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权分裂而大大缩小,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 通。魏蜀吴三国使用各自铸币;十六国时,凉州地区流 通汉魏五铢,河北流通丰货钱,四川流通汉兴钱,其他 地区流通各种古钱;南北朝时,南朝铸币仅限南方流通, 而北朝铸币只在北方流通。
2.缺乏连贯性:政权更替频繁,铸币短命,缺乏长期
稳定的流通手段,并随着王朝的频繁更迭就被废止,或 是改换其他货币。
(四)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交易额、财产等的多少,并用于赏赐、悬赏、
信贷、赎身、施舍、赋税和俸禄。官府和民间均以布帛、谷粟来计价 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兑换比例,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尺度。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国库与富贵人家私库均有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一)形状种类:方孔圆形钱、圆饼状、铤形 (二)金银货币职能的发挥 流通量大大减少,多用于贮藏,其货币职能并未减弱, 特别是白银的货币职能甚至更加明显。
刘备赏赐诸葛亮、张飞、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万等。 西晋末年有地方用银计价
在某些对外贸易的特殊地区,金银是唯一的通货,具备 购买支付手段:一是南方的海上贸易中心:广州和交趾; 二是北方的陆地贸易中心:河西。流通有拜占庭金币和 波斯隐蔽及南海诸国的金银。
(四)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31-589年) 以谷帛为主要流通手段,各朝虽铸造货币但未能流通全境
1.北魏
(1)495年“太和五铢”(铜精炼,民久不用钱专用谷帛,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2)510年“永平五铢”(目的:统一币制)
(3)529年“永安五铢”(目的:平抑物价;为配合铸钱,低价抛售绢帛
(二)谷帛等实物再次充当货币的原因 1.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 2.铸币形制变动频繁,币值波动不已,铸币不再适合充当 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而谷帛等实物货币的价值更为稳定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朱安祥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

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总页数】6页(P120-125)
【作者】朱安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5
【相关文献】
1.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J], 雷小果
2.金属货币在东汉三国时期通货膨胀现象:基于货币数量论视角的观察 [J], 吴伟钊;刘家甲
3.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速度逆变速性之谜 [J], 孟方琳;赵袁军;张晨曲
4.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货币流通渠道的新变化——对河北省滦县货币流通变化情况
的调查 [J], 蔡熙华;袁铁力;腾海涛;高增文;史桂红
5.货币流通量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增长──对1994年太原市大营盘辖区货币流通情况的调查 [J], 徐丽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中国古代用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制货币,以铜铸币为主。

多个朝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了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的情况,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金属货币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它本身的价值和它代表的价值应基本相当。

如果人为指定的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诱发民间盗铸,继而可能破坏整个物资交换体系。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铸币不当引发的重大通货膨胀应该是王莽朝。

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下令除五铢钱外,更铸“大泉”(“泉”即“钱”),重12铢,指定面值却为50个五铢钱;又造“契刀”(一种刀型货币),指定面值为500个五铢钱;造“错刀”,指定面值5000个五铢钱。

从汉到隋,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币种是“五铢钱”。

按古算法,24铢为1两。

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3次改铸和滥发大面值虚价钱币,结果是“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社会物价飞涨,经济衰退,最后导致王莽新朝迅速灭亡。

东汉后期爆发黄巾起义后,社会大乱,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把持朝政。

他和王莽相反,“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工艺和铜质极差,但面值不变。

“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

劣钱引起物价飞涨,经济凋敝,连五铢钱为基本的货币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吴、蜀两国为解决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值虚高的货币,导致物价上涨,后两国被迫停铸。

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也是偷工减料。

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

北魏孝明帝、隋炀帝时期都因为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两个王朝也走向灭亡。

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乾元重宝”等大钱,结果物价飞涨,人民遭难。

“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

”民间盗铸严重,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铸钱。

犯类似错误的还有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改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铁钱换一枚铜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

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标签:董卓铸钱;通货膨胀;五铢钱;中古自然经济;由于长期分裂割据与战祸连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就货币流通方面而言,此时期很多区域都不曾铸造钱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作为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较之前兴盛的两汉时期有了极大退步,全汉昇先生据此提出了“中古自然经济”①这一著名论断。

总之,以巨大经济波动为标志的自然经济时代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它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

作为中古时代的开端,三国时期同样存在着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等情况。

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对这一现象关注较少。

②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记载入手,结合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货币实物资料,对董卓铸钱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此后魏蜀吴政权货币政策失败造成经济混乱的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并由此得出结论:三国时期在从市场经济繁荣到自然经济出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视为中古自然经济的开端。

一、董卓铸钱与汉末通货膨胀东汉早中期延续了秦代和西汉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以及“行钱”等制度,导致了东汉长期通货膨胀。

③汉末经济面临崩溃之际,董卓私自铸造质量低劣的货币,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之前恶劣的经济形势,而且制约了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董卓集团的经济压力大为增加,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遂“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④。

