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模块数学教案-1.4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合集下载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教案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2).能够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1).在换元的思想指导下推导出公式()C αβ+;(2).根据()C αβ+、()C αβ-及诱导公式五(或六),推导出公式()S αβ±;(3).根据公式()C αβ±、()S αβ±和同角三角关系,探究公式()T αβ±;(4).熟练掌握公式()C αβ±、()S αβ±、()T αβ±的正用、逆用、变形用。

3.情态与价值(1)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2)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3)通过探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培养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应用 意识,提高数学素质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学法与教学用具(1)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过程.(2)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教学用具:电脑.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式导入:(1)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2)cos sin =α?(二)新课讲授问题1: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怎样得到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呢?()[]()()β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cos(-=-+-=--=+即: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C αβ+)问题2:请大家再思考一下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探究1、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2222ππππαβαβαβαβαβ⎡⎤⎡⎤⎛⎫⎛⎫⎛⎫+=-+=-+=-+- ⎪ ⎪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即: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S αβ+)()()()()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即: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S αβ-)(三)例题讲解例3、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tan 444πππααα⎛⎫⎛⎫⎛⎫-+- ⎪ ⎪ ⎪⎝⎭⎝⎭⎝⎭的值. 解:因为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 3sin 35tan 4cos 45ααα-===- , 于是有43sin sin cos cos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43cos 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 思考:在本题中,)4cos()4sin(απαπ+=-,那么对任意角α,此等式成立吗?若成立,你能否证明?练习:P131 1,2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熟练掌握公式()C αβ±、()S αβ±的正用、逆用、变形用。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教学设计(第一课))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教学设计(第一课))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内容分析1.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内容要求”部分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要求是经历推导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过程,知道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意义。

1.2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A版(2019年)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五节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此前已学习了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可以达到化简、求值或证明的目的。

1.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诱导公式,可以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但这只是针对特殊角,但是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接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争取对已学过的内容循序渐进,比较自然地得到所要研究的新知识。

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模仿,引导利用单位圆,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1.4核心素养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抽象:主要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逻辑推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之间的联系。

数学运算:在推导出公式之后,运用公式进行解题。

1.5教学目标(1)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2)掌握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3)熟悉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了解公式的正用、逆用以及角的变换的常用方法.(4)通过正切函数图像与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1.6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2.教学过程重合.根据圆的旋转对称性可知, (或说明AOP ∆≌11OP A ∆)。

中职数学拓展模块全册教案精编【配套高教版教材】

中职数学拓展模块全册教案精编【配套高教版教材】

思考
因 此 向 量 OA (cos ,sin ) , 向 量 OB (cos ,sin ) , 且
OA 1 , OB 1.
总结
于是 OA OB OA OB cos( ) cos( ) ,
归纳
又 OA OB cos cos sin sin , 所以 cos( ) cos cos sin sin . (1)
【教学难点】
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设计】
在介绍新知识之前,首先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认识到 cos(60 30) cos60 cos30 ,
然后提出如何计算 cos( ) 的问题.利用矢量论证 cos( ) 的公式,使得公式推导过 程简捷.教学重点放在对公式形式特点的认识和对公式正向与反向的应用上.例 1 和例 2 都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教学中要强调公式的特点.推广 sin(π ) cos 时,
II
中职数学拓展模块全册教案精编【配套高教版教材】
1.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能正确运用各个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 计算和化简. 能力目标: 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及灵活选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
2
2
观察 思考 理解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 3 cos sin =左边.
故原式成立.
证 2 左边= 2( 3 cos 1 sin )
2
2
= 2(sin π cos cos π sin)
3
3
= 2sin( π ) =右边. 3
故原式成立.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在研究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有“两角和差”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

