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山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与建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其视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方向明确了,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各地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尤其是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与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环境条件,都存在巨大差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外地经验,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理清符合当地实情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走具有山区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一、模式
竹山县地处川、陕、鄂交界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境内以山地为主,仅有少量丘岗、盆地点缀其间。发源于华中屋脊神农架、自南至北纵贯全县的堵河,是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北岸最大的支流,还是规划中“引江(长江)济汉(汉江)”的过水通道,因而竹山县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重要的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孕育了竹山与众不同的种植模式、生产方式、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同时也被赋予了“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清水进京”这一特殊使命。近年来,竹山县坚
持以国家大局为重,依托绿水青山、女娲文化等山水人文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建设为主的绿色能源、以生态高香型茶叶为主的绿色农业、以绿松石开采加工为主的绿色矿业,走绿色、环保、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以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乡村环境整治、美化和“文明农户”评选等工作,建设富有竹山庸巴建筑风格,环境宜居、乡风和谐、文明富裕的山区美丽新农村,着力打造“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始终是困扰竹山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借助已有的条件与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第二三产业的利润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实现共同致富目标,根据竹山不同地域与环境条件,笔者认为可以探索选择以下四种模式
1.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竹山县在特色产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县建成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山野菜、干鲜果和畜禽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茶叶产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建设与发展,目前种茶基地已遍布全县各乡镇,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但生产与加工、销售分离,导致从
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依靠出卖原料从种植环节所获利润非常有限;而加工、销售企业却因原料与市场需求不对路或者质量参差不齐,效益大打折扣,生存与发展极为困难此类乡村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可以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的力量架起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如此,一方面乡村农民可以依靠农业企业解决千家万户难以解决的技术、项目、资金、生产标准、产品订单、加工、包装、创意、营销和品牌建设等问题,企业还可以将部分利润反哺给农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根据从市场上捕捉到的消费需求信息,组织引导农户种植,进而为加工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稳定、价格适中的原料,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二是可以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充分挖掘产业的文化内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等,对山水林田路以及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统一整治,打造产业主导、特色鲜明、和谐文明、富有乡村气息的旅游景点,吸引当地城镇甚至外地游客前往旅游观光、采摘体验、购物消费,这样可以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使居住在乡村的农民能够掌握最新消费动向,实现按需生产,减少产品销售环节,适当提高产品的价格,并从餐饮、住宿、游乐、购物等相关服务中获得额外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使城镇消费者在深入农
村、亲近自然,感受乡土气息、品尝农家美食,享受丰富多彩的休闲健康娱乐活动的同时,购买到价廉物美的新鲜农产品,实现乡村农民与城镇消费者“共赢”。三是可以由本地能人、大户牵头,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集聚广大农民的力量,实现产品的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解决一家一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力量薄弱、短板较多、风险较大,容易受制于人的现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加工比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增强山区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四是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与物流,实现山区农民与国内大中城市甚至国外消费者的互联互通,直接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阻隔”,将山区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茶叶、山野菜、中药材、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介绍到千家万户,通过方便、快捷的物流,将山区地道、绿色、有机农产品直接销售给远方的消费者,实现产品的跨地域、跨空间、无中介销售,同时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调整种植的品种、技术和加工包装等,甚至还可以通过农业“众筹”平台,直接从消费者那里筹集资金、获取订单,依靠现代科技让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实现产业“按需发展”,与消费者“互利共赢”,降低盲目生产、供需失调带来的种种风险,提高产业发展的针对性与经济效益目前,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在竹山部分乡村
已初现雏形。得胜镇圣水村种茶历史悠久,近年来该村依托茶叶产业,引进福建客商投资兴办加工企业,流转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创新研制红茶系列产品,打造“十星红”茶叶品牌,对当地茶叶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策源地,近年来该村在抓好村庄美化、靓化,深化“十星”创建的同时,将村庄周围的水田调整出来,改种经济价值更高、观赏效果更好的莲藕,逐步形成了连片千亩荷塘。每年花开时节,荷香四溢,引来众多游人观赏,既扩大了当地莲藕的影响,也带动了当地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楼台乡三台村观音沟发挥当地靠近县城,山清水秀、树木葱茏,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前往游玩人员较多优势,引导农户发展草莓、葡萄等小水果产业,每年草莓、葡萄上市季节,大棚、果园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尽管自己动手采摘的草莓、葡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但体验收获的“快感”加上新鲜果品的“口感”,让一些城里人抵挡不住诱惑,勤劳、智慧的农民则赚了个盆满钵溢。 2.以粮油转化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竹山县南部、北部及周边地区以山地为主,适合发展特色产业;中西部以低矮丘岗、小盆地为主,适合粮油生产。但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小且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如果单纯依靠种植粮油作物,所得收入很难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