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坚《岁寒三友图》赏析

合集下载

岁寒三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岁寒三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岁寒三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岁寒三友是指在寒冷的冬季,梅、竹、菊三物相互结合成为象征友谊和坚韧不拔精神的三种植物。

这个意象一直被中国文人用来描绘自己的品格和行为,也成为了一种经典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梅竹菊被描绘成虽然在严寒的冬天仍然茁壮成长的形象,寓意着坚强不屈的品质。

此外,梅竹菊也被赋予了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比如梅代表了坚贞不苟,竹代表了刚正不阿,菊代表了高洁清雅。

梅竹菊作为岁寒三友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眼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传,梅花在寒冬之时独自开放,象征着高洁清雅,品格高尚;竹子在严寒中挺拔,象征着刚直不阿,忍受着严寒与坚韧;菊花在深秋盛开,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坚贞不屈。

这三种植物结合在一起,成为岁寒三友,代表着对友谊的珍视,也寓意着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样的形象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可见,也被广泛运用到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岁寒三友这一主题被多次描绘。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酌酒与岑参亲故作》,就以岁寒三友为题材,描述了友谊之深厚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此外,晚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也有“竹喧秧叶落,菊静荷狂”这样的诗句,描绘了岁寒三友在秋冬之时的形象,也表现出对友谊的执着与珍视。

这样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岁寒三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深远影响。

岁寒三友这一主题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地展现在中国绘画和书法中。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喜欢以岁寒三友为题材创作山水画,以梅、竹、菊等植物来寄托情感,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也借此来昭示自己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此外,岁寒三友也常常出现在书法作品中,成为了一种寓意深远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寒三友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美感的象征。

除了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之外,岁寒三友这一象征也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

比如,岁寒三友被用作园林设计的题材,梅、竹、菊被广泛种植在园林中,成为了冬季中绽放的景色,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情感的寄托。

中国文人画里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平和宁静,超逸淡然

中国文人画里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平和宁静,超逸淡然

中国文人画里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平和宁静,超逸淡然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合称“岁寒三友”。

松、竹、梅做为中国文人画经久不衰的题材,经常一起出现在画中,取松茂而文、竹瘦而寿、梅寒而秀,是三益友之意,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1.恽寿平(1633—1690)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后来成为清六家之一。

擅长花鸟,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

他笔下的松竹梅,构图简单、笔墨多变,墨趣丰饶。

有的墨色饱含水分,有的枯干焦浓,有的先溼后枯,先浓后淡。

用笔温文柔和,呈现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就像他所敬重的谦谦君子一般。

2.石涛(1642~1708)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擅长山水、人物及花鸟。

石涛画松竹梅,笔墨湿润而不氤氲,更兼用笔清逸流畅,构图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的竹枝,得体地画于各个部位,展现了文人画意趣浓厚的特点。

3.虚谷(1823~1896)晚清民国时期著名花鸟画家,与任伯年、蒲华、吴昌硕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虚谷做三友图,“清而不枯,密而不乱”。

