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高二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阅读
• 美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 乐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作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章思路
• 悲喜起伏,层层深入 情景交融之乐
乐极生悲,生命残缺 超越悲痛,理性思考
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滕王阁序》
• 良辰: 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 美景: 阁在山水形胜之地,优美与雄伟并备。 登高所见,山川之美,有尺幅千里之 势;人烟之盛,富庶又祥和。
• 乐事: 爽籁发,纤歌凝。睢园绿竹,邺水朱华
• 作者: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良辰美 赏心乐事之《赤壁赋》
《兰亭集序》 《滕王阁序》
《赤壁赋》
比较阅读
• 即景抒怀 • 乐极生悲 • 思而超越
情不同 悲有异 意迥然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兰亭集序》
• 良辰: 暮春之初 • 美景: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乐事: 修禊事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 作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
异曲同工各尽其妙作者:刘赢来源:《课外语文·上》2021年第04期【摘要】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本文从序文文体、文中情景关系、立意、创作背景四个方面对这两篇序文进行比较,以期为两篇序文的比较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滕王阁序》;《兰亭集序》;比较阅读【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79-02【本文著录格式】刘赢.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滕王阁序》《兰亭集序》比较阅读[J].课外语文,2021,20(10):79-80.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比较两者,可以对古文的内容与形式之美有更深的理解。
一、序体双璧:两序文体比较《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中的“序”皆属古代文体名称,但两序在文体上仍有区别。
古代作为文体的“序”,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书序”,书序又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自己为作品写的序言,主要陈述作品的创作主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他序指他人为作者所写的序言,往往包含对作者或作品的介绍评述等。
第二类是“赠序”,赠序始于唐代,一般主要是文人的离别赠言,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
第三类是明代由赠序演为“寿序体”,用以祝寿。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
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散’自是曲名,如操、弄、掺、淡、序、引之类”。
这两处所说的“序”就是乐曲的体裁。
《兰亭集序》作于王羲之的会稽内史任上。
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当时的文化名人在风景秀丽的会稽郡山阴县兰亭行“祓禊”之礼。
这场文人雅集上,众人饮酒赋诗,各展其才。
雅会结束时众人欲将这些作品编为诗集,王羲之为此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作者:王辉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5期《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赤壁赋》都是古代散文中字字珠玑、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它们的主题、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文章结构来看,却都采用了一种以“乐—悲”为情感线索的结构模式,由此可见,古代散文中一脉相承的文人创作意识和审美心理。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
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
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
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
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
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_兰亭集序_和_滕王阁序_的文体比较_李天民
5兰亭集序6和5滕王阁序6的文体比较o李天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00年3月第2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和2000年11月第2版第二册中,分别收入我国古代名作5兰亭集序6和5滕王阁序6。
在5兰亭集序6的注释¹中,对题目是这样解释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3月3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总述其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5兰亭集序6,书法上也称5兰亭序6。
0在第二册的78页5滕王阁序6的/练习一0中写道,/本文与5兰亭集序6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0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属/一样0的/序文0,这/一样0是指内容上还是文体上?值得商榷。
一、作为文体的/序0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序0字的词义有/堂的东、西墙0、/学校0、/文体名称0等十余种。
在我国古代,作为文体的/序0,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为/书序0,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过等的/自序0,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评述。
