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核磁氢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核磁作为化合物定性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主要分为核磁氢谱(1H-NMR)和核磁碳谱(13C-NMR)两种,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核磁氢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H-NMR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使得具有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即发生核共振,产生的磁频率信号经过转换放大在谱图上以峰的形式体现。
(原理见图1)从原理上看,接收到的信号是磁频率信号,为方便转换,以基准物质为原点,不同官能团的原子核相对于基准物质的距离,即为化学位移(δ)。
一般使用的基准是四甲基硅烷(TMS),规定其化学位移为零。
而核磁定性的基本方式就是利用分子中含氢基团的化学位移和谱峰裂分情况,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判断。
图1 NMR原理图提到核磁,除了对分子结构进行定性外,我们经常听到的“定量核磁”又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定量核磁(Q-NMR)就是在1H-NMR的基础上,引入“量”的概念,主要利用核磁信号强度与原子数成线性正比的关系,从而用于纯度化合物的含量测定上。
和传统的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相比,主要通过定量核磁内标对样品中主成分的含量进行定量,从而可以减少相对响应因子、水分、不挥发性杂质及挥发性杂质对纯度定值准确性的干扰。
目前中国药典、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以及日本药局方均将定量核磁共振(QNMR)作为法定标准收载于附录中。
那么定量核磁又是怎样实现定量目的?定量核磁主要采用内标法,将精密称量的样品和内标混合配制成溶液,通过比较样品特征峰的响应值与内标峰的响应值计算样品的含量。
计算公式如下:式中:Px:定量核磁法测定样品质量分数(%)Pstd:内标物的质量分数(%)Ix:样品在1H-NMR的响应值Istd:内标物质在1H-NMR的响应值Nx:样品的原子核数Nstd:内标物的原子核数(二甲基砜的Nstd=6)Mx:样品摩尔质量Mstd:内标物的摩尔质量m:样品的称量质量mstd:内标物的称量质量想要利用定量核磁法得到准确的结果,除了要对核磁方法进行确认外,内标的选择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氢谱
核磁共振氢谱原理部分(若只为学习解谱可略过)核磁共振氢谱是指利用核磁共振仪记录下原子在共振下的有关信号绘制的图谱。
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特征峰的数目反映了有机分子中氢原子化学环境的种类。
氢原子具有磁性,如电磁波照射氢原子核,它能通过共振吸收电磁波能量,发生跃迁。
用核磁共振仪可以记录到有关信号,处在不同环境中的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在图谱上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各种氢原子的这种差异被称为化学位移。
利用化学位移,峰面积和积分值以及耦合常数等信息,进而推测其在碳骨架上的位置。
在核磁共振氢谱图中,特征峰的数目反映了有机分子中氢原子化学环境的种类;不同特征峰的强度比(及特征峰的高度比)反映了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的数目比。
一般采用(CH)4Si(四甲基硅烷TMS)为标准化合物,其化学位移值为0 ppm,测出峰与原点的距离,就是该峰的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仪做出来的图,很简单,效果好。
不同化学环境中的H,其峰的位置不同,峰的强度(也称为面积)之比代表不同环境H的数目比。
仪器会将面积比都算好,就等你解谱。
解谱1.本科期末考试自旋量子数,角量子数,振动能级,转动能级,磁旋比,以及核磁共振的条件(磁场,射频)这些原理性的知识大家回顾课本,加以记忆。
除此之外,核磁共振仪的分类,测定方法(内标,外标),溶剂(DMSO,氘代试剂),标准(TMS)这些也都看课本,期末考试内容啊!2.谱图解析第一步:峰型解析(1)化学等价质子:仅出现一组峰,峰强度大。
例:CH3OCH3只有一组单峰。
(2)化学不等价质子:出现多组峰。
例:CH3CH2OH 出现三组峰,且出现峰的裂分。
(3)耦合与峰裂分:n+1规则所在碳上的氢(设为A),与它紧相邻的碳上有n个氢的话那么A 的信号就显示裂分为n+1个峰!例:CH a3CH b2OH c乙醇中有三组不同的氢,a,b,c。
H a 所在碳与右侧碳相连,n+1则H a三重锋(2+1);同理H b为四重峰(3+1),四重峰+三重峰,多为甲基相连亚甲基;H c连在O上,所以不参与耦合,为单峰。
氢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51090606112 张许柱氢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一、电磁波的一般概念1.光的频率与波长光是电磁波,有波长和频率两个特征。
电磁波包括了一个极广阔的区域,从波长只有千万分之一纳米的宇宙线到波长用米,甚至千米计的无线电波都包括再内,每种波长的光的频率不一样,但光速都一样即3×1010cm/s。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υ= c /λυ=频率,单位:赫(HZ);λ=波长,单位:厘米(cm),表示波长的单位很多。
2.光的能量及分子吸收光谱2.1光的能量每一种波长的电磁辐射时都伴随着能量。
