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一)
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这是不同的国家在同时期考虑到汇率的因素,能源单位能耗消耗的情况。尽管我们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单位能耗的水平是下降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单位能耗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今后我们还有很多的潜力,就像十六届五中全会所讲的,我们要搞节约型社会,要搞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这张表上就讲了这个方面,这是国际比较的情况。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困人口在不断地减少,1978年,我们国家贫困人口是2.5亿,到200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降低到2610万人,贫困的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同时在城市里边,我们对两千万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
在这些年里边,国家财力明显上升,1978年我们只有1132亿元,到2004年是26396亿元,今年会突破30000万亿。另外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在快速推进。1953是解放最初的几年,到1978年城乡开放的时候,城市化一共上升5.4%,我相信5.4%主要是三线建设那些地方产生一些新的城市,增加一些城市的人口,当中在1962年出现大量逆转,大量的工人回到农村,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又有很多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到2004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1.8%。另外,我们的贸易增长非常快,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三贸易体和第二大外资利用国。贸易结构也是从最开始出口一些初级的农产品和初级的工业制成品,现在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和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也是在逐年地提高。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
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
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
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
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理论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理论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如360问答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身套盟若如件企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准善法缩即013)”,来自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和思路。
我国经济短期“弱回升”,长期潜在增长率下移与会者认为,目前步施术烟我国经济呈现“弱回升呼成核类万策混析兴死策”态势。
2012年9月起,我国经济运行的多项重要指标结束了两年多的探底下则犯观五父供叫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
但2013年头几个月,各项经济指标回升态势出现分化:一些指标在回升中出现轻微下滑;一些指标继续呈回升态势,但回升幅度不大。
这说明,经济上目级卫异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经济上行动力并不强劲,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
导致我国经济“弱回升”的主认要因素有以下几个:1、首先,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大背景的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别末好里斗径相深度转型调整期,异井么给钟武胶销经济走势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低迷不振。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潜在增长率下移的增长阶段转换期。
在这样的坚紧岩请补大环境、大背景下,华检责严困我国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
其次,宏观调控政策放松力度不大。
本轮宏观调控没有采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坚油在百超孙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好础攻粮将重孙并谓少基调,统筹考虑稳增长、控物价、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另外,受居民消费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以及产能过剩的制约,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的空间较为有限。
3、各级领导班子处于换司届期。
各地、各部门要形成新的决策和规划,需要有一个调介雨参底排胞适宪脸准适研、酝酿、决策及实施的过标板穿红设记声九烟程,难以一下子形成助推经济迅速回升的力量。
长期经济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长期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增加,并且实现持续改善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
首先,长期经济增长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增长能够为一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国家能够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进而用于提高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
此外,长期经济增长也能够加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创新能够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能够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的竞争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保障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为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其次,政府需要改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企业也扮演着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同时,企业还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PPT课件
15
• 3.应对复杂敏感国际关系的挑战。 • 4.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挑战。 • 5.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
11
• 国内: •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 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 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 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 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但是: • 1)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 • 2)国际收支不平衡,外面增长方式粗放 • 3)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消费量偏低 • 4)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 5)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 6)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领域还 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主要内容
•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 二、中国经济运行国内外环境分析 • 三、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 四、如何做好“十二五”开篇之作 • 五、几个热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回顾: 在1978--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 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 斯蒂格利茨:“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 又持久的经济增长”。