前者有汉代司马迁的5太史公自序6等,后者有晋皇甫谧为左思的53三都赋4序6。
汉以前,书序都列于书末,如5太史公自序6。
后来有书序列于书首,如唐代李泰等著的5括地志6的/序略0,宋代欧阳修的5伶官传6也冠以短序,称5伶官传序6,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序言0;而置于书末的,被称为/跋0、/后序0或/后记0,如文天祥的53指南录4后序6等。
第二类是唐初出现的/赠序0,主要是亲友离别时的赠言,如唐代韩愈的5送李愿归盘谷序6,明代宋濂的5送东阳马生序6。
第三类是明代时从赠序中化出来的用以祝寿的/寿序体0,据说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曾以慈禧寿序为毕业考题目,拔荐第一的学生钦赐为第六十四名进士,毕业后授青田县知事。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宋词调名有5霓裳中序第一6、5莺啼序6等。
5兰亭集序6和5滕王阁序6中的/序0字皆见于标题,词义皆属文体名称,但有区别,需仔细分辨。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比较阅读(公开课)
兴感之由,不坠之志高一年级组沈霞[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研读《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文本,理解作者的“兴感之由”和“不坠之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讨论、对重点语段和课外文本的赏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内外文本的欣赏,使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兴感之由”的深刻内涵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不坠之志”的不同层次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同为盛宴即兴之佳作,且在一篇之内经历了由喜入悲这样重大的情感转折。
他们因何而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感慨又将引领他们去向何方?二、“兴感之由”1、阅读《滕王阁序》第4小节,讨论王勃因何而发出感慨?2、感慨的本质是什么?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外界的关系人和生命的关系三、“若合一契”1、阅读《兰亭集序》第2小节,结合上述三点,思考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联系其他文本加以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行路难》、《短歌行》3、“兴感之由”的内在联系四、不坠之志1、思考《兰亭集序》中,作者是如何化解自己的“悲”情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传文于世。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以待来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正视生死。
2、分析《滕王阁序》中,作者如何化解自己的人生之悲。
3、联系其他文本继续深入分析:《归去来兮辞》——小我《岳阳楼记》——大我《赤壁赋》——无我4、“不坠之志”的共性及对学生的启迪。
五、拓展延伸王羲之在感慨“死生亦大矣”中“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王勃在感叹“谁悲失路之人”时以“不坠青云之志”自勉。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此我们难免会有各种感慨叹息。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困境?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人生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六、板书兴感之由不坠之志人和自我的关系小我人和外界的关系大我人和生命的关系无我。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课件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滕王阁序》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 盈虚之有数。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 是他乡之客。 •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内心落寞,愤懑 • 怀才不遇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赤壁赋》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英雄人物也是过眼云烟,何况自己是远谪 黄州的小人物。古今人物对比生悲。 • 宇宙无穷与人生渺小、短暂对比生悲。 • 现实与理想对比生悲。
• 作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兰亭集序》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 知老之将至。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欢乐有尽 人生短暂 • 生命无常,无法超越生死,惶恐和痛苦
开阔思维广度深度 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赤壁赋》比较鉴赏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兰亭集序》
• 良辰:暮春之初
• 美景: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乐事:修禊事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 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小结之文章内在精神
王羲之:在山水之乐中,对抗人生虚无的消 极生死观,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 王勃:既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有穷且益坚 的奋发,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 苏轼:在如履薄冰的仕途中,寻求内心宁静, 呈现出从容旷达的人生境界。
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感情读后感
