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读书笔记
关于荀子读书笔记5篇
![关于荀子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a2087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5.png)
关于荀子读书笔记5篇关于荀子读书笔记篇1《劝学》第一句话就说:“学不可以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才能青出于蓝。
不断向学,能增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
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
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
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
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
相反即使天生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他也可以取得成就。
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
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一定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
笃心向学,勤奋向学就是方法。
所以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学习难在精。
有目可识字,有口可读书,有耳可听教。
然而,同一个老师授教,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领悟。
每个人都想精益求精,但这并非一件易事。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59d03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9.png)
【读后感】荀子读后感
《荀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囊括了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阅读《荀子》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
政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道德修
养需要通过外在的教育和规范来进行。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我看来,荀子的“性恶论”着重强调了道德教育和规范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理解人的本性和道德修
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荀子对于政治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王道”、“民贵君轻”等
重要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尊重民众的利益。
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充满了人文关怀
和智慧,这对我们当代的政治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荀子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命运,
不要抱怨和抗拒,这样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
这对于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着重要
的启示和帮助。
阅读《荀子》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荀子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对于我们
理解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进一
步领会《荀子》的精神,为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建设带来更多的启发。
荀子六年级学生读书笔记10篇
![荀子六年级学生读书笔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87825752d380eb63946d36.png)
荀子六年级学生读书笔记10篇荀子六年级学生读书笔记1周三的早读班里读起了荀子的《劝学》,听着圣人谆谆的教诲,头脑中回想着我的学生生活,一份亲切与温暖荡漾在心头。
课余,我借了何老师的语文书,重温了这不到四百字的短文。
《劝学》是高中语文课的名篇,对于我也曾烂熟于心。
然而高中时代的我,从没有被这篇小小的短文打动过。
那个时侯,我喜欢大声地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也喜欢一遍接一遍地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怀着一颗少年冲动的心,想象着先辈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不禁怦然心动。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世界古代史的老师列出了考试范围——186个名词解释,每个名词都是几乎四百字的解释,我和伙伴们用了一周多的时间通宵达旦地把它们抄下来,看着那厚厚的一叠纸,想着我要把它们背下来,心里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此后的两年,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我们几乎都是在数百个名词解释中度过的,中文系的朋友问我,背这个到底有用吗?我无言以对。
每次夜半捧读,抬头仰望星空,我问星星:这难道就是我想学的历史吗?星星无语……大学的第四年,和一个师姐聊天的时候无意中提到历史系学习的收获,她说:你难道没有发现自己从看不懂别人的论文,到现在不知不觉地看得懂了吗。
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真实过程。
在抄抄写写、记记背背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无数个概念,是它们帮我看懂了专家高深莫测的论文,理解了智者玄妙精微的思想。
我是该感谢这四年间那几千个名词解释啊!那天晚上,我又想起了“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但是耳畔再没有“谈笑间”的快意,而是回响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我找到了名词解释本,写下了“脚踏实地”。
《荀子》读书笔记800字(精品3篇)
![《荀子》读书笔记800字(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eb44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2.png)
《荀子》读书笔记800字(精品3篇)《荀子》读书笔记800字篇1《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
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
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
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
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
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
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荀子》读书笔记800字篇2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3篇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d856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4.png)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荀子《劝学》读书笔记3篇《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篇一:<劝学>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顾名思义,劝学,即劝勉、鼓励学习。
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
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
对待学习,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稍遇挫折就颓唐不振,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7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历经艰辛11载,完成了巨著<国榷>。
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
《荀子》的读后感6篇