全力克服三重压力_尽快开启增长新周期
全力克服三重压力尽快开启增长新周期◎ 张立群一、疫情带来的超预期使2022年经济恢复受到严重影响(一)应对“三重压力”的政策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全国各地抓紧贯彻落实应对“三重压力”稳增长的系列政策安排,在扩大内需、保供稳价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季度国民经济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四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了平稳开局。
在扩大内需方面,2022年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3月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中央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
强调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3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积极部署落实。
2022年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5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稳增长提出了六方面33条措施。
特别强调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提出要抓紧完成年内安排的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任务,加快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提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即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
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安排再使用5000亿元专项债结留限额,年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达4万亿元左右,较2021年增加6000亿元以上。
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融资。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与特征
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变化特征,经济运行可以分为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
本节将从这两方面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短期经济波动的特点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按照从波谷到波谷或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睢国余和蓝一(2005)将80年代以来至今的经济运行划分为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和一个正在经历的周期。
按此方法,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六十周年共包含13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有8个,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有5个;这13个周期又包括7个基钦短周期(Kitchin Cycle)和6个朱格拉中周期(Juglar Cycle),见图1。
根据所观测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态,可以大体获知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图1 1949-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1]首先,经济波动逐渐趋于缓和。
从波动幅度这一角度,我国经济正从“激烈”向“缓和”的方向过渡,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状况逐渐改观。
1949-2009年共经历两次波动幅度较大的经济周期,一次是1958年-1961年的大饥荒时期,经济增长率由1958年的22.4%(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得,下同)急剧下降到1961年的-16.3%,下降幅度为172.8%;另一次是1994-1999年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波动期,经济增长率由1994年过热时点的35%下降到1999年的6.2%,下降幅度为82.3%。
除此之外,经验所观察到的结果是,1949-1993年的经济波动幅度总体而言也相对较大,而1999年至今则相对较为缓和,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4.4%的平均水平。
其次,经济运行逐渐趋于平稳。
从周期数量和长度这一角度,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包含8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则只包含5个周期,而且这5个周期中只有1个是基钦短周期,而有4个是朱格拉中周期。
周期数量的多少和长短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基本经验是:周期数量越少,长度越长,则经济运行越平稳,反之则反是。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论文2000字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论文2000字当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你的阅读。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篇一《试谈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析》摘要: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关键词: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
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
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
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2021年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审视投资方向
核心观点我们认为人口红利在减退但人才红利依然不断释放;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使未来的夕阳和朝阳行业重新洗牌;预期政策变化将集中在生育、退休、医药医疗和教育相关行业;近期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好于之前的市场担忧。
出生率降低、老龄化提高、人口分布和流动的地域差异显著。
毋庸置疑人口红利因素在减退;但是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辅之产业升级,会使得人才红利依然不断释放。
该报告从宏观和行业的角度深度剖析我国人口结构对未来投资方向的影响。
供给侧: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加速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1)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加速转移;2)外卖、快递、网约车、餐饮等服务业在未来可能面临成本提高。
这个变化将倒逼企业加快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带动中国产业链进一步升级。
未来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等将是大势所趋。
劳动力成本并非我国制造业的唯一优势。
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稳定的营商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意味着人口红利在消退,但是人才红利仍然会不断释放。
我们认为人口结构的转变有望促使与时俱进的政策出台:例如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继续提高受教育程度并加强教育行业的监管。
需求侧:1)老龄化的加速促进老年产业的繁荣。
当70 后、甚至80 后步入退休年龄段,老年消费的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
因为这些群体的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受教育程度明显不同于之前的年龄段。
我们认为休闲旅游、健康餐饮、健身、医药医疗、语音视频、无人驾驶、智能家居、人寿保险、养老院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更加旺盛。
同时在政策方面,有望推出更多变革以配合社区医疗、民办医疗和综合医院等多种医护需求。
2)出生率下降和“少子化”趋势则为母婴产品和部分教育产业的中长期前景带来挑战。
3)对于住房的需求会出现结构性下降,并呈现地区分布的显著不均衡。
我们看到近10 年以来人口净流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的分析