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感情读后感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三篇重要作品,它们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赤壁赋以其丰富的感情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作者对于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关切与同情。
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作者通过描绘江水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思考。
尤其是在描写赤壁之战中东吴与曹魏两军对峙的情节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于战场氛围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伤痛。
同时,赤壁赋中也融入了友情与豪情的描写,展现出了古人对于友谊和豪情的向往和赞美。
赤壁赋的感情丰富多样,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战争的忧虑,又能感受到他对于友谊和豪情的赞美,使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其次,兰亭集序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文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于兰亭晚会的描写,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美好时刻的珍惜和对于短暂生命的思考。
兰亭集序的语言优美,让我在阅读时仿佛感受到了兰亭晚会的美妙氛围,也让我对于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滕王阁序以其雄浑的气势和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滕王阁序以滕王阁的建造为背景,通过对于滕王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于滕王阁的高耸屹立和历经沧桑的描写,展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
滕王阁序的语言雄浑有力,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
阅读滕王阁序,我也对于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其丰富的感情描写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和命运的意义,也对于友情、豪情和美好时刻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作者:高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0期摘要:《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均为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其结构都是即景生情、乐极生悲、悲而超越,本文以三篇文章的相似结构为基础,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比较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挖掘作者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即景生情;乐极生悲;超越;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24-0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均为我国古代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
《兰亭集序》笔端含情,曲折婉转,流畅通脱,是王羲之散文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辞藻华丽、用典贴切,于工整谨严的结构中驰骋高深神妙之思,为王勃的经典传世之作,被国学大家范曾誉为骈文第一;《前赤壁赋》作为苏轼黄州时期乃至一生的代表作,写景、抒情、说理水乳交融,以其纯熟的技巧、畅达的风格及透彻的人生领悟,成为千古以来的“文章绝唱”。
一、即景生情,情不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题材相似,都描写了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作者皆即景生情,抒发胸臆,但心境与思绪却大不相同。
王羲之眼中的的“兰亭集会”,兼具了修禊旧俗与文坛盛事双重意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惠风和畅的春光里,在修竹清流的山间流觞畅怀、吟咏诗篇,“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成为千古佳话。
王羲之作为此次集会核心人物,在众星捧月中俯仰天地、笑论生死,尽显一代书圣文豪的洒脱自在。
王勃有幸邂逅了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典,但见阁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在这四美具、二难并的盛会上,他“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引经据典,炫才耀华,显示出唐代青年才俊的踌躇满志与意气风发。
苏轼夜游赤壁,心境与王羲之、王勃大不相同,他劫后余生、被贬黄州,门前冷落、亲友疏离,友人来访的感动喜悦及仕途无望的心灰意懒交织在一起。
古代八大书法家及作品
古代八大书法家及作品一、概述古代八大书法家,指的是中国汉族文化圈内具有重要影响和代表性的八位优秀书法家。
他们通过自己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为中国书法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重要范本。
二、王羲之及代表作品王羲之(303年-361年),晋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气韵生动,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一。
1.《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篇作品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兰亭宴会上的情景和心情。
王羲之在书法上追求舒展自如、意境深远的境界,笔触流畅婉转,堪称经典之作。
2.《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王羲之另一部重要作品。
这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滕文公的赞誉之情。
王羲之在书法上以行草为主,字体狂草骨骼横生,富有变化,被誉为行书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三、颜真卿及代表作品颜真卿(709年-785年),唐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在楷书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颜体”。
