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https://img.taocdn.com/s3/m/e9a8291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6.png)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隋朝这个仅存在了30多年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据此可知,隋朝的基本特征是()A.百家争鸣B.节俭盛行C.兼容并包D.短暂而繁荣2.从东晋至隋唐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的统一稳定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社会经济的发展D.主流思想的改变3.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史”。
下面这两首诗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其转折点是()A.宦官专权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4.绘画作品《步辇图》描绘了1 300多年前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与这幅作品的创作相关的史实是()A.遣唐使来华B.金城公主入藏C.文成公主入藏D.玄奘西行求法5.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的布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建筑技术的日益精巧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D.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6.小玲是个对联迷,她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
下列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是()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溺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7.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这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这段话意在说明订立和约的()A.消极影响B.积极影响C.最终目的D.阶级属性8.在某电视剧中,北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此时,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西游记》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D.路边摊点售卖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9.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我来讲历史故事”的活动,其中一个故事中用到了“精忠报国”“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等关键词句。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部编版-精编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部编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6a79f67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0.png)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总复习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南朝的陈统一南北。
2、杨广(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两诗中的河指的是?3、隋文帝废除隋以前的选官制度(推荐),为科举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
作用:提高了我国古代官员的整体素质。
意义: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为中国首创,比欧洲早1200年。
4、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表现: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驰道、筑长城、三游江都、远征高丽)。
6、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被誉“天下之雄胜”。
7、618年,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定都长安。
4、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并且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因此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正是唐太宗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如此感叹。
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郭沫若形容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了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其后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a02e8c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e.png)
3分别写出栏目三中三幅图片人物的代表性着作;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 D
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能力;交子出现在北宋,“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故C不可能出现;
解析:“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在唐太宗时期,所以A搭配不正确;
3清朝疆域广大,为了加强统治,清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图1、图2有关的历史事件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清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
5.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夏②辽③金④蒙古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右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唐王朝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
材料二“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明史专家吴晗朱元璋
2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图1军机处外景图图2“金奔巴瓶”
期末总复习题型:论述题专项突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期末总复习题型:论述题专项突破-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3af20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8.png)
2、典型实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以上四幅图片见证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某中学计划搞一次主题为农业振兴的 图片展,你会选择哪二幅?写出你所选的图片,并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 任选二幅作答)。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如:选择“曲辕犁”,解说词:曲辕犁是耕地、翻土的农具,是一种犁 辕弯曲的耕犁,是唐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 犁。曲辕犁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曲辕犁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选择“《耕织图·耕》”,解说词为:《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 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在清代《耕织图》又迎来一个鼎盛时期。《耕 织图·耕》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2)主要原因: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充足的劳动力;农民的辛勤劳动;农业人才补 合理的政策等。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七下P43)
广州十三行(七下P105)
观点:开放带来兴盛,封闭必然 落后。 论述:宋朝时,朝廷鼓励对外贸 易,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 地区有五六十个,海外贸易超越 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 贸易的重要国家。清朝时,统治 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 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十三 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步自封 ,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逐渐落伍 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综上,宋朝的开放带来国家的发 展进步,清朝的封闭则导致中国 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⑥《李白诗集》 书影(七下P16)
⑦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⑧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
(局部)(七下P17)
图》(局部)(七下P17)
实战演练-论述题
1.【家国情怀·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点论述 选取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图片概括主题并说明理由。(说明结合所选图片展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2cc9dbbb0029bd64783e2c31.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统一:589年隋朝的特点是:繁荣而短暂。
经济繁荣的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经济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个人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目的(原因):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3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贞观之治思想精华: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措施:①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②政治上:合并州县,整顿吏治、勤于政事、克己奉公。
③对待人才上: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④文化上:扩大国学规模,大力发展科举。
⑤民族政策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宽厚平等对待少数民族首领和人民。
⑥对外交往上: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新罗、日本、天竺)的交流。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人口增长较快。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的统治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积极鼓励生产,国力不断强盛。
概括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5279f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9.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建立: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为都城)统一:_______年,(XXX灭掉________,统一全国)灭亡:________年(___________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顺应了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
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1、大运河的开通(XXX)▲▲▲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A_____(今北京),南至B_______(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___连接五条河道。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XXX)▲▲▲创立(隋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设置__________,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XXX:增加___________,最为重要。
XXX:首创。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第1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XXX的。
时间: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年-年)年,(即)建立唐朝,以为都城。
并实现了世界的统一。
二、XXX(XXX)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汗青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谦虚纳谏,从善如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第二单元选择题(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第二单元选择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01b0aae518964bce847cce.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第二单元选择题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基础)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基础)2.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