内容及过程
三、经济复苏
1962-1963年, 由于政府在全面危 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统治经济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 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 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 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 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 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 22%,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我国建国以来 经济周期的分析
01 经济周期的概述
02 第一个经济周期 1958-1968
C ONTENT
03 第二个经济周期 1978-1986
06 经济周期的预测
04 第三个经济周期 1988-1994
05 第四个经济周期 1994-1995
01 经济危机概述
定义
特征
阶段
经济周期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这有利于迅速治理经济危机,结 束地方不理性竞争的状态,但是客观 上也强化了集中的经济体制。
四是调整农村政策,确定人民 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组织形式
把核算单位从大队改为小队,小 队规模一般是十几户到几十户,规模 不大,有较强的监督机制。解散公共 食堂,基本废除供给制。对“五风”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退赔。
衰退
过度阶段 开始从顶峰下降 但未到达谷底 。。。
02
第一次经济周期
1958-
1968
内容及过程
一、危机发生
1958-1960年,政府财政赤字 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 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 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 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 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 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张立群2023年,我国经济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今后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必须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充分释放中国经济充沛的增长动能。
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需要加大宏观调控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与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相同,社会再生产也表现为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周而复始的变化,其平衡是有条件、相对的,不平衡是无条件、绝对的。
从经济增长角度观察,社会再生产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这一周而复始的变化,也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做出适当调整,这就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经济增长也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互为条件、共同运动的结果,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动态过程。
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生产创造供给,而分配形成需求,供给与需求通过交换实现互动和转化。
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马克思还指出:“分配借社会规律决定生产者在产品世界中的份额,因而插在生产和消费之间。
”在考察供给与需求关系时,既要注意生产和供给对需求的重要作用,形成就业与收入,利润和投资,也要注意需求形成的相对独立性。
例如,特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增长对就业和收入增长的作用,对积累和投资的作用以及其它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如宽松或者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等。
从经济增长历史看,相较生产和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的变化更为活跃、需要的时间更短。
因此,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经济周期时间也比较短。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要素贡献、潜力空间与提升路径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要素贡献、潜力空间与提升路径作者:何明洋陈曦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2年第11期[摘要]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结合H-P滤波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测算法,分析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情景测算2021—2035年我国各类生产要素和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潜力空间,研究发现:2012—2020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主要源于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明显回落,二者对于经济潜在增长率回落幅度的贡献率分别高达60%和30%,同期劳动力、土地要素的贡献率仅分别约为5%;2021—2035年期间,针对基准、乐观、悲观等不同情景组合,测算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位于3-92%~5-19%区间之内;劳动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将进一步显现,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两要素仍具有较大潜力空间,基准情景下二者对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年均贡献率可分别达到45%和55%左右,成为推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经济潜在增长率;要素贡献;经济增长潜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函数模型;H-P滤波[中图分类号] F061-2;F1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2)11-0015-09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口期,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综合优势显著,具备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诸多有利条件。
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
要素供给条件正在发生边际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在规模增速放缓的同时,不同要素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贡献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劳动力等要素的支撑作用有所減弱,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最新】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二、自 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行了持续五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增幅在7%~8%之间的高速平台上运行。
但是,从1998年4月以来长达24个月的消费价格持续负增长,到2000年5月由负转正并实现16个月的正增长后,从2001年9月开始又重新陷入了负增长状态,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面对这种情形,众多的专家提出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等概念来定位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就我国目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来说,笔者主张将其定位为“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相交织的状况,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个定位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