1.《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篇作品是颜真卿送给侄子的祭文,用毛笔写就,字迹雄浑有力,力度适度,节奏鲜明,展示了颜真卿的丰满和豪迈。
2.《颜勤礼碑》《颜勤礼碑》是颜真卿的另一部著名作品。
这篇碑文是颜真卿为纪念自己父亲写下的,除了展现了颜真卿工整的楷书功底外,还凸显出其气势磅礴和豪迈的艺术风格。
四、柳公权及代表作品柳公权(778年-865年),唐朝时期的重要书法家,他在楷书和行书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1.《张干燮碑》《张干燮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碑文是为了缅怀唐代宰相张干燮而创作的,字迹挺拔工整,章法严谨,被誉为柳体的代表作之一。
2.《柳公权行书帖》《柳公权行书帖》是柳公权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他以行书为主题,字体疏朗潇洒,字形刚劲有力,更进一步发展了行书的艺术造诣。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异同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异同1、形式上两文都是记叙游宴盛会、即席赋诗的诗序,语言都讲究辞采与对仗。
但两者相比,《兰亭集序》整散结合,《滕王陶序》则更讲究形式上的华美,逢句必对,辞藻华丽,因过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而带来了意思晦涩的毛病。
2、内容上两文都从眼前的欢宴之事写起,然后触景生情,因事伤怀,抒发感慨,而后又由低沉逐渐转向高昂,表现得积极向上。
最后又都收笔于眼前之事。
两文相比,《滕王阁序》所写之景更壮美,更绚丽,更丰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畅。
另外两文抒情的内容也不一样,《兰亭集序》抒发的是人生短暂的感慨,《滕王阁序》抒发的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春卜3、思想内容上这两篇文章都是序文,也都是骈文。
句式整齐,言辞华丽。
都是先记叙了聚会的盛况,描写了美丽的景色,而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扩展资料中国书法第一帖:《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
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铅闷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参考资料来扒激穗源:。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1. 引言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化经典作品。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文体风格上也略有不同。
本文将就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特点和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篇经典之作。
2. 兰亭集序的文体特点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以记述王羲之与友人陆机在兰亭诗会上的经历为主线,以及对文人雅集的赞美为背景。
这篇序言以散文形式书写,一共写了八回,共计五千余字。
在文体上,兰亭集序以叙述性为主,情感真挚而内敛。
王羲之通过对兰亭诗会的描述,展示了自己与友人们一起欣赏诗文、共同创作的场景。
序言以直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当时氛围,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另外,兰亭集序还富有豪放的情感,表现了王羲之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文人雅集的向往。
他在序言中用深沉的笔调和激昂的语言,赞扬了当时的文人,以及他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3. 滕王阁序的文体特点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文献。
以唐太宗李世民赐给文学家崔道融的宴请为背景,记述了滕王阁的宏伟景观和丰盛盛宴。
滕王阁序的文体为辞章体,以叙述性和抒情性并重。
文中插入了大量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滕王阁的景色和宴会的热爱。
这些插入的诗句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使得整个文体更加丰富多彩。
在语言风格上,滕王阁序雍容华贵,辞章儒雅。
文章采用了一些华丽的辞藻和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文雅程度。
同时,滕王阁序中也有不少象征和隐喻的修辞手法,让文章的意象更加生动。
4.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相似之处虽然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在文体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它们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调,展示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其次,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注重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观点。
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不仅以客观的视角描绘了景物,还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篇序文在文化内涵、文学风格和书写技法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逐一分析比较,以便深入理解两篇著名序文。
一、文化内涵的比较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时期,是以王羲之的庐山行游为契机而写的。
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时期正值“气象新奇,人物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盛世,使王羲之在集序中体现了东晋文化的特征。
集序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王羲之以自己的诗文书法为例,对主观能动性和对审美理念的陈述愈加具体。
