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耕作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损害,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并且对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理念。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在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资源,以减少土壤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多年生作物覆盖、植被覆盖、土壤覆盖和侵蚀控制等。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保护土壤为中心,通过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肥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农业部门就开始提出并推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在我国,保护性耕作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一系列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涌现,成为了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尽管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技术优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民的认识和意识不够,很多农民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还不够。
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支持,限制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壤质量,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农民的投入成本,这也是农民不愿意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原因。
保护性耕作技术
6-Feb-21
16
②防堵技术 采用圆盘滚动式开沟装置防堵 秸秆粉碎和加大开沟器间距防堵 非动力式防堵技术 动力驱动式防堵技术
③种肥分施技术 防止烧种,必须种、肥分施,且要求种、肥间隔一定的距离。 种、肥分施有两种: 侧位分施:一般为侧深施,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 垂直分施:化肥施在种子正下方。
④覆土镇压技术
24
D、冬小麦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
关键技术:
a、夏闲期备耕 地块选择 深翻整地 起垄覆膜 筑埂盖草 b、播前准备 品种选择 种子处理 播前整地 土壤处理
c、规格播种 播种时期 种植密度 精细播种 d、田间管理 压好地膜 补苗疏苗 保护地膜 中耕除草 追施肥料 病虫防治 清除残膜
机械化工艺流程: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发展
1、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
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 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出 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 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 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
2)保护性耕作技术由在生态脆弱的半干旱区 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
3)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 标准化方向发展;
4)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保护性农 作制、保护性农业发展。
6-Feb-21
9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 行一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
深松是在地表有残茬(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 松机有较强的防堵性能;或是用秸秆粉碎深松机,一次同时完 成残茬(秸秆)粉碎和深松耕作两项作业,并使地面平整和秸秆 均匀覆盖地面。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特点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土壤覆盖状态和保护土壤结构为核心的种植方式。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更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土壤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下,种植作物之间会保留一定的土壤覆盖物,如秸秆、麦秸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地面蒸发,保护土壤质量。
2. 土壤松软:保护性耕作不采用过度翻耕的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让土壤更松软,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水分渗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有利于维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4. 节约劳力和资源: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机械化投入,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1. 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减少翻耕等方式,减少了土壤的流失和侵蚀,保护了土壤的肥沃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了农业的基础资源。
2. 节约水资源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3. 保护生态环境4.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农业种植方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成功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在发展中国家,保护性耕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技术推广不足2. 农民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农田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文将详细总结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培训和示范的方式,向广大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农民们积极参与学习,逐渐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起来。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试验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开发了适应性更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同时,在选择作物品种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选育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三、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2023年,我国加强了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工作。
通过与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农业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2023年,我国将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
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N o n g y e j i x i e保护性耕作是为了增强田地的储水能力以及保障肥沃土壤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具体实施办法是减少农田的耕种,利用小麦秸秆或其它农作物的残杆直接覆盖土壤,以增强地表抗风、抗水能力,覆盖的秸秆物质富含有机物,可以渗入在土壤中,起到肥沃土壤的作用。
通过利用减少耕地的技术以及秸秆的再利用技术,有效提升我国的农田耕种能力,因此,在世界上都备受到广泛重视。
一、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在同期内引进国外的单一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免耕、覆盖秸秆等,在引进技术后在少数地区进行实践以及推广,然而当时的农业水平发展较为缓慢,并没有先进的机械化操作以及技术,所以这些单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
在之后的近20年间,农业水平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水平与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作物机械化种植以及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
所以,农民群众在收获了高产的农作物后,愿意接受并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由此保护性耕作技术渐渐被实践运用。
进入到本世纪初,国家各农业相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结合地区农机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的创新改革,并且在改革应用中产生了不错的结果。