![《荀子》的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abd2b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2.png)
《荀子》的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荀子》的读后感6篇在写读后感中,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世界,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思考和感悟,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荀子》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荀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
![《荀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99e40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6.png)
《荀子》读书笔记(通用7篇)《荀子》读书笔记篇1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民族。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他曾经游历齐、赵、燕、楚等国,并担任过楚国兰陵令。
他的学说思想与孔子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的著作《荀子》现存的书籍一共有三十二篇,除了对其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以外,还涉及先秦的哲学、政治、军事、外交、教育以及习俗民风、地理地质、天文学、考古学、经济学等方面,其内容十分广泛而丰富。
在哲学思想上,他承袭了老子的学说,认为“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即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宇宙开始之日。
同时他也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观点,即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不会因为人而改变。
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君主应当了解民情,关心民生,以民为本。
他主张“礼法并施”,“治小人者莫过于法”,即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法制来约束他们。
在人性论上,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育方面,荀子强调“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间断的过程,人应当不断学习、进步。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不论出身贵贱,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
同时他也提出了“闻道而难为智者”的观点,即真正的智者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智慧。
通过阅读《荀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深邃而广阔,涉及各个领域。
他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以民为本,关注社会民生。
同时,他的思想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劝学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荀子》读书笔记篇2战国末期我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e7c256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e.png)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劝学荀子》读书笔记1《劝学》开篇明确警告人们“学不能已”,意思是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中辍。
他说:“青,取之于蓝,取之于蓝;冰,水冷于水。
“这意味着蓝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深;冰是在水冷却后凝结的,但比水冷。
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总结提炼,可以超越前人,后来居上。
他还说:“我尝了一整天的思考,不如一瞬间所学。
我尝了尝四肢,看了看,不如爬上去看看。
爬上去招募,手臂不加长,看到远方;随风而呼,声音不是疾病,而闻者是突出的。
假舆论马,不是足够的。
致数千英里;假船鞠躬,不是水,而是河。
”这意味着有了知识,你可以站得高,看得远,就像在车和马的帮助下行驶数千英里,在船和桨的帮助下过河。
荀子认为,学习的效果来自于辛勤劳动的积累。
“积土成山,风雨兴炎;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准备。
所以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跃不能十步,一匹马十驾,功在不舍。
楔而舍之,颓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
“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有圣心。
所以只有一步一步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
像齐吉这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而且当马走出十驾时,效果就在不舍。
用刀雕刻停止,腐烂的木材不会折断;不断雕刻,即使是硬金属、玉石,也能成功雕刻。
荀子认为,学习要集中精力,不急不躁。
例如,他说:“蚯蚓没有爪牙的好处,强壮的肌肉和骨骼,吃土壤,喝黄泉,用心;蟹六跪两刺,非蛇穴无法维持,易怒。
蚯蚓虽然没有爪子,没有牙齿,没有肌肉和骨头,但它们可以吃土壤,喝黄泉,因为它们专注;螃蟹有两把大钳子,但只能住在蛇的'洞穴里,原因是易怒。
苟子总结性地指出:“是没有冥冥之志的人,没有昭昭之明;没有仇恨的人,没有赫赫之功。
“没有专注和真诚,不努力工作,就无法区分是非,就不会有辉煌优异的成绩。
荀子读后感
![荀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5a96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f.png)
荀子读后感荀子读后感(精选6篇)荀子读后感篇1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自然他自己对儒家会有独到的见解。
我读的是《修身》篇,从中领会到一些东西!这是一篇专门论述修身之道,即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的文章。
文章首先指出,修身养性是一件关系到个人安危、国家存亡的大事。
然后指出,君子有所谓“遍善之度”,即无往而不善之道,用次可治气养心,可修身自强,其功堪称重大。
本篇章以“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开始,讲述修身先要自省,查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情理,见到不善就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
我们还要认清身边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献媚阿谀我们的人,是小人还是贤能的人,这是基本的修身之道,做好自己。
我们可以从荀子的修身中看出做符合道义的事,尊崇最基本的道德,体貌恭敬,内心忠诚,尊崇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从内寻求外在的修养,以一颗朴实平静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
也不要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别人,远离祸害,对于道义所在,要极其勇毅去担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更是讲求实践的原则。
面对为问题,光是思考没有实际行动,就好比做梦一般,什么事要想成功都是要亲力亲为才能有所收获的,也能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修身就要内外兼修,心里想到的,实际也要做到,做到言行一致才是君子所为。
修身还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
认识自己的不足也是修身一部分,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坚持对就是对的,错就是错的,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这里荀子是用极其简练的话来阐述深刻的道理,遵循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以礼待人,尊卑有度,赏罚分明,惩奸扬善,与人和睦,这才是做人之道。
在我看来,修身就是要让人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的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发扬自己的优势,并且还能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才是修身的目的。
