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症92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

概述
乳腺增生病以其临床特征表现,与中医“乳癖”、 “乳疠”、“乳核”等病症相当。早在《中藏经》 中就已有了“乳癖”病名的记载。在明清时期有关 “乳癖”的论述渐趋详细,如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 实功描述说:“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 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 长,……”对本病之观察甚为细致,且已发现本病发 生与七情之变化密切相关。 在清代邹岳所撰《外科真谛》书中进一步指出: “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 老年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 庶免乳癌之变。”说明对本病的发病年龄及预后已 有所认识。
病因病机
冲任失调 冲为血海,隶属于肝肾,任脉主一身之阴脉,若禀 赋素弱,血海空虚,或恚怒伤肝,肝失条达,下扰 血海,或因年老肾虚,任脉不固,以致冲任失调, 经水循行紊乱,气血相乖,结于乳络而成乳癖。
痰瘀凝滞 痰湿和瘀血通常为病理产物,但亦可反为致病因素。 “痰挟瘀血遂成巢曩”,日深月久,气滞、血瘀、 水湿、痰凝互相胶结,发为乳癖。
辨证分型
3.冲任不调 此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乳房胀痛或隐痛,乳房内结块大小及 疼痛等症状常于经前明显加重,经后显著减轻。常伴面色少华, 腰酸膝软,精神疲惫,夜寐不酣,月经紊乱,量少色淡,甚或 经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4.痰瘀凝滞 病程较长,患者乳房结块经久难消,胀痛或刺痛,触之肿块质 地较硬,活动度较差。患者平时痰多,质粘稠,烦躁易怒,失 眠多梦,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经行量少,色黯,兼有血块, 经行腹痛。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脉来细涩。
其他疗法
②冷冻针灸 取穴:膻中、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操作: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针柄温度为10℃~-20℃之间,采用仪器为“LRI-3型电子冷冻增热针灸治 疗仪”。疗程为6~12天,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30例,治愈2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治方案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治方案

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的辨证施治方案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乳头溢液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乳腺增生有着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案。

一、辨证分型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首先要进行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可以将乳腺增生分为气滞血瘀型、痰湿凝滞型、肝郁脾虚型等不同类型。

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硬块、经期不调等症状。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等。

痰湿凝滞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满、乳头溢液、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上以祛痰化湿为主,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白术等。

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情绪波动、乳房结节等症状。

治疗上以调理肝气、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党参等。

二、中药治疗1. 当归川芎汤当归川芎汤是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两者配伍能够改善乳腺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的症状。

2. 半夏茯苓丸半夏茯苓丸是治疗痰湿凝滞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半夏能够降逆气、化痰湿,茯苓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两者配伍能够改善乳房湿气积聚的情况,缓解乳房胀满的症状。

3. 柴胡白芍党参汤柴胡白芍党参汤是治疗肝郁脾虚型乳腺增生的常用方剂。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党参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

三者配伍能够调理肝气、健脾益气,改善乳房结节的情况。

三、配合针灸疗法除了中药治疗,针灸也是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足太阴肺经等。

针灸能够通过调理经络,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结节等症状。

四、注意饮食调理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此外,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也对乳腺增生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帮助。

总之,中医药对乳腺增生具有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案。

通过辨证分型,选用适合的中药方剂,配合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缓解乳房胀痛、结节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85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85例临床观察
维普资讯

