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实验之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
1. 先把实验器材准备好呀,像平面镜、蜡烛啥的,这可不能马虎,不然咋做实验呢!比如说,你要做饭,总不能连锅都没有吧,哈哈!
2. 把平面镜立在桌子上,这可得放稳当了,要不然等下倒了可就麻烦咯!就像建房子得把地基打牢一样重要。
3. 点燃一支蜡烛,哇,那小火苗多可爱呀!你想想,这蜡烛就像是个会发光的小精灵呢。
4. 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调整好距离,嘿,这可得有耐心,不能着急哟!好比给小娃娃穿衣服,得慢慢整。
5. 然后呢,你就去看镜子里的蜡烛像,哇塞,是不是很神奇?这就跟你在镜子前看自己一样新奇呢。
6. 再试着移动蜡烛,瞧瞧,镜子里的像也跟着动呢,多有意思呀!就好像你带着小跟班似的。
7. 换支蜡烛试试,看看是不是一样的效果呀?这就跟换件衣服看看效果一样嘛。
8. 多做几次,感受感受,你会发现这个实验真的超级有趣!难道不是吗?
9. 嘿嘿,做完这个实验,你就会清楚地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啦!
我的观点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真的很有意思,通过这些简单的步骤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其奥秘,大家一定要好好尝试哦!。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一、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包括玻璃板、蜡烛、光屏、刻度尺和白纸或坐标纸。
二、探究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验证平板玻璃是否能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桌面上,然后在玻璃板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通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合。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在实验中,刻度尺用于测量距离,白纸或坐标纸用于记录像的位置,而选择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我们选择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透明的玻璃板能够观察到像的位置和大小,而茶色玻璃板则能减少反射光的干扰。
我们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是因为较薄的玻璃板能够减小像的畸变。
五、注意事项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会出现像的畸变。
我们需要记录物体与像的位置和大小,并且多次改变蜡烛位置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字母“F”来表示。
六、题精练在实验中,我们选择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而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在观察像时,我们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造成的。
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大。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如果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观察到B蜡烛的位置,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平面镜成像解析
平面镜成像解析知识点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典例】1.小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在竖直放置的茶色玻璃板前放棋子A,按照图甲中①(填“①”、“②”或“③”)的方式看到棋子A的像A′。
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应选择薄(选填“薄”或“厚”)玻璃板进行实验。
(2)把与A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并移动直至棋子B与A的像A′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玻璃板后面的棋子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按照图甲中②(填“①”、“②”或“③”)的方式观察光屏,根据光屏上看不到棋子的像的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改变A的位置,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
(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填“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如图丙),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偏高(选填“偏高”或“偏低”)。
(6)实验结束,小华离开实验室,走近自动感应玻璃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则她在玻璃门中的像将不随(填“随”或“不随”)门平移。
【解答】解:(1)实验时,将茶色玻璃板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如图所示),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这个棋子的像,故按照图甲中①的方式看到棋子A的像A′;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为了防止玻璃的两个面都能成像,影响实验效果,应选择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把与A的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并移动直至棋子B与A的像A′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3)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为了区别所成的虚像应在②处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根据图乙可知,A和A′、B和B′、C和C′都是关于玻璃板所在位置对称的,则可得到: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棋子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能看见棋子A的像;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上端向左倾斜,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偏高;(6)玻璃门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虚像不在玻璃门上,所以门自动平移打开,她在玻璃门中的像不随门平移。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及结论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及结论1.实验器材准备:平面镜、物体、光源、屏幕、测量工具(如尺子或卷尺)、光线测量仪器(如角度尺或光线计)。
2.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确保镜面干净、平整。
3.将物体放置在平面镜的前方,物体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验要求确定。
4.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使光线从光源射到物体上,并经过反射后射到屏幕上。
5.移动屏幕的位置,直到在屏幕上观察到清晰的像。
6.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平面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
7.使用光线测量仪器测量光线的角度,包括入射角和反射角。
8.重复实验多次,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成像情况。
9.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物体和像的位置、大小和距离,并绘制成像光线的示意图。
10.基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1.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反射现象,光线在入射平面镜时被反射,从而形成物体的像。
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和平面镜的性质有关。
2.平面镜成像满足以下几个规律:a.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c.入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会交汇于相应位置,形成像。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a.平面镜成像是一种虚像,位于镜面后方,通过延长反射光线的方向来找到像。
