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18a76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0.png)
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第1篇:人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②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艺术美。
2.过程与方法朗读、点拨、背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1.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2.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柳宗元,字子厚。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
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某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得以接解到下层某,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某的黑暗,反映了穷苦某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某某和现实主义精神。
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某。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796f5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2.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课程背景该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选修课的唐诗欣赏课程,教学内容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首唐诗。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学特色;2.学习如何赏析唐诗;3.掌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的诗歌技法及意境;4.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该诗是王之涣在兵役中长期奔波,流离失所的情况下所写下的一首感慨之作。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了旅途过程中的孤独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分析1.描述诗歌的意境:通过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且表达了对未来命运的不安和恐惧。
2.诗歌的结构:本诗是五律绝句,四句一组,每句七言,共二十八字。
3.诗歌的语言技巧:本诗的语言形象生动,通过描写山水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诗歌的文学特色:本诗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并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心理细致地结合在一起。
诗歌赏析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歌的赏析:1.诗歌的意境:学生应该通过先熟悉背景环境,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进而从诗歌中了解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对形势的忧虑,体会其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诗歌的结构:学生应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五律绝句的概念和特点,同时也要注意每句押韵和字数的限制。
3.诗歌的语言技巧:学生应该通过了解诗歌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来体会其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4.诗歌的文学特色:学生应该通过了解边塞诗的背景、特点和风格等,对这首诗进行整体的欣赏和分析,体会到唐代诗歌的美和魅力。
教学步骤1.导入教学内容: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诗歌的世界。
2.学生朗读诗歌:学生通过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的整体感觉。
3.教师讲解诗歌:教师分析诗歌的意境、结构、语言技巧、文学特色等,向学生展示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ffea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9.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一、背景介绍柳州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核心区域,自古就是商贸重镇。
这篇诗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封连四州,他在登上柳州城楼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诗歌赏析1. 诗歌内容概括这首诗歌总共五句,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登上柳州城楼时所感受到的美景和心境。
他在眺望城墙外的河山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将自己憧憬未来的境界寄托在心中。
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自成一章。
诗歌以描绘城市和景色为主线,以诗人自身情感为主线,两者相得益彰,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感。
3. 诗歌意境描述诗歌开头即通过“极峰初抵天”表现出登上柳州城楼后的感慨,随后通过“河谷尽通津”表现出远眺的景象。
然后通过“正望烟霞外”推波助澜,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忍将十万恨、填海复作岛”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强盛的向往。
三、课堂教学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柳州城楼之上,眺望远方美景,引导学生思考登高望远的美妙感受,并引导学生展开谈论。
2. 课文欣赏诗歌分段展示,讲解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唐代诗歌的古典韵味和浪漫情怀。
3. 课文分析通过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文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
并根据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情怀。
4. 课文鉴赏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写作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领会诗歌的中心思想和感情体验。
5.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唐代诗歌的产生背景和文学特点。
四、教学目标通过这堂课,学生可以:1. 感受唐代诗歌的情感和美感,掌握鉴赏唐诗的方法与技巧。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情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3. 让学生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认识唐代文学历程和发展特点。
五、教学建议1.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并在讲解后带领学生唱读这首诗歌。
2. 引导学生形式多样化的合作探究,如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f7546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5.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学会理解和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3.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故乡的人文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购买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教案、课件等,准备讲义、PPT 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备齐教材,扫描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引起学生对这位唐诗大师的兴趣。
2. 学习诗歌(30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掌握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诗歌赏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历史、审美角度,分析和理解《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背景、结构、主题和意境等,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4. 拓展练习(3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工作。
四、课后作业1.记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2.读一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其他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分析其含义、结构和意境。