在这些公式的推导中,教科书都把对照、比较有关的三角函数式,认清其区别,寻找其联系和联系的途径作为思维的起点,如比较cos(α—β)与cos(α+β),它们都是角的余弦只是角形式不同,但不同角的形式从运算或换元的角度看都有内在联系,即α+β=α—(—β)的关系,从而由公式C(α—β)推得公式C(α+β),又如比较sin(α-β)与cos(α—β),它们包含的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这就要求进行函数名的互化,利用诱导公式(5)(6)即可推得公式S(α-β)、S(α+β)等。

2。

通过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揭示了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与这两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还使学生加深了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本节的几个公式是相互联系的,其推导过程也充分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的这种联系,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几个例子主要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引导,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要求,再思考应该联系什么公式,使用公式时要具备什么条件等.另外,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正确性、简捷性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索、发现并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与余弦公式角的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正弦函数是三角函数中的一种,描述了一个角度与其对应弧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中,角的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两个角的正弦值之和与差。

具体来说,我们有以下两个公式:1.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两个角A和B的正弦值之和等于第一个角的正弦乘以第二个角的余弦,再加上第一个角的余弦乘以第二个角的正弦。

2.两角差的正弦公式: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两个角A和B的正弦值之差等于第一个角的正弦乘以第二个角的余弦,再减去第一个角的余弦乘以第二个角的正弦。

例如,假设角A的正弦值是0.5,角B的余弦值是0.7,我们可以使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计算两个角的和的正弦值: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 0.5 * 0.7 + cosA * sinB= 0.35 + cosA * sinB这样,我们可以使用已知的角A和B的正弦和余弦值,计算出两个角的和的正弦值。

角的和与差的余弦公式除了正弦函数之外,余弦函数也是三角函数中的一种,描述了一个角度与其对应弧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与角的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类似,我们也可以使用公式来计算两个角的余弦值之和与差。

具体来说,我们有以下两个公式: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os(A + B) = cosA * cosB - sinA * sinB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两个角A和B的余弦值之和等于第一个角的余弦乘以第二个角的余弦,再减去第一个角的正弦乘以第二个角的正弦。

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A - B) = cosA * cosB + sinA * sinB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两个角A和B的余弦值之差等于第一个角的余弦乘以第二个角的余弦,再加上第一个角的正弦乘以第二个角的正弦。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函数(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对于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还有后面的倍角公式等)众多公式的推导顺序,有多种不同的安排。

本章在第一节先探索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以它为基础,推导出其它公式,具体过程如下:C? C? S? T α,βα,β α?βα?β() ()() ()2、本节不仅关注使学生得到和(差)角公式,而且还特别关注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3、以问题为引导,加强过程与联系,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难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流程: 复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 推导其它和角公式 ? 公式的应用 ? 小结五、教学情景设计: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回顾)1、前面主要学习了哪几个三复习旧知识,为后面的学引导学生角函数,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习做好铺垫。

回答练习:在单位圆中,角α的终边与单通过练习,巩固旧知识位圆交于点P(,0.8,0.6), 求角α的学生练习,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值。

(探究1)设锐角α和β (β>α)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照答案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P和点Q,探究活动你能用正、余弦函数来表示P和Q的坐标吗,你能用坐标来表示向量OP和向激发学生兴趣,渗透“化量OQ吗,你能用定义和坐标来表示OP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提出问题,和OQ的数量积吗,进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通过分析引导问题与思考:你的发现对于任意角α对于α和β是任意角时,学生进行β和都成立吗,如何证明, 老师在学生的参与下给探究活动予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教案课时目标: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定义及应用;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3.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推导过程;3.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应用场景;2.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引入问题:在三角函数中,我们已经学过两角和的余弦公式,那么是否存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呢?这两者有何关系呢?2.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的定义(10分钟)1. 展示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

2.解释公式的含义:两角和的正弦等于第一个角的正弦与第二个角的余弦之积加上第一个角的余弦与第二个角的正弦之积。

3.探究公式的特点:该公式是正弦函数的两个变量的线性组合。

Step 3:两角和的正弦公式的推导(20分钟)1. 给出公式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