松树以湿笔淡墨写出,后以干笔复加勾点,线条断续顿挫,然笔段而气连,别有苍秀之趣。

梅花则以圆笔勾画,瓣似珠玉,敷色清新,质朴而又耐人寻味。

4.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擅长花鸟,山水。

八大山人这幅岁寒三友图,水墨点渍,形象奇特。

松树老干枯枝,竹叶数片,梅花更是寥寥几笔,但以简省胜,笔情纵恣,墨趣横溢。

从这个长跋的文字看,八大山人这次与沈老先生的聚会是充满了惜别深情的,这也是这幅画的价值所在。

5.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

罗聘笔下的松竹梅,没有缤纷艳丽的色彩,没有蝶舞蜂狂的喧闹,只有超尘拔俗的冷寂,和内在的筋骨、和酣畅的笔墨。

挥洒写意 清丽工细——元代青花瓷“岁寒三友”图赏析

挥洒写意 清丽工细——元代青花瓷“岁寒三友”图赏析

也有松 、 竹 、 梅三 种植物表现 , 但是都没 有 以某种方式组
合在一 起表达特定 的 “ 岁寒三 友 ” 之意 。 元 青花之 所 以出
现 “ 岁寒三 友 ” 图, 笔者认 为 : 元 代文人 画进 入 其发展 兴
盛期 , 其流行程度远胜 宋代 , 而 江 南地 区又 是元代文人 画家
最 活 跃 的地 带 , 元 末 四大家均 活动 于 此 , 由 于元 代汉 文人 地
艺和深 厚 的艺术修养 , 折射 出时代精神和 社会风 貌 。
元 青花 “ 岁寒三 友 ” 图常见 于 高足 杯 、 碗 等小件器 上 ,
大件器 坛 罐类 中也 常有所 见 。 高足 杯青花 “ 岁寒三 友 ” 图与碗 、
罐类青花 “ 岁寒三 友 ” 图在绘制手法 上 有显 著差 异 , 风 格迥 然
花 “ 岁寒三 友 ” 图高足 杯是其 中最 具代 表性 的作 品 , 其九件高
足杯 中绘制有 “ 岁寒三 友 ” 图的竞有三 件 , 其 窖藏主 人经 考 证
认 为可 能是 曾在朝 为官 的伍 兴 甫 、 伍 良臣父 子 , 均 为诗文 畅
达 , 不谐 于俗 的文 人 。
碗 、 罐类器 物上 的青花 “ 岁寒三 友 ” 图则表 现 出另一 种 截然不 同的风 格 , 其整体形 态基 本完整 , 只 是 由于 受 到 多层 装饰带 的影 响 , 其局 限于器 物腹部装饰 带上 , 上 下高度极其 狭 窄 , 结 果枝干 均 呈 极 为虬 曲的状态 , 其松 树 , 丁 部 粗壮 , 均 以整齐有序 的鱼鳞 皴法 处 理 树皮 , 松 叶呈 饱 满 工 细 的扇 形 ; 竹 千劲挺 , 竹 叶 以没骨 法 绘 出 , 工 整 秀润 ; 梅花 办 点 染有 序 、 清 新 雅致 。 总 之 , 表现 出 … ’ 种清 新 工 丽 的整 体 风 格 , 与高足杯 “ 岁寒三 友 ” 图的洒 脱奔放 的画风 形成极鲜 明的对 比 。 不过 , 它们在构图上 却有共 同点 : 那 就是松纹 与竹纹和梅纹共 同环 绕器 物 一 周 ; 三 者之 间虽 形成整体 , 但 互 相 不 进 行 穿插 , 这 也 是 与 明清 青花 “ 岁寒 三 友 ” 图的一 个显著差别。

《岁寒三友图》的人生哲理与文人情怀

《岁寒三友图》的人生哲理与文人情怀

《岁寒三友图》的人生哲理与文人情怀1. 引言《岁寒三友图》是北宋时期宫廷画家郭熙所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以松、梅、竹三种植物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思考。

这幅画作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和文人情怀,通过探究其中的意境与艺术手法,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生活和处世态度的独特见解。

2. 松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象征着坚忍不拔、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在《岁寒三友图》中,松树高耸入云,挺立于寒冬之中。

这暗示了一个重要思想:无论面对何种逆境或困难,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应保持积极乐观、坚韧不拔。

3. 梅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经典的自然象征。

它傲雪凌霜,在冬季里绽放出清雅的花朵。

《岁寒三友图》中的梅花寄托了人生哲理:在困境中保持内心淡定、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环境不利也能展现出自己的美丽与品质。

4. 竹竹子是中国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

它象征着坚韧、节制和谦逊。

在《岁寒三友图》中,竹林挺拔潇洒,显得清爽幽雅。

这种姿态告诉我们:在繁杂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安静,修身养性,并努力追求高尚品质与真实自我。

5. 文人情怀《岁寒三友图》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卓越的情怀。

画面中描绘的山水意境给予观者以超脱尘世之感,启发了许多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与生活的思考和抒发。

这些文人通过赞美山水之美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并在其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6. 结论《岁寒三友图》是一幅代表中国古代文人情怀和人生哲理的经典画作。

通过松梅竹三种植物的描绘,它表达了对于坚忍、高尚和淡定的追求,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哲学与自然之美的思考。

这幅画作不仅在艺术层面有着独特魅力,更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细心品味和感悟。

(字数:305)。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的 飞 白笔 势擦 画 出来 , 松 针 的水 分