3.回家后,探访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所住的城市、乡镇或村庄的历史文化、人文建筑等信息,写一篇200字的家乡游记文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40a56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d.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内容;诵读诗歌,解读诗人的“愁思”。
2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理解作者的孤独。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理解、把握诗歌深入赏析本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孤独。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愁境出示水墨画——独钓寒江雪。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今天的抒情主人公就藏在这幅画里。
好,面对此图此景,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呢?是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这正是柳宗元留给中国文学史的背影。
悄怆幽邃的江乡雪景图无一字言情,可是你能否感觉到作者的心情呢?这正是借景抒情的魅力。
那么,十年之后,柳宗元生命中的风雪停止了吗?就让我们通过他的另一篇名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来继续了解他的故事,感受他的情感,欣赏他的才气。
二、意读,识愁思1. 正所谓诗要反复的读,词要低徊地诵。
请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2. 齐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3. 再读正音翻译。
惊风乱飐芙蓉水,飐,zhǎn,吹动;密雨斜侵薜荔,薜荔,bìlì,香草的一种;江流曲似九回肠,九回肠,代指愁思蜿蜒;意思是弯曲的江流正如心中蜿蜒不绝的愁思。
4.再读一次,并翻译诗句翻译:登上城上的高楼,远望着旷野荒原;愁绪喷薄而出,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惊扰吹乱了水上的芙蓉花;暴雨倾盆,肆意斜打着爬满了薜荔的墙面。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千里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们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5.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知人论世,明确情感。
这是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高中语文苏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46ad3f6c85ec3a87c2c5ac.png)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
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环境及诗人的遭遇;
2、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3、分析诗歌所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部分唐诗的基础上,对诗歌有了一定的分析方法,本节课主要对诗歌分类中的登临诗进行重点分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类诗歌的特征以及此类诗的思想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登临诗的意象特征,赏析登临诗的景物描写,及复杂的思想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一、登临诗概念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二、题目特征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
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4ebae4b9f3f90f76c61b7a.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掌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
技能目标:能体会并运用景与情的关系,掌握鉴赏愁情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坎坷。
【教学重点】能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评价并鉴赏景中蕴含的情。
【教学难点】能掌握鉴赏诗歌愁情创作的基本方法并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同台竞技,激趣导入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或听过的“登高”这一主题的诗歌,以“飞花令”的方式让左右两组竞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预设:《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飞来峰》《观沧海》《望岳》《登岳阳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登鹳雀楼》【设计意图】通过左右两组竞赛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话题引入到历朝历代的诗人对登高的喜爱上,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以愁入文1、诵读诗歌,寻找诗眼A、正音,学生集体朗诵诗歌。
B、范读,听名家朗诵,体会情感。
C、再读,体悟情感,控制语速及节奏。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进入情感,以节奏和语速的控制引导学生。
2、知人论世,了解原因【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清晰的对比出柳宗元的官场岁月,从而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作者与作品之间的练习,因而更容易理解作者内心包含的愁情。
3、合作探究,层层分析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愁情?(点明哪个词并解释原因)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讨论并分析其中的一联,根据讨论,学生可一人回答,也可几人回答,组与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
预设:首联:高楼——忧愁而登高。
接——连接远地,繁华之外尽荒凉。
大荒——偏远之地。
海天——以比喻的方式写出了愁的辽阔与高远。
愁思——直抒胸臆的愁情。
茫茫——表达作者的茫然无措。
颔联:风雨——坏天气。
惊风、密雨——突如其来且又多又密。
乱飐、斜侵——打击与迫害。
芙蓉、薜荔——美好的事物受到打击。
芙蓉水、薜荔墙——自出水而无碍、依高墙而有情,却依然避无可避。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8a5cefb8561252d381eb6e82.png)
2.目标设计(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①了解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②品读赏析,掌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③感悟诗歌背后博大的思想境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习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内容结构分析,重点难点分析)
第二环节
提供资料:沈德潜云: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探究问题:联系诗歌的颔联,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评论的?
学习效果:明确象征手法——诗句以自然景象暗指人事,狂风暴雨中的景象实乃作者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
(完成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步骤4:诗歌到诗人,进入诗歌探究(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
设计意图:触动学生思维,激发其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
4.学情分析(学生现状与需求分析)
尽管学生们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习诗歌,到如今已是高二的学生,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学生们对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状态知之不多,使得多年来诗歌鉴赏就是老师讲授、学生生硬接受的过程。接触陌生的诗词依旧无从入手,茫然无措。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程度是能够理解浅显诗歌的内容,基本把握诗歌情感,但对于表现手法则含混不清,对柳宗元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只知道柳宗元被贬永州。但是对于诗歌鉴赏部分《高考考试说明》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项内容为探究。这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赏析方法,让学生看到陌生的诗词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进一步达到自主赏析探究的程度。进而使学生慢慢地走进诗歌的天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背后博大的思想内涵。