E=hυ=hc/λ h-普郎克常数(6.626×10-34J.S)2.2分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幅射,就获得能量,分子获得能量后,可以增加原子的转动或振动,或激发电子到较高的能级。
但它们是量子化的,因此只有光子的能量恰等于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时(即ΔE)才能被吸收。
所以对于某一分子来说,只能吸收某一特定频率的辐射,从而引起分子转动或振动能级的变化,或使电子激发到较高的能级,产生特征的分子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可分为三类:(1)转动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只能引起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很小,位于远红外及微波区内,在有机化学中用处不大。
(2)振动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引起震动能级的跃迁,吸收波长大多位于2.5~16μm内(中红外区内),因此称为红外光谱。
(3)电子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使电子激发到较高能级(电子能级的跃迁)吸收波长在100—400nm,为紫外光谱。
二、核磁共振谱核磁共振技术是珀塞尔(Purcell)和布洛齐(Bloch)始创于1946年,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
自1950年应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从原则上说,凡是自旋量子数不等于零的原子核,都可发生核磁共振。
H1,叫氢谱,常用1HNMR表示;13C叫碳谱,常用13CNMR表示。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方法,常用于分析和研究分子结构、化学反应机理等。
核磁共振氢谱是最常见的一种核磁共振谱,通过对氢原子在磁场中的共振现象进行观测,可以获得有关样品的丰度、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应用。
2. 原理核磁共振氢谱是通过对样品中氢原子进行核磁共振观测得到的谱线图。
其原理基于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的性质。
当氢原子进入强磁场中时,由于氢原子核具有自旋,它会导致原子核围绕磁场轴向产生预cess运动,称为进动(precession)。
2.1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当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中进动时,外加一个射频脉冲场与其共振频率相同的时,会发生能量的吸收和重新放出。
这种现象与氢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相关。
在强磁场中,氢原子核的能量分为两个状态,分别为自旋朝上和自旋朝下的状态。
当外加射频场与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时,核会从上能级跃迁到下能级,并吸收能量。
当射频场停止作用后,核又会从下能级跃迁回上能级,重新放出能量。
这一过程称为核磁共振。
2.2 化学位移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氢谱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表征样品中不同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和化学键的性质。
化学位移的单位是ppm(parts per million),常用δ表示。
化学位移的大小受样品中氢原子所处环境的不同影响,如化学结构、电子密度分布等。
2.3 耦合常数耦合常数是核磁共振氢谱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用于描述样品中不同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耦合常数反映了氢原子间的轴向相互作用和横向相互作用。
常见的耦合常数有两种,分别是两个相邻氢原子间的耦合常数(J值)和三个氢原子间的耦合常数(三重耦合)。
3. 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确定物质结构:核磁共振氢谱可以帮助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通过分析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等参数,可以确定化学键的种类和位置,从而揭示分子的结构。
核磁资料: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及应用
1 H-NMR谱图可提供的主要信息有:
➢ 化学位移值
确认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种基团
➢ 偶合常数
推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与结构
➢ 吸收峰面积
确定分子中各类氢原子的数量比
➢ 要检查谱图是否正确,可通过观察TMS基准峰
与谱线基线是否正常来判断。
➢ 计算各峰的相对面积,求出不同基团间的H原
子数之比。
NMR 谱 还 会 出 现 相 应 的
积分曲 线,高 度 反 映 下
方谱线 的峰面积 ,各组
峰面积 之比反映各官能
团中氢 原子数目之比 ,
即积分 曲线高度之比等
于官能 团中氢原子数目
之比。
以TMS为基准的δ值应为
δ=
与样品的共振频率差()
射频频率()
杨睿,周啸,罗传秋,汪昆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6.59-81.
甚远,设它们的面积为x和y
2
=
4
= 44 + 18 = 22 + 18
图14 聚乙二醇的1H-NMR谱图
[1] 张 倩 编 著 , 高 分 子 近 代 分 析 方 法 , 四 川 大 学 出 版
社,2010.09.