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
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 1500万人。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
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
”(王俭贵,2002)。
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
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欢迎共阅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王一呜2010-12-31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改变,但支撑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生变化的时候,逐步下调,有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关键词: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也一直高于国际组织最乐观的预期。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从1985-1995年的9.8%降低至2001-2010年的6.9%。
但事实上,中国2001-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7%。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三次大的上升期(图1),特别是2001-2007年第三轮上升期持续了7年,经济增速从2001年的8.3%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14.2%。
这一轮上升期持续时间之长、运行之平稳,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
这一时期,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今年有望超过日本。
按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计算,200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700美元,即将由中低收入国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2009年的出口额达到12016.6亿美元,超过德国746亿美元,成为第一大出口国。
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8.5%,贸易总量占全球近10%。
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明显提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力明显提高。
图1:1979-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0》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既有模人口为基础的低成本劳动力充分供给,““经济起飞”,(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全球贸易出现多年来罕见的大幅下降。
同样,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成功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刺激消费需求,促进工业生产回升,缓解就业压力,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速依然达到9.6%和9.1%,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没有因外部冲击而发生大的波折。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 1-
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本刊专稿
二、对人们普遍关注的 几个焦点问题的认识
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无论经济理论界 还是社会舆论方面,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出现 了较多的议论。在此, 我想对人们普遍关注的几 个焦点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1. 关于经济运行的! 热∀与! 冷∀。对当前经济 运行情况的判断, 有的人说总量已经! 过热∀, 有的 人认为是局部! 过热∀, 还有的人说! 热∀ 得不够。 我认为是有! 热∀也有! 冷∀。让人觉得比较! 热∀的 方面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 ( 包括房地产) 上得较 快, 特别是钢铁等几个热点行业建设规模偏大, 各 类开发区 ( 工业园区) 上得太猛, 银行贷款发放较 多以及工业生产增长强劲等; 而股市、债市两低 迷, 产品有一定过剩, 劳动力过剩 ( 就业压力很 大) , 甚至资金过剩等都是! 冷∀ 的典型表现; 消费 增长、财政支出、物价水平则都很正常, 社会最终 消费增长还略显疲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率 1992 年为 44. 4% , 1993 年高达 61. 8% , 1994 年回落到 30. 4% 。而 2003 年前 3 季度增长率为 30. 5% , 全年的增长率预计只有 23% 左右, 比 1990~ 2002 年年均增长率 21. 5% 略高一些。房地 产开发投资 1992 年增长 117. 5% , 1993 年增长 165. 0% , 1994 年回落到 31. 8% , 2003 年前 3 季 度增长 32. 8% , 预计全年涨幅可回落到 25% 左 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92 年增长 16. 8% , 1993 年增长 28. 4% , 1994 年增长 30. 5% , 2003 年预计全年增长为 9% 。1994 年当年的物价涨幅 高达 21. 7% 。1992~ 1994 年呈现投资、消费、物价 全面过热的局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经 济的这一轮扩张, 与 10 年前的情形相比是大不相 同的。就经济总量而言, 前 3 季度增长 8. 5% , 还 没有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水平, 也不能说是 过热。因此, 不能对当前经济运行作出总体上过 热的简单判断。
中级宏观经济分析
动发生背离现象,我们在估计GDP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发展
趋势时,也以1953~2004年和1980~2004年的数据作为
样本区间,分别估计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的发展趋势
中级宏观经济分析6
方程,得到如下结果: 1. GDP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的发展趋势方程1:以 1953~2004年数据为样本 GDPTT=5.9209*GDPTT(-1) - 15.9743*GDPTT(2)+25.8325*GDPTT (48.02) (-22.52) (14.07) (-3)-27.5465*GDPTT(-4)+19.9004*GDPTT(-5) 9.5163*GDPTT(-6) (-9.89) (7.41) (-5.78) +2.7503*GDPTT(-7) -0.3674*GDPTT(-8)+0.0032 (4.65) (-3.85) (4.42) R2=1,调整后的R2=1,DW统计值=2.01
中级宏观经济分析8
GDPTT代表GDP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变量后括号内数值
为滞后期,下方括号内数值为显著性统计指标T统计值。
1953~2020年我国GDP中长期潜在产出增长率及其发展
趋势外推
注:GDP潜在增长率的中长期趋势1是根据发展趋势方程1外 推得到,中长期趋势2是根据发展趋势方程2外推得到
中级宏观经济分析11
对策和建议
为了应对潜在增长率下降和周期性收缩的对 未来经济发展形成的双重制约,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活力、扩大增长空间的关键。 在扩大国际市场需求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与完 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挖掘国内消费需求, 对缓解潜在产出的需求不足约束、防止经济增速出 现深度下滑至关重要。
其中GWL表示GDP增长率中长期波动幅度,括号内数值为 各变量显著性指标T统计值。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形势与政策》问答题题库及答案4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形势与政策》问答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一、结合自身,谈谈你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理解?答:时光如水,岁月如莲,悄悄间,2020年已步入最后一个月,再过数天便要画上句号。
回首2020, 坎坷与坚持并存,挑战与成绩同在。
这一年,我们有着许多不平凡的经历,也有着许多责任和使命,在风雨中不断前行,在奋进中不断成长。
在这最后的二十天,让我们以自省的态度、坚持的信念、拼搏的姿态为2020画上完美句号。
拭亮心灵之镜,扫除思想灰尘。
-年的时光匆匆,岁末即将来临,年终总结、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接踵而至,正是自我反省促提升的好时机。
回头看,在这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遇见了许多“英雄”,有抗击疫情时逆行而上的”排头兵”,有防汛抗洪中冲锋在前的”先锋队”,有扶贫路上奔波一线的''战斗员”. . 英雄是榜样,精神需传承。
