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

合集下载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 …
联想 ,如果 由 “ ”字切入 ,将 望 这两首诗 整合 教学 ,会 开拓 出怎 样的境界呢?
岳》 中 “ ”字形 象 而有气 势 , 割 突 出 了 泰 山遮 天 蔽 日的 形 象 ;


览 众 山 小 ” 化 用 孔 子 的 名 言
于是 ,围绕 “ 理解诗歌 的深 刻 内涵 ,体 会 诗人 的丰 富情感 ,
岳》,你 “ ” 到 了一个 怎样 的 望 杜甫?
有 了 前 面 的铺 垫 ,学 生 纷 纷
题 ,起承转合 ,由感知到探究 到
品 析 ,每 一 问 都 建 立 在 充 分 的诵
说 ,他们望到 了一 个热爱大 自 然
的杜甫 ;望到 了一 个乐观 向上 的 杜甫 ;望到 了一个豪 情万丈 的杜 甫 ;望 到 了一 个 英 姿 勃 发 的 杜 甫
感受诗人 的伟 大人格 ,提高学 生 的审美能力 ”这一教学 目标 ,我 设 计 了四 问 :
一 .
“ 登泰 山而小天 下” ,透 露了诗人 早年 的远大抱 负。 而 《 春望》 中 “ ”则 极言 溅 诗 人 心 中的 悲痛 , 泪作 倾 盆 大 雨 ,飞 溅 而 下 。 “ ” 与 “ ” 破 在
三 . : 比 较 读 ,望 岳 和 春 转
望 同是 “ ” 望 ,但所 望 之心 境有
鲜 明对 比 ,又 有 许 多 物 是 人 非 的
学生 说 ,他们望到 了一个饱
经 沧桑的杜甫 ;望到 了一个 忧 国 忧 民的杜甫 ;望到 了一个 渴望亲
人 团 聚 的杜 甫 … …
最后 ,我 作了课堂小结 :从 《 岳》 到 《 望 春望》,我们 望到 了 杜甫诗歌从 雄豪到沉郁风格 的变 化 ,望 到了杜甫忧国忧 民的宽 广 胸怀 ,也 望到了杜甫所处 的那 个 令人痛心 的时代 ,由此可见 ,杜 甫是一位 心系天下 ,名副其实 的 诗圣 ,其 诗更 是一部令世人惊 心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2、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以读促思以思导读;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品读分析3、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二、教学重点: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三、预习作业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杜甫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杜甫诗歌的风格。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由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者千秋”引出作者杜甫。

2.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望岳》《春望》(二)、朗读《望岳》,初步感知1.指名朗读杜甫的《望岳》。

2.个性化朗读。

(1)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略作鼓励性评价并提问:如果你是杜甫,你在朗读这两首诗时,处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讨论并交流,看如何朗读,才是你心中的“杜甫原声再现”。

(2)交流品味,感悟意境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情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明确:这首诗都写望中所见,写《望岳》时,二十多岁的诗人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意气风发,面对泰山,诗人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

年轻的诗人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充溢于字里行间。

所以朗读本诗时,应读出诗人青春勃发的豪迈之情。

3.欣赏录音朗读4.师生共同交流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1)朗读技巧(2)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正确把握。

5.男女生分别齐读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朗读《春望》 1.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明确:诗人人生经历及所见情景各不相同。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掌握《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和《春望》,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对《望岳》和《春望》进行详细解析,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6. 课后作业7. 拓展延伸推荐杜甫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杜甫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中的意境美。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针对《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杜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望岳》和《春望》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选取代表性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共同探讨杜甫诗歌的魅力所在。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望岳》《春望》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望岳》《春望》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诠释《望岳》《春望》这两首诗歌的主题与意境。