24 ・
江 苏 中医 药 2 0 0 2年 第 2 3卷 第 5期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乳 腺增 生 病 8 5例 临床 观 察
广 东省 佛 山 市 中 医 院 (2 0 0 黄 碗 文 5 80 )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 1 4 5 杨 海 燕 5 00 )
次 服 。 经 第 7天 后 服 中 药 , 排 卵 期 改 服 T 月 至 AM 0 1 mg 每 日 2次 , 生 素 B 2 mg 每 日 3次 , 续 7 , 维 0 . 连
3 3 副作 用 用药 后部 分患 者 出现 1 . ~2种副反 应 症状 。治疗组 : 月经不 调 2 、 侧 头晕 3例 、 胃肠反应 2 例、 脱发 1 , 6例 , 7 o 。 照组 : 例 共 占 .6 对 月经 不调 9例 、 晕 3例 、 头 胃肠 反 应 5例、 发 3例 、 频 1 脱 尿 例. 1 共 . 2 . 8 。 两 组 比较 一 7 3 8 4例 占 2 5 .4 ,
超声 检查结 果 而定 。观察 病 例均经 乳腺 超声或 红外 线 扫 描 或 钼 靶 检 查 诊 断 为 乳 腺 增 生 病
2 治 疗 方 法 21 治 疗 组 . 基 本 方 : 胡 、 附 各 1g 云 茯 苓 柴 香 0, 2g 白术、 芍 、 芍 各 1g 丹 参 2g 加 昧法 : 0, 赤 白 , 5 0。 气 滞 . 见 乳 痛 牵 及 胸 胁 、 部 . 怒 . 八 月 札 、 金 症 背 易 加 郁 各 1g 麦 芽 3 g 痰 瘀 互 结 , 见 乳 房 肿 物 质 韧 , . 2 0; 症 痰
效 率 明显 高 于结 节 样 增生 和囊 性 增 生 ( P< 0 0 ) .5 ,

中医药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2-08-31T17:21:10.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阮洁[导读]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乳中结核”范畴。

阮洁(贵阳市花溪区中医院妇科贵州贵阳 5 5 0 0 2 5 )笔者自2008年2月~2010年10月应用自拟中药方消乳康配合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60例女性患者,年龄19岁~56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2周~5年,平均病程14个月;所有病例均经B超、远红外线和/或铝靶X线等检查证实为乳腺增生病,其中乳腺小叶增生40例,乳腺囊性增生12例;乳痛症8例。

1.2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①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隐痛,月经前及情绪波动时痛甚;②单侧或双侧大小不等,呈片状、盘状、颗粒状、条索状,质地柔韧,边界不清,与皮肤无粘连、有触痛的乳房肿块;③乳腺铝靶X线摄片见较均匀密度增高影[1]。

2 治疗方法予以自拟消乳康汤。

基木方组成:柴胡6g,郁金15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0g炮穿山甲10g,夏枯草15g王不留行、桃仁各12 g胸协胀痛加川楝子12g;乳房胀痛加延胡索12 g;痰凝血淤加浙贝12g、红花10g;乳房结块较大加昆布15g海藻20g痰多加瓜萎皮12g。

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

3周为一个疗程,经期停药,服满3个疗程评定疗效。

推拿法[2]:让患者取坐位,以拿揉法于风池及颈两侧施术,以指拨法于缺盆,拿法于肩井,捏拿法于中府、云门施术;随后患者仰卧,以乳房疼痛最甚处为中心,施术以拿揉法,随之向四周遍揉整个乳房,之后以揉法和擦法于章门和期门施术,于腋窝处将拇指插人胸大肌后面与其他四指相对拿揉中府、云门。

1周治疗2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3 疗效观察3. 1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参照全国中医第二次乳腺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3]。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乳腺增生症的概述•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原则•中医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及辩证分型•中医乳腺增生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中医乳腺增生症的中药治疗•临床研究•研究展望01中医乳腺增生症的概述中医乳腺增生症是指乳房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硬结,或伴乳房胀疼、乳头溢液、月经失调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

该病多由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外邪入侵等导致,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乳腺增生症的定义1中医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23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瘀血阻滞,不通则痛。

肝气郁结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瘀互结。

脾虚痰凝内分泌失调,冲任失调,痰瘀互结。

冲任失调乳房胀痛、结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实证型乳房隐痛或刺痛、结块质软、边界清、活动度好。

虚证型乳房疼痛、结块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综合型中医乳腺增生症的分类与表现02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原则03推拿治疗通过特定的推拿手法,促进乳房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感。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0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药物治疗。

02针灸治疗运用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辩证要点辨别虚实乳腺增生症可由虚实两端所致,实证多由肝气郁结、痰凝血瘀等引起,虚证多由气血不足、肾气不足等引起。

要点一要点二辨别寒热寒热也是辩证要点之一,寒证患者多有四肢不温、舌淡苔白等表现,热证患者多有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

辨别部位乳腺增生症可发生于双侧或单侧乳房,因此需要对乳房的部位进行辨别,以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要点三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判定标准乳腺增生症状完全消失,乳房形态恢复正常,且无复发。