也 不 是太 多 , 显 得苍茫 , 反衬 出梅

花 的润泽 。 最后 面 的几 片竹 叶 , 学

的是赵佶 。
史载赵估画墨竹 , “ 焦墨丛 中 微 露 白道 ” 。 也 就 是 用 浓 重 的焦 墨
不 再 分浓淡地 画 出, 而前后 叶片
的交 叠 , 则让 它 留 出一 隙 白道 , 表
鹩毳雾鹦寥鹣 明完整的那一 片在
前 , 而 被 隔断 的那 一 片在后。 显 然,
这样的画法 , 不是
双勾之后 的渲染,
也 不 可 能 是 撇 出。
因为通过双 勾之后
的渲染 , 对 于 交叠
叶片的前 后 关 系是
有着准确交待 的,
只要 在渲染 时分 出
前后 片 的浓淡 便可
以了。
然而 , 他却不
作浓淡 的分别 , 而
是浓黑 的焦墨一
色, 而不论它是叶
梢还 是 叶尖 , 前片
还 是 后 片。 这 样 ,
不要说对于前后 的
关系 , 就是对 于 同
一 片 叶 的体 面 , 也
不 可 能准确地予 以
表达 的。 而通过撇
出 的方 法 , 同样 无 法予 以表达— — 因 《
32 /书 画 艺 求 1 1 月 号
为 当撇 出之 际 , 后 片对 于 前 片 的避 让 不 可 能恰 好 留 出一 隙 白道 , 而 必 然 把二 者 的关 系混 淆起来 。 不 知道 赵佶 当年为什么 要 想 出这样一 种 画 法 , 它既 不 可 能表达 写为它 的画 法 只能是涂染 。 但在 当时 , 直到南宋 , 它却被认 为是一 种创新 的画法 , 包括赵孟 坚 , 竞也 学 了它 。 但从 此 图来看 , 它不 免显 得僵滞 , 与松 、 梅 的松灵 不 能协调 , 在技法 上 的难度 也 远 没 有松 、 梅 的笔 墨 高 。 所 以 , 从元 代之后 , 这样一 种僵滞 而缺 少 难度 的创新 画法 , 再 没 有得 到发展 。

名家花鸟画《岁寒三友图》欣赏

名家花鸟画《岁寒三友图》欣赏

名家花鸟画《岁寒三友图》欣赏
2021-06-21 06:01·柳福兵
岁寒三友,汉语成语,意思是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自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

排名不分先后
.
商言志顾公雄陈摩 1929年作岁寒三友
张石园 1947年作岁寒三友伴石翁
张熊辛巳(1881)年作岁寒三友图
陆恢岁寒三友
冯超然吴待秋吴子深岁寒三友立
符铁年甲申1944年作松竹梅岁寒三友图
俞礼叶鸿业 1918年合作岁寒三友
杨晋 1722年作岁寒三友图
吴青霞 1994年作岁寒三友图立轴
陈摩 1909年作岁寒三友
吴青霞甲戌(1994)年作岁寒三友
汤定之岁寒三友图
佚名岁寒三友图
李方膺 1752年作岁寒三友
陈半丁岁寒三友
林良(款)岁寒三友
袁松年庚辰(1940年)作岁寒三友图
吴待秋 1929年作岁寒三友图
吴野洲岁寒三友
谢稚柳 1982年作岁寒三友
陈芹岁寒三友
高其佩岁寒三友
恽寿平 1688年作岁寒三友
吴徵 1938年作岁寒三友
丁宝书 1930年作岁寒三友
王兰若岁寒三友图
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共高洁学生:张庆杰学号:岁寒三友共高洁——松、竹、梅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词中对“岁寒三友”的描写,描绘。

探讨了人们通过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些诗词书画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紧扣物与志的“契合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形象。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性格、情操。

关键词:松竹梅诗词中国传统文化前言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

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

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第三集载,清宫收藏有南宋画家马远《岁寒三友图》,绘松竹梅于一画。

宋代以后,三友图既是水墨画的重要题材,也是工艺美术中的常见题材。

早在唐代,相传李邕在一首题画诗中就写过“醉里呼童展画,笑题松竹梅花”的诗句。

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图》,以墨笔画松竹梅折枝一丛,竹叶一色浓墨涂染,宋代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中写道:“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友。

”《孤本元明杂剧》缺名《渔樵闲话》中也说道:“那松柏翠竹,皆比岁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一、赞美松树的经典诗词及其文化内涵1.松树的自然生物特性极其自然属性松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管山地平原,无论土质多么的贫瘠,环境多么险峻,气候多么恶劣,它们都能扎根生长,舒枝展叶,傲雪凌霜,不屈不挠,由于松树的这一自然生物性,它自古以来遍布我国南北,跟我们华夏民族的产生生活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松树木质优良,可为多种生活器物,而松花,松膏,松明火把,都是古代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

