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docx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39152b4844769eae009edfe.png)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成片,色如涂丹,灼,迅速蔓延主要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素 ? 至真要大》云:“少阳司天,客丹疹外,及丹傈⋯⋯”《病源候 ? 丹毒病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之丹。
或于足,或腹上,如手掌大,皆毒所。
重者,亦有疽之,不急治,痛不可堪,久乃坏。
”本病无定,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丹毒;于面部者,称抱火丹;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由于素体血分有,外受火毒,毒,郁阻肌肤而;或由于皮肤粘膜破(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皮破,皮肤擦,脚湿气糜,毒虫咬,臁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于面部者,挟有;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于下肢者,挟有湿;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火毒所致。
断:多数生于下肢,其次面部。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性。
可有皮肤、粘膜破等病史。
病急,初起往往先有寒、痛骨楚、胃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
局部小片斑,迅速蔓延成大片斑,略高出皮肤表面,界清楚,之皮肤色稍退,放手后考,大网站收集立即恢复,表面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
一般后良好,5―6天后消退,皮色由暗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
病情重者,可伴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或皮肤坏死。
亦有一消退,一展,不断,数周者。
患附近署核可生痛。
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常因反复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重。
本病由四肢或面走向胸腹者,逆。
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盛,易致毒邪内陷,壮躁、神昏、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助:血白胞数常在 20*109以上,中性粒胞 80%一 90%。
断:1)局部色,但中隆起而色深,四周淡,界不清,痛呈持性,化跳痛,大多可坏死、;全身症状没有丹毒重;不会反复作。
2)接触性皮炎有明敏物接触史;皮以、水疱、丘疹主,伴灼、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的全身症状。
辨治:1、内治法:1)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是什么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3b72ca0e2bd960590c677ed.png)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是什么丹毒的原因是什么(一)发病原因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
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
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
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
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
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
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二)发病机制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
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临床症状潜伏期2~5天。
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
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
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
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
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丹毒的复发可引起持续性局部淋巴水肿,最后结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纤维化,称为慢性链球菌性淋巴水肿。
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由于淋巴淤滞,也易反复患丹毒。
丹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 系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复发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动期间,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但需要继续以间歇性小剂量维持较长时间以取得完全效果。
2.局部治疗:皮损表面可外用各种抗菌药物。
加压治疗可减轻淋巴水肿,有助于预防复发。
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窄波紫外线照射等。
3. 外科疗法:对以上治疗方案无效的持续性硬性水肿,可推荐用整形外科治疗。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https://img.taocdn.com/s3/m/e0438e1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9.png)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很多人对丹毒并不是很多了解,事实上,在古代,医者们就对丹毒有所认识,因此,中医疗法治疗丹毒非常有效,丹毒最好治疗方法就是中医,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中医辩证施治丹毒,希望大家能了解丹毒的治疗。
中医辩证施治丹毒(一)临床表现丹毒是由丹毒链球菌侵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而引起的一种有传染性的感染,好发于头面部及小腿。
中医称其为抱头火丹或大头瘟;生于小腿的叫流火;游走全身的叫赤游丹等。
表现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而皮肤发,红,色泽鲜红如丹,按之褪色,压力除去后,红色立即恢复。
局部有烧的感,疼痛轻微,但在头皮盖上之丹毒,疼痛较重。