治愈标准显效标准有效标准无效标准乳腺增生症状明显改善,乳房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乳腺增生症状有所改善,乳房形态有所改善。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病

※活组织病理检查: 乳房肿块较大、较硬者,可考虑肿 块切除送冰冻病理检查。
五、鉴别诊断 :
乳腺纤维瘤: 乳房内肿物,圆形或椭圆形,边界 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触痛不显, 与月经周期无关。 乳腺癌: 乳房中无意中发现肿块,不痛,边 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可 与表皮粘连,活动度差,同侧腋窝淋巴 结可肿大。
六、治疗:
(一)、 肝郁气滞型: 舒肝理气,化瘀止痛。 柴胡10克 香附10克 郁金15克 青陈皮各10克 归尾15克 赤勺15克 丹参15克 元胡10克 川栋子9克 瓜络6克 杭芍20克
口苦烦者加: 黄芩10克, 失眠多梦者加: 炒枣仁10克,远志10克,首乌藤30 克。 经期小腹冷痛者加: 吴茱萸9克,乌药10克。
(二)、冲任失调型: 调理冲任,软坚散结。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元参10克 夏枯草15克 欠母10克 生牡蛎20克 白芍20克
闭经者加: 生蒲黄10克、益母草15克。 月经淋漓不尽者加: 银花炭15克、血余炭10克。
头晕、胸闷便干者加: 菊花15克、全瓜蒌30克。
(三) 、肝肾阴虚型: 滋补肝肾,行气和血。 生地15克 山萸肉15克 枸杞子15克 茯苓10克 丹皮15克 元参20克 菟丝子15克 川芎10克
头晕目眩者加: 菊花15克,珍珠母15克 腰膝酸软者加: 寄生20克,川断15克
虚烦不眠者加: 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七、预防与调护 :
1、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恼 怒忧郁,学会自我减压。 2、避免过食生冷及辛辣食品,适当控 制脂肪类食物摄入。 3、及时治疗子宫及附件的慢性炎症, 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 4、怀疑有恶变倾向时,应及早考虑局部 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证实后及时 行乳癌根治术。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在医学界,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diseaseofbreast,HDB)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2%~3%的患者可发生囊性增生而成癌[1].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又名“乳痞”、“乳中结核”、“奶积”等。

“乳痞”之名首见于华佗《中藏经》[2],《疡医大全》引用陈实功言:“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3]”. 1.1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

邱幼冬等[4]认为乳房乃肝经循行部位,肝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伤脾,使痰湿内生,痰瘀互结。

冲任隶于肝肾,同时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本人系就职十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也有赖于肾气的温煦滋助。

肾气不足,气血生化运行乏力,久之而有痰瘀之变。

乳癖为病,肾气不足、肝失所养、肝气郁结是根本,气滞痰阻血瘀为其标。

周莉娜[5]认为,乳腺增生与情志、饮食、劳倦以及先天体质因素有关,概括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肝肾不足、冲任失调,痰凝血瘀。

赵敏霞[6]认为因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乳腺疾病往往由郁、怒、忧、思等引起,以肝胃气滞、气火内盛、瘀血痰浊型为多见,心脾两虚型较少。

石爱君[7]总结病机为肝郁痰凝,肝脾失和;水不涵木,冲任失调;子病及母,热瘀互结;痰阻气机,久郁成癖。

1.2辨证分型乳腺增生病在临床中一般分为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和痰瘀凝结型。

治疗方面,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摄冲任为主。

李永刚[8]总结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该病的疗效,分为肝郁型、肾虚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证实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4%,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中成药对照组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从乳腺增生与冲任失调及冲任与肝、肾的关系方面探讨了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上以调摄冲任为主要大法,临床上以蔡氏妇科育肾调周法为主进行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1980例临床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1980例临床报告

