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_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648d420ed630b1c59eeb5b4.png)
唐枫1232116建筑生成的逻辑之道——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摘要:本文意在探寻彼得·艾森曼对于概念建筑的注释过程,包括从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向进行辩证论证,同时结合他的建筑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艾森曼笔下概念建筑的具体含义延指。
关键词:彼得·艾森曼概念建筑注释过程语言学语义学句法学建筑设计实践一、背景材料1.1关于作者——彼得·艾森曼彼得·艾森曼(英语: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的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所有意思来说都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1。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1.2“概念建筑“简介维基百科中“概念建筑”词条的解释是:“概念建筑是一种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原则的外延途径用概念化和本质化的表达建筑形式。
”表述比较宽泛,也比较综合。
Ruth Malan在《A Trace In The Sand》一文中对概念建筑做出如下阐述:“‘概念建筑’是建筑体系的概念化观念。
他描述了这个体系的设计想法的概念性层面,“这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图给概念建筑定下基调,已有一定理论深度。
而Colin Rowe在《On Conceptual 1维基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Architecture》中谈到概念建筑时有不少轻松诙谐的论述部分,“我的第一反应是,任何建筑不都应该是‘概念性‘的么?“”如果不是这样,那马塞尔·杜尚一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如此看来,作为概念建筑的研究和批判其实本来就该是建筑师和评论家集中注意力的领域。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2a9148960590c69ec376f9.png)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建筑大师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27页PPT
![建筑大师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2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abef9c3b52acfc788ebc938.png)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念探 究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7775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a.png)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埃森曼
![埃森曼](https://img.taocdn.com/s3/m/2c0d1cd1d15abe23482f4d92.png)
关于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及其主要作品浅谈(原创)来源:徐华서화的日志大师Peter Eisenman的建筑理念是一种超越传统建筑的,令人耳目一新的。
他总是能从数学的领域里发现建筑的真谛。
我对大师的建筑作品和建筑理念始终都十分的膜拜。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大师吧~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大师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评价尤其是高。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另一位我十分喜欢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这样评价过他:将建筑与社会脉络及经济脉络分离开,不以任何事物为前提,而且排除所有古典概念上的秩序与顺序,力图确立纯粹的意义上,作为知识操作的建筑空间。
大师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
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
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大师建筑灵感的来源有二:一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二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大师在建筑上一直都是秉承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建筑思想,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理论引导者这段时期的建筑风格。
建筑大师_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
![建筑大师_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96f85b04a1b0717ed5dd25.png)
在“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
将海底扩大学说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 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 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 瞬间”被记录下来。艾森曼并非是要 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 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 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 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
屋顶
剖面
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 Nhomakorabea么样的建筑
才能容纳如此具有创造力的当代人的活动。信息时代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性,虚拟性和模糊混沌的状态,信 息时代里空间的许多问题被时间的问题所取代,非物质 化的趋势有增无减,艾森曼开始运用动态的空间构成来 进行创作,意图很明显是呼应于时代的。因为这种动态 处理是在空问中三向度展开的,所以造成的丰富的室内 外效果甚至连设计者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只有在计算 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进行。也只有通过计算机,才能最 终使这种自寻烦恼的设计得 建造出来。这一点艾森曼和 弗兰克·盖里必有同感。探索计算机拓展出的新的创作方 式也是两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设计创新的评埃森曼的《10座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设计创新的评埃森曼的《10座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b0862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4.png)
设计创新的评埃森曼的《10座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伊萨克·米디丹·艾森曼(Isaac Middendorf Eisenman)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建筑师和理论家。
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他以他的《10座建筑》一书闻名于世,这本书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形式分析方法。
《10座建筑》这本书是艾森曼于1967年出版的,探讨了建筑中形式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书以十个虚构的建筑项目为例,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建筑形式中的意义和潜在的设计原则。
艾森曼的《10座建筑》引入了一种新的形式分析方法,他将形式视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与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相互依存。
他关注的不仅是建筑的表面形式,更关注建筑形式的内涵和潜在的意义。
他的形式分析方法不仅考虑了建筑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布局,还考虑了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建筑的影响和感知。
在《10座建筑》中,艾森曼通过对虚构建筑项目的精确描述和细致分析,探讨了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