岁寒三友 意趣无穷

岁寒三友 意趣无穷

岁 寒 三 友 ,松 居 其 首 。 古 人 以 松 喻 霸 子 ,象 征 其 刚
强 意志 ,坚 贞不屈 的高 贵 品格 。 《 论 语子 罕 》: “ 岁 寒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凋 也 。 ” 唐 白 届 易 《和 松 树 》 : “ 岁 暮
满 山 雪 ,松 色 郁 青 苍 , 彼 如 君 子 心 , 秉 操 贯 冰 霜 ” 。 而 以 竹 为 装 饰 的 各 种 紫 砂 器 皿 ,有 刻 、 有 塑 、有 填 彩 、有 素 式 ,变 化 更 多 。 所 作 所 刻 ,都 颂 竹 之 品 格 , 赞 竹 之 劲 节 , 形 色 情 状 , 生 聚 荣 枯 , 曲 尽 生 意 , 妙 合 天 成 。 梅
无 晴 却 有 睛 ” ;有 的 绵 绵 诉 说 着 知 足 常 乐 , “ 庄 生 晓 梦
迷 蝴 蝶 ” … … 紫 砂 壶 风 格 各 异 , 有 大 气 的 、端 庄 的 、 雄 浑 的 、 灵 秀 的 等 等 , 展 现 了 紫 砂 壳 丰 富 多 彩 的 艺 术 风 格 。 紫 砂 矗 所 体 现 的 既 是 一 种 物 质 文 化 , 又 是 一 种 精 神 文 化 。这 是 由 于 陶 艺 人 存 进 行 紫 砂 艺 术 创 作 时 ,吸 取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和 其 它 艺 术 的 精 华 ,不 断 提 升 制 壶 技 艺 和 自 身 的 审 美 水 平 , 将 中 华 丰 厚 的 文 化 内 涵 赋 予 紫 砂 矗 的
【 参考文献 】 1 l 《 陶 都 精 华 》 江 苏省 对 外 文 化 交流 协 会 、宜 兴 陶 瓷 公 司 合 编 中 国和 平出 版 社 1 9 8 7 年版
创 作 之 中 , 不 断 创 新 发 展 . 才 使 得 紫 砂 壶 真 正 成 为 艺 术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赏析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赏析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赏析赵孟坚《岁寒三友图》赏析【名称】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年代】南宋【简介】纸本,墨笔,纵32.2厘米,横54.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中央。

这三株折枝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征的意涵。

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

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这幅「岁寒三友」的作者,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画家身份于一身的赵孟坚(1199-1264或至1267)。

由于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

「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着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

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赵孟坚(约1199-1264)宋宗室。

系出安定郡王,太祖十一世孙。

字子固,号彝斋居士。

宝庆二年(1226)进士,官至朝散大夫严州守。

工诗,善书法。

以北海(李邕)学子敬(王献之)病在欹侧。

画闫水墨白描水仙、梅、兰、山樊、竹石,笔迹劲利,风格清高似其为人。

以诸王孙负晋、宋间标韵,酒旁花下,率以笔砚自随。

尝得逃禅(杨补之)小轴,及闲庵(汤正仲)横卷,卷舒坐卧未尝去手。

是以晚年尽得扬、汤之妙。

又尝得姜夔所藏定武本禊帖。

夜泛至霄溪之升山,风起舟败。

孟坚立浅水中,手持禊帖语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问。

"因题於卷道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

"修雅博识,人比米芾。

东西游适,一舟横陈雅玩。

意到吟弄,至忘寝食,遇者望而知为赵子固书画船。

鉴赏历代名家绘岁寒三友图

鉴赏历代名家绘岁寒三友图

鉴赏历代名家绘岁寒三友图鉴赏 | 历代名家绘岁寒三友图2018-01-08 00:00历代名家绘岁寒三友图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传到日本后又加上长寿的意义。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同时岁寒三友还是中国画的常见题材,化作常以“三友图”命名。

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

”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

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

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

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纸本水墨32.2×5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

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

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这幅“岁寒三友”的作者,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画家身份於一身的赵孟坚(1199-1264或至1267)。

由於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

“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著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

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南宋马远岁寒三友图绢本,设色,纵90cm,横50cm马远的《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暗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

画面上高峰突兀,乔松婆娑,寒梅竞放,翠竹摇曳,观之有入瑶林仙境之感。

该画清初时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后入清内府,上有乾隆诸玺及题诗一首。

“岁寒三友图”的形象创造和文化意蕴

“岁寒三友图”的形象创造和文化意蕴

“岁寒三友图”的形象创造和文化意蕴作者:吴企明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01期绘画艺术中的“岁寒三友图”,最早出现在宋代。

“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三种植物为描写对象,组成艺术群象。

它的出现,受到诗画家和广大群众的普遍爱赏,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岁寒三友”经历了从单一形象到意象组合的发展过程。

松、竹、梅很早被我国诗人写入诗歌中,它们都是被单独描写的。

诗人咏写松树,取义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如魏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惨,终岁恒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咏唱寒松端正刚劲、抗拒冰霜的本性。

梅与竹,也分别被写入诗篇中。

庾信《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谢朓《秋竹曲》:“娟绮窗北,结根末参差。

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

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

但能凌白雪,贞心萌曲池。

”梅竹与松树一样,具有不惧风霜冰雪的“岁寒心”,被诗人咏唱赞颂。

同诗歌创作一样,松、竹、梅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对象,最初也都是单独描绘成画。

唐代,松树已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景云题写无名氏画作的松树《画松》诗云:“画松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着力表现画松的真实感。