生 8 9例 占4 . 8 , 中外上象 限局限性增 生 7 6例 占局 限型 4 28% 其 8
增 生 9.8 , 有乳 头溢液 者 9 25% 伴 2例 , 4 6 % , 时 伴 有 乳 房 占 .4 吲 纤维腺瘤或者增生性肿块者 7 9例 , 39 % 。 本组 病 例 多 为 乳 占 .9 腺 小 叶增 生 。乳 痛症 及乳 腺囊 性 增 生 症 患 者 。 12 诊 断 标 准 . 参 考 20 0 2年 中华 中 医 外 科 学 会 乳 腺 专 业 委 员
I3 治疗方法 .
① 中药乳癖舒胶囊 5粒/ 口服 , 日3次。② 次 每
[] 2 wuJ—H,i C oL—H,ta A s d nbn ni ate LuY, a e 1 t yo ei n ni . u g f l
c n u so s a s cae l a to n e i s C i r ciP d ar o v lin so itd mi g sr e tr i. h n J P a t e it , d t
腺 腺 泡 、 管上 皮 细胞 及 纤 维 结缔 组 织增 生 为 基 本病 理 变化 的一 类 良性 疾 病 。 患 者 一 般 病 程 长 , 状 明 显 , 重 影 响 女 性 健 康 。 中 药 导 症 严
治 疗乳 腺 增 生病 具 有 效 果 明 显 、 疼 快 、 止 副作 用轻 微 、 程 不 易反 复 等优 势 , 病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效果 更 佳 。笔 者 自 20 0 4年 7月 一 0 9年 6 20 月采 用 中西 医 结合 方 法 治 疗 乳腺 增 生病 300余例 , 访 l 8 0 随 0例 , 治愈 率 迭 8 .9 , 9 总 9 1% 总显 效率 达 9 .0 , 有 效 率 达 9 . 9 , 5 1% 总 94 % 临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60例疗效观察
马军妹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4(011)010
【摘要】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笔者采用舒肝解郁、活血散结、调理冲任之法,内服外敷,辨证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40)
【作者】马军妹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医院中医科,063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260例疗效观察 [J], 史淑荣
2.乳腺增生症150例辨证治疗回顾性分析 [J], 李永刚
3.蒙中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46例疗效观察 [J], 董秋梅;纠广文
4.健康教育联合中医情志干预护理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J], 杨伟珍;李清勤;李巧玲;王燕萍;冯雪映;乐珠珍
5.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症43例临床观察 [J], 邱幼冬;黄祥武;常曦东;黄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30例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30例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30例临床体会作者:王光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7期乳腺增生是乳腺良性肿瘤之一,为妇女的一种多发病,是中医“乳癖”的范畴。

我们用中医辨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30例全是已婚妇女。

其中农村妇女21人,城市9人,年龄在26~50岁之间,多数在40岁左右。

单侧发病23例,双侧7例。

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年,多数在2~4个月内,全部病例经病史、症状、物理检查、X线及检验检查排除乳癌而确诊。

2 治疗方法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以柴胡舒肝散辨证加减,其方剂组成为:柴胡15 g,积壳15 g,当归15 g,川芎15 g,赤白芍各15 g,陈皮10 g,半夏10 g,木瓜20 g,元参15 g,瓜蒌20 g,海藻20 g,连服20 d为一个疗程。

本方还须随症加减,如乳房胀痛重者加生麦芽30 g,乳香没药各10 g,川楝子15 g,如肿块较硬加莪术10 g,穿山甲10 g;伴有纤维瘤加夏枯草20 g,黄药子10 g,半枝莲40 g;阴虚者加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生地20 g;经前乳房胀痛剧烈者加元胡15 g,橘核15 g,生麦芽60 g,服药同时尚注意情志调节,以保证肝气条达舒畅。

3 治疗效果服一个疗程后肿块消退,症状消失有9例,服两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有14例,共23例,有效率为76.7%,7例效果不明显。

做了手术治疗病理、切片,为良性纤维增生,无癌变,治愈的23例经一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4 讨论乳腺增生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早期多无症状,多在体检、洗澡、乳房胀痛时发现。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肝、脾二经气郁结滞,及冲任不调,气滞痰凝血瘀所致。

所以我们用柴胡、枳壳、陈皮疏肝理气,当归、川芎、赤白芍、木瓜柔肝活血通络,瓜蒌、元参、半夏、海藻化痰软坚散结、消肿,并随症加减,从而达到疏肝解郁、调理、冲任、化痰、软坚、散结,常获得较佳的效果。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乳腺增生症在病机上与肾肝脾三脏及冲任二脉等关系较大,脾肾不足,肝失疏泄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本,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标。

