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的感受与创造

合集下载

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在现行的农村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常被忽视,致使学生作文分数难提高,进而语文成绩受到影响,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不知从何处人手写好作文。

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会写作文的学生首先要喜欢看作文,把看到的好素材积累起来,加以运用,加以创新,变成自己的东西。

会写的学生还要会观察,会发现,以小见大,把表象上升为理论,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美的生活,美的生命。

只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细心观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上的真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生活、社会的感悟力,感知生命价值追求的美。

会欣赏,懂得积累,会感悟,循序渐进,好作文便为期不远了。

一、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人生总是绚丽缤纷。

学生觉得写作难,是因为生活积累太少。

要调动学生自觉积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才能感知文学艺术魅力和写作之乐趣所在。

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学会从自然界中撷取鲜花,在生活中积累智慧,在生命中品味价值。

具体积累做法如下:(一)摘抄品评法平时准备一本笔记本,及时将在每天至少15分钟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佳词美句、诗词名句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在旁边做好对应的点评、赏析,可从语句中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用词的精妙、句式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品评,或者写上自己的读后见解与感受,以促使自己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有效地积累语言。

(二)背诵交流法只抄不记还不能达到目的,背诵使人受益非浅。

因此,可以让学生把积累下来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名言警句、经典作品、哲理典故、精彩时文等具有一定写作典范的语言材料,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想办法背诵下来,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比较、品味和欣赏,以此来把素材贮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增加各类知识的储备,使到语言日臻丰富,在运用语言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增强了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运用积累法只积累不运用,就不能达到最终目的。

如何培养自己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吴燕燕有些同学并不喜欢写作文,总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写的事情,耳闻目睹的材料也过于平淡无味,无法产生写作的兴趣。

归根结底,这主要是因为大家缺少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写作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学们必须从以往的训练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一、发现美:挖掘文本中的素材实际上,在学习的旅途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

它们如同地下的金子,只有不畏辛苦,努力挖掘的人才能够发现它们。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有心之人,努力发现文本中的美,积累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

细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家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其实有许许多多的素材。

下面,笔者就举几个例子。

1.人物形象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观点一:烛之武原先没有被重用,在关键时刻却能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体现了一个公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观点二:烛之武原本是为了保护郑国才去劝说秦伯退兵的,但他在劝说秦伯时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最终秦国成功退兵。

这说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成功说服别人的前提。

2.好词好句类《我与地坛》中的好词:冗长、剥蚀、浮夸、荒芜、冷落、悲怆、玉砌、阴凉、蝉蜕、坎坷、暗哑、苍凉、寂寥、逆流、亘古不变、成年累月、光阴流转、历尽沧桑、星光寥寥、低吟高唱、失魂落魄、忽略不计、苦心安排、历尽沧桑、悉悉碎碎、片刻不息、玉砌雕栏……《我与地坛》中的好句:(1)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2)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二、感受美:赏析文本的语言只发现美是不够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感受美,思考这个词或这个句子为什么美,美在哪里。

