮。 + 龙骨、牡蛎。
-
27
2、阴虚火旺 证候:心烦,失眠,
+阴虚症状:颧红、潮热、盗汗、 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加减:不寐重 + 夜交藤、合欢皮。 不寐且伴耳鸣 + 龙骨、牡蛎、灵磁石。 火旺甚 + 龟板、鳖甲。
-
28
3、心虚胆怯 证候:心烦,失眠,心悸多梦,
+ 易受惊吓,遇事易惊 + 气虚,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人参、龙齿、茯苓、石菖蒲、
枳实、 厚朴) 加减:肝火旺 + 更衣胶囊(芦荟、朱砂)
口干苔燥甚 + 生地、玄参、麦冬。
-
19
2、气滞便秘 证候:便秘,欲便不得,嗳气,腹胀,矢气则腹
胀减,苔薄,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通便。 方药: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
12-内科病证1
❖ 由于风邪兼夹不同时令之邪,故病人脉证有 差异。
❖ 治疗以解表宣肺为原则。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风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
❖ 主要根据下面几点进行区别
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 渴与不渴 咽喉红肿疼痛与否、 汗出与否 脉象浮滑数与浮紧。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病因病机
病位与病机
❖ 病位:肺卫 ❖ 主要病机:卫表失司、肺失宣肃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由于人体卫气有强弱,故感邪有深浅,临床 表现有轻重。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阴精亏虚
❖ 阴液亏损 虚内热。来自阴不济阳阳气偏盛 阴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中气不足
❖ 中焦脾胃气虚 虚阳外越 阴火上冲, 或卫外不固 营卫失和 发热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五、阴虚感冒
❖ [证候]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 头晕,心烦口渴,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 红,脉细数。
❖ [治法] 滋阴解表。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五、阴虚感冒
❖ 治疗以解表宣肺为原则。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风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
❖ 主要根据下面几点进行区别
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 渴与不渴 咽喉红肿疼痛与否、 汗出与否 脉象浮滑数与浮紧。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病因病机
病位与病机
❖ 病位:肺卫 ❖ 主要病机:卫表失司、肺失宣肃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由于人体卫气有强弱,故感邪有深浅,临床 表现有轻重。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阴精亏虚
❖ 阴液亏损 虚内热。来自阴不济阳阳气偏盛 阴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中气不足
❖ 中焦脾胃气虚 虚阳外越 阴火上冲, 或卫外不固 营卫失和 发热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五、阴虚感冒
❖ [证候] 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 头晕,心烦口渴,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 红,脉细数。
❖ [治法] 滋阴解表。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辨证论治
五、阴虚感冒
中医学 内科病介绍.ppt
现代医学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 胃炎、胃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 症。
多由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之气所致。
基本病机: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 阻不畅 。
肝气犯胃
肝郁气滞 横逆犯胃 行 不通则痛;
病程日久 瘀阻络脉 吐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便血等。
气血壅而不 痛有定处,或
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10~20年形 成本病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常有诱发因素:多由外感诱发,其次过劳、暴怒、炎热 也可诱发。
体检可见肺气肿体征,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
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心口痛,是指上腹部胃 脘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多由忧思 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等损伤脾 胃所致。
时气相兼夹,且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暖 失常之时,邪由皮毛口鼻而入,营卫失 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致感冒。
卫外不固
感受外邪是否发病,与感邪轻重和人体 正气的强弱有关。
体质偏弱,则卫外不固,若起居不当、 或寒温失调,或受凉淋雨,或过度劳累, 皆易感外邪为病。
感冒分型
风寒 风热 暑湿
哮病
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 管炎以及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 所致的以哮喘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 本病辨证论治。
哮病 特点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 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 绪不宁等先兆。
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哮病
分型 寒哮 热哮 浊哮 风哮
喘证
多由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倦、 损伤脾胃之气所致。
基本病机: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 阻不畅 。
肝气犯胃
肝郁气滞 横逆犯胃 行 不通则痛;
病程日久 瘀阻络脉 吐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便血等。
气血壅而不 痛有定处,或
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10~20年形 成本病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常有诱发因素:多由外感诱发,其次过劳、暴怒、炎热 也可诱发。
体检可见肺气肿体征,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
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心口痛,是指上腹部胃 脘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多由忧思 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等损伤脾 胃所致。
时气相兼夹,且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暖 失常之时,邪由皮毛口鼻而入,营卫失 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致感冒。
卫外不固
感受外邪是否发病,与感邪轻重和人体 正气的强弱有关。
体质偏弱,则卫外不固,若起居不当、 或寒温失调,或受凉淋雨,或过度劳累, 皆易感外邪为病。
感冒分型
风寒 风热 暑湿
哮病
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 管炎以及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 所致的以哮喘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 本病辨证论治。
哮病 特点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 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发作前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 绪不宁等先兆。