红疹向四周扩大,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
有时可出现水泡,但很少化脓。
体弱幼儿脐部或外生殖器等部位所发生的丹毒,常伴有皮肤坏死。
下肢丹毒容易复发,多次发作后皮肤变厚形成象皮肿。
(二)辨证分型1.抱头火丹型发病急速,初起即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常由一侧鼻部开始,颜面潮红肿痛,出现小片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
红斑边缘清楚稍高出皮面。
大便干结,小便赤短。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宜清血热、祛风毒为主。
2.流火型(小腿丹毒)初期即恶寒发热,头痛,骨痛,小腿或足部红肿热痛,皮肤发亮。
如频繁发作,则成慢性,可发展为大腿风(即象皮肿)。
治宜清热利湿为主。
(三)食物疗法1.抱头火丹型(1)乌龙膏(经验方):陈小麦、米醋各适量。
用法:陈小麦愈久愈好,研粉。
以锅炒之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以瓷罐收之。
涂在丹毒部位,有较好疗效。
(2)紫麻凤凰衣(《本草纲目》):鸡卵膜衣12枚,麻黄1.5g,紫苑10g。
用法:将鸡卵膜衣焙于磨研为末。
以水煎麻黄、紫苑二味10分钟左右,去渣取汁送服卵膜衣末。
每日1剂,连服3-5日。
(3)丝瓜粥(经验方):嫩鲜丝瓜1条,白米50g,白糖适量。
用法:如常法煮米做粥,半熟时放入洗净切成粗段的鲜丝瓜,待粥熟去丝瓜,加糖,顿服。
丹毒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
![丹毒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dd957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2.png)
丹毒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丹毒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B感染引起。
丹毒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到局部所导致的炎症性疾病,通常发病前具有一定的皮肤粘膜的外伤史,哪怕是轻微的摩擦,也可以导致细菌的感染,进一步出现丹毒。
另外一部分继发于局部的感染病灶,比如鼻炎、牙龈炎等,可以通过局部的扩散导致丹毒的发生。
还有一些皮肤方面的疾病,比如皮肤溃疡、真菌感染、接种疫苗、中毒性皮肤损伤等,出现皮肤的皲裂或外伤,都可以导致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
此外,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引起丹毒。
身体抵抗力低,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皮肤溃疡、足癣、鼻炎、湿疹和下肢水肿,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等因素都会增加患丹毒的风险。
起病突然,常伴有寒战、局部皮肤灼烧、化脓等特点。
丹毒,也称为网状淋巴管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性病变。
多发于老年人,易发于下肢和面部。
典型症状为皮肤发红、局部疼痛、体表高温等。
丹毒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
在治疗丹毒时,通常使用抗生素,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
丹毒通常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B型感染引起的浅层淋巴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皮肤或黏膜入侵。
足癣和鼻炎通常是腿部和面部丹毒的主要原因。
营养不良、酗酒和抓挠也会诱发这种疾病。
临床表现为腿部或面部边界清晰的水肿性明亮红斑,表面紧张发亮,甚至可出现水疱。
局部皮肤温度高,有压痛和压痛,可伴有发热、自觉灼痛,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一部分的丹毒属于复发性丹毒,是由于曾经感染过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经过相应的治疗,细菌在淋巴管内潜伏,在身体免疫力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出现疾病的复发。
丹毒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局部的感染病状,如局部的皮损出现红肿疼痛,随后出现表面灼热,有波动感,明显的触痛。
中医外科丹毒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外科丹毒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c1662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a.png)
丹毒丹毒是皮肤或黏膜的网状淋巴管感染。
发于颜面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者称“流火”。
红斑在腿部上下篁延游走者,称“腿游风”。
由火毒郁于皮肤而发,发于颜面者兼风,发于下肢者兼湿。
【诊断】1以小腿为多见,多有脚癣糜烂存在,头面次之,可找到皮肤黏膜破损。
2 .皮肤呈鲜红色肿胀,稍高出于周围皮肤,边界清楚,灼热疼痛。
一般不化脓。
可伴附近淋巴结肿痛。
3 .起病时突发寒战、高热、周身不适、脉数。
4 .发于小腿的丹毒,易反复发作,患肢可形成象皮肿。
5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颜面丹毒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举例:普济消毒饮加减。
薄荷5g,牛劳子、黄苓、玄参各IOg,板蓝根、大青叶各2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连3g。
2.下肢丹毒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举例:紫花地丁30g,金银花、大青叶各20g,黄柏、车前子、赤芍、牡丹皮各IOgo 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红斑亦退,而肿胀不消的,上方减少清热解毒药,加生惹彼仁30g,草薜15g,防己、泽泻各10g,以利湿消肿。
皮肤肥厚,已成象皮肿者,参考内科丝虫病象皮肿治疗。
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次服IomI,每日3次。
清解片每次服5片,每日3次。
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
三妙丸每次服6g,每日3次。
三、局部处理1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冷开水调成稀糊状,随十随涂,不宜包扎。
如红肿面积过大,用皮炎洗剂煎汤作冷湿敷,清洁方便,消炎退肿快。
2.下肢丹毒肿胀严重者,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敲刺,渗出湿水,以利消肿。
有足癣者应积极治疗,可预防丹毒的复发。
四、简易方药用概说中介绍的新鲜草药,捣烂敷红肿处,随干随换。
苍术、防己、泽泻各60g,升麻3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10g,每日3次。
饭前开水吞服,可常服。
鲜乌柏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g,生姜30g,切碎煎汤,乘热先熏后泡,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至腿热出汗为好。