2. 利用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以及角的和差公式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通过变形推导得到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Step 4:实例分析(20分钟)1.使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解决实例问题,例如:- 已知sinα = 1/3,cosβ = 4/5,且α和β属于第一象限,求sin(α + β)和cos(α - β)的值。

- 已知sinA = -2/3,cosB = -3/5,且A和B属于第二象限,求sin(A - B)和cos(A + B)的值。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案

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富锦一中 陈金生教学目的:1、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2、了解公式间的内在联系,能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难点:1、两角和余弦与两角差余弦之间的关系2,两角和差正弦与相应的余弦之间的关系.授课类型:新授课教 具:多媒体、导学案 教 法: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一、 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解决类似于cos15º=cos(45º-30º) 之类问题,而cos75º=cos(45º+30º) 之类问题我们又如何解决?我们能否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以及其他的三角函数公式?二、 公式推导借助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βα-)=cos αcos β+sin αsin β,则有: 思考途径一:把βα+转化为)(βα--cos(βα+)=cos[)(βα--]=cos αcos(-β)+sin αsin(-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思考途径二:把任意角β换成-βcos(βα+)=cos αcos(-β)+sin αsin(-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即: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cos(βα+)=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注意:1两角和差余弦公式的异同之处.2两角和、差余弦公式间的关系.3公式中的角具有任意性.4 cos(βα+)=cos α + cos β一定成立吗?练习1、利用和角余弦公式求下列各三角函数的值(1) cos75º (2) cos105º如何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cos(βα+)=cos αcos β-sin αsin β和 cos(βα-)=cos αcos β+sin αsin β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运用公式cos(βα+)=cos αcos β-sin αsin β及诱导公式有:sin()βα+=cos[)(2βαπ+-]=cos[βαπ--)2(] =cos(απ-2)cos β+sin(απ-2)sin β=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即: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sin()βα+=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在上式中用-β代换β 得:sin()βα-=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即: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sin()βα-=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注意:1公式的推导应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做归纳总结.2 两公式间的关系、异同.3明确角、函数名和排列顺序以及公式中每一项的符号.4牢记公式,熟练左右互化.练习2、利用和角正弦公式求下列各三角函数的值(1) sin75º (2) sin105º如何根据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推导出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利用正切函数与正、余弦函数的关系,当cos(βα+)≠0时,将公式sin()βα+= sin αcos β+cos αsin β 与cos(βα+)=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两边分别相除,有: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sin()tan(-+=++=+ 若cos αcos β≠0 时,上式即为:两角和的正切公式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用-β代换β,则有:两角差的正切公式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练习3、利用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求下列各三角函数的值(1) tan75º (2) tan105º注意:1、 和角公式: S )(βα+、 C )(βα+ 、 T )(βα+差角公式: S )(βα-、 C )(βα- 、 T )(βα-2、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3、明确各三角函数的意义.4、公式的逆向变换、多向变换.5、理解公式推导中角的代换的实质.6、和差公式可看成是诱导公式的推广,诱导公式可看成是和差公式的特例 如:ααααπαπαπcos sin 0cos 1sin 2sin cos 2cos )2cos(=⋅-⋅=-=+7、形如asinx+bsinx(a 、b 不同时为0)的变化.三、例题例4::课堂练习:1.已知()21tan ,tan ,544παββ⎛⎫+=-= ⎪⎝⎭求tan 4πα⎛⎫+ ⎪⎝⎭的值. 2.已知sin α-sin β=-31, cos α-cos β=-31,求cos(α-β)的值。

拓展模块数学教案-1.4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2)

拓展模块数学教案-1.4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2)




