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归纳教案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第一课:地理知识概述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地形、气候、水文等3.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 研究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的研究领域。
4. 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地球的不同层次。
5. 观察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时间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包括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的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等- 地理杂志、地理书籍和地理模型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关于地理学定义和基本概念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展示地球的运动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地理杂志或书籍,了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2.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地理学的文章,包括其定义、研究方法等内容。
***Note: This document is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teaching the first lesson of "Geography Elective 1" in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ntent, teaching steps, and resources can b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s preferences.。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详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地理知识,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如地理概念、原理等。
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主要地理特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地理概念: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2. 分析地理原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结合实例讲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有关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能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资源1. 地理教材、教辅资料。
2. 地理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
3. 地理实验室、地理实践活动。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课程简介本教案为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部教学内容。
该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3. 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4. 培养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地理学科的分类及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
第三单元: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1.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及其测量方法;2. 地球上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第四单元:地球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1.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和相互作用;2. 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实验:进行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观察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加深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强化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1》;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地球仪、罗盘等;4. 实地考察场所和资料。
参考资料1. 小学地理教育指导纲要;2. 新课标地理教材标准。
以上为《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的简要内容概述。
详细的教案内容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高中地理优秀教案教案一:地理学科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涵。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学科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
3.探讨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如综合性和实践性等。
4.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二: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各个地理区域。
2.解释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
3.探讨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分析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4.总结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要素。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2.讲解大气圈的功能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解释地球的水圈的组成和循环过程。
4.探讨水圈的功能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四:地球的陆地与海洋•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与分布。
•教学重点:掌握各洲的位置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主要陆地,如亚洲、非洲和欧洲等。
2.解释各洲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3.讲解世界五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4.总结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以上只是部分教案示例,如需更多优秀的高中地理教案,请参考《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
教案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案例。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3.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宇宙中的地球复习3步方案
章末复习3步方案(答案在最后)步骤一章末整合提升一、知识网络构建本章内容要点:13个概念:①天体②天体系统③太阳辐射④太阳活动⑤太阳黑子⑥太阳耀斑⑦磁暴⑧地层⑨化石⑩横波⑪纵波⑫不连续面⑬岩石圈2大影响:①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4种特征:①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结构特征②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③地球演化历程及特征④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7个方法:①天体的判断方法②天体系统的判断方法③天体是否存在生命物质的分析方法④太阳辐射分布图的判读方法⑤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的方法⑥确定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⑦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的判读方法二、核心素养培优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资料1火星概况问题1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思维线索]抓住火星上的大气状况、表面温度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液态水来分析。
答案: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因为火星上大气稀薄,以二氧化碳为主,没有氧气;表面温差大;火星表面环境中也不存在液态水。
问题2若在火星上生存,需要改造哪些环境条件?[思维线索]主要结合生命存在的大气、液态水、温度条件分析。
答案:需要改造火星的大气环境、水环境以及温度环境,使之具有适宜的温度,存在液态水,具有满足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可避免宇宙射线伤害的环境条件以及能产生食物的生态系统等。
资料2“绿航星际”问题“绿航星际”试验对火星基地的建设能提供哪些参考?[思维线索]主要从材料中“绿航星际”实验平台取得的成就方面分析。
答案:“绿航星际”实验平台由植物舱、乘员舱、生保舱和资源舱组成,它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植物培养、废水废物处理、大气调控等多个功能单元的协作,基本实现了志愿者所需氧气、水以及部分食物的再生式供应。
三、热点问题聚焦热点聚焦流星雨【热点关注】美丽而神秘的流星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天文现象之一。
2018年,英仙座流星雨极盛期出现在8月13日凌晨4时前后,我国各地天文爱好者领略到英仙座流星雨的神韵。
【热点素材】作为常年流量稳定的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是每年暑期重要的天象。
地理知识教案
地理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大地形和水系- 山脉、平原、高原的定义和特征-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的分类和分布2. 气候与气象- 气候和气象的区别和联系- 气象要素的观测和测量方法- 不同气候带的划分和特征3. 自然资源- 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不同地区的农业、能源、矿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4. 人口与城市-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规律- 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意义5. 文化与环境- 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 环境问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地理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促进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图表等形式,介绍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要点。
3. 探究式学习: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地理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维脉络。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相关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形成小组报告,分享讨论成果,评价小组表现。