b.平面镜成像具有位置对称性,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c.平面镜成像保持物体与像的形状相似,但大小和方向相反。
d.平面镜成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镜面的距离之比。
4.平面镜成像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实验器材、实验环境和实验操作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的控制变量,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07 探究 平面镜成像规律(解析版)
实验07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1)玻璃板、光屏、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量角器、支架等。
(2)主要器材作用:A、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两支完全相同蜡烛A、B: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C、刻度尺:测量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D、光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
E、白纸:确定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
3.【实验装置图】4.【成像原理】光的反射5.【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但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重合(观察到未点燃蜡烛的烛芯上好像也有了烛焰)。
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正倒等关系。
(4)在玻璃板下所铺的白纸上描绘出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5)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量出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用刻度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 【实验表格】7.【实验结论】(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物大小相同。
(3)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1、如何放置玻璃板?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纸上。
2、如何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人在点燃蜡烛侧透过玻璃板看去。
3、如何探究像的实虚?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看光屏上有无像。
4、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完全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像与物完全重合。
(等效法)5、在白纸上描出物、像和平面镜的位置后,接着应该怎么办?连接对应的像点、物点,测出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看连线和镜面是否垂直。
6、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应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实验。
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经典实验之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中考题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实验中(1).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
(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
(11).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
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加深对光学成像的理解。
实验仪器,光源、平面镜、白纸、刻度尺。
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是指物体在平面镜前后的成像过程。
当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光线会以与入射光线相等的角度反射出去。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光源位置,使其与平面镜垂直。
2. 在光源的正前方放置一张白纸,作为成像屏。
3. 将平面镜放置在光源和成像屏之间,调整平面镜的位置,使其与光源和成像屏处于同一直线上。
4. 在平面镜前方放置一个物体,如一支笔或一本书,观察在成像屏上的成像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成像屏上出现了物体的倒立成像。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我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与其成像之间的距离相等,且成像与物体之间呈现左右对称关系。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
另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成像的位置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位置与物体与镜之间的距离有关,符合成像规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平面镜成像是光学成像的基础,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于理解和应用光学成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加深了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对光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验的意义: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通过亲自操作实验,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光学成像的规律,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应用光学成像的知识,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能够激发我们对光学成像的兴趣,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引言:平面镜是由一个平坦的反射表面组成的镜子。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装置:1.平面镜2.物体(例如钥匙、针等)3.实验底座4.实验屏幕5.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6.光源(例如手电筒等)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于实验底座上,并将实验底座固定在平面桌面上。
确保平面镜的反射面整洁干净,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在实验桌上放置一张实验屏幕。
实验屏幕的位置应该与平面镜的反射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方便观察成像效果。
3.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并调整其位置和角度,使光线射向平面镜的反射面。
4.在反射光线射入平面镜之前的路径上放置一个物体(例如钥匙、针等),作为光线的源点。
5.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注意观察成像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6.选取不同位置的源点,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记录并比较不同源点在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实验原理和分析: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像位置:根据平面镜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光线沿着与入射光线相同的方向传播。
因此,平面镜的成像位置与源点的位置关系为镜面上的成像点与源点关于镜面的法线对称。
2.方向:平面镜成像的方向与实物相反,即左右关系保持不变,上下关系发生翻转。
3.大小: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保持相等。