荀子读后感篇2学习的意义何在?“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聪慧著称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
荀子读书笔记摘抄(3篇)
![荀子读书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62436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e.png)
第1篇一、引言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著作《荀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
在阅读《荀子》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现将读书笔记摘抄如下。
二、荀子思想概述1. 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原文: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辞让之心逐渐消失。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不可改变,他主张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改变人的本性。
2. 天人论荀子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
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原文: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认为,天、地、人各有其特性,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3. 君主论荀子主张君主专制,他认为:“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
”(原文: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
)荀子认为,君主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选贤与能,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4. 教育论荀子重视教育,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原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但由于后天习染,人们的行为习惯会有很大差异。
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后天培养,使人们的行为习惯趋向于善。
三、读书笔记摘抄1. 性恶论(1)原文:“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2)译文:人的本性,生来就有好利的欲望,顺着这种欲望,所以争夺就会产生,而辞让就会消失。
(3)感悟:荀子认为人性自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无法改变。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克服自私的本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2. 天人论(1)原文:“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2)译文:天有它的时令,地有它的财富,人有他的治理,这就是能参与天地万物的能力。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5篇)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56c5f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0.png)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5篇)劝学荀子读书笔记【篇1】《劝学》是战国后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劝学”的意思是说“劝勉,鼓励学习”。
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和不断积累,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断积累的方法。
对于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善于积累,没有任何人是不通过积累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的,只有经过不断地积累,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断地增加。
我们从无知到知道一些知识,从a、o、e 到认识成百上千个汉字,这中间都是经过无数的积累而取得的。
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哪些不是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取得的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经过不断地积累,我们是不会拥有现在的知识的。
就拿写*来说吧,有些同学一遇到写*就头疼,认为没的可写,无从下笔,最终写出的*不是平淡无奇就是不符合题意或立意不新颖,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我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积累。
假设这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多注意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又怎会出现无从下笔,写出的*平淡无奇的情况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写出的*来才会怡然自得。
《劝学》读书笔记
![《劝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5c8e6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f.png)
《劝学》读书笔记《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目的、态度和方法。
这篇文章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文章开篇就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点明了学习不能停止的观点。
荀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就如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通过学习可以超越原本的自己,不断进步和提升。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荀子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学习能够弥补个人思考的不足,让人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同时,学习还能够改变人的品性,“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人只有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变得正直、有修养。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荀子认为是为了“明乎理,行无过矣”,即明白事理,行为没有过错。
他强调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处世,实现人生的价值。
关于学习的态度,荀子提出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不能急于求成。
只有坚持不懈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最终取得显著的成果。
同时,荀子还告诫我们要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习时不能三心二意,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在学习的方法上,荀子主张“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即要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此外,他还强调要善于借助外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条件,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读完《劝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习惯,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21f91c0912a21614792962.png)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荀子集解读书笔记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骨”的动人画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