课 后
小 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动
时间
分配
复习 1、三角函数的定义
(正弦) (余弦)
(正切)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sin
cos
tan
引入: ? ? ?错误思想:新授:来自1.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5分
5分
5分
5分
5分
5分
7分
8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动
时间
分配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例题1:
练习:求 , 。
例题2:(反应用)
练习1.1.1 3题
提问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前任务学习单的展示增进学习的兴趣性
五点选取过程性解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图像展示观察特征。
据图总结性质点,学生深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逻辑形象思维能力。
练习让学生更加增进理解与应用性。
教 学 设 计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资料
黑板、直尺、粉笔
课 题
1.4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知识

技能
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了解余弦公式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过程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问题转化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

方法

2019年中职数学拓展模块1-3章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2019年中职数学拓展模块1-3章全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中职数学拓展模块全册教案目录1.1.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1)1.1.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6)1.1.2 二倍角公式 (10)1.2 正弦型函数 (16)1.3 .1余弦定理 (22)1.3 .2正弦定理 (27)2.1.1椭圆的标准方程 (32)2.1.2椭圆的几何性质 (40)2.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45)2.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52)2.3.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61)2.3.2抛物线的性质 (69)3.1.1排列 (75)3.1.2 组合 (82)3.1.3二项式定理 (88)3.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95)3.2.2二项分布 (102)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授课时间:年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补充设计☆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问题: 我们知道,13cos60cos3022︒=︒=,,显然()cos 6030cos60cos30︒-︒≠︒︒-.由此可知 ()cos cos cos αβαβ-≠-. 新课: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在单位圆(如上图)中,设向量OA 、OB 与x 轴正半轴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则点A 的坐标为(cos ,sin αα),点B 的坐标为(cos ,sin ββ).因此向量(cos ,sin )OA αα=,向量(cos ,sin )OB ββ=,且1OA =,1OB =.于是cos()cos()OA OB OA OB αβαβ⋅=⋅⋅-=-,又cos cos sin sin OA OB αβαβ⋅=⋅+⋅,1、回顾三角函数相关知识2、复习向量的有关知识3、学生计算三角函数值并验证猜想思考:如何计算出)cos(βα-)的值?回顾向量的坐标运算、数量积运算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BC AC AB=-,所以)•=-•-()(BC BC AC AB AC AB22=+-•2AC AB AC AB22+-AC AB AC AB A2cos222cos=+-.b c bc A2222=+-a b c同理可得2222=+-b ac acBC BA AC =+, 两边取与单的数量积,得BC BA BC BA BC •••=+()=+.j j j90BC B BA AC A >=︒-⊥>=-,,,,j <j 设与角A ,B ,C 相对应的边长分别为a c ,故 cos(90)0cos(90)a B b A ︒-=+-︒, sin sin a B b A =,中职中专数学教学设计教案☆补充设计☆教 师行为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2.1 椭圆.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直线与圆的方程.知道二元一次方程0Ax By C ++=为直线的方程,二元二次方程22220(40)x y Dx Ey F D E F ++++=+->为圆的方程.下面将陆续研究一些新的二元二次方程及其对应的曲线.了解观看 课件 思考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果*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先来做一个实验:准备一条一定线绳、两枚钉子和一支铅笔按照下面的步骤画一个椭圆:(1)如图2-1所示,将绳子的两端固定在画板上的1F 和2F 两点,并使绳长大于1F 和2F 的距离.(2)用铅笔尖将线绳拉紧,并保持线绳的拉紧状态,笔尖在画板上慢慢移动一周,观察所画出的图形.从实验中可以看到,笔尖(即点M )在移动过程中,与两个定点1F 和2F 的距离之和始终保持不变(等于这条绳子的长度). 我们将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为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方法实验画出的图形就是椭圆.下面我们根据实验的步骤来研究椭圆的方程.取过焦点12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2所示.设M (x ,y )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为2c (c >0),椭圆上的点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和为2a (a >0),则12F F ,的坐标分别为(-c ,0),(c ,0),由条件122MF MF a +=,得2222()()2x c y x c y a +++-+=,移项得2222()2()x c y a x c y ++=--+,两边平方得2222222()44()()x c y a a x c y x c y ++=--++-+, 整理得 222()a cx a x c y -=-+, 两边平方后,整理得 22222222()()a c x a y a a c -+=-, 由椭圆的定义得2a >2c >0,即a >c >0,所以220a c ->,设222(0)a c b b -=>,则222222b x a y a b +=,【小提示】设222a c b -=,不仅使得方程变得简单规整,同时在后面讨论椭圆的集合性质时,还会看到它有明确的几何意义.22理解 记忆图2-2222210x y a b a b += (>>) (2.1) 方程(2.1)叫做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是12(0)(0)F c F c -,,,,并且222a c b -=.