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及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重点字词及全文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重点字词及全文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重点字词及全文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近而:表修饰,不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之:主谓之间,不译塞:阻塞迂:曲折,绕远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室:家而:表顺承谋:商量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指: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杂然:纷纷地许:赞同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5、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疑:提出疑问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6、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众人纷纷说:“把它(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北边去。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荷:肩负、扛者:……的叩:敲、打箕畚:用箕畚装土石于:到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孀妻:寡妇始:才、刚龀:换牙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才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叟:老年男子而:表修饰,不译止:制止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11、“甚矣,汝之不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被动句:帝感其诚(“感”是“被……感动”的意 思) 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省略主语,应为“(太 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 固定句式:其如土石何?(固定句式“如……何”, 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句式,译为:把……怎么样)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在翻译课文时,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惩山北之塞。 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
3.情节曲折 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 之妻献疑—遗男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山神畏惧告 知帝—帝感其诚移山 全文篇幅虽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涛起伏。
愚公移 山之高大 山
年龄之高
困 工具之简陋 难 人力之单薄
路途之遥持 邻人的参与 愚公发展的观 点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 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 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 “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 意志和必胜信心。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 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 自然矛盾的方式,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①形成鲜明的对照。愚公有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 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 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突出愚公的高尚。
②人物命名的颠倒,加重对照色调,同时增强讽刺效 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以智叟 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
③反应了作者的感情偏向。“公”和“叟”是带有一 定感情色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 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愚公移山》(51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愚公移山》(51页PPT)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 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 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 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 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今河南孟州 西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第 面对
苦于
二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段 :
曲折,绕远
商量
开 “吾与汝毕力平险,


尽,全 险峻的大山
山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南岸
可乎?”杂然相许。
赞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第二段:开始移山。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课堂拓展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 但也有人说他傻。
湖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武汉的东湖公 园也有一个大型雕塑——愚
2
大画家徐悲鸿有一幅名画叫做《愚公移山图》
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文中 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愚公移山》

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 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 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 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唐玄宗 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 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 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 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现 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 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 喻户晓,广为流传。
朗读停顿、字音参考: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 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qiě /九十,面 山而居。惩chéng /山北之塞sè,出 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汝rǔ /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 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6.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概括愚公与智叟是怎样的人?
愚公
不畏艰难、目光长远、用发展的 观点看待事物;持之以恒、雄心 壮志、意志坚定——大智若愚
对 比
智叟
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 物——假智真愚
7、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 想象以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 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 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神 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加 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虽我之死 以君之力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副词, 将近)
一词多义
(连词,表递进,况且)
(难道,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的)
(代词,表示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语气词)
古今异义
毛 古义: 草木(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列子》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 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 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 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严文井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 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 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 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 移山工具简陋: ✓ 移山路程遥远: ✓ 移山人力不足:
“叩石垦壤,箕畚运……”
“冬夏换季,始一反焉”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文中有两个人对愚公移山提出了质疑,是哪两个人 呢?
愚公妻子 善意提醒、关心移山Βιβλιοθήκη 智叟嘲讽鄙夷、奚落挖苦
思考:愚公是如何反驳智叟,让智叟哑口无言的 呢?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班固《汉书·元帝纪》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总结:
这篇寓言通过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多 角度塑造了主人公愚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本文的 寓意,使寓言颇具讽刺意味,也增添了浪漫的神话 色彩。
今义: 毛发
诸 古义: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4张PPT)
滴水穿石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
绳穿”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 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4 张PPT)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河阳之北 “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样

跳往之 他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笑而止之曰 表修饰
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 方式和 美学思 想引导 下的图 式体系 ,有着 与西方 绘画焦 点透视 完全不 同的散 点透视 之成像 特征。 散点成 像的构 图涵盖 了诸多 主观因 素,画 面基本 呈均衡 图式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 画面视 觉收缩 的地方 。有闪 动、紧 张、活 跃画面 的作用 。它一 般处在 画面视 觉集中 的位置 ,也可 呈散点 分布。 可以是 某种皴 法,也 可以是 物象。 只是视 觉面积 呈点的 状态。
《列 子》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3.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4.领会故事的寓意.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愚公移山》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愚公移山》