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缅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f7ef5bf2af90242a995e507.png)
荀子集解读书笔记荀子集解读书笔记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骨”的动人画面。
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
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缅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9d7a53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8.png)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劝学荀子读书笔记篇1《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它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态度。
这篇*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中,荀子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成为有用之才。
这种思想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此外,荀子还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他主张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强调了勤奋、谦虚和好学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让我明白了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同时也需要保持谦虚和积极的心态。
在阅读《劝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巨大作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学习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此外,荀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实践和反思,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总之,《劝学》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努力,就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劝学荀子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劝学荀子读书笔记篇2《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在阅读这篇*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反思。
首先,荀子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
学习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技能和智慧,而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强调了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的态度,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这些观点让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的决心。
在阅读《劝学》的过程中,我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了反思。
以前我总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通过阅读这篇*,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精选多篇)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0b47c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0.png)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精选多篇)第一篇: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荀子(中华国学经典)读书笔记3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忙于应付研二的学业,都没什么空微信读书了。
这两周的一篇作业,写成了文学方向,就贴上来做读书笔记吧。
《劝学》出自《荀子》,是书中的首篇文章,又名《劝学篇》,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的赵国人。
他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当时被尊称为“荀卿”。
《荀子》是他的代表作品。
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汉代初期的政治家、科学家张苍,都是荀子的门下高足,其中,李斯和张苍分别担任秦朝丞相和汉朝丞相。
荀子老师的教育水准由此可见一斑!所谓“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人学习”的意思,这是一篇集中论述“关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议论文。
一般的议论文章,都比较地艰涩难读,或是大段说理,或是正襟危坐,难以让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但是《劝学》篇,融说理于“缓行游荡”之间,给你描绘一幅又一幅的情景,感觉在翻阅风景的时候,就顺便把道理给听进去了。
与此同时,在下笔之时,完全看得出“浓墨重彩”的写作功力,文章“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文章开篇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挑明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上来就跟你们讲清楚,我今天是来讲大道理的。
只是,这道理怎么讲?真是一门艺术了。
擅用实景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它却比蓝草看着更蓝啊,冰是水凝结的,可它显然比水更冷啊。
最新整理荀子著作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荀子著作读书笔记.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2fd2abd84254b35effd345a.png)
最新整理荀子著作读书笔记
荀子著作读书笔记
荀子:不是“醇儒”。
荀子通过既批判又继承的方法,对先秦诸子的片面性加以揭露,对百家子长加以吸取,建立起了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界的殿军大师。
殷周以来的宗教唯心主义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
荀子把“天”解释为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否定神造论,认为自然现象是自然界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天有常数矣,地有常数矣”,自然界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区分了天与人,提出“明与天人之分”的思想,他虽然看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分,却认为人类治乱和自然过程是没有关系的,否定了其联系性。
荀子还反对迷信,根本否认鬼神的存在,这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无神论思想,他还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既注重天道,又强调人为;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他思想最可贵的地方。
在自然观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进行的,人可以认识客观事物,认识既由能知的主体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
认知通过感觉到“征知”的阶段,强调要发挥理性的作用,全面地去认识客观事物,这就要求“虚一而静”的人生方法,就是在认识的时候要虚心、专心、静心。
这突出了认识的全面性和能动性,但过分夸大了心的作用,有唯理论的倾向。
《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85e681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0b.png)