[2]董炎明,熊晓鹏编著,高分子研究方法,中国石化出版
社,2011.0401.68-88
别归属于M1M1和M2M2两种二单元组;而在δ=3(b区)的吸
收对应于杂交二单元组M1M2。
图12 各种组成的偏氯乙
烯-异丁烯共聚物的氢谱
a,b,c区共振峰的相对强度随共聚物组成的变化,根据
其相对吸收强度可以计算出共聚组成。
➢ a区有三个主要共振峰,它们
对应于四单元组M1M1M1M1
核磁共振氢谱简单看法
核磁共振氢谱简单看法核磁共振氢谱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
在此,我将就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应用和局限性进行简要阐述。
一、原理1.1 基本原理:该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分析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
当仪器中的样品处于强磁场中时,其中所有含有氢原子的分子核都会进入共振状态,此时通过给样品输入特定的射频能量,使得样品中的核自由翻转。
当射频脉冲消失后,核重新回到原来的方向,并在此过程中辐射射频信号,这种现象就是核磁共振信号。
1.2 谱图解读:核磁共振谱的横坐标是化学位移(δ值),纵坐标是信号强度,参照化合物的谱图特征,可以推断未知的谱图所代表的化合物原子结构和数量。
化学位移与核所处的环境有关,如通过测量质子受到的电子环境(即相邻原子所带的电荷)来得出。
因此,核磁共振谱是一种极为敏感的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可测量数目庞大的化合物和类似物。
二、应用2.1 化学:核磁共振氢谱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包括分析化合物组分、确定纯度和鉴定未知样品。
它还可以用于分析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有机反应动力学。
2.2 生物:核磁共振氢谱可用于分析体内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和代谢产物等。
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
2.3 医学:核磁共振氢谱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监测,例如诊断肿瘤和肝脏疾病等。
它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预测患者的预后、了解代谢、血流和组织结构等信息。
三、局限性3.1 磁场不均:核磁共振氢谱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受到磁场均匀性的影响。
磁场不均会导致信号的失真和分离,从而降低分析结果的精度。
3.2 样本准备: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结果受样本准备技术的影响。
样品需要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
3.3 噪声影响:核磁共振氢谱机器本身的噪声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干扰,降低分析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总体来说,核磁共振氢谱是一种准确、灵敏且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对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为了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需要注意磁场均匀性、样本准备技术和噪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核磁氢谱原理
核磁氢谱原理核磁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en-1,简称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的波谱学方法。
它通过测定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揭示了原子核磁性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核磁氢谱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一、核磁氢谱原理核磁氢谱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外磁场和射频辐射的相互作用。
当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产生共振。
这种共振现象可以通过调整射频辐射的频率来实现。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可以确定原子核的性质,如自旋、磁矩和磁场强度。
在核磁氢谱中,最常见的原子核是氢原子核(1H)。
氢原子核具有1个单位自旋,即1/2。
当氢原子核受到外磁场的影响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产生共振。
通过测定共振频率,可以确定氢原子核所处的环境,如化合物的结构、分子运动和动力学特性。
二、核磁氢谱技术核磁氢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磁场系统:核磁氢谱仪通常使用超导磁体,可以提供高度均匀且强大的磁场。
这种磁场强度通常在0.5-9.4特斯拉之间,足以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
2.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用于产生射频辐射并调节其频率。
射频辐射的频率与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以便产生共振并测量共振频率。
3. 数据收集和处理:核磁氢谱仪可以实时收集并处理数据,生成图谱。
这些图谱可以显示氢原子核在不同化学环境下的分布,从而揭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核磁氢谱的应用核磁氢谱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 有机化学:核磁氢谱可以用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识别同分异构体,研究反应机制和动力学等。
2. 生物化学:核磁氢谱在蛋白质结构研究、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和生物分子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3. 药物研究:核磁氢谱在药物设计、药物筛选和药物代谢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四、核磁氢谱的局限性尽管核磁氢谱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核磁氢谱只能用于研究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对于不含氢原子的化合物,如金属有机化合物和有机硫化合物,无法使用核磁氢谱进行研究。
对苯二甲酸的核磁共振氢谱
对苯二甲酸的核磁共振氢谱对苯二甲酸是一种常用的有机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研究对苯二甲酸分子结构的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对苯二甲酸的核磁共振氢谱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操作、谱图解析及应用研究。
一、核磁共振氢谱原理核磁共振(NMR)是指带电核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的共振现象。
在NMR实验中,我们用高强度的外加磁场使样品中核的自旋沿磁场定向,当梯度磁场作用下,核的磁矩会打出一个进动运动,其进动频率取决于核的环境,从而可以获取核的化学位移信息。
而核磁共振氢谱则是指测量氢原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共振信号,即氢的化学位移信息。
二、仪器设备核磁共振实验通常需要使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包括核磁共振仪、频率源、梯度线圈、探头等。
其中核磁共振仪是最关键的设备,它能产生高强度的磁场,使样品中核的自旋朝向沿磁场方向。
三、实验操作1. 样品制备:对苯二甲酸在室温下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中通常使用DMSO-d6作为溶剂。