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使集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滕王阁序创作于唐代初年,是杜甫赞扬李白武功显赫的序文。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一个切断和延续的历史节点。
在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壮丽的历史画卷。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滕王阁序才得以出现。
此文在文化内涵上,尤其体现出了唐代文化的特点,如对儒学和佛学的隐约批评、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深入钻研及对美的追求等。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滕王阁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篇瑰宝。
二、文学风格的比较兰亭集序的文学风格简练明快,富有律动和跌宕起伏的行文情调。
王羲之以自己的诗文书法为例,展现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使集序笔势流畅、挺拔有力,极富时代气息。
兰亭集序在人物、景物描写上力求写实,加之独特的书法技巧,使笔触流畅而隽永,篇章一波三折,文字流畅,情感诗意盎然,呈现出一种庄重而雅致的文学气息。
滕王阁序的文学风格则更多地体现了杜甫的个人情感色彩。
以杜甫自己的文学历程和思想感受为蓝本,表达了身处这个时代,对权势的野心与幻灭的忧虑。
滕王阁序轻盈的笔调和情感韵味展示了杜甫多年来的饱经沧桑坚毅,使文学风格充满了迷幻幽雅和浪漫气息。
滕王阁序所具备的气韵、情感和艺术感染力,具有极强的艺术品位和感召力。
三、书写技法的比较在书写技法上,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有其独特的书写技法,以其各自的笔触和水墨笔画展示了不同的文学特色。
清新飘逸与浓墨重彩_兰亭集序_滕王阁序_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龙厚雄,男,湖北荆州人,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清新飘逸与浓墨重彩———《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比较研究○龙厚雄(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摘 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佳作,虽同属于“序体文”,总有些“格格不入”。
本文在概述“序体文”体例的基础上,拟从两文本的写作背景、内容结构、写作思路与内在精神及艺术手法加以比较,以期对二文有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 《兰亭集序》; 《滕王阁序》; 特色; 比较中图分类号:I 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5)07-0052-0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为读者所熟识。
由于同属于“序体文”,也引起不少学者的研究。
同是属于“序”体文的《兰亭集序》(后简称《兰》)与《滕王阁序》(后简称《滕》),在阅读中,让读者总觉得有一些格格不入。
其原因何在呢?本文从“序体”、风格、背景、结构、精神、艺术手法等逐一进行比较,以求得对二文本透彻的把握。
一、“序体文”概说关于“序体文”,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
几种比较成熟的观点认为,古汉语中关于“序”的解释大致归为四类:第一类是“书序”,即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过的“自序”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性评述。
第二类是“赠序”,唐初出现的,即亲友别离时的赠言。
第三类是明代时从“赠序”演化而来的用来祝寿的“寿序体”。
据说清末京师大学堂曾经以慈禧寿序为考题选拔人才。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宋词调名有“莺啼序”等。
那么由此观之,《兰》便属于第一类了,即书序。
可以说《兰》是“兰亭诗集序”。
写作者与朋友一起吟诗作赋而作,也可写为《兰亭诗集序》。
《滕》的归类各家不一,故历代有不少的学者为此深入探讨。
笔者同意《滕王阁序》的“序”是“记序”的说法。
因为当时阎公于宴会上指阁为题,虚邀众人即席赋文,以决品第。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是千古名篇,谁的功力更胜一筹?一、作品的较量,也是作者的较量比较分析两篇作品之前,有必要对两个作者进行一个对比。
1.家族背景:要讲“拼爹”的话,王勃比不过王羲之。
分析其“家族背景”,实际上就是“拼爹”。
“拼爹”现象不仅仅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特色,在古代也同样存在,甚至还更加严重。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门阀制度”,更是将“拼爹”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名门世家的官位和爵位统统都可以进行世袭或传递,而像鲍照那样的寒门士子则根本就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可以说,“大家族”垄断了整个社会资源。
《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的“大家族”。
他的伯父王导是东晋元勋,官居丞相一职,是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之后,父亲也是官居淮南太守,可以说,王羲之的家族是名副其实的“门阀世家”。
这样的名门世家对王羲之的影响自然很大,父辈除开教他书法之外,还给他引荐了许多名士,优越的家庭背景给王羲之提供了很好的成长环境。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初唐诗人。
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他的两位哥哥王勔、王勮也都才华横溢,三兄弟被人合称为“王氏三株树”。
和王羲之的“名门世家”对比起来,王勃的家庭算是纯粹的“书香门第”。
2.社会阅历:“名士脾气”和“才华横溢”旗鼓相当。
“社会阅历”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两人“社会阅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成长轨迹,甚至还能够解释他们在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与情感。
王羲之13岁时拜见过大名士周顗,长大后被太尉郗鉴收为女婿。
有了一个当官的岳父,何愁“官路”不发达?随后,王羲之从秘书郎开始,历任庾亮参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后军将军、会稽內史等职。
虽然这些官职在当时基本上都是些清闲官职,但是却逐步培养了王羲之后来的“名士脾气”,喜欢追求自由,讨厌官场的拘束。
王勃早有才华,他的成长经历注定“奇艳惊世”。