后两方适用于象皮肿。
丹毒
![丹毒](https://img.taocdn.com/s3/m/65c255ff0242a8956bece4f3.png)
文献
《诸病源候论》 “丹者,人身忽然欣赤,如丹涂之状,故
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腹上,如手 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 脓水数升。若发于节间,使流之四肢。 毒入肠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
此外
《外科正宗》 《疡医准绳》 《外科启玄》 《外科大成》 病因、病机、命名、辨症论治等。
鲜红 暗红 棕黄色 脱屑而愈
局部表现
水肿性边界清的片状红斑(鲜红色)。 迅速扩大 表面紧张光亮,灼热有触痛 严重时红斑可见水疱、大疱等。 鲜红斑-----暗红斑-----脱屑而愈
严重时
水疱 大疱 瘀点 瘀斑 皮肤化脓坏死
由于部位不同表现略有区别
体 检: T : 38.2 ℃ ,右小腿大片 焮红, 边界清楚,压之褪色,扪之灼手,触痛 明显,右腹股沟触及一枚肿大淋巴结, 触痛( + )。右足趾间皮肤糜烂、脱屑。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检 查: WBC : 15.1 × 10 9 /L , N : 85% 。
辨证论治: 第 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有脚湿气病史;局部红赤灼热,如
下肢
流火 《外科证治全书》 “流火,生小腿,红肿放亮,热痛如烧,
不溃不烂,多在小腿肚之下。时医惟知 以镰血出,或以鳝鱼血涂,总无全愈之 日,时常发作,复镰复涂而已。”
年龄而命名
新生儿 医宗金鉴:“赤游丹毒,小儿赤游丹之证,
皆由胎毒所致。”
特点
突然发病, 局部皮肤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红斑
第三步:进行辨证论治。湿热毒邪瘀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 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为湿热蕴结之象。证属湿热毒蕴,治拟清热利湿解毒,方用五神 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丹毒知识点总结
![丹毒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09ae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4.png)
丹毒知识点总结病因与发病机制丹毒的病因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
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可导致各种不同的感染,包括咽喉炎、皮肤感染和中耳炎等。
在丹毒患者中,链球菌通常是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咽喉感染,然后经过血液传播到达皮肤和软组织,引发丹毒的发病。
此外,链球菌也可以通过皮肤上的伤口或破损处进入体内,引发丹毒。
丹毒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反应和毒素产生。
链球菌感染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白细胞的增加和炎症因子的释放。
此外,链球菌也会产生一种称为红斑病毒素的毒素,这种毒素能够导致皮肤的红斑和水肿。
在丹毒患者中,这些免疫反应和毒素作用共同导致了皮肤的病变和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丹毒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皮肤的红斑和水肿。
丹毒通常表现为皮肤的红斑,呈现淡红色或鲜红色,可呈片状或斑丘状分布。
此外,患处皮肤还会出现局部的水肿和温度升高。
伴随发热。
丹毒患者多会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寒战和全身不适。
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头痛、咽痛、全身乏力等。
在丹毒的初期,患者通常会感到局部的瘙痒和灼热。
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的红斑和水肿会逐渐扩展,最终覆盖整个患处皮肤。
此外,丹毒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败血症、心肌炎和肾炎等。
因此,在出现丹毒症状后,及时就医和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诊断与治疗丹毒的诊断主要是基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再通过细菌培养和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在进行治疗前,医生通常会收集患者的咽拭子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链球菌的种类和敏感性。
此外,血液检查也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免疫状态。
丹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和对症治疗来进行。
抗生素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一般口服或静脉注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调整。
同时,对症治疗也是丹毒治疗的重要部分,包括局部冷敷、消炎止痛药和保持皮肤清洁等。
丹毒的病因病机
![丹毒的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cf27c5f57375a417866f8fec.png)
丹毒的病因病机:丹毒是一种急性皮肤炎症,一般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丹毒具有起病急,红疹颜色鲜亮,有时候还会伴有高热畏寒和头痛症状。
丹毒的病因有很多,比如丹毒会潜伏于淋巴管,在淋巴内管引起复发。
像营养不良,过度饮酒会使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可以引起丹毒的因素。
同时丹毒也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的受损处趁虚而入,从而引起血行感染。
丹毒的发展非常恶劣,它的潜伏期是2-5天,前期症状有突然发热、寒颤不适合恶心的症状。
一天左右会出现红斑,然后开始扩大面积,它的界限非常清楚,严重时还会出现硬结和凹凸水肿,会出现疼痛。
所以当皮肤出现红斑且面积较大时,一定要去医院及时就诊。
丹毒的发病机制大多数是由于身体免疫系统降低时发生,如糖尿病、慢性肾炎或血液类的疾病都可以成为患病的高发人群。
因为疾病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当伤口已经化脓或感染要摄入大量的抗生素迅速抑菌。
抗生素药物的类型也很多,选择青霉素就可以,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红霉素立即消肿化脓。
如果病患部位在脚步,可以抬高脚,可以缓解疼痛。
除了及时消炎,也可以选择物理疗法进行治疗,像超短波和音频电疗都是治疗皮肤病的最佳方法,它具有镇痛、消炎改善血液循环等疗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控制发病部位达到保护作用。
丹毒的发病都是由于伤口处理不当导致的化脓甚至浮肿。
对于皮肤疾病来说,如果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出现了皮肤破损或者一些外伤,一定要注意伤口变化,及时处理伤口,不要用手抓痒或引起外界细菌感染。