“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内的流通频率,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长期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货币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同样的货币数量就会产生更大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量化假说”认为,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即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取决于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

因此,经济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稳定通货膨胀水平。

二、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虽然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是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通货膨胀唯一的决定因素。

实际上,给定一定数量的货币,它们的流通速度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实际经济活动水平、货币持有者的偏好和制度因素等。

实际经济活动的水平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可以从货币需求理论来解释。

货币被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备,在实际经济活动较活跃的时期,需要更多的货币完成交易和储存价值,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

反之,在经济活动较冷淡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则会减缓。

三、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除了实际经济活动,政策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例如,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和拥有货币的时间,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一些人会减少持有货币的时间,迫使货币更快地流通。

此外,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在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时期,持有货币的成本通常会上升,人们会去寻求更安全的资产,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减缓。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创造一个稳定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以确保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

四、结论总的来说,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决定因素。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4.北周:币制变动频繁
(1)初年使用西魏五铢,561年,铸布泉,当5枚五铢 (2)574年,铸“五行大布”,当10枚布泉 (3)579年,铸“永通万国钱”,当10枚五行大布
南北朝经济与货币差异
经济发展程度:南朝先进,北朝落后
货币制度:南朝铸币状况较连贯、发达,
但不规范;北朝铸币不多,实物货币相对
(1)蜀汉
初期:军费不足,铸行“直百五铢”,大而厚重 后期:铸“直百”钱(薄小)、“蜀五铢”、
直一钱、定平一百、太平百钱
(2)东吴:铸行五种铜钱,主要流通两种 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
大泉五十
(二)两晋时期的铸币流通(265-420年) 1.西晋:未铸钱,流通前代旧钱 2.东晋:不铸钱政策,流通孙吴铸币,比轮、四文、沈 郎钱、女钱、稚钱 ——两晋不铸钱,流通中被剪凿销毁,轻重杂行出现钱荒 3.北方十六国:铸币流通极度萎缩、以实物贸易 后赵石勒铸造“丰货钱”
大量贮藏。
4.支付手段:具有购买力,用来支付债务、赋税等。
(五)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中国古代每个时期都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它们相辅相 成、互为补充,共同支撑商品经济发展。
此时期的布帛同秦汉的黄金、明清的白银一样,在货币体系中占 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此阶段黄金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物货币可减少 商品活动的损失,有利于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以回收钱币,导致民间私铸盛行,货币流通情况反而恶化)
2.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1)东魏:初期沿用北魏永安,私铸现象严重,
为此543年收铜改铸,仍称永安五铢
(2)西魏:沿用,540年、546年两次改铸
3.北齐

论三国经济形势——第一篇 货币

论三国经济形势——第一篇 货币

论三国经济形势——第一篇货币关于这段近百年的历史,在经济方面的记载不是很多,并且非常零碎。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三国争霸间的兴衰并不是极个别的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经济在背后起了极大的作用。

三国时代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并未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改变,以理性人作为假设前提的经济学规律在两千年前依然作用着,到今天仍能大放异彩,为我们拨开迷雾,探寻三国时期的经济形势。

首先,从货币说起,货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稳定的象征,如果一国的货币不再能够的履行它的职能,则经济即将失去控制。

于是各国的货币政策也就成了我们摸索各国经济状况的有力途径,而我们知道在动乱的年代常常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二战期间德国国内和苏联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就将近十倍,而在内战中金圆券的疯狂贬值也是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动荡局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在董卓和李郭治下的京师便有了: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

自是后钱货不行。

——《三国志•董卓传》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

——《晋书•食货志》这与当年一麻袋金圆券买草纸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五铢钱在东汉初年制作比较精良发行量也有所控制,而在末年之时,出现了桓帝的四出五铢,董卓的无文劣钱,居然还有在四川流通的刘焉五铢这些就相当于现在的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假币。

五铢钱在东汉中后期本来质量已经衰落,沦为了以强大政权作为靠山的信用货币,现在政权日薄西山,假币泛滥,整个市场的极恶性的通货膨胀无法避免。

三足鼎立初步成形后,各国均开始恢复性生产,当然也要各自着手稳定货币市场瘫痪已久的秩序。

而三国又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呢?魏(黄初二年)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

初复五铢钱。

……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

以谷贵,罢五铢钱。

——《三国志•文帝纪》曹丕恢复汉代五铢钱的努力只用了半年多便宣告失败,原因就是谷价猛涨,其实曹操时代便已经尝试过恢复五铢钱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三国志•武帝纪》至魏武为相,於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