2.能够掌握《望岳》《春望》这两首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句型和修辞手法。

3.能够在阅读、理解《望岳》《春望》的基础上,进行感悟与写作。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朗读《望岳》《春望》两首诗歌,带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歌
①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行阅读两首诗歌,并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感悟与写作
②仿写练习:以《望岳》《春望》为题材,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展现个人对大自然或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四、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望岳》《春望》这两首经典诗歌的艺术价值及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拓展延伸
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在诗歌朗诵中体会诗歌的魅力与情感,
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与热爱。

六、课后作业
1.思考《望岳》《春望》这两首诗歌中作者的意图与情感表达,并写
下你的感悟与理解。

2.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色、生活场景为题材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
情感与见解。

以上是关于《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的教学案例,通过深入理解诗
歌文本、分析诗歌表达、感悟与创作,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与理解。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两首经典诗歌中找到属
于自己的心灵驿站。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二首《望岳》《春望》的教学设计

杜甫《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诗歌并会背诵和准确默写全诗。

2、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能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关键词语的品味和对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能将诗歌思想情感分析的方法运用在课外诗歌鉴赏中。

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二、学习《望岳》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2、诗人望见了什么?“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3、你觉得诗人当时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决眦入归鸟”中“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写作背景介绍杜甫20—35岁时曾漫游各地,饱览山川美景,结交知己好友。

这首诗就是他24岁时写成的。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

杜甫诗《望岳》及《春望》教案第一章:杜甫生平简介1.1 杜甫的生平背景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生平经历。

强调杜甫的生平对于理解其诗歌的重要性。

1.2 杜甫的诗歌创作简述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等。

强调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第二章:《望岳》诗歌解析2.1 《望岳》诗歌背景介绍《望岳》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心境和创作动机。

2.2 《望岳》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3 《望岳》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如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等。

强调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春望》诗歌解析3.1 《春望》诗歌背景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心境和创作动机。

3.2 《春望》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3 《春望》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如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等。

强调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第四章:《望岳》与《春望》的比较4.1 诗歌形式上的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如韵律、结构等。

4.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比较比较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其异同。

4.3 诗歌艺术价值的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如意象使用、修辞手法等。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讨论5.1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5.2 讨论问题设计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六章:诗歌创作背景与文化背景的探讨6.1 《望岳》与《春望》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探讨《望岳》与《春望》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状况等。

强调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重要性。

6.2 唐代诗歌文化背景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学风气等。

分析杜甫诗歌在唐代诗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分析7.1 《望岳》与《春望》的意象分析分析《望岳》与《春望》中的主要意象,如山、春、战争等。

《望岳》和《春望》的教案设计

《望岳》和《春望》的教案设计

《望岳》和《春望》的教案设计《望岳》和《春望》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激发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望岳》诗歌卡片。

2. 展示板、图片、幼儿园周边景物。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显示一张描绘春天的图片,询问幼儿关于春天的感受,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物。

然后,使用幼儿园周边的景物或图片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特点。

2. 诗歌欣赏(10分钟)准备诗歌卡片《望岳》,让幼儿先观察卡片上的插图,然后教师诵读诗歌,带领幼儿跟读。

引导幼儿关注诗中的山、天和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

3. 感受交流(10分钟)引导幼儿回忆刚才欣赏的诗歌,提问幼儿对于春天的感受和对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的感受。

鼓励幼儿尽量用自己的话表达。

4. 活动延伸(15分钟)导师引导幼儿一起走到室外,找到最好的视角,观察幼儿园周边的山和云。

让幼儿自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物,试着描绘一幅春天的画面。

5. 制作手工(10分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用彩色纸和颜料等自由发挥,制作一幅春天的山水画。

6. 课堂总结(5分钟)引导幼儿回顾课堂上的活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再次强调深情地赞美春天和大自然。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望岳》这首诗歌,培养幼儿对春天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室外观察和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到春天的美好,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此外,本节课还通过诗歌欣赏和活动延伸,培养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内容紧密联系幼儿园周边的实际和季节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1)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1)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文教材《望岳》。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朗诵:学习《望岳》全文,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词语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生词、词组,如“岱宗”、“齐鲁”、“造化”等。

