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探究性学习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探究性学习的看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遣”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掌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叫艇要经历问题博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它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按能的实际应用.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这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知识,自己建构学习,发现新知识。

与传统狭义的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觉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育心理学指出: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灵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

目前,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重视,探究活动的类型和方式也多种多样起来,不仅有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有课后的探究性活动。但其都围绕着两个宗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我阅读了大量资料,总结出了几点我认为不错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仅供作参考。

一、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假设都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甚至有时候会得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新方法,对问题能提出超常规的独特、新颖的见解。要利用有关内容和时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猜想和假设,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探究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

课堂上的提问不要限制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要适当提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例如在地理必修一中的“昼夜交替和时差”一课中,在讲解了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原理之

后,可以提问学生:“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有没有昼夜?”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再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时,我们就可以设定了这样的假设:(l)假设黄赤交角比23°26’大,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会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索分析:①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将变大、南北极圈的纬度将变小;②极昼(夜)的范围扩大、直射范围扩大;③一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值增大、极圈之间各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值增大;④温带面积缩小、热带与寒带的面积扩大;⑤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增大。(2)假设黄赤交角较小(分析与前反之)。(3)假设黄赤交角等于0度,分析:当黄赤交角=0度时,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各地终年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各地终年昼夜等长;无四季更替;气压带风带不移动。

(4)假设“地球只自转”,分析:①太阳直射纬线位置固定(无直射点回归运动);③无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③无四季更替现象;④气压带风带不移动。(5)假设地球只公转,分析:①昼夜更替周期与公转周期相等;②地面作水平的物体方向无偏向。

(6)假设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分析:①增快,则自转真正周期变短,昼夜更替周期也变短;

②减慢,则自转真正周期变长,昼夜更替周期也变长。(7)假设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分析:①增快,则公转周期变短;②减慢,则公转周期变长。(8)假设运动方向变化,分析:①自转与公转任一个方向变化,则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减短、恒星日长于太阳日;②公转与自转方向都同时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均不变;③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则太阳西升东落、地面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为北左南右。在争辩中,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狭义学习中的弊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取。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地理教学要重在“做”,通过学生亲自做,亲身经历,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化学教学重在实验,不仅有教师演示,也有学生自主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课堂演示的较多,而学生自主实验的较少,演示活动中活动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活动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演示或展示操作,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现象之间的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改为学生实验活动,能充分调动

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

其实在地理中有很多简易的小实验,很适合学生自主操作。例如:模拟褶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我们可以用竹片向下弯曲模拟背斜,观察其顶部被侵蚀情况。这个实验如果只是老师演示,学生可能看不清楚,如果是学生自己实验,则很清晰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教师平时应该多注意收集一些地理小实验的操作,例如模拟山岳的形成、海底地貌的扩张这些实验采用的器材简单,只是一些硬纸板、易拉罐等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东西,学生易操作,也能提起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此外,除了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简易的教具,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的后面设置一个“地理园”,把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教具放置在那里让大家互相学习,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

三、联系生活探究学习

我们现在都提倡不要死学书本上的知识,要把知识活用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身边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学习大气对太阳的散射作用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交通警示灯呈红色,汽车尾部用红灯?”再如,学习我国民居特色时,提出“北平南尖”“南辕北辙”、陕北窑洞、傣族竹楼……客家“围屋”的问题。还有根据冬夏季的作息时间表来体验“随季节的不同,各地昼夜长短也不同”,“太阳光照进教室距离的远近”说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的地理现象等;探究突发性的自然灰害,如对海啸、沙尘暴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变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觉得地理是门很有用的学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而且对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很大帮助。

四、乡土情中话探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乡土情节,家乡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因为熟悉所以热爱,因为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