中、美、日三国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

中、美、日三国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

相互 关系 , 运用 G agr r e 因果检验 、 n 脉冲响应 函数和 方差分 解比较 了三 个因素具 有的长短 期特征 , 究发 现 : 研
经济增长过快和货 币供 给过 多是 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 因; 通货膨 胀在价格 层面 的经济总量提 高 , 对于推动 经济 的真 实增 长没有效用 ; 币供给 对于通胀 解释 能力在 中国显著 , 货 而在 美国和 日本不 显著 ; 长期看 , 美国和
(9 8一 ) 男 , 18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交通 大学 经济与金 融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
作 用 ; 纳艾 维 ( uav 基 于通 货 膨 胀 的市 场 自动 杜 D ne) 平 衡 数学 模 型分 析 后认 为 , 的通 货 膨 胀 率 是 经 济增 正 长 的必要 条 件 。从 国 内研究 成 果 来 看 , 部 分 学 者 J 大
[ 收稿 日期 ] 2 1 0 0 1— 3—2 3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0 9 D 2 ) 2 0 Z 0 0
胀达到一定 阈值后 , 对经济增 长会有温和 的正 向刺激
[ 作者简介 ] 李
7 4
成 ( 9 6一 ) 男 , 1 5 , 山东 济南 人 , 安交 通 大学 经济 与 金融 学 院金 融 系 主任 , 授 , 士生 导 师 ; 子伦 西 教 博 李
存货理论模型分析后认为 , 通货膨胀率对于外生的货 币供 给冲击 反应 比较 迟 缓 ; 比( ai等 运 用 V R 达 Tb) A
模 型分析 了喀麦 隆 16 20 90— 07年 间 的数据 , 现 货 币 发
供给增加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 但是货币供给的增 加并不一定会 造成通货膨胀 。对于经 济增长率 和 J

三国的货币制度

三国的货币制度

三国的货币制度(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2.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3.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兑换4.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5.总结篇1正文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货币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仍然在三国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主要以金属货币为主,包括黄金、白银和铜钱。

其中,铜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而黄金和白银则主要用于官方财政和富商大贾之间的交易。

此外,三国时期还存在一种名为“谷帛”的货币,主要用于农村地区的小额交易。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兑换在三国时期,各个政权分别有自己的货币体系。

曹魏政权实行的是铜钱本位制,蜀汉政权则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东吴政权则使用铜钱和白银两种货币。

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也不尽相同。

这给三国时期的贸易往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战争频繁,各个政权都实行了严格的财政政策,货币供应量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通货紧缩,物价上涨,对平民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货币制度混乱,货币兑换困难,也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总结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具有特殊性,它反映了当时战乱背景下的经济状况。

虽然货币制度相对混乱,但对三国时期的经济交流和货币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篇2 目录一、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二、三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及其特点三、三国时期货币制度的影响篇2正文一、三国时期的货币背景三国时期(公元 220 年 -280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三个国家——魏、蜀、吴,分别统治着北方、西南和东南地区。

由于政治分裂、战争频繁,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货币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仍然在三国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货币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屯田制、课田制的推行,使得农业获得很 大的发展 商品交换非常活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1.
三国· 魏国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曹 魏初期曾一度废钱不用,交易皆用谷帛; 文帝曾复用五铢钱,但时间短暂,前后不 到几个月;
《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黄初二年(公元 221年)春三月,初复五铢。冬十月,以谷贵罢 五铢钱”。

至魏明帝(公元227年)时才复铸“五铢” 钱。
魏五铢

魏文帝,明帝皆铸有 五铢,新钱形仿汉制 五铢,故称“魏五 铢”。
魏五铢轮廓清晰,钱 形厚重,边廓压金。

2. 三国· 蜀



蜀钱有 “直百五铢”、 “直百”、“犍为 五铢”等。 “直百五铢”: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 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 直径一般2.6—2.8厘米,重8-8.9克,有减重 现象,最轻薄者,不足0.8克。 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 五铢钱”。 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 如“为”字或四出文。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 元510年),改铸“永 平五铢”。 永平钱版式复杂,大 小轻重不一,大型者 多为政府铸造,小型 者多为民间私铸。钱 直径一般为2.2~2.5厘 米,重2.2~3.2克;面 文“五铢”,横读, 制作比较工整。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 年)铸。 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 “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 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 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 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 (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 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 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 “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 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与魏吴蜀三国的应对措施(下)

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与魏吴蜀三国的应对措施(下)

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与魏吴蜀三国的应对措施(下)正如全汉昇先生所言,由于实物货币取代金属货币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故而“汉末以后,中唐以前,一共五百多年的中古时期,实在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

”蜀汉:发行大钱所谓大钱,就是指大面额的虚币。

1956年,四川昭化发现的23号蜀汉墓出土了一批蜀汉发行的直(通“值”)百五铢;1978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黄荆沟出土了435枚直百五铢和145枚董卓小钱。

直五百铢名义上相当于一百枚五铢钱,但实际上重量仅有后者数倍。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董卓小钱已流入蜀汉境内,而且蜀汉发行了大面额的虚币。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巴曾建议刘备“铸直百钱,平诸物贾”。