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基础)3 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D.辽金议和(基础)4.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
“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
这反映了宋代()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基础)5.《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A.三国时期蜀国B.三国时期吴国C.唐朝四川地区D.北宋四川地区(易错)6.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
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
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提升)7.对如图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A.作者是南宋画家张择端 B.取材于清朝南京秦淮河沿岸风光C.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 D.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基础)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图(局部),图中的行政制度出现于()A.隋朝B.唐朝C.元朝D.清朝(基础)9.“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西晋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基础)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b83ab70722192e4436f645.png)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5def26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7.png)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部编新版初一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初步确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推动教育发展。
3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多年。
4.4.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 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 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的统治。
3) 贡献: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的治世局面。
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创立殿试制度。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1)名臣:姚崇、宋璟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基础知识填空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总复习基础知识填空题](https://img.taocdn.com/s3/m/683771150912a2161479297b.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基础知识填空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炀帝时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大运河分为四段,从北到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隋文帝开始使用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6、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他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3、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曾进谏二百多次。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科举考试中创立殿试制度。
5、唐玄宗统治前期,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重用的名臣姚崇宋璟。
第3课:盛唐气象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3、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
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吐蕃人是藏族人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高频考点复习资料(部编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高频考点复习资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4ef07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e.png)
每课重点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期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2.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3.列举唐朝中印友好交往史实及相关著作。 4.唐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特点? 5.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有哪些。
1.唐朝时期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
• 来:遣唐使 (目的:为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 往:鉴真东渡(最有影响,6次东渡)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 不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隋朝科举制看重才能
4.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灭亡标志?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5.评价隋炀帝。
正面: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负面: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东都、三征辽东等
每课重点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列举唐朝的两大盛世及其开创者。 3.唐太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主要做法。 4.列举唐朝著名贤臣。 5.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及其贡献。 6. 总结唐朝盛世开创的原因。
总结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对内 举例: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对外交往:对外 举例: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每课重点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背景、发动者、影响? 2.唐朝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及其影响? 3.唐朝灭亡的标志是什么? 4.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五代”指哪五个 政权?
•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农本)
4.列举唐朝著名贤臣。
• 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进谏、“镜子”) 房玄龄(善于谋略) 杜如晦(敢于决断)
• 唐玄宗时期:姚崇、宋璟
5.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及其贡献。 • 武则天(唐高宗的妃子) • 贡献: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7e8b88964bcf84b9d57bc6.png)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文解史)材料一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
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
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2)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航海壮举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c9751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4.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统一1. 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隋的特点:繁盛而短暂,与秦朝类似)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605年)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下令从605年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由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注意地图)。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三、开创科举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贵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注重门第忽视才能。
2.萌芽:隋文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3.创立:隋炀帝时候,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4.意义(影响):科举制的建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直到清末(1905年)才废除,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修驰道,三征辽东。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害,隋朝灭亡。
知识拓展:1.隋朝的赵州桥是现存最古老石拱桥。
2.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今台湾)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开始铸造开元通宝)二、贞观之治:1.原因:(1)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后,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君舟民水的关系),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广纳人才(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cf73d7305087632311212f8.png)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详解】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
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
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
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
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
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
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
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请回答:(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答案】( 1)文字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民族交融)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二世而亡、“昙花一现”、统一的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
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膨胀。
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八、科技】
一、宋朝:
1.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意义: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优点:省时、省力、省材)隋唐时期雕版印术。
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在《农书》中总结了木活字;元朝,出现铜活字印刷。
2.指南针:汉代时发明司南,宋代时发明指南针。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意义: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
3.火药:唐朝时发明火药。
宋朝时运用到军事领域。
元朝用金属作筒,发明火铳。
(意义: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二、明朝: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九、工程建筑】
一、隋朝大运河:隋炀帝,605年起开凿.
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一条大运河,两千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条水系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条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③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二、唐朝长安城:
布局: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市坊分开,商业繁荣。
地位: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三、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意义: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
四、北京城:明成祖选定北京为都城,1421年迁都北京。
布局特点: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十、科举制】
一、隋朝:
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三、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