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哮病
分型 寒哮 热哮 浊哮 风哮
喘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 舒肝解郁,清肝泻热。 【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
四,拒按,痛 有定处,甚则面色黯黑,肌肤甲错,烦躁不安或如 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桃仁承气汤加减
第三节 咳嗽
【概述】 咳嗽是指因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出现以咳嗽、或咳吐 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是有痰无声。 本证病位主要在肺系,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内科常见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概述】 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头痛、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外感邪气——主要以感受风邪为主,往往兼夹时邪 侵袭人体,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
【病因病机】
1.阴精亏虚——阴液亏损,阴不制阳,阳气亢盛。 2.中气不足——过度劳累,饮食失调。 3.肝郁化火——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久化火。 4.瘀血内阻——瘀血内结,气血运行不畅,瘀久化热。 5.内湿停滞——脾胃运化失司,津液积聚,湿浊郁久而化
热。
【辨证论治】
发热的辨证,首先应根据发病的原因、病程的长短、临
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 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一)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
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 二陈汤加减
(二)痰热壅肺 【证 候】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质
【治法】 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方药】 三仁汤加减
【辨证论治】 咳嗽一证,首先须分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
起病 病程
兼证
脉证
治则
外感咳嗽 急 短 外感表证 多属实证 宣通肺气 疏散外邪
内伤咳嗽 缓 长 不同的里证 虚实互见 调理脏腑
一、外感咳嗽
(一)风寒咳嗽 【证 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
粘 稠,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胸胁 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渴欲饮,舌质红,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三)肝火犯肺 【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粘难咯,面红咽干,
口干口苦,咳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 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方药】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子、黄芩等
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 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
(二)风热咳嗽 【证 候】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
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 药】 桑菊饮加减
(三)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
一、外感风寒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 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 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轻者可用葱豉汤,重者用荆防败毒散。
二、外感风热
【证候】发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咳嗽,咯 痰黄粘,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 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清骨散加减
二、气虚发热
【证 候】 发热以上午为常见,劳倦即复发或加重,伴 有声低气短,倦怠乏力,饮食少味,或兼恶风自汗, 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舌苔薄,脉大无力。
【治法】 甘温除热。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肝郁发热
【证候】 发热不甚,或午后低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 伏,抑郁不欢,喜叹息,或烦燥易怒,或兼胸胁胀 痛,口苦咽干,泛恶欲呕,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 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三、外感暑湿
【证候】身热,微恶风,汗出不解,肢体酸重疼痛,头 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 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 而腻,脉濡数。
【治法】解表清暑,芳香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
四、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较甚,发热,无汗,鼻塞,咳嗽,痰色白, 咯痰无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 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
五、阴虚感冒
【证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昏头痛,心 烦,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第二节 内伤发热 【概述】
内伤发热是指因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以发热 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虚或实。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所 引起的发热,均属于本病范畴。
床表现和正气的强弱,确定其为内伤发热或外感发热。
起病 病程
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 缓
长 发热而不恶寒,或恶寒得衣被 则解,或发热时作时止,或发 有定时
外感发热 急
短 发热常伴有恶寒,虽得衣被而 不解,外邪不除则恶寒不解
内伤发热的基本治则是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一、阴虚发热
【证候】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轻者不觉 发热,只感面部灼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或见 眩晕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是否发病,取决于感邪轻重 和人体正气的强弱。
【辨证论治】
本病为邪在肺卫,辨证属于表实证,治疗遵循“其在皮 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宣肺解表为治则。根据人体 卫气强弱、感邪深浅、兼夹病邪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 有差异,应灵活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风寒治以辛温发 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治以清暑祛湿解 表,虚人感邪当以扶正与祛邪并施。
【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较常见的外邪有风
寒、风热和燥热。 内伤咳嗽:肺阴亏耗,失于清润
肺气不足,清肃无权 脾失健运,酿生痰浊 肺气上逆 咳嗽 肝郁化火,炼津为痰 肾气亏虚,不能纳气