在治疗上,需辨证施治,标本兼顾,虚实并调,尤其重视补肾、调理冲任在各型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调理冲任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的乳房疾病,多见于中年妇女。

临床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质地韧实或囊性感,界限不清,每随喜怒而消长,或于经期前增大,经期后缩小,患者自觉乳房疼痛,尤以经前胀痛明显,经后减轻或消失。

其病理上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1病因病机《外科正宗》云:“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

又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

从而说明,乳房疾病与肝脾二脏关系较大,此外与肾、胃、及冲任二脉关系也十分密切。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如忿怒伤肝,情志抑郁,疏泄失职,肝郁气滞,气滞血凝,乳络不通,则发生乳房胀痛,结聚成块而形成乳核;思虑伤脾,或肝郁横逆侮脾,肝脾两伤,运纳失职,生湿生痰,痰郁互结,阻于乳络,亦可形成癖核。

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上连乳房。

冲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乳房与子宫的生理变化。

冲为血海,隶属肝肾,肾气不足,血海空虚,冲任失调,气机不畅可致气滞、血瘀、痰凝积于乳房,结聚成核。

经前期由于血海积满,冲脉气壅,滞涩不通使乳房胀痛加重;经行期冲脉随血下而气泄,故而经后痛减。

乳核之体积亦常于经前期增大,疼痛加重,经后缩小,乳腺胀痛随之减轻。

因肝肾同源,精血互滋,故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气不能调达而致肝郁。

肾阳不足,肝阳不能疏发也可引起肝郁。

且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运化迟滞,痰浊内生,气滞痰凝,乳核遂生。

总之,脾肾不足,肝失疏泄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本,而气滞、痰凝、血瘀是乳腺增生症的发病之标。

辨证施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58例临床观察

辨证施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58例临床观察

辨证施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58例临床观察乳腺增生是一种因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20-45岁的中青年妇女,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于月经来潮前加重,经后减轻,常伴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妇科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

据统计,育龄妇女发病率在60%以上,且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1]。

临床上,现代医学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和理想手段,仍以激素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治疗措施。

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辨证论治治疗乳腺增生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8年1月~2012 年1月我院中医科科门诊患者,共11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乳癖》[2]的诊断标准。

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

治疗组58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1岁,平均(38.22±10.3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0年,平均(5.9±3.31)年;其中,病变位于一侧乳房者20例,位于双侧乳房者38例;乳房呈周期性疼痛者16例,乳房疼痛无规律者42例;伴月经失调者29例,伴乳头溢液者25例。

对照组5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平均(36.16±8.5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5.86±4.73)年;其中,病变位于一侧乳房者18例,位于双侧乳房者34例;乳房呈周期性疼痛者22例,乳房疼痛无规律者30例;伴月经失调者18例,伴乳头溢液者1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乳癖的诊断标准:①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

②临床查体可在单侧或双侧乳房触及肿块或豆粒大小韧硬结节,肿块多数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可有触痛。

92例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治疗效果分析

92例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治疗效果分析

92例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所收治的92例乳腺增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乳癖散结胶囊辅以联合三苯氧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单用口服乳癖散结胶囊治疗,经治疗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均痊愈,两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采用乳癖散结胶囊治疗观察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采用乳癖散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的观察组,两组停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采用乳癖散结胶囊对治疗乳腺增生有较好效果,不良反应少,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乳癖散结胶囊;口服;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5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929-01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选取我所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2例乳腺增生患者,其中43例患者出现单侧乳房疼痛及肿块,49例患者出现双侧乳房疼痛及肿块。

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1至48岁,病程1个月至10年,35例患者已婚,其余患者未婚;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8至54岁,病程2个月至10年,28例患者已婚,其余患者未婚。

患者来所时主诉乳房有肿物,且伴有不同程度痛感。

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经数字化钼靶x线摄片、彩超和红外线扫描,均确诊为乳腺增生,排除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乳腺增生。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给予患者乳癖散结胶囊联合三苯氧胺口服治疗。