在这里,笔者推荐大家采用细读的方式,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深入的研读和赏析。

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教学探析

发现美 感受美 创造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教学探析
音夕f 口 记・ 教育教学研究
2 0 1 4 第 2 期 ( 总 第 8 6 期 )
回忆与眼前故事 巧妙结合 , 情节起伏有 致 ; 语 言美——朴 素平淡 、 含蓄别致 的叙 述方 式; 情感美——严 中有爱 、淳朴 真挚的父 爱。 用这样 “ 美点追踪” 的方式贯穿教学 , 学 生既可 以清 晰 明确 的掌握 课 文的结 构 脉 络, 又可以系统性 的把握理解课 文内容 , 简 便实用 , 学生也可 以举一反 三, 增 强感受美 的能力 。当然 , 这并非一成不变 的死模 式 , 学生可以根据不 同体裁 和内容 的文 章进行 灵活运用 , 在教师 的引导和熏 陶下 , 逐渐形 成 自己独特 的赏析文章美 的模 式 , 并 灵活
运用。
发现美 感一 叟美 刨 造 美
● ●
三、 创新 的火花创造课堂之美 1 . 启发 学生的心智发掘美 千个人 读哈姆雷 特就有一 千个 哈 熹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 砰 趣 ,陶冶学 生的道德 姆 雷特 ” ,文学作 品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 从 情操 ,同时也能够提 表象上看 , 着一 字尽得 风流者有 之 , 是美 ; 高学生 阅读欣 赏的能 个不起 眼的动作 、眼神折射 出人 物丰富 力。现就我 在教学实 的内心 , 是美 ; 窗外飘 零的落 叶 、 轻舞 的蝴 践过程 中的一 些思考 蝶 , 是美——教师要做语文课堂 的导演 , 结 和体会谈一谈 ,贻笑 合课文 的内涵 , 灵活 的调控课堂 , 及 时的捕 大方。 捉学生 的灵感 ,设置各种能激发学 生情感 独特 的视角 的活动 , 引领学 生深人课 文 , 联 系生活 , 用 发 现 文 本 之 美 独特 的感受去发掘文 中的美 ,共 同走 人语 1 . 储 备 美 的 素 养 文精彩 的世界 。 “ 教 到老 ,学 到 2 . 激发 学生的想象创造美 老。” 教师一旦注意到 教育家叶圣 陶说 : “ 要鉴赏 文艺 ,必须 语文教 学中美感教学 的重要意义 ,就要注 驱遣我们 的想象 ” 。 体会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重 自身的理论学 习, 提高 自身 的美 学素养 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 否则就没有美感。 文 和审美 能力 。要想让学生 在学习中获得情 学 的联想 、想象是人们 由内容 的感知 和情 感体验 , 教 师首先要具有 丰富的情感 、 发现 感 的体验所引起 的联想活动 ,是把记忆表 美 的才智 和感受美 的慧心 。语 文教师要紧 象 经过加工改 造而成新 形象 的心理过程 。 扣《 新课程标准 》 , 注重对 文本 的欣赏 , 从审 文 学作品是 以语言文字来 创造形 象的 , 具 美 的角度去 阅读课 文 ,挖 掘教材中的审美 有 问接性 的特点 。在感性欣赏文本 的基础 因素 ,利用丰 富的文学形 象启 发学生去 了 上 , 教师可 以用 生动 的语 言 , 形象 的描述 , 解作 品的丰 富内涵 ,与作 品中人物的感情 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展开 丰富的想象 产生共 鸣。语 文教师要培养 对文本的审美 力 ,从而把学生 的情感带到文章 的意境 中 能力 , 要具有 自己独特 的审美 观念和体验 , 去 ,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多姿多彩 的立体 画 才能 引领学生共 同步人美 的殿堂 。 面, 把作者没有直接说 出的意思补充完 整 , 2 . 创 造 美 的课 堂 培养学生感受美 的能力 , 丰 富审美 的体 验 , 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 曾指 出 : “ 人的情感 创造 出语文课堂 的美 。 总是在一定 的情境下产生 的。 ” 教师 的教学 3 . 结合 学 生 的体 验 表 达 美 创意特别是导语设计对学 生的学习兴趣乃 语文教师 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从课 文 至审美情感起着重要 的激发 、 诱导作用 。 那 中得到美 的感悟 , 提高学生 的审美 能力 , 而 充满激情 、引人人胜 的导语 极易将学生导 且更重要 的是表达美 。一部优 秀的作 品有 人艺术 的境 界, 使之受到感染和熏 陶。 自己的个性与气质 , 我们深情凝视 , 就会发 二、 灵活的方法感 受形象之 美 现其 间浇铸着 的作家 的思想 , 那种鲜 活的 1 . 借助手段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思想 , 呈现着一种撼人的美 。 这种美要让学 教 材中的文学作 品 , 都 是名人大家的 生用心去感悟 ,诱导他们去体 味那 只可意 经典之作 ,优美 的语 言为我们塑造 了一系 会不可 言传 的意韵 ,并用从 中获得 的感悟 列美 的形象 和意境 。 如西湖 的清新明丽 , 长 去认真观察 、 体味生活 , 以美 的眼睛去寻觅 江三峡 的雄 奇 险拔 ,荷 塘月 色 的恬静 淡 生 活中的美 ,并且结合 自身 的生活经历和 雅——语文教 师要充分利用 多媒 体的教学 体验用优美 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 条件 , 借助这些具体 可感 的形象来引发和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 引导学 生发 感染学 生 ,把文学作 品中丰富的形象再现 掘 美 、 创造美 、 表达美 , 让语文 教学引起 学 出来 , 使 文学中的形象深刻而强烈 。 生情 感的共 鸣 , 从 中受 到教育 和陶冶 。在 2 . 给 学 生提 供 感 受 美 的模 式或 方 法 课 堂上 , 教 师可 以用美 的语 言 , 展示 课 本 在 引导学生寻找美 , 感受 美的过程 中, 中所描 述 的画面 ; 用美 的教 学手 段 , 激 发 我发现 了一些 审美 的思路 和模式 ,学生可 学 生 的想象 和联想 , 使 情景 相融 , 帮助 学 以以此类推 , 加 以模仿 , 掌握 审美 的规 律 , 生 更好 地理解课文 内涵 。 教师带领 学生一 把握 审美的角度 。如记叙 文可以以 “ 结构 起 在语文课上 发现美 、 感 受美 、 创 造美 , 给 美—— 语言美——情感美 ”的方式进行赏 学 生留下深 刻 的印象 , 全方位 地提高学 生 析, 例如讲 《 爸爸 的花儿落 了》 时, 我从这三 的语文素养 。 个 方面带领 学生 “ 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结构美——插 叙 ( 作者单位 :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三中学 )

