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名词解释周三多版本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欢迎阅读⼀、名词解释。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资源在内的⼀切可以调⽤的资源。
可以调⽤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员、资⾦、⼟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其获得成本也更⾼? ?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
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预先估计,即进⾏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为了实现某种⽬标⽽对未来⼀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向、内容及⽅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分权授权度。
沟通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其成本或费⽤明显低于⾏业平均⽔平或主要竞争对⼿⽔平的竞争战略。
2.差异化战略:是指直接强调企业与⽤户的关系,通过向⽤户提供与众不同或别具⼀格的产品或服务⽽向⽤户创造价值的竞争战略。
3.集中⼀点战略:企业选择⼀个或⼀组细分市场,量体裁⾐,为其服务⽽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的竞争战略。
职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为的决定权,这些决定⼀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
计划是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标,预先进⾏的⾏动安排。
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
头脑风暴法:滚动计划法是⼀种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计划的执⾏情况和环境的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的计划制定⽅法。
组织设计的原则:1、统⼀指挥原则;2、控制幅度原则(P133);3、权责对等原则;4、柔性经济原则。
部门化的基本原则①因事设职和因⼈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事事有⼈做”“⼈⼈有事做”②分⼯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③精简⾼效的部门设计原则职能部门化:把相同或相似的活动归并在⼀起,作为⼀个管理单位即为职能部门化。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名词解释
主要考虑到考会计的同学会选择名词解释和选择,所以老师将名词解释总结的比较细,希望同学们课下好好复习,祝你们最后考取好成绩。
1.管理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这一表述包含了一下4个观点:○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2.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3.概念技能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4.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5.非正式组织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产生一些被大家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性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
6.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7.组织精神经过经心培养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反映了组织成员对本组织的的特征、地位、形象等8.伦理规范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论规范人们的行为。
9.决策——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10.长期决策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11.战略性计划指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12.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计划,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者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方案。
管理学周三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也更低。
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孔茨)。
双因素理论:是指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是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专插本管理学(周三多版)重点名词解释(必考)
管理学名词解释第一部分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 一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4、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5、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6、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7、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8、伦理道德——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9、社会责任——企业不仅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应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后者就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10、全球化管理——管理者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情况下进行管理工作。
12、全球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程度。
第二部分1、决策与计划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2、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也不知道概率。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决策者不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5、战略决策——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制定出目标和方针,以及为达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所做出的决策。
6、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是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7、业务决策——又称日常管理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
《管理学》周三多 考研 名词解释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基本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指按计划对企业的活动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的分派和组合领导:领导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下属人员,完成领导任务的职责和功能控制:是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管理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这种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是生产力。
社会属性: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
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管理者角色:分为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罗伯特-卡茨)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管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研究。
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一、什么是管理?1、管理(management):我们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通常指的是“做正确的事”,即不浪费资源。
涉及做事的方式。
3、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二、管理者作什么?1、管理职能和过程(1)基本职能a、法约尔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学之父——法约尔)b、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2)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角色明茨伯格:10种角色。
可组成三方面: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技能(1)卡茨: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技能或者素质: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管理系统观念系统观点可用来描述管理者做什么,因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在系统中,管理者协调各种工作活动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
5、在不同的变化的环境中管理权变观(情境方式):因为组织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情境不同,因此可能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6、关于管理工作的多种观点的总结职能观、角色观、技能观、系统观、权变观7、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管理学-周三多版-考试重点总结
管理学复习总括10会展张鑫一.名词解释1.决策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管理就是决策。
是指通过分析、比拟,在假设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2.沟通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和交换的过程。
3.方案方案是指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的筹划和安排。
4.控制为到达规定的目标,对元件或系统的工作特性所进行的调节或操作。
5.战略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6.组织设计组织设计: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
7.授权授予或拒绝授予客户端访问权限的过程。
8.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标准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9.管理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包括方案、组织、协调、控制、创新等五个职能。
10.市场细分按照某一标准将消费者市场细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具体包括标准和相似性两种划分类型。
二.多项选择、填空1.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P2982.职权的三种形式3.管理幅度的设计影响因素P1834.权变理论P215.影响有效沟通的结构性因素P2776.有效控制的根本特征P3057.管理者的决策8.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P349.集体决策的方法P10910.影响结构的三种特征P16511.个人道德开展的三个层次P3512.企业根本竞争的策略13.双赢谈判P28214.零和谈判P28215层级化设计与职位P18216目标管理法11.道德开展的层次P3512.人际关系学说13.组织设计周期各阶段特征P1451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性15.动态网络组织理论16.经营单位、经营组织分析法17.成长战略中的一体化战略的内容P14418.社会责任观19.道德开展阶段及其特征20.三.简答1.行为决策理论P100(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作出判均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丫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王性是相对的。