样品制备时需将对苯二甲酸和DMSO-d6按1:5的比例混合,在样品管中加入混合溶液即可。
2. 仪器调校: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前,需要对仪器进行调校。
具体步骤为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中,通过调整电磁铁磁场大小和频率源输出频率,使样品中核的自旋完全沿着磁场方向定向。
3. 实验参数设置:设置核磁共振实验参数,如扫描数目、扫描时间、脉冲宽度、扫描范围等。
4. 进行实验: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中,开始实验。
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仪器会向样品中加入特定的脉冲,使样品中核的磁矩由一开始沿磁场方向转至垂直于磁场方向,并在梯度磁场的作用下进行进动。
进动频率与化学位移有关,可以被仪器检测到并转化为电信号。
仪器会记录过程中得到的所有数据,生成核磁共振氢谱图。
四、谱图解析1. 化学位移:核磁共振氢谱上的化学位移是指样品中氢原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共振频率与标准品甲基硅烷的相对位置,一般用δ值表示。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进行分析的技术。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氢谱的工作原理和一些常见的应用。
2. 原理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即处于外磁场中的原子核会产生共振吸收现象。
核磁共振氢谱主要利用氢原子核的磁性来获得信息。
氢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组成,质子的核自旋会产生磁矩,当样品中的氢原子核受到外磁场作用时,磁矩会根据输入条件来进行翻转,从而发生共振。
具体步骤如下: 1. 设置一个强大的外磁场:核磁共振实验需要一个强大的外磁场,通常用超导磁体来提供。
2. 吸收能量:通过调整一定的能量输入,使得氢原子核进行翻转,从而共振吸收能量。
3. 检测共振信号:通过实验装置中的探头,可以检测到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可以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谱图。
3. 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在化学和生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3.1. 分析化合物结构核磁共振氢谱可以提供有关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丰富信息。
通过观察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原子的类型和环境。
例如,化合物中不同的氢原子在谱图上通常会出现在不同的化学位移位置,由此可以推断出分子中的化学环境和它们的相对位置。
3.2. 确定化合物纯度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用来检测化合物的纯度。
对于某些化合物而言,纯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杂质可能影响其性质和应用。
通过观察谱图中的峰的数量和形状,可以判断化合物是否纯净。
3.3. 研究化学反应核磁共振氢谱也可以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进行情况。
通过对反应过程中样品的谱图进行监测,可以观察到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变化。
核磁氢谱
核磁共振谱
教学内容
1. 基本原理
2. 核磁共振仪
3. 化学位移
4. 各类化合物的化学位移
5. 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6. 氢谱解析
概述
核磁共振(NMR)波谱的基本原理
氢原子核的自旋会沿着它的自转轴产生一个微小 的磁场,它本身就好象一个小磁铁。 Nuclear magnetic dipole moment caused by spinning nucleus
基团距离越远,受到的影响越小
CH3 CH2 CH2 Br 1.25 1.69 3.30
高 场 Ha C O Hb Hb 低 场
屏蔽效应: Ha
化 合 物 (CH3)4Si (CH3)3-Si(CD2)2CO2-Na+ CH3I
氢核的化学位移 0.00 0.00 2.2
CH3Br
CH3Cl CH3F CH3NO2 CH2Cl2 CHCl3
H 实 H0 H ' H 0 H 0 H 0 (1 )
式中:σ 为屏蔽常数
核外电子对H核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又
称抗磁屏蔽效应)。
显然,核外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越强,要发
生共振吸收就势必增加外加磁场强度,共振信号将移向 高场区;反之,共振信号将移向低场区。
2.6
3.1 4.3 4.3 5.5 7.3
化学键的各向异性
1. 双键碳上的质子
烯烃双键碳上的质子位于π 键环流电子产生的感生
磁场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区域(称为去屏蔽区),去
屏蔽效应的结果,使烯烃双键碳上的质子的共振信号移向
稍低的磁场区,其 δ = 4.5~5.7。
同理,羰基碳上的H质子与烯烃双键碳上的H质子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和应用研究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和应用研究1. 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物理、药学等领域。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是最常用的一种谱图,被广泛应用于物质表征和结构分析。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和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
2.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核磁共振氢谱是利用氢原子的核自旋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谱线,通过测量谱线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推断出氢原子所在分子的环境和结构。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核自旋和角动量氢原子核自旋是核磁共振现象的来源之一,它是由质子的角动量产生的。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每个核自旋都可以处于两个能级(↑和↓),它们的能量差由朗德因素给出。
2.2 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谱线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的。
当氢原子核受到外磁场的作用时,两个能级之间会发生能级分裂,其中的过程包括共振吸收和共振辐射两种情况。
共振吸收发生在能量差等于入射电磁波的情况下,而共振辐射发生在能量差等于发射电磁波的情况下。
这两种过程的频率差与磁场强度、质子的自旋角动量和外加电磁波的频率有关。
2.3 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氢原子所在分子的化学环境会对核磁共振谱线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
化学位移是由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电子云的分布不同而导致的谱线的位置偏移。
耦合常数则是不同氢原子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谱线分裂,它包括耦合常数大小和耦合常数的符号两个方面。
3. 应用研究核磁共振氢谱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应用研究:3.1 化学研究核磁共振氢谱在化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物质结构分析、纯度检测、催化剂研究等方面。
通过分析谱线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得到样品中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帮助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理。