柳宗元:一贬再贬,命途、情感均是大起大落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7608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0.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宋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并分析这篇古文,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品味柳宗元的文化品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社会背景,认识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和责任;2. 分析柳宗元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风格,理解其思想观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4.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2. 学会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2. 掌握古代叙事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柳宗元以及其在宋代的地位和作品特点。
- 引出本文的题目,并简单解释其中的地名和寄托意义。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让学生自主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文本解析与讨论(20分钟)- 分析文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4. 课堂练习(15分钟)- 提问学生关于文章的细节、意义和表达方式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
- 让学生就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5. 拓展阅读(15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宗元的作品或者相关的宋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
- 引导学生思考柳宗元的文学地位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柳宗元的作品或者宋代文学的读后感。
- 强调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和表达。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还能分析其中的历史典故和修辞手法。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8e347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6.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一、引言柳州城楼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座历史古迹,同时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
该城楼建于明代,位于柳江畔,是柳州市的象征之一。
登上城楼,可以俯瞰整个柳江流域的美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柳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教案旨在通过登上柳州城楼,引导学生了解柳州市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了解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3.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柳州城楼始建于明代,已有数百年历史。
它曾作为柳州的防御工事,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登上城楼,可以看到柳江流经城市的壮丽景色,也能感受到城楼的厚重氛围。
柳州城楼还是一座文化遗址,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
学生们可以在城楼内观看展览,了解柳州市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他们还可以通过解读文物和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深入了解柳州城楼的文化价值。
3.2 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漳汀封连四州是指漳州、泉州、汀州和连州四个古代州名,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曾是重要的行政区划。
漳州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泉州也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汀州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州,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连州则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山水风光而闻名。
这四个州的文化各具特色,通过学习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南方地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教学活动4.1 参观柳州城楼安排学生们前往柳州城楼参观,观看相关的展览,了解柳州城楼的历史和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观察城楼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展览中的文物和图片。
4.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柳州城楼和漳汀封连四州的历史和文化。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cee67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9.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掌握诗中关键词汇及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及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特别是唐诗的特点及柳宗元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对友情、忠诚、逆境中坚持理想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核心文本:《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背景知识:柳宗元生平简介、唐代贬谪文化、唐诗特点、友情主题在古典文学中的体现•教学辅助:相关历史图片、诗歌朗诵音频、唐代生活场景视频、柳宗元书法作品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展示一幅描绘古代文人登高远望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吗?在古代,人们为什么喜欢登高远望?”•教师引导:简述古代文人登高远望的文化传统,引出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10分钟)•柳宗元生平: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强调其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的地位,以及他在贬谪期间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介绍《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创作背景,指出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柳州期间,为表达对远方同样被贬的四位朋友的思念和共同遭遇的感慨而作。
•唐代贬谪文化:简述唐代贬谪文化的特点,以及柳宗元等人在贬谪期间的文学创作,强调他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保持文学创作的热情。
•唐诗特点:简述唐诗的繁荣景象,以及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如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三、诗歌朗读与初步感知(约10分钟)•朗读指导: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
•学生朗读:请学生尝试朗读诗歌,鼓励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初步感受:请学生分享初次朗读后的感受,对诗歌内容的初步理解或疑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b4d69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d.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课程背景本教学设计是基于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选取了唐代诗人阮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首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阮籍在唐代扬州的一次登高远眺所作,描述了眼前广阔的景象,以及对远方四州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登高诗和阮籍的文学特色,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代的登高诗和阮籍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1.教师介绍唐代登高诗的特点和阮籍的文学特色;2.教师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教师让学生学习背诵诗歌,并解释生僻字和词语的意义。