4.特殊性: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无法直接被观察到,只能通过实验屏幕等成像介质观察到。
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可以验证以上成像特点。
实验中,我们可以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来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
选择不同位置的源点,并观察实验屏幕上的成像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否与理论分析一致。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成像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实验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实验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来聊聊平面镜成像实验。
嘿,谁没有在镜子前面照过自己的呢?站在镜子前,看到的可不是别的,正是那可爱又真实的自己,简直像是自带光环的小明星。
实验开始了,我们需要一面光滑的平面镜。
这面镜子可得好好挑挑,不然就跟人穿了件奇怪的衣服似的,看着别扭。
咱们还得准备一个小物体,比如一根蜡烛或者小玩具。
想象一下,蜡烛的火光在镜子里反射,闪烁着好似在跟你调皮眨眼。
把蜡烛放在离镜子一定的距离,然后再用一个尺子量一量,这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量好距离可别马虎。
然后,站在镜子前,看看蜡烛的反射,哇,没想到它竟然跟真实的蜡烛一模一样!就像魔术一样,眼前的这个影像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你。
我们还可以用手在镜子前摆摆,嘿,那只手在镜子里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真是妙不可言。
再来点儿科学的东西,咱们得知道这个影像是怎么来的。
光线从蜡烛上发出,照射到镜子上,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这就是成像的过程。
说白了,就是光线在“开派对”,在镜子里快乐地反射着。
大家都知道,光线是调皮捣蛋的家伙,走哪儿都想留下一点儿痕迹。
没错,镜子就是光线的舞台,让它们尽情表演。
说到这里,想起一句老话:“一面镜子,映出千种风情。
”镜子不仅仅是反射,更是一种奇妙的交流。
当我们再进一步,尝试不同的距离和角度,发现影像也会发生变化。
想想看,蜡烛靠近镜子,影像变得更大,远离时又小了,真是“近则大,远则小”,就像拍照一样,离得远近全影响效果。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有趣的物理学。
影像的位置也是有规律的,跟蜡烛的距离一模一样,简直就像是一个忠实的小跟班,始终在你身边。
试着把蜡烛换成其他物体,效果依然惊人。
小玩具、书本,甚至水果,镜子都能把它们完美地“复刻”。
如果把一个苹果放在镜子前,哇,简直是双倍的美味!还可以想象,镜子里映出的影像仿佛在跟你对话,真是有趣至极。
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慢慢地睁开,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嘿,没想到自己也能这么帅气。
第7讲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1知识精要1.平面镜成像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物、像的大小关系。
(2)实验器材:两支大小形状相同的的蜡烛、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个光屏、一把直尺、一张纸和火柴。
(3)实验步骤:参照如图所示的步骤完成实验:(4)实验结论: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镑的距离相等;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一句话概括: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成虚像.(5)实验分析: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既能反光又能透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准确的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及测定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
②实验时选用的玻璃板要薄些:如果用厚玻璃做这个实验,玻璃的两个表面都会发生反射,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不利于实验,③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让没有点燃的蜡烛与像重合,这只蜡烛的位置也就是像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④无论怎样移动物像都无法重合:实验中使玻璃板与白纸垂直,否则,会出现玻璃板后的蜡烛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的现象(玻璃板倾斜时,像成在玻璃板的斜上方。
2、虚像和实像虚像: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能呈现在光屏上。
3、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注: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1)实际光线用实线画,加箭头表示光线的行进方向;(2)反向延长线不是实际光线,所以用虚线画,不加箭头;(3)实像用实线画,虚像用虚线画,都要加箭头表示像的正倒;(4)法线等辅助线要用虚线画。
4、球面镜: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凹面镜:(1)作用:会聚光线;(2)应用:太阳灶、汽车头灯凸面镜:(1)作用:发散光线;(2)应用:汽车后视镜注:凸面镜和凹面镜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凸面镜成缩小的像,能扩大视野范围。
典例分析✓例1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放到铺在水平面的白纸上,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平面镜进行成像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原理,了解平面镜的特点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实验是通过平面镜将光线反射并聚焦到一个特定位置的实验。
平面镜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能将入射的光线反射并改变其传播方向。
根据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上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三、实验器材1. 平面镜:一面为反射面,一面为透明面的镀铝平面镜。
2. 光源:如白炽灯或激光器等。
3. 物体:一张纸片或一支笔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实验台上,确保反射面朝向实验者。
2. 将物体放置在平面镜的前面,调整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适中。
3. 开启光源,发出一束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
五、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较远时,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形成的像与物体呈现相同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关系。
2. 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较近时,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形成的像与物体呈现放大的关系。
六、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平面镜成像时的关键是光线的反射。
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上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原理,平面镜将入射光线反射,并形成一个与物体等距离但方向相反的像。
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较远时,由于像的位置与物体相同,因此像的大小与物体相同。
但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较近时,由于像的位置与物体相同,因此像的大小比物体放大。
七、实验应用平面镜成像实验的原理和应用广泛。
在光学实验和光学仪器中,平面镜常用于调整光路、改变光线传播方向和形成像等。
平面镜成像实验也是深入理解平面镜的光学特性和应用的基础。
八、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平面镜成像实验,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实验结果证明了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并形成像的事实。