如图2-3所示,如果取过焦点12F F 、的直线为y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0y x a b a b+= (>>) (2.2)图2-3方程(2.2)叫做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字母a 、b 的意义同上,并且222a c b -=. 【想一想】已知一个椭圆的标准方程,如何判定焦点在x 轴还是在y 轴?*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焦距为8,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0.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 由于2c =8,2a =10,即c =4,a =5,所以 2229b a c =-=,由于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因此椭圆的标准方程为2222153x y+=,观察思考主动 求解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2.了解了研究椭圆的几个基本量a,b,c,e及顶点、焦点、对称中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课 时 教 学 流 程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补充设计☆教 学 过 程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2.2 双曲线.*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取一条两边长度不等的拉链(如图2-8),将拉链的两边分别固定在两个定点12F F 、(拉链两边的长度之差小于12F F 、的距离)上,把铅笔尖固定在拉链锁口处,慢慢拉开拉链,使铅笔尖慢慢移动,画出图形的一部分;再将拉链的两边交换位置分别固定在21F F 、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画出图形的另一部分.图2-8从实验中发现:笔尖(即点M )在移动过程中,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始终保持不变(等于拉链两边的长度之差). 了解观看 课件思考引导 启发学生得出结果*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我们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或集合)叫做双曲线. 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画出的图形就是双曲线.下面我们根据实验的步骤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M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意图图2-9取过焦点12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9,设双曲线的焦距为2c ,则两个焦点12F F 、的坐标分别为(-c ,0),(c ,0).设M (x ,y )为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M 与两个焦点12F 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2a ,则122MF MF a -=,即 122MF MF a -=±. 于是有2222()()2x c y x c y a +++-+=±. 将上式化简(类似于求椭圆的方程),得22222222()()c a x a y a c a --=-.由双曲线的定义知,2c >2a ,即c >a ,因此220c a ->.令222(0)c a b b -=>,则上式变为222222b x a y a b -=两边同时除以22a b ,得22221(00)x y a b a b -= >,> (2.3) 方程(2.3)叫做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双曲线的焦点是12(0)(0)F c F c -,,,,并且思考理解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方法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意图222b c a =-.图2-10如图2-10所示,如果取过焦点12F F 、的直线为y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双曲线的方程22221(00)y x a b a b -= >,> (2.4) 方程(2.4)叫做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焦点为12(0)(0)F c F c -,,,.字母a ,b 意义同上,并且222b c a =-.【想一想】已知一个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如何判定焦点在x 轴还是在y 轴? 记忆*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 轴上,且焦距为14,双曲线上一点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8,请写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 由已知得 2c = 14,2a = 8,即c = 7,a = 4,所以22233b c a =-=.观察思考主动 求解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了解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能应用公式解决比较简单的有关应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层层探究体会数学思维的形成特点.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变形体会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推导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并能区别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突破措施:学生在前面诱导公式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基础上,比较自然的推出
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
学情分析:三角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度不大,要让学生加强记忆,且熟练应用.
教学设计:
=
cos15_____
情景导入
有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我们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范围有
限,因此自然想得到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以及两角和的
72cos 42cos72sin 42
-20cos70sin 20sin 70-;(3).1tan15
1tan15
+-
练习:求下列各式的值:
72
cos18cos72sin18
tan12tan 33tan12tan 33
++
34sin 26cos34cos 2620cos 40cos 20cos50
-+
)
131cos sin 22
x x - (2)cos x -
板书设计:。