每日3次口服乳癖散结胶囊,每次4粒。

三苯氧胺片每次10mg,每日2次,30日后改为每次10mg,每日1次,连服60日,经期禁用。

1.2.2治疗组给予患者口服乳癖散结胶囊治疗,每日3次,每次4粒,一个疗程为45日,连用2至3个疗程,经期禁用。

绝经期患者服药方法、用量和疗程同以上两组,无需停药。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分析论文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分析论文
案例二
患者,女,42岁,右侧乳腺肿块较大,中医治疗1个月后,乳 腺肿块缩小不明显,但疼痛、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 疗3个月后,乳腺肿块进一步缩小,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 疗效显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 关。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酚 酸类、苯丙素类和生物碱类等化合物。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为气滞血瘀、痰浊凝结和冲任 失调。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在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中 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不足之处
01
02
03
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 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
现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需要结合多 种方法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乳 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的作 用机制。
、增生。
痰瘀互结
痰湿内生,与瘀血相互搏结, 形成肿块,使乳腺增生病进展

肝肾不足
长期情志失调、肝肾亏损,导 致乳腺组织增生、肿块形成。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预防调护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减 轻精神压力。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避免过食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清淡 易消化食物。
定期检查
对于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评价 标准尚不统一,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 评价体系。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乳腺增生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深入探讨其发病危 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加强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研究, 提高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以验证中药治疗 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
情志失调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床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辨证要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既要注重辨病 ,也要注重辨证,以确定最佳治疗方 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症状 等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高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
将乳腺增生症放在整体观念中进行考 虑,注重调理整体内分泌环境,以达 到治疗的目的。
03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临 床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乳腺增生症概述 •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症的方
法 •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常用药

目录
•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案 例
•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优势与 不足
01
乳腺增生症概述
乳腺增生症的定义
01
乳腺增生症是指女性乳腺组织在 结构、数量及生理功能上出现异 常,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 。
0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病因认识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影响,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 不畅,经络阻滞,最终引发乳腺
增生。
饮食失调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刺激 性食物,损伤脾胃功能,导致痰湿 内生,蕴结于乳房脉络,日久形成 乳腺增生。
冲任失调
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失调,冲任二 脉功能紊乱,导致痰瘀互结于乳房 ,形成乳腺增生。
疗效稳定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注重调节机体内部环境,改善气血循环,疗效相对稳定,不易复发。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不足
疗效缓慢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相对缓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 果,需要患者有耐心和信心。
缺乏标准化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方法和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医生的治疗 方法和用药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中医从本治疗乳房增生辨证求因

中医从本治疗乳房增生辨证求因

中医从本治疗乳房增生辨证求因*导读: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

临床以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为主症,且多与月经周期、情绪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或伴乳头痒、……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

临床以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为主症,且多与月经周期、情绪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或伴乳头痒、痛、溢液等。

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乳腺增生明显增加了癌变的危险。

因此,当引起重视。

中医治疗乳房增生性疾病,本着辨证求因、从本治疗的原则。

补肾助阳、调补冲任肾气、天癸、冲任构成一个性轴,同时作用于胞宫和乳房,而肾为性轴的核心。

若肾气不足,天癸不充,冲任二脉不盛,胞宫与乳房必同时受累而发病。

临证可出现月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或淋漓不尽、闭经、不孕等征候,也可出现乳房结块胀痛等征候,且多伴腰膝疲软、耳鸣目眩、尿频等肾虚之证。

临床每用仙茅、仙灵脾、苁蓉、锁阳、鹿角片、菟丝子、巴戟天等补肾助阳,调冲任,从治本着手为主,佐以他法,不仅乳房肿痛见消,同时胞宫不充及肾虚诸症亦减轻或消失。

此外,可在助阳药中酌加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等滋阴补肾,以期阴生阳长、阴阳平补。

化痰软坚、消肿散结。

思虑伤脾,或肝郁气滞,均可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气不足,冲任失养,不能温煦脾阳,则津液不得运化,聚湿成痰;肝郁日久,化热化火,灼津为痰,痰、气、瘀互结而成乳癖。

因此,痰凝在乳癖发病学上有定影响。

化痰软坚、消肿散结可促使肿痛消散于无形。

临证可用姜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黄药子、山慈菇、海藻、昆布、土贝母、土茯苓、夏枯草、全瓜蒌、牡蛎、僵蚕等。