如果受损面积不大,用创可贴入患处,如果皮肤受损严重,就要做好伤口的局部处理,用酒精和碘酒去除表面的沙尘,做好消毒措施。
另外,足藓也会引起丹毒,足癣患者要根治足癣,并矫正不良的挖鼻习惯,避免丹毒症状的发生。
丹毒治疗方法:中医称本病为丹毒,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抱头火丹”、“内发丹毒”、“流火”等名称。
本病因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损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治宜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方1 鲜芦根汁组成:鲜芦根2 000克。
丹毒的名词解释
![丹毒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d2f38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1.png)
丹毒的名词解释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通常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它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溃疡和淋巴结肿胀。
丹毒多见于四肢,尤其是下肢,也可发生在面部、鼻部、耳廓等部位。
一、丹毒的病因丹毒的病因主要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创口、破损的皮肤以及皮肤上的慢性疾病如湿疹等进入机体。
此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伤口护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丹毒的发生。
二、丹毒的症状丹毒开始时,患处会出现局部红肿,伴有疼痛和触痛。
红肿范围逐渐扩大,并有局部发热和淋巴结肿胀的表现。
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水肿、溃疡、脓肿等并发症。
丹毒感染一般不会引起全身症状,除非感染范围广泛或病情严重。
三、丹毒的治疗丹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治疗来控制感染。
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等。
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休息、保持局部清洁,并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局部切开引流或静脉给药。
四、预防丹毒的方法预防丹毒的方法包括个人卫生的重视和伤口的处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内衣,减少接触感染源。
同时,如果出现皮肤破损,应及时清洁伤口、涂抹消毒药物,并保持伤口干燥。
对于一些容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疾病,如湿疹,也需要积极治疗和预防。
五、丹毒与其他皮肤疾病的区别丹毒的早期症状与其他一些皮肤疾病相似,如湿疹、荨麻疹等。
然而,丹毒的局部红肿范围往往较大,并伴有局部发热和淋巴结肿大。
此外,丹毒疼痛明显,触痛明显,与其他皮肤疾病的疼痛感不同。
六、丹毒的并发症与预后丹毒严重时可能引起并发症,如淋巴管扩张、脓肿、血行感染等。
丹毒的预后一般较好,经过适当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康复。
然而,如果治疗不当,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结语丹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疾病,虽然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丹毒的较大范围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
因此,及时治疗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和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很快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丹毒
![丹毒](https://img.taocdn.com/s3/m/af6bb70e581b6bd97f19ea8c.png)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
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
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
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
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ad7b660b1c59eef8c7b483.png)
下肢丹毒丹毒是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邪侵脉络,热毒搏结,郁阻肌肤而发,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或因足癣侵,皮肤擦伤,廉疮等皮肤有损,毒邪侵入而发,易反复发作。
见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一、诊断依据1.一般好发于小腿,多有足癣或足部外伤或廉疮。
2.足及下肢皮肤突然发红,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稍高于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色褪,放手恢复,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继之可发水泡、紫斑,甚至皮肤坏死。
多伴有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易反复发作。
4.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辩证施治1、湿热下注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
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为法,二妙汤加减。
金银花10克茯苓10克牛膝10克车前草20克紫花地丁10克萆薢10克黄柏10克生地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苡仁10克滑石包10克苍术10克上药水煎400mi,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2、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
水煎服,日1剂。
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三、其它疗法1.外治法:初期金黄散加白醋调,微湿敷,一日二次。
2.中成药:二妙丸口服。
3.下肢复发丹毒,局部消毒后,三棱针叩刺放血泄毒。
4.脓成切开排脓。
四、疗效评价1、治愈:局部红肿热痛消失,无畏寒发热;2、好转:红肿部分消退,疼痛减轻,无畏寒发热。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e60d6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a.png)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HINAS NATUROPATHY,May.2021,Vol.29No.9状消失,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该患儿初期为外感风寒之邪,邪气伤肺,肺气失宣,故鼻塞流涕。