公式延续,思维拓展——“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公式延续,思维拓展——“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设计

2024年3月上半月㊀教学导航㊀㊀㊀㊀公式延续,思维拓展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 教学设计◉江苏省宿迁中学㊀王嘉琨1教材分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5.5.1的第2课时,是在第1课时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基础上的延续与拓展,也为后续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体系奠定基础.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诱导公式㊁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等,初步具备了三角函数式中 变角 与 变名 思维,这都为本节课研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提供了知识㊁方法和思想上的准备.3教学目标(1)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自主发现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㊁正切公式,并理解这些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例题的训练,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4重点㊁难点(1)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㊁余弦㊁正切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㊁求值等.5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问题1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α-β),你能说出这个公式以及它的推导过程吗?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来推导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坐标系中画出角度α,β,α-β与单位圆,并标出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第二步,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写出各点的坐标;第三步,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得到等量关系;第四步,代入化简得到公式.问题2㊀除了公式C(α-β)外,你还能提出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吗?你打算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学生思考研究新问题的方法.引导语:对于其他几个公式,也可以利用单位圆来研究.不过,本书不采用这这种研究方法,而是利用公式C(α-β)来推导其他公式.数学上把这种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叫作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设计意图:通过问题1帮助学生回顾利用圆的旋转不变性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明确研究公式C(α-β)的方法.(2)公式探究,发现问题问题3㊀你能利用公式C(α-β)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吗?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推导思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方案一:注意到α+β与α-β之间的关系,即α+β=α-(-β),再由公式C(α-β)推导;方案二:可以利用换元的观点来推导,用 -β 替换公式C(α-β)中的 β 也能获得公式c o s(α+β)=c o sαc o sβ-s i nαs i nβ.设计意图:从加减法的关系和整体代换的方法体现了数学中的化归与转化以及换元的数学思想方法.(3)深入拓展,公式推导问题4㊀由C(α+β)能推导出s i n(α+β)的公式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追问下列问题.思考1㊀如何建立正弦与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呢?预设答案:利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即可实现正弦㊁余弦之间的相互转化.思考2㊀如何得到s i n(α+β)的公式呢?预设答案:s i n(α+β)=c o sπ2-(α+β)éëêêùûúú=c o s(π2-α)-βéëêêùûúú=c o s(π2-α)c o sβ+s i n(π2-α) s i nβ=s i nαc o sβ+c o sαs i nβ.设计意图:利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问题5㊀如何得到s i n(α-β)的公式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和点评.预设答案:用 -β 来替换s i n(α+β)中的 β ,则有s i n(α-β)=s i nαc o s(-β)+c o sαs i n(-β)=s i nαc o sβ-c o sαs i nβ.72教学导航2024年3月上半月㊀㊀㊀引导语:把以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和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分别记为S (α+β)和S (α-β).设计意图:通过整体化思维,以及化归与转化思想,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来推导两角差的正弦公式.问题6㊀已知任意角α,β的正切,你能推导出t a n (α+β)和t a n (α-β)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和点评.预设答案:由正切与正弦㊁余弦的关系,可知t a n (α+β)=s i n (α+β)c o s (α+β)=s i n αc o s β+c o s αs i n βc o s αc o s β-s i n αs i n β,分子㊁分母同时除以c o s αc o s β,整理得t a n (α+β)=t a n α+t a n β1-t a n αt a n β.同理t a n (α-β)=t a n α-t a n β1+t a n αt a n β.引导语:把以上两角和的正切公式和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分别记为T (α+β)和T (α-β).设计意图:利用正弦㊁余弦㊁正切之间的关系推导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问题7㊀和(差)角公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诱导公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用图示说明.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展示图示,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诱导公式是和(差)角公式的特殊情况,如用S (α-β)推导诱导公式如图1所示.图1设计意图:比较和(差)角公式和诱导公式的异同,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公式的理解.(4)公式应用,熟练掌握例1㊀已知s i n α=-35,α是第四象限的角,求s i n (π4-α),c o s (π4+α),t a n (α-π4)的值.思考1:你打算如何求解?请说说你的思维过程.思考2:如果去掉 α是第四象限的角 这个条件,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变化思考3:在以上解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本题条件下,s i n(π4-α)=c o s (π4+α),那么对于任意角α,上式还成立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来证明?预设答案:方案一:等式左右两边均使用和差公式展开.方案二:寻找π4-α与π4+α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结合诱导公式来转化与处理,即s i n (π4-α)=s i n π2-(π4+α)éëêêùûúú=c o s (π4+α).例2㊀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①si n 72ʎc o s 42ʎ-c o s 72ʎs i n 42ʎ;②c o s 20ʎc o s 70ʎ-s i n 20ʎs i n 70ʎ;③1+t a n 15ʎ1-t a n 15ʎ.思考4:从例1和例2可以看出和(差)角公式有什么作用?(预设答案:求值或化简.)设计意图:例1步步递进,逐层深入,充分展示数学思维的发散性;例2强化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规范解题格式,训练有序思维和逆向思维.(5)系统归纳,总结提升问题8㊀你能用图式来回顾本节课5个和(差)角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如图2)后与同学交流.图2问题9㊀在和(差)角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预设答案: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整体代换的思想等.设计意图:用框图回顾推导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等.6教学反思(1)公式延续,深入应用本节课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利用角的变换和函数名之间的转换,将要推导的公式转化为熟悉的公式来解决.整个推导过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素养,还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以及转化与化归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2)关注应用,能力提升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公式教学中 轻过程㊁重应用 的方式,在关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公式的发现和推导中来,因为推导过程所承载的数学育人功能是不可能只通过 公式的应用 来实现的;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后选择一个公式作为基础,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径重新研究这一过程,再一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Z82。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优质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优质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教案(优质教案)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余弦一、三维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它的初步应用(公式的正用和逆用)。