根据《旧唐书》记载,王勃6岁时就能写文章,9岁时给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纠错,16岁科举及第,授“朝散郎”,“朝散郎”乃当时“八郎之首”,正六品上文官。
兰亭练习题
兰亭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类1. 请写出《兰亭集序》的作者。
2. 《兰亭集序》是哪个朝代的作品?3. 请简述《兰亭集序》的背景。
4. 《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觞曲水”是指什么活动?5. 请列举《兰亭集序》中的五个名句。
二、文言文阅读类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引以为流觞曲水c.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d.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e. 信可乐也a.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d.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三、文学常识类1. 请说出《兰亭集序》所属的文学体裁。
2. 《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怎样的文学观念?3. 请简要介绍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4. 《兰亭集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5. 请列举与王羲之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书法家。
四、综合运用类1. 请结合《兰亭集序》的内容,谈谈你对“人生短暂,艺术永恒”这一观点的理解。
2. 请以《兰亭集序》为素材,创作一首七言绝句。
3. 请谈谈《兰亭集序》中“悲”与“乐”的情感变化。
4. 请从《兰亭集序》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进行描绘。
5. 请结合《兰亭集序》的内容,谈谈你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认识。
五、语言表达类a.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 请仿照《兰亭集序》中的句式,描述一个你喜欢的场景:a. 仿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 仿写“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3. 请用排比句式表达你对《兰亭集序》的赞美之情。
4. 请用对偶句式概括《兰亭集序》中的美景与情感。
六、文化素养类1. 请简述古代文人雅集中的常见活动。
2. 请列举三种古代文人的娱乐方式。
3. 请谈谈你对《兰亭集序》中所体现的文人情怀的理解。
4. 请从《兰亭集序》中提炼出一个你认为最具哲理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5. 请结合《兰亭集序》的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文人山水审美观的认识。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两序比较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两序比较下面就两篇美文作些比较赏读:一、全面比较《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序。
但《兰亭集序》是书序,而《滕王阁序》属“饯别序”,即赠序。
前者是散句体,后者是骈句体。
内容上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不同的是前者主要表达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评了当时泯灭生死差别、将生死等同的虚无思想。
后者则主要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与不平,虽有自我宽慰、振奋之词,而终不免彷徨、痛苦。
两篇文章折射出它们各自产生的时代面影。
由前者可见:东晋时期士大夫崇尚玄学的风气,不可避免造成士大夫们群体精神上的敏感而缺货生机;由后者可见:初唐时期,除旧布新,然而整个社会还不够革新、开入,因此,青年才俊虽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却又深感步履艰难,困难重重。
两篇文章表达方式都由写景叙事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但行文顺序有所不同,前者由聚会而引发感慨;后者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抒情,步步推进。
议论抒情也有所不同,前者议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引出了对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成为“痛的感觉,最后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顺应自然(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事实)的态度;后者表现出两种感慨: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
两篇文章文笔都很优美。
前者以散句为主兼及对偶,使得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个别地方用恰当地使用了典故。
后者通篇骈文,对仗工整,句式多变,运用大量典故增加了文章的内涵,还大量使用借代、借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丰富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深入比较(一)乐在山水与乐在盛会《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既写美景,又写乐事。
但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写山水之乐,后者侧重写盛会之乐。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
这里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
浮生若梦
浮生若梦,悲欢几何?——比较《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之异同作者:农东东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6期广西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530200)农东东[摘要]文章立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分析了文体同为宴集序的三篇文章——《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试从细微处咀嚼文本,从“人”“景”“情”三个角度去探究三篇文章的异同,以更好地发掘三者的主旨所在,促进语文课堂深度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文本异同[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20-02一、比较视点一:宴会的“人”1.同:群贤毕至,贤主嘉宾《兰亭集序》中提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永和九年,当时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众多贤才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