3.2 生物化学研究核磁共振氢谱在生物化学研究中被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原理
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原理概述核磁共振氢谱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原理,包括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氢谱的特点、谱图解析方法等。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磁性性质的分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具有核自旋的原子核能够吸收或发射一定的能量,进而产生磁共振信号。
这种信号可以被测量和分析,从而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氢谱的特点核磁共振氢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其特点如下: - 分辨率高:核磁共振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分析样品中不同的氢原子,并提供详细的结构信息。
-非破坏性分析:核磁共振分析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样品在分析过程中无需接触化学试剂,不会破坏样品的结构。
- 灵敏度高:核磁共振氢谱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极小量的物质,对于分析样品的特定核素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定量性好:核磁共振谱图的峰面积与样品中原子核数量成正比关系,可以通过峰面积的积分计算得到物质的相对含量。
谱图解析方法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是通过观察谱图中的峰和峰的特征来确定样品中不同氢原子的存在及其结构。
以下是常用的谱图解析方法: - 化学位移:化学位移是氢原子吸收或发射磁共振信号的位置,用于确定不同氢原子的环境差异。
化学位移常用化学位移标准物质来进行参照,一般以三甲基硅烷(TMS)作为内标。
- 峰形分析:谱图中的峰形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化学环境、亲电性、空间取向等信息。
通过观察和对比不同峰的形状和宽度,可以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
- 耦合常数:耦合常数是指核磁共振谱中峰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强度关系。
通过分析耦合常数可以推断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判断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的形式。
- 扩宽分析:谱图中峰的扩宽程度可以提供有关样品动力学和分子间作用的信息。
峰的扩宽通常与分子的旋转速率、分子的交换过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应用领域核磁共振氢谱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化学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用于化学结构确定和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nmr氢谱 mestrenova积分
《探究nmr氢谱和mestrenova积分》一、nmr氢谱nmr(核磁共振)是一种用于分析化合物结构的强大工具。
在化学领域,nmr氢谱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确定分子中不同氢原子的化学环境。
nmr氢谱图能够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
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nmr氢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1 基本原理在核磁共振现象中,原子核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产生共振吸收。
对于氢原子来说,它们的nmr信号会受到化学环境和磁场强度的影响。
氢原子的化学环境不同,其nmr信号的共振频率也会不同,这就是nmr氢谱的原理。
1.2 应用nmr氢谱在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结构确定和分子识别方面。
通过分析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和共振频率,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推断化学键的性质。
nmr氢谱还能用于监测反应过程中化合物的变化,为有机合成提供重要参考。
掌握nmr氢谱的原理和应用对于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mestrenova积分mestrenova是一款常用的nmr数据处理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工具,能够高效地处理和分析nmr数据。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mestrenova积分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其在nmr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
2.1 概念在nmr谱图中,峰的面积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中不同氢原子数量的信息。
mestrenova积分就是通过对峰面积进行积分,得到各氢原子的相对数量。
通过对峰面积的积分,可以量化地分析化合物中不同氢原子的数量,这对于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至关重要。
2.2 应用mestrenova积分在nmr数据处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谱图中的峰进行积分,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化合物中不同氢原子的相对数量,从而帮助化学研究人员进行结构的确定和分子的鉴定。
mestrenova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nmr数据。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nmr氢谱和mestrenova积分是化学领域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它们在化合物结构分析和分子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氢谱原理
核磁共振氢谱原理
核磁共振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en Spectrum)是一种用于研究分子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原理基
于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是一种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辐射的现象,其中氢谱是应用最广泛的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是基于氢原子核的磁性属性。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具有自旋,因此具有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这些质子会沿着外磁场的方向取向并产生能级差异。
当外加能量与磁矩的能级差相匹配时,这些质子会吸收能量并共振。
在实验中,样品通常在强磁场中放置。
当样品中的质子共振时,强磁场会通过发射和吸收电磁辐射的方式与质子进行相互作用。
吸收的辐射会导致磁场中的质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而发射的辐射则表示质子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
通过测量吸收和发射辐射的频率,可以获得质子的能级差异。