此外,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代换、演绎、数形结合及逆向思维等数学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讲练结合,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余弦的差角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余弦的差角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一:我们已经知道30°、45°、6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但如果不想查表,如何求诸如cos75°、cos15°的值?设问:cos75°=cos(45°+30°)与cos45°+cos30°是否相等?cosl5°=cos(45°-30°)与cos45°-cos30°是否相等?由于cos(45°±30°)≠cos45°±cos30°,所以我们需要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二:一般地,cos(α-β)≠cosα-cosβ,那么cos(α-β)能否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如何表示?我们可以把cos(α-β)看成是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考虑用向量的数量积来研究。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β,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P1(cosα,sinα)和P2(cosβ,sinβ)。

则∠P1OP2=α-β。

设向量a=OP1=(cosα,sinα)。

b=OP2=(cosβ,sinβ)。

则a•b=a·b·cosθ=cos(α-β)。

另一方面,a•b=x1x2+y1y2.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能够正确地应用到解题中。

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笔记、教辅资料、教学媒体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作业本。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幅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中的三角形,并提问:对于一个任意的三角形ABC,如何求角A和角C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醒学生复习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性质。

Step 2 探究与讨论1.教师以角A和角C的两角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角A和角C的三角函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

2.学生合作讨论,提出各自的思考结果并互相交流。

Step 3 运用公式解题1.教师给出两具体的角A和角C的数值,并提问学生如何求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值。

2.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并与他人交流讨论结果,互相纠正错误。

Step 4 归纳总结1.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整理归纳出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

2.指导学生将这些公式整理成归纳表格或表格。

Step 5 拓展应用1.教师给出一些拓展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交流讨论。

Step 6 小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参与总结。

2.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以便以后教学改进。

五、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能够利用正弦、余弦、正切两角和与差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对角度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评价。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能力目标:掌握T (α+β),T (α-β)的推导及特征;能用它们进行有关求值、化简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推导及特征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