另据《三国志·麋竺传》和《吴书》,公元196年,麋竺以金银货币助刘备军资,后来刘备准备攻打张鲁时,益州牧刘璋以米布等实物资助刘备。

结合以上材料可知,由于战乱时期经济萧条,中央控制力下降,董卓小钱可能最晚于公元196年流入巴蜀地区,但也导致巴蜀通货膨胀。

为了应对董卓小钱引发的通货膨胀,刘备在一定程度上也用实物货币替代金属货币,但主要做法是铸造大面额虚币,试图以大钱缓解通胀危机。

蜀汉“直百五铢”相当于一百枚五铢钱,但重量远未足额刘备听从刘巴发行大面额虚币,让官吏拿着虚币去购买物资,达到了“府库充实”的效果。

但相应的,这种行为必然进一步恶化经济秩序。

蜀汉建立后,除夷陵之战东讨吴国外,蜀汉的主要作战方向是南方蛮夷和北方曹魏。

这两条战线战事频繁,其目的是为了达成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这也是蜀汉的立国根基所在。

基于此,蜀汉必然常年征战。

相比恢复经济秩序,国家的军事需要显然更为重要。

从这一点推论,再结合史书对蜀汉军事行动和经济措施的记载,可知无论蜀汉统治阶层是否知道大面额虚币将伤害经济和民生,国家也并未停止敛财以资国用的做法。

直百五铢只是蜀汉大钱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太平百钱等多种钱币,此处不再赘述。

吴国:大钱实物并用蜀汉大钱除在蜀汉流通外,吴国境内也曾出土蜀钱。

东汉末与三国货币之流通与使用

东汉末与三国货币之流通与使用

东汉末与三国货币之流通与使用.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东汉末与三国货币之流通与使用东汉末与三国为战乱时期,物资经常流于匮乏,导致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进而使得人民宁可以物资如谷物、锦帛为交易工具,相对不信任金属货币。

此外政丅府不良的货币政策会造成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初平年间,董卓铸小钱的政策便加剧了金属货币难以流通的惨况,终致东汉的货币体系瓦解。

《董卓传》:「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外线,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廓,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晋书.食货志》「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丅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

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即是政丅府以新发行或增加发行的货币购买民间物资,然而物资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因此在发行更多货币或是新货币时通膨已经发生,故政丅府实际上以更低的代价购入人民资产,董卓铸大量质量低劣的小钱,就是基于这个目的。

如今类似的事例,有津巴布韦政丅府无视市场供需平衡拼了老命地印钞票,导致津巴布韦成为全世丅界通膨最严重的国家。

以曹魏来说,由于早先董卓的恶政,导致金属货币的价值不被百姓接受,以物易物的情形普遍,虽然曹操为相后一度尝试恢复金属货币,即五铢钱的地位,但是根据《曹丕传》的记载,曹操最终仍然放弃了这个政策。

《曹丕传》「(黄初二年)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

初复五铢钱。

....(黄初二年)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

以谷贵,罢五铢钱。

」《晋书.食货志》「魏文帝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民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

金属货币在东汉三国时期通货膨胀现象基于货币数量论视角的观察

金属货币在东汉三国时期通货膨胀现象基于货币数量论视角的观察

金属货币生产和发行的管理问题
私人铸币泛滥大,超过了市 场需求
政府对金属货币的生产和发 行缺乏有效监管
货币流通不畅,导致货币贬 值和通货膨胀
战争和经济动荡的影响
战争消耗:战争导致金属货币大量消耗,导致货币供应减少 经济动荡:经济不稳定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货币铸造:政府为了筹集军费,大量铸造货币,导致货币供应增加 贸易中断:战争导致贸易中断,货币流通受阻,导致货币供应减少
添加项标题
信用货币的出现: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信用货币开始出现并逐 渐取代金属货币
添加项标题
金属货币的贬值:由于金属货币的短缺,导致金属货币的购买力 下降,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添加项标题
金属货币的替代品对经济的影响:纸币和信用货币的出现,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金属货币通货膨 胀的原因分析
政府加强对金属货 币的监管,防止伪 造和盗用
政府通过提高金属 货币的购买力来抑 制通货膨胀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 政策来控制金属货 币的流通量
商业贸易中的应对策略
提高商品价格:通过提高商品 价格来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
调整货币供应量:通过减少 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加强市场 监管来防止价格欺诈和投机行
金属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
金属货币的价值:由金属的稀有性 和重量决定
通货膨胀现象:金属货币的购买力 下降,导致通货膨胀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购买力:金属货币的购买力与金属 的稀有性和重量成正比
原因:金属货币的供应量增加,导 致金属货币的价值下降
基于货币数量论 的通货膨胀观察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原理
添加标题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经济问题。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量增加而商品总量不变或增长缓慢,导致物价水平长期上升的现象。

而货币流通速度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通次数,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通货膨胀的程度。