《荀子》读书笔记《荀子》读书笔记看完《荀子》一书,回想书中他的那些言论与思想,不禁让我感叹不已。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同时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着述充满了哲理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证了“人性恶”的理论,与儒家的天赋性善是相反的,而人之后能,完全是因后天学习改造的结果,也以此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性恶论”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在政治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有严明的律令来约束人民,应依法治来治国;另一方面他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君为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以此劝告君主应爱惜人民,只有爱民才可使国家存在,否则,是自取灭亡。
荀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所束缚,也用等级观念来阐释民服于君的理由。
但无可否认,荀子的大多数思想与主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在《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在这里荀子提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后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与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例子来鼓励我们学习。
最后还用天生直立的木材在后天经木匠的制作,可以作为圆,制成车轮。
之后无论怎么曝晒也无法回复原状了,以此论证人的先天资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是怎么去做的。
在此我们在学习上时常是遇难则止,微懂则过,这样又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看到那些身边的人有所成就之时总是羡慕他们,但拿自己与之相比时,又总以别人的天资比自己好作为理由搪塞自己。
却不知道其实别人能有所成就并非资质天生就好,而是在后天的努力学习呀。
木材由直变曲才可做车轮,金属矿经过炼化打造磨练才可炼出宝剑,难道只因它们天生就是如此的吗?其实都是因它们后天的际遇不同而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b9fb8a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c.png)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一)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defe9f0f01dc281e53af0dd.png)
荀子读书笔记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先秦儒家中自成一派,而他的代表作《荀子》更是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荀子读书笔记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句常常出现在在我们的话语,便出自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
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
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
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
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
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读书笔记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先秦儒家中自成一派,而他的代表作《荀子》更是对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修身》、《不苟》、《荣辱》、《正论》、《礼论》和《乐论》等几篇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分别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进行简单比较。
在《修身》一篇中,荀子论述了一系列提高品德修养之术,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法。
首先,荀子指出,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就应该拿来反省自己,君子应该尊崇和亲近那些对自己指责或赞同得恰当的人,憎恨那些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
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是以礼为法度,用以调气养生和修身自强,他认为礼义才是既适宜于显达时立身处世,又有利于穷困中立身处世。
紧接着,荀子讲到礼法的重要性:“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从个体修养角度来看,“礼者,所以正身也”;从巩固统治秩序维护等级制度来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而不宁”。
最后,荀子提出了衡量君子的标准,他认为,君子应该“端悫顺弟”和“好学逊敏”,对于求取利益要漫不经心,对于避开祸害要早作准备,对于避免耻辱要诚惶诚恐,对于奉行道义要勇往直前,并且君子能用符合公众利益的道义来战胜个人的欲望。
在《不苟》一篇中,荀子指出立身行事不能苟且,必须遵循礼义。
首先,荀子提出,只有行为、学说、名声都符合礼义才是宝贵的,“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并且“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
随后,荀子将君子和小人进行了对比,在他看来,君子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美好的,而小人不论有没有才能都是丑恶的,“君子能,则宽容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
紧接着,荀子提到,君子宽宏大量却不懈怠马虎,方正守节却不尖刻伤人,能言善辩却不去争吵,洞察一切却不过于激切,卓尔不群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但待人宽容,并且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
对于治理国家,荀子指出,君子只搞有秩序的、符合礼义的而不搞混乱的、只搞美好的而不搞肮脏的。
对于保养身心,荀子认为没有比真诚更重要的了,“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接下来,荀子指出,公正会产生聪明,偏私会产生愚昧;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
君子必须谨慎对待这六种相生。
最后,荀子提出对一件东西是追求还是舍弃的标准在于认真考虑其可厌的一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和其好的一面进行权衡,“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荣辱》一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的问题,其大旨是“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首先,荀子指出,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而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
光荣与耻辱的主要区别在于: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光荣的人常常通达,耻辱的人常常穷困;通达的人常常统治人,穷困的人常常被人统治。
接下来,荀子指出,君子和小人在资质、本性、智慧、才能等方面都是一样的,“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尧、禹这种人,并不是先天就具备了当圣贤的条件,而是从改变原有的本性开始,由于整治身心才成功的,而整治身心的所作所为,是等到原有的恶劣本性都除去了而后才具备的。
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因此君子只有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窍来向他们灌输好思想。
随后,荀子指出,讲究仁德的人要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这样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在《正论》一篇中,荀子认为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谬论,他在本篇中把它们逐条列出并进行批驳。
首先,君主的统治措施以明朗为有利而以阴暗为不利,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
而针对“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的说法,荀子进行了批驳。
他指出,能够使用天下人民的就叫做帝王。