他通过对建筑的切片和拆解,揭示了建筑形式中的隐含结构和意义。
他的形式分析方法并不只局限于对建筑的静态形式的研究,他还探讨了建筑形式的演变和变异,以及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艾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形式视为建筑设计的核心,建筑的意义和功能都是由形式来决定的。
他认为形式应该是建筑设计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通过对形式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他希望能够揭示建筑形式的潜在意义和设计原则,为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9145fa910ef12d2af9e71d.png)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彼得艾﹒艾森曼简介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二.彼得﹒艾森曼的建筑特点彼得艾﹒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观点的同情。
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三.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电脑设计的迅猛发展为艾森曼的建筑实验提供了契机,在与塞林考德的访谈中,艾森曼强调电脑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得无法想象的建筑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设计创新的经典评埃森曼的《10座经典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设计创新的经典评埃森曼的《10座经典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04a822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1.png)
创新点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埃森曼形式分析方法的创新点:
1、独特的视角:埃森曼总能够从一个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角度来观察和 描述建筑,从而揭示出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美学价值。
2、系统性和深度:他的分析方法不仅涉及建筑的形式,还深入探讨了形式 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建筑。
建议方面,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苏童的作品,尤其是《桑园留念》 这部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 题,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此外,苏童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值得一读,例如《红 粉》、《米》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示了苏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深刻而感人的笔触,揭 示了抗战时期重庆“陪都”的独特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这部作品不仅具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独特见证。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 深入分析、个人观点和结论四个方面对《寒夜》的经典意义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
《寒夜》以1946年底的重庆为背景,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艰苦的抗战时 期。作为“陪都”,重庆集聚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特殊 的环境中努力地生存和工作。巴金在小说中通过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之间的矛 盾,展示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重压下的破裂和他们的命运。
二、深入分析
3、互动性: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使 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设计中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个人观点与评价
在我看来,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让我们可 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建筑设计。他的分析方法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 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这种方法也要求我们在分析时保持一 种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总的来说,我认为埃森曼的形 式分析方法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建筑设计中 的创新之处。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a632c8ad51f01dc281f1d7.png)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c4cc427aaea998fcc220e90.png)
讨论:
关于特殊氛围的营造,艾森曼 成了反叛的代表,非传统的尺 度,非传统的布局,没有任何 附加成分,简单的几乎有些单 调。或许正是这样大胆创新的 精神,才是我们创作真正的源 泉所在吧。可贵的反叛精神, 值得学习。 可能由于缺乏 在这种纪念性 场所的经历体验,对于其手法 的可行性和效果不能有更深刻 的体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讨论:
建筑师在处理文脉和建筑的时 候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方法, 比如这里,艾森曼就运用了隐 喻的手法,从外形上和基地文 脉呼应,同时又很好的解决了 大体量等等现实问题,使得建 筑在呼应环境的同时保持了自 身的特性,拥有了自身的价值, 值得借鉴。 艾森曼由框架到网格再到更加 复杂的无定型的钢结构是解构 主义思想的深化还是高科技手 段在建筑表达方式上的直接体 现?或者二者兼有? 生活的本质和纪念碑的意义又 是如何在建筑中左右着建筑师 的决定?
c.室内 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从入口一直通 到舞厅。把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厅分开 来,并成为该中心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 d.形体 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 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 的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弧线的束状体,以 一种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地旁边的铁路现 状,又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 室内街道
2009-2010学年外建史学习总结
EISENMAN
ARCHITECTS
解读彼得·艾森曼和他的建筑哲学
生于1931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 学习建筑,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 士学位,在剑桥攻读博士的3年时间中, 关注于当代哲学、符号学、语言学、 心理学等最新的理论发展。以哲理思 辨的眼光观察、体验和创作着建筑. 1957年加入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设 计事务所,对于现代主义具有直接和 深刻的认识。 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著名的 “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 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 心。在这个研究中心担任负责人直到 1982年。 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 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dffbc6a0f5335a8103d2209f.png)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
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
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非建筑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