3. 个人作业:布置个人作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评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展示设备:用于介绍地理知识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2 地图的阅读与应用学习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识别。
练习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缩放、定位和导航技巧。
第二章:自然地理2.1 气候系统学习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特点。
分析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
2.2 天气系统学习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图和天气预报的解读。
了解天气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应对恶劣天气。
第三章: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
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功能区和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法。
3.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类型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区域地理4.1 东亚地区学习东亚国家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
分析东亚地区的合作与冲突,了解我国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4.2 欧洲西部地区学习欧洲西部国家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和文化特点。
分析欧洲西部地区的合作与冲突,了解我国与欧洲西部国家的关系。
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5.1 遥感技术学习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遥感图像的解读。
练习使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5.2 地理信息系统学习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领域。
练习使用GIS软件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可视化。
第六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6.1 自然资源概述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特点和开发利用的原则。
分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
6.2 环境问题学习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影响。
探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七章: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7.1 全球气候变化学习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了解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和行动。
7.2 可持续发展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分析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推行情况和挑战。
高中地理的教案(通用8篇)
高中地理的教案(通用8篇)高中地理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结构。
2.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教材内容2.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及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2.难点:地理综合分析、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理基础知识复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第一课时,我们来回顾一下地理基础知识。
请大家思考一下,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复习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基本概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地理基本原理: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作用等(3)地理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地域联系规律、地域差异规律等(1)地理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回顾了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第二课时: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地理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2.地理综合分析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形成原因(2)实例二: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地理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
第三课时:地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那么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地理实际应用实例讲解(1)实例一:分析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规划(2)实例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3.小组讨论(1)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提高地理实际应用能力?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一地理知识复习教案七篇
高一地理知识复习教案七篇高一地理知识复习教案七篇高一地理知识复习教案都有哪些?地球表层是地球上最复杂的一个界面,是物质三态相互作用、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又是地球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知识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一地理知识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山脉和地形区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1、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
在七年级地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吗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祖国地形的分布。
【多媒体展示】山脉风景图片【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我国一些大山的图片,有的同学现在还深浸在梦幻迷人的景色之中。
我国有很多大山名川,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许多赞美名山的诗句。
你们还记得吗【学生讨论】【师】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描绘泰山“会当凌绝顶,一顶众山小”,苏东坡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说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
松树都倒挂在悬崖峭壁上。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像高一地理知识复习教案【篇2】一、能源概述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思维方法。
2. 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3. 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
3.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大气环境;- 水环境;- 陆地环境。
4.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工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城市活动与自然环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40分钟)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地球的概念:给出地球的定义和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结构。
4. 概念讲解:讲解地球的平均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并布置学生自主研究地球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40分钟)1. 前导讨论:复前一节课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话题。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以及自转的影响。
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介绍地球的倾斜对季节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题。
第三课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0分钟)1. 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影片和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
2. 大气环境:介绍大气环境的组成、分布和功能,以及不同层次的大气特点。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 复习地理知识,巩固基础概念;2.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重难点:1. 理清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2. 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注重互动;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准备:1. 复习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2. 准备复习提纲、练习题;3.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
教学过程:1. 复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等;2. 讲解地理知识的重点内容,如地球的气候、地形、资源等;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5. 总结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地复习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3. 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2时光流逝,从__年9月2日正式上课,到__年1月17日上课结束,这一个学期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本学期带6个班的高一地理,一个班的高三地理。
与此同时,区对于今年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给了我更多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机会,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