核磁共振氢谱可以提供有关样品中氢原子的详细信息。
根据核磁共振现象的不同参数,如共振频率和相对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不同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
化学位移是指氢原子在磁场中吸收的频率相对于参考化合物的频率的偏移量,而偶合常数则描述了不同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确定分子的结构信息,如官能团和分子间的键合方式。
通过与已知化合物的比较,可以确认未知化
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
核磁共振氢谱在有机化学、药物研究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核磁共振氢谱 (PMR或1HNMR)
核磁共振氢谱(PMR或1HNMR)核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学领域,并不断发展成为有机物结构分析的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它可以解决有机领域中的以下问题:(1)结构测定或确定,一定条件下可测定构型和构象;(2)化合物的纯度检查;(3)混合物分析,主要信号不重叠时,可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比例;(4)质子交换、单键旋转、环的转化等化学变化速度的测定及动力学研究。
NMR的优点是:能分析物质分子的空间构型;测定时不破坏样品;信息精密准确。
NMR通常与IR并用,与MS、UV及化学分析方法等配合解决有机物的结构问题,还广泛应用于生化、医学、石油、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分析鉴定及对微观结构的研究。
一、基本概念核磁共振(简称为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检测电磁波被吸收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
因此,就本质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属于吸收光谱(波谱)范畴。
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
发展历史1.194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F. Bloch 和哈佛大学E.M .Purcell领导的两个研究组首次独立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由于该重要的科学发现,他们两人共同荣获1952 年诺贝尔物理奖。
NMR发展最初阶段的应用局限于物理学领域,主要用于测定原子核的磁矩等物理常数。
2.1950 年前后W .G. Proctor等发现处在不同化学环境的同种原子核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即化学位移。
接着又发现因相邻自旋核而引起的多重谱线,即自旋—自旋耦合,这一切开拓了NMR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3.20 世纪60 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方法和谱仪得以实现和推广,引起了该领域的革命性进步。
随着NMR 和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NMR 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出现了新的飞跃性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仪器向更高的磁场发展,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现己有300、400、500、600MHz,甚至1000MHz 的超导NMR 谱仪;2)利用各种新的脉冲系列,发展了NMR 的理论和技术,在应用方面作了重要的开拓;3)提出并实现了二维核磁共振谱以及三维和多维核磁谱、多量子跃迁等NMR 测定新技术,在归属复杂分子的谱线方面非常有用。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氢谱的原理
核磁共振氢谱是一种用于分析化合物中氢原子的技术。
它基于氢原子核自旋的性质,利用外加磁场和射频辐射的作用,观察氢原子核的吸收和发射特征,从而可以得到有关化合物结构和环境的信息。
核磁共振氢谱仪由一个强磁场、射频信号源、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装置组成。
首先,物质样品被放置在强磁场中,使得氢原子核的自旋方向与磁场方向产生耦合。
不同的环境(如化学键的不同、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导致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发生变化。
接下来,通过射频信号源提供一个与氢原子核共振频率相同的辐射频率。
当射频场作用于样品中的氢原子核时,它们会吸收能量,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这个过程称为共振吸收。
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的射频能量与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关,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中不同类型的氢原子核。
不同类型的氢原子核吸收能量不同,因此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信号峰。
根据信号强度、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氢原子核所处的环境。
最后,检测系统将吸收的射频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处理后传送给数据处理装置。
数据处理装置会对收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解谱,并绘制出核磁共振氢谱图。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我们可以获取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功能团
的存在与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
它是现代化学中的一种重要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中。
《核磁共振氢谱》课件
《核磁共振氢谱》课件课程目标:1. 理解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2. 学会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图3. 掌握核磁共振氢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1. 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的定义核磁共振的产生条件核磁共振的物理过程2. 核磁共振氢谱的化学位移化学位移的定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化学位移的计算方法3. 核磁共振氢谱的耦合常数耦合常数的定义耦合常数的影响因素耦合常数的计算方法4. 核磁共振氢谱的积分强度积分强度的定义积分强度的影响因素积分强度的计算方法第二部分: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1. 核磁共振氢谱图的解读谱线的数量和位置谱线的形状和积分强度谱线的耦合情况2. 等效氢的判断等效氢的定义等效氢的判断方法等效氢的例外情况3. 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实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手性化合物的分析第三部分:核磁共振氢谱的实验操作1. 核磁共振氢谱的样品制备样品的选择和制备方法样品的纯化和干燥样品的装载和测试2. 核磁共振氢谱的仪器操作核磁共振仪的基本结构核磁共振仪的操作步骤核磁共振氢谱的获取和保存3. 核磁共振氢谱的数据处理核磁共振氢谱的数据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的峰拟合核磁共振氢谱的定量分析第四部分:核磁共振氢谱的实践练习1. 练习题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复杂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手性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2. 练习解答分析过程和思路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步骤最终答案和讨论总结:核磁共振氢谱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氢原子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研究,可以得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对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解析方法和实验操作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为有机化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有力的工具。