3. 文化背景: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望岳》全文,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色,掌握生词、词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诵、讨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名山大川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生词、词组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诵、理解及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泰山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朗读《望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生词、词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某一句为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诗中的某一句进行赏析,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6.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岳》2. 主要内容:诗中重点词语、诗句意境、泰山简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望岳》的赏析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关于泰山的诗歌、故事,进一步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

组织一次“我心中的泰山”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解析:诗中生词、词组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杜甫教学设计一、导入:我国诗坛有两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他们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但诗作风格却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现实派的代表。

若将这二人的诗作风格做个比喻的话:李白如同开了一辆小轿车,这小轿车上只载着潇洒浪漫的自己。

而杜甫呢,他如同开了一辆大卡车,这车上载着国家、载着人民。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首诗的学习来认识这位诗坛巨星——“诗圣”杜甫。

二、走进诗文《望岳》看到诗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有“望”。

一首在望:“岳”,一首在望:“春”。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试着读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生齐读诗文:力争读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点。

生范读诗文:读出泰山的特点。

生分层感情读: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读,颈联尾联全班齐读。

师1问:读得如此动情,相信大家定能读出此时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样的泰山。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讨后做以总结。

生回答,师板书。

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令人激动看不够(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师2问:大家通过《望岳》,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生回答,师板书。

迎难而上积极乐观师3问: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巅吗?(适时引导:本诗创作于唐朝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此时的唐朝就如这泰山一般“高大雄伟”。

)24岁年轻的杜甫他想:为国效力,在这样的盛世建立功业!三、拓展延伸《春望》《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这两首诗表现诗人的心境一样吗?生自由诵读诗文,感受此时杜甫的心境。

生齐读诗文,读出杜甫当时的心境。

生范读诗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国都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齐读诗文)师1问:看到大家都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相信大家定是被诗中的描述所打动。

请大家找到最打动你的词语分析你的感受。

生回答,师板书。

破败沦陷感伤凄凉(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师2问:诗人的眼中望到了凄凉的春天,但他的心中会“望”到什么呢?师3问:那么,从《春望》中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生回答,师板书。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春天的感知能力。

2. 善于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情感和感受。

3. 通过对《望岳》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教会幼儿理解诗歌《望岳》的基本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培养幼儿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望岳》诗歌卡片、图片、幼儿绘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幼儿绘本引入课题,提问:“春天来了,你们有什么感受?春天有哪些特点?”2.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特点,例如花开、鸟儿叫等。

二、诗歌欣赏(10分钟)1. 出示《望岳》诗歌卡片,教师朗读诗歌,幼儿跟读。

2. 请幼儿观察图片,与伙伴讨论《望岳》中有哪些春天的景色。

3. 教师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幼儿体验诗中的意境。

4. 鼓励幼儿跟读诗歌。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利用图片或绘本引导幼儿讨论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和情感。

2. 分小组或一起讨论并画出他们最喜欢的春天景色。

3. 每个小组或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画作,并描述自己画的是哪些春天的景色。

四、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 分小组,让幼儿围绕《望岳》中的诗意,设计一幅绘本,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 组织幼儿在小组内自由讨论,确定绘本的内容和构思。

3. 在绘本中使用丰富的颜色和细节描绘出春天的美好,并在每一页配上关键的句子。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每个小组通过朗读和展示绘本,分享自己的成果。

2. 教师和其他幼儿对绘本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创造和努力。

六、操练与小结(5分钟)1. 邀请幼儿朗读《望岳》中的诗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结合教学实际,再次强调春天的特点和诗歌中的美好画面。

3. 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幼儿多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用心感受春天的变化。

拓展活动:1. 请幼儿带来一些春天的花朵或昆虫图片,组织观察和描述。

2. 组织户外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美丽。

望岳教学设计余映潮

望岳教学设计余映潮

望岳教学设计余映潮望岳教学设计余映潮第1 篇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简介泰山二、读诗:1、解题:“望ldquo;是远远地看,ldquo;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