韦偃善画松,杜甫赋《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描述画松宛转盘曲之态,表现画松之奇倔美。

竹,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可以追溯到六朝顾景秀的《杂样竹》,见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

王维善画竹,苏轼《王维吴道子画》咏唱之:“(开元寺)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晚唐无名氏画家画水墨梅花,五代人詹敦仁《介庵赠古墨梅酬以一篇》:“开屏展素看梅花,淡蕊疏枝蓦蓦斜。

墨散余香点酥萼,月留残影照窗纱。

”我国最早将松、竹、梅三种植物组合在一起,并写在一首诗里,赞颂它们,当是唐代诗人朱庆余的《早梅诗》,云: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诗情画意·岁寒三友

诗情画意·岁寒三友

诗情画意·岁寒三友诗画融通美·比物以德唐寅(1470-1523),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中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

会试时,因无辜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他愤然走上鬻艺的道路,皈依佛氏,放浪形骸,坎坷终生。

工诗文、书画,画师周臣、沈周,兼擅山水、人物、花卉,后人将他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有《六如居士集》传世.唐寅《岁寒三友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用折枝法画松、竹的枝叶和梅花的疏枝、花萼,三枝集束一起,从左侧出枝,向右方伸展,像插花一样,着墨不多,疏朗明净,秀美雅逸,富有神韵。

我们一读宋赵孟坚的绢本《岁寒三友图扇》(藏上海博物馆)、册页《岁寒三友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构图方式,便能明白唐寅此画的艺术渊源。

画幅上部用极端庄的楷书齐整地题写一首绝句:松梅与竹成三友,霜雪卷然贯岁寒。

只恐人情易番复,故教写入图画看.唐寅继承宋代文人开创的“岁寒三友”艺术群像的优良传统,用题诗将自己的《岁寒三友图》比物以德的审美特征揭示出来,盛赞松、竹、梅在满天霜雪的环境中依然“苍然”挺立的气骨,整个严冬季节一贯如此,热情称颂她们傲霜雪、拒严寒的“岁寒心”,在松、竹、梅的艺术形象中,赋予人的情感与品德。

画家于三、四句还特地点明画意,他要大家坚持君子的品格,警惕“人情易番复”的社会现实,所以他将岁寒三友的精神画入自己的作品里。

“比物以德”的自然审美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

我们的祖先经常将自然物的天然属性和先天素质,和人的精神、道德联系起来,比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其比德意义,蕴含于自然物象之中。

而《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则明白地将兰与君子相为观照,其比德性格显露无遗。

《荀子·法行》:“君子比德”。

岁寒三友中国文人的最爱,松竹梅高清绘画赏析

岁寒三友中国文人的最爱,松竹梅高清绘画赏析

岁寒三友中国文人的最爱,松竹梅高清绘画赏析古人迷之喜欢松、竹、梅画了又画,经久不衰到了南宋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他的画笔法严谨精致轻快明亮,飘逸萧散下面邀请名家之手的松、竹、梅一起加入岁寒三友群聊……© 南宋· 赵孟坚 | 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它们是松、竹、梅的合称,它们傲雪而上,生于逆境,经冬不衰,在岁寒中共荣。

在文人的心目中,松、竹、梅,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多见于古代器物、建筑上、绘画中常见题材。

梅寒而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王冕/王冕,字元章,号老村、煮石山农、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

擅画梅花、竹石。

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

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此幅则“万蕊千花,自成一家”,别开生面。

左幅自题:“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元· 王冕 | 《墨梅图》· 局部/徐禹功/徐禹功,南宋画家,终身布衣,自号辛酉人,擅长画梅竹,师法同代画家杨补之,得其潇洒之趣。

一株梅花横空而出,枝叶纷披,半压积雪。

恰如其时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幅竹节上书有作者自己的提款:“辛酉人”。

如此漂亮精致的画,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欢:乾隆及众臣、明代徐守和、宋代画家杨无咎、书画名家赵孟坚分别在画中空隙处题跋盖戳~© 南宋· 徐禹功 | 《雪中梅竹图》局部/宋徽宗/文艺皇帝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诗、书、画”聚齐。

两丛开花的萱草,一株劲秀挺拔的腊梅,几朵绽放的梅花。

最为传神的是两只挤在一起的白头翁,缩身避寒,两只鸟眼圆溜溜,显得机警而敏感,似乎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就要腾空而去。

左下有画家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细劲温润的用笔,安利给瘦金粉们。

© 宋· 赵佶 | 《腊梅山禽图》· 局部竹瘦而寿-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岁寒三友小古文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岁寒三友小古文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岁寒三友小古文原文及译文及注释示例文章篇一:《岁寒三友》小古文原文:松、竹、梅向称“岁寒三友”。