因儿童体质纯阳,外感邪气遇阳化热,故在短期内多表现出热象。
热邪循肺上至鼻窍,渐伤肺耗液,故鼻塞加重,出现黄浊涕、咳嗽、咽痛等症,且迁延不愈。
初诊应用苍耳子散合止嗽散加减,因患儿前额疼痛,加川芎、蔓荆子清利头目、疏风止痛,兼引药上行头目。
二诊时患儿头痛消失,咳嗽加重,故减川芎、蔓荆子,加炒苦杏仁、黄苓以清肺化痰止咳。
三诊时患儿症状减轻,考虑患儿热病有半个月余,故加龙骨、牡蛎以敛正养阴固本,增强患儿免疫力。
范梅红教授认为,擤涕、抠鼻等动作可闭塞鼻窍,使邪气不得出,故在病程中极其重视日常的调护,禁抠鼻、擤涕等动作,同时加强日常锻炼以提升正气。
参考文献[1]江载芳,申坤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541-2542.[2]李勇.抗生素在儿童鼻窦炎治疗中的地位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33(6):2024[3]CUSHEN R,FRANCIS N A.Antibiotic use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acute otitis media and acute sinusitis: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r J Gen Pact,2020,70(693):255-263.[[DALLAS A,VAN DRIEL M,MORGAN S,et al.Antibiotic prescribing for acute otitis media and acute sinusitis:a cross-sectionalanalysisoftheReCEnTstudyexploringthehabits ofearly career doctorsin family practice[J].Fam Pract, 2017,34(2):180-187.[5]庄瑞斐,周峰峰,顾庆华.鼻渊的病机探讨四川中医,2016,34(8):19-21.[6]路军锋,吴丽萍,马鹏程,等.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鼻渊经验中医儿科杂志,2016,12(1):68[7]张典瑞,任天池,夏方亮,等.苍耳子散挥发性成分的(G2-MS分析J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1):90-93.[8]肖伊,张亚力,刘建华,等.基于《黄帝内经》清阳理论探讨鼻渊古今验方的运用规律中国民间疗法,2019,27(7):1-3,1&(收稿日期:2020-08-18)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张璨仏,曹奕泪(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摘要】丹毒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病发时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身折磨。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https://img.taocdn.com/s3/m/df2b55c8195f312b3169a553.png)
丹毒(秘方数:15)丹毒(秘方数:15)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亦可由血行感染所致。
本病好发于小腿及面部,足癣和鼻炎常是主要诱因。
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剧,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继而患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损害上可发生大疱,自觉灼热疼痛。
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
本病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慢性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象皮肿。
若发生于颜面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
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相区别。
本病的病原因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
全身治疗以青霉素疗效较好,磺胺类药及其他抗菌素亦可选用。
祖国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大论》称之为“丹熛”。
《诸病源候论·丹候》曰:“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并将丹分为十二种,其中“赤丹”与丹毒相似。
《千金要方.赤毒》载:“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
”本病好发于颜面、腿足,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因部位不同而名称亦异: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
或由于皮肤粘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
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
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向熙瑞)方名:牛公凉血方【功能主治】功能散风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丹毒,风热上扰症。
【处方组成】牛蒡子10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野菊花10克、黄芩6克、银花12克、连翘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僵蚕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2天。
丹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丹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9807420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1b.png)
丹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丹毒我们去了解,但对于丹毒这种不常见的疾病很多人也知道,很多人等到疾病会理解,为了让你提前预防丹毒,我们将首先介绍丹毒,让你更了解丹毒,做好预防工作。
病因丹毒是由感染引起的A群β-中医称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病为游丹或游火。
好发部位丹毒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下肢、面部等暴露部位最多见。
下肢丹毒多见于足癣患者;面部丹毒常见于那些有挖鼻习惯的中年人。
婴幼儿则好发于腹部。
症状丹毒常出现寒战、发烧、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然后局部出现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晰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明亮,迅速扩展到周围,接触热、明显压痛,有时皮肤损伤表面会出现不同大小的水泡。