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

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

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

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望岳》与《春望》教学设计

《望岳》与《春望》教学设计

《望岳》与《春望》教学设计作者:王辉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6期《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

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于是,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感受诗人的伟大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读四问。

一.自读,《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了解到诗人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以及云层、归鸟等泰山景物。

二.思读,通过《望岳》,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纷纷说,他们望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杜甫……此时,我抓住时机,讲述了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并加以巧妙渲染,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诗人形象便渐渐凸现在学生眼前了。

三.比较读,望岳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吗?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境的词句品析。

此问由《望岳》自然过渡到《春望》,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学生发言异彩纷呈:《望岳》中“割”字形象而有气势,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一览众山小”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而《春望》中“溅”则极言诗人心中的悲痛,泪作倾盆大雨,飞溅而下。

“破”与“在”鲜明对比,又有许多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无奈。

“抵”足见战争持续之久,家书则显得尤为珍贵。

还有“短”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等等。

此时,我引入背景介绍: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余映潮望湖春望教案

余映潮望湖春望教案

余映潮望湖春望教案简介(Introduction)本教案旨在对《余映潮望湖春望》进行教学分析和指导。

该篇诗是唐代诗人陆游创作,以描绘春天湖泊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核心,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 了解《余映潮望湖春望》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1. 《余映潮望湖春望》诗歌赏析2. 诗歌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 湖泊景色的观察和描写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ss)步骤一:导入(Introduction)- 引入《余映潮望湖春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春天和湖泊景色的回忆和想象。

步骤二:诗歌赏析(Poem Appreciation)- 结合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逐句解读;-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比喻和形象描写。

步骤三:修辞手法(Figurative Language)- 解释和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步骤四:湖泊景色观察(Observation)- 前往附近的湖泊进行户外实践活动;-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湖泊的景色、声音和气味。

步骤五:描写练(Descriptive Writing)-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描写他们所观察到的湖泊景色;-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步骤六:总结(Conclusion)- 总结《余映潮望湖春望》的主题和意义;- 回顾所学的诗歌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教学评价(Assessment)- 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的情况;- 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描写作品,给予反馈和评价。

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

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

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背诵诗篇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

——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如何学习诗歌?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了曾眦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望岳》《春望》学案

《望岳》《春望》学案

《望岳》《春望》学案
《望岳》《春望》学案
《望岳》《春望》学案
1、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特别是与这两首诗相关的资料。

2、朗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4、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在此基础上,思考下面问题:
⑴《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春望》中哪是诗人“望”见得内容?
⑵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⑶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⑷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

在这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解。

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⑹“对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请你找出《望岳》和《春望》中的对偶句。

论文4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论文4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设计思路】古诗的阅读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杜甫的代表作。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杜诗的不同风格,我采用了对比阅读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理念:1、注重诵读教学。

2、注重自主探究与点拨的结合。

3、注重学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极其杜甫诗的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花样诵读感受诗歌,对比阅读品味诗歌,找对偶句学习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体会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法】对比阅读法、指导朗读法、点拨法【学法】感情诵读法、品析法、练习法【教具准备】两首诗的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讲你所了解的杜甫,老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诗《望岳》和《春望》。

(板书课题)【设计说明:杜甫的诗,学生早有接触,通过复习旧知来导入新课,降低了学生接收新知识的门槛。

】二、朗读诗歌1、教师配乐范读,读完后点拨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学生互相评价。

4、听名家配乐朗读,感受诗歌意境。

5、全班齐诵诗歌。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根本,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既促进了背诵,又为下面的理解内容打下了基础。

】四、两首诗歌对比阅读读熟了两首诗,我们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歌内容。

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比较呢?学生交流,师归纳:体裁、背景、内容、主题。

(一)学习《望岳》1、体裁:古体诗2、读诗要知人论世,作者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望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请看注释1.(青年、早期)3、理解诗歌内容①联系注释试说《望岳》的大意,画出疑难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背诵诗篇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