体验·评鉴·创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及其实践路径

体验·评鉴·创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及其实践路径

2018·04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学生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与品质。

它的提出彰显了语文的教育文化,就现状而言,审美鉴赏与创造须大力加强。

其教学实践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以审美鉴赏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实践,二是以审美创造为核心的语文创作实践。

摘要关键词核心素养;鉴赏;创造;内涵;路径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学段各学科最炙热的教育词汇。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由“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部分组成。

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此,笔者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试作以下阐述。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内涵意蕴及教育价值“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与品质,它要求学生主动积极进行审美体验,学会欣赏与评价美,进而表现和创造美。

其中,审美体验、欣赏、评价是表现和创造美的基础与前提。

在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具体表现为:感受和体验汉语汉字之美,热爱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字作品,分析其情感和语言特点,认识其形象和情感之美;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熟练运用汉民族的语言文字表达自身审美体验,表现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创新意识,表现和创造有个性特点的美好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它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优秀文本、品味语言艺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从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和健康的审美,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学会表现美、创造美。

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

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

力 ,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
从 以下 三个 方 面人 手 :
1 语 文教 师是 美 的使者 ,引导 学生 发现 美 、认识 美 、 培 养 学生 的审 美兴趣
前 苏联 教育 家赞 可夫 说过 , “ 人具 有一 种欣 赏美 和创 造美 的深刻 而强 烈 的需要 。 ” 在如 今 的大干 世界 里 , 学 生的 生活 内
2 . 1抓住语文文字的训练 ,让学生感受语文艺术之美
语文属于语言艺术 ,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文字
的训练,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 的美 的形象和美的情感 ,欣
赏 语 言表 达 中美 的韵律 。
语文教材 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选 自名家名篇。如朱 自清的
容相当丰富,从学校 的E l 常生活到社会生活 ,都可 以发现到 许多美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能培养学生具
爱 国主 义感情 ,社 会 主义 道德 品质 ,逐 步形 成 积极 的人 生态 度和正确 的价值 观 , 提高文化品位 和审美 情趣 。 ” 正说 明了这点 。 “ 美” 指 的是 客 观事 物 中 可 以激 发 起 人 的美 感 的一 种 属 性 。审 美则是 对 美 的领会 和感 悟 。就 文学 而言 ,审 美 即人们 在 阅读 或 听讲 文学作 品过 程 中 ,为作 品 的艺术 形象 所 吸引 ,
现。 ‘ 现在 中专 学校 的学 生 之所 以对 语文 课 不感 兴趣 ,除 了
( 2 ) 学会 观 察生 活 。生活 中处处 都有 美 , 要培 养学 生学 会观 察 ,抓住 闪光 点 。例 如一 位 同学 随意乱 丢 纸屑 ,而 另一 位走 在他 后 面 的同学 把纸 屑拾 起 ,放进 垃圾 箱 。从 两位 同学 的行 为 中 , 我 们就 可 以看 到后一 位 同学 的闪 光点— — 心灵 美 。

语文中的美

语文中的美

语文中的美作者:程红梅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06期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文本中,不管是描写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还是抒写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美好情感,抑或是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还是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都是美的素材,美的资源。