《滕王阁序》里参加宴会的人物都是当地的贤才俊秀,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等。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则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意思是: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这里用了谢惠连与谢灵运的典故。
谢灵运是南朝山水诗派的创始者,而谢惠连是谢灵运的堂弟,南朝宋文学家。
谢惠连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赏识,在此用这一典故比拟李白与众堂弟——一个名扬天下的长兄与一群毫不逊色的后生,再恰当不过了。
虽李白的话语里有自谦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宴会也是“群贤毕至”。
如此,我们便可知,这三篇文章中提及的参加宴席的人,不论身份、地位、年龄如何,都是满腹才学的俊秀之辈。
2.异:主客有别,地位悬殊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和叔父是东晋的开国元老,家族亦是东晋的精英家族,人才辈出。
兰亭集序 岳阳楼记 滕王阁序等辞赋
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辞赋
兰亭集序、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辞赋作品,分别出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和唐代文学家王勃。
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1. 兰亭集序:这是王羲之创作的一篇骈文,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通过对兰亭宴会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情、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2. 岳阳楼记:这是范仲淹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民生的关注和忧患意识。
岳阳楼记被誉为“千古绝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滕王阁序:这是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以滕王阁为背景,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功名、才华的追求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滕王阁序被誉为“骈文之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要学习这些辞赋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阅读原文:首先要熟悉这些作品的原文,了解其基本内容和结构。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源来获取原文。
2. 学习背景知识: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 欣赏艺术风格: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句
式结构等,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深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5.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00年3月第2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和2000年11月第2版第二册中,分不收入我国古代名作《兰亭集序》
和《滕王阁序》。
在《兰亭集序》的注释①中,对题目是如此讲明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3月3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总述其事,这确实是历史上闻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在第二册的78页《滕王阁序》的“练习一”中写道,“本文与《兰亭集序》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属“一样”的“序文”,这“一样”是指内容上依旧文体上?值得商榷。
一、作为文体的“序”的词义
在古代汉语中,“序”字的词义有“堂的东、西墙”、“学校”、“文体名称”等十余种。
在我国古代,作为文体的“序”,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为“书序”,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通过等的“自序”,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评述。
前者有汉代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等,后者有晋皇甫谧为左思的《〈三都赋〉序》。
汉往常,书序都列于书末,如《太史公自序》。
后来有书序列于书首,如唐代李泰等著的《括地志》的“序略”,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也冠以短序,称《伶官传序》,这确实是后来所讲的“序言”;而置于书末的,被称为“跋”、“后序”或“后记”,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
第二类是唐初显现的“赠序”,要紧是亲友离不时的赠言,如唐代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第三类是明代时从赠序中化出来的用以祝寿的“寿序体”,据讲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曾以慈禧寿序为毕业考题目,拔荐第一的学生钦赐为第六十四名
进士,毕业后授青田县知事。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宋词调名有《霓裳中序第一》、《莺啼序》等。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中的“序”字皆
见于标题,词义皆属文体名称,但有区不,需认真辨论。