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通次数,它的计算公式为:货币流通速度 = GDP ÷货币供应量其中,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是指货币市场中各种货币形式和准货币形式的总量。

由此可见,货币流通速度既受经济总量的影响,也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二、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速度影响通货膨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影响物价水平,二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预期。

首先,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会让流通中的货币更快地被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导致市场上货币的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也会随之上升。

比如,一个人持有100元现金,每天只用10元来买东西,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为1/10,而另一个人每天用完100元现金,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为1。

显然,第二个人的行为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增加,由此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其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的预期。

当人们认为通货膨胀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时,他们会变得更愿意持有商品而不是持有货币,从而促进通货膨胀的发展。

而当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不太可能发生时,他们会愿意增加对货币的持有,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所以,货币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改变会反过来影响通货膨胀本身。

三、货币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的调控货币政策是调控货币流通速度的一种方式。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以达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央行通常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即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或提高利率来抑制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从而抑制物价的上涨。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可能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内的交易频率,而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可能关系,并且分析其中的因果链条。

首先,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反映市场活跃程度的指标。

当经济繁荣时,人们交易和消费的需求增加,货币从手中流通到市场上,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增加。

相反,在经济衰退时,人们可能更加谨慎,减少消费和投资,这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的强度有关。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可以受到政策调控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例如,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影响人们持有货币的意愿和借贷行为,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支付和互联网购物等新兴支付方式的兴起,也提高了货币交易的速度和效率,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然而,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在某些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人们会预期物价还会进一步上涨,因此会倾向于快速消费或投资,以避免持有贬值的货币。

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可能会增加。

此外,货币流通信道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一种间接的影响关系。

通过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当经济活动强劲,货币流通速度增加,如果货币供应量没有相应增加,就会引发物价上涨。

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量来传导的。

综上所述,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尽管这种关系可能并非是直接因果关系,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强度、政策调控、技术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一种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

因此,在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能简单地从单一角度进行解读。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金融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一)金属铸币的流通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铸币流通很不稳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钱荒)频 繁而且交替出现:
(1)东汉末年董卓铸造不足值的小钱, 钱币减重,致使物价飞涨,小钱难以流 通,民间以实物交易。
(2)曹操用五铢钱取代小钱后,由于五 铢钱增铸不多,出现钱荒,物价暴跌。 魏文帝曹丕废五铢钱,改用谷帛等实物 货币。
3、两晋至南朝刘宋前十年(公元430年) 不铸造钱币;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很 少铸造钱币; 北魏前100多年也未铸造钱币; 其余北朝铸造发行的钱币数量也不大; 加上流通中钱币被毁损较多,以致这个 时期出现钱荒,物价惨跌。
4、东汉以后黄金作为货币使用日 渐减少,白银在西晋、南北朝时期 也有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出现。此 时的货币材料是多样的,有布帛等 实物、还有铜、铁、铅锡、金银等 金属。
◆总之,政权不稳、财政困难、
币值多变、金属币材供给不足 和粮帛等物质匮乏、钱币减重、 劣币驱逐良币,使得钱币流通 减少,实物货币盛行,形成钱 帛平行的货币制度,这是货币 制度的倒退。
二、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信用
1、两晋时期的信用仍以私人的高利放款为主, 也有政府的赈贷,此时的信用没有新的进展。 2、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使得寺庙成为从事 存放款活动的高利贷场所。 ◆南朝的寺庙通过其经营的典质(质库)这种 信用机构来办理高利贷的抵押放款和质押放 款。而北朝的寺庙通过僧祗粟来办理高利贷。
曹操(左) 与魏文帝曹 丕(右)
(3)蜀汉和东吴政权为筹集军政经费以对抗 曹魏,都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铸造不 足值的“直百五铢”和“大泉五百”、“大 泉五千”等钱币,致使物价暴跌,大钱难以 流通,谷帛等实物货币流行。

【汉武大帝吧】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汉武大帝吧】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胡茂全汉末桓、灵帝时钱货流通混乱不堪。

董卓执政时,为了迅速敛财聚物,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型,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

小钱直径1.2 ̄1.5厘米,重0.5 ̄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正因为这些小钱迅速充斥市场,导致物价飞涨,谷一斛数十万,很多百姓一生积蓄不够买一石粮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状惨不忍睹。

这种惨状一直持续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几次大战役之后,魏、蜀、吴三足鼎立,暂时有了均衡。

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也是经济实力的对抗,就看各国如何拼治国功夫了,这其中,货币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曹操担任丞相开始执政,为了平抑物价,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铢钱(从迅速稳定市场的效果来看,曹操起用的只可能是足值货币)。

并广开屯田,建设水利,真正实现了让百姓有钱花、有粮吃、有活干的稳定局面,不为私己敛财,真正为百姓利益着想,这在三国史上是值得称道的。

魏国曹丕登基后,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他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只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笑柄。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以谷贵罢五铢钱(事实上,谷贵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物资匮乏)。