面部丹毒通常是整个头红肿,甚至变形,甚至眼睑也不能张开。
预防和治疗*根治足癣可预防下肢丹毒,预防面部丹毒应避免和纠正挖鼻习惯。
*丹毒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疲劳。
下肢丹毒可用枕头将小腿垫高35度-45度角;头部和面部丹毒患者可以半卧位。
*饮食要清淡,不要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喝水。
*发烧者可给酒精洗澡或退烧药;皮肤发痒时,应避免抓伤,引起再次感染。
*药物主要是抗菌素,青霉素是首选,其次是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全身和局部症状应该消失3~5抗菌素可在天才停用,以免丹毒复发。
*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尝试用铅洗剂和酒精制成的溶液湿敷。
通过我们上面介绍的丹毒,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种疾病。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确定我们不会感染某种疾病,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让自己远离疾病。
我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丹毒的病原菌是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尔C型或c链球菌引起。
它主要是由皮肤或粘膜的损伤或血液感染引起的。
因此,鼻炎、挖鼻、挖耳、足癣等因素往往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体可潜伏在淋巴管内,导致复发。
其他因素,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球蛋白缺陷和肾水肿,都可能是丹毒的诱因。
中医认为丹毒多要是由血热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火毒侵袭,或皮肤粘膜损伤,邪恶毒素乘隙进入,热邪恶毒素抑制皮肤,经络阻塞,气血阻塞。
丹毒是什么引起的
![丹毒是什么引起的](https://img.taocdn.com/s3/m/d54ad3067375a417866f8fa2.png)
丹毒是什么引起的
一、丹毒是什么引起的二、丹毒的治疗方法三、丹毒的中医治疗方法
丹毒是什么引起的1、引起丹毒的主要原因
引起丹毒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A族B型的溶血性链球菌被受侵入从而导致的,主要诱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皮肤上出现擦伤或者是其他的轻微小伤,由血行感染引起的,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或者是擦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护理好,不然的话是会引起丹毒的发生的。
2、丹毒的表现有哪些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3、丹毒的诊断方法
3.1、主要依据发病急剧,局部红肿,境界清楚,伴有高热及疼痛等,较易诊断。
3.2、中医病机和辨证
病机:本病多因血热内蕴,火毒侵犯肌肤,或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所致,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为湿热。
辨证分型:风热毒蕴证: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疼痛剧烈,边界清楚,恶寒伴高热,头痛,口干渴,心烦急,尿赤短,便干燥,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浮数丹毒的治疗方法1、治疗
1.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1.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
丹毒PPT课件
![丹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1f7626f242336c1eb95e89.png)
【西医诊断】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也称丹毒
6
【诊 断】
多有诱发因素。
全身症状:起病急骤,恶寒发热、头痛骨
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
局部症状:局部皮肤鲜红,稍高出皮肤表
面,边界清楚,按之褪色, 焮热疼痛。
严重者可有瘀斑、水疱、皮胞明
显升高。
7
各丹毒特点:
等,防反复发作。
15
谢 谢!
16
抱头火丹:红肿疼痛较重,起水泡者较少。全身症 状比较重。易造成毒邪内攻。
流火:红肿疼痛较轻,易起水泡,易反复形成象皮 腿。
内发丹毒:多伴有口苦,目赤,烦燥等肝火证候。
赤游丹:发病部位游走不定, 多出现坏死, 易引起 毒邪内攻的危险证候。
8
发
部位 蜂窝组织
病菌 链球菌+金葡
红
暗红,边缘不清
肿
较重,中间明显,
痛
持续性疼痛,
化脓时跳痛
化脓 有,伴组织破坏
复发 无
丹毒
网状淋巴管 溶血性链球菌 鲜红,边缘清楚 轻度,边缘略高于 正常皮肤 烧灼样痛, 下肢轻、面部较重 不,可有水疱
常有
9
诱因 全身症状 皮损 疼痛
接触性皮炎 过敏物质接触史
无 丘疹 、水疱、渗出
无,瘙痒为主
丹毒 皮肤、粘膜损伤
恶寒发热 鲜红斑为主,可有水疱
12
大脚风治疗:
重用活血化痰通络药, 地龙、土鳖虫、鸡血藤、 半夏、陈皮、贝母等。
配合穿弹力袜。
13
【外治法】 1.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 2.鲜公英、鲜地丁、鲜野菊花、鲜马齿苋叶 捣烂湿敷。硫酸镁湿敷。
14
【调护】: 1.患者应卧床休息,饮食清淡,多饮水。 2.抬高患肢。 3.彻底清除诱发因素,如脚气、皮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丹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丹毒](https://img.taocdn.com/s3/m/7225fe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8.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丹毒猪丹毒,又称传染性红皮病,是由猪丹毒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猪的皮肤和黏膜,表现为皮肤红肿、溃烂,严重者可导致猪的死亡。
猪丹毒病毒对猪的危害性很大,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效果有限,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丹毒则是一种新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丹毒的方法和效果。
一、西医治疗:在西医治疗中,针对猪丹毒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情况下,将猪隔离开来,确保疫情不会继续蔓延。
同时使用抗生素、抗病毒和抗炎药物来治疗感染的猪,以减轻猪的症状和减少病毒的复制。
适当的营养补充和环境卫生的保证也是治疗的重要方面。
二、中医治疗:在中医治疗中,首先要根据病猪的具体情况来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猪丹毒是由湿热毒邪引起的疾病,因此需要清热解毒。