作为语文老师,如能充分运用文本中蕴藏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使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受作品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美,创造美。

当然,在不同的文本中,美的形式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識的进行美育渗透,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感觉收获颇多。

一、语言美《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都是语言精美,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美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 这句话很美,美在”的句式,从文中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它美在何处。

顿时孩子们举起了手,我觉得“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这句话很美,美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刚刚来到人间,万物刚刚睡醒的样子,描绘了初春的整体轮廓。

我觉得“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句话很美,美在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我觉得“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句子很美,美在“刚落地的娃娃写出春天的新,它是新生命的开始,给人无限希望。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描写春天的美,非常可爱。

“健壮的青年”盛赞春风的活力;健壮,让人想起春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从刚出生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作者用心灵去欣赏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间,使景物鲜美生动,形象逼真,充满了灵气。

奇妙的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情味,精确简练,清新可感。

审美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核心素养

审美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核心素养

审美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我们对美的感知、判断和创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也会遇到一些美的问题,如审美标准的差异、审美疲劳等。

所以,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美。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

通过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增强对美的敏感度和感知力,更准确地捕捉到美的元素和特征。

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了解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其次,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的审美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审美问题,如选择服装、布置房间、挑选礼物等。

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审美判断,区分出好与不好、美与丑的差异,形成自己的审美品味。

这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能够提高我们在日常决策中的准确度和自信心。

最后,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而审美创造思维正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通过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掘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写作、绘画、音乐创作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培养这一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理解和创造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并不断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语文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对语文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对语文的认识理解和感受语文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对我来说,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我认为语文是一扇通向知识世界的大门。

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古代的经典著作到现代的文学作品,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读文字背后的意义。

语文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

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而语文教会我们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我们可以把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文字或口语传达给他人。

语文的学习让我更加敏锐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打动人们的心灵。

无论是读一首诗、听一段演讲,还是欣赏一部电影,语文都让我体验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多样性。

语文也是思维的训练和锻炼。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背诵知识点,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过程。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语文论述的技巧可以让我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

语文的学习让我变得更加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更加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语文教会了我如何欣赏美。

语文是一门艺术,通过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

诗歌中的优美韵律、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散文中的意境描写,都让我感受到了美的独特魅力。

语文的学习让我学会欣赏文字之美,赏析文学之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对语文的认识和感受是多维度的。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是我们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是我们欣赏美的途径。

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感受美的存在。

让我们珍惜语文学习的机会,用语文创造美好的未来。

诗歌用声音表达语文之美

诗歌用声音表达语文之美

诗歌用声音表达语文之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它独特的语言方式,用声音来表达文学之美。

声音的美妙与和谐,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语文的韵律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诗歌如何运用声音表达语文之美。

一、声音的韵律诗歌是一种以韵律为基础的文学形式,它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语文的节奏与旋律。

在诗歌中,使用的音节、抑扬顿挫的运用,以及韵脚的对仗,都赋予了诗歌独特的声音美感。

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句经典的童谣,通过反复的“禾”字韵脚,增强了音韵的节奏感,让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与氛围。

二、声音的抒情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声音的运用,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进行宣泄。

当我们聆听一首悲伤的诗歌时,作者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与忧伤;而当我们聆听一首欢快的诗歌时,声音的轻快与活泼,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与愉快。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诗歌的声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三、声音的意象声音在诗歌中还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意象化效果,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通过声音的模拟,诗人能够将独特的景象、特定的情感用更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声音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原野绿草,感受到岁月更替的律动。

四、声音的对比诗歌中,声音的对比也是表达语文之美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声音上的对比,表现出诗歌中的反差与冲突,增加了诗歌的张力与吸引力。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题诗碧沼落,背猎绛纱罗。

”通过声音的反差,表达出了打猎的凶猛与纯洁的诗意的对比。

总结:诗歌用声音表达语文之美,通过声音的韵律、抒情、意象和对比等手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语文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形象之美和对比之美。

诗歌让语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一首首婉转动听的乐章。

让我们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味,享受诗歌声音所带来的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美育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美育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一、妙用导语——愉悦美一堂课语文课的导入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还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

因为要想传播美,就必须营造一种美的情景,美的氛围。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导语,以用美好的情感来抓住学生的心灵,使其带有一种高涨的、激动的热情从事语文学习和思考。