或画松、竹、梅于一纸,或分作三小幅,合而观之,皆苍古而萧疏。

松之挺劲、竹之潇洒、梅之秀逸,皆足表现于笔墨之外。

一、松之美我呀,特别喜欢松呢。

松就像一个超级坚强的战士,不管啥时候都直直地挺立着。

你看那山上的松树,不管是狂风呼呼地吹,还是大雪一个劲儿地压下来,它就那么稳稳地站着,一点儿都不害怕。

它的树干呀,又粗又壮,就像大力水手的手臂一样有力。

松针呢,一根一根的,就像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又尖又硬。

这松针呀,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它还像是松的小宝剑呢,保护着松树。

我记得有一次和爷爷去山上玩,看到一棵大松树。

我就问爷爷:“爷爷,这松树怎么这么厉害呀,风这么大它都不倒。

”爷爷就笑着说:“松啊,是有骨气的。

它的根在地下扎得可深了,就像我们人有坚定的信念一样。

”我当时就想,松树可真是太酷了。

要是我能像松树一样坚强就好了。

我在学校里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

比如说做数学题的时候,一遇到难题就不想做了。

可是松树呢,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它都不低头。

这松树啊,就像是我心中的一个小英雄。

二、竹之韵再来说说竹吧。

竹啊,就像一个优雅的君子。

你看它的身子,一节一节的,就像是我们学过的竹节虫一样,不过竹可比竹节虫好看多了。

竹子又高又直,就像一个高高的电线杆,但是它可比电线杆有韵味多了。

风吹过来的时候,竹子就会轻轻地摇晃,就像在跳舞一样。

它的叶子呢,细细长长的,就像一把把小宝剑,不过这小宝剑可比松针柔软多了。

我家后院就有一小片竹林。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竹林里玩捉迷藏。

我躲在竹林的深处,那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好像被竹子包围起来了,特别安全。

竹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好像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就想啊,竹子是不是在告诉我,让我要像它一样优雅呢。

我的小伙伴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我,我在竹子的庇护下可高兴了。

我就想,竹子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呢。

它虽然看起来瘦瘦的,但是却很有力量。

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赏析

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赏析

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赏析作者:郭蓓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3期摘要: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的紫红斑釉。

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花和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由于烧造难度较大,所以历代釉里红的传世精品不多,文章介绍的这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显得尤为珍贵。

关键词:釉里红;梅瓶;岁寒三友“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这是元代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在《朝中措》曲中对松、竹、梅的描述。

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比比皆是。

提起松树,我们会想到王维的田园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树永远是那高洁挺拔的意象;说到竹子,我们会想到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苏轼一生刚直,种竹、用竹、画竹、咏竹;讲起梅花,我们会想到林逋,梅妻鹤子,爱梅成痴,一生守护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梅。

松、竹、梅的诗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于坚贞品格的追求。

许多诗画往往蕴含着托物言志的意蕴,借鉴松、竹、梅的品格,倾诉着对理想精神的追求。

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明代徐渭的《雪蕉梅竹图》、陈道复的《梅竹水仙图卷》、清代董邦达等人合作的《三友图》、近代吴昌硕的《岁寒三友图》等,都是以岁寒三友为题的中国画精品。

古人以水墨画表现松、竹、梅,抒发情怀,也把岁寒三友纹样用于陈设品的装饰中,最精彩的当属珍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

这件梅瓶高37厘米,装饰图案从上到下分为七层,各层之间以弦纹相间隔,从整体看一气呵成。

颈部为焦叶纹,肩部为如意云纹、卷草纹和缠枝菊花纹(图1),腹部较大面积为主题纹饰“岁寒三友”图,下腹及胫部为波涛海水纹和仰莲瓣纹(图2)。

其中如意云纹、卷草纹为红地白花,其余则为白地红花。

纹饰虽层次繁多,但主次分明,和谐得体。

冬至,欣赏岁寒三友图!

冬至,欣赏岁寒三友图!

冬至,欣赏岁寒三友图!
宋·马远《岁寒三友图》
2021年12月21日,冬至,传统吃饺子、羊肉。

冬至天冷,更适合赏“岁寒三友”,品古人风骨。

明邊景昭三友百禽圖
趙孟堅岁寒三友图
湯貽汾三友圖
錢載三友圖
恽寿平岁寒三友图
八大山人岁寒三友图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陈半丁岁寒三友图
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吳昌碩松
王三錫松
楊牧松
于非闇松
程十髪松
溥儒松
黎雄才松
董寿平松
陈少梅松
齐白石松竹
任伯年竹
郑板桥竹
虚谷竹
吴昌硕竹
钱松喦竹
徐悲鸿竹
柳子谷竹
乔木竹
启功竹
张大千竹
杨善深竹
田世光竹
董寿平竹梅
钱瘦铁梅
溥佐梅
吴昌硕梅
王雪涛梅
孫其峰梅
金农梅
梅兰芳梅
溥儒梅
齐白石梅
谢稚柳梅
高野侯梅
董寿平梅
关山月梅
陈半丁梅
陈子庄梅。

