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进行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的生锈、烧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意义。
使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分类。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体现。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1.4.2 讲解讲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4.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物质性质的体现,如酸碱指示剂的变化。
1.4.4 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区分物质变化和性质的例子。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实例,并进行分析。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类型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六种基本类型。
让学生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六种基本类型: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扩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引出物质变化的六种基本类型。
2.4.2 讲解讲解物质变化的六种基本类型,并强调其特点。
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如是否有新物质。
2.4.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际过程。
2.4.4 对比分析提供实例,让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5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
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明白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定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能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思想辨论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看、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
3、学生通过分类研究、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判定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爱好。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看和摸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化学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1、明白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点及两种变化的判定。
2、能正确描述观看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依旧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教学用具: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
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把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
化学确实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差不多上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看实验的方法。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4.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提高了学习效果。
5.多元化评价机制:本案例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实验操作、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成果等。这种评价机制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实践性教学:本案例注重实验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3.问题驱动法: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问题设计富有层次感,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化学教育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初三化学上册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基石。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针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案例将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激发他们对化学的热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由此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3] 演示[实验1—4]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特性:体积、质量、颜色、硬度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特性。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特性?1.4.2 讲解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
讲解物质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触摸来感知和理解这些特性。
1.4.3 互动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物质特性的观察和理解。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展示其特性的实验或观察结果。
1.4.4 总结总结物质的概念和特性,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质的重要性。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类型: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固态到气态。
物质变化的特点:温度变化、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来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特性和变化有什么关系?2.4.2 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讲解如何使用实验方法和仪器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2.4.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互相合作和交流观察结果。
2.4.4 总结总结物质的变化类型和特点,强调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来理解物质变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来测试和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溶解性、酸碱性、导电性等。
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知识讲解】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特点。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变化过程。
2.理解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原理。
3.了解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4.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内容1.物质的化学变化概念和类型。
2.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3.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
4.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变化过程;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原理。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方法1.观察实验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2.比较实验法:对比不同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和特点。
3.实验模拟法:通过图示或模型模拟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准备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辅助资料。
导入介绍化学反应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与实验1.物质的化学变化概念和类型。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变化类型。
–分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2.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实验演示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
–讨论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影响因素。
3.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的概念。
–实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热的影响因素。
4.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解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实验演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拓展应用1.讨论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化学反应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总结反思1.回顾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和实验结果。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并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建议。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在课本上或其他资料上查找更多化学反应实例,并进行总结。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对化学反应概念和变化过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原理、反应速率和反应热的掌握以及对物质的性质和特征的了解程度。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作用。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变化的观念,认识到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同时理解变化中的平衡和稳定性。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建立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前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性质的分类还需要系统学习。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4.能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和药品,如蜡烛、镁条、稀盐酸、石灰石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铁生锈、木材燃烧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很多变化,你们能说说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首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物理变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等。