补益气血、健脾养胃。

适于乳癖伴有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谷不馨、易疲劳、白带稀白而等见症者。

冲任为气血之海,脏腑之血皆归冲脉。

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损,则生化之源不足,血海枯竭,不能濡养冲任,温养肝肾。

肾气不足,肝失所养,疏泄失职,冲任失调,而且乳为胃络,脾胃虚弱,不能生血,气血不充,不能灌养经脉而生乳癖。

乳腺增生中医辨证治疗

乳腺增生中医辨证治疗

2、肝郁脾虚
临床表现 患者乳房有肿块,常双乳胀痛, 与情志及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胸闷不舒, 头眩心悸,体倦,大便塘,舌质谈红,苔白, 脉沉细或滑。
治法 疏肝理气、健脾化痰。
方药 柴胡7g,白芍药12g,当归12g,青皮 7g,橘络9g,陈皮7g,法半夏9g,白芥子 10g,王不留行子12g,土贝母15g,生牡蛎 30g,鹿角霜12g,仙茅12g,漏芦10 g,甘 草5g。
乳腺增生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
乳腺增生
一、西医对乳腺增生的认识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紊乱症是临床上常见 的一种乳腺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育龄期妇女 50%,常因内分泌紊乱及精神因素所引起。 临床特点是乳腺出现肿块及胀痛,每随月经 周期变化而表现相应的加重或减轻,一般在 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 以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妇女多见。大龄未 婚、已婚末育、已育不哺乳、性格忧郁、易 生闷气、急躁偏激者易得此病。其基本病理 变化可分为导管及腺泡上皮增生、腺体增生、 囊肿形成、上皮化生、问质增生等5种。
5、气血两虚型
乳房肿块隐隐作痈,劳累后加重,心 悸气短,头晕体倦,失眠多梦,食欲 不振,月经量少、色谈或闭经。舌质 偏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以补益气血,软坚散结。
方药:八珍汤加炙黄芪30g,王不留行 子12g,丹参12g,郁金12g,酸枣仁 12g,土贝母12g,制香附10g,肉苁 蓉12g,生牡蛎30g,夜交藤15g。
中医内治法
辩证施治:分五种证型
1、肝郁气滞型 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经前疼痛,痛引两胁,
胸闷不舒心烦易怒、口十口苦,月经量少, 经期超前,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疏肝理气止痛。 方药 柴胡7g, 白芍药l 2g,当归12g,青皮 7g,王不留行子12g,丝瓜络10 g,制香附 10 g,郁金12g,夏枯草15g,土贝母12g, 甘草5g。 加减:乳房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经量少加益母草12g,丹参12g;经前痛甚 者加桃仁10 g,泽兰9g。

运用中医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症92例临床观察98

运用中医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症92例临床观察98

运用中医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症92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门诊92例乳腺增生患者运用加味逍遥散加减化裁治疗。

结果治愈53例,好转37例,无效2例。

结论加味逍遥散治疗乳腺增生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辩证治疗临床观察1 一般资料本组92例,以17-47岁经期妇女居多,已婚者69例,未婚者23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以上,其中半年以下者40例,1-6年者34例,5年以上者18例,多数病人在月经前后或平时有胀痛,痛甚者放射腋窝及肩背,可扪及质中包块。

2 诊断标准(1)双侧或单侧乳房胀痛,可触及明显包块;(2)经彩超提示乳腺结构紊乱,或见明显结节样增生;(3)钼靶检查提示;(4)经针吸病理检查确诊。

符合以上4点任一点选入。

中医根据症状不同大体分为:①肝郁气滞;②痰气凝洁;③冲任失调;④肝肾不足。

3 治疗方法基本处方:柴胡15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当归15克,(后下)薄荷10克,茯苓10克,香附15元,夏枯草20克,炒别甲20克,浙贝15克,牡蛎30克,瓜壳15克,荔核30克,橘核30克,甘草6克。

随证加减:(1)肿块坚硬者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2)疼痛甚者加青皮15克,没药6克,乳香6克。