课文朗读1.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让学生逐句朗读,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2.教师针对每一句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教师带领全班逐句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课文分析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诗人的感情在哪些地方表达出来?诗中的美景如何描绘?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是什么?;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并呈现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作文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就诗歌中的一句话展开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作文交流和互相修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由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了解;2.朗读法:通过朗读和模仿,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3.分析法:让学生进行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互动法:通过问答环节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2.通过作文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把握好讲解和互动的比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2.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教师还可以增加其他教学方法,如绘画、音乐等,让学生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部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816aadafa26925c52dc5bfad.png)
阻力太大,又被分发到边远州郡当刺史。刘柳同行至
衡阳分路而去,柳宗元到柳州后便迫不及待登上城楼
寄怀漳汀封连的战友。我们这节课重点分析诗人借眼
前物象寄寓怎样的情感。(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诵读感知,体会情感。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1.听朗读,标划停 顿与韵脚。
与 2.以本诗为例,分析诗人在眼前的自然物象中寄寓了怎样深刻而隐微的情感,然后总 方法 结同类题提问方式与答题技巧,并实践操作。
情感 1.析字炼词,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意识。 态度 2.知人论世,懂得诗蕴含的隐微曲折的情感。
与价 值观
教学重 引导学生品味诗寄寓的愁思。 点
教学难 品鉴兴寄深微手法。
大荒,指边远荒凉的地方,诗中指被贬谪之地。
海天愁思,愁思若苍茫的海天。
茫茫,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诗人登楼远望,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望到极
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愁思也若这苍茫海天奔涌
而来。 2.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提问:该联描写了夏日怎样的景象进一步表现愁
5.女生齐读,想象颔 联描写的景象。
——朱熹 译:兴就是先举其他事物,引发出自身的感悟。
6.指名女生声情并茂 地读,体会诗人愁肠。
7.指名男生读,感受 诗人内心起伏。
8.齐读,感受愁思。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从水鸟伫立在沙洲之中而引入那苗条贞静的姑
娘,就是青年男子所追求的对象。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起兴的诗句?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律诗分为哪几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5f2316cefad6195f302ba6ad.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柳宗元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赏析诗歌,品味语言和意象的美。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欣赏已经积累一定的鉴赏方法,需要进一步巩固阅读习惯。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登临诗,再次体会登临诗主题抒发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理解感情品味诗歌意象和语言四、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旧知:辛弃疾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的感情,登临诗的常见感情。
2、讲授1)、解题注意运用5看的方法(看题目,看作者、看背景、看注释,看内容注意含有情感的字词)2)、诗人柳宗元3、整体感知诵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找出情感基调(愁)4、设疑自探1)题目提到了几个地,蕴含的信息2)品味诗歌语言:在古诗词中,出于“音韵”(格式)或““情感”的需要,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倒装”“省略”现象,找出来。
3)颔联用到哪些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4)柳州的这位最高行政长官,下车伊始便登楼远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解疑合探学生讨论7分钟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学生点评6、教师补充第3题:①惊风、芙蓉、密雨、薜荔;②惊风、密雨暗喻(象征)朝廷保守势力;芙蓉、薜荔暗喻人格美好忠诚诚信的革新派;惊风密雨对芙蓉薜荔的侵袭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官虽进而地益远)第4题:1、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愁;(官虽进而地益远)2、敌对势力打击迫害之愁;(官虽进而地益远)3、身居异乡远离故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4、与朋友隔绝,天各一方音讯不同之愁;7、板书罪贬(惊、乱、密、斜)愁思茫茫阻隔(重、遮、九、曲)(苍凉、豪迈)寂寞(共、来、滞)8、作业背诵并写一个片段《愁思中的柳宗元》字数200字左右。
高中语文_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f1723f7aaea998fcd220ea5.png)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1、导入课文在大屏幕上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属于柳宗元哪一首诗歌刻画的意境,用《江雪》导入课文。
师:这幅图画如果配一首诗,最好是配哪一首呢?《江雪》。
学生背诵之后,老师导入:《江雪》塑造了一位超尘脱俗的垂钓者形象,这首诗是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候写的。
“诗人不幸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政治上的一次次打击和磨难,磨去了柳宗元的棱角,也把他锻造成一位耀古铄今的大文学家。
苏轼曾评价他的诗歌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另一首诗歌,再次走近他,倾听他通过诗歌发出的倾诉。
2、课件展示要学习的诗歌,让学生齐读一遍,自由读两遍。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和作者。
学生读完,老师:大家读完诗歌,我们先一起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自由大声读完背景和作者简介,找两位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
个人简介:柳宗元年少得志,因参与政治革新多次被贬谪,诗文俱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被被贬永州十年,历尽沧桑,本以为能重回京师,未料到又被贬往更偏远的柳州。
本诗是作者农历六月初到柳州冒雨登楼远望而作,是寄给一同遭贬战友的。
老师总结柳宗元写诗背景:胸怀抱负,立志去弊兴利,多次被贬,怀才不遇。
背井离乡,远谪荒僻之地,眺望战友,写诗抒情。
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歌。
展示诗歌同学们在掌握了诗的背景之后,再自读两遍,体会一下诗歌情感基调,读的时候注意音调,节奏,重读,一会找同学起来朗读。
学生读完诗歌之后,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整首诗歌的大意,不理解的句子相互讨论,老师让学生起来简单翻译诗歌。
诗歌阅读和赏析,是建立在理解诗歌大意基础上的,让学生学会从最简单的步骤入手,学习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掌握了诗歌大意,引领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3、重点句子和重点手法的讲解,深入理解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内容;诵读诗歌,解读诗人的“愁思”。
过程与方法诵读、点拨、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理解作者的孤独。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理解、把握诗歌深入赏析本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孤独。
教学过程
一、导读,入愁境
出示水墨画——独钓寒江雪。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今天的抒情主人公就藏在这幅画里。
好,面对此图此景,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呢?