科学性:1. 内容准确:课件中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应基于有机化学和核磁共振氢谱的现有科学知识,确保无误。
2. 信息更新:课件中所引用的文献和数据应是最新的,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氢谱五重峰
氢谱五重峰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1H NMR或HNMR)是核磁共振波谱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
氢谱中出现的五重峰(quintet)是一种相对较为罕见的峰型,它通常与特定的核自旋耦合模式相关联,并为我们提供了分子内相邻原子核自旋状态的宝贵信息。
一、基本原理在核磁共振中,原子核的磁矩在外磁场中会发生能级分裂,分裂的能级数目取决于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I。
对于^1H核(质子),I=1/2,因此在外磁场中,^1H核的磁矩只有两个取向,对应两个不同的能级。
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这两个能级间的跃迁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核磁共振吸收。
在有机化合物中,由于分子内相邻原子核之间的自旋-自旋耦合作用,使得每个原子核所处的磁场环境受到相邻原子核自旋状态的影响,从而导致核磁共振峰的分裂。
这种分裂遵循(n+1)规则,其中n为相邻耦合核的数目。
对于五重峰而言,它通常意味着目标氢原子与两个等价的氢原子(或两个具有相同自旋量子数的原子核)相邻,并且这两个相邻核的自旋量子数I=1。
二、五重峰的产生五重峰的产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目标氢原子必须处于两个等价的氢原子(或两个具有相同自旋量子数的原子核)的耦合作用之下。
这种耦合作用是通过空间传递的,因此耦合常数(J值)与目标氢原子和相邻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取向有关。
当目标氢原子与两个等价的氢原子相邻时,由于这两个相邻核的自旋量子数I=1,它们可以处于三种不同的自旋状态组合:↑↑、↑↓(或↓↑)和↓↓。
这三种自旋状态组合会导致目标氢原子的磁场环境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产生三个不同的能级。
在外加射频场的作用下,这三个能级之间的跃迁会产生三个共振信号,分别对应五重峰中的三个中心峰。
此外,由于目标氢原子与相邻原子核之间的耦合作用是非对称的,这三个中心峰会进一步分裂为两个卫星峰。
核磁共振氢谱图课件
环境,从而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确定碳原子的类型和连接方式
02
结合氢谱图和碳谱图,可以推断出碳原子的类型和连接方式,
进一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骨架结构。
判断手性分子构型
03
通过氢谱图可以确定手性分子的构型,对于不对称合成和手性
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质结构的解析
确定氨基酸序列
通过氢谱图结合其他谱图,可以解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氨基 酸的排列顺序。
误差控制
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实 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 准确性。
安全注意事项
了解氢谱图实验的安全风 险,如高磁场、射频辐射 等,注意安全操作规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峰的耦合
在某些情况下,氢原子之间可能存在耦合作用。这种耦合作用可能导致相邻氢原子的共振频率发生改变。通过对 耦合现象的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分子中氢原子耦合作用的信息。
CHAPTER 04
氢谱图的应用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确定氢原子的类型和数目
01
通过氢谱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不同类型氢原子的数目和化学
确定蛋白质三级结构
通过氢谱图分析蛋白质分子内部氢原子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有助于 解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
氢谱图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配体与受体之间的 结合方式以及结合常数等。
药物分子的结构研究
确定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
氢谱图是研究药物分子化学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确定药物 分子中氢原子的类型和数目以及它们的连接方式。
峰的对称性
峰的对称性反映了氢原子在分子中的构型或构象。某些分子可能具有多个构型或 构象,这些构型或构象可以通过氢谱的峰对称性来区分。通过对峰对称性的分析 ,可以获得关于分子构型或构象的信息。
核磁共振氢谱
H=(1-)H0
:屏蔽常数; 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n0 = [ / (2p ) ](1- )H0
屏蔽的存在,共振需更强的外磁场(相对于裸露
的氢核),来抵消屏蔽影响
二、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 周围的电子
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臵)共振频率有差
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的现象
Ho 数值很大,其绝对值不易正确测量。为此引入 TMS 作为参考物,把它的氢核产生共振吸收的 Ho 定为零 点,测定其它类型氢所需Ho的相对位移值ΔHo。
ΔHo=Ho样品—HoTMS
( 1)
只要仪器保持稳定,ΔHo数值可以正确测量.
Ho数值又取决于使用的电磁波频率: Ho=(h/2μ)vo,所以 不同频率的仪器所测得的ΔHo就会不同,数据没有可比性。为 了抵消这种因素的影响,将(1)式除以HoTMS。
核磁共振氢谱
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
NM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一、基本原理 n = (2m/h) ×Ho (共振条件) 二、屏蔽效应
起因于核外电子的屏蔽作用 ( 顺磁屏蔽、抗磁屏蔽)
三、化学位移 不同类型 H d 不同
四、自旋-自旋偶合 峰的裂分,起因于邻近H的干扰 (n+1) 五、图谱解析与应用
I 1, 2 H 1 ,14 N 7 , I 3,10 B5
讨论:
1) I=0的原子核16O;12C;32S等,无自旋,没有磁 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2) I=1或I >1/2的原子核 I=1: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 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如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象陀螺 一样自旋,产生磁矩,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 C,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090606112 张许柱氢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一、电磁波的一般概念