正如心理学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精妙的导语如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以勃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并感受愉悦美。

我们语文课的导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也可以是一幅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一个蕴涵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如在教学《蔺相如》这篇课文时,伴随着音乐,我深情并茂的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驶入公元二千零六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踏上时空的隧道,来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去见识一下赵国的名将——廉颇、名相——蔺相如,感受在他们身上发生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领略他们至今还传颂的高尚情怀……这段导语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和对那个时代人物的探究,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伴随着教材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得到了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氛围之美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谐和的审美氛围,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通过品味语言,感受美;以境移情,欣赏美;走向生活,创造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 品味语言,感受美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

对那些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能使文中形象与学生的感悟融合,从而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产生美的感受。

如《鼎湖山听泉》一课,作者向我们描绘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怎样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泉声的不同和美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先让学生初读,找出各种不同的泉声,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鼎湖山去欣赏各种不同的泉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泉声的美妙,然后让学生自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泉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再让大家来评议,最后让凡是喜欢这种泉声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读,甚至可以试着背诵,通过这样一遍一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读,学生体会出了各种泉声的不同,也读出了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各种美妙的泉声。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材中的美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看来,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首先是让学生“发现美”。

我们该如何发现美呢?一、寻找课本中的自然美在小学课本中有大量的优美写景散文、优美诗歌等等。

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阅读写景的文艺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增益爱国主义感情。

例如:《美丽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带我们走进大自然,让我们懂得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无论是山川河流、野生动植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另外,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描写更是美不胜收。

映入读者眼帘的有瑰丽的江南春水,有美丽的西湖春景,有蓝天辽远、平野无际的北国平川…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里诗人们不仅描写了如画的自然美景,而且通过这些描写或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忆念,抒发了对美好自然景物的喜悦向往之情。

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了如画的诗行,使得诗作产生了迷人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这些自然美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寻找课本中的道德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分不开的。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语文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象杜诗中所说的“润物细无声”那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目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立体化。

三、寻找课本中的艺术美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而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少不了艺术美,包括语言美、意境美等。

语文之美欣赏

语文之美欣赏

语文之美欣赏语文是一门关于文字、语言和文化的学科,它被广泛地教授和学习。

语文的美,体现在它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诗歌韵律等方面。

通过欣赏语文之美,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的美感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不仅具有交流的功能,更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不同字体、字形、布局等元素的结合,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触动。

比如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隶书的遒劲,它们都展现了文字的独特之美。

清朝书法家王铎曾说:“笔画和声音,视觉音乐” ,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文字的美感和音乐的共通之处。

文字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视觉感受,就像音乐可以通过乐谱的编排和演奏方式,将旋律转化为美妙的声音。

二、修辞的艺术修辞是一种修饰和运用语言的技巧,通过巧妙的表达和象征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人以美感。

在文学作品和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达到意境的提炼和情感的传达。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将雨水的细密和风的猛烈与酒醒后的残留感进行比喻,表达出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排比则通过对分句中的平行成分进行重复,起到强调和修辞的效果。

如《滕王阁序》中的“桂林鹏回航,欧阳询半字闻”,通过对不同人名的排比,突出了他们的才华和声名。

三、诗歌的韵律诗歌是语文中最充满美感的一种表达形式,它通过音节和韵律的配合,创造出优美的声调和韵律感。

诗歌的美感是由字词的音韵、句子的节奏、韵律的编排等元素共同构成的。

音韵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它通过音节的选择和排列,给人以特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其中“好雨知时节”中的平仄音节,给人一种舒展、悠扬的感觉。

韵律则是诗歌中音节的重复和变化,通过节奏的变动,给人以美妙的旋律感。

语文课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课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位学生,语文课是我最为重视和关注的一门课程。

在语文课上,我不仅学习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更深刻地领悟到语言的魅力和生命的价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新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这些体会一一分享给大家。

学习语文需要一颗爱好和认真的心态。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语言,涉及到方方面。

如果你对语文的学习没有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就很难真正的掌握语文的核心内容和精神要义。

我认为语文学习需要我们从心底里对它产生一份热爱和认真的态度。

只有真正放下心态,才能用心去感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学习语文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语文不仅仅是死板的知识积累和机械性的记忆方式,它更多是要求我们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发掘通往人生智慧的路径,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应用。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观念中,就难以真正掌握语文的精华和深层次的内涵。