是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这正是柳宗元留给中国文学史的背影。
悄怆幽邃的江乡雪景图无一字言情,可是你能否感觉到作者的心情呢?这正是借景抒情的魅力。
那么,十年之后,柳宗元生命中的风雪停止了吗?就让我们通过他的另一篇名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来继续了解他的故事,感受他的情感,欣赏他的才气。
二、意读,识愁思
1.正所谓诗要反复的读,词要低徊地诵。
请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2.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3.再读正音翻译。
惊风乱飐芙蓉水,飐,zhǎn,吹动;
密雨斜侵薜荔,薜荔,bìlì,香草的一种;
江流曲似九回肠,九回肠,代指愁思蜿蜒;意思是弯曲的江流正如心中蜿蜒不绝的愁思。
再读一次。
翻译:登上城上的高楼,远望着旷野荒原;愁绪喷薄而出,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惊扰吹乱了水上的芙蓉花;暴雨倾盆,肆意斜打着爬满了薜荔的墙面。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千里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们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4.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知人论世,明确情感。
这是首抒情诗。
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
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
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明确:一心报国,锐意改革;改革不成,屡遭迫害——愁。
诗眼:愁。
句子: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高怀远之愁)
他登上柳州城楼,所见皆是荒芜辽远的原野,海天相接茫茫的一片,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百感交集,也感到“愁思”无尽,就好似这海一般的广,如天一般的高。
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
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一贬再贬,政治理想实现不了,离乡去京,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5.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的朗读充分体现出这种愁思了吗?怎样处理才能读出这种愁思呢?
诗歌不仅是一种意境的表白,更是由一个伤口或是笑口流淌出来的歌曲。
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读法,才会声情并茂,诗韵缠绵。
5.听名家的朗读,感受其中的情感。
6.指名模仿名家进行朗读。
三、赏读,品愁情
1.通过诵读,你觉得这首诗的抒情方式主要有哪两种?
明确: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除了最后一句,直接说明自己与好友同时被贬而音信难通之外,其它三句都在借景抒情。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鉴赏颔联和颈联。
⑴颔联和颈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惊风乱飐风:急,猛风急
密雨斜侵雨:急,猛雨骤
岭树重遮山岭连绵不断视野不能穷尽
江流曲回曲折迂回道路难行
意境:雄伟壮阔,苍凉豪迈。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九回肠:愁肠百结。
九,次数多。
把江流曲折比作九回肠,其实是把自己的不绝愁思用九曲柳江来形容。
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
⑵颔联和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不同?
颔联:风急雨骤近景动景仰视
颈联:岭树江流远景静景俯视
⑶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结合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做具体分析,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
共来政治题目:柳州章汀封连
首句:大荒
尾联:百越文身地
(政治孤独)
滞亲友颈联:岭树重遮江流曲回
尾联:音书滞一乡
(情感孤独)
4.小结:全诗用“愁思”贯穿,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
四、拓读,扩愁感
1.“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一种抽象的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要描写这种抽象的愁怨就难了。
但文坛仍有巨擘,丹青自有高手。
“愁”在古人笔下,还是被写得非常具体形象生动的。
关于愁绪的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请大家试着找出一些描写愁绪、愁情的诗句来。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④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⑦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许浑《登咸阳城东楼》
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⑩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辛弃疾《粉蝶儿》
合作探究:这些诗句描写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借助一定手法,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愁有了形象。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愁绪像一团乱麻,无始无终,越理越乱;快刀斩乱麻,麻丝纵乱总还可以剪断,但李煜的愁思却如流水一般剪不断。
这里李煜以有形喻无形,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绪获得了立体感和可视性,使愁情更鲜明更深刻更形象。
愁有了动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首词里“愁”可以流动,有了动态。
李煜的南唐故国沦落敌手,身为俘虏,他的故国愁思该有多么深长!“一江春水”写出了他亡国之愁的绵远深沉,无穷无尽。
大江滔滔,不尽东流,那都是词人的愁,词人的痛!
愁有了重量。
李清照一生坎坷,故词中写愁亦多。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她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意有了重量,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愁有了性情。
《粉蝶儿》中对愁的描写更有趣:“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清愁”本是抽象的情感,这里词人却可以与它相约,而且要在“杨柳岸边相候”,把清愁写成了有性有情有义的情人挚友知己,表达了词人对春天既热爱又悲伤既深婉又浓重的悲愤之情。
2.课堂结语: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正如席慕容所说,诗人总是如如金匠/日夜锤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
柳宗元无疑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金匠,漫漶的愁思将永远凝结在柳州这处南荒之地,也让我们记住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