• 1课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 说明两山的高大,为下文写移 山之难,愚公意志之坚作铺垫。 • 2交代两山地理位置的句子?
• 1点出年老,突出愚公移山意 志之坚 • 2说明移山的原因 • 3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并表 示决心之坚定 • 4表现愚公及其家人苦干实干 精神
• 1河曲智叟的观点是什么?理由 是什么? •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 ?理由是 什么? • 3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其实是一 场哲学论争。愚公和智叟分别 代表了怎样的哲学观? • 4这场论争谁胜利了?从哪句话 可看出来?
ng ) 惩(ché
塞( sè )
雍( yōng )
范读,注意停顿
(1)关于标点的停顿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 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 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 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 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 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愚公移山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 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 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 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 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 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 ﹏
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困难。移山的人少,只有 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说明运土的 力量背走了大山, 这样看来愚公还是 无能的。你同意吗?
这样的结局是为了 说明愚公的精神感 人之深,其移山之 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词汇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课后多加练习。
(2)人物形象分析: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突破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理解。
(3)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精神内涵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举例:愚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敢于担当;智叟则表现出轻视、嘲讽的态度。
(3)探讨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毅力等品质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举例: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借鉴愚公移山精神去克服。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词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通过逐句翻译、分析来提高阅读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寓意。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挖山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分析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智叟的嘲讽态度。这个案例展示了愚公移山精神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理解:如“且”、“夫”、“何”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倒装句、对仗句等句式的特点,以及其在文中的具体应用。
举例:课文中“且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一句,理解“且”字的用法,表示并列关系。
(2)分析愚公、智叟等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其性格特点,领悟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文言文词汇和句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寓意。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 /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2 / 3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 / 3。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注释译文赏析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作者《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教案
6.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寓意和启示,即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人物形象:分析愚公、智叟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语言表达:掌握课文中的成语、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学习如何运用到写作中。
-对于思想深度的难点,可以通过讨论“愚公移山是否现实?”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次意义理解其象征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完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坚持与毅力的奥秘。
-文言文理解:对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句式进行准确理解,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等。
-思想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理解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愚公的决心和毅力,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情感。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创新思考,将故事与现实问题结合。
举例解释: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可以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修辞的巧妙,如通过对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和“愚公何苦而移山?”两句的语气和表达效果,理解文言文中的语气词和句式特点。
-在理解文言文词汇时,可以结合上下文,解释“塞”字在这里不仅指道路阻塞,还有困难的意思,帮助学生突破对古汉语词汇理解的障碍。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样的形式,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愚公移山 (共51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愚公移山 (共51张PPT)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一词多义
①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而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达于汉阴(介词,到) ③于 告之于帝(介词,向)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④其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焉 有子存焉(句末语气词)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他)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来进去都要绕道, 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 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 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
行山、王屋山: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 放置土石呢?”
其简单。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议论简略,愚公的 分析、反驳详尽,甚至不厌其烦地列出一个子孙繁衍图 来增强说服力。这样详略得当,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类文欣赏
带着伤痕飞翔
朱毅帆 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 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 没有成功。
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解: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
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0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 翻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 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精析: “年且九十”点出他已年老,为下文
“残年余力”做铺垫。
惩山北之,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出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达于汉阴南,可乎?”杂然相许。其妻 献 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如太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如何理解寓言的寓意(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如何理解寓言的寓意(解析版)

24.愚公移山——群文阅读如何理解寓言的寓意《愚公移山》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考点解读】寓言往往具有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寓意。

它大都是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人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认识美丑。

常见考点: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技法点拨】01.看寓言的题目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通过弄清题目的意思,明确寓意。

0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

0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寓言中的某些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04.分析人物形象一则寓言中,可能会出现多个人物,从不同的人物入手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寓意。

05.分析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经过,找出存在于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可以洞悉寓意。

06.联系实际这是弄懂寓意的关键。

寓言的主人公一般都象征着生活中的人或事物。

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理解寓言的寓意。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01.甲文选自《列子•汤问》,乙文作者是彭端淑。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6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6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
写两山的高大, 为下文移山的 艰难作了铺垫。
愚公
荷担者三夫
还有始龀的遗 男
24
3.愚公这一壮举是 否得到家人或邻 里的赞同,从哪 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 孀妻有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
4.大家都知道,对于 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 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19
❖ “其”的用法
❖ “之”的用法
❖1.其妻献疑 ❖2.惧其不已也 ❖3.其如之
❖ 3. 操蛇之神闻 之
❖ 4.跳往助之

20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且焉置土石 ④何苦而不平?
21
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
去? 3、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4、怎么理解“帝感其诚”的结局?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
有梦想
4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 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安于现状
30
9.本文以神话结尾 ,有什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 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 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 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 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 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 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 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 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 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 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 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 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朗读课文
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1)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朗读课文
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 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 ,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 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课文小结
1、分析愚公形象及写法: (1)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
寓言简介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 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 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 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朗读课文
听读,注意节奏。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 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 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 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 题。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朗读课文
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师 生解决疑难句子。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分析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分析课文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分析内容
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
(1)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劳力弱:“年且九十”“始龀”“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
愚公移山
课文导入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 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 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 鸿,曾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 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 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 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 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