以谷、帛为“货币”,这种复古的“货币”让百姓一时无所适从,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骗。

尽管朝廷的奖励、粮饷还是谷、帛,但是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到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

好在曹丕在位七年就去世了。

曹睿登基后,太和元年(227年),马上取消了谷帛为货币的政策,复五铢钱,魏国的经济终于得以好转。

曹魏尚且如此,蜀吴两国就更是疲软了。

刘备得荆州时,粟与金同价,他不直接攻打刘璋,也是出于个体摊主的精明,因为他几乎连军饷也难以足供,只好借帮刘璋击张鲁的名义,用益州的工资来灭益州,玩的是空手道。

得手后,玄德兴致勃勃地铸起了直百五铢钱,这种巨额面值的币重不过是蜀五铢的三倍,作价则达百倍。

三国的货币制度

三国的货币制度

三国的货币制度在三国时期,魏、吴、蜀汉三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货币制度。

本文将分别阐述这三个方面的货币制度。

1、魏国魏国的货币制度相对比较统一,以铜钱为主,主要分为“太仓五铢”和“四出五铢”两种。

这两种货币均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具有法偿地位。

其中,“太仓五铢”是魏国最主要的货币,流通范围广泛,主要在魏国境内使用。

而“四出五铢”则主要在对外贸易中使用,其形制为圆形带方孔,正面铸有“五铢”二字。

此外,魏国还使用了一些其他类型的货币,如金、银等贵金属货币。

这些货币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和政府储备,其兑换比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定。

2、吴国吴国的货币制度则比较复杂,主要分为铜钱、铁钱和贝币三种。

其中,铜钱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几种,铁钱则有“嘉禾五铢”、“直百五铢”等。

此外,贝币作为一种传统的交易手段,在吴国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吴国的货币制度比较特别的是其兑换规定,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政府政策进行调整。

例如,“大泉当千”和“大泉五百”之间的兑换比例就曾经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

3、蜀汉蜀汉的货币制度主要沿袭东汉,以铜钱为主,分为“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泉”等几种。

其中,“直百五铢”是蜀汉最主要的货币,流通范围广泛。

这些铜钱均为圆形带方孔,正面有“五铢”二字,背面有年代和地名。

此外,蜀汉也使用了一些其他类型的货币,如金、银等贵金属货币。

这些货币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和政府储备,其兑换比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定。

蜀汉的货币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一方面,蜀汉政府对货币的铸造和流通进行了严格的管理,确保了货币的质量和信誉。

另一方面,蜀汉还实行了“宝货制”,即以“直百五铢”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重量的铜来铸造不同面值的货币,以满足不同交易需求。

这种货币制度体现了蜀汉政府对货币经济的重视和管理经验。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魏、吴、蜀汉三个国家的货币制度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复杂性。

中国古代钱币——东吴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东吴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东吴钱币三国时期东吴所处的地方为最富裕的江南地区,苏州吴镇,建业南京,几乎所有富裕的地方都在吴国!但是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库空虚。

同时蜀国的通货膨胀政策,虽然对以实物经济为主的曹魏,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是对东吴的货币经济,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为在蜀汉咄咄逼人的、通货膨胀政策面前,东吴地区原来流通使用的、两汉遗留下来的五铢钱,在直百五铢大钱的冲击之下,会推高吴国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最主要的是谷物粮食以及绢帛、麻布等纺织品。

这些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被推高之后,会严重扰乱吴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大量的物资会被蜀国的商人,用直百五铢这种虚值的大钱套购运走,这又反过来会更加推高物价,破坏吴国的经济。

而这引起了吴国强烈的反应,并进行了坚决的回击。

文献记载,孙权首先于嘉禾五年(236)铸造了大泉五百。

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嘉禾)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

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

设盗铸之科。

”意思是说,孙权铸造了当五百的大钱之后,要求官民向官府输送铜料,并根据铜料的多少付给报酬,同时还设立了专门负责打击私铸的机构。

大泉五百面文“大泉五百”,直读,面背均有内外阔。

面文书体有别于新莽大泉,泉字中竖不断,一般直径为2.9厘米,大者重为12克,越后铸造分量越轻。

两年后的赤乌元年(238)又铸造了大泉当千。

这件事也记录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

”大泉当千赤乌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铸大钱所铸大钱。

径3.6厘米,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厘米,重3.5克左右。

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钱一千。

而之后孙权更是铸造了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它们的大小轻重与初铸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相差不多,但是面值却已经又膨胀了几倍。

大泉二千篆书“大泉二千”四字旋读,钱径32mm左右,重约8g,一当五铢二千。

较为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

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标签:董卓铸钱;通货膨胀;五铢钱;中古自然经济;由于长期分裂割据与战祸连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就货币流通方面而言,此时期很多区域都不曾铸造钱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作为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较之前兴盛的两汉时期有了极大退步,全汉昇先生据此提出了“中古自然经济”①这一著名论断。