平面镜的成像也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进一步应用平面镜的原理,可以在光学仪器和实验中实现各种精确的成像和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干净和安全,以避免实验产生不正确的结果或发生意外。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及结论(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及结论(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1、试验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树立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并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的前方,可以看到他的像,用另一只蜡烛放在他的后面看是否与他重合。
2、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试验2、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用笔记下两支蜡烛在纸上的位置,多放几次,然后移开蜡烛和玻璃,再测量蜡烛和像的距离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下下面的表格:实验次数物到镜面的距离像到镜面的距离总结结论:平面镜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试验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在前几次的基础上,把光屏放置在蜡烛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没有蜡烛的像,说明我们在玻璃上看到蜡烛的像不是由光线组成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原来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感觉光好象从竟中射出,其实这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平面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器件,它可以将光线反射,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像。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实验器材:
平面镜、光源、白纸、直尺、笔
实验步骤:
1.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用直尺将平面镜的中心点标记出来。
2. 将光源放置在平面镜的一侧,使得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
3.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一张白纸,使得光线经过平面镜后能够在白纸上形成影像。
4. 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影像的位置。
5. 移动光源的位置,重复以上步骤,记录下不同位置下影像的位置。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即影像与物体在镜面的同侧,且影像与物体
大小相等。
2. 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当物体在平面镜前方时,影像在平面镜后方,当物体在平面镜后方时,影像在平面镜前方。
3. 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的距离关系: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时,影像与物体的距离也相等。
实验分析: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移动光源的位置来观察影像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实验方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光学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总结: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影像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实验方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光学知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实验0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观察平面镜对物体的反射作用。
实验器材:1.平面镜2.物体(如针尖、硬币、图钉等)3.光源(如手电筒等)4.白纸或墙壁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
2.将物体放在平面镜的前方,与平面镜保持一定的距离。
3.打开光源将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
4.调整物体与光源、平面镜的位置,观察平面镜对物体的反射作用。
5.移动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记录观察到的镜面图像的特点。
6.将记录的结果整理并进行分析。
实验原理:平面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光学器件,通过其反射效果可以实现物体成像。
平面镜是由反射面构成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调整物体和观察点的位置,可以观察到以下成像特点:1.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越远,观察到的图像越小;反之,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越近,观察到的图像越大。
2.当物体位于平面镜的前方时,观察到的图像在平面镜后方;当物体位于平面镜的后方时,观察到的图像在平面镜前方。
3.当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加时,观察到的图像的位置也相应发生移动,在整个过程中,图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关于平面镜中心对称。
4.观察到的图像与物体的形状相似,但是左右颠倒。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平面镜的反射成像特点符合我们之前学习到的平面镜成像规律。
在实验中,物体与观察点的位置的调整可以改变物体成像的大小和位置,这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相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平面镜的反射作用可以实现物体的成像。
2.平面镜成像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反射定律。
3.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和位置调整会影响图像的大小和位置。
4.平面镜成像的图像与物体形状相似,但是左右颠倒。
平面镜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光学器件,其成像特点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梳妆台、车后视镜等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镜子都是平面镜,我们看到的人脸、物体的形象就是通过平面镜的反射而形成的。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版)
实验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识点一、平面镜成像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虚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平面镜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镜子中会出现一个正立蜡烛的像,但将光屏放在平面镜后蜡烛像的位置时,光屏上却没有出现蜡烛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虚像。
3.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对称法)。
4.凸面镜特点: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后成为发散光。
5.凹面镜特点: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镜上,反射后会聚到一点。