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九年级化学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分析,体会化学就在你我身边。
(2)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3)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根本素养之一。
【学习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学习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雪是如何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产生?雪的形成与蜡烛的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何不同?2.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阅读课本P6~P8“实验1-1〞的内容,完成课本P7的表格。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研碎;实验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实验4:石灰石和盐酸反响。
投影:这四个实验的视频。
学生:观察,进一步比拟实验现象。
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生成新知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
先对学,再群学。
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
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检测反响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二、课后提升三、家庭作业《精英新课堂》完成学生用书的“夯根底分点练〞局部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整合练〞局部稳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名师测控》完成学生用书的“根底闯关〞局部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局部稳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完整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课时)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看法及差异,并能运用看法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看法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3)认识平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析,学会概括整理(2)用化学知识讲解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感神态度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着手做实验的能力和慎重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难点:(1)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授课方法:情况设计、比较、谈论、讲解、实验授课用具: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
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授课妄图【课堂引入】(经验引入法)【聆听和想象变化的前经过化学史的知识引同学们再上课以前老师先问你们几个问题,在后】入新课,这不但激发了我们平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铁制品放置在润湿的环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境中,过不久后我们就会看到他生锈,纸燃尽后就学生学习了课本以外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的知识。
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形变了,这些东西可否是在前后发生了必然程度的变化?它们个属于什么变化以及它们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授课妄图【学生实验】指导学生们亲自着手实验,把学生分【做实验】做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着手,亲自八组实验:划燃火柴,燃烧纸片,揉碎纸片,折弯并观察实验现象。
感觉变化过程,印象深细铁丝。
刻。
【学生实验】实验 1-1 水的沸腾【回答】仔细仔细观察实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加热到水沸验后,坐在一起的几位同纳总结实验现象能力,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性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物质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教学新课: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讲解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性质的变化。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相关拓展训练。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能力。
3. 评价学生对物质性质实验操作的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等常见化学试剂。
3. 教学课件:包含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八、教学环境:1. 实验室环境:安全、整洁、有序。
2. 教学场所:教室或实验室。
九、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奥秘。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反思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反思教学效果,寻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途径。
十一、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提供详细的知识点和练习题。
2.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文章和实验案例。
3. 教学软件:使用多媒体软件和互动平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 作业第二章:物质的溶解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的溶解过程。
2. 教学内容物质的溶解的定义和条件。
物质的溶解过程的实验观察。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溶解过程。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讲解物质的溶解的定义和条件。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溶解过程。
5. 作业第三章:物质的变化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的变化。
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物质的变化的实验观察。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讲解物质的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5. 作业第四章:物质的性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物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物质性质的实验观察。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讲解物质的性质的类型和特点。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难点】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准备】仪器: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药品: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观察生活中的变化“水的循环”、“金属锈蚀”、“食物变质”“燃烧和爆炸”。
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进行实验。
今天我们就先来仔细观察实验,看看物质是怎样变化的。
接着演示课本实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演示]实验1:水沸腾。
有大量水雾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胆矾的碾碎。
请同学们观察现在并尝试描述现象。
[回答]1、有大量水雾产生,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2、块状的蓝色固体变成粉末状蓝色固体[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没有其他物质产生?[回答]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这种变化我们就把它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实验]实验3:演示实验胆矾溶于水,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4:演示实验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
请同学们观察现在并尝试描述现象。
[回答]3、产生蓝色沉淀。
4、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征?有无其它物质生成?[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性质比较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性质比较。
一、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1、单质单质是指由相同的基本粒子组成,不能继续分解或化学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的物质。
例如,金属的单质就是由相同的金属原子组成的纯金属。
2、化合物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的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
例如,氧化铁就是由铁和氧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化合物可以被化学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二、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比较1、物理性质(1)单质金属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还有较高的延展性和塑性,能够被拉成细丝和压成薄片,同时还能够在常温下呈现固态、液态或气态。
(2)化合物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构成元素的影响,常见的化合物有晶体、液体、气体、胶体等不同形态。
例如,纯水是一个液态化合物。
2、化学性质(1)单质单质具有其特定的化学性质特点。
例如:金属单质可以被酸以及其他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氧化或还原,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石墨也可以被氧化剂氧化成二氧化碳。
(2)化合物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受到其内部化学元素的组合和比例的影响。
例如,水分子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氢原子会被汞化学变化。
三、以单质和化合物举例说明1、单质(1)氧气(O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液化的气体,常见于空气中,可用于各种氧化反应中。
例如,将氧气通入钠锂合金中可产生活泼、有爆炸性的反应。
(2)金属铝金属铝是一种轻量级、良好的导电体,在制造研磨、航空器、汽车等领域广泛使用。
它可以被酸性氧化,形成具有環状结构的氧化铝。
2、化合物(1)水(H2O)水是一种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按1:2的比例组成的化合物,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它可以通过水的同位素分析探测出使用步骤。
(2)氯酸钠(NaClO3)氯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氯酸盐,具有良好的氧化性和剧毒性。
在草田消毒,火药、烟火、烟花的制造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单质和化合物在物质学的角度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的方法: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视频加描述)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 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
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