1.光的频率与波长
光是电磁波,有波长和频率两个特征。
电磁波包括了一个极广阔的区域,从波长只有千万分之一纳米的宇宙线到波长用米,甚至千米计的无线电波都包括再内,每种波长的光的频率不一样,但光速都一样即3×1010cm/s。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υ= c /λ
υ=频率,单位:赫(HZ);
λ=波长,单位:厘米(cm),表示波长的单位很多。
2.光的能量及分子吸收光谱
2.1光的能量
每一种波长的电磁辐射时都伴随着能量。
E=hυ=hc/λ h-普郎克常数(6.626×10-34J.S)2.2分子吸收光谱
分子吸收幅射,就获得能量,分子获得能量后,可以增加原子的转动或振动,或激发电子到较高的能级。
但它们是量子化的,因此只有光子的能量恰等于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时(即ΔE)才能被吸收。
所
以对于某一分子来说,只能吸收某一特定频率的辐射,从而引起分子转动或振动能级的变化,或使电子激发到较高的能级,产生特征的分子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可分为三类:
(1)转动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只能引起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很小,位于远红外及微波区内,
在有机化学中用处不大。
(2)振动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引起震动能级的跃迁,吸收波长大多位于2.5~16μm内(中红外区内),因此称为红外光谱。
(3)电子光谱:分子所吸收的光能使电子激发到较高能级(电子能级的跃迁)吸收波长在100—400nm,为紫外光谱。
二、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技术是珀塞尔(Purcell)和布洛齐(Bloch)始创于1946年,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
自1950年应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从原则上说,凡是自旋量子数不等于零的原子核,都可发生核磁共振。
H1,叫氢谱,常用1HNMR表示;13C叫碳谱,常用13CNMR表示。
这里我们仅讨论氢谱。
1基本知识
1.1核的自旋与磁性
由于氢原子是带电体,当自旋时,可产生一个磁场,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个自旋的原子核看作一块小磁铁。
1.2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的磁矩在无外磁场影响下,取向是紊乱的,在外磁场中,它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向。
当m s = +1/2时,如果取向方向与外磁场方向平行, 为低能级(低能态) 。
当m s = - 1/2 时,如果取向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 则为高能级(高能态)。
两个能级之差为ΔE : ΔE 与磁场强度(Ho )成正比。
给处于外磁场的质子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当辐射所提供的能量恰好等于质子两种取向的能量差(ΔE )时,质子就吸收电磁辐射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1.3核磁共振谱仪及核磁共振谱的表示方法 核磁共振谱仪基本原理示意图
如下图,装有样品的玻璃管放在磁场强度很大的电磁铁的两极之间,
ΔE =r h
2π
H o
用恒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照射通过样品。
在扫描发生器的线圈中通直流电流,产生一个微小磁场,使总磁场强度逐渐增加,当磁场强度达到一定的值H0时,样品中某一类型的质子发生能级跃迁,这时产生吸收,接受器就会收到信号,由记录器记录下来,得到核磁共振谱。
2.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2.1化学位移
氢质子(1H)用扫场的方法产生的核磁共振,理论上都在同一磁场强度(Ho)下吸收,只产生一个吸收信号。
实际上,分子中各种不同环境下的氢,再不同Ho下发生核磁共振,给出不同的吸收信号。
例如对乙醇进行扫场则出现三种吸收信号,在谱图上就是三个吸收峰。
如图:
这种由于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磁场强度下产生吸收峰,峰与峰之间的差距称为化学位移。
2.3化学位移值
化学位移值的大小,可采用一个标准化合物为原点,测出峰与原点的距离,就是该峰的化学位移值,一般采用四甲基硅烷为标准物(代号为TMS )。
化学位移是依赖于磁场强度的。
不同频率的仪器测出的化学位移值是不同的,为了使在不同频率的核磁共振仪上测得的化学位移值相同(不依赖于测定时的条件),通常用δ来表示, δ的定义为:
标准化合物TMS 的δ值为0。
3.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3.1诱导效应
1.δ值随着邻近原子或原子团的电负性的增加而增加。
收强
度
吸
Ho
1
HNMR 图
乙醇的δ=
×
106
2.δ值随着H原子与电负性基团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烷烃中H的δ值按伯、仲、叔次序依次增加。
CH3F 4.3 ,CH3Cl 3.1,CH3Cl 2.6,CH3Cl 2.2。
3.2磁各向异性的影响(次级磁场的屏蔽作用)
烯烃、醛、芳环等中,π电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环流,使氢原子周围产生感应磁场,其方向与外加磁场相同,即增加了外加磁场,所以在外加磁场还没有达到H o时,就发生能级的跃迁,因而它们的δ很大(δ= 4.5~12)。
氢原子位于产生的感应磁场与外加磁场相同方向的去屏蔽区,所以在外加磁场强度还未达到Ho时,就发生能级的跃迁。
故吸收峰移向低场,δ值增大。
乙炔也有π电子环流,但炔氢的位置不同,处在屏蔽区(处在感应磁场与外加磁场对抗区),所以炔氢的δ值较小。
3.3 其他影响因素
分子中的氢键,溶剂和温度对化学位移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4. 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
在核磁共振谱图中,每一组吸收峰都代表一种氢,每种共振峰所包含的面积是不同的,其面积之比恰好是各种氢原子数之比。
如乙醇中有三种氢其谱图为:
故核磁共振谱不仅揭示了各种不同H 的化学位移,并且表示了各种不同氢的数目。
5. 峰的裂分和自旋偶合
5.1峰的裂分
应用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仪时,得到等性质子的吸收峰不是一个单峰而是一组峰的信息。
这种使吸收峰分裂增多的现象称为峰的裂分。
例如:乙醚的裂分图示如下。
5.2 自旋偶合
裂分是因为相邻两个碳上质子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而产生的。
我们把这种由于邻近不等性质子自旋的相互作用(干扰)而分裂成几重峰的现象称为自旋偶合。
积分曲线示意图
CH 2
CH 3
TMS
TMS
CH 3
CH 2
5.3 偶合常数
偶合使得吸收信号裂分为多重峰,多重峰中相邻两个峰之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J ),单位为赫(Hz )。
J 的数值大小表示两个质子间相互 偶合(干扰)的大小。
H
C
C
H b H a
H o
当Ha 和H b 化学位移之差(Δυ)与偶合
常数(Jab )之比大于6与上时,可用上述方法来分析自旋裂分的信号,当Δυ接近或小于J ab 时,则出现复杂的多重峰。
等性氢之间不产生信号的自旋裂分。
6. 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核磁共振谱图主要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 由吸收峰数可知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
2. 由化学位移可了解各类氢的化学环境。
3. 由裂分峰数目大致可知各种氢的数目。
4. 由各种峰的面积比即知各种氢的数目
学习体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对现代仪器分析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感谢老师们这一学期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