(一)关于高一教学工作总结高一六个班的地理课进度一致,上到第三章结束,其余内容下学期再上。
本学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期中和期末成绩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工作成绩、成长:1、能认真备课,期中考试以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上课实效性大为增强;2、基本上每周都去……听导师的一节课,并与导师交流学习心得;……来听我3次课,每次听完课都进行了点评,受益匪浅。
3、本学年出了一次高二期中考试卷,一次高一期末考试,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出卷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高中地理教案: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高中地理教案: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资源的分布、产业的布局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使用。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帮助他们理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 资源分布:研究自然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研究资源分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2. 产业布局:研究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以及产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对于经济发展和区域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3. 交通运输:研究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制约。
交通运输是连接各个地区的重要纽带,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城市与城市系统:研究城市发展的地理特点以及城市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集聚的核心地带,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经济地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经济地理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经济地理学的几个重要作用:1.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研究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不足,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提供依据。
2. 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地理学可以研究产业发展的地理特点,发现产业升级的潜力和机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指导。
3. 促进区域均衡: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均衡。
4. 优化交通网络:经济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制约,可以为交通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3.地理观察和分析方法的培养【教学重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3.地理观察和分析方法的培养【教学难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PPT,相关案例资料,教学道具等。
2.学生准备:地理课本,笔记本,绘图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二、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应用实例。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框架。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记录观察结果。
2.学生展示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一张地理知识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
高中地理课程备课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高中地理课程二、课时安排本教案适用于一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
- 掌握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 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1. 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2. 地图阅读与分析3.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征4.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地理?地理对我们有什么用?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讲授新课】1. 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 教师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理环境、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等。
- 结合实例,讲解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 地图阅读与分析- 教师演示地图的阅读方法,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
- 学生练习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中的信息。
3.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征- 教师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 结合实例,讲解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文化、经济等。
4.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教师介绍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 学生通过案例了解GIS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2. 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类辅导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类辅导书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其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尺、地图图例、地图注记等基本概念,以及地图的种类和阅读方法。
3. 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的概念、划分和使用,以及地理坐标的确定方法。
4. 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不同投影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现象。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 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特点。
3. 地貌学:-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和特征。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 植被分布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 土壤侵蚀和保护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和生产方式。
- 工业布局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农业和工业与环境的关系。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 贸易的地理分布和全球化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和成因。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 环境保护政策和国际合作。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 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GIS在各领域的应用实例。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和定位方法。
- GPS在导航、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方法。
- 实地考察的准备、实施和总结。
教案高中地理
教案:高中地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高中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熟悉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熟悉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想象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地图解读和制图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地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地理思维。
2. 单元二: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形状 - 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环境;- 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类型。
3. 单元三: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季节变化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不同地带的气候和生物分布。
4. 单元四:人口和城市-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的功能和城市规划。
5. 单元五: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2. 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和案例分析。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流程1. 单元一: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的基本方法(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第二课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三课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地理思维2. 单元二: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形状(4课时)- 第一课时: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 第二课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环境- 第三课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类型- 第四课时:同学制作地球模型展示3. 单元三: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季节变化(5课时) - 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第二课时: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不同地带的气候和生物分布- 第四课时:观察和记录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 第五课时:总结季节变化对生活和农业的影响4. 单元四:人口和城市(6课时)- 第一课时: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第二课时: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规律- 第三课时:城市的功能和城市规划-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和问题 - 第五课时:城市景观设计实践- 第六课时:参观当地城市规划展览5. 单元五:资源与环境(7课时)- 第一课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第二课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第三课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 第五课时: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第六课时:制作资源分布地图- 第七课时: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演讲比赛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归纳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的能量,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