知识点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分析论证(1)未点燃的蜡烛可以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的像的大小与蜡烛大小相等;(2)蜡烛和它的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实验中注意事项(1)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过光,即透过玻璃板能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也能看到点燃的蜡烛所成的像;(3)实验应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因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个像,当玻璃板较厚时,两个像有较大的错位,难以确定像的位置;(4)实验中,玻璃板要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
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5)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6)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7)白纸用于标注玻璃板的位置、蜡烛以及蜡烛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测量蜡烛以及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8)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平面镜(可以是小块的镜片)-物体(可以是一个小物体、一个文字等)-光源(可以是一束手电筒、一束激光等)2.设置实验装置: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选择一个光源,将它放在镜片的一侧,并确保光线可以照射到镜子上。
将物体放在光源的另一侧。
3.观察光线的反射: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它们会根据反射定律进行反射。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相等,且在光线与镜面交点处的法线上。
4.观察物体的成像:通过调整物体和光源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平面镜上的物体成像。
根据光线的反射原理,物体的图像将出现在镜子的另一侧,并且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5.测量物体和图像的距离:可以使用尺子或标尺来测量物体和图像的距离。
根据图像距离和物体距离的比例关系,可以确定平面镜的放大或缩小倍数。
实验原理:平面镜反射的原理是基于光线的反射定律,即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在平面镜上,光线通过入射点与反射点的连线与镜面的法线垂直。
根据反射定律,光线在反射后的方向与入射角度相等。
因此,图像的位置和大小取决于物体和观察者与镜子的相对位置。
当物体距离镜子很远时,可以将光线近似看作平行光,图像将出现在焦点处。
当物体距离镜子很近时,图像将出现在无限远处。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有:-物体与图像之间的距离相等,即物体和图像具有相同的大小。
-物体和图像关于镜面对称。
-物体与图像的像的方向相反。
实验注意事项:1.使用小心操作光源,避免直接注视强光。
2.用纸张或屏幕等准确记录物体和图像的位置,并使用标尺测量距离。
3.尽量保持光线的平行和稳定,以获得较清晰的图像。
总结:。
物理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物理实验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
在物理学实验中,平面镜成像实验是一项基础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观察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下面将介绍一下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准备一面平面镜、一支光源(如激光笔或者手电筒)、一张白纸和一些夹子。
2. 将平面镜竖立在桌子上,并用夹子夹住,确保平面镜稳固。
3. 将光源放在平面镜的一侧,使得光线射向平面镜。
4. 在平面镜的另一侧放置一张白纸,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得光线在经过平面镜后能够在白纸上形成清晰的光斑。
5. 观察成像,在光线穿过平面镜后,会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通过调整光源和白纸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实像的位置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6. 测量实像的性质,可以用尺子测量实像的位置和大小,进而
了解实像的性质和成像规律。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并且了解到实像的性质和特点。
这项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因此,平面镜成像实验是物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验之一。
平面成像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基于光的反射规律。
当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反射点处夹角相等,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根据反射定律,可以确定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特点。
三、实验仪器1. 平面镜2. 蜡烛(两只)3. 刻度尺4. 白纸5. 火柴四、实验步骤1. 在桌面上平铺一张白纸,作为实验平台。
2. 将平面镜垂直立在中线上,确保镜面与桌面平行。
3. 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一只蜡烛,另一侧放置一只未点燃的蜡烛。
4. 观察并调整未点燃蜡烛的位置,使其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5.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点燃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与平面镜的距离,记录数据。
6. 重复实验,改变蜡烛的位置,观察并记录数据。
7.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未点燃蜡烛的像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具有等大、正立、虚像的特点。
2. 通过测量数据,发现点燃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未点燃蜡烛(即像)与平面镜的距离,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物距与像距相等的规律。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a. 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b.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c. 像与物分别位于平面镜的两侧;d. 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平面镜的放置角度对成像效果有一定影响。
为保证实验准确性,应确保平面镜与桌面平行。
2. 实验中,未点燃蜡烛的位置调整需细心操作,以确保与像完全重合。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及结论
平面镜成像实验步骤及结论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装置:一面平面镜、一支直尺、一只蜡烛或其他小型物体。
2.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并用直尺将平面镜的中央位置
标出来,并保持直尺与平面镜垂直。
3.缓慢地将蜡烛向平面镜逐渐靠近,直到出现镜中有明亮的倒立的蜡
烛影像。
注意观察蜡烛影像的位置和形状,并估测出影像与蜡烛的距离。
4.用直尺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记为d1,再测量影像与平面
镜之间的距离,并记为d2、分别记录下这两个距离。
5.移动蜡烛的位置,重新进行观察和测量,重复数次以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
6.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成像距离和物距之间的比例关系,并绘制
成像距离与物距的图像。
实验结论:
1.平面镜的成像是一种虚像,位于物体之后,且与物体的形态相似。
2.平面镜成像的距离公式为:1/d1+1/d2=1/f,其中d1为物距,d2
为成像距离,f为焦距。
3.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d1=f时,成像距离d2=f,成像与物
体重合;当物距d1>f时,成像距离d2<f,成像放大;当物距d1<f时,
成像距离d2>f,成像缩小。
4.平面镜的焦距f是其半径的一半,即f=R/2,其中R为平面镜的曲率半径。
5.实验中所得的成像距离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曲线呈线性关系。
通过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距和成像距离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平面镜的焦距,认识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进一步理解成像公式的应用。