商汤、周武王并不是夺取天下,而是遵行那正确的政治原则,奉行那合宜的道义,兴办天下人的共同福利,除去天下人的共同祸害,因而天下人归顺他们。
夏桀、商纣并不是丢了天下,而是违背了夏禹、商汤的德行,扰乱了礼义的名分,干出了禽兽般的行为,不断行凶,无恶不作,因而天下人抛弃了他们。
天下人归顺他就叫做称王,天下人抛弃他就叫做灭亡。
因此天子一定要有理想的人选来担任。
“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
”在荀子看来,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
针对“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的说法,荀子指出,惩罚人的根本目的,是禁止暴行、反对作恶,而且防范那未来。
一件事情赏罚失当,那就是祸乱的开端。
德行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刑罚和罪过不相当,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因此社会治理的好坏与刑罚的轻重是成负相关的,“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接下来,荀子指出,圣明的君主在安排官职和等级时应该重视德行和才能,“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
最后,荀子指出,圣王的道德原则是看重光荣耻辱的,而这光荣耻辱包括道义和势位两个方面的光荣与耻辱。
道义方面的光荣、势位方面的光荣,只有君子才能同时拥有它们。
并且圣王把它当作法度,士大夫把它当作原则,一般官吏把它当作守则,老百姓根据它形成习俗,这是千秋万代也不会改变的。
在《礼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人生而有欲”,为了满足欲望,就会发生争夺混乱,统治者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于是就制定了礼来加以约束。
制定礼不但是为了用来调节与满足“养”,即人们的物质欲望,更是为了用来确立“别”,即社会等级制度。
它规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等都有利于等级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所以它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因此统治者必须重视和实行礼。
荀子认为,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长是政治的根本。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接下来,荀子指出:“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在他看来,礼应该把钱财物品作为工具,把尊贵与卑贱的区别作为礼仪制度,把享受的多少作为尊卑贵贱的差别,把隆重和简省作为要领,礼规定着一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级序列中占有的确定地位,并按照这种地位进行社会分配,“继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
在《乐论》一篇中,荀子指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音乐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得到娱乐,而且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推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向往道义,从而可以“移风易俗”,因此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
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
因此君主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
随后,荀子进一步指出,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则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因此“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通过对上述几篇内容的简单概括可以发现,荀子的主张和柏拉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荀子和柏拉图都主张由高尚道德的圣人治国并强调通过道德的教化与学习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在《正论》中,荀子指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
只有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圣人才能同时具备最强劲有力、最明辨和最英明这三个特征,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
而在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里,是由哲学王来统治的,“哲学王”是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于一身的贤人、圣人。
这与荀子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道德培育途径上,荀子和柏拉图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教育和努力学习而获得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一点即使是禹和桀也是相同的。
而禹成为圣人,桀成为暴君,全是后天的结果。
因此只有通过师法教化才能使人的这种“恶”的本性变得美好和善良,讲究仁德的人应该把道理告诉别人、给别人做榜样,从而使人们顺从和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
柏拉图则把人的品德分为四类: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他认为:智慧是最高的品德,通过知识的获取而得到的就是智慧。
因此他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还把“至善”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把“善”与“智”统一起来,强调“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调,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从幼儿抓起,要坚持德、智、体、美教育全面发展,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艺”,还要实施意志教育。
最后,荀子和柏拉图都认为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主张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严格挑选。
荀子主张把音乐区分为“正声”和“奸声”两种形式,“奸声”会诱发叛乱,“正声”则实现平治。
柏拉图认为有些音乐业对人的心灵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哀婉的音乐会使人的勇气消退。
因此他要求音乐表现悲情不要过分。
与亚里士多德相比,荀子的主张一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点,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都强调法治。
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他认为法一方面要做到“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另一方面要力求“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输德”。
否则,“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此外,荀子提出“治则刑重,乱则刑轻”。
对于罪孽深重的“暴恶”之人,施以重刑是政治获得治理的表现;对那些冥顽不化之徒,必须加以“大刑”,否则就会纵容作恶,国家就不会安宁。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法律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遵守法律就是遵从公正。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用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
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必须合乎法律。
在一个城邦中,立法是最关键的政治活动,议事、审判等都是附属性的。
一个好的政体就应该颁布体现城邦共同利益的好的法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变成最恶劣的动物。
其次,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改造人性。
荀子提出人“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不过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和磨练,即“注错习俗之所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