如从海滩周边的容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所的形式,又如采用银河星系的概念生成天文研究所等。
通过一系列的分解和破碎来表现“无中心”、“非建筑”、“非否定”、“非存在”和“反构成”等各种概念。
埃森曼还通过实践表明,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2.之间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课件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cfbf5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2.png)
设计特点:空间、形式、结构、材料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空间
形式
结构
材料
彼得·艾森曼注重建筑 的空间关系和流动性。 他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 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功能 区域,使建筑内部空间 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
艾森曼的作品形式多样, 既有几何形态的抽象表 现,也有对自然形态的 模仿和转化。他善于运 用点、线、面等基本元 素,创造出独特的建筑
彼得·艾森曼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现代 主义的简洁、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特点。他注重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关系, 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艾森曼的解构主义风格体现在他对建 筑结构和形式的颠覆性处理上,打破 传统建筑形式的约束,创造出更加自 由、动态的建筑形象。
艾森曼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尝试将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历史意义和现代感的建筑。
毕业后,他加入了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的工作室,并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 的规划和设计。
1957年,艾森曼与四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PEI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 职业发展道路。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哲学与思想
艾森曼认为建筑应该是一种艺术和技 术的结合,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空间 感。
艾森曼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历史和文 化的思考,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材 料来创造出具有历史感的建筑。
形式。
艾森曼注重建筑的结构 设计,通过结构的变化 和重组,创造出具有张 力和动态感的建筑形象。 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 新型材料,实现结构的
创新和优化。
彼得·艾森曼在材料选 择上注重质感和视觉效 果。他善于运用混凝土、 玻璃、钢材等现代建筑 材料,通过材料的对比 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 建筑风格和视觉效果。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b1144e2172ded630b1cb6e5.png)
彼得·艾森曼和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 发展出来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部的 参数,建筑只有在 环境的框架中才能 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 新的用途。与解构 的概念相契合。
•中心的设计包含了白色金属方 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 的感觉,带有解构主义建筑的 味道。
哥伦布会议中心
思想: •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 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 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 发组织能力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 新的纪念碑,一个位 于‘之间’的公共建 筑,一个处理动态的 现代生活中微小事务 的场所”。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入口位置
通常建筑师对原有 建筑采用一种表象的 协调如控高、层数、 材质与色彩的呼应。 而艾森曼采用“切入” 的手法处理基地。视 觉艺术中心穿插于威 格厅与莫森报告厅之 间,保持了原有椭圆形 广场的开阔。 原有建筑被进行了 “切角”。使原 本 独立的视觉艺术中心 与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集中式的布局顺应了 狭小、限制多的场地, 为形成丰富而严谨的 建筑空间创造了前提。
平面布局:中心式
两套网格
校园轴线 城市道路
中心式 视觉艺术中心 位于校园的东 端入口处, 亦 是校园内椭圆 形广场中轴的 一端。艾森曼 在这个场地中 所做的艺术中 心有意摆脱中 轴线韵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 角度观察视觉 艺术中心所处 的场地。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https://img.taocdn.com/s3/m/eec61df1aef8941ea76e05cd.png)
玩耍的艺术——试析彼得艾森曼的设计理念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师彼得·艾森曼(Peter·Eisenman )的生活经历与各阶段言论、著作、作品的分析,对其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初步的研究,为我们对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和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提供的一定的实践基础。
相较于之前分析与评论彼得·艾森曼的文章,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相对于解构主义大师的头衔,艾森曼从本质上更倾向于一个乐于玩耍、勇于实践和不断变化创新的实验型建筑师。
关键词:彼得·艾森曼;玩耍;解构。
“我喜欢玩耍,我觉得生活中除了玩耍再无别它了,对我来说,玩耍也是很严肃的活动。
”——彼得·艾森曼(Peter·Eisenman )。
正是艾森曼的这句话让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吸引我去了解了他的生活轨迹与设计理念的发展。
而在我对他产生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觉得也许正是这句话可以简明扼要的阐述他的整个设计观点。
艾森曼所说的玩耍,是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
这种玩耍不同于孩童之间漫无目的的玩耍,他永远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只是一种严肃的玩耍。
下面我想用最普通也是最直接的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艾森曼的生活轨迹。
1932年,艾森曼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一个美国家庭。
1932年对于美国来说是难忘的一年。
彼时,经济萧条已经发生了整整三年,大多数美国人的大部分时间却只是在等待、在发愁,除此之外,一筹莫展。
当年年9月《财富》杂志估计,不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在内,全美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
我无法确的持续数年之久的经济危机给刚刚来到人世的艾森曼多大的影响,各方面的资料里并未提及他幼时的家庭状况。
不过值得庆幸的事,随着小艾森曼的长大,国家的经济形式越来越好了。
1950年,18岁的艾森曼考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学。
因毕业论文出众获得查尔斯·桑兹(Charles G Sands)纪念奖。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b09fdc240c844769eaeee0.png)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和Houses of Cards等,另外,彼得·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艾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
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
1993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耗资6500万美元的会议中心攀行了动工典礼;1996年,耗资3500万美元的阿伦诺夫中心(Aroff Center)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