管理学名词解释整理(周三多版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
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
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P20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P21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P22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P22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P23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P2311、核心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湖南大学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周三多)
湖南大学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周三多)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基本职能。
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和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地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管理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方面,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企业管理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
自然属性: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是为统治阶级、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
它分为三类: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纵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试验法: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管理学周三多的名词解释
管理学周三多的名词解释在管理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被广泛使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应用,本文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组织文化 (Organizational Culture)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它是一种心理上的现象,涵盖了组织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行为以及对外界的反应。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发展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它可以促进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也能帮助组织与外界建立积极的关系。
领导者在塑造和维护组织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变革管理 (Change Management)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引入重大变化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和调整来管理变化的过程。
变革管理旨在最小化变革对组织和员工的不利影响,并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的目标。
这个过程中,领导者需要明确变革的目标和愿景,制定详细的变革计划,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参与员工的培训与支持。
三、战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战略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长期目标而制定和执行战略的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内部资源的评估,制定战略目标和计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
战略管理的目标是使组织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四、团队建设 (Team Building)团队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沟通和信任的过程。
通过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优势和特长,并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领导者在团队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需要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协作。
五、绩效评估 (Performance Evaluation)绩效评估是指通过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来衡量和改进组织绩效的过程。
绩效评估旨在确定员工的工作成果和贡献,并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机会。
有效的绩效评估有助于激励员工的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著)名词解释
1. 管理(05)——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 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4. 霍桑试验(03)——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5. 学习型组织(07)——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6. 核心资源(09)——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7. 核心能力(08 13)——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8.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9.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10.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人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11. 行为科学——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12. 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13. 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14.权变管理理论(10) ——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研究环境变量与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15.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美国的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日本,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使企业持续不断的改善管理16.核心能力理论——由20世纪80年代的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应该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资源上17. 伦理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8.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管理学_名词解释重点总结_周三多
一名词解释1 常规性技术:可变性较小,可分析性较大,工作的标准化及规范化技术都较高的部门2 指挥链:组织中从上到下形成的链条。
3 Y理论:员工勤奋,热爱工作;敢于承担责任;能够做成正确的决策;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4 X理论:员工懒惰,逃避工作;逃避责任;不能正确的做出决策;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5 平衡计分卡:组织从多方面的了解企业,以至于企业很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6 管理:管理者利用领导,控制,创新,计划,组织的职能,协调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
7 需要层次论:根据马斯洛将需要层次论分为五个方面,他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价值。
这就是所说的需要层次论。
8杠杆平衡:根据技术较好的产品的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标准,是其他产品按照这种标准来评价。
9 法定性权利: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决定的。
10 德尔非技术:根据问题的特点,邀请有经验的专家。
把信息介绍给专家,让他们发表鸽子的意见,整理成书面材料。
管理者把综合起来的意见在介绍给专家。
这样反复多次行程的方案。
11 组织的结构: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基本框架。
是对完成目标的技术,人员等的一种特殊要求。
12 费德勒权变理论:领导者无固定的模式。
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及所在的环境变化而变化。
13 前馈控制:领导者根据以前的经验,来制定目前的方案,并定期修改的过程。
14 冷热分析法:将国际经营的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15 名义小组:确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小组,并对问题进行讨论。
召开会议,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
投票决定采用那种方案。
16 战略行计划:用于组织整体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的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7网络计划技术:运用网络图表示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分析,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18 公平理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的工作太对有积极的影响。
19 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的使用价值机工作质量的表达20 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的工作就是帮助下属实现分目标,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确保分目标与总目标相一致。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一、名词解释。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
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所谓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双因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管理学名词解释整理(周三多版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
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
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P20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P21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P22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P22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P23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背诵大全,周三多版
管理学名词解释背诵大全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并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既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行为科学是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也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社会调查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