比如,农机技术在全国各省市的陆续开展中获得了可观的成果收益,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验证了农机技术在应用到我国的农作物种植生产中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尤其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良局面。
近十几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受到广泛关注,在实施以及应用中,由农业部门监管开展建设了关于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工程,并且就此项目设计出相关的农用机械设备。
例如,小麦的免耕播种设备以及玉米的免耕播种机器等,并且在我国的北部地区被广泛运用,并且通过不断地研究,使得农机技术愈加完善。
现阶段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研究人员通过运用不同的耕种方式检验其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郯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
郯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一、山东省及郯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现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利用还田或收获机械将秸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面,然后实施机械免(少)耕播种,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
山东省从2002年开始,将此项技术列为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内容,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
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在惠民县、昌邑市、章丘市设立了部级示范推广县,2005年,这三个县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4.6万亩,三年累计实施面积达23.6万亩。
除农业部项目点外,淄博、潍坊、聊城、泰安、烟台等市也相继开展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覆盖十几个市20多个县、区。
2007年,全省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3万亩,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郯城县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条件,目前郯城县有132台玉米收获机,能满足此项技术所要求得秸杆粉碎抛洒地面的需要,有215台免耕播种机能满足此项技术所要求的免(少)耕播种的需要,虽然难度很大,但只要搞好试验示范、引导,让农民看到此项技术的优越性、实用性,逐步推开是有希望的。
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特征及基本技术1.基本特征:一是必须取消铧式犁耕翻。
二是免耕或少耕播种,尽量少动土。
三是播种时必须有大量的碎秸杆覆盖地表。
2.基本技术:一是秸杆覆盖技术。
二是免耕或少耕施肥播种技术。
三是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
四是深松技术。
三、郯城县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1.免耕播种技术:包括玉米免耕套播和小麦免耕播种两种a、玉米免耕套播作业。
使用现有的玉米套播楼在麦收前进行半机械化玉米套播,播种量一般为1.5~2.5kg/亩,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
b、小麦免耕播种作业。
选择2bmf-10/5型小麦免耕播种机,播种量一般为6~12kg/亩,播种深度一般在2~4cm,播后盖严压实。
c、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浅谈保护性耕作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浅谈保护性耕作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摘要:保护性耕作不使用铧式犁翻耕土地,实行免耕播种,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既能保护农田土壤免受一些侵蚀,又能改善土壤的部分理化性状,本文从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阐述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关键字: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作业及影响引言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
自20世纪30年代创立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由于保护性耕作不使用铧式犁翻耕土地,实行免耕播种,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既能保护农田土壤免受一些侵蚀,又能改善土壤的部分理化性状,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世界上应用较广的农业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主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
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播种后地表覆盖超过30%才能称为保护性耕作。
技术要求可概括为16个字,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保护性耕作旨在克服传统耕翻的诸多缺点,减少土壤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充分利用宝贵的水土资源;减少劳力、机械及能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从而成为一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一、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1.1国外保护性耕作现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美国, 其初衷是防止土壤沙漠化。
它不仅能够有效遏制沙尘暴 , 还可以减少径流、减少蒸发 , 有效提高作物产量。
由于其先进的技术和正确的指导思想 ,该项技术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 ,加拿大、前苏联也相继开始对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 ,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改进。
20 世纪 70 年代 ,澳大利亚政府引进了该项技术 ,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批保护性耕作试验站 ,并吸收农学、水土、农机专家参加试验研究。
运城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与展望
同时 ,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 , 提高 了作业效率 ,解放 了大量农村 劳动力从事第二 、 第三产业 , 增加农 民收入 , 减少环境污染 , 相对减少化 肥使用量 , 节约农 田作业燃油 , 节省
荣等县( ) 市 都要召集驾驶员回来座
谈, 交流机具使用及作业经验、 遇到
乡 级示 范 区 , 涉及 36 村 。按 实施 模 3个
种植小麦 3 h 3万 m ,复播玉米等秋作 物 2 余万 h 0 m 。该市同时又是一个典 型的旱作农业 区, 年均降水量 50m 5 m
左 右 ,水 面蒸 发量 变 化在 1 0 ~ 0 01 0 1 3
式分, 小麦一年一熟面积 3 万 h 占 . 2 m,
季深松 ( 选择性作业 ) ——旋耕 ( 含条
带) 施肥播种小麦——小麦 田间管理 ; ③秸秆直立 +条带播种技术模式 。小
到 20 09年底 , 全市实施面积已达
2 0. 1 01 0
总第 1 1 8 期
麦 联合 收 割——人 工 均匀 抛 撒 浮 草——在高麦茬地用条带施肥播种 机播种玉米——玉米 田问管理—— 人工摘穗收获玉米——在玉米秸秆 直立 地 用条带 施肥 播种 机播 种 小 麦——小麦 田间管理。
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这为进一步 提高作业质量 ,扩大实施面积奠定
了基 础 。
灌溉用水 , 节能减排等 , 取得很好 的
经济、 社会 和 生态 效 益 。
三、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与
建议 保护性耕作项 目在粮食产区实
施 , 种 粮 收入 相 对 较 低 。 因此 , 而 政
20 08年小麦播种后 , 直到 20 09
春 连续 半 年 干旱 缺 雨 ,纯 旱 地 小 麦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的总结:
1.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通过降低耕地蒸发和蓄水能力,减缓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抗旱能力。
2.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区域内的推广得到加强。
政府在技术培训、宣传和经济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多帮助,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村地区得到更广泛应用。
3.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通过精确施肥、精确灌溉和精确除草等措施,提高农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4. 农民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意识和技能得到提升。
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5. 在农业科研领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得到加强。
研究人员通过改良和创新技术,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和可行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2024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