在中医经典中,有很多经方可以用来治疗湿热病毒感染,如清热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等。
中药水煮浴或熏洗对于猪丹毒的治疗也有良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猪丹毒患猪的症状会有所减轻,体温会逐渐降低,皮肤红肿溃烂的情况会有所改善。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丹毒,是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猪丹毒时,首先需要西医医生对病猪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明确病情的轻重缓急。
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使用抗生素、抗病毒和抗炎药物的结合中药治疗。
中药可以在西药的作用下起到协同增效、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
适当的中药熏洗或水煮浴也可以帮助病猪加快康复。
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减轻病猪的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病猪的康复率。
四、预防措施:除了治疗,预防猪丹毒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一是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的干燥清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毒传播。
二是定期对猪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三是加强养猪户的健康教育,提高养猪户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丹毒
![丹毒](https://img.taocdn.com/s3/m/e2d6f6667fd5360cba1adb8a.png)
发病急骤, 以局部红、 肿、热、 痛患处皮 肤呈片状、 色红如丹、 中间较淡, 手指按压 可使红色 消退,边缘 清楚而稍 突起。
可伴 有高 热及 恶寒、 头痛、 口渴
重者 出现 烦躁 难寐、 昏迷 等症 状
• 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局 部水肿很快向四周蔓延 ,患处 剧痛难忍,按之疼痛更甚,可伴有 局部引流部位淋巴结肿大、疼痛 • 恢复期红疹中央由鲜红转为暗 红甚至变为暗黄,经数天后脱屑 而愈 • 若失治误治,或患血丝虫病等致 久而不愈 • 慢性发展可呈象皮腿改变
下肢丹毒最为 常见
发病特点:
好发于炎夏盛暑 季节,病起突然, 恶寒壮热 游走性,发无 定处,每多复 发
局部皮肤忽然红赤如涂 丹之伏,焮热肿胀, 迅速蔓延,边界清楚, 迅速扩大
抱头火丹
内发丹毒
流火
下肢丹毒病因病机
湿热毒邪相合,湿性重浊下行蕴结肌肤 局部壅肿疼痛 血被热劫,气血滞不通
若反复发作不愈,致余邪留恋血分不去,久则热盛肉腐,故渐变紫黑,甚则破溃 病至晚期,血不去,血化为水,不归水道,泛溢肌肤,可见局部水肿
下肢丹毒治法:
1
内 治 法
清利湿热,凉血解 毒,活血通络
2
外 治 法
中药外用、针灸、 拔罐、刺血
内治法:
• 下肢丹毒的特点为湿热下注所致,久则湿热生痰湿,难以痊愈, 临床应抓住早期治疗机会,大多可痊愈。
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药用土茯苓,薏苡仁,丹皮,蒲公英, 黄芩,丹参,忍冬藤,徐长卿,防己,车前草,泽兰,知母
刺血:主穴:阿是穴、委中。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 (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 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丹毒病因,丹毒治疗方法
![丹毒病因,丹毒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8eef536529647d2628525b.png)
丹毒病因,丹毒治疗方法篇一: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_%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_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二.预后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一.中医1.中医疗法:二.辨证选方1.风热化火治法:散风清火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_g,薄荷(后下)_g,僵蚕_g,生山栀_g,黄芩_g,黄连_g,板蓝根30g,银花_g,连翘_g,赤芍_g,丹皮_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2.肝脾湿热治法:清肝泄热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_g,黄芩_g,生山栀_g,龙胆草30g,生地_g,丹皮_g,赤芍_g,银花_g,连翘_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3.湿热化火治法:利湿清热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_g,,银花_g,连翘_g,赤芍_g,丹皮_g,川牛膝_g,赤苓_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_g,生苡仁_g,黄柏_g.水煎,每日I剂,分2次服.4.胎火胎毒治法:凉营清热解毒.方药:紫花地丁_g,鲜生地_g,丹皮_g,赤芍_g,黄连_g,黄芩_g,黄柏_g,生山栀_g,银花_g,连翘_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5.毒邪内攻治法:凉血解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先煎)_g,生地_g,,丹皮_g,赤芍_g,黄连_g,黄芩_g,生山栀_g,连翘_g,知母_g,生石膏(打碎)30g,板蓝根_R.若神志昏迷者,加清心开窍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吞);阴虚舌绛无苔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三.外治1.外敷:初起红肿甚者,外用玉露散.鲜银花露调敷,或玉露膏外敷.红肿减退或见起叶疱.或肿胀日久不退,可用金黄散或冲和散调敷;或用金黄膏.冲和膏外敷;或仙人掌.鲜马齿苋.冬青树叶.芭蕉根.大青叶等选用一种,捣烂涂敷患处.2.下肢屡发性丹毒选用下列外治法.熏洗法:①取大蒜,用一大把煮水平桶,放入木桶中,将患肢乘热先熏(外盖棉被)后温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_~30分钟.②又方: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g,生姜30g.切碎煎汤熏洗.③紫苏1_g,葱白1_g,鲜风仙带茎叶1_g,煎汤熏洗.3.手术:引起皮肤坏疽,一切不作外科手术.如有积脓,坏死部分,切一二小口,达到引流目的,外掺九一丹.文章来自:39疾病百科 /dd/yyzl/篇二:丹毒的发病原因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阴茎和趾间的裂隙.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丹毒发病原因:1.病原菌经足部轻微的皮肤伤口侵入,在小腿发病.2.病原菌经口.眼.鼻.眼结膜等处原发感染灶扩散至面部发病.3.身体其他部位的外伤,手术切口的污染,也可引发丹毒,但多数患者往往找不到明显的感染源.中医认为血分有热,外感火毒,内外合邪而发.