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策略与路径。

一、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

政府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加大研究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农田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农产品储存和运输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此外,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业物流,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政府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体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村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政府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五、加强农业生态保护。

农业现代化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政府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六、加强农业合作与国际交流。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政府应加强农业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国际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促进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提升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七、加强农业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政策保障。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 业 为 基 础 ,按 农 轻 重 为 序 安 排 国 民经 济 计 划 。 16 92年 ,党 的八 届 十 中全会 明 确 提 出 了实 现 农 业
现 代化 的 目标 ,并 指 出 ,经 过 2 O年 到 2 5年 的努
根本性 问题 ,农业 现代化 道路是 解决农 业 问题 的出 路 。建 国以来 ,中 国农业 现代化 建设 大致分 为 四个
区域 化 、专 业化 、社会 化 ,农工商 一体化 经营 ,农
畜 产品加 工 以 及小 城 镇 建 设 等 。8 O年 代初 期 ,农
村 家庭联 产承包 经营 制全 面实行 ,乡镇企业 异军 突
起 ,农村经 济得 到迅速 发展 。尤其 是科学技 术在农
化 、化 学化 和电气化 。这一 阶段 主要是从 改进 生产
化 的认 识 不 断 深 刻 。发 展 我 国的 农 业 现代 化既 要 遵 循 世 界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一 般 规 律 , 又要 结合 国情 走 中 国特 色的 农 业 现代 化 道 路 ,本 文提 出从 农 业 产业 化 、农 村城 镇 化 、农 业 信 息 化 三 者 互 动发 展 ,共 同推 进 中 国特 色的 农 业 现代 化之 路 。
历史 阶段 :
力 ,基本 上 实 现 中 国农 业 现 代 化 。 16 94年 ,甩 恩 来 同志在 《 府工作 报告 》 中进一 步指 出 :“ 实 政 要
现 农业现代 化 、工业 现 代 化 和 国防现 代 化 ” ,把农 业 现代 化 作 为 “四化 ” 建 设 的 内 容 之 一 。但 是 ,
生 .主要从 事公共 管理伦理与公 共政 策研 究。
维普资讯
点 .建 立 了农业 现代化 实验 区和示范点 ,更 加丰 富 了农业 现代化 的内容 与实践 。 第四 阶段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至 2 0世 纪 末。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近百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经验,也形成了多样的现代化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不断取得进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对农民、农业的支持保护,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从耕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的视角,可以概括划分为人多地少、人少地多、人地适中三种类型。

人多地少国家的代表有荷兰、以色列等。

荷兰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但由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园艺作物和畜产品生产,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以色列缺水少土,但由于大力发展水、肥集约利用,土地产出率雄踞世界前列。

人少地多国家的代表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350万人,农场平均耕种面积高达4000英亩,大力推动资本集约,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代表的特色模式。

人地适中国家以法国为主要代表。

法国多年坚持推动农业制度变革,实行以工养农政策,一方面防止农地经营分散,一方面引导农民分流,使法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途径也各不相同,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简单照搬。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道路是家庭经营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

实践证明,家庭经营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特点,能够容纳现代生产力。

我国的特殊国情在于,农户的数量多、分布散、生产经营规模小。

要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积极鼓励、重点推进社会化服务。

这种社会化服务,应当以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主,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服务市场,营造商业性组织开展营利性服务的环境。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作者:贺军伟杨春华杨洁梅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4年第04期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内涵实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和短板。

目前,农业劳均GDP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5、第三产业的1/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

新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四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依靠工业化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依靠信息化来加大科技支撑,增强市场竞争力;依靠城镇化来吸纳转移人口,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四化”同步打下坚实基础。

2.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求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

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1.4万亿斤,而且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一方面是农业的基础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又伴随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紧张、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凸显。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科学技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升级。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取得的成就。

发展历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并组织了一系列农村改革试点项目。

这些试点项目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农田托管经营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这些试点项目的成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并为未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90年代,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

1997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快。

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发展农业产业,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随着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加快。

中国政府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决策,提出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投入。

同时,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主要特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传统的粮食种植业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但畜牧业、水果种植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等新兴农业产业也正在迅速发展。

2.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

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若干认识

表 1 所 示的 一些 数据 , 从一 个侧 面说 明了 这一 点 。美 国、 法国 、荷兰 、日本 和 以色 列 , 都是 发 达国 家 。就 农 业人 口 比重 看, 都低 于 3% 。全 国人 均耕 地面 积代 表着 农业 土地 资源 禀赋 情况 , 美 国 与法 国 远远 为 多, 而 其 他三 国 很少 , 甚 至比 我 国还 少。 农业 人均 耕 地面 积 代表 着 农 业生 产 经营 规 模, 美 国 与法 国较 大, 而其 他三 国较 小, 但是 却显 著多 于我 国。农 业人 均农 产品 生产 情 况代 表着 农 业劳 动 生 产率 水 平: 谷 物 生产 的 比较 关系 与 农 业 人 均耕 地 面 积 相 同 , 这是 因 为 谷 物 生 产 依赖 耕 地; 农 业人 均肉 类 生产 水 平, 以 美 国与 荷 兰的 水 平 为高 , 法国 和以 色列 次 之, 日 本比 较 低, 而 我 国就 更 低了 ; 粮 食单 产 水平 代表 着 土 地 生产 率 , 是 土 地 条 件、资本 投 入 与 技 术 投 入共 同 作用 的结 果 , 各 种 产 品有 所 差别 。美 国 玉 米和 稻 谷单 产 水平 名列 前茅 , 小麦 单 产 水平 却 最低 。荷 兰 与 法国 小 麦单 产 水平 较高 , 日本 稻谷 单 产也 比 较 高。 就奶 牛 单 产来 看 , 美 国 最 高, 荷兰 与日 本 次之 , 以色 列 与 法国 较 低。 我国 的 粮 食单 产 与奶 牛单 产水 平 , 与 发 达国 家 相比 较 , 都有 较 大差 距 , 其中 水 稻差 距较 小。最 后, 从人 口规 模看 , 美国 与日 本比 较大 , 法 国次 之, 而荷 兰和 以 色列 比 较小 。 人口 规 模、人 地 关系 与 农产 品 国际 贸易 地位 和战 略有 关。美 国、法国 、荷 兰是 农产 品食 品净 出口 国, 而日 本与 以色 列则 是净 进口 国。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近年来,中国农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安全、可持续的需求。