第 1 页共 1 页。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景分析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景分析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现状问题措施摘要: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是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
在分析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必要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
核心内容是对土壤尽量免耕或少耕,尽可能的降低耕作强度和次数,利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保护地表,采取配套的农艺栽培技术,保护土壤自然功能和土地产出的能力。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它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地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
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做简要分析。
一、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据我省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新统计显示:全省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的县(市、区)达102个,比往年增加了72个,各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也达到1100多个。
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到1600多台,比往年增长一陪多,其中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了1107台。
我省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作面积呈几何递增趋势。
为加快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发展步伐,各级政策普遍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引进先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新机械、新技术,使机械性能更贴近本地区生产实际和农民要求,为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持。
实施保护性耕作正在成为农民的自然选择,不少地区出现了争相购机用机的新局面。
可见,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保护性耕作为一种新兴的耕作技术,还存在好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1、支持力度不够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这与传统机械耕作模式有很大区别,传统的耕作模式已经建立了许多年,农民早已适应了。
一些农业部门的领导,还没有完全认识这种新生的耕作模式,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工作重心没有放在这项工作上,支持力度不够,以致于一些示范推广基地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不能完全认识到保护耕作的意义,阻碍了它的推广。
2、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农民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体,但是他们的主体地位还没有明确,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
农田生态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农田生态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农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田生态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田生态保护技术的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前景。
一、现状分析农田生态保护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环保型的农业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机农业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其次,农田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灌溉方法存在水资源利用不足、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而新型的滴灌、喷灌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改善土壤环境。
此外,农田生态保护技术还与农业科技密切相关。
在农业科技的帮助下,农田生态保护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农田的监控更加精确,可以实时了解并掌握农田环境变化。
同时,生物技术在农田生态保护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生物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农田害虫,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
然而,农田生态保护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先进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有机农业、滴灌等技术取得了进展,但在一些地区和农户中仍未得到普遍推广,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效果。
其次,农田生态保护技术与农民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密切关联。
一些农户缺乏环保意识,仍倾向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传统做法,导致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未来前景展望农田生态保护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技术层面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将应用于农田生态保护中。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农田监测与预警系统将更加智能化,有助于实现农田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管理。
其次,数字化农业也将推动农田生态保护技术的发展。
例如,通过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进行农田巡查和植株监测,可以更好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另外,未来农田生态保护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农民的参与与支持。
除了大力推广农田生态保护技术,还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旨在减少耕地的侵蚀、营养流失和环境污染,同时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
本文将概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性耕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以下是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1. 操作管理方法的创新保护性耕作利用植物覆盖、轮作和耕作前后的土壤管理等策略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保护性耕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例如采用机械化覆盖作物残体、精准施肥和灌溉等管理方法。
2. 土壤保护措施的普及保护性耕作方法的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土壤保护措施,例如限制农业机械的压实、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精确施肥和采用生物防治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健康。
3. 经济效益的证明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担。
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营养流失,从而为农民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趋势未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向:1. 科技创新与应用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保护性耕作将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和效果。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来监测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民的决策。
2. 生态系统服务的关注保护性耕作不仅仅能够改善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还能够提供一系列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气候调节。