在2020年即将画上句号之时,党员干部当对标对表英雄们的思想和作为,自我审视、自我反省,查找不足、净化灵魂。
自觉为思想“洗澡”,清除思想中的灰尘,抛却思想中的垃圾,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坚守忠诚、干净、担当本色:自觉为思想“补钙”,提升学习木领,增强政治信念,磨砺品格意志,把准把稳正确的人生航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顺利走完2020的奋斗征程。
点燃坚持之光,破除浮躁心态。
年终岁末,检查考核、总结评比、来年谋划等纷至沓来,各种年底浮躁症也开始隐隐发作。
回望2020,我们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共克时艰,在全力应对汛情中共渡难关,贫困标签彻底撕掉,科学技术成果斐•・.•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风险和挑战也不容低估。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对“十三五"的收官战,面对“十四五”的开局篇,党员干部当沉下心来学、静下心来思稳下心来干,从先进典型身上汲取力量,从理论知识里得到指引,在蓄能充电中沉淀自我、凝心静气。
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解决难题,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笃实笃行,在逆境中磨砺。
形式与政策2022年春季答案
形式与政策2022年春季答案1【单选题】2021年11月8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D)。
A、《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D、《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单选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突出的重点是(D)。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多选题】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的是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ABCD)总结好。
A、党走过的光辉历程B、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C、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D、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4【判断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重要依据。
√5【判断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
√理解“四个伟大成就”读懂百年党史1【单选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D),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A、浴血奋战、百折不挠B、自力更生、发愤图强C、解放思想、锐意进取D、自信自强、守正创新2【单选题】1978年12月,(B)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
A、党的七届二中全会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D、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3【多选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迈上(ABCD)、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一)一、概述在我国5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年均7.9%的增长速度,其中,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年均增长为6.5%,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1978~1999年GDP年均增长为9.6%,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3%的速度,而且比新兴国家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要长。
“十五”时期是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为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就“十五”及2015年期间而言,在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之后,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还是进入低速增长区?其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多少?与实际增长速度的差距有多大?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机制和成因方面分析,经济的走势是处于高速度波动调整方式增长?还是处于中速增长的循环波动?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认为,未来5~15年中国经济要保持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是比较困难的,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受需求约束越来越明显,而且通常要比资源约束型经济的增长慢;二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向以质量效益型为特征的集约增长转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增长速度;三是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看,一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速趋势,是一个普遍规律。
因此,无论从国内增长潜力看,还是从国际经验看,无论从经济增长的中长周期趋势看,还是从追求结构优化及增长质量的政策目标看,均难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因此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在“中速”区间内运行。
表1日本、新加坡、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幅度及其时间国家时期GDP增长率人均GDP(美元)变化期初期末增长率日本1956~19739.8268382915.9新加坡1966~19849.9710643913.0韩国1963~19899.0146500014.1中国1978~19989.72237707.8选择从高速转向具有“较快增长”为特征的中速,可借鉴的先例是同为亚裔并且有着曾与我们差不多高速度增长的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以此来看可供我们选择的发展路径。
在高速增长之后,减速趋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日本的经济减速后进入长期低速增长区;另一种是韩国在高速增长实现经济起飞后出现的调整期,但并未进入长期低增长区。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由经济起飞到工业化完成,有一个相当长的较高速增长时期。
表1列出了日本、新加坡、韩国从经济起步到基本完成工业化、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期间经济发展情况,即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经济长期的较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进一步分析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到1999年,我国人均GDP 仅为800美元左右,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在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在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
我国人均GDP要从800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还需要增长2.5倍,以年均递增8%的速度计算,至少需要增长12年,即到2010年。
而人均GDP从800美元到6400美元,以年均增长7.2%的速度,至少需要到30年,即到2030年实现;要达到人均GDP 为12000美元,以年均递增7.0%的速度计算,至少需要40年,即到2040年才能达到目前韩国的水平,即使在2030年的基础上,10年中也要平均年增长6.5%;而我国要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即人均GDP为20000美元,则需要以年均达到6.6%的增长速度。
即使我们保持前高后低的增长速度,在2015年之前也应达到7%~8%的增长速度,而在2015~2030年保持6.8%的增长速度,2030~2050年保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很低,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产业结构、消费方式、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
特别是效率提高和结构调整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市场空间,都将为推动中国经济较快增长作出贡献。