学习语文需要不断积累和拓展。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拓展,日积月累的过程。

在语文课上,我们需要细心聆听、认真思考和不断积累。

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写作和思考,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魅力和哲学意义。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文的积累和拓展,让自己不断地提高语文水平。

学习语文需要情感的投入和理性的思考。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更在于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理性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到语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强大力量。

学习语文需要秉持一颗爱好和认真的心态,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不断积累和拓展,同时需要情感的投入和理性的思考。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浅谈“审美鉴赏与创造”

浅谈“审美鉴赏与创造”

浅谈“审美鉴赏与创造”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202-01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版,该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出语文学科教育应着重于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而“审美鉴赏与创造”则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科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鉴赏与创造”包括三个方面:感受与体验、欣赏与评价、表现和创造。

而要实现这些“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以审美鉴赏为核心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强化审美感知、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许多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本无暇顾及如何利用潜存于文本之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学生也很少去主动发现或体味文章中的审美意蕴。

以至于原本趣味性强,审美意蕴丰富的文章,往往会被老师肢解地趣味全无,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要求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1.以教材中“美点”为要点,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阅读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就是美”。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美点”是非常丰富的,几乎涉及社会、生活、自然、艺术等所有领域。

包括语言本身的音韵美,节奏美,或整或散、参差交错的形式美,还有深层次的艺术美、意蕴美、情感美、思想美,以及语文的博大美、交融美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 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 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情趣指的是对美的感知、欣赏、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它不仅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对文字、音乐、舞蹈、建筑、自然景观等多种形式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交流。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索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审美情趣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增强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的品味和水平。

2. 拓宽视野:审美情趣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对文字、音乐、舞蹈、建筑、自然景观等多种形式的审美体验。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世界上各种美的表达方式。

3.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审美情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创造和发现。

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和创新思维可以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素材和启示。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方法和途径1. 多元化的审美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观赏艺术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提供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机会。

2. 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文学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思考其中的哲理,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3. 创作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作表达能力,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创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写作、绘画等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4. 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学生可以参与到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学习中,通过分析和鉴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发展:1. 文学教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审美意境和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言之美,尽在课堂

语言之美,尽在课堂

语言之美,尽在课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最美的艺术之一。

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其他语言,都展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课堂上,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语言之美,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巧妙之处。

语言的美在于它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无论是优美的诗歌还是悠扬的音乐,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教会我们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学会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子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具体。

语言的美在于它能够创造艺术。

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还可以用来创作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精美词藻和动人故事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和现代文学作品如《围城》,欣赏了这些作品中的语言之美。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语言的美在于它能够促进交流和理解。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桥梁,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在课堂上,老师教会我们如何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尊重对方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学习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和合作。

语言的美在于它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理解和和谐发展。

语言之美在于它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创造艺术和促进交流和理解。

在课堂上,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语言之美,感受到它的魅力和巧妙之处。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和合作。

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加用心感受语言之美,让语言成为我们心灵的琴弦,奏响生命的乐章。