二、关于《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文中“序”的区不
《兰亭集序》作于王羲之的会稽内史(相当于刺史)任上。
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大族,父亲和叔父是东晋的开国元老,其家族是东晋的精英家族,
人才辈出。
王羲之从小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得钟、卫真传;23岁出仕,先后担任临川太守,江、豫、荆三州刺史,吏部尚书的高位。
在江州辞职后赋闲7年,专攻书艺,在真、草、隶、行书的创作上皆有杰出奉献,以杰出成就成为千古流芳的“书圣”。
永和7年出任会稽内史,军位为右军将军,因此世称“王右军”。
永和9年3月3日王羲之等人在风景秀丽的会稽郡山阴县兰诸山下的
兰亭行“祓禊”之礼。
当时参加集会的文人连同王羲之共42位,其中11人赋诗2首,15人成1篇,16人因诗不成被罚酒三巨觥。
聚会终止时欲将这些
作品编为诗集,羲之为此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书法史上通常称《兰亭序》,也称《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或《禊帖》,确切地讲应该称《兰亭诗集序》。
因传世的序文为草稿,现所能见的《兰亭集序》行书作品皆为唐代摹本,故其书法蓝本尚有正伪之争未决。
但《兰亭集序》作为“美文”而
流传于世是能够确信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兰亭集序》,注解所讲是王羲之在与亲朋好友饮酒赋诗后所作,但未点明是书序,到92页的“练习二”中才讲“这是一篇书序”,并在后面又对兰亭诗作了介绍,从而差不多上明确了“兰亭集序”的真正含义当是“兰亭诗集序”。
然而课本在《滕王阁序》的注释①中,介绍“洪州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来宾……王勃也
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未明确为何种性质的序,但“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这种先后关系看起来与《兰亭集序》有相似之处。
进而在“练习一”中写道,“本文与《兰亭集序》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那个地点的“一样”怎么讲是什么“一样”,就内容而言,确有些一样,但以“序文”性质而言,这“一样”就有失偏颇了。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力作,文章的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不序》。
据1934年上海沈鹤记书局印行的《古文观止》传,“滕五阁……咸淳二年,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9月9日宴宾僚于阁,……时王勃省父次马,当去南昌七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
’达旦遂抵南昌与宴。
阎请众宾序,至勃不辞。
阎恚甚,令吏得句即报。
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那个地点的“水神梦告”属民间传奇中为增强喜剧色彩的无稽之谈;讲“阎公”是“阎伯屿”,见张逊业校正《王勃集》。
张氏未提供依
据,乃一家之言。
但此讲在总体上也为我们研究这篇序的体裁,提供了一些佐证信息。
(一)阎公大宴宾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女婿的知名度,带有明显的“人才炒作”色彩。
唐代的相当长一段时刻里,人才想得到朝廷的重用,除科举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或需要有名人举荐,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所讲的“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或通过故作清高的所谓“隐居”走“终南捷径”,穿着道服等朝廷来招贤。
“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至其纽金章,绾墨绶……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北山移文》)。
这种炒作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姜子牙隐渭水、诸葛亮卧隆中差不多上自我炒作的
成功范例。
洪州都督阎公想通过这次与“宇文新州”等人的雅集,让女婿通过“作序”的形式一显才华,从而“一登龙门”,谋取前程,事实上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儿。
但阎公的打算在仪式程序上留下了漏洞,在带有做作的“请”与“辞”的过程中,年轻的王勃撞了进来,打破了阎公的如意梦,成为替不人起灶烧火弄得满身烟灰。
王勃在“四美具,二难并”的气氛中,毫不客气地谈天讲地,“临不赠言”,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美文。
不朽的序文使这一盛宴成为
千古美谈,阎公与其婿则成为笑料。
以此而论,上面的阎公为何设宴滕王阁这一讲法差不多上是可信的。
因此,这《滕王阁序》当属饮宴的赠序,而决非书序。
(二)王勃闯宴滕王阁,出于阎公意外。
王勃省亲,从水路过南昌,临时参加了这次盛会。
王勃虽有文名,但非职官,年岁又轻,属“不速之客”,因此座次当居后。
席间“阎请众宾序,至勃不辞”,可见阎公盛宴众宾的目的对事先被邀请的客人是心知肚明的,只有临时闯入的王勃不知里就。
以此可见,此“序”当与盛宴有关,设宴的目的是“请序”。
阎公的“请序”和王勃对“作序”要求的明白得皆无误;序末也讲得专门清晰:“临不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那个地点谦言自己写赠序的目的是以“短引”请众
人“洒潘江、倾陆海”。
那个地点的“引”指这篇赋和后面将显现的八句诗,
是开个头,因此当作为“引子”解;“引”有“抛砖引玉”之意,点明此文章是“赠言”,文体属“赠序”,而非《滕王阁集诗序》之类的书序。
(三)更能讲明咨询题的是文章题目的全称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不序》,《滕王阁序》只是后人的简称。
这种简称知名度超过原名的现象在
我国的古代文学中专门普遍。
文章题目的全称也已点明本文的体裁是“饯
不序”,是赠序的一种。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能够讲明,尽管两篇文章分不作于农历的3月3日的“修禊日”和9月9日的“重九日”,都成于雅集,传于后世,都由写景述事而转为抒怀,然而,《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雅集的兰亭诗集作的序言,而《滕王阁序》则是王勃在滕王阁盛宴上作的赠序,其文章的体裁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东阳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13页,浙江省东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9月.
2.(《绍兴名胜》,绍兴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9月.。