首先,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率。

加大土地整治投入,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此外,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推广适应性强的抗病虫害、逆境适应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户。

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资源系统,提供农业管理、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信息支持。

此外,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

首先,要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其次,要加强农村电力建设。

扩大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乡村供电能力,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此外,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竞争力。

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升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调整农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包括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但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本文将从发展路径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在加快农业转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关键。

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完善农业科研体系,建设高水平农业科研机构,探索以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打造科技型农业企业,这些都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路径。

2.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

具体实践中,可采取以温室增效为主要手段的种植模式、农业机械化、绿色有机农业等方式,使生产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3. 加强农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规模农业。

积极推动大户和集团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和市场供应的稳定性,保持农民增收。

4. 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持农业的强劲增长同时,也需要加快涉农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村副业,推进农村电商,促进新农村建设,壮大农村经济。

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1.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大力发展的事业,政策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国家应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的引导,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

通过加强农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加大投入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保障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3. 鼓励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农业合作社和企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展现代农业”的申论范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五个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

本文对中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技术路线一个国家所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背景和资源条件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同样,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选择什么道路,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它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国情、资源禀赋,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看好。

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率还较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低水平生产力现状。

(一)在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农业资源短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充裕与稀缺和人均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实现难易程度的关键。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是1.301亿公顷,到2006年底已降为1.218公顷。

而在土地资源锐减的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却很快,尤其是农村人口增长很快。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多万人,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后即使采取各种措施保持耕地面积不再下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仍会呈现减少的趋势。

在耕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将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也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2、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经济力量单薄,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价格(Price)的不敏感挫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十分缓慢。

其次,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也难以使农业生产结构得以调整。

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与路径探讨

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与路径探讨

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与路径探讨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关乎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的稳定。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村振兴的关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及其路径。

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农业机械化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生物技术可以改良作物品质,增加产量。

二、改善土地利用农业现代化可以改善土地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的现象,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业产值。

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投入,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加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农作物的精准种植,精确施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四、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和管理,确保国家粮食的供给和稳定。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可以拓展农产品供给渠道,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五、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现代化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现代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可以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七、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

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

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世纪*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个百分点。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实践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实践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实践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农业经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进而推动农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呈现新趋势、新特征,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正成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效的产业基础、综合管理和全面创新。

其中,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包括机械化、信息技术、先进生产组织等多种要素,其推动力在于技术和管理的先进性。

当前,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类:1. 技术先导型。

选定一些具有示范作用和代表性的行业,开展科技攻关、示范示范试点、推广应用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2. 全面提升型。

以农业现代化为终极目标,全面提升社会、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建设新农村、新社区、新农业、新乡村文化、新型经济体系、新型城镇化等为主。

3. 区域合作型。

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地域特色、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联盟,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是借助地方政府的统筹和推动,以形成规模优势、供应链合作、市场营销等为主。

4. 集群协作型。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农民自组织和农业企业基础上,形成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创新各类产品、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农业产业链、经济圈等。

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是创新。

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 加强资源整合和环境保护。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保障农业生产稳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如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如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作者:王丽伟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8期摘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面临重要发展时期,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

全面把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加快农业的发展、促进新时代农村建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方法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既要重视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还要侧重生物技术的采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三依靠。

即要依靠科技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实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组织高效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现代科技装备做支撑,发挥政府调控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产业链条、产业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有差距。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是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商品,增加收入。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丰富了新时期的“三农”理论体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规律,是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1、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在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连年增涨,很多农产品生产总量都居世界前列。

但从经济效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位置,例如谷物、水果、肉类、禽蛋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因其投入成本过高,如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化肥的使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农业效益低下,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业基础薄弱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对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含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农村生态环境不佳,农业基础薄弱,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深化农村改革,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放活农民,放活农村。
八是要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三农”工作中,就是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让农民能够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要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城乡统筹发展,就没有农业农村科学发展。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城乡统一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一是要把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系: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是党的“三农”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二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农”情,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三是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四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总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当前和今后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刘文旻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必须打破单纯地为农民增收“就农业调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式,从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创造性地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积极探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必须打破单纯地为农民增收“就农业调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式,应从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创造性地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积极探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农业要走向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应认识到,在新时期新阶段,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惟有稳定和完善这一制度,农民才能获得基本生活来源和保障,社会才能稳定,我们才能赢得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也才有条件进一步地寻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曾经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这一制度已经不能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稳定这一制度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不能长远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出路的问题。

新时期新阶段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既面临着分户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更无力与国外的现代农业去竞争,也就不能促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

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

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

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

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

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

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

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

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

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

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

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