未来,保护性耕作将更加注重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并将其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农业政策的支持为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广泛应用,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这项技术的支持和扶持。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实施效果分析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实施效果分析传统的耕作模式不仅增加生产成本,破坏土壤结构,增加水土流失,降低耕地生产能力,而且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大量施用化肥、过度开采水资源等,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用联合收获机或秸秆还田机将作物秸秆粉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用免(少)耕播种机直接进行免耕施肥播种,用机械喷洒农药为主来防治病虫草害,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走循环型、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农业势在必行。
一、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与现状(一)国际国内保护性耕作发展与现状保护性耕作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主要是为了防止沙尘暴,但由于其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很快成为世界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旱地生产技术。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应用总面积已近2亿公顷,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2%。
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农业大国应用面积均已超过70%,法国、墨西哥等应用面积超过50%,特别是近几年在全球正迅速推广应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保护性耕作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从1992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进行了以保护性耕作机具开发为突破口的北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近10年的试验,研究出一套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从2001年开始,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财政部列支专项经费扶持,组织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农机部门和科技人员开展了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到2005年底建成了100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实施面积近千万亩。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是保持土壤的覆盖,不让它暴露在阳光和雨水的直接作用下。
保持土壤覆盖有两个主要的方法:一种是使用覆盖物,例如秸秆、膜等;另一种是通过作物的生长来覆盖土壤表面。
覆盖物能够起到保护土壤不受风蚀和雨蚀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作物的生长可以通过根系的发达和叶片的覆盖来保护土壤。
保持土壤覆盖有助于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
保护性耕作还包括选择合适的作物来种植。
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作物有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合理选择作物的品种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收益。
保护性耕作还包括合理施肥和合理浇水,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
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农业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作物种植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发展保护性耕作还面临一些挑战。
保护性耕作需要农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例如购买覆盖物、对土壤进行改良等。
保护性耕作需要农民有较高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习惯。
保护性耕作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以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保持土壤的覆盖、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方式和施肥浇水方法,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收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新疆地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发展与趋势
新疆地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发展与趋势新疆地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发展与趋势摘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然而传统的铧式犁翻耕模式使得农田裸露、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
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蚕蚀可利用土地。
这些问题正成为制约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瓶颈之一。
因此,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疆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1、新疆农业发展现状1.1传统耕作的旱地农业新疆天空中云量较少,尤其低云量更少,受太阳照射的时间较长。
全疆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h~3550h,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5000兆焦/m 2~6400兆焦/m 2,丰富的光照资源居中国各省区前列。
干旱、半干旱和独特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新疆土地面积达166万多㎞2,折合16633.33多万hm2,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适合农业生产的绿洲只占总面积的5%。
并多为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干地区,这些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也比较严重、降水差异大,有些地方某些时段甚至无降水量,基本上属于旱地农业区。
新疆大部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100mm,干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不但威胁农牧业生产,甚至影响到人畜饮水,特别是伏期(7~8月份)出现的干旱不仅影响当时的生产生活,而且还对后期及次年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1.2传统耕作模式带来的问题,一是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养分明显下降,产量低而不稳。
耕地土壤肥力较低,盐渍化严重。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l.ll%,其中南疆0.89%,北疆l.35%;含氮量平均为0.082%,其中南疆0.064%,北疆0.099%;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8ppm,其中南疆4.3ppm,北疆5.5ppm。
在全国耕地土壤养分六级标准中,分别属四、五级。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现状及发展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现状及发展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同时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
保护性耕作是指在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损害土壤的种植技术。
它具有保护土壤、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节约劳动力和资源等诸多优点,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所接受和应用。
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降雨充沛,土地资源资源丰厚,但自然条件比较苛刻,土地水、肥、温、气的要素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农业科技界就开始探索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的推广和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保护性耕作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吉林省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居前列。
近年来,吉林省在水稻种植中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和抗旱能力。
经过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吉林省是小麦重要的主产区之一。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保护了土壤。