《岁寒三友》与小寒节气的文化内涵

《岁寒三友》与小寒节气的文化内涵

《岁寒三友》与小寒节气的文化内涵小寒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寒冷的冬季已经正式开始。

而在这个时节中,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一幅名为《岁寒三友》的画作。

这幅画展现了梅、竹和松三种植物,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这三种艺术形式美的植物不仅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审美观念,更寓意着人们对于坚韧不拔、挺拔不倒的理想追求。

本文将探讨《岁寒三友》与小寒节气之间的文化内涵。

首先,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寒冷冬季的开始,标志着冬天已经到来。

而《岁寒三友》则展现了梅、竹和松这三种植物,它们恰好是能够在严寒的冬天中执着生长的代表。

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梅花则代表了纯洁和坚强,而竹子则象征着坚韧不拔和崇高的品质。

这些植物的形象与小寒节气的特点相契合,传达了人们对于坚持不懈和挺拔不倒的理念。

其次,小寒节气与《岁寒三友》所传达的文化内涵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严寒的冬季中,梅花凭借其坚韧的意志力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竹子在风雪中依然保持挺拔的身姿,松树在严寒中屹立不倒。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无疑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所崇尚的价值观。

无论面临什么困境或挑战,中国人民始终都坚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从小寒的到来以及《岁寒三友》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传承。

第三,小寒节气与《岁寒三友》之间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推崇。

岁寒之际,人们常常会相互送上梅花、竹子或松树作为祝福。

梅花、竹子和松树分别以其独特的花朵或叶片,在新年即将到来之时给予了人们寄托美好祝愿的机会。

而在现实生活中,友情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困难时期还是在快乐时刻,朋友间的相互支持和互助都是至关重要的。

小寒节气与《岁寒三友》的画作提醒人们要珍惜友情,并将其看作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小寒节气和《岁寒三友》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在冬季的严寒时节,人们能够欣赏到梅花的美丽、竹子的坚韧和松树的永恒,这无疑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生逢乱世傲然不屈高贵品格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生逢乱世傲然不屈高贵品格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生逢乱世傲然不屈高贵品格名画鉴赏寒冬腊月,北风呼啸,白雪皑皑,万物凋零。

萧瑟清冷的大地上,只有三种植物经冬不败,耐寒绽放,分外精神,这就是“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它们在寒冬中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千百年来,闻名遐迩。

平安时代,“岁寒三友”由中国传入日本,于是又有了吉祥如意的含义,在东京皇宫的正殿有三间厅堂,分别是“松之殿”、“竹之殿”和“梅之殿”。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南宋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就是将松、竹、梅集于一图的绘画精品。

画卷绢本,纵24.3厘米,横23.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松针用淡墨勾出,笔法轻快明亮,飘逸萧散;竹叶浓墨阔笔,用笔劲挺,结实;疏落的梅花用圈瓣法绘出,花蕊、花萼及花蕾随意点簇,自然生动。

既很好地表现了松、竹、梅凌立寒冬的傲然神采,反映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也体现了画家作为文人所崇尚的高贵精神气节和审美情趣。

在描绘对象时,他重神态,重意趣,并将自己的审美、情感融于其中,已经脱离了纯粹的表现物象,开始趋向写意画法,有别于南宋其他院体画家。

夏文彦《图绘宝鉴》评价他的作品“清而不凡,秀而雅淡”。

南宋末年,皇帝昏庸无能,金人铁蹄南下。

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的文人大夫,在花鸟画上也开始托物抒情,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情操。

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松、竹、梅三种植物环抱而成,不仅是一副形象逼真的写生图,更是表现画家生逢乱世却依然保有傲然不屈高贵品格的真实写照。

画趣拾珍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局部“岁寒三友”究竟源于何处,又有着怎样的寓意?这还得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起。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诗台案”被捕入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仕途坎坷,远走他乡的苏轼心情苦闷,感慨万千。

为了解决生计,他开垦了一块荒地,圈地围墙,盖了一间房子,取名“雪堂”,墙壁上画满了片片雪花。

他不仅在院子里种植了五谷杂粮,还种了松、柏、竹、梅等花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赏析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赏析
【名称】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年代】南宋
【简介】纸本,墨笔,纵32.2厘米,横54.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莹净的纸面上,画家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中央。

这三株折枝植物的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同时画中“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又代表当时文人认为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从宋代开始,中国画里的花草树木,在讲究其形态之外,也多具有象征的意涵。