语文之美的感受与创造

语文之美的感受与创造
教育方 法
有 的 学生 因家 长管 教过严 , 冷言 冷语 , 责怪 训斥 , 经 常 打骂而 不 知所措 , 因 此变 得性 格怪 僻, 在 学校 则畏 缩拘 谨 , 注 意 力不 集 中, 学 习成 绩下 降 。有 的学 生在 家里 受娇 宠, 造成 自私 任性 , 脆弱散 漫 , 不 能 吃苦, 虚 荣心 强 。一 旦受到 挫 折, 就 自暴 自弃 , 失去 了上 进心 , 逐渐 转 为后进 生 。有 的 则受伙 伴 、邻 居及 社 会风气 影 响, 而形 成不 良的 心理, 导 致厌 学, 成绩 下 降。 三、初 中英 语学 习 中后 进生 转化 策略 通 过对 英语 后进 生 形成 原因进 行 分析 ,如何 来对 初 中英语 后进 生进 行 有效 的转 化呢 ? 1 . 培 养 良好 学 习习惯 古人 说得 好 ,“ 知之 者 不如 好之 者 ,好之 者不 如乐 之者 ” 。英教 学也 不 例外 。要 想使 学生 愉快 ,轻 松 ,身心投 入地 听课 自觉 主 动地 学习英 语 ,英 语老 师就 要采 取一 些措 施来 活跃课 堂气 氛 。英语 老师 就 是一个 身怀 绝技 的 好演 员 。在课 堂上 要综 合各 种措施 来激 活课 堂 教学 。后进 生上 课 时注意 力 往往 不够 集 中,我 将教材 化难 为 易 ,化 多 为少 ,精讲 多 练,用 短暂 时 间达 最佳 效果 ,课堂 上尽 量创造 愉快 的氛 围 。 后 进生 由于羞 怯心 理往 往怕 开 口, 我尽 量将 难易 适度 的 问题去 问他们 ;叫他们 到 黑板上 写有 把握 的句 子 ; 朗 读事 先 已读过 多遍 的课 文 ,当后进 生 回答 正确 时。我 总 是面 常笑容 地说 : ‘ ' v e r y g o o d ” 。这样 后进 生开 口的 习惯慢 慢的养 成 。 2 . 授 之 以正确 的学 习方法 “ 授 人 以鱼 ,不 如授人 以渔 ” 。正确 的 学习方 法 ,是 帮助 学 困生取 得 成功 最有 效 的途径 。英 语老 师要 了解 学困 生的 实际情 况 ,帮助 他们 找 出学 习 困难 的原因 ,并 且引 导他 们学会 自学。我 利用 辅 导课 帮助后 进 生预 习新 课, 助 他们 多次温 习音标掌 握单 词 的拼 读规 律 正确发 音 ,熟悉词 性及 词义 , 试读课 文 ,翻 译等 。和 后进 生一起 预 习实 际上 是教给 他们 学英 语 的正确 方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作者:陈小淋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3期汉语是一种充满审美内涵的语言,汉语之美,亦即语文之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美丽,力求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一、突现文本的精美,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悟语文的美丽1. 品读——享受文本的语言美。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统编版小语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好文。

它们有的展现气势磅礴的壮美,有的展现灵动清丽的秀美;有的美变幻莫测,有的美生机盎然。

它们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或令人惊心动魄、心生敬畏……正是“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妙”。

读,要出之于口;品,要入之于心。

琅琅书声是享受语言美不可缺少的绿色通道,教师的示范美读,学生的放声诵读,都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凸显语文的语言之美。

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再现语文优美的意境。

如:听着风声、虫鸣声,美美地读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四季之美》),那迷人的情景自然入心;伴着淙淙的流水声,和着轻柔的乐曲,一遍又一遍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搭石》),那富有节奏的“踏踏”声让你仿若置身其中,自有一丝惬意心中来;再观看大屏幕上播放的《桥》中那位普通的老党员在滚滚洪流中果决指挥、拯救村民的动人情景,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读,心中油然而生敬意……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在语文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美,从而深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 体味——感受文本的哲理美。

语文之美,就是以语文的形式揭示人性美、存在美。

如:《牛和鹅》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有惊喜;《夏天里的成长》则以自然朴实的语言激励青少年在自己人生的夏天里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成长;《我不能失信》《鹿角和鹿腿》《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则引发我们对价值选择、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正如李吉林老师说的那样:“翻开一册册小语课本,不难发现一篇篇课文呈现着‘美’,浸透着‘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之美的感受与创造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技能和工具,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语文之美,达到美的感知和美的创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之美;体验与创造
一、绪论
语文是一门几乎伴随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一刻也未停止,各种“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也时有举办。

然而观摩、欣赏之余,行家们仍会指出:“还要多一些‘语文’的东西,多一些‘语文味’;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什么是“语文味”和“语文的方式”?如何才能用“语文的方式”体现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

最早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的程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心仪的审美快感。

“语文味”就是教学过程中让人感受到的一种美感。

同时,“语文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其根本是要指向“语言”。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惟有深入语言,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体验到“语文味”,感受到语文的美。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尽在于此。

甚至也可以说,语文教学,也跟做文章一样,其境界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语文之美的体验和感知
如果把美文比作美女,似有同样的际遇。

资质优秀,心地纯正,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个难得的好女人,然而,身边那个男人却往往视而不见,或者就干脆坦承早已经“审美疲劳”了。

可见,世间本来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智慧。

文章亦然,往往听到教师会说“这篇课文真乏味,没讲头”……窃以为,没有品味就不会有发现,潜心品读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这种“发现”,并非简单的“情人之眼”,更不能是走马观花,某种程度上,决定于发现者的眼光和心灵。