从波长来看,组成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较短,故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2、太阳活动:我们可以认为太阳和地球一样,在太阳的外部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可以分为光球层(我们肉眼看到的部分),色球层和日冕层,所谓太阳活动就是太阳的大气层不稳定引起的,包括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
3、二十四节气:我国先民在长期的观察和农业生产出总结出来的一种反应天气变化和物候变化的时间标志。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4]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4、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
山峰:一般指单独的山顶。
山脉: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条山峰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
山系:有成因联系并按一定延伸方向,规模巨大的一组山脉的综合体。
5、海岭又称海脊,有时也称“海底山脉”。
狭长延绵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两侧海底可达3-4km。
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岭,称中央海岭,或称大洋中脊。
在四大洋中有彼此连通蜿蜒曲折庞大的海底山脊系统,全长达80000多千米,像一条巨龙伏卧在海底,注视着波涛滚滚的洋面。
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
在大洋中脊的顶部有一条巨大的开裂,岩浆从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岩石,构成新的洋壳。
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6、火山:岩浆活动穿过地壳,到达地面或伴随有水气和灰渣喷出地表,形成特殊结构和锥状形态的山体。
7、峡谷:一种狭而深的河谷。
两坡陡峭,横剖面呈“V”字形,多发育在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山区,由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8、瀑布:也叫跌水,是河谷纵剖面岩坎上倾泻下来的水流。
主要由水流对河流软硬岩差别侵蚀而成。
9、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
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
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10、冲积扇:山地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以后,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
11、三角洲: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冲积平原。
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上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
12、梯田: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
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13、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
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风蚀蘑菇是雅丹地貌中的一种类型。
13、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广布的地区,在外力作用下,尤其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因为形成这种地貌的岩石呈红色故称为丹霞地貌。
14、崮: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
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放眼望去,酷似一座座高山城堡,成群耸立,雄伟峻拔。
例如孟良崮。
15、区分风化作用、风力作用以及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使岩石变得松软甚至破碎的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风力作用:风对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分布范围很广,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
干旱区由于具有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等自然特征,因那里的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力,形成了与流水、冰川及重力等其他外营力塑造的地形全不同的景观16、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和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尘埃。
其中干洁空气基本不吸收太阳辐射,而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能少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一部分红外线。
大气中的热量来源主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尘埃吸收的地面的长波辐射。
17、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18、气温、热量、光照、日照时数的区别19、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20、大气环流:指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状况,具体的说就是包括三圈环流下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主要影响所以大陆的西岸)以及季风环流(主要影响大陆的东岸)。
21、大气活动中心:支配大气运动的大型高、低气压系统。
其位置和强弱反映广大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其变化决定着冷、暖气流和天气、气候的特点。
一年四季都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永久性活动中心,只在一定季节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或季节性活动中心。
例如:亚洲高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等,其中夏威夷高压对我国夏季的降水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22、潜水和承压水:23、河流、干流、支流、流域、水系、分水岭河流:通常是指陆地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河流一般是在高山地方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般的终点。
24、水库:一般的解释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
”它是指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
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
有时天然湖泊也称为水库(天然水库)。
水库规模通常按库容大小划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等。
25、水利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天然水源。
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包括江、河、湖、海中的水流,地下潜流及沿海港湾和潮汐等。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可对防洪、除涝、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捕捞、淡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26、水力资源:水力资源是能源之一,属水域水力资源的范畴,是水利资源的一部分。
通常指河流或潮汐中长时期内的天然能量或功率,单位为千瓦或马力。
通过水力发电工程开发利用,将水流体中含有的能量天然资源,转化为人类利用的能源,例如水力发电。
能量大小决定于水位落差和径流量的大小。
27、生物能: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部的能量。
生物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的能量,物质循环系统,使秸秆(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
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中的生物能以沼气的形式缓慢地释放出来,解决燃料问题;二是建立“能量林场”,“能量农场”,“海洋能量农场”。
建立以植物为能源的发电厂。
变“能源植物”为“能源作物”,如“石油树”,绿玉树,续随子;三是种植柑蔗,木薯,海草,玉米,甜菜,甜高粱等,不仅有利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植物残渣又可以制造酒精以代替石油。
28、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
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29、雪线: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的海拔高度。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30、人口性别比: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
若是某地的人口性别比为103,就表示这个地区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若是某地的人口性别比为98,,则表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若是性别比为100,则表示男女人口数量相等。
31、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32、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33、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
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
34、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从占用土地的情况看,首先可以把城市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大工业区、住宅区等等,我们把这些区统称为城市的功能分区。
而郊区则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一般不算在城市的功能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