——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如何学习诗歌?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了曾眦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语气助词,无意。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

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框。

“入”,收入眼里,看到。

这两句的意思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一定要。

“凌”,登临,登上。

“绝顶”,最高峰。

“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见远望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

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

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

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四、了解《春望》的写作背景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即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五、如何学习诗歌?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溅抵搔浑胜簪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这两句的意思是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溅落。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值。

这一联的意思是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挠。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

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

尽量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国破草木深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烽火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离别,无法团圆!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鲜花而“溅泪”、听鸟鸣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方法五: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点的原因。

相同点:作者、无言律诗、借景抒情、有“望”字······ 不同点:开元盛世因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雄伟深远果深沉含蓄六、小结补充:介绍杜甫时应加入他创作的三个时期:1. 读书和漫游时期。

这一时期诗人先后游览了吴、越和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视野,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好友,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2. 中年时期。

即安史之乱时期。

因遭奸臣陷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当官后又屡次被贬。

官场的黑暗,统治者的腐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诗人写出了一系列批判时政,讽刺权贵,忧国忧民的诗篇。

3. 杜甫的晚年时期。

杜甫的晚年过的相当凄凉,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一层悲哀、无奈地色彩。

七、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春望》、《望岳》教案一、导入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已为我们熟知。

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春望和望岳这两首诗,一起走进杜甫。

二、杜甫简介大家齐读一遍,然后补充到课本上。

学习诗歌讲究知人论世,杜甫的诗歌能够成为诗史,跟杜甫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一生,青年时年少狂放、胸怀大志,中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暮年忧国忧民,饥寒交迫。

其中,《望岳》便作于诗人当年意气风发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春望》作于坎坷艰难的长安十年期间。

了解完杜甫人生经历,我们来齐读这两篇诗,读出不同时期杜甫的感情。

纠正:注意了岱宗夫如何夫,还有望岳这一首诗的情感重点应放在哪一句,对,最后一句。

《望岳》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望岳》,先听一段音频,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

来,我们试着再来读一遍。

这一遍就进步多了。

望:诗人望泰山,将所见所感蕴含在这一首《望岳》之中,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内容。

思考: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又有怎样的泰山美景?请大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这里是远望之泰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赏: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谈一谈,读一读。

可以从用词、修辞、感情三方面任一来谈。

用你的感觉把它读出来。

)比如: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因为“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

或“割”字用得好,形容泰山就像一把巨斧,将阳光切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以这样的形式来说。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谈得都很好,理由说得也很清楚。

情: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以“我从中,读出一个的杜甫”这种形式来回答。

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代表来说一下。

师:是的,我们可以读出诗中的杜甫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形象。

他,是一个胸怀豪迈的杜甫,一个乐观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想和泰山融为一体、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的杜甫??《春望》教师过渡:《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写下的名篇,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自然、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热血男儿;那么,杜甫后来的生活如何呢?我们继续走进杜甫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几句诗:残杯冷炙,疾病缠身,颠沛流离。

这就是杜甫进入中年的生活,他被后人誉为“诗圣”,却经历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

我们接着学习《春望》。

读:大家先齐读一遍这首诗。

题目中的“春”字,点明了季节——春天。

春天,什么样子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春望》,分析: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是春天?你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杜甫当时的心情?望中景:放眼望去,国都长安城已残破不堪,只剩下旧有的山河;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城中只有幽深的草木。

花儿似乎在流泪,草儿也感到惊心,这一切怎不让人悲伤??情景交融望中情:破、深、泪、恨别、烽火、家书、白头、搔??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杜甫的痛苦、忧国思家之情。

赏:这么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你喜欢哪一句呢?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一读。

看来这首诗真不愧为经典,每一句都有人喜欢。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