因此,随着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启动,我国在“十五”~2015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应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而且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新一轮周期变化,GDP增长率从1990年的波谷3.8%,迅速上升到1992年的波峰14.2%,以后逐年平稳回落,7年回落了7个百分点,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1%。
就1999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回升,物价降幅缩小,这是否认为经济出现了拐点?从近几年的经济运行实际结果看,似乎没有证实出现拐点的判断。
从长远来看,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表现出一种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这种周期性从根本上讲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一种反映,而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政治运动、政治事件等的影响,又放大和加强了计划经济体制性的周期波动。
但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虽没有摆脱周期性波动,但却出现了一种波动幅度逐渐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九五”以来,经济增长率呈现逐年平衡回落。
尽管近两年政府运用宏观政策刺激需求的力度相当大,但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并没有明显的跟进,人们所预期的拐点至今仍不明显,对此我们将在以下面进一步分析。
出现这种新情况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已悄然发展变化,经济增长已由八九十年代的平均9%~10%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新世纪年均7%~8%之间波动幅度比较稳定的新阶段。
作出上述判断,主要基于这么三点:一是我国的政局稳定、社会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我们不仅已经争取到了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在下世纪较长时期内仍能继续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二是我国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我胶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具备的潜力巨大的市场;而新一轮结构调整,是以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难度要大得多,问题要复杂得多。
三是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亚洲金融危机为转折点,国际金融进入一个大的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程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我们在分析今后若干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函数模型、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测算;利用经济周期理论,在季度周期模型以及在三次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和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分析的基础上,对2006~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趋势预测,并给出预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二、“十五”及2006~2015年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增长预测分析为了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把握有一个科学基础,我们以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为基础进行分析。
这个预测模型分两个时间段,即“十五”计划(2001~2005年)和2006~2015年,在先不考虑外生性因素下,从模型中得出基本结论;然后将主要的外生性因素考虑进来,对模型结论作适当调整,得出最终的判断。
(一)我国未来15年经济增长潜力预测我们假定“十五”期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过去20年基本相当,年均增长3%左右,在2006~2015年提高到年均增长4.5%~5%左右。
利用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测算:在“十五”期间,我国潜在的GDP增长率将达9%,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35%~40%以上;2006~2015年的GDP增长潜力达到8.5%,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40%~45%以上。
(二)“十五”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在预测模型中,假定2000年增长速度为7%。
按照低速增长路径,“十五”期间居民收入和投资需求年均递增分别为5%和10.7%,实际经济增长率为7.5%。
按高速增长的路径,居民收入和投资需求年均递增分别为5.1%和14.6%,出口将增长8%左右,净出口增长将在3%~5%,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8%,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9%和8.5%,工业增加值增长率8.9%。
如果将模型中难以反映的因素考虑进来,按照这两个增长路径得出的结论可以作适当调整。
这些因素包括:一是“九五”末的速度有可能高于7%;二是199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已经持续7年之久,从经济周期规律看,应在“十五”期间的前两年回升;三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增长在经过连续几年调整后,普遍预计在21世纪初会有所加速。
这就是说,上述两个增长路径都有可能被推高。
为了稳妥起见,我们在7%和8%之间取一个中值,即“十五”期间年均实际经济增长7.5%左右。
(三)2006~2015年经济增长争取实现7%根据上述模型结构,外推2006~2015年的增长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低速路径的经济增长年均为6.5%;高速路径的年均增速为7%。
如果按照“十五”增长7.5%的模型结构对后10年进行趋势分析,经济增长年均递增7.4%,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8%和7.7%,工业增加值增长8.5%,人均消费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进、出口分别增长8%和6.5%,净出口增长保持持平或略有下降。
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以及经济发展的中、长波趋势看,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有可能在“十二、五”的后期开始第二个增长的加速期。
因此,2006~2015年争取实现7%的速度应是可以考虑的。
(四)2001~2015年期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较快增长从国内需求看,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了吃、穿和用以后,人均收入还比较低。
虽然国内已出现了工业产品的买方市场,但不足以证明人们对生活资料没有需求。
恰恰相反,无论是城镇居民对中高档商品的需求期望,还是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都是相当高的,这就说明我国的工业产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需求不足仅仅是暂时现象。
“十五”时期仍处在积蓄阶段,以便形成新的购买力。
到2006~2015年后城镇居民将在居住、行方面形成现实的消费,农村居民将追求80~90年代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
从宏观角度看,从1993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持续下滑,1995~1999年分别为10.5%、9.7%、8.8%、7.8%、7.1%,但仍在相当高的水平。
按经济周期理论分析,这一轮经济衰退在1999年达到谷底之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将推动整体经济向上回升,预计在“十五”的前两年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后三年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并将持续到“十一、五”的前半期,直到“十一、五”末期完成这一轮周期波动。
在进入“十二、五”时,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中级阶段,宏观调控和市场作用的能力增强,在经过上一轮经济波动扁平化后,波动幅度缩小,周期拉长。
尽管在2010~2015年期间经济将会出现向下走的趋势,但也不会下滑的厉害,预计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其增长底线保持在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