丹毒生于面者,称〝抱头火丹〞,生于小腿称〝流火〞,生于新生儿称〝赤游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蜂窝组织炎.篇三:丹毒的症状和体征,丹毒最好治疗方法丹毒的症状和体征,丹毒最好治疗方法丹毒对人体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让人皮肤暗黄无光.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导致患者不治身亡.因此丹毒需要及早治疗.丹毒的体征丹毒的体征为在人体的平均时间为2天,据临床观察,丹毒的最短潜伏期为8小时,而潜伏期超过一个星期的病人是非常罕见的.丹毒的症状丹毒的症状表现形式为大面积的发红发肿现象,颜色鲜红,微微肿胀,患处会有痛感和炽热感,用手挤压患处会颜色会变淡,丹毒的主要发病部位集中于下肢和面部.若发病症状在脸上的话就会让脸部浮肿,严重者连眼睛都无法睁开.丹毒除了以上病症之外,还伴有发热高烧,或者发冷,再或者是头痛的现象.丹毒最好的治疗方法治疗丹毒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纯中药.而根据医生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浦银散最为有效.浦银散是一种纯中药,从几百年前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被用于丹毒的治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大夫都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丹毒的临床表现对浦银散不断的加以改进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它是怎样治疗丹毒的吧!只要把它涂于患处,轻轻按摩,就能被人体吸收,直达病灶,对抗病菌.使用当天就可以凉血解毒,5天之后就可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使用了_天就能改善坏死的肌肤状况,让肌肤回复红润,并且避免丹毒的再次发生!。
中医外科学之丹毒
![中医外科学之丹毒](https://img.taocdn.com/s3/m/21980f52cc175527072208bb.png)
14
精选ppt
局部
红斑
15
精选ppt
特点
略高皮面 初色鲜红 迅速扩大 边界清楚
16
精选ppt
17
精选ppt
18
精选ppt
颜色变化
鲜红 暗红 棕黄色 脱屑而愈
19
精选ppt
局部表现
水肿性边界清的片状红斑(鲜红色)。 迅速扩大 表面紧张光亮,灼热有触痛 严重时红斑可见水疱、大疱等。 鲜红斑-----暗红斑-----脱屑而愈
20
精选ppt
严重时
水疱 大疱 瘀点 瘀斑 皮肤化脓坏死
21
精选ppt
22
精选ppt
23
精选ppt
由于部位不同表现略有区别
颜面部
24
精选ppt
颜面部
从一侧开始----形成蝶形红肿,扩大-----整个面 部红肿----眼睑肿胀。
25
精选ppt
26
精选ppt
受邪部位不同,扩肿不同
耳部破损 先肿于耳周,再肿头角 头皮破损 先肿头额,再肿及脑后
27
精选ppt
下肢
流火 大脚风
28
精选ppt
重症
新生儿 年老体弱者
29
精选ppt
辅助检查
血常规
30
精选ppt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 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 局部痒而不痛 发病部位浅 无全身症状
31
2
精选ppt
学习目标
丹毒的定义、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丹毒是什 么)
丹毒的病因病机(为什么) 丹毒的治疗(怎么办)
3
精选ppt
丹毒
定义: 是指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性 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
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
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
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考试,大网站收集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
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
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
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
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
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109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鉴别诊断:
1)发局部色虽红,但中间隆起而色深,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可坏死、溃烂;全身症状没有丹毒严重;不会反复发作。
2)接触性皮炎有明显过敏物质接触史;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伴灼热、瘙痒,但无触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1、内治法:
1)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2)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3)胎火蕴毒:发生于新生儿,多见于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辨证分析:胎火蕴毒,与气血搏结,故见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火毒入于心包,心神受扰,故可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热侵扰脾胃,故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2、外治法:
用金黄散或玉器散冷开水或金银花露调敷;或用新鲜野菊花叶、鲜地丁全草、鲜蒲公英等捣烂外敷。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3、其他疗法:
砭镰法下肢复发性丹毒,患部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
抱头火丹和赤游丹禁用。
预防与调摄:
1)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床边隔离。
流火患者应抬高患肢。
2)有皮肤粘膜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
3)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小结: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其特点是:患处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每多复发,下肢复发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
应与发、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风热毒蕴证,治宜散风清热解毒;湿热毒蕴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胎火蕴毒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