(3)月经不调者:①量少者加桃仁15克,红花15克;②量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2克,茜草炭20克,益母草30克;③延迟者加炮姜15克,鹿角胶12克;④月经提前者加丹皮15克,炒桅子15克;⑤血虚闭经者加熟地15克,(氧化)阿胶12克,淮山药30克,肉桂10克;⑥痛经者加广台乌15克,延胡索15克,香附15克。

(4)阴虚者加玄参30克,麦冬15克,石斛30克,天花粉15克。

(5)气虚者加党参30克,黄氏30克。

(6)痰凝气滞者加吴茱萸6克,附片15克,肉桂6克,法夏15克。

(7)肝肾不足者加熟地15克,孩儿参30克,杜仲15克,淮牛膝15克,刘寄奴12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中医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症92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21T11:09:40.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4期供稿作者:吴先平杨丽[导读] 加味逍遥散治疗乳腺增生症有较好疗效。

吴先平杨丽(四川乐山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四川乐山 614000)【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398-02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门诊92例乳腺增生患者运用加味逍遥散加减化裁治疗。

结果治愈53例,好转37例,无效2例。

结论加味逍遥散治疗乳腺增生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乳腺增生中医辩证治疗临床观察 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以17-47岁经期妇女居多,已婚者69例,未婚者23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以上,其中半年以下者40例,1-6年者34例,5年以上者18例,多数病人在月经前后或平时有胀痛,痛甚者放射腋窝及肩背,可扪及质中包块。

2 诊断标准
(1)双侧或单侧乳房胀痛,可触及明显包块;(2)经彩超提示乳腺结构紊乱,或见明显结节样增生;(3)钼靶检查提示;(4)经针吸病理检查确诊。

符合以上4点任一点选入。

中医根据症状不同大体分为:①肝郁气滞;②痰气凝洁;③冲任失调;④肝肾不足。

3 治疗方法
基本处方:柴胡15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当归15克,(后下)薄荷10克,茯苓10克,香附15元,夏枯草20克,炒别甲20克,浙贝15克,牡蛎30克,瓜壳15克,荔核30克,橘核30克,甘草6克。

随证加减:(1)肿块坚硬者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2)疼痛甚者加青皮15克,没药6克,乳香6克。

(3)月经不调者:①量少者加桃仁15克,红花15克;②量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2克,茜草炭20克,益母草30克;③延迟者加炮姜15克,鹿角胶12克;④月经提前者加丹皮15克,炒桅子15克;⑤血虚闭经者加熟地15克,(氧化)阿胶12克,淮山药30克,肉桂10克;⑥痛经者加广台乌15克,延胡索15克,香附15克。

(4)阴虚者加玄参30克,麦冬15克,石斛30克,天花粉15克。

(5)气虚者加党参30克,黄氏30克。

(6)痰凝气滞者加吴茱萸6克,附片15克,肉桂6克,法夏15克。

(7)肝肾不足者加熟地15克,孩儿参30克,杜仲15克,淮牛膝15克,刘寄奴12克。

除此之外,乳癖消颗粒、利帮平消片、五海瘿瘤丸等治乳结药可选择用药。

4 治疗结果
乳房胀痛及肿块完全消失为治愈,共53例,乳房胀痛基本消失,经前经后偶有胀痛感,肿块减少或软化,但尚可触及包块为好转共37例,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者为无效共2例,本组有效病例最短治疗2周,最长治疗5个月。

5 体会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的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增生性疾病,是内分泌失调及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乳房同子宫内膜一样,都属于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都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的影响,雌激素、孕激素平衡失调,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引起的增生,相当于中医“乳癖”范畴。

华佗《中藏经》有关乳癖的记载:癖同痞。

《外科正宗》“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垂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

由此可见乳癖的临床特点是疼痛及肿块。

《外证医案汇编》云: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脾胃土气,则为痈,肝胆木气,郁为则疽,正气虚则为岩……痰气凝结则为癖,为核……若治乳从气字入手,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在治疗乳腺增生的同时,调理月经的提前错后,量多量少,闭经痛经尤为重要。

各方之中,兼理气通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自然雍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攻,更需调理冲任之品,肝肾不足,痰凝气滞者,渗入滋养肝肾,化痰散结之品,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孝莹.《乳腺疾病》.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2]方致和.《中医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72例小结》.中医杂志,1984年第25卷,第二期.
[3]杨杭.《乳腺病奇效良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