教学过程Ⅰ。

复习回顾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所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公式.(学生作答,老师板书)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 (α+β))sin (α-β)=sin αcos β-cos αsin β(S (α-β))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 (α+β))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C (α-β))要准确把握上述各公式的结构特征.Ⅱ.讲授新课一、推导公式[师]上述公式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我们不难得出:当cos (α+β)≠0时tan (α+β)=β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sin(a -+=++ 如果cos αcos β≠0,即cos α≠0且cos β≠0,我们可以将分子、分母都除以cos αcos β,从而得到:tan (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不难发现,这一式子描述了两角α与β的和的正切与这两角的正切的关系。

同理可得:tan (α-β)=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 或将上式中的β用-β代替,也可得到此式.这一式子又描述了两角α与β的差的正切与这两角的正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将这两式分别称为两角和的正切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简记为T (α+β),T (α-β)。

但要注意:运用公式T (α±β)时必须限定α、β、α±β都不等于2π+k π(k ∈Z )。

(完整版)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案

(完整版)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案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等
一、情境引入
探究已知 , ,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 .
(2)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二、新课讲授
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如图1—1所示,设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
记向量 ,向量 ,则

应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可得到

因此,有
。 (1。1)
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会运用公式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体会三角变换的思想与方法.
3初步学会运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解决简单的专业问题。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公式推导过程,感受和体会实际问题中体会思想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公式多方面应用培养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探究在前面的公式“问题解决",中,若将 换成 ,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由上述探究,可得
。 (1。3)
我们把(1.3)叫做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由公式(1。3)可得
,
即 。 (1。4)
公式(1。4)叫做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例3不用计算器,求 和 的值.


.
例4已知 , ,并且 为第二象限角, 为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练习
1.不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2) ;
(3) ;
(4) .
2.已知 , ,求 , 的值.
三、课堂小结
通过具体实例,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记忆
我们把(1.1)叫做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由公式(1.1)可得,

即 。 (1。2)
我们把(1。2)叫做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两角和差的正余弦教案

两角和差的正余弦教案

两角和差的正余弦教案教学内容: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学目标:1.掌握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2.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与两角和差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2.熟练运用公式解决与两角和差有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公式解决与两角和差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教材(含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资料:练习题和解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简要复习正余弦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向学生提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你们知道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和与差具有怎样的性质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角和差的正余弦的性质。

3.教师向学生展示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并解释公式的意义。

Step 2 学习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1.教师用具体的角度值来说明两角和差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角度改变过程中正余弦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角和差的公式推导过程。

3.教师向学生介绍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并解释公式的意义。

4.学生利用公式计算相关的角度和函数值。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Step 3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两角和差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思路,并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3.学生利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练习题,并与同学讨论、对答案。

4.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Step 4 拓展思考1.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2.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拓展应用领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情况,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评价和指导。

Step 5 总结归纳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并强调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后
小 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动
时间
分配
复习
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sin
cos
tan
引入: ? ? ?
错误思想:
新授:
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例题1:
练习:求 , 。
例题2:(反应用)
练习1.1.2 3题
提问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前任务学习单的展示增进学习的兴趣性
五点选取过程性解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图像展示观察特征。
教 学 设 计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课 型
新授课
教具、资料
黑板、直尺、粉笔
课 题
1.4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
教 学目 标要源自求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了解余弦公式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过程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问题转化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

方法
培养学生严密而准确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及对待新知识的良好情感态度。
教材
分析
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难点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一般性的推广。
关键
先由特殊情形引入再向一般性过渡,充分挖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以达到对公式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据图总结性质点,学生深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逻辑形象思维能力。
练习让学生更加增进理解与应用性。
5分
5分
5分
5分
5分
5分
7分
8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讲授、指导(主导)内容
学生学习、
操作(主体)活动
时间
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