6.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7.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8.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9.伦理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10.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11.权力至上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12.公平公正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13.社会契约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14.推己及人道德观:这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
儒家道德观的核心是“仁”。
15.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16.全球化管理是以全球化视角来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
通过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或代理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有效规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谋求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管理学周三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也更低。
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孔茨)。
双因素理论:是指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是指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
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
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
P20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P21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P22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P22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P23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P2311、核心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P2412、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P2413、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P84(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者既可以做个体决策,也可以做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14、名词意义的计划: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P11115、动词意义的计划: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P11116、战略性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P11617、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和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P11618、市场细分: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和市场组合。
P12919、产品定位:企业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价格、包装、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等。
P13020、战略选择的实质: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和满足顾客。
P13021、滚动计划法: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定期对上期计划进行修正,连续不断的定制新计划的一种方法。
22、组织设计: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计划。
P15023、组织结构: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P15124、专业化分工:把企业活动的特点和参与企业活动的员工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每个员工都安排在适当的领域中积累知识、发展技能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P15325、统一指挥原则: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
P15326、管理幅度原则: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
P15327、权责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
P15428、组织的柔性: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P15429、组织的经济: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
P15430、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P16831、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P16832、职权: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动的决定权,这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
P17133、直线职权:管理者直接指导下属工作的权利。
P17134、参谋职权: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获审核权,评价直线职能的活动情况,进而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
P17135、职能职权:是一种权益职权,是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
P17136、集权: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
P17237、分权: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P17238、授权: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P17339、外部招聘:根据组织制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选拔符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员工。
P18140、内部提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确认之后,被委以比原来责任更大、只为更高的职务,以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其他原因而空缺了的管理职务。
P18241、培训: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P18642、绩效评估: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P19043、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P19544、压力: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P20145、冲突: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
P20346、组织文化: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P20647、组织价值观: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
P20848、组织精神: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P20849、伦理规范: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论规范人们的行为。
P20850、领导: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P22251、法定性权力:个人由于被任命担任某一职位,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法定权力和权威地位。
P22352、奖赏性权力: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
P22353、惩罚性权力: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
P22454、感召性权力: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羡慕而自愿追随和服从他。
P22455、专长性权利:是知识的权力,指的是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而影响他人。
P22456、动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
P23757、激励:通过影响人们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58、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
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
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所以保健因素又可称为“维持因素”。
P24259、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工作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产生满足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其不利效果顶多只是没有满意情绪,而不会导致不满。
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P24260、成就的需要: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人。
P24361、依附的需要: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
P24362、权力的需要: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职权的权威。
P24363、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P24864、负强化: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P24965、工作激励: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冬季,使生产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
P24966、沟通: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P25467、谈判:双方或多方为实现某种目标就有关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
P26768、控制: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
69、前馈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P281。
70、同期控制:也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71、反馈控制:也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P28172、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73、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非正式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概括的说,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组织可能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也可能独立存在和运行。
74、企业再造:重新设计和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团体使得组织,并不断扩大这种组织,知道整个组织都按照这种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组织的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