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类史学观点专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专题——多元史观

一、研究史学观点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如何将新的史学观点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呢?一是尝试用各种史学观点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二是明确多种史学观点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学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学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

二、主要的史学观点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三、分点介绍

1、唯物(革命)史观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和有其特定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可能促进或阻碍)。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此即斯大林所谓“社会发展五段论”)。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唯物史观可以这样完整的表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革命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的事件与人物。

在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动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一

定注意要从其代表的生产力和阶级属性入手。特别是在分析历史转型期与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时。

“唯物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其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⑤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即阶级属性)。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

①“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③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只要有助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都应当给予肯定。

④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⑤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3、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的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民族独立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同时民族独立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4、全球(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它反映了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而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①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②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③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