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的感受与创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之美的感受与创造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技能和工具,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语文之美,达到美的感知和美的创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之美;体验与创造

一、绪论

语文是一门几乎伴随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一刻也未停止,各种“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也时有举办。然而观摩、欣赏之余,行家们仍会指出:“还要多一些‘语文’的东西,多一些‘语文味’;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什么是“语文味”和“语文的方式”?如何才能用“语文的方式”体现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最早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的程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界定: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心仪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就是教学过程中让人感受到的一种美感。同时,“语文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其根本是要指向“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惟有深入语言,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体验到“语文味”,感受到语文的美。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尽在于此。甚至也可以说,语文教学,也跟做文章一样,其境界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语文之美的体验和感知

如果把美文比作美女,似有同样的际遇。资质优秀,心地纯正,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个难得的好女人,然而,身边那个男人却往往视而不见,或者就干脆坦承早已经“审美疲劳”了。可见,世间本来不缺乏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智慧。文章亦然,往往听到教师会说“这篇课文真乏味,没讲头”……窃以为,没有品味就不会有发现,潜心品读才是最重要的前提。这种“发现”,并非简单的“情人之眼”,更不能是走马观花,某种程度上,决定于发现者的眼光和心灵。

1、微吟浅诵,感觉音韵之美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表达艺术的感知,最有效的途径是用心读书。语文学科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虽然重视“读”的教学。教师的大量讲解分析仍然占比重较大。所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返朴归真。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紧扣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的时间,从内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去读词、读句,读出词句的节奏之美,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其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对于古代的一些经典韵文尤其是这样。而且无论古今,成熟的作者无不注重文章的音韵和谐,节奏明朗,而不能艰涩、拗口。这是文章的境界,也是读者的“兴会”。所以,诵读的工夫不可或缺。

2、字斟句酌,体验情感之美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现实中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精辟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涡轮增压”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这座桥梁,往往就可以由文本中某些字词句来构建;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就可以成为有效的触媒。

3、由此及彼,拥抱文化之美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会使语文课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也惟其如此,语文学科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把语言中文化的部分、美的部分阐释出来,以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每一位读者也许永远不能忘怀中学时的那些优美的课文,诸如鲁迅的《故乡》《社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的《边城》以及郁达夫《故都的秋》等等。除了美好的意象,更有深刻的文化魅力。

这里我们所说的“由此及彼”,即包括我们有生以来接触到的所有文学财富,这些积累自然会相互碰撞、融合,与文学相关的几乎所有方方面面,都可以汇聚成浩瀚的文化知识,进而大幅度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这就是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信然。

4、形神兼顾,体验表达之美

内涵要美,要丰富,外在的形式也同样要美。天生丽质,配以恰当得体的服装乃至发型,才会“浓妆淡抹总相宜”。语文课是以语文本体为基础的。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歌德曾经阐述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内容所有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丰美的意蕴,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言之美,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例如:形容自己不变的生活,可以说“一如既往”,也可以说“还是老样子”,还可以说“涛声依旧”,三句意思大体一样,都表达了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表达的侧重则不相同。第一句重在对生活目标执着的追求,第二句则透露出几分无奈、几分失意,而第三句却达观诙谐中不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课文中此类例子太多太多,如果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比较、欣赏,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表达之美,进而习得并学会美的表达。在教学中,惟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方法,才能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秘密,才能习得表达技巧与规律,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三、语文之美的发掘与创造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文化艺术科学,语文能力是我们用来发掘、开拓精神财富的利器。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语文教材,都渗透着作者的浓烈情感,熔铸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

诉说着作者的生命理想。学习语文,就是通过理解文本去感悟人生。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满情趣的。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集纳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因此,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殿堂,发掘和创造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这样,语文课堂就会涌动着活跃的真情,奔放着生命的活力,绽放出学习和成长的无限乐趣。

1、发掘的途径和方式

正如前文所说,朗读是语文学习的永恒方式,理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在读中融入情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朗读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发掘过程。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身心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每一次的诵读,就是情感的交流,就是美的享受,沐浴在快乐的情绪中,自然就会产生非同一般的审美体验。

3、创造的要领和效果

语文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象。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讲的读者的“二次创作”。例如可以创设欣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放飞想象,进入优美的意境;可以围绕主题,再现文中的场景。例如很简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