1、微吟浅诵,感觉音韵之美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表达艺术的感知,最有效的途径是用心读书。

语文学科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读”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虽然重视“读”的教学。

教师的大量讲解分析仍然占比重较大。

所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返朴归真。

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紧扣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的时间,从内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去读词、读句,读出词句的节奏之美,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其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

对于古代的一些经典韵文尤其是这样。

而且无论古今,成熟的作者无不注重文章的音韵和谐,节奏明朗,而不能艰涩、拗口。

这是文章的境界,也是读者的“兴会”。

所以,诵读的工夫不可或缺。

2、字斟句酌,体验情感之美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

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精辟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

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涡轮增压”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这座桥梁,往往就可以由文本中某些字词句来构建;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就可以成为有效的触媒。

3、由此及彼,拥抱文化之美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课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

也惟其如此,语文学科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把语言中文化的部分、美的部分阐释出来,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

每一位读者也许永远不能忘怀中学时的那些优美的课文,诸如鲁迅的《故乡》《社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的《边城》以及郁达夫《故都的秋》等等。

除了美好的意象,更有深刻的文化魅力。

这里我们所说的“由此及彼”,即包括我们有生以来接触到的所有文学财富,这些积累自然会相互碰撞、融合,与文学相关的几乎所有方方面面,都可以汇聚成浩瀚的文化知识,进而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这就是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信然。

4、形神兼顾,体验表达之美
内涵要美,要丰富,外在的形式也同样要美。

天生丽质,配以恰当得体的服装乃至发型,才会“浓妆淡抹总相宜”。

语文课是以语文本体为基础的。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

歌德曾经阐述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内容所有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丰美的意蕴,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之美,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例如:形容自己不变的生活,可以说“一如既往”,也可以说“还是老样子”,还可以说“涛声依旧”,三句意思大体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的侧重则不相同。

第一句重在对生活目标执着的追求,第二句则透露出几分无奈、几分失意,而第三句却达观诙谐中不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课文中此类例子太多太多,如果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比较、欣赏,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表达之美,进而习得并学会美的表达。

在教学中,惟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方法,才能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秘密,才能习得表达技巧与规律,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三、语文之美的发掘与创造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文化艺术科学,语文能力是我们用来发掘、开拓精神财富的利器。

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语文教材,都渗透着作者的浓烈情感,熔铸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
诉说着作者的生命理想。

学习语文,就是通过理解文本去感悟人生。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满情趣的。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教材集纳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

因此,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殿堂,发掘和创造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这样,语文课堂就会涌动着活跃的真情,奔放着生命的活力,绽放出学习和成长的无限乐趣。

1、发掘的途径和方式
正如前文所说,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永恒方式,理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读中融入情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朗读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发掘过程。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身心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每一次的诵读,就是情感的交流,就是美的享受,沐浴在快乐的情绪中,自然就会产生非同一般的审美体验。

3、创造的要领和效果
语文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象。

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讲的读者的“二次创作”。

例如可以创设欣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放飞想象,进入优美的意境;可以围绕主题,再现文中的场景。

例如很简单的
让读者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角色转换,再现文本情景,即可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距、心理差距,可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引导学生读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其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

语文课以及语文教师,肩负着极其神圣的职责,所以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耳儒目染、潜移默化,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要通过文章的诗情与美丽,引导学生摒弃丑陋低俗,与高尚的心灵对话交流,走向心灵的完美。

因为一篇篇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永远不朽的情感与智慧,我们的心灵游走于其间,往往能触摸到那一颗颗不灭的心魂!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宫,激起他们观察、感受、鉴赏和追求的欲望,这就是一种创造的效果。

综上述,不仅“语文的方式”丰富多样,“语文之美”也是穷之不尽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产生对文本的音韵美、情感美、文
化美和表达美的认同与赞叹,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触发他们的心灵之光,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达到人性的升华。

文章是有生命的,植根于生活的大地,沐浴着人类的智慧甘泉,饱含着人类理性的光芒。

先贤诗曰“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清·朱彝尊《唐太宗碑亭题壁》集杜句),也如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由此看,语文教学的全程,应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也是为下一代精神生命筑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6.
[2] 聂剑平.语文与语文教育本质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