二、保护性耕作发展方向(一)加强农技人员培训和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需要农技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准确地指导和推广农民使用。
因此,吉林省需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基础性技术,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不断完善和更新。
因此,吉林省需要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科学研究力度,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和模式,来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
(三)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农业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智慧农业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和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同时保护土壤和环境,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
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
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
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 种类型。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作产生的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在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产生的。
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
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
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农作业成本上升。
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革命性变化。
3.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20 世纪40 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
及人们观念等限制,发展比较缓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性耕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大体经历了3 个阶段。
第1 阶段是20 世纪40 年代开始,主要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法。
第2 阶段是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覆盖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第3 阶段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的改进、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展。
据美国保护科技信息中心的最新资料,美国 2004 年实行免耕、垄作、覆盖耕作和少耕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 62.2%,而常规耕作面积为37.7%,传统耕作比例呈下降趋势,免耕比例逐年上升。
保护性耕作技术基本上适用于世界各个地区。
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已经各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从当前国际上保护性耕作发展状况看,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1)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开发深松、浅松、秸秆粉碎等农机具为重点,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展农机具的基础上重点发展
裸露农田覆盖技术、施肥技术、茬口与轮作、品种选择与组合等农艺农机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2)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以生态脆弱区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生态脆弱区,初期主要是少耕以减少对土层的干扰。
至今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通过对农田进行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裸露及土壤侵蚀,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层蓄水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
(3)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已形成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了对护性耕作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
(4)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可持续技术方向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由当初的少、免耕技术发展成为以保护农田水土、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土壤污染、抑制土壤盐渍化、受损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的保护性技术研究。
4.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和试验示范少免耕、深松、秸秆覆盖等单项保护性耕作技术。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保护性耕作研究与示范工作发展速度加快。
在西北、华北、东北、南方稻麦两熟及双季稻区,开展了以免耕覆盖轻型栽培为主要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工作。
进入 21 世纪,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2002 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力度,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
设。
从近5 年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情况看,尽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得到了项目区农民认同和当地政府重视。
其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抑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蓄水量。
(3)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同时,示范工程也积极探索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及服务方式,并初步形成了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我国保护性耕作处于起步阶段,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观念和认识上有待加强。
保护性耕作是耕作技术的变革,带来农作物栽培制度、农田管理措施及传统农耕习惯与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化,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还有个逐步深化和接受的过程。
(2)基层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总体偏弱。
(3)技术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农机农艺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与保护性耕作相关联的技术问题如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与有效利用等尚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实现整体推进。
农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专用机具供应能力需加快提升。
(4)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从发展趋势看,保护性耕作技术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农业发
展要求,是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完善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技术体系,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促进该项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对于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用十分重大。
因此,科学制定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对大力推进和有效指导各地开展保护性耕作具有重要意义。
5.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及建议
(1)正确认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开展全方位的保护性耕作研究,建立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2)突出研究重点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强科技、农业、水利等各部门的政策互动和支持。
(3)国家加大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