松、竹、梅,因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学、艺术中,得到许多人们的青睐与赞赏。

但将它们组成「三友」,并用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却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这幅「岁寒三友」的作者,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
画家身份于一身的赵孟坚(1199-1264或至1267)。

由于经历丧国的痛楚,赵孟坚常以水墨或白描画梅、兰、水仙等,来表达他清高坚贞的品格。

「岁寒三友」图亦工亦写,梅花以淡墨衬染着用细笔、浓墨所圈钩的花瓣,松针用笔尖挺劲拔,墨竹则以中锋运使,挺劲有力。

松、竹、梅画法各异,笔墨清新,充满韵致,是幅极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赵孟坚(约1199-1264)宋宗室。

系出安定郡王,太祖十一世孙。

字子固,号彝斋居士。

宝庆二年(1226)进士,官至朝散大夫严州守。

工诗,善书法。

以北海(李邕)学子敬(王献之)病在欹侧。

画闫水墨白描水仙、梅、兰、山樊、竹石,笔迹劲利,风格清高似其为人。

以诸王孙负晋、宋间标韵,酒旁花下,率以笔砚自随。

尝得逃禅(杨补之)小轴,及闲庵(汤正仲)横卷,卷舒坐卧未尝去手。

是以晚年尽得扬、汤之妙。

又尝得姜夔所藏定武本禊帖。

夜泛至霄溪之升山,风起舟败。

孟坚立浅水中,手持禊帖语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问。

"因题於卷道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

"修雅博识,人比米芾。

东西游适,一舟横陈雅玩。

意到吟弄,至忘寝食,遇者望而知为赵子固书画船。

尝与周公谨诸好事家,各携书、画,放舟湖上,相与评赏。

脱帽以酒晞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薄暮入西冷掠孤山,舣棹茂树间,指林麓最幽处绝叫曰:"此是洪谷子(荆浩)、董北苑(源)得意笔也。

"粼舟皆骇绝,以为真谪仙人。

有彝斋集、梅谱。

按大观
录、石渠宝笈续编载赵子固梅竹诗谱卷,款题为景定元年(1260),后有咸淳丁卯(三年,1267)叶隆礼跋称子固死矣。

则孟坚未入元,卒於景定元年后,咸淳三年前(1260-1267之间)。

姚桐寿乐郊私语谓宋亡不仕,隐居秀州广陈镇,并载从弟赵孟頫自苕中来访,闭门不纳云云,均非事实。

而三续疑年录掳浙江通志引嘉兴图记作卒於元贞元年,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从之,均误。

至其生年,掳彝斋文编中有甲辰岁朝所笔一诗,其道句云:"四十五番见除夕。

"则甲辰应为四十六岁,由此上推,孟坚生於宋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三续疑年录所引未误。

《嘉兴府志、图绘宝鉴、画史会要、铁纲珊瑚、珊瑚纲、严氏书画记、容台集、宋诗纪事》
水墨画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针交互叠次,齐整又富变化;梅花以细笔浓墨圈钩花瓣,旁用淡墨衬染;墨竹单笔撇叶。

松竹梅画法各异,活泼生动,写实又写意。

其中画梅乃融合了扬补之(1097—1169)的圈瓣花法与李仲永(活动于12世纪末)的倒晕花法。

二家乃沿续花光仲仁(约1051—1123)“如花影然”的墨花技法,再予推陈出新的创获。

一一二七年宋室南迁,系出安定郡王的赵孟坚,所绘大皆是梅、兰、竹石、水仙等喻清高坚贞品格的题材居多。

此类题材向被引喻为乱世临难而不失其德的高风亮节表征,赵氏以此自况与南渡后士人情怀正相契合。

宋叶隆礼跋赵书《梅竹
诗谱》云:“少游戏翰墨,爱作蕙兰,……晚年步骤逃禅,工梅竹。

”徐邦达氏亦认为赵氏早年之笔虽稍稚嫩,却清雅秀丽,如“春兰图”即是,书画皆以潇洒流利取胜。

另徐氏亦云其水墨花卉画法启发了稍后之郑思肖(1241—1318),并影响了元初赵孟頫(1254—1322)等人。

简言之,此托物寓兴寄情笔墨的风尚,可能于北宋末兴起至南宋末盛行,而开启了元际文人绘画范畴的扩展。

本幅为“墨林拔萃”册第六幅。

将松、竹、梅三友折枝下来,以插花构景的方式,组合成三合一的画面,安排得静谧雅致。

其中梅枝挺拔,梅花以淡墨圈瓣,再点以浓墨提醒;竹叶斩截如削成;松针交互,整齐中见变化。

全以水墨画成,用笔皆劲健有力,显得十分清雅宜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