五、湿阻发热
【证候】发热不甚,午后明显,热难速已,或身热不扬, 胸闷脘痞,头重如裹,身重而累,不欲饮食,渴而不 欲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四,拒按,痛 有定处,甚则面色黯黑,肌肤甲错,烦躁不安或如 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桃仁承气汤加减
第三节 咳嗽
【概述】 咳嗽是指因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出现以咳嗽、或咳吐 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是有痰无声。 本证病位主要在肺系,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内科常见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概述】 感冒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头痛、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外感邪气——主要以感受风邪为主,往往兼夹时邪 侵袭人体,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
【病因病机】
1.阴精亏虚——阴液亏损,阴不制阳,阳气亢盛。 2.中气不足——过度劳累,饮食失调。 3.肝郁化火——情志失调,肝气郁结,郁久化火。 4.瘀血内阻——瘀血内结,气血运行不畅,瘀久化热。 5.内湿停滞——脾胃运化失司,津液积聚,湿浊郁久而化
热。
【辨证论治】
发热的辨证,首先应根据发病的原因、病程的长短、临
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 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
二、内伤咳嗽
(一)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闷,纳呆,身重易
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 二陈汤加减
(二)痰热壅肺 【证 候】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质
【治法】 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方药】 三仁汤加减
【辨证论治】 咳嗽一证,首先须分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
起病 病程
兼证
脉证
治则
外感咳嗽 急 短 外感表证 多属实证 宣通肺气 疏散外邪
内伤咳嗽 缓 长 不同的里证 虚实互见 调理脏腑
一、外感咳嗽
(一)风寒咳嗽 【证 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
粘 稠,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胸胁 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渴欲饮,舌质红,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三)肝火犯肺 【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粘难咯,面红咽干,
口干口苦,咳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 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方药】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子、黄芩等
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 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
(二)风热咳嗽 【证 候】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
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 药】 桑菊饮加减
(三)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
一、外感风寒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 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 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轻者可用葱豉汤,重者用荆防败毒散。
二、外感风热
【证候】发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咳嗽,咯 痰黄粘,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 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清骨散加减
二、气虚发热
【证 候】 发热以上午为常见,劳倦即复发或加重,伴 有声低气短,倦怠乏力,饮食少味,或兼恶风自汗, 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舌苔薄,脉大无力。
【治法】 甘温除热。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肝郁发热
【证候】 发热不甚,或午后低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 伏,抑郁不欢,喜叹息,或烦燥易怒,或兼胸胁胀 痛,口苦咽干,泛恶欲呕,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 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三、外感暑湿
【证候】身热,微恶风,汗出不解,肢体酸重疼痛,头 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 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 而腻,脉濡数。
【治法】解表清暑,芳香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
四、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较甚,发热,无汗,鼻塞,咳嗽,痰色白, 咯痰无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 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
五、阴虚感冒
【证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昏头痛,心 烦,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第二节 内伤发热 【概述】
内伤发热是指因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以发热 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虚或实。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发热、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所 引起的发热,均属于本病范畴。
床表现和正气的强弱,确定其为内伤发热或外感发热。
起病 病程
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 缓
长 发热而不恶寒,或恶寒得衣被 则解,或发热时作时止,或发 有定时
外感发热 急
短 发热常伴有恶寒,虽得衣被而 不解,外邪不除则恶寒不解
内伤发热的基本治则是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一、阴虚发热
【证候】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轻者不觉 发热,只感面部灼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或见 眩晕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是否发病,取决于感邪轻重 和人体正气的强弱。
【辨证论治】
本病为邪在肺卫,辨证属于表实证,治疗遵循“其在皮 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宣肺解表为治则。根据人体 卫气强弱、感邪深浅、兼夹病邪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各 有差异,应灵活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风寒治以辛温发 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治以清暑祛湿解 表,虚人感邪当以扶正与祛邪并施。
【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较常见的外邪有风
寒、风热和燥热。 内伤咳嗽:肺阴亏耗,失于清润
肺气不足,清肃无权 脾失健运,酿生痰浊 肺气上逆 咳嗽 肝郁化火,炼津为痰 肾气亏虚,不能纳气
五、湿阻发热
【证候】发热不甚,午后明显,热难速已,或身热不扬, 胸闷脘痞,头重如裹,身重而累,不欲饮食,渴而不 欲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