此外,实验中的观察和测量过程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对于物理原理的深入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平面镜成像实验方法
平面镜成像实验方法
1. 平面镜成像实验目的
平面镜成像实验用来模拟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探究反射法则以及证实折射定律的正确性。
2. 平面镜成像实验准备工作
(1)准备实验器材:光源、平面镜、支架、胶布等;
(2)调节实验器材:将镜子用胶布固定在支架上,确定光源的位置,使光源与镜子的距离和镜子的朝向符合实验要求;
3. 平面镜成像实验操作步骤
(1)测量实验器材的位置及距离:测量镜子支架上的物体离光源的
距离,镜子距离支架的高度,镜子朝向的角度以及支架的位置;
(2)调节实验器材位置:将物体进行拉远或拉近,观察反射光线的
路径,调节镜子的高度和朝向,目的是让反射光线得以直线传播;(3)安放物体:将物体放置在光源和镜子中间,检测光线传播的方向,重复调节实验器材位置,直到光线得以直线传播,测量和确定实
验器材两端的距离;
(4)拆卸实验器材:测量完成后,将实验器材拆卸;
4. 平面镜成像实验记录数据
把所测的距离、角度、位置都精确记录下来,并将实验结果用折射
试验结果图概括展示出来,以便比较实验前后的变化。
5. 平面镜成像实验解析
(1)测量实验器材的位置及距离:根据实验前后实验器材的位置及距离,可以得到物体与反射面的距离,镜子距离支架的高度,镜子朝向的角度;
(2)计算折射率:根据反射定律,入射光线的出射角度=反射面的入射角度,计算对应的出射角度和入射角度之比;
(3)比较理论与实验结果:将理论计算出来的折射率与实验结果比较,以此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折射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中考题
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
验中
(1) •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
上
.
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
(2) .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_;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能重合。
(3) .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_ 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 .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5)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 .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E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
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9)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 保持A 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E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0) .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
B实际是由于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
成的虚像。
(11) .观察A蜡烛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_玻璃板的两个面反射各成一个像。
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距离。
(12) .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_ 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3) .当把B蜡烛移到A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时,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B 都不能使B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B”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14) .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 (选填“A”或“ B )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
(15) .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将蜡烛靠近(或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
(16) .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_。
(17) .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点燃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
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18) .实验结论是什么: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
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
—棋子不是光源, 看不到棋子的像—如何改进?_用手电筒照亮棋子_。
2、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
A 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
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 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 B 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 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图甲)。
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 竖直放置。
(2)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 B 与蜡烛A 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 等。
(3) 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
他们下 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 “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 点,判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
判断像与物 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
)
(4) 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
你认 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_方格纸。
可以直接在纸上判 圈乙
断像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3) 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无法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
(4) 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
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能。
理由是因为两次实验中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
—
4、如图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 /i减小,这时/r跟着减小,使Z i增大,
/ r跟着增大,Z r总是等于一Z i,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_。
(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
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
这表明 _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
的。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
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一是显示光的传播
路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