总之,以巨大经济波动为标志的自然经济时代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它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

作为中古时代的开端,三国时期同样存在着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等情况。

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对这一现象关注较少。

②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记载入手,结合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货币实物资料,对董卓铸钱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此后魏蜀吴政权货币政策失败造成经济混乱的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并由此得出结论:三国时期在从市场经济繁荣到自然经济出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视为中古自然经济的开端。

一、董卓铸钱与汉末通货膨胀东汉早中期延续了秦代和西汉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以及“行钱”等制度,导致了东汉长期通货膨胀。

③汉末经济面临崩溃之际,董卓私自铸造质量低劣的货币,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之前恶劣的经济形势,而且制约了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董卓集团的经济压力大为增加,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遂“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④。

“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⑤当然,仅仅依靠掠夺富室与盗挖贵族陵墓是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

为了达到长期搜刮钱财的目的,董卓决定“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

为了铸造钱币,董卓到处搜集铸钱所需要的铜材,这些现成的“铜人”“飞廉”不仅降低了铸钱成本,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原材料匮乏的问题。

但董卓此次所铸钱币较之前流通的两汉五铢钱体型小了很多,“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⑥质量低劣。

《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称这种钱币“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且未经过打磨工艺处理,⑦可见此种小钱轻劣的程度。

近些年考古出土的货币实物也可以证实史书中的记载的确属实。

1987年,河南许昌汉魏故城发现大型钱币窖藏,共出土铜钱335公斤,许昌博物馆取其中40公斤作分类实测,在约32550枚铜钱中轻劣小钱约占总数的41.5%,计13520枚。

其中有11310枚小钱穿广径小、肉质薄劣,最大直径17毫米,最小者不足10毫米,一般重量不足0.5克,无内外廓,或无文字、或文字漫漶,不足以辨认,这种劣质小钱被钱币学界认定为董卓所铸造的钱币。

⑧虽然史籍中多认为董卓铸造的钱币“文章不便”(作者注:此处应该是“辨”,意为钱文不可辨识),但这种劣质的小钱一定是与之前东汉时期所流通的五铢钱有着相同的面值,即“五铢”。

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所铸“四出五铢”钱为例,最重者为4.3克,最轻者为2克。

⑨新铸造的小钱与之前流通的大钱面值相同,但是重量却相差了4—8倍。

由于金属铜在古代一直是代表着固定价值的稀缺资源,董卓通过铸造面值与之前相同、但重量大为缩水的货币来换取百姓手中贮藏的足值货币,达到进一步搜刮财富的目的。

董卓的这次铸钱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特别是粮食的价格,“谷一斛至数十万”⑩。

关于当时的物价,史书记载并不一致。

《资治通鉴》记载为“谷石至数万钱”B11,而《晋书》则记载“是时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B12。

虽然前者是使用容量单位“斛”来计算,后者使用重量单位“石”,但二者在汉代是相等的,均为十斗。

B13如果我们细心考察就会发现,史籍中所记载的谷价,不管是一斛几万钱或是几十万钱,如果都以每枚0.5克来计算的话,其铸钱所用铜料本身的价值绝对远超过粮价,所以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只不过是史家对此次物价飞涨的夸张描写而已。

虽然“谷一斛至数十万”是夸张的描写,但董卓此次铸钱引起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却是不争的事实。

B14中国古代金属铸币流通了两千多年,按照其规律,铜钱造成通货膨胀大约有三种情形:第一,钱体减重所带来的通货膨胀。

尤其是“半两”“五铢”钱,这种标明重量的货币,在不改变其法定重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减少钱币本身的重量(即实际重量仅为名义重量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造成货币贬值,使钱币的购买力降低,引起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第二,扩大钱币面额形成通货膨胀。

钱币本身的重量增加不多,而钱币面额的价值则大幅度增加,使铜钱的名义价值超过了其本身金属材料的价值,这种扩大面额的办法按几何级数贬值,比铜钱减重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第三,改变币材的金属成色与成分而造成通货膨胀。

在铸造钱币过程中,以廉价金属,如铅、锡等代替铜材料,改变钱币本身价值,使其贬值。

B15董卓这次所铸之钱,不仅铸工粗劣,币材不良,而且较之前两汉通行的五铢钱减重达4至8倍,严重扰乱了当时的经济秩序,引起通货膨胀,以至于市场上钱币无法正常流通,史书称“自是后钱货不行”B16。

学术界大都认为,董卓此次铸钱行为导致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由强盛逐渐转向衰落。

这次铸钱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是严重地制约了此后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之政府并没有及时制定符合时宜的货币政策,诸如曹魏的不铸钱政策与赋税改收实物,这些货币政策对当时的经济环境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以致最终形成了三国时期货币混乱的局面,由此也揭开了中古自然经济的序幕。

二、曹魏政权不铸钱政策与实物货币流行由于统治区域同处北方中原地区,董卓小钱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曹魏政权影响最大。

曹操掌握政权以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以此减轻董卓小钱所带来的破坏。

建安元年(196),采用枣袛、韩浩等人建议,在许昌地区招募农民,始兴屯田,“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B17此后,屯田的规模与区域不断扩大,有史料记载邓艾等人在淮北、淮南地区的屯田有两三万人之多。

B18此次施行之屯田政策对国内经济环境的恢复十分重要,之前“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野荒民困”B19等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内粮食也因此储备充盈。

与此同时,建安九年魏武下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B20此次政府所征收的田租较东汉晚期减轻了不少,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征收对象为实物田租。

由于屯田主要由政府与军队负责,国家直接参与了经济管理,保证了社会经济在通货膨胀影响下的正常运转,而且征收实物田租也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劣质小钱的流通,因此自董卓铸钱引起混乱之后的第十七年,即建安十三年,曹魏政权才第一次宣布罢董卓小钱,还用五铢,“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B21这一次曹操只是恢复了东汉时期流通的五铢钱,并没有自己铸造钱币。

B22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B23。

由于当时“不铸钱既久”,而且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五铢钱经过董卓搜刮之后,市面上所剩无多,这个时候由于钱币稀缺,反而造成了“钱贵物贱”的通货紧缩现象。

此后国内兼并战争逐渐减少,市场经济逐步恢复稳定,黄初二年(221)三月,魏文帝曹丕便再次恢复了五铢钱的使用。

可是,这次“初复五铢钱”的政策仅仅执行了七个多月,到了同年十月,便又“以谷贵,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B24。

史料中的“初复”应该是指恢复了上次曹操确立使用东汉五铢钱的制度,但是为什么这次“初复”政策只施行了短短的七个月呢?彭信威先生认为:“停用货币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天灾使粮食的缺乏而价格上涨,货币数量又不够,因而回复实物经济。

”B25彭先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不只是粮价上涨这么简单。

历史上因天灾造成粮价上涨的例子很多,但绝对不至于发生停用钱币的现象。

由于缺乏相关记载,笔者推测此次恢复五铢钱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钱币出现了减重情况,形成了市场上的“谷贵”,于是文帝才不得已停止用钱,恢复使用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

曹魏政权公开指定市场上以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使得钱币基本上丧失了交换职能,布帛等实物货币广泛流通于市场之间,如“田豫罢官归,居魏县”,“汝南为具资数千匹,遣人饷豫,豫一不受”B26。

又如:“遂遇荒乱,家贫卖鱼,会官税鱼,鱼贵数倍,嘏(作者注:任嘏)取直如常。

又与人共买生口,各雇八匹。

后生口家来赎,时价值六十匹。

共买者欲随时价取赎,嘏自取本价八匹。

共买者惭,亦还取本价。

”B27由此可以看出,此时布帛等实物已经具备了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货币职能,甚至政府的赏赐也多以布帛与谷物居多,钱币在这一时期仅仅保留了赏赐作用。

曹魏政权这次规定以谷帛等实物行使货币职能是违反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竟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由于久不铸钱,加之政府监管不力,市场中出现了使用“湿谷”“薄绢”等投机取巧之行为。

从“虽处严刑而不能禁”可以看出,此时期市场较为混乱,甚至这样的投机行为越发猖狂,不能禁止。

因此“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

今若更铸五铢钱,则国丰刑省,于事为便”B28。

在司马芝等人的建议下,为了达到“国丰刑省”的目的,魏明帝于太和元年(227)四月再“行五铢钱”B29。

学术界认为这次“行五铢钱”应该是政府铸造了新的钱币。

1982年,安阳市西郊出土一批南北朝窖藏钱币,共计2885枚,年代从西汉文帝铸造的“四铢半两”钱到南北朝流通的“四柱五铢”“五金”钱,跨度七百余年。

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批窖藏钱币涵盖的品种很多,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大部分见于史料记载的铸币均有发现,因此价值极高。

工作人员在整理这批钱币的时候,把一种铸造粗糙、未经修整、外廓压盖住一部分钱文的五铢钱认定为曹魏五铢。

B30随后,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江西省南昌高荣墓相继出土大量的两汉、三国时期钱币,其中就发现这种外廓压盖住钱文的五铢钱,由于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时间,学者们开始怀疑这种五铢钱可能就是曹魏五铢。

B311996年,中国钱币学会在马鞍山召开了“曹魏五铢问题论证会”,河南省钱币学会也成立了“曹魏五铢课题组”,这两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界对曹魏五铢的研究,基本上认定这种直径在2厘米左右,重量为1—1.5克,钱体轻小、穿孔广大、不磨边缘、轮压钱文、铸造粗劣的五铢钱为曹魏政权所铸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