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B.必无受利地一定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

③搐(chù):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③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④传不习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2)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①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B.必无受利地一定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新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

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

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

不同。

故选B。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亡:________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________③若躇步跐蹈跐蹈:________④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1)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

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同“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悲守穷庐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诲女知之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答案】(1)A(2)C(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②太丘舍去 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A.学而时习之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曲肱而枕之D.日月之行(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答案】(1)A;C;B(2)D(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

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

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C.代词,指代手臂。

D.结构助词,的。

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

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

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

不同。

故选B。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未若”不如比作;“委”,丢弃。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即可。

C项错误。

应为: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交代谢道蕴的身份,表达了作者对谢道蕴的赞赏。

故答案为:⑴B⑵ 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词意。

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

②值:适逢。

③郡:城。

④